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诗话理论 一 历代诗话编目 节选 二 诗文革新运动 三 严羽及其 沧浪诗话 四 严羽对诗歌的创作要求 一 历代诗话汇编 目录 节选 一 唐代及唐以前诗话 孔子论诗 作者 春秋 孔丘 诗经 毛诗序 文心雕龙 作者 梁 刘勰 诗品 作者 梁 锺嵘 古画品录 作者 齐 谢赫 文笔要诀 作者 唐 杜正伦 历代名画记 作者 张彦远 本事诗 作者 唐 孟棨 二南密旨 作者 唐 贾岛 二十四诗品 作者 唐 司空图 一 唐代及唐以前诗话 风骚旨格 作者 唐 齐己 灌畦暇语 作者 唐 佚名 金针诗格 作者 唐 白居易 诗品 作者 梁 锺嵘 乐府古题要解 作者 唐 吴兢 诗人主客图 作者 唐 张为 刘宾客嘉话录 作者 唐 刘禹锡 评诗格 作者 唐 李峤 诗格 作者 唐 王昌龄 文苑诗格 作者 唐 白居易 雅道机要 作者 唐 徐寅 缘情手鉴诗格 作者 唐 李洪宣 云仙杂记 作者 唐 冯贽 云溪友议 作者 唐 范摅 二 宋代诗话 六一诗话 作者 欧阳修 白石道人诗说 作者 姜夔 蔡宽夫诗话 作者 蔡启 沧浪诗话 作者 严羽 优古堂诗话 作者 吴幵 藏海诗话 作者 吴可 陈辅之诗话 作者 陈辅 诚斋诗话 作者 杨万里 道山清话 作者 佚名 东皋杂录 作者 孙宗鉴 东坡诗话 东坡诗话补遗 作者 苏轼 杜工部草堂诗话 作者 蔡梦弼 观林诗话 作者 吴聿 龟山先生语录 作者 杨时 洪驹父诗话 作者 洪刍 侯鲭诗话 作者 赵令畤 后山诗话 作者 陈师道 黄山谷诗话 作者 黄庭坚 遁斋闲览 作者 陈正敏 二老堂诗话 作者 周必大 庚溪诗话 作者 陈岩肖 冷斋夜话 作者 惠洪 李希声诗话 作者 李錞 林泉高致 作者 郭煕 临汉隐居诗话 作者 魏泰 六一诗话 作者 欧阳修 二 宋代诗话 三 元代诗话 诗法家数 作者 杨载 诗学禁脔 作者 范德机 梅磵诗话 作者 韦居安 木天禁语 作者 范德机 诗谱 作者 陈绎曾 吴礼部诗话 作者 吴师道 四 明代诗话 四溟诗话 作者 谢榛 归田诗话 作者 瞿佑 麓堂诗话 作者 李东阳 存余堂诗话 作者 朱承爵 南濠诗话 作者 都穆 诗镜总论 作者 陆时雍 谈艺录 作者 徐祯卿 艺圃撷余 作者 王世懋 逸老堂诗话 作者 俞弁 升庵诗话 作者 杨慎 国雅品 作者 顾起伦 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 五 清代诗话 钝吟杂录 作者 冯班 姜斋诗话 作者 王夫之 答万季埜诗问 作者 冯班 历代诗话索考 作者 何文焕 说诗啐语 作者 沈德潜 续诗品 作者 袁枚 蓼园词评 作者 黄氏 金粟词话 作者 彭孙 乐府余论 作者 宋翔凤 七颂堂词绎 作者 刘体仁 西圃词说 作者 田同之 柯亭词论 作者 蔡嵩云 词品 作者 郭麟 蕙风词话 作者 况周颐 六 近现代诗话 诗品目录绝句六章 作者 蒋斗南 演司空表圣二十四首 作者 曾纪泽 小三吾亭词话 作者 冒广生 海绡说词 作者 陈洵 人间词话 作者 王国维七 当代诗话 诸家评杜 作者 哈哈儿整理 诸家评李 作者 哈哈儿整理 缀石轩诗话 作者 徐晋如 艺边堂诗话 作者 白伏喜 学词途径 作者 龙榆生 二 诗文革新运动 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 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主张对诗 文进行革新 北宋初年 面对土地兼并日剧 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 政治斗争日趋尖锐 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 要求文学反映现实 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 于是推崇韩愈 白居易 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展过程大体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 是初发阶段 先驱者 有柳开 王禹偁 穆修 石介等 主张1 柳开首举 尊韩 旗帜 提出重道致用 崇散尚朴 宣扬教化等 反对浮靡文风 2 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 宣导写作 传道明心 的古文 强调韩愈文论 文从字顺 的一面 推崇李白 杜甫 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3 石介在 怪说 中抨击西昆体 缀风月 弄花草 蠹伤圣人之道 他们的诗文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 但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 在当时影响不大 存在重道轻文 忽视文章语言形式的倾向 除王禹偁外 他们的创作成就不高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时期 是运动形成高潮阶段 代表作家 有范仲淹 李觏 尹洙 石延年 苏舜钦 梅尧臣 宋祁 欧阳修 苏氏父子 王安石和曾巩等 主张1 先是范仲淹提出主张改革文风 戒浮华 得到朝廷支持 于是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 第二阶段 2 李觏要求文以经世 反对拟古和雕琢 尹洙摒弃骈文 致力简而有法 辞约理精的古文 3 苏舜钦认为写作根本目的是 警时鼓众 补世救失 反对以藻丽为胜 提倡 道德胜而后振 4 梅尧臣论诗强调写诗要有感而发 重比兴 认为诗歌要写实 要对现实有所美刺 反对西昆派的浮艳诗风 主张语言要朴素 风格要平淡 第二阶段 认为诗歌要写实 要对现实有所美刺 反对西昆派的浮艳诗风 主张语言要朴素 风格要平淡 稍后于苏 梅的欧阳修 则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有意把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应 使古文 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斗争服务 第二阶段 文学主张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 提倡文章要有用于当世 具体表现在文与道的关系上 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 认为道应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 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他反对那种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 在文的方面讲求平易 提倡简而有法 反对追求奇险 欧阳修还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 其 六一诗话 中有许多精辟的文论 诗论见解 此外欧阳修改革科场积弊 罢黜四六时文 并大兴创作之风 努力提举后进 欧阳修上述主张 措施 使诗文革新运动达到高潮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 是诗文革新运动完成期 代表人物 是王安石 曾巩 苏轼 苏辙以及黄庭坚 秦观等人 主张苏轼则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他强调作文要有感而发 十分重视文章的文学价值 要求作家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艺术修养 主张为文要从不同内容出发采取不同表现形式 为文要文理自然 还要讲究章法 他的诗文词赋 都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三阶段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意义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 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 对后世影响巨大 此后 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 一直被奉为正宗 但同时 北宋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 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 表现了该运动的历史局限 三 严羽及其 沧浪诗话 严羽生平南宋诗论家 诗人 字丹丘 一字仪卿 自号沧浪逋客 邵武 今属福建 人 生卒年不详 据其诗可推知他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间 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 他与同宗严仁 严参齐名 号 三严 又与严肃 严参等8人 均有诗名 号 九严 严羽人生经历严羽生活在南宋末年 一生未曾出仕 大半隐居在家乡 但在元军入侵 国势垂危之际 仍很关心时事 爱国思想在诗中时有流露 对朝政弊端也颇多不满之词 如 北伐行 四方行 有感六首 等 所以戴复古说他 飘零忧国杜陵老 感遇伤时陈子昂 引自朱雯 严羽传 他的七言歌行仿效李白 五律除学李外 还学杜甫 韦应物 但主要倾向仍为王 维 孟 浩然 冲淡空灵一路 他最重要的成就在于诗歌理论 着有 沧浪诗话 创作成就远逊于理论贡献 历来诗论家多指出这两方面的差距 四库全书总目 说他的创作 志在天宝以前 而格实不能超大历之上 止能摹王孟之余响 不能追李杜之巨观也 沧浪诗话 严羽的 沧浪诗话 是中国古最重要的一部诗话着作 它有系统的理论主张 特别是提倡以禅喻诗 强调 别材 别趣 以 妙悟 和 兴趣 为中心 师法盛唐的诗学思想 涉及到诗歌美学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曾对元明清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乃至绘画等艺术理论批评 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沧浪诗话 节选 诗辩禅家者流 乘有小大 宗有南北 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 具正法眼悟第一义 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 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 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 已落第二义矣 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 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 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 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 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 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 有分限 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 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者 皆非第一义也 吾评之非僭也 辩之非妄也 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 诗道如是也 诗体风雅颂既亡 一变而为离骚 再变而为西汉五言 三变而为歌行杂体 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五言起于李陵苏武或云枚乘 七言起于汉武柏梁 四言起于汉楚王传韦孟 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 三言起于晋夏侯湛 九言起于高贵乡公 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 黄初体 魏年号与建安相接其体一也 正始体 魏年号 嵇阮诸公之诗 太康体 晋年号左思潘岳二张二陆诸公之诗 元嘉体 宋年号 颜鲍谢诸公之诗 永明体 齐年号 齐诸公之诗 齐梁体 通两朝而言之 南北朝体 通魏周而言之与齐梁体一也 唐初体 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 盛唐体 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 大历体 大历十才子之诗 元和体 元白诸公 晚唐体 本朝体 通前后而言之元祐体苏黄陈诸公 江西宗派体 山谷为之宗 沧浪诗话 节选 诗法学诗先除五俗 一曰俗体 二曰俗意 三曰俗句 四曰俗字 五曰俗韵 有语忌 有语病 语病易除 语忌难除 语病古人亦有之 惟语忌则不可有 须是本色 须是当行 对句好可得 结句好难得 发句好尤难得 发端忌作举止 收拾贵在出场 不必太着题 不必多使事 押韵不必有出处 用事不必拘来历 下字贵响 造语贵圆 意贵透彻 不可隔靴搔痒 语贵脱洒 不可拖泥带水 最忌骨董 最忌趁贴 语忌直意 忌浅脉 忌露味 忌短 音韵忌散缓 亦忌迫促 诗难处在结尾 譬如番刀须用北人结尾 若南人便非本色 须参活句 勿参死句 词气可颉颃 不可乖戾 律诗难于古诗 绝句难于八句 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 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 学诗有三节 其初不识好恶 连篇累牍 肆笔而成 既识羞愧 始生畏缩 成之极难 及其透彻 则七纵八横 信手拈来 头头是道矣 沧浪诗话 节选 诗评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 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 有似拙而非拙处 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 少陵是一样 韩退之是一样 王荆公是一样 本朝诸公是一样 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入晚唐者 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 要当论其大概耳 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 直是气象不同 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 杂古人之集而观之 不必见诗 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 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 下者渐入晚唐矣 晚唐之下者亦随野孤外道鬼窟中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 故多专门之学 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沧浪诗话 节选 考证少陵与太白独厚于诸公 诗中凡言太白十四处 至谓 世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 醉眠秋共被 携手日同行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其情好可想 遁斋闲览谓二人名既相逼 不能无相忌 是以庸俗之见而度贤哲之心也 予故不得不辨 古诗十九首非止一人之诗也 行行重行 乐府以为枚乘之作 则其他可知矣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玉台作两首 自 越鸟巢南枝 以下别为一首 当以选为正 文选长歌行只有一首 青青园中葵者郭茂倩乐府有两篇 次一首乃仙人骑白鹿者 仙人骑白鹿之篇予疑此词 岹岹山上亭 以下其义不同 当又别是一首 郭茂倩不能辨也 文选 饮马长城窟古词 无人名 玉台以为蔡邕作 古词之不可读者莫如巾舞歌 文义漫不可解 又古将进酒 芳树石留豫章行 等篇皆使人读之茫然 又朱鹭 稚子班艾如 张思 悲翁上之回 等只二三句可解 岂非岁久文字舛讹而然耶 沧浪诗话 节选 1 论 别材 别趣 别材 别趣 说是严羽整个诗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别材 别趣 之说反对宋人 以文字为诗 以议论为诗 以才学为诗 其理论基础即是上面所分析的 妙悟 说和 兴趣 说 所谓 别材 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 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 妙悟 上 因而 他以韩愈 孟浩然相较以说明妙悟不同于学力 事实上便是 诗有别材 非关书也 的一个注脚 所谓 别趣 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 这种特别的 趣 便是 兴趣 便是 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兴致 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 性理 1 论 别材 别趣 兴趣说 严羽把诗歌艺术特点归纳为 兴趣 二字 他最佩服的盛唐诗人之所以不可及 就在于他们 惟在兴趣 所以诗歌就有含蓄深远 韵味无穷的意境 严羽 沧浪诗话 中有三种提法 一是兴趣 说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二是兴致 说 近代诸公 多务使事 不问兴致 三是意兴 说 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他提出的 兴趣 则是创作主体即诗人 妙悟 的物件和结果 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 诗境的实相 严羽推重 盛唐气象 便是缘于盛唐诗歌具备这一审美特征 盛唐诸人 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严羽在 沧浪诗话 里还讲到 兴致 意兴 它们在本质上与 兴趣 是一样的 兴趣 是 兴 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 它与钟嵘所说的 滋味 诗品序 司空图所说的 韵味 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宋诗与唐诗相比 所缺乏的也恰恰正是这种审美特征 兴趣说 2 论 妙悟 在 诗辨 中 严羽以禅论诗 当他把汉魏至晚唐诗与佛教大小乘做一比附之后 便指出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思维特征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妙悟 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在佛教禅宗里 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 空 的一种把握 所谓 玄道在于妙悟 妙悟在于即真 涅盘无名论 就诗而论 妙悟 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