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doc_第1页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doc_第2页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doc_第3页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doc_第4页
《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词语释义2.1基本字义1. 获取,接受:到。失。益。得空(kng)。便。力。济。心。2 适合:劲。当(dng )。法。体。3 满意:意。扬扬自。4 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5 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6 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动1得到,获得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佳婿难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卖炭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4 找到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至德不得。庄子秋水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5 得知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6 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柳宗元捕蛇者说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8 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10 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11 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12 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13 助动词。能,能够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14 得意,满足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16 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名1 收获,心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2 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副1 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形1 合适;正确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历古今之得失。汉书助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与y,y,y与y1.连词,和:正确错误。2.介词,跟:虎谋皮。生死共。3.给:赠。人方便。4.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5.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6.赞助,赞许:人为善。与 y1.参加:参。会。与 y1.同“欤”。与y1. 计算机的一种逻辑运算方式【两运算数都为1结果为1,否则为0】与y动1.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2.又则与斗卮酒。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名1.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东汉许慎史记群臣连与成朋。汉书2.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介1.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与城为殉。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2. 为,替 for。如:与我想想1.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助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与 y动1.参与 take part in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常用词组与 y1.与夺 ydu(1)赐予和剥夺(2)奖励和惩罚2.与共 ygng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分开荣辱与共3.与虎谋皮 yh-mup同老虎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后多指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本作“与狐谋皮”4.与民更始 ymn-gngsh指政治革新,旧指帝王即位与民众共同开创新局面其赦天下,与民更始。汉书武帝纪5.与其 yq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与其在这里等他,毋宁去找他更好与y1.与会 yhu到会2.与闻 ywn 参与并知道内情为“为”字从手从象,是个明显的象形字,象人牵着象,表示人牵象、役使象劳动的意思。为wi 为(多作动词)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已甚(不做得太过分)。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变成:成。高岸谷,深谷陵。 是:十两一斤。 治理,处理:政。 被:天下笑。 表示强调:大恼火。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以为,认为。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窃为大王不取也!表被动做,制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夫子何命焉为?何辞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有。例: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敢用是为怨望。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顽童之为是心也。将来,将。将来,将。例: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将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治理。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为了。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慎勿为妇死。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给,替。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为汉家除残去秽。请为筹之。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为之奈何?如姬为公子泣,怵然为戒。为长者折技。因为。例: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即“伪”,伪装、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意谓:夫子假装听不见而过之。为即“伪”(伪装、假装)。((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欣赏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孔子说:“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为,这里指欣赏wi(多用作介词)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客有齐王画者。 表目的:了。何。 对,向:不足外人道。 帮助,卫护。文言虚词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创作)长句。(琵琶行)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译文:瘦弱的士兵被人马践踏,陷在泥泞中,死的人很多。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由于”、“因为”。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的 恩德)(而接受它)吗?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灭。(天论)译文:大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不是因为有尧这样的贤君就存在,也不是因为有夏桀这样的暴君就消亡。3.表替代。译为“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译文:请让我给您谈谈爱好音乐的道理。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4.表对象。译为“对”、“向”。为之奈何?(鸿门宴)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译文:等到晏子来的时候,我就请求(大王让我)捆一个人从大王身边经过。(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为“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存美好的节操,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往,到:“吾欲南海”。胜常用文言实词胜过,超过,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天目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能承担,能承受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胜利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项脊轩志尽,全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尽(旧读shng):不感激。具 j 副完备;详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乃 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 是,为:大丈夫也。 竟:至如此。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 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代词(1) 你,你的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2) 他的 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3)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4) 此,这个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5)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6) 这样,如此 so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7)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8)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动词(1) 是,就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副词(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2) 只,仅仅。如:唯虚心乃能进步(3) 竟,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4) 却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刘向列女传(5) 于是;就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北史.傅永列传乃令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6)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连词可是,然而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文言虚词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乎?】表猜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