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西井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探访古村现状.doc_第1页
蓟县西井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探访古村现状.doc_第2页
蓟县西井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探访古村现状.doc_第3页
蓟县西井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探访古村现状.doc_第4页
蓟县西井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探访古村现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蓟县西井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探访古村现状发布时间: 2013年01月08日11时33分 稿源: 北方网 天津北方网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指出,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然而,伴随着社会发展,大批古村落濒临消亡。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还剩下两三千座,而在2005年还有约5000个,7年消失近一半,村落的消亡速度令人咋舌,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近日,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印发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进行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评审认定,这意味着传统村落保护出现了重大转机,进入名录的传统村落将成为国家保护的重点。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作为天津市唯一入选的村庄连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日前,记者来到这里,探访这个古村的生存现状以及保护之道。生活:两个世界,一山之隔居住在天津市区的人往往想不到,只要两个多小时车程,就能进入到一个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圪针栅栏、石碾、轱辘,这些词语虽已从城市生活的记忆中消失,但在城市之外的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这些物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穿过蓟县县城北侧的铁道洞,绕至府君山后身,环山行数里,行至空旷处,西井峪村便呈现眼前。这个村位于蓟县县城北2.5公里处,与繁华的渔阳古城仅一山之隔,但就是这一山之隔却犹如两个世界。一进村,目光所及之处到处都是石头,村主任周围柱热情地给我们当起了导游,周主任说,西井峪村民居大多为石木、砖石结构,青石灰瓦,这是西井峪村民居特色之一;以石头作为院墙,这是西井峪村民居的特色之二;除了传统民居之外,整个村落坐落于石山之上,拥有八亿年历史的地质石岩,处于中上元古纪地质构造带中,这是西井峪村的特色之三。因此西井峪村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石头村”。西井峪村现在保留的由石头垒砌的房屋约占村庄现有建筑的三分之二,且多为清末民初的老房屋,村庄整体环境依然保持村落形成时的风貌,房屋大部分都有村民在居住。通向村里的各条小路也都是由石头铺成的,大小不一的石头逐一排列,整整齐齐铺成一条路。由于年头久远,有的石头表面已经被磨得很光滑。走在高低不一的石头路上,看着两旁同样是石头建成的房屋,亦能体味出历史的沧桑感。记者在村里行走的过程中,不时看到来此摄影写生的人。据介绍,正是由于西井峪村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到这里。走着走着便来到了在村中央的广场,几位老人正悠闲地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广场的地面也是石头铺的,而周围墙面上的标语还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在广场边上有一个石磨,据说已经服务了好几辈人,直到现在村民还在用它加工粮食。“这里跟我小的时候没啥区别,就是城里人来的越来越多了。”72岁的王大爷对记者说。入选:文化肌理,百年传承时近中午,记者跟随周主任来到了周继祖的家,周继祖和妻子正坐在热炕头上吃饭,老周热情地招呼记者尝尝他家的棒渣粥和他亲手晾的菜干。他说:“这棒渣是用石磨磨的,特好喝,我这腌菜干的手艺可是祖传的,别看不值钱,独一份儿,哪都吃不到。”当记者问他在这里住了多久时,周大叔便打开了话匣子:“这间房子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具体多久了,我也说不清了,石头全部都是从山上开采下来的,就此取材,这房子特别结实,唐山大地震都没倒,不光是我家,当时这个村子的石头房屋就没有倒的。”随后,他拉着记者来到了院里,“你看这盖房子的石头都是干码上的,中间没有任何泥浆,不光结实,还冬暖夏凉。你再看我院子里这些石凳子、石桌子,好几代人都用过了。”周大叔的妻子在一旁打趣道:“别看俺家不富裕,可全是古董。”话音刚落,周主任指着远处的山坡说:“与石屋石院同样古老的还有上坡上的梯田,这些梯田不但保存完好,而且至今还发挥着作用。”他接着又解释说,“其实在山区梯田是很常见的,但因耕作成本高,收益低,废弃、损坏越来越严重,而我们村的人对梯田有独特的感情,村民有能力购买商品粮,但他们更愿意自种、自收、自用,不仅如此,加工粮食,他们也愿意用石碾、石磨。”用石磨磨粮食,用水窖存水,用传统的漏粉方式做粉条传统的生活习俗,在西井峪几百年的生活轨迹中依然没有改变。周主任说,这里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注重传统民俗节日仪式活动,村民还保有皮影戏、手工编织等传统技艺。“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外形和内核、精神和灵魂。几千年来,人们在村落里生产、生活,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评价一个村落是不是古村落,不光是看古建筑多么完整,而要看其文化肌理是否存在,村落的灵魂就在这里。”一位专家曾说。“西井峪不仅保存了比较完好的村庄风貌,而且还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间风俗,几近失传的手工艺也仍在流传,而这些恰恰是传统村落魂之所在。这也是西井峪能够成功入选的重要原因。”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主任、作家李治邦对记者说。矛盾:当保护遭遇改善生活条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遗产保护与旧房改造之间矛盾突出,这给古村落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村民认为,几百年的老房子了,居住条件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最好的办法,就是拆掉重建。而相当一部分古村落既不是文物保护点,又属于私产,当地文物部门除了呼吁没有更多办法。这使得古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这样的问题在全国都很普遍,西井峪自然也不能回避。在村庄高低起伏的小路上,偶尔闯入视野的镶嵌在房顶上的红色瓦片显得十分刺眼,而村边上的几处楼房也与整个村庄风格极不协调。周主任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高了,一些村民已经不满足住在石头房里,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住进了自家盖的小二楼,还有一些石头房子,因为外出打工或其他原因无人居住。记者随周主任来到一处老房子,没有院门,屋门也没有上锁,整个院子冷冷清清,只有屋里墙面上写着“毛主席万岁”的一面镜子,以及贴在镜子上方墙上已经发白的一个福字,留下了些许主人的痕迹。周主任告诉记者,这家人在外经商,比较富裕,盖起了小二楼,就搬走了。记者不禁感慨。周主任说,他们现在正跟这家人联系,打算把这个房子租下来。村里所有没人住的房子,都是由村委会租下来统一管理,再次利用,有的建成了皮影坊,有的建成了陶艺坊。但这并不是解决之道,周主任说,光是呼吁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老百姓即使再有保护意识,当有硬性需求的时候,要拆要改我们也拦不住。在实际操作中,房屋产权是个大问题。因为房屋的产权大部分归村民所有,村委会无权干涉。所以将来如何能改善住在老房子里这些村民的生活条件,使更多的百姓住在老房子里才是关键。链接啥标准才能入选传统村落2012年4月,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认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全面掌握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是认定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的重要依据,是摸清并记录我国传统文化家底的重要工作。通知认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只要符合“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三个条件之一的村落,即可列为调查对象。“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是指: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是指: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村落格局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良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是指:该传统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地域特色鲜明,或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形势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为使评价标准更加明确,2012年8月底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还联合发布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要求各地据此对本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进行评价认定,按照统一分值要求推荐国家级传统村落。在蓟县渔阳镇政府办公室,该镇旅游办主任张艳春给记者拿出了当时的申报材料,记者看到该指标体系分为三小类:村落传统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村落选址和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到每一小类指标体系,均有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满分100分。比如村落传统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评估部分,分五个小指标,有久远度、稀缺度、规模、比例及丰富度。在定性评估部分,包括完整性、工艺美学价值和传统营造工艺传承三个小指标。每个小指标下又分若干等级,等级不同得分不同。如在定量评估中的久远度小指标中,现存最早建筑如果修建在明代及以前年代的,得4分,清代的3分。探索:服务设施“偷偷”进村古村落的保护必须是整体性的,这意味着不仅要保护建筑,还要保护传统文化,如家庭组成、生态环境、谋生手段、手工工艺等,因此,不少专家认为,“让居民住在古村里,才是最好的保护。”对于这种说法,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为什么一定要让传统村落里面的人依旧苦哈哈地过日子?没错,古村不能变成只见物不见人的空巢。必须在保得住的同时,也要让传统村落“活”起来,让村民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有尊严地生活。李治邦说:“保护传统村落与当地百姓提高生活质量并不矛盾,很多国外的老房子都保存得很好,里面的设施也很现代化,这就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一方面要保护好,另一方面要保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这里的人能够留下来。”负责西井峪规划的工程师郝天越说:“现代元素只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进入,不会对村落的景观及整体状况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可以通过成熟的技术藏着掖着进入古村落,比如掩在地下、埋在墙里,但是这对于西井峪也存在一定难度,这里的房屋、街道地面都是石头砌的,就比如说在地下修排水管道,让家家用上抽水马桶,这一点就有难度,一旦砸了地面,这本身就是一种破坏。”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保护古村落,又能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让村落不至于“空心化”?对于记者的疑问,渔阳镇党委书记贾国英说:“古村落的保护与持续发展完全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新农村建设对古村落的保护是挑战,更是机遇。目前,西井峪的保护存在一定困难,但不管怎么说,如果规划有序,措施得当,新农村建设将大大促进古村落保护工作。”发展:旅游产业成唯一出路?有些古村落,因为过度开发商业,失去了一大批崇尚自然的游客;因为各种费用都过于奢侈,一些古村落的发展模式也成为孤本。有的是在旅游包装中失去了灵魂,有的是在商业开发中迷失了方向。该怎样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出路?西井峪一直在探索。据介绍,曾经的西井峪,手工业一度比较发达。当地的村民自制草编、菜干、泥人等卖到城里,后来还有了打铁、缝绣等营生,最多时,村中有20多个手工作坊,很多老手艺人都是靠手艺谋生并建起住房。后来城里的东西越来越精美,又是机器批量制作,手工艺一下子没了市场。2005年“民俗摄影村”开村,石头村迎来了全国众多摄影爱好者。随着到访者的增加,村委会打造了皮影坊、草编坊、缝绣坊、根雕坊、泥塑坊、石艺坊、豆腐坊、煎饼坊、菜干坊、漏粉坊十个专事传统手工制作的小作坊。希望通过复原旧时生产、生活情形,使得传统手工艺得以流传,同时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小路边的一座农家院,穿过前院步入正房,一张白色幕布悬在正中,一张条形桌案摆在幕布前。这是村民周继光的皮影坊,记者到这里时,已有不少游客在这里观看表演。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不仅手上功夫要高超,嘴上还要说、念、唱,脚下还要掣动锣鼓,周继光表演的皮影戏让人眼花缭乱,也成了很多摄影爱好者争相捕捉的影像。周继光说,这已经是他今天演的第四场了,虽然唱得嗓子都快冒烟了,他仍然快乐地坚持着。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周继光还将流行歌曲两只蝴蝶编成了皮影戏,用皮影独特的唱腔唱出来,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李桂荣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刺绣高手,多年前,她一直把做针线活作为谋生的手段。“现在绣的少多了,几天也卖不了几个,咋做?有时间我还得看小孙子呢。”虽说不做了,只要村里一来大批游客,李桂荣还是不自觉地打开缝绣坊的大门。“传统手艺要想活下来,就得有市场,不赚钱的营生谁也不做,因此发展文化旅游是一个途径,但是旅游也要适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周主任说,为了不使过多的游客对村庄造成破坏,西井峪还制定了限制游客数量的规定:古村保护区面积为13.4公顷,按照200平方米/人的指标,根据面积容量法计算出一次性游人容量:670人。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