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护理服务供需矛盾分析.doc_第1页
上海护理服务供需矛盾分析.doc_第2页
上海护理服务供需矛盾分析.doc_第3页
上海护理服务供需矛盾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上海护理服务供需矛盾分析 摘要:通过前文对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全方位分析,明确了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产生的原因、运作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这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对上海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有一定的警示和启迪。上海虽然在各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以及养老、医疗、护理保障体系的不完备等问题的凸显,己经成为上海继续向现代化社会挺进中所面临的新挑战。在本章的内容中,将对目前上海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以及护理服务供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上海老年护理体系应有的发展方向提供实践依据。 关 键 词:上海护理;服务供需;矛盾分析 上海护理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的增加 1.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状况伴随着我国1970年代初期计划生育的全面实施,到1979年底,上海市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达1巧.4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0.2%,成为我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1980年代以后,在上海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速度快、程度高、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首先,上海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参照国际标准,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超过7%,即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当这个比例达到 14%时表明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当达到20%以上时则表明进入超老龄社会。上海于1979年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比例达到7.2%,由此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00年则上升至14.19%,意味着进入老龄社会。从1979年到2000 年,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比例的倍增速度只用了21年,超过了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旧本从1970年的7%到1994年的14%,倍增年限为24年)。其次,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从人口规模看,上海已经是亚洲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城市,其中6069岁的老年人占上海人口总数的43.7%,70 79岁的老年人占39.3%,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也达到了17,0%;老年人口的绝对量也从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的22.82万人,在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时分别增长为65.74万人、136.53 再次,上海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上海市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生活营养水平、医疗技术的提高,使得平均期望寿命从建国初期的 44岁,迅速提高到2006年底的80.97岁(其中男性78.64岁,女性83.29岁,见表5一4),远高于我国的其他城市,超过了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且逼近了平均期望寿命水平世界第一的日本。平均期望寿命的提高又进一步使得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的比例迅速增长。与2005年相比,2006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上年增长了3.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上年增长了1.9%,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则比上年增长了6.9%,百岁老人总数更是比上年增长了13.3%。从2000年到2006年来看,高龄老人平均每年递增的速度更快,而且高龄老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低龄老人的增长速度,凸现了上海目前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高龄化的双重压力。 2.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上海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其未来的老年人口发展趋势又将如何?许多人口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此作了分析预测,结果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未来上海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首先,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从老年人口的年龄分层预测,认为2005到2050年是上海市户籍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迅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老龄人口总数增长快。在20002025年间三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口都急剧增加,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的增速最快,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绝对数最大。(2)高龄老人数量呈加速上升势头。 。综上所述,尽管由于预测的假设条件不同而使得数据略有差异,但对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都作出了相同的判断,表明在未来30年左右的时期内,上海市将面临户籍人口老龄化水平高、高龄老人比重大、老龄化速度快的严峻挑战。 二、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的增加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自某一家庭的最后一个子女长大成人并离家开始单独生活起,就标志着这个家庭生命进入了空巢期;自老年夫妇的其中一方死亡,剩下的老人单独生活起,家庭就从空巢期进入到消亡期;当最后的老人去世时,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的解体。“空巢”是一个寓意深远、形象生动的用词,它说明了似水流年中代际关系的演变突然到了某一个关键时期的时刻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家庭的代际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即父母和子女在居住上开始分离。这样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将逐渐丧失传统的家庭护理的功能,不可避免地凸现了老年人护理的需求。首先,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上海市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型家庭已经成为了家庭类型的主流。1949年上海户籍人口平均每户为4.91人, 1990年为3.09人,2000年为2.78人,详见表5一8所示。根据2005年上海市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家庭户62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667万人,集体户人口为In万人;平均每个常住家庭户的人口为2.66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减少了0.12。 其次,老年人的家庭户总数在逐步攀升。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总数为167.38万户,比1990年增加了n 倍多(1990年为13.77万户),其中有一位老人的家庭户数为94.23万户,有2 位老人的家庭户数为71.37万户,有3位老人的家庭户数为1.78万户(见表5一9 所示)。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纯老家庭老年人调研报告显示,上海市纯老家庭中的老年人达70.96万名,占上海市户籍老年人总数的27.86%。在70.96 万名纯老家庭老年人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6.36万人,单身独居老人16。56 万人,子女都不在上海的单身独居老人0.43万人,子女都不在上海、年龄均在 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夫妇1.61万人,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包括卧床不起)的老人1.99万人,有各种残疾的老人0.97万人。200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也显示,在上海市户籍老年人中,8.9%的老人独居,36.0%的老人与配偶单独居住,53.1%的老人与子女或孙辈同住,还有2.0%的老人与其他亲属或保姆同住。在独居的老人中,27.0%是男性老人,73.0%是女性老人。 98.6%的老人现在有子女,72.4%的老人现有24个子女,子女数越多,老人与子女或孙辈同住的比例越高。2006年的上海市人口数据显示,2006年底上海市空巢的“纯老家庭”老年人总数达78.72万人,其中单身独居老人17.24万人。 由上可知,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数量和比重非常之高,反映了家庭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单身老人家庭及只有一对夫妇的特殊老年人家庭户数比例之大,表明了这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的困难状况。在我国,家庭一直是赡养老人的重要力量,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上海也出现了类似日本的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老龄化的趋势。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和功能正在经受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家务支持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冲击也使得人们的家庭观念、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空巢家庭虽然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体现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与此同时,也给社会、家庭及老年人个人带来了经济供养、心理、情感、疾病护理、日常生活照料等问题。据2004年10月23日上海老年报报道,在上海市纯老家庭和有特殊困难的老人家庭中,需每天问候服务的 11.94万人;需每月一次以上精神慰藉服务的16.12万人;需应急求助服务的3.57万人;需生活照料服务的7.36万人;有其他方面需求的占6.22%。这些数据反映了上海市空巢老人护理的需求状况。 三、健康状况的改变带来老年人护理需求的增加 .老年人口的生活自理能力测量指标衰老与老年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衰老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整个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现象的总称,具体是指人体结构、功能、心理的一系列慢性、退行性衰老变化。而老年是个人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进入到了这个阶段即为老年人。虽然说衰老未必局限于老年人,但伴随老年的必然是衰老,主要表现在生理、精神和社会生活方面。衰老所带来的最常见、最普遍的即是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而面临的生理和心理的重要变化。生理健康的衡量除了患病率之外,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 进行评估。在1970年代,美国的劳坦(M.P.Lawton)教授提出了以量表测量“身体自理性能力”、将人的活动能力概念化的思想,并认为人的活动能力由低到高大致可分为维持生命、人体机能健康、智能认知、身体性自理、手段性自理、状态对应和社会作用的7个层次,其中的“维持生命”是人类最原始单纯的活动能力,其他的则为逐步提高的高级复杂行动能力。凯茨(K.Katz)教授根据以上理论首先开发出了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的ADL量表,用于测定人体机能障碍者的活动能力。康复医学将ADL定义为“一个人在每天日常生活中必须反复进行的一系列基本性的身体动作”。多数研究者认为以下的日常活动行为是主要的:洗澡: 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包括打开开关、控制温度和水量、全身擦洗、擦干、清干浴缸、进入和移出浴缸 (淋浴);穿衣:从衣柜或抽屉中取出衣物,自己穿衣,包括系衣服的带子和扣子;起居移动:包括坐、卧、站的身体状态变化;上厕所:包括自己上厕所、脱裤子、坐在便器上、擦拭、起身、穿衣、冲洗;吃饭:包括使用调料、碗筷、汤勺等;清洗:包括洗脸、洗头、梳头、刷牙、剃须、化妆;自禁能力:主要包括对排便和排尿的控制力。由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对象是生活无法自理、而又经常需要医疗服务的老年人, 因此,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就成为了判断老年人能否生活自理的主要指标。为了保障老年人在维持家庭和社区生活等方面的独立自主性,凯茨教授还开发了独立的行动能力量表IADL。IADL是指在现代生活中依靠手段、工具,一个人独立进行的基本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ADL所涉及的相当于劳坦教授人类行动能力的第4层次“身体性自理”,而IADL则涉及到第5层次“手段性自理”。日本东京老人综合研究所根据长年的调查研究,在1985年开发出了比较适合日本和东方老年人的活动能力量表“老研式活动能力指标”,该指标除了上述的吃饭、穿衣、上厕所等ADL项目外,还包括了“能一个人外出乘公共交通工具,、 “能购买日常用品并自己付款”、“能自己做饭”、“能够管理自己的金钱”等IADL 指标,以及“能写简单的文件、收据”、“能探望病人”、“看报、看书和杂志,、 “与朋友商谈事宜”等表明更高层次认知和交往能力的指标。目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两个方面。日常活动能力 (physicalADL)包括上述的7项基本内容;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 (instrumentalADL)包括使用电话、交通能力、备餐、购物、自行服药、处理家事、金钱管理等7项;其各项评估等级分为不需要任何帮助、需要一些帮助及无法自行完成等三级,凡需要一些帮助及无法自行完成的老人则被视为依赖。对老年人社会生活的测量除了运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外,还需要反映正向健康的指标,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可以说精神健康也是反映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出现的体态体型变化和生理调节功能衰退以及老年期后出现的如退休、丧偶、慢性疾病及经济状况等,都可能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而导致老年人心理的衰老和退化,如感知能力衰退、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适应能力减弱等,甚至出现孤独、恐惧、抑郁、痴呆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但由于这些心理指标量化和操作。 的难度较大,目前对老年人护理需求的考察主要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