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数量性状遗传.doc_第1页
第八章 数量性状遗传.doc_第2页
第八章 数量性状遗传.doc_第3页
第八章 数量性状遗传.doc_第4页
第八章 数量性状遗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数量性状遗传一、数量性状的概念在孟德尔遗传学中提到: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所选用的材料具有变异明显的相对性状(如豌豆的红花与白花,豆粒的黄色与绿色),这些相对性状界限分明,互不混淆,中间一般没有过渡类型。我们把这种呈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 但是生物界还广泛存在另一类性状,它们的变异是连续的,即它们的变异不容易归属于少数截然不同的组别,中间有一系列的过渡类型。表现为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渐变,个体间仅有数量上或程度上的不同,而无类型或本质上的差别。我们把这些具有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在动、植物中,大多数的经济性状都属于数量性状,所以,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具有普遍意义。早在1860年,Kolreuler(克尔罗伊特)就曾报道了烟草高品种和矮品种之间的杂交结果。F1植株的高矮介于两亲本之间。而F2高矮则几乎遍及原始亲体的全部范围,呈现连续正态分布状况,可惜的是他未能解释这一结果,直到孟德尔定律发现,人们才对这种连续变异的性状逐渐有所认识。 把孟德尔在豌豆中所进行的植株高矮杂交实验结果和Kolreuter烟草植株杂交试验结果相比较(图示8.1)可以看到,F1和F2的不同。孟德尔:(1)F1显性 (2)F2不连续。界线分明的31。只是在高品种和矮品种中,分别在各自的范围内呈现连续变异状态。至于Kolreuter的结果是:F1介于两亲本之间,但F2植株呈现连续变异,高矮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二、数量性状的表现型特点1913年,R. Emerson 和 E. East公布了他们关于玉米果穗长度的遗传实验。用玉米长果穗和短果穗两个品系进行杂交,结果见表及图。说明 : (1)亲本高度自交纯合。变异主要是环境影响所致。 (2)F1处于两亲之间。基因型一致,变异由环境所致。 (3)F2变异明显扩大。除了环境影响外,还有遗传变异。表型特点:1数量性状易受环境影响,产生连续变异。 2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一般呈现中间型。 3F2的表型平均值大体上和F1相近,但变异幅度远远超过F1。 4超亲遗传:杂种后代的分离超越双亲范围的现象。(当双亲为非极端类型时)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基础数量性状呈连续变异。没有明显的分离比例,那么,它们的遗传是否有规律可循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现以遗传方式比较简单的数量性状为例,加以分析。一、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NilsonEhle(1908)的试验P 红色籽粒 白色籽粒 (深红) F1 中红色 (介于两亲之间) 自交F2 红色白色=151 深红P1 中深红 中红 浅红 白P2 1/16 4/16 6/16 4/16 1/16 P1 最深红 白色 F1 中深红 自交 F2 红色 白色=631 最深红 暗红 深红 中深红 中红 浅红 白 1/64 6/64 15/64 20/64 15/64 6/64 1/64 NilsonEhle根据这一实验结果提出小麦籽粒颜色是受两对基因R1和R2所控制,只是这两对基因作用于同一性状,其效应累积的,等位基因间无显隐性关系,红色的程度取决于R基因的多少,而与它们所处的座位无关。二、微效多基因假说(multiple factor hypothesis)数量性状是由许多彼此独立的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基因)每个基因对性状表现的效果微小(微效基因),但其遗传方式仍然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多基因假说还假定:(1)各基因的效应相等; (2)等位基因间通常无显、隐性关系; (3)各基因的作用可以累加 -剂量效应(dose effect)。三、多基因假说与二项分布包含不同显性基因数目的各种F2类型的分离比例,相当于二项式 由n个基因所决定的性状,F2中显性基因数为k的概率为: p为显性基因出现的概率。事实上,大部分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比上述例子要复杂得多。四、多基因假说的补充说明1各对基因的效应有时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并且作用也可能不相当。(1)简单相加-累加作用(cumulative effect) 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数值与基本值相加或相减。(2)乘积(倍加)作用(product effect) 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数值与基本值相乘或相除。(3)等位基因的互作和非等位基因的互作。2多基因的遗传方式不可能全是独立的,有些多基因是连锁的。菜豆种子重量的遗传和种皮颜色(紫、白)基因型的关系。一方面说明影响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在染色体上,也说明它们之间的连锁关系。由于染色体数目的限制(如阳参属植物只有三对染色体),也说明多基因不可能全部独立。3假说未引入环境条件对数量性状的影响。环境的作用和基因的作用很难分类。因而表现为连续的变异,所以对于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要借助于数理统计方法。五、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比较1区别:(1)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呈现连续变异(微效基因的剂量效应);质量性状受少数基因控制,而每个基因的作用明显,这些基因称为主基因(major gene)。(2)数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产生不遗传的变异;质量性状不易受环境影响,界限分明。2联系:(1)由于区分性状的方法不同,某些性状既有数量性状的特点,又有质量性状的特点。如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31,151。遗传方式都符合孟德尔规律。(2)同一数量性状在不同种之间表现不同。如植株高度,决定于差异基因的对数。(3)同一基因既控制质量性状,表现为主基因作用,又可以影响数量性状,表现为微效基因(minor genes)作用。如:白三叶草两种独立的显性基因互作产生叶斑,这与正常绿叶有质的区别,但是,这种显性基因的不同剂量又影响叶片数的不同。(4)同一性状可受主基因和修饰基因的作用。修饰基因:(modifying factors)微效基因。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该性状的作用。六、超亲遗传的解释 当杂交的双亲不是极端类型时,杂种后代中有可能分离出高于高值亲本或低于低值亲本的类型,这种杂种后代的分离超越双亲范围的现象,称为超亲遗传。 例如:一小麦品种株高100厘米,基因型是A1A1A2A2a3a3;另一品种70厘米,基因型是a1a1a2a2A3A3。二者杂交F1基因型是A1a1A2a2A3a3,株高为双亲平均值85厘米。由于基因的分离与重组,F2代就可能出现低于低亲的类型a1a1a2a2a3a3(株高40厘米)和高于高亲的类型A1A1A2A2A3A3(株高130厘米)。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统计分析方法原因:(1)数量性状呈现连续变异,基因作用大多表现为群体性而缺乏个体性。(2)只能用称、量、数的方法对它们加以研究,所得的结果都是一系列数字资料。(3)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些数字资料进行适当的统计分析,估算遗传参数,才能反应其遗传变异的规律。这一节和下一节,我们将简略地介绍在数量遗传分析中,最常用的统计学概念与应用。一、数量性状研究中常用的统计量1平均数: 通常指算术平均数,是指某一性状若干观察值的平均值,用公式表示即为:举例: 表 玉米穗长的频数分布表(分组资料的公式)平均数是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2方差:是反应群体内或数据变异程度的统计量,因为平均数不能反应出数据的变异程度。举例:举例:对于分组资料 标准差 方差或标准差的值越大,表示群体内的变异幅度就越大。反之,方差或标准差的值越小,表示群体内的变异幅度就越小。由此可知,标准差大的群体内,个体间差异大,整齐度低,平均数的代表性小;反之亦然。因此,平均数与标准差结合起来,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数量性状表现型的特点。二、基因数目的估计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若能估算出某一数量性状大体上是受多少对分离基因所控制,这对数量遗传分析及育种实践显然都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数量性状的遗传比较复杂,而且有许多问题还是悬而未决,因此,较难算出确切的基因数目。现仅介绍两种估算方法,但应说明,即使是这两种方法的应用,也还是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的。1根据分离群体内出现的极端类型的比例,估算基因数目。=极端类型的比例不足:(1)群体连续变异,界限不清。 (2)环境影响。 (3)随机漂变。2根据公式估算出最低限度的基因对数。三、多基因的作用方式(一)累加作用(简单相加)(cumulative effect) 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数值与基本值(尽余值)相加或相减。以玉米穗长遗传为例。 假定玉米穗长由2个座位控制P aabb(平均数=6.6cm) AABB(平均数=16.8cm)F1 AaBa(平均数=11.7cm)(自交)F2基因型1aabb2Aabb 2aaBb1Aabb 4AaBb 1aaBB2AaBB 2AABb1AABB频数14641F2有效基因数01234累加值6.6+06.6+12.556.6+22.556.6+32.556.6+42.55表现型值(cm)6.69.111.714.216.8所以,长穗包括4个有效基因,短穗包括4个无效基因,其穗长是基本值(尽余值)。双亲穗长之差 16.8-6.6=10.2厘米,是4个显性基因累加的结果,所以一个基因的作用为:10.2/4 = 2.55厘米。各种类型的玉米的穗长计算如上表。(二)乘积(倍加)作用(product effect) 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数值与基本值相乘或相除。以豌豆株高遗传为例。 P aabb(80cm) AABB(20cm)F1 AaBb(40cm)(自交)F2 F1代基因型是AaBb,其株高是双亲的几何平均数,为 P1P2 = 8020 = 40厘米 F1的数值除包含2个有效基因的作用外,还包含无效基因的尽余值20厘米在内。所以,每个有效基因的效应应该是 40/20 = 1.414 F2代各基因型的表现型数值,计算如下表基因型1aabb2Aabb 2aaBb1Aabb 4AaBb 1aaBB2AaBB 2AABb1AABB频数14641F2有效基因数01234累加值201.4140201.4141201.4142201.4143201.4144表现型值(cm)20.028.340.056.680.0三、数量性状的表现型值及其剖分表现型值:一个多基因系统控制的某种数量性状所表现出来的数值,称为该性状的表现型值, P.由于性状的表现型值又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表现型值可分为两个部分:基因型值和环境差值。基因型值:就是表现型中由基因型决定的那部分数值。 G.环境差值:表现型值偏离基因型值的离差。 E.所以,一个性状的表现型值可表示为:P=G+E 为了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效应,有必要对基因型值做进一步的分解。首先从最简单的一对基因说起。假设有一对基因A和a,它们可以构成三种基因型AA,Aa,aa。定义两个纯合亲本基因型值的平均值 (AA+aa)为中亲值m。 举例:AA=80, aa=40, Aa=60, m=60,每增加一个A,使基因型值增加20,20称为基因的加性效应。所以,可以用各基因型值与中亲值的差来表示相应的基因效应。基因型值的模式图。 1加性效应(A):是等位基因间和非等位基因间的累加作用引起的效应。对于aa来说,一个基因A产生的效应是a。事实上,等位基因间非等位基因间除了加性效应外,还存在相互作用。例如: AA=80 aa=40 Aa=70 对于杂合子Aa,除了加性效应20外,还存在另一种效应10,这是由于等位基因内的异质性所造成的。基因的累加效应是遗传的又是固定的,又称育种值。2显性效应(D):又称互作效应。是指同一位点内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所产生的效应。(即当一对基因处于杂合态时,一个基因对另一个基因产生的效应)。是基因效应中超出加性效应的余差。 D=G-A 又称显性偏差。属于非加性效应。是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显性偏差所产生的效应能遗传但不固定,会随着有性过程中杂合体的减少而趋于消失。假设 其中纯合子AA效应值为+a, aa为-a,杂合子Aa的效应值为d,其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基因的显性程度和方向。当d=a时,Aa为完全显性; da时超显性; d=0时, 称为无显性; 0da1a1或 a2a2(2)这种基因座位越多,杂种优势越大。如East还认为(3)杂种优势还取决于每对等位基因作用的差异程度,差异越大,子一代的优势越明显。a1a1a1a3a1a4 复等位基因,AA=Aaaa超显性假说 A1A1A2A2.根据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杂种优势的遗传实质在于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上位效应、超显性、互补作用等各种基因的相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