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应变就是弹性屈服超过极限,小应变就是在塑性变形范围之内的大、小应变检测桩基质量检测方法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19:09“大应变”和“小应变”两者的区别: 一是试验可以得出的参考数据不同:大应变(也叫高应变)可以测出工程桩的桩身完整性和承载力,而小应变(也叫低应变)只能测桩身完整性。 二是试验的方法不同。大应变试桩的基本原理:用重锤冲击壮顶,使桩-土产生足够的相对位移,以充分激发桩周土阻力和桩端支承力,通过安装在桩顶以下桩身两侧的加速度传感器和安装在重锤上的加速度传感器接收桩和锤的应力波信号,应用应力波理论分析处理力和速度时程曲线,从而判定桩的承载力和评价桩身质量完整性。而小应变测桩身结构完整性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桩顶施加激振信号产生应力波,该应力波沿桩身传播过程中,遇到不连续界面(如蜂窝、夹泥、断裂、孔洞等缺陷)和桩底面时,将产生反射波,检测分析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幅值和波形特征,就能判断桩的完整性。大应变不是最可靠的检测竖向承载力方法,要准的话还是要静载; 3GsQO: 一个大应变有适用范围,二是要有地区经验,如果你这个大应变试验符合这两个条件,那就补桩吧。不符合的话,桩基检测规范里提到对大应变结果有疑虑或需要验证其结果时时宜进行静载试验 8lQ-8 HXq+iC 12000Kn极限承载力一般是大直径嵌岩桩,大直径扩底桩或Q-S曲线具缓变性特征的大直径桩都不宜采用高应变法检测竖向承载力。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是什么?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主要以低应变要测量桩身的刚度,然后再根据刚度换算桩身的强度。主要目的还是检测桩身砼强度,再根据桩身砼强度换算桩本身的承载力什么是桩基静载试验一、 前言桩基静载试验是一项方法成立,理论上无可争议的桩基检测技术。在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方面,它是目前最为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判定某种动载检验方法是否成熟,均以静载试验成果的对比误差大小为依据。因此,每种地基基础设计处理规范都把单桩静载试验列入首要位置。一般情况下,桩基静载试验的成果数据,如单桩承载力、沉降量等均认为是准确、可靠的,这已为无数的工程实例证明。二、 我国静载试验的发展桩基静载测试技术是随着桩基础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国内基本上没有桩基静载测试技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桩基静载测试技术才逐步发展起来,就拿西南边陲省份云南来讲,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就有了在预制桩上进行的静载试验,单因为桩基础的使用量很少,故试验的数量也少。进入到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本建设规模的逐年加大,特别是灌注桩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我国的桩基静载测试技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测试理论的发展桩基测试技术理论的发展本身促进了桩土荷载传递机理理论的研究,而这一直是国内外岩土工程界研究的热点,在这方面我国的学者也通过试验研究发表了许多自己的理论方法。我国的沈保汉分析了大量的为测试位移和应力数据而埋有实测元件的试桩资料,结果表明:(1)sq法的极限荷载是桩侧摩阻力得到充分发挥时的荷载,相应于极限荷载时的极限桩顶下沉量su(即桩土间相对位移量)与桩的类型、桩径和施工方法等有关;对于同一施工类型的桩,一般说来,按摩擦桩、端承摩擦桩和摩擦端承桩的顺序排列,su依次增大;(2)大直径钻孔桩的su值比小直径钻孔桩的su值大;(3)打入式预制桩和钻孔灌注桩的su也有较大差别(4)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对钻孔桩的极限荷载qu和极限桩顶下沉量su有较大影响。在桩的破坏模式研究方面,赵明华认为应分为三种模式,即:屈曲破坏、整体剪切破坏、刺入破坏;沈保汉认为应分为四种模式,即:端承摩擦桩的整体剪切破坏、摩擦桩的整体剪切破坏、摩擦端承桩的刺入剪切破坏、端承桩的屈曲破坏。在依靠桩的下沉量确定桩的极限承载力方面,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规定:当qs曲线无明显的拐点时,可取桩顶总沉降量为40时相应的荷载值为单桩极限承载力;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规定:对于缓变型qs曲线一般可取s4060mm对应的荷载,对大直径桩可取s0.030.06d(d为桩端直径,大桩径取低值,小桩径取高值)所对应的荷载值;对于细长桩(l/d80)可取s6080mm对应的荷载。沈保汉建议,对直径为0.3m0.5m的打套管成孔灌注桩可采用桩顶下沉量为桩径的10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荷载;对于钻孔扩底灌注桩可取桩顶下沉量为扩大头直径7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荷载。在判定桩的屈服荷载方面我国的牛冬生和沈保汉建议按试验数据的数学特征来确定qs曲线上的屈服荷载,其解法如下:a 求某级荷载q 下的qs曲线斜率kb 求k 的二阶导数c 绘制折线连接图,在此图上,每级荷载的数学特征极为明显,如图1所示,b的荷载接近slgq曲线的极限荷载qu,而峰值a的荷载相应于qs曲线上的屈服荷载qy。图1 法在极限承载力的预估计算方面我国陈宗岳在1978年按最小曲率半径导得的qu式为:赵明华更提出了调整双曲线法预估计算极限承载力,公式为:随着各种预测理论的研究,我国有学者提出了灰色预测理论预估极限承载力。灰色预测理论是近二十年才发展起来一种新理论。目前,它己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能源、交通、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最近几年,已有不少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岩土工程,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利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载荷试验的部分己知数据对不同沉降时相应的桩身荷载值进行预测。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以一组完全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qs曲线为基础,取该曲线的前几级荷载下沉降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对qs曲线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考虑到一般静载荷试验做到破坏时的加荷级数为1015级。故一般取前10级建立相应的gm(1,1)模型进行预测。预测所选用的级数少,经济效益越明显:预测时所选用的级数多,预测精度会有所提高,但当级数过多时,就失去了预测的意义。灰色预测方法对于以沉降控制来确定承载力的大直径桩、超长桩和嵌岩桩效果明显。以第k级荷载下的沉降量s(k)为一个数据,可以得到一组数据序列s,s=(s(1),s(2),s(k)。将s进行累加生成可得到另外一组数据,s=(s(1),s(2),s(k)。其中,其中s(k)为第k级荷载作用下的累加沉降量。对于等量加荷试验,可对s(k)建立如下的gm(1,1)预测模型:式中 、u待定系数;由最小二乘法,可有下式得到待定系数、u:式中 则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不同荷载下响应的沉降量,进而就可以确定对应沉降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值。2、测试实践的发展在桩基静载测试技术的起步阶段,由于设计单桩的承载力较低,所以现场用来试验的设备也相对简单。在早期的试验过程中,提供反力的配重并不是一下子全部预先加上的,而是根据试验的进度,将配重逐渐加上。随着现场测试技术的发展,配重物由石块、水箱发展到了砂袋、砼预制块等;反力装置也由堆重平台装置发展到了锚桩反力装置、堆重锚桩联合装置等;加载设备也由直接将配重物堆放在试桩桩头上,发展为使用千斤顶提供反作用力,加压泵由手动发展为了电动;观测用的量测表也由机械式百分表发展为大量程、高精度的电子位移计。在测试方法上,我国大部分的检测规范(规定)都制定的是“慢速维持荷载法”,具体作法是按一定要求将荷载分级加到桩上,在桩下沉未达到某一规定的相对稳定标准前,该级荷载维持不变;当达到稳定标准时,继续加下一级荷载;当达到规定的终止试验条件时终止加载;然后在分级卸载到零。试验周期一般为37天。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都提供了该试桩方法。但有关试桩入土后的间隔时间、分级标准、测读下沉量间隔时间、试验终止条件以及卸载规定等项目,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不尽相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规定: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的1/101/15,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每级加载后间隔5、10、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1h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计入试验记录表。每一小时的沉降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由1.5h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一级荷载。在上海市等地区和某些港口工程等也有使用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此方法国外用的较为广泛,它主要是对每一级荷载进行重复加载卸载循环。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提到“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卸载到零)”,冶金工业部部标准ybj 23691中也写入了此种加载方法“多次循环回零加载法”。快速维持荷载法在加载试验的过程中,不要求观测桩顶下沉的相对稳定,而以等时间间隔连续加载,所测得的下沉仅为桩周土的瞬时下沉。与慢速维持荷载法相比,测得的下沉不受时间影响,整个试验持续时间只需几个小时。有关试验加载分级数、测读下沉量间隔时间、试验终止条件以及卸载等规定,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不尽相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认为,“当考虑缩短试验时间,对于工程桩的检验性试验,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即一般每隔一个小时加一级荷载。” 冶金工业部部标准ybj 23691中对快速试桩法的描述为“每级加载维持一小时,保持荷载稳定,每级加载的桩顶沉降测读时间与慢速加载法第一小时测读时间相同”,在建筑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000)中明确提了出来,对于施工后的工程桩验收检测,当有成熟的地区经验时,可采取快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步骤为:a、每级荷载加载后维持1h,按5、10、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即可施加下一级荷载;对于最后一级荷载,加载后沉降测读方法及稳定标准按慢速荷载法执行;b、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5min,测读时间为第5、15min,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稳定的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2h,测读时间为5、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快速维持荷载法的基本依据是快速加载下得到的极限荷载乘以某各修正系数后,可转换成慢速加载时的极限荷载;在设计荷载下,慢速维持荷载法和快速维持荷载法的桩顶下沉量相差不大,有文章认为在5%以内。大量试桩资料分析表明:快速维持荷载法所得的单桩承载力比慢速维持荷载法高。在上海地区,快速维持荷载法所得的单桩承载力比慢速维持荷载法高一级加荷增量左右,而下沉量要偏小百分之十几。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时间较长,且不易予估;快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时间较短,么是静载试验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7-5-29 22:53 什么是静载试验?检验仪器,标准有哪些?怎么检测? 提问者: zsm365 - 一级最佳答案附录C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C.0.1 试验目的:采用接近于竖向抗压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作为设计依据,或对工程桩的承载力进行抽样检验和评价。当埋设有桩底反力和桩身应力、应变测量元件时,尚可直接测定桩周各土层的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除对于以桩身承载力控制极限承载力的工程桩试验加载至承载力设计值的1.5-2倍外,其余试桩均应加载至破坏。C.0.2 试验加载装置:一般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千斤顶的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取。C.0.2.1 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图C-1):锚桩、反力梁装置能提供的反力应不小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1.5倍。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得少于4根,并应对试验过程锚桩上拔量进行监测。C.0.2.2 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压重量不得少于预估试桩破坏荷载的1.2倍;压重应在试验开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稳固放置于平台上;C.0.2.3 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当试桩最大加载量超过锚桩的抗拔能力时,可在横梁上放置或悬挂一定重物,由锚桩和重物共同承受千斤顶加载反力。千斤顶平放于试桩中心,当采用2个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将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并使千斤顶的合力通过试桩中心。C.0.3 荷载与沉降的量测仪表:荷载可用放置于千斤顶上的应力环、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联于千斤顶的压力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试桩沉降一般采用百分表或电子位移计测量。对于大直径桩应在其2个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测试仪表,中等和小直径桩径可安置2个或3个位移测试仪表。沉降测定平面离桩顶距离不应小于0.5倍桩径,固定和支承百分表的夹具和基准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竖向变位。C.0.5 试桩制作要求C.0.5.1 试桩顶部一般应予加强,可在桩顶配置加密钢筋网2-3层,或以薄钢板圆筒作成加劲箍与桩顶混凝土浇成一体,用高标号砂浆将桩顶抹平。对于预制桩,若桩顶未破损可不另作处理。C.0.5.2 为安置沉降测点和仪表,试桩顶部露出试坑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600mm,试坑地面宜与桩承台底设计标高一致。C.0.5.3 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为缩短试桩养护时间,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适当提高,或掺入早强剂。C.0.6 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于砂类土,不应少于10d;对于粉土和粘性土,不应少于15d;对于淤泥或淤泥质土,不应少于25d。C.0.7 试验加载方式: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到试桩破坏,然后分级卸载到零。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卸载到零)。当考虑缩短试验时间,对于工程桩的检验性试验,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即一般每隔一小时加一级荷载。C.0.8 加卸载与沉降观测:C.0.8.1 加载分级: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1/15,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C.0.8.2 沉降观测:每级加载后间隔5、10、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1h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记入试验记录表;C.0.8.3 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的沉降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由1.5h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C.0.8.4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老服务中心智能化设施建设方案
- 2025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通关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 2024年自考专业(计算机网络)模拟题库(预热题)附答案详解
- 农村水质提升工程初步设计
- 2024-2025学年度医学检验(士)考试彩蛋押题(考点梳理)附答案详解
- 2024年自考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自我提分评估【必考】附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度自考专业(计算机网络)试题预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4焊工考试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夺冠】
- 2025一级建造师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重点)附答案详解
- 浪浪山小妖怪-2025~2026学年美术开学第一课《浪浪山小妖怪》
- 2025秋冀人版(2024)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附目录)
- (高清版)DBJ∕T 13-91-2025 《福建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标准》
- 197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 入团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2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题库(含答案)
- 面瘫(面神经炎)课件
- 媒体发稿推广合作协议模版
- 四年级上册数学 线段、直线、射线、角(同步练习)人教版 (无答案)
- 当前银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平江历史街区讲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