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2.doc_第1页
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2.doc_第2页
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2.doc_第3页
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在盛唐诗坛上,高适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高适边塞诗不同于岑参等人边塞诗的突出的艺术特色。本文就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适 边塞诗 艺术特色 正文高适有较长时间的边塞军旅生活,也做过边远地区的行政首脑,所以他既了解边塞的军旅生活,也了解社会状况。因此,他视野广阔,边塞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高适的边塞诗与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相应的艺术手法也是高超的在盛唐诗坛上,高适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他同时的殷幡在河岳英灵集中指出:“适诗多臆语,兼有气骨。”他的好友杜甫在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对他的诗才和诗风作了这样的评价:“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宋严羽在沧海诗话中进一步概括道:“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下面具体来说说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高适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慷慨激昂、豪放悲壮最能代表这一特点的应是他的名作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身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烈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戎辛勤久,王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夜一声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此诗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思想内容极为复杂,但写的宾主分明。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茶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浑深广(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悲壮激昂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更是写的气势磅礴、慷慨激烈。如睢阳酬别大判官:“丈夫拨东幡,声冠霍嫖姚。兜鍪冲天石,铁甲声风飚!诸将出井陉,连营济石桥”他还用“长策须当用,男儿不顾身!”来颂扬战士们的勇敢精神。他还有很多送别诗,也无不流荡着这种慷慨激昂的感情。如送李侍御赴西安中他这样唱道: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看不到一点塞外荒凉、苦寒的可怕景象,感觉不到一点黯然消魂的离情别绪。通篇洋溢着乐观开朗的英雄气概,不但气势非凡,而且语言刚健有力,风格浑厚雄壮。因此,明胡震亨认为这首诗可与李白的五律江夏别宋之悌媲美。他说:太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达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似皆从庾抱之“悲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来。而达夫较厚,太白较逸,并未易轩轾。明许学夷在其诗源辨体一书中,甚至说“尝欲以高达夫行子对飞蓬为盛唐五律第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再如有名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用无边的黄云、凛冽的北风和漫天的大雪,勾画出一幅壮阔的北国风光,正面衬托出豪放磊落的襟怀。最后两句充满希望和光明的企勉之词,更是令人心胸为之宽广,精神为之振奋。就是在他抒写自己愁绪的大部分作品中,也都是充满豪士侠客的肝胆意气。如邯郸少年行、古大梁行等都是这样。又如别韦参军诗中,朋友分手,“惆怅惊心”,内心本来是悲伤的。但诗人却用“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这样开朗豪放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出他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其他如画马篇、营州歌、九曲歌等,于舒畅中透露出壮烈之致,于昂扬中更焕发出进取之情。读这些诗,却能使人强烈体会到“盛唐之音”的巨大魅力。(二)高适诗歌风格的另一方面是深沉悲凉我们在肯定高适诗歌慷慨豪放的风格特点时,还应看到他诗歌风格深沉悲凉的另一面,这在他慨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中,表现的特别突出。就是他的一些边塞诗中,这种格调也表露的比较明显。这是因为在他的诗中,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呈现出豪放悲凉相结合的特点。前人所说的“悲壮”,一即他的诗既有“壮”的一面,又有“悲”的一面,如燕歌行就是“悲”和“壮”相结合的。有的诗,“悲”的气氛却很浓,如塞上、答候少府、蓟门五首等。这些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盛唐时期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于悲壮中透射出浓烈的哀伤之情,充分显示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到了晚年,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人民肝脑涂地,自已在仕途几经挫折,壮志未酬,作品中早期那种慷慨激昂的风格,愈益向深沉悲凉方面发展。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乾元年五月所作的祭张巡许远文。通篇写的缠绵悱恻,回肠荡气,特别是结尾一段:呜呼!悖逆歼溃,干戈将止。海岳澄清,朝廷郅理。封功列爵,怀黄拖紫。伤哉二贤,不予于此!呜呼孀妇,怜俜爱子!追赠方荣,赏廷兹始。寂寂梁苑,悠悠睢水,黄蒿连接,白骨埋委。思壮士一冥寞。问遗形于荆杞!列祭空城,一悲永矣!真是声泪俱下,悲痛欲绝,令人不忍卒读。这不是一篇普通的祭文,这是诗人在这场大变乱中,饱经沧桑而发的一曲无尽的哀歌!又如当他第二年出任彭州剌史时,作的酬员外以诗代书这首长篇五古。通篇以沉重的笔调,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抒发了作者痛定思痛、感慨万端的复杂心情。有名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也写的凄楚动人,一唱三叹。在他前期的作品中,是见不到这种风格的,所以,以前就有人指出:“高适诗时见沉雄,时见冲缓,不一色。其沉雄直不减杜甫。”翁方纲亦指出:“高适诗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这些评论,在说明高适诗歌具有深沉悲凉特点的问题上,是有道理的。(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作为一个抒情诗人,在表现手法上,不管是反映客观世界或抒发主观感受,他不大用隐晦曲折的,而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明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殷幡所说的“适诗多胸臆”,就是这个意思。高适直抒胸臆,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言之无物的空喊大叫;而是以饱含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的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以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去打动读者的心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如在邯郸少年行中,有感于世态炎凉知音难觅,他唱道:“未知肝胆向谁是,另人却亿平原君!”语言多么率直,感情多么丰富!殷幡读到这里,禁不住发出“余所最爱者”的感叹。再如封丘县中,诉说他那种令人难堪的县尉生活是“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不悲!”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多么强烈的正义感!正因为如此,才传颂千古。因此,就是他的一些写景之作,也主要是缘情而写景。在他笔下,不大注重对景物或场景,作客观具体的描绘,而接触的景物或场景染上作者某种主观感情的色彩很浓。这种意境,王国维曾称之为“有我之境”。这在高适抒写他壮志难酬的作品中,表现的很突出。他往往捕捉住一些最能放映这种情感的景物或场景,注情于物,大肆渲染,不但使自己沉痛的心情强烈地显现出来,而且诗人的忧虑也由抽象的感情,变为有色彩和形体的东西了。如他在效古赠崔二中写道:“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飚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涟上别王秀才中说:“东路方萧条,楚歌复悲愁。暮帆使人感,去鸟兼离忧!”诗人由于找不到施展自己抱负和才能的时机和场所,心中十分悲伤,所以,在他眼里,狂风的呼啸使气氛显得严酷凄惨,暴雨大雪使天地为之黯淡。或看到“暮帆”“去鸟”,深感身世飘零,无所归止,总之,这些景物无不染上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特点的形成,是与他长期接触人民的生活,学习人民的感情和语言,特别是与他慷慨激昂、率直豪放的个性特征分不开的。前人徐献忠就指出:“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沉浮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摹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与他这种开阔的胸襟和豪壮的性格相适应,就写景或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来说,还应指出的是:诗人常常从大处落笔,以浓墨重彩的粗犷笔调,概括而洗练的勾画出雄浑的景物或形象,给人一种气魄宏大、胸襟宽广的不平凡感受。如写壮阔的北国风光时:“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归意方浩然,云沙自回互!”写欢庆胜利的人们是:“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这种特点反映到他的边寒诗中,使他最善于描写雄壮激烈的战争场面。如同李员外贺歌舒大夫破九曲之作的场面是:“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其他如信安王幕府诗、塞下曲等,也写的非常壮阔。诗人以生动的夸张和想象,突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同时,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成功的展现。高适很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不大追求奇字奇句,语言显得质朴。所以胡应麟说;“高暗淡之内,古意犹存。”读他的诗,就如沈德潜评汉魏诗所说的:“浑浑灏灏,元气结成,乍读之不见其佳,久而味之,骨干开张,意趣洋溢。”许学夷说他的五律“皆一气浑成,既未可以句摘,亦未可以句求。”其实,他的古诗何尝不是这样呢?高适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他的诗句含着诗人的主观意念,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语言质朴遒劲、凝练精警,与其深厚的思想内容、真挚的情感构成了完美的统一,形成了其诗歌悲壮深雄的风格特征。高适,盛唐诗人,以悲壮边塞诗著称,高适存诗240余首,其中边塞诗50余首。 高适边塞诗多以幽蓟、河西,即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一带的战争生活为题材。 高适边塞诗皆抒发了他们立功边塞,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由于高适五十岁方入仕,长期失意落魄,故其边塞诗中有不少作品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如“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渝替。适赵非解纷,游燕独无说。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赠别王十七管记)、“直道常兼济,微才独弃捐。裾诚已矣,投笔尚凄然。作赋同元叔,能诗匪仲宣。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信安王幕府诗)、“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武威同诸公过扬七山人)。 他的边塞诗皆反映了军旅生活,征战场面,皆歌颂了前线将士安边保国、艰苦奋战的精神,如高适的“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其五)、“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由于高适出身贫寒,并且早年至中年皆穷愁潦倒,饱经忧患,故其边塞诗也常能体恤士卒疾苦,揭露将帅骄逸,如“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答候少府)、“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藓门其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高适“四十尚躬耕”、“五十无产业”,甚至“求丐、取给”,故其边塞诗中常看到对军中苦乐不均的披露。 高适的边塞诗表现了征人思乡、居妇念远之情,如高适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塞下曲)、“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燕歌行)。 高适的诗描绘了边塞的民俗风情,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部落曲:“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氏着锦裘。周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表现了边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和强悍勇武的精神。 高适常常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胆识气魄,深刻地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陈述自己对战争的见解,带着一种明显的政论色彩。他既反对妥协和亲的政策,也反对辗转久战的策略,即“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前者造成“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这种边患频繁的局面;后者造成“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这一劳民伤财的后果;他主张“总戎扫大漠,战擒单于”。集中全力,一战成功,永绝边患;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庶物随交泰,苍生解倒悬。卤郊增气象,万里绝烽烟”(信安王幕府诗),是“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瞧阳酬别畅大判官)用战争消灭战争,用战争争取和平;他反对穷兵黩武,滥用武力;“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蓟门其二)他揭露主帅主人,策略失当,致使败亡惨重:“亦谓扫枪,旋惊陷蜂(赠别王十七管记)、”五将深入,前军止半回”(自蓟北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