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本章学习目标1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2了解国内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现状3掌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本章概述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体)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比较复杂,因为其涉及到认知、情感 和行为等几方面的因素。本章内容涵盖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的理论,如,Brian Spitzberg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价值观等。Kim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更为具体的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本章还提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助于学习者自我学习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为了初步了解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请填写下面的调查问卷。判断下列言语行为是否得体。请在得体的言语行为后打,不得体的言语行为后打。(共20题, 每题1分) 1看到小丽穿着新买的裙子,美国朋友Joel说:“I like your new skirt.”小丽回答说: “Thanks. I like it too. ” 2张华应邀来到美国朋友Michelle家作客,临别时说: “Its too late. Id better be going now. You must be very tired. Good night.” 3李明在路上遇到自己的外教John, 热情地与他打招呼说: “Hi, John, where are you going?”4小张请美国朋友Jane到家里做客, 她询问美国朋友喝什么时说: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Tea or coffee? Or something cold? ” 5一位英国朋友遇到小红时说:“Lovely weather, isnt it?” 小红回答说:“No, I heard from weather report that its going to rain this afternoon. ”6当一位美国员工帮一位中国公司的老板回到公司取了一份重要文件,又飞车赶到机场把文件交给老板时, 这位中国老板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 Take a rest!”7 圣诞节一位美国朋友送给小明一份礼物, 小明连连说:“No, no, no, I cant accept it.”8 一位出租车司机与新到中国来的美国女教师Kate聊天时问:“Are you married?”9小张想和她的外国同事约时间谈几个问题, 她说:“Are you doing anything special tonight? There are several points Id like to discuss with you.” 10美国朋友Jane不小心弄丢了张华的钢笔, 张华安慰说:“Dont worry about it. Things like that always happen.” 11与美国朋友交谈时,与他们之间的身体距离应保持在0.5米左右。 12与美国朋友交谈时,应不断注视对方的眼睛。13在泰国旅游的刘梅看到她的泰国朋友的小孩,觉得非常可爱,于是把孩子抱在怀里,不断抚摸孩子的头。14在法国,学生询问做教师的张林自己的论文是否可以通过时,张林做出OK的手势。15在美国教师Micheal的课堂上,每当他问问题的时候, 学生都保持沉默。16小倩与她的美国朋友Rose在一起喝咖啡时,Rose给小倩看了几张她男朋友的照片,小倩看完这几张照片后很自然地翻到其它页看其它照片。17在美国读书的陈明迷路了,于是他伸出大姆指,其它四指朝向手掌,准备搭车。18小明在招呼一位美国小朋友过来时,一只手前伸,手心向下,手腕上下摆动。19一位斯里兰卡的工程师给中国青年讲机器的操作方法,中国青年没有听懂,便微微摇头。20美国朋友Joel约几位中国同学周日10:00到家里做客,几位中国同学9:00钟就到达了Joel的家。( )( )( )( )( )( )( )( )( )( )( )( )( )( )( )( )( )( )( )( )得分情况:_一、 国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是规划教学内容的蓝本。跨文化交际学是新兴学科,国外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如Ruben 的七大交际维度理论认为交际能力“是指以与具体环境中的个体的需要、能力、目标和交际期待基本一致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也要满足交际者自身的需要、能力、目标和交际期待。”(1976:336)他指出了跨文化交际情境中使个体能够有效交际的七大行为要素:1)尊重:个体显示出对他人价值和潜在价值的高度尊重。2)互动中的姿态:交际中,以一种描述性而非评价性的态度来回应对方。3)对知识的取向:将自身的知识与认知看作个人的知识而非四海皆准的知识。4)移情:设身处地从对方的情况入手考虑问题,争取达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5) 角色行为:特定的群体情境中完成相关的任务与扮演相关角色。6) 互动中的管理:适当调控交际对象的互动表现。7) 对模糊性的容忍:能够适应与预期不同的模糊情况,能够对其充分容忍而不感到过分的不适。Michael Byram的欧盟模式(1997)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技巧、态度和客观评判型的文化意识。”他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为:1) 跨文化交际的态度:对文化问题要保持好奇和开放的态度,不再对其他文化和自身文化持怀疑态度。这就意味着,愿意去比较描述自身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而且不再假定它们是唯一的和绝对正确的,能够客观地从其他文化的角度看待自身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简单地说,不再将自身的文化看做是“中心文化”。 2) 知识 :知识是指社会群体的成就性“产品”和自身文化或其他文化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交际和个体交际的具体过程。因此知识包括两大要素:社会交际过程的知识 和解释这些社会交际过程和产物的知识,后者包括他人如何认识你和你对他人的认识与理解。 3) 解释与讲述的技巧:解释来自其他文化的文献或事件,从自身文化的角度来解释或是讲述其他文化的文献或事件。4) 发现和互动的技巧:能够习得文化和文化实践中的新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态度和技巧来处理实际交际中互动上的一些问题。 5) 客观评判型的文化意识:能够根据来自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外在显性标准、洞察力、实践和结果来客观评判文化问题。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中之重。许多跨文化交际学界的专家都对这一课题有所涉猎。下面是三位学者提出的理论,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研究的重要成果。1. Yong Yun 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Kim是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杰出的学者,他运用社会心理学、应用语言学和社会学方法,把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一个认知能力强的交际者,例如:熟练掌握目的语,熟悉目的语文化,在情感层面上,与目的语文化交流的动机更强烈,表现出积极的交际态度;同时,情感上对目的语文化持积极态度,学习目的语和目的文化的动机强烈,通过掌握目的语交际系统言语和非言语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良好的交际技巧。认知因素交际编码、规则的知识文化理解能力认知综合能力情感因素技术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行为因素适应动机身份弹性审美情绪()()()注:“”代表正关联图1-1 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关系(1)认知能力要素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交际者对交际目的进行编码,形成信息,再通过一定的渠道或者方式传达到接受者,由接受者解码反馈的过程。交际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交际双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干扰。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要求交际者具有能够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具体包括三方面的能力。1. 掌握目的文化的交际体系 语言是交际的主要手段之一,掌握目的文化的交际体系要求掌握目的文化的语言。这里的语言不只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语用知识。语用知识能够帮助交际者得体使用语言,如以对方习惯接受的方式表达赞扬、邀请、拒绝等意图和情感。2. 文化理解话语模式和行为模式基于文化,对于目的文化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交际者对其话语模式与行为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移情能力的基础。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分类形式多样,一般认为文化的重心包含于伦理方面、宗教方面、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理解文化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要求了解其历史、政治、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3. 认知综合能力所谓认知的综合能力是整合信息的能力。一个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目的语和目的文化,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倾向,能够辨别本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细微差别。(2) 情感能力要素情感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移情能力有利于在行为上采取得体的交际策略。情感能力包括三方面内容。1. 适应动机适应指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适应他者文化系统的交际模式,能够按照对方习惯接受的方式交际。主体适应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主体的动机。融入对方文化动机强烈的人,接受对方文化的心理准备充分,行动积极,适应速度较快;反之,动机弱则不利于克服自身文化系统的干扰,适应速度较慢。此外,年龄对于适应也有影响,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新的目标语文化,而年纪大的人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2. 身份弹性身份弹性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定位,涉及到主体对自身、自身文化和目的文化的尊敬,即主体是否愿意改变其建立在原有文化体系中的行为模式和习惯。这种弹性或适应性有利于减少对其他文化的偏见,从而使交际者实现交际目标。3. 审美情绪审美情绪与Ruben提出的移情较为接近。移情是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而审美情绪更加深入,指交际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交际行为是否符合目的文化的审美习惯。了解对方的审美习惯有利于主体欣赏、理解对方的文化产品,包括美术、音乐、体育等;同时也有利于主体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对方文化中的笑话、幽默、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表达。(3)行为能力要素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主体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者群体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交际是一种行为,交际能力体现在具体交际行为中,所以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行为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认知能力所获得的知识做支撑,情感能力做铺垫,即通过具体行为表达个人的认知和情感经验。跨文化行为能力包括三方面内容。1. 技术能力,包括基本的语言技能、工作技能、学术技能等一切能够获得有用信息、解决不同问题的技能。2. 协同一致能力,指交际者能够以得体的举止与当地人和谐相处的能力。3. 应对变化的策略能力,指交际者能够克服文化差异,运用合适的交际策略解决问题、实现交际目标的能力。2. Brian Spitzberg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1)知识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2)动机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3)技巧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 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3. Judith Martin 与Thomas Nakayama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Judith Martin 与Thomas Nakayama编写的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中提出一种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包括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心智活动特征和情境特征四个要素。知识因素 文化价值观、信仰和行为 言语和非言语脚本 认知的简化僵化 民族中心主义情感因素 回避倾向 跨文化焦虑 跨文化交际意愿心智活动特征 言语表现 非言语表现 角色扮演跨文化交际能力情境特征 环境语境 预先接触 地位差别 第三方的干扰图1-2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1) 知识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知识因素指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所在文化了解的程度,了解对方文化越多,跨文化交际能力越强。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了解交际对象来自何种文化模式: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高语境低语境,高权力距离低权力距离,高不确定性回避低不确定性回避。交际者还应掌握目的语文化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脚本。交际理论家Charles Beger认为言语和非言语脚本对交际有指导作用。脚本存在于人脑的长时记忆中。一个知识经验丰富的交际者拥有较多的能够指导他理解和预见交际对象交际行为的剧本库,当他与他人交际时他会从记忆库中找到类似的经验指导他的行动,如果他没有经历过同样的交际场景,他会利用类似的经历作为参考,甚至借鉴以前观察到的他人(包括书籍中,电影、电视等)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有经验,就是这个道理。认知的简化和僵化指交际者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交际时,处理信息的方式过于简单僵化。Kim在论述文化冲突时把这种现象用作一种维度,认为人们认知的简化和僵化可以促进思维定势的形成。这种认知习惯导致个体目光狭隘,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负面的判断。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交际者往往具有较为开放的、灵活的认知体系,而认知体系简单僵化的交际者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民族中心主义指个体以自己所在的文化或群体为中心评判其他文化和群体。民族中心主义者通常对其他文化群体持有消极的态度或采取敌对的行为,他们认为自己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最为正确,并以此为衡量一切的尺度。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障碍,此种观念的持有者对宏观文化的理解程度较低。(2) 情感因素跨文化交际中的情感因素指交际者对待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和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态度接近或疏远,其重要特点是对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的焦虑,即因正在进行的或预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恐惧和焦虑心情。跨文化交际焦虑程度高的人倾向于避免与来自于外来文化的人交际,在他们眼里那些人都是行为奇特的“他者”,对“他者”奇特行为的不理解使他们觉得紧张、焦虑,并因此躲避交际。是否愿意进行交际,即交际动机,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中的重要情感因素。Jeffey Kassing设计的下列问题可以反映你是否有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意愿:表1-1 跨文化交际意愿量表假设您有绝对的自由选择的权力,在以下六种情境中您可以选择交流或不交流。表明每种情境中您选择愿意交流所占的比重,记住您要指出的不是在这些情境中进行交谈的可能性,而是在这些情境中您想要交谈次数的比例。在左侧横线上写出想要交流次数的比例。0=从不, 100总是 1 与我认为和我很不同的人交谈。2 与外国人交谈。3 与我对其文化知之甚少的人交谈。4 与其他种族的人交谈。5 与其他文化的人交谈。6 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进行交谈。(注:“英语”可改为“汉语”如果被试的母语是汉语。)得分:您的分数值域在0600之间,300分以下表明不愿意进行跨文化交际,350分以上表示有一点愿意进行跨文化交际,400分以上表示中度愿意,500分以上表示高度/非常愿意进行跨文化交际。Young Kim 认为个体处理心理压力的能力可以影响其接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文化差异带来潜在的不确定性,这会增加交际者的压力,有的个体善于把握压力,有的则不掌握减轻压力的方法。Gudykunst 和Kim 认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者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容忍含混和不确定性。交际者处理压力和容忍含混的能力越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越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知识因素和情感因素相互支持、相互影响,跨文化交际知识越多,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压力越小,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动机越强;交际动机越强烈,获得跨文化交际经验的机会越多,积累的跨文化知识就会越来越多。(3) 心智活动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心智活动因素是知识和情感因素的体现,内容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表达以及角色扮演。言语表达指个体如何运用语言。交际者可能了解很多目的语的语言知识,但是语用能力很差,不能在实际对话中使用目的语流利表达。很多留学生到目的语国家不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而是为了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使用目的语。了解并运用目的语可以增强交际者的认知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语言脚本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心智活动把语言脚本付诸实践,一个不了解目的语的人不会知道目的语中基本的交际方式,如:问候、邀请、日常用语等。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在美国,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4) 情境特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四个因素是发生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语境。个体可能在某一语境中表现出较强的交际能力,而在其他语境中则无法自如应对,因此交际能力的大小依语境变化,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境特征包括环境语境、预先接触、地位差别和第三方的干扰等。环境对交际的影响很大,某些环境承载的文化信息量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交际者很容易感到紧张,从而影响到言语和非言语表达。例如:日本的茶道是一个文化内涵很深的仪式化的活动,而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喝茶的活动,美国人不了解茶道的内涵和程序,在整个茶道仪式中感到莫明其妙和无所适从,他下一次参加茶道的动机会减少。与目的文化是否有过接触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意义重大。如果个体在出国前曾经与目的文化的人有过接触,那么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相对容易。当然,与目的文化的交际者建立信任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一般来讲,与当地人接触越多,了解对方文化知识越多,与对方文化接触的紧张感越低,交际动机越强,移情能力越高。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存在社会地位差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社会地位有不同的认识,在权力距离高或权力距离低的不同社会,人们往往对与自己平等、低/高于自己的人在情感态度和言行上表现出不同取向。美国人倾向于降低身份距离,他们对父母直呼其名,百姓和媒体公开评论当权者的言行和决策。在权力距离高的国家,地位决定一切,甚至在对话中谈话者的发言顺序都由地位身份来确定。电影安娜与国王中,西方女性安娜看到泰国国王的仆人见到国王时要马上跪拜,觉得难以接受,因为她认为这是对仆人人性的不尊重。西方文化与泰国文化对地位的不同理解导致跨文化误解,安娜不能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改变泰国国王的习惯,泰国国王也不该依泰国人的习惯要求西方人(安娜)见到他就行跪拜礼。第三方的干扰或参与也是改变交际情境的因素之一。第三方的出现可以改变你在交谈中的地位,如:你的上司加入你和同事之间的谈话,你就要注意当前的话题是否得当,并调整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如果第三方是女士,那么交际者就要注意对方文化中与女性交际的要求。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4. 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小结Scheitza从各种理论中总结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种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根据个人态度、知识、交际、自信和社会关系可以做出如下归类:(1) 态度1)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动机和兴趣;2)对于不同文化的积极态度,接受差异的能力;3)现实期待;4)对于其它文化价值观和行为的尊重;5)礼貌、友好、交际手段;6)处理不同想法的开放程度和灵活程度;7)耐心和容忍度;8)主动精神、自尊和持久度;9)处理精神压力的能力,保持动机的能力;10)社会智能;11)认知综合能力,即接受对外国人行为的解释的能力。(2) 知识1)对于文化差异的常识和注意程度;2)对于其他国家及其社会组织的知识;3)对于其他文化的规则、模式和习俗的知识;4)对于交际和互动规则的知识。(3)交际1)交际能力,良好的语言掌握能力;2)对于不同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模式的了解和注意能力;3)辨别并有效使用不同交际风格的能力,对于谈话方式的适应能力;4)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开始并保持有效对话的能力;5)避免并澄清误解的能力;6)反问并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4)自我展现1)为双方建立可以接受的身份的能力;2)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自制的能力;3)接受第三种文化角度的意愿和能力;4)承认他人需要和愿望的能力;5)对于文化定势的思考能力;6)灵活性和适应性。二、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以上内容介绍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学科,80年代被引入中国。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多以文化人类学和交际学的理论成果为研究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学者多为交际学家。中国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学者多为从事外语教学的专家,研究目的不在于促进跨文化交际学这一学科的发展而是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研究目的的不同使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发展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引进和本土化这一层面,就推动学科基础理论发展而言,建树不大。1.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学者胡文仲先生为引进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做出很大贡献,编著多本跨文化交际学作品及论文集。此外,高一虹、顾嘉祖、关世杰等学者出版或发表了大量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面的著作和论文。然而,正如刘润清先生指出的那样,国内跨文化交际学研究“零散罗列现象为多,整体系统研究居少;低层次概括为多,高层次的抽象居少;实用性建议为多,理论建树居少”(2000)。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没有发展成独立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本科阶段只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出现,一些院校在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教育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一个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学原理、中西方文化对比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基础知识课程,缺少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学所需要的交际学原理、心理学、人类学等构成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内容。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深入的专题研究。这一方面可以推动跨文化交际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完成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本土化任务,促进中方文化对比研究的发展。在国内学者编著的为数不多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类的作品中,贾玉新编著的跨文化交际学(1997)一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了比较详尽的归纳,为外语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线索。2. 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贾玉新综合了不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类,总结出四类交际能力系统,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与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策略能力系统。(1) 基本交际能力系统基本交际能力是由交际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掌握的包括语言能力在内的、与社会或文化规范相关的交往能力所组成,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 言语能力和非言语能力语言能力包括词法、语音、语法、句法等语言知识,是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语言并不是惟一的沟通工具,非言语行为同样是重要的沟通工具。Edward Sapir对非语言行为的定义是:没有明确记载、却每个人都知道的细致的密码。据估计在交际中非言语交际可以占93%之多,包括用肢体语言收发信息、面部表情、目光接触、交流距离、姿态、音调等。 文化能力贾玉新认为文化能力是相关的交际知识,包括:与作业程序相关的知识;信息获取的技能与方略;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身份、处理不同的情景和场合的能力;具备交际者所具备的素质,如自我调节、对文化差异高度敏感、对非言语行为有高度的意识性;(交际)文化取向、价值观念、世界观、生活方式等知识的了解。 相互交往能力相互交往能力是人际交际能力,包括:1)言语行为能力:言语的社会功能,言语对情境的适应性规则的掌握;2)交往规则或语用规则:会话合作原则,人际交往礼貌及面子原则和方略,语篇组织规则(话题及其组织语篇的功能,说话顺序:入场、交往、退场、如何开始和如何结束谈话等),话轮结构,毗邻对偶结构,衔接与连贯。 认知能力这里的认知能力,强调认知的心理过程:描述解释评价。描写是对人们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客观描述,没有评论也没有任何社会意义。解释过程是对所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加工,赋予意义,当然对任何行为的解释都会有不同。评价是对解释赋予积极或消极的社会意义。人类的感觉器官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产生错觉等。文化对认知起干扰作用,文化的介入使认知从描写阶段就偏离了客观的轨道,影响了最终评价,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民族中心主义就是以本民族文化为准绳,以致超越客观描述阶段,直接进入评价阶段。(2) 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 情感能力情感能力主要指移情能力,即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和动机。贾玉新认为中国人在发展移情能力方面有些有利因素,中国文化中有“先人后己”的价值取向,在行为上有“善解人意”的表现。 关系能力关系能力需要交际者在交往中使用正确的交际策略,如:交际双方应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交往的需要;相互吸引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交际以产生共识为前提,而共识又涉及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共享,共识能强化未来的进一步交往;以适应对方代替群体中心主义等。(3) 情节能力系统 情节能力的概念是针对语言多义现象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提出的,情节是某一特定文化环境中典型的交往序列定势,具体情节中有一套独特的言语和非言语规则。W. Barnett Pearce指出交际者至少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情节能力: 在具体情节中达到人们期望的能力,期望指某一文化中人们所具备的常识性知识,是指导行为的脚本。 在特定情节中,交际者要达到某一目的,并尽一切努力去实现的能力。 遵循特定情景中的交往规则的能力,包括如何开始谈话、结束谈话、对对方做出反应等。 正确应对社会情节,即在一切日常会话中反复出现的话题、惯例和礼仪性的会话行为组成交往的场景中得体应答的能力。(4)策略能力系统此处的策略能力不是泛指交际策略,而是指交际者因语言能力问题或语用能力问题没有达到交际目的,而采取的补救措施或策略。Canale和Swain认为,策略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语码转换策略,指当语言局限表达时可在双方共享的语言中选择转借词; 近似语策略,指用近似语来弥补因语言能力不足带来的词语或语篇空白,包括笼统化、释意、创造新词语、重新组构; 合作策略,指交谈双方共同努力利用彼此已有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共同解决交流障碍。贾玉新先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没有简单地综述总结国外研究成果,而是重新组合,使之更加全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学者不是专业研究该学科某一方向的专家,研究方法局限于理论综述,缺乏心理学、社会学及交际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没有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理论根基雄厚的全面诠释。作为想要借鉴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的第二语言教学者,我们在期待、在等待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专业化、本土化。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哪些交际能力需要跨文化交际学者的专业指导。三、小结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几种假设,包括Kim的认知、情感、行为理论,Brian Spitzberg的知识、动机、技巧理论,以及Martin & Nakayama的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心智活动因素和情境特征因素。国内理论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题研究较少,本书主要介绍了贾玉新的观点。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从什么是能力以及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入手。心理学对能力的定义是: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如中国历史知识等;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做”的知识,如开车等,人们学会知识便会运用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技能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是主要表现为一种操作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并不等同于能力,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可以提高能力。 本章自评(一)请填写下面的自评表,来检测你是否达到了本章的学习目标。 5个数字分别代表不同的评价等级。“1”代表“根本没有达到目标”;“2”代表“达到了部分目标”;“3”代表“基本达到了目标”;“4”代表“较好地达到了目标”;“5”代表“非常好地达到了目标”。请将相应的数字圈上。1 2 3 4 5 明确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1 2 3 4 5 了解了国内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现状 1 2 3 4 5 掌握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如果以上任何一项你给自己选择了“3”或更低,你需要1 到老师那里寻求帮助;2 重新阅读并体会你没能达到目标的部分;3 请教你的同学或通过学习小组讨论来加深理解。(二)请在下面空白处写下,你决定在以后的外语学习中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决定在以后的外语学习中使用如下方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1._2._3._4._5._扩展练习Exercise 1Match sentences in Column A with their equivalent or near-equivalent sentences in Column B.AB(1) You did it. You have to face the music.a. You have to memorize it.(2) Yes. You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b. Youre experienced.(3) You two dont see eye to eye.c. You have control of the situation.(4) You have to learn it by heart.d. You dont want to take the risk.(5) You are an old hand at teaching.e. You have to accept the consequences of your actions.(6) Thats great! You keep everything under your thumb.f. You dont agree with each other.(7) You dont want to stick your neck out, do you?g. Youre absolutely right.Exercise 2The statements below g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e UK and the US. Are these customs the same (S) or different (D) in China? Write brief notes to explain if it is different.In the UK and the USIn China(1) Young men and women go to parties together.(2) In their mid-teens (around the ages of fourteen and fifteen), boys and girls go on dates (to parties, dances, the cinema).(3) Parents very rarely choose dates for their children.(4) Teenagers usually date people of their own age, but sometimes girls d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阿里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 2025 年小升初成都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英语试卷(带答案解析)-(人教版)
- 江苏省徐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数学试卷
- 社区网格长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统编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通信施工合同范本
- 工厂职工聘用合同范本
- 焊工应聘合同范本模板
- 酒吧酒水供货合同范本
- 香蕉购销合同范本简单
- 心态决定-切模板课件
- 精神科常见病小讲课
- 屁屁辅助脚本
- 物业费催费技巧(干货版)
- 高效沟通提升医药代表拜访技巧的五大秘诀
- 《环甲膜穿刺术》课件
- 2013年天津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 医院处方笺模板(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
- 《森林与小鸟》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三年级音乐教案
- 提高口服药准确服用率品管圈课件
- 患者用药指导全国知识技能竞赛必备考试题库(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