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doc_第1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doc_第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doc_第3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授课类型讲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具器材多媒体,常规教具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第 周星期本课时主要完成任务: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通用教案)补充个案一, 导入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让我们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今天我们一起要走近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李白,诗文“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七言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二,作家简介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2,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这首诗又叫做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三,朗读课文下面我们来一起先听一下这篇课文的示范朗读,然后我们在一起朗读。四,整体感知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结尾中有着明白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像。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五,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李白的简介写作背景和通过朗读对整篇作品都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大家再看一下课文,下节课我们在一起来深入学习这篇文章。六,课后作业1背诵这首诗2通读全篇文章,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的写作脉络第二课时本课时教学任务:重点分析课文内容 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今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二,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概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像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意识以七字句为主,杂用四五六九言二构成了行使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学的就是歌行体。三,分析课文内容(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问题引导: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四,小结诗人通过自己梦游的经历,把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