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范文 -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的真伪问题志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三种:百川学海丙集收录的东坡先生志林集一卷;万历二十三年赵开美刊刻的东坡志林五卷;稗海收录的东坡先生志林十二卷,四库全书所收也即此本。其中一卷本所收为十三首史论,五卷、十二卷本所收主要为杂记、杂说,但五卷本也收有一卷本的史论,十二卷本则无一卷本的史论,其他内容与五卷本有许多重出之处。三种志林不仅卷数、内容不同,刊刻的时代也不同。除一卷本志林出现在宋代,五卷本、十二卷本则都出现在明代。1919年涵芬楼以赵刻五卷本东坡志林为底本进行校印,并附夏敬观氏跋,对其评价是“要为宋人所辑,则可信也”。以后,1981年出版的王松龄氏校点本东坡志林,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的东坡志林仇池笔记,2000年刘文忠氏评注的东坡志林等皆以涵芬楼校印本为志林底本,承袭了夏氏对赵刻五卷本的版本属性的判断。那么,这个出现于明代的五卷本东坡志林的可信性到底如何呢?将就这个问题稍作考辨,并涉及与之相关的十二卷本东坡先生志林的真伪问题。一志林在宋代见于著录的,除了一卷本外,还有三卷本。这两种志林分别见于苏轼文集在宋代的两个系统:一为分集编订本;一为分类合编本,主要为麻沙本大全集。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宋代分集编定的苏轼文集为东坡集、后集、内制、外制、奏议、和陶、应诏,故也称“东坡七集”。而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曰:“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文中有“明年闰六月癸酉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的记载,而墓志是置于墓道中的,必须在落葬前写成和刻好;苏轼卒于建中靖国元年秋七月,可知该文写于苏轼逝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中所述诸集,当是苏轼生前已编定者;至其不言应诏集,当是其非苏轼生前所编定,而系后人纂辑。故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在著录上述苏轼七集后又说:“杭、蜀本同,唯杭无应诏集。”同卷又说:“盖杭本当坡公无恙时已行于世矣。”也可为应诏集后出的佐证。而现存的宋刊东坡后集中即有志林,除个别文字有出入外,均与百川学海本的志林相同。后集的编定既在苏轼生前,则百川学海所收一卷本志林的编纂不仅出于苏轼之意,而且总标题“志林”也为苏轼所定。三卷本志林见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该卷著录东坡手泽三卷,并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谓志林者也。”可见麻沙书坊大全集中所收志林为三卷本的东坡手泽。三卷本志林中不包含一卷本志林的内容,一卷本志林被麻沙书坊大全集的编辑者删去了志林的总标题,而为其每一首都加上了篇名,并收到了“论”的部分。我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成化刻本东坡七集的续集卷八载有“论”三十二首,其中十三首同于后集所载志林,唯每篇都有篇名;而据李绍为该本所撰序,成化本东坡七集中,其续集以前的六集均据宋刊“东坡七集”系统的曹训刻本翻刻,最后一集为续集,则出于宋刻麻沙本系统的明代仁宗对的翻刻本,即其所说“旧本”无而“新本”有者,“则为续集并刻之”;此十三首既然“旧本”已有,原不该重见于续集;其造成此等讹误,当是“新本”删去了志林的总标题,而为其每一篇都加上了标题,列入了“论”的一类,是以在据“新本”编“续集”时,遂误以为此系“旧本”所无,而将其收入续集了。而“新本”的这种将一卷本志林列入“论”的分类方式,当出于其底本宋本麻沙书坊大全集系统的本子。由此可见麻沙书坊本所收的三卷本志林是不包含一卷本志林的内容的。三卷本志林今不见流传;东坡手泽虽在陶宗仪时代尚存,后亦不可踪迹;麻沙书坊大全集现亦不可见,故无由考知三卷本志林的原貌。其实,麻沙书坊大全集在明成化年间已较为稀有或已不可见,正如成化刻本东坡七集卷首李绍序中所言:“求其全集,则宋时刻本虽存,而藏于内阁,仁庙亦尝命工翻刻,而欧集止以赐二三大臣,苏集以工未毕,而上升遐矣。故二集之传于世也独少,学者虽欲求之,盖已不可易而得者也。盖公文全集初有杭、蜀、吉本及建安麻沙诸本行于世,以岁既久,木朽纸弊,至于今,已不复全矣。”正因为麻沙书坊大全集其时已较为罕见,成化刻本东坡七集的编辑者才只能以据“宋时刻本翻刻”且“未完”的仁庙新本为底本,将其所得“宋时曹训所刻旧本”以外的苏轼诗文编为东坡七集中的续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成化本东坡七集中并无和陶一集;宋刊“七集”中的其它六集则都收入,当是其所获宋曹训刻本已佚去了和陶。但成化本东坡七集的续集中却有和陶,只是未单独成卷,而与其它作品合为一卷;同时,续集中所收不见于前后集的诗文数量不少,均分类编列。倘若“仁庙”新本是据宋刊“东坡七集”翻刻,那么,“仁庙”新本亦必分为七集,除和陶单独成为一集外,其余作品也必分别编为六集,纵或曹训刻本已有佚失,但“仁庙”新本所有而不见于曹训所刻六集本中的作品也必分别见于其他六集的各集之中。既然如此,成化本七集自当将和陶单独编为一集,而将另六集中多出的作品分别补入其原隶的各集之中,何必将另六集中多出的作品归并后重新分类而与和陶编在一起呢?何况和陶原为四卷,续集何以要将它与其它作品合并为一卷呢?所以,“仁庙”新本当是分类合编之本,和陶在其中也只是与其他作品合为一卷,而非单独的一集。换言之,其所依据的宋本,当是分类合编的麻沙本大全集一系。至于三卷本志林之不见于成化本东坡七集中的续集,当是因其所据的仁庙新本未刻完,三卷本志林则在其未刻之列。除了见于宋代著录并传到现在的一卷本志林、与上述的今已亡佚的三卷本志林外,明万历年间又出现了五卷本、十二卷本的志林。这两种志林既不出自宋刊东坡七集,也与宋刊麻沙书坊大全集中的三卷本志林有别,故必为宋以后人所纂辑,而非宋本之旧。其中十二卷本志林以见于稗海者为最早,较五卷本多出几乎一倍的篇目。那么,这两种志林的,他如见过,就可以此种分类为依据而在各类中补入“仁庙”新本所无的作品。因此,其凡例所谓系据“江西、京本二刻”参酌而成,乃为自夸之语而非事实。至其所谓“江西本”,在明代实有两种,一即成化时江西吉州府知府程宗刊七集本,一为嘉靖十三年江西布政司重刊成化本。嘉靖本之义例云:“旧本模糊及元写差错,今有证据无疑者,每填补改正,凡二千余字,其无据而难明者,仍旧阙疑,盖二什之一耳。”“旧本续集所载多与前后集及奏议重出,今删其全同者诗五十一首,论十三首,序一首,奏状六首,赞十六首,铭二首,启十首,书十一首,记六首,其文虽同而题目首数兼摄不可辄除者仍刻。”可见嘉靖本以成化本为基础又有所删改。那么,东坡全集依据的究竟是哪一种江西本呢?将东坡全集与成化本、嘉靖本的有关内容相对照,可以得知,东坡全集对成化本、嘉靖本皆有参照。例如成化本前集卷十九的后杞菊赋中有“先生听然而笑曰”的语句,嘉靖本将“听”改为“忻”,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亡是公听然而笑”语,后杞菊赋当据此而来,嘉靖本的修改是失当的;成化本续集卷四与陈传道五首中又谓:“但有废旷不迨之忧耳。”说文解字:“迨,也。”“,迨也,”又,方言:“,及也。”玉篇:“迨,行相及也。”可见“迨”有达到、相及的意思,嘉靖本将其改为“治”,同样是失当的;而东坡全集于此二处均同于嘉靖本。又如,成化本前集卷十九滟堆赋中有“城坚而不可取,天尽剑折兮,迤逦徇城而东去”语,嘉靖本将“天”改为“矢”,成化本续集卷三思子台赋中有“甘泉咫人而不通兮”的句子,嘉靖本将“人”改为“尺”,这些改动即较为合理;东坡全集于此二处也同于嘉靖本。但东坡全集也有同于成化本而异于嘉靖本的,如成化本滟堆赋中有“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嘉靖本“揣”误为“拂”,成化本续集卷三复改科赋中有“讴歌归吾君之子”,嘉靖本误为“讴歌归吾之君子”,东坡全集此二处皆同于成化本。所以,东坡全集实为参校成化、嘉靖两种本子而成。从东坡全集所依据的底本,可以判断其出现的时间上限为嘉靖十三年,因此,这也是一个出现很迟的本子。无论其出现于万历二十三年赵刊五卷本志林之前还是以后,既然如上所述,东坡全集的编者并未见到过宋刊麻沙本一系的分类合编本,则其所收志林五卷显然不出于麻沙本大全集;与赵刊五卷本志林同样来历不明。而且,即使它们之前确有五卷本志林的存在,也是来历不明的本子;因各家藏书簿及诸家目录书中从未著录过在嘉靖以前的五卷本志林。对于此种来历不明的本子,若究其笔又称说郛本七十卷,后三十卷乃松江人榷百川学海诸书足之,与孙作、杨维桢所说又异。岂时原书残阙,仅存七十卷耶?考宏治丙辰上海郁文博序,称与百川学海重出者三十六种,悉已删除。而今考百川学海所有,此本仍载。又卷首引黄平倩语,称所录子家数则,自有全书,经籍诸注,似无深味,宜删此二,以盐官王氏所载学庸古本数种冠之云云。今考此本已无子书经注,而开卷即为大学石经、大学古本、中庸古本三书,目录之下各注补字,是竟用其说,窜改旧本。盖郁文博所编百卷,已非宗仪之旧。”又,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于说郛条引孙诒让语:“黄崖王子裳孝廉咏霓购得汲古阁钞本说郛六十卷,有毛斧季校语。余辛未春在京寓曾从借阅,与欲本迥异,真秘笈也。”皆可见说郛的各种版本差异较大。若五卷本志林出于赵开美等的编辑,当是其家所藏廿八本说郛中的东坡手泽只有八条。)此外,夏敬观为五卷本志林作跋曰:“又考宋椠朱子名臣言行录,引志林凡五则。李沆言梅询非君子及吴育不相实为一则,而分载二处,五卷本志林所有也;杜正献焚圣语,则见仇池笔记中;孔道辅为张士逊所卖及欧公证范文正墓碑之误,两书皆未载,而商刻志林五则悉备。”名臣言行录中所载志林,不见于一卷本志林,当出于三卷本志林。五卷本志林只收入了其中的两则,也即名臣言行录所引志林的五分之二,更可证明五卷本志林远非三卷本志林之全。此外,又有标注为志林的“杜正献焚圣语”一则中的内容,当与标注东坡志林者二僧伽何国人。)在这七条中,有一条确为五卷本志林所失收,可见该文在宋代确实存在,只是到明代已经不易找到,不仅五卷本志林未载,刊刻于其后的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八十六卷、茅维编辑的苏文忠公全集七十五卷、明刊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皆未载此文。但该文见于宋刊世(12)堂河东先生集附录,题为又书柳文瓶赋后,后被十二卷本志林收入。);而五卷本志林所有的太白山旧封公爵又颇有伪造的嫌疑。是以除记及僧伽的一条外,五卷本志林所收的其他五条的真实性也难于遽定。总之,以说郛、名臣言行录、东坡先生年谱所引与五卷本志林比照,皆可见五卷本志林较之三卷本志林已颇有亡佚。故其所据,至多是三卷本志林残本,甚或只是辑佚所得。那么,五卷本志林是否掺入了其它作品,甚至含有并非出自东坡之手的后人的伪作呢?回答是肯定的。今举证如下:一、五卷本志林卷二收有记刘梦得有诗记罗浮山一则,文云:山不甚高,而夜见日,此可异也。山有二楼,今延祥寺在南楼下,朱明洞在冲虚观后,云是蓬莱第七洞天。唐永乐道士侯道华,以食邓天师枣仙去。永乐有无核枣,人不可得,道华得之。余在歧下,亦得食一枚云。唐僧契虚,遇人导游稚川仙府,真人问曰:“汝绝三彭之仇乎?”虚不能答。冲虚观后,有米真人朝斗坛,近于坛上获铜龙六,铜鱼一。唐有梦铭,云紫阳真人山玄卿。又有蔡少霞者,梦遣书牌,题云:“五云阁吏蔡少霞书。”该文内容不仅颇为零散,前后不相贯连,且根本未提篇名所言及的刘梦得诗,显得文不对题。按,此处所云刘禹锡“记罗浮山”诗为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君言罗浮上,容易见九垠。渐高元气壮,汹涌来翼身。夜宿最高峰,瞻望浩无邻。海黑天宇旷,星辰来逼人。是时当魄,阴物恣腾振。日光吐鲸背,剑影开龙鳞。倏若万马驰,旌旗耸(11)沦。又如广乐奏,金石含悲辛。疑是有巨灵,怪物尽来宾。阴阳迭用事,乃俾夜作晨。咿喔天鸡鸣,扶桑色昕昕。赤波千万里,涌出黄金轮。知小天地大,安能识其真”。就内容而言,与该文所载亦无直接关联。但东坡七集后集卷四有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一诗,诗中颇多夹注,抄录如下中语皆为苏轼原注):人间有此白玉京,罗浮见日鸡一呜。南楼未必齐日观,郁仪自欲朝朱明,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蚤已交前生。玉堂金马久流落,寸田尺宅今归耕。道华亦尝啖一枣契虚正欲仇三彭。铁桥石柱连空横,杖藜欲趁飞猱轻。云溪夜逢(13)虎伏,斗坛昼出铜龙狞。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黄庭。近者戏作凌虚赋,笔势仿佛离骚经。负书从我盍归去,群仙正草新宫铭。汝应奴隶蔡少霞,我亦季孟山玄卿。还须略报老同叔,赢粮万里寻初平。五卷本志林中的记刘梦得有诗记罗浮山一文正是将该诗中所加注释拼接而成。这些文句既是针对各相关诗句所作的注释,在各条注释之间自无内在的逻辑联系,难怪要读得人莫名其妙了;而且,若不联系其所注的诗句,就不能理解各条注释的原意所在,例如,其提及山玄卿,本是为“我亦季孟山玄卿”一句作注,其原意是以山玄卿自许,离开了原来的诗句,就使人弄不明白苏轼何以要无缘无故地提到这位真人了。特别离谱的是,在把这些注释拼接起来时竟简单化地将注释的最初几个字定为题目,并省去了“夜半见日事”,以致文与题目全不相干,使人读后如坠五里雾中。当然,拼接者为了使这些拼接起来的文字稍像一篇完整的文章,也略去了注释中的部分内容,如“山有铁桥石柱,人罕至者”、“山有哑虎巡山”、“子由一字同叔”。又将注释中的“唐有梦书新宫铭者,云紫阳真人山玄卿撰,其略曰:良常西麓,原泽东泄。新宫宏宏,崇轩(14)(14)。又有蔡少霞者,梦人遣书碑,略曰:公昔乘鱼车,今履瑞云。躅空仰途,绮辂轮(15)。其末题云:五云书阁吏蔡少霞书”一段加以删改,但也不过进一步露出了他的心劳日拙而已。正如前文所说,后集的编定出于苏轼本人之意,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一诗为苏轼作品当属无疑;而这种把诗中注释拼起来以成文的荒唐事自不可能出于苏轼自己。五卷本志林中的记刘梦得有诗记罗浮山一定是后人做的手脚。类似的伎俩而尚不致如此诞妄的,则有五卷本志林卷四勃逊之。全文为:勃逊之会议于颍。或言洛人善接花,岁出新枝,而菊品犹多。逊之曰:“菊当以黄为正,余可鄙也。”昔叔向闻蔑一言,知其为人,予于逊之亦云然。按,此实为东坡后集卷二赠朱逊之一诗的引,唯略有删节及讹字而已。引的原文为: 元六年九月,与朱逊之会议于颍。或言洛人善接花,岁出新枝,而菊品犹多。逊之曰:“菊当以黄为正,余可鄙也。”昔叔向闻蔑一言,知其为人,予于逊之亦云。东坡手泽本为东坡偶有所感或所见而随手写下的文字;此既为赠人之诗的引,自当为作此诗而特地撰写的,并不属于随手摘记的性质。且此诗及引既已留有底稿,也没有将引另纸写存的必要。所以,此条显非出自东坡手泽,而是后人将它从后集所收此诗中抄录出来,冒充为志林之文的。二、五卷本志林卷三有梁上君子一文:今日颇多贼,两夜皆来入吾室。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散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宋代之封魏王者,仅魏悼王赵廷美,宋史卷二百四十四有传,略云:“成平二年闰二月,诏择汝、邓地,改葬汝州梁县之新丰乡。仁宗即位,赠太师、尚书令。徽宗即位,改封魏王。”咸平二年苏轼尚未出生,而徽宗即位的第二年苏轼即去世,以其当时身份,根本不可能去为魏王护葬,是以刘文忠氏评注东坡志林于此已有怀疑。而尤值得注意者,则为“今日颇多贼”一句,古人对“盗”、“贼”是有区别的。旬子正论:“盗不窃,贼不刺。”杨(16)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可见在单独使用“贼”字时,是指“劫杀”而非“私窃”。唐、宋文言文仍是如此用法。以单独的“贼”字为小偷,始于水浒一类通俗作品,明代后期的文言作品之较新颖者也有这种用法。此处的“贼”既称“梁上君子”,自系小偷,因而绝非宋人手笔。三、五卷本志林卷三有太白山旧封公爵一文:吾昔为扶风从事,岁大旱,问父老境内可祷者,云:“太白山至灵,自昔有祷无不应;近岁向传师少师为守,奏封山神为济民侯,自此祷不验,亦莫测其故。吾方思之,偶榷唐会要看,云:天宝十四年,方士上言,太白山金星洞有宝符灵药,遣使取之而获,诏封山为灵应公。吾然后知神之所以不悦者。即告太守,遣使祷之。若应,当奏乞复公爵;且以瓶取水归郡。水未至,风雾相缠,旗幡飞舞,仿佛若有所见。遂大雨三日,岁大熟。吾作奏检具言其状,诏封明应公。吾复为文记之,且修其庙。祀之日,有白鼠长尺余,历酒馔上,嗅而不食。父老云:“龙也。”是岁嘉七年。”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嘉七年壬寅”条戴:“及按志林,有论太白山旧封公爵,为文记之,是岁嘉七年也。”粗粗一看,似乎五卷本志林此则即是王宗稷年谱所提及的志林中之文。但年谱所说的是志林“有论太白山旧封公爵,为文记之”,其所记的是对“太白山旧封公爵”一事或由此事引出的论述,而五卷本志林的太白山旧封公爵则是对太白山从旧封公爵到恢复公爵的过程的记述,毫无“论”的痕迹,其文章的性质实与年谱所言志林中关于太白山之文大相径庭。而尤堪注意者,则是五卷本志林此文所涉及的事实,实与东坡集中奏乞封太白山神状一文所言严重冲突。今引该文如下:伏见当府(17)县太白山,雄镇一方,载在祀典。案唐天宝八年,诏封山神为神应公,适至皇朝始改封侯而加以济民之号。自去岁九月不雨,徂冬及春,农民拱手以待饥馑,粒食将绝,盗贼且兴。臣采之道途,得于父老,咸谓此山旧有湫水,试加祷请,必获响应。寻令择日斋戒,差官莅取,臣与百姓数千人,待于郊外。风色惨变,从东南来,隆隆猎猎,若有驱导。既至之日,阴威凛然,油云蔚兴。始如车盖,既日不散。遂弥四方,化为大雨,罔不周沃。破骄阳于鼎盛,起二麦于垂枯。鬼神虽幽,报答甚著。臣窃以为功效至大,封爵未充。使其昔公而今侯,是为自我而左降。揆以人意,殊为不安。且此山崇高,足亚五岳,若赐公爵,尚虚王称,校其有功,实未为过。伏乞朝廷更下所司,详酌可否,特赐指挥。“旧有湫水”的“旧”,是“久”的意思;意为此湫水久已存在。而就父老们的“试加祷请,必获响应”等语来看,是他们确信,它在当时仍然极其灵验“响应”为“如响斯应”的简化,有见效极快之意。倘如五卷本志林该文所言,父老们认为从太白山神被封为侯爵以来,“自此祷不验”,他们又何敢对太守说“试加祷请,必获响应”之类的满话?由此看来,父老们仍是坚信其有祷必应的,五卷本志林的“自此祷不验”的记载乃是无中生有;而其接着所说的苏轼由此而寻求“祷不验”的原因,并在唐会要中找到了答案,又请求太守向山神祈祷并许愿复其公爵云云,则是在上述虚构事实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创造;因为若无“自此祷不验”之类的说法,苏轼就根本不必去寻求“祷不验”的因由,也就不会有后来那些事情了。而且,从奏乞封太白山神状来看,太守之向太白山湫水祷请,乃是采纳父老的建议,并非出于苏轼的提议。倘使苏轼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而造此谰言,他又何以要在东坡集中收入奏乞封太白山神状一文以拆穿自己的谎言?而且,从苏轼的生平行事来看,他并不是那种吹牛撒谎的人。由此看来,五卷本志林此篇,并非年谱所提及的志林中的那一篇,而且也并非出于苏轼,乃是后人据年谱中关于志林的那条记载而伪造,故其标题即为太白山旧封公爵。只是伪造者忽视了年谱引述志林的有关之文时有一“论”字,又没有思考其所虚构之事与奏乞封太白山神状是否会发生冲突,以致露出了马脚。四、五卷本志林卷一(18)巷小儿听说三国语一则云:三彭尝云:“(18)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彭,恺之子,为武吏,颇知文章,余尝为作哀辞,字大年。这是常被中国小说史、文学史研究者所引用的,并从中引出种种重要结论。然而此条的内容却存在诸多疑点。这里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对孩子们“说古话”的人的身份:是孩子们的家长抑或职业的说书人宋代的“说话人”?从其能使孩子们“颦蹙”“出涕”、“喜唱快”来看,其说书艺术是颇为高明的,恐非一般家长所能;何况当时作为印刷品的小说远未普及,像元明时期流行的那样类型的历史剧又未产生,一般的“(18)巷”人家的家长既不可能知道多少历史故事自也没有那么多的“古话”可经常对孩子们说;至于家长们是否能有那么多的时间一直给孩子们“说吉话”自然也是问题。由此看来,“说古话”者当是职业的“说话人”;家长之所以要把钱给了孩子,再让他们聚坐“听说古话”,乃是让孩子们用来付给“说话人”作为报酬的,否则,何以要先给了钱再让他们“听说古话”?那么,职业的“说话人”是否可能在一般的“(18)巷”为“聚坐”的“小儿”“说古话”呢?宋代的说话表演主要在瓦子勾栏、茶肆酒楼等固定场所;在那些繁华热闹的中心地带,也常有较为流动的表演场所。关于宋代艺人在街道上表演的记载,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说:“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19)(20)儿,杂剧。尹常卖,五代史。”都城纪胜井市说:“此外如执政府墙下空地,诸色路歧人,在此作场,尤为骈阒。又皇城司马道亦然。候潮门外殿司教场,夏月亦有绝伎作常其他街市,如此空隙地段,多有作场之人。”西湖老人繁盛录说:“十三军大教尝教弈军教尝后军教尝南仓内、前杈子里、贡院前、佑圣观前宽阔所在,扑赏并路歧人在内作常”这些材料记载了宋代说话等技艺流动表演的状况。但不管是“御街两廊下”、“执政府墙下空地”、“皇城司马道”、“候潮门外殿司教潮,还是“十三军大教潮等地方,都属闹市的宽阔地带,而并非像(18)巷小儿听说三国语中所描述的那样在一般的“(18)巷”中。即使是“(18)巷小儿”亦可随时“聚坐听说古话”,且说话者技艺如此之高,让小儿们非常投入、感动,这大概需要在城市更为繁华、说话技艺有了更为充分发展的明代方可做到。此外,该文的所谓“说古话”,自是“说话”中的“讲史”;“说三分”也确是“讲史”的一大部门。从孩子们的“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的反应看来,“说三分”在当时已有浓厚的尊刘反曹倾向;而尊刘反曹倾向的产生,乃是由于把曹操作为欺君罔上之贼,视刘备为对汉献帝忠心耿耿的汉室宗亲的结果。不过,这与宋代“说三分”的情况是相反的。元刊三国志平话虽然刊于元代,但却是从宋代以来“说三分”艺人的世代累积型的成果,从中不但看不到丝毫尊刘反曹的倾向,在其开篇中还立场鲜明地为曹操的欺君罔上辩护。在其开篇司马仲相阴司断案的故事中,说汉高祖做了皇帝后,残杀功臣,韩信、彭越、英布三大功臣全都惨死,三人的鬼魂向天帝告状,司马仲相负责断案。最后汉高祖、吕后的罪名成立,玉皇敕道:“汉高祖负其功臣,却交三人分其汉朝天下:交韩信分中原为曹操,交彭越为蜀川刘备,交英布分江东长沙吴王为孙权,交汉高祖生许昌为献帝,吕后为伏皇后,交蒯通生济州,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交仲相生在阳间,复姓司马,字仲达,三国并收,独霸天下”。在被汉高祖所杀的三人中,韩信的功劳最大,也最获得后人的尊崇、同情,他既受到汉高祖夫妇如此残酷的QQQ,那么,他在转世以后对其前世的仇人加以报复,正是天道好还,报应不爽。严格说来,曹操之对汉献帝,远不如汉高祖对韩信之甚。三国志平话的这种设想,正体现了民间的正义。所以,在三国志平话中找不到尊刘反曹的倾向乃是正常的事,作为其前身的宋代的“说三分”当同样如此。何况在宋代人的一般认识中,对曹操是颇有好感的。尽管苏轼自己对曹操的个人品德颇有非议,说他“阴贼(21)很,特鬼蜮之雄者耳”,甚至指责他之“分香卖履,区处衣物”为“平生奸伪,死见真性”,但仍称赞曹操“功盖天下”。其弟苏辙更对曹操称颂甚至,其所作历代论三晋宣帝、上昭文富丞相书等文皆可为证曰:“汉自董卓之后,内溃外畔,献帝奔走困掊之不暇,帝王之势尽矣,独其名在耳。曹公假其名号以服天下,拥而植之许昌,建都邑,征畔逆,皆曹公也。虽使终身奉献帝,率天下而朝之。天下不归汉而归魏者,十室而九矣。曹公诚能安而俟之,使天命自至,虽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事纣,何以加之?惜其为义不终,使献帝不安于上,义士愤怒于下,虽荀文若犹不得其死,此则曹公之过矣。”可见曹操在苏辙眼里虽不免有过,但终是瑕不掩瑜。上昭文富丞相书一文又曰:“辙读三国志,尝见曹公袁绍相持久而不决,以问贾诩,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绍兵百倍于公,公画地而与之相守半年,而绍不得战,则公之胜形已可见矣,而久不决,意者顾万全之过耳。夫事有不同而其意相似,今天下之所以仰首而望明公者,岂亦此之故欤?”若不是以对曹操才能的百般推崇为前提,何以能用之比拟自己所敬慕的长者。)。至于一般QQQ则正像苏轼所说:“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说话”在当时并非所谓“精英”文学,它只能以从众为前提,因而不可能对曹操持如此强烈的否定态度,以致连它的小听众也听到曹操打了败仗就“喜唱快”。由此看来,这条所言的情状不可能出于苏东坡的时代,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尊刘反曹的戏剧大量流传开来的明代情况则甚为相近。再参以以上四条,可知五卷本东坡志林本不尽可信,则此条亦当为后人所造。由以上诸条可见,五卷本志林不仅未能将三卷本志林收全,还掺入了后人或者就是五卷本志林编纂者的许多伪作。四除了上述诸条以外,五卷本志林中所收,还有一些是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傅藻东坡纪年录中曾经提及、但未说其出于志林的,有的且明言其不出于志林。因为五卷本志林本就可疑,所以此等文字也以存疑为妥。现举一例。东坡纪年录“元符三年庚辰”条有:“正月朔,记养黄中,曰:岁次庚辰,朔日戊辰,是日辰时,则丙辰也。三辰一戊,四土会焉。丙土母,而庚其子也,土之富未有过于斯时,吾当以斯时肇养黄中之法。又曰:非谪居岭外,安得此庆耶又曰: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五卷本志林卷一有记养黄中一文,与东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思想政治考点及答案
- 第03章 统计案例-学易试题君之单元测试君2025-2026学年高二数学人教版(选修2-3)(考试版)
- 第02章 地球上的大气-学易试题君之单元测试君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考试版)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护理
- 社区消防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拔尖测评卷(含答案)
- 社区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新闻
- 社区流管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iphone代理合同范本
- 危险化学品应急演练计划
- 2025-2030中国催化裂化催化剂行业前景展望及需求趋势预测报告
- 电厂设备清洁管理制度
- 左上颌骨囊肿护理查房
- 公司六一活动家属开放日活动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设备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 2025年重庆市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版)
- 关于医院“十五五”发展规划(2026-2030)
- 民航气象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5亿粒性激素软胶囊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环评报告
- DB37/T 3658-2019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