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分析.doc_第1页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分析.doc_第2页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分析.doc_第3页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分析.doc_第4页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分析摘要:自199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东盟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1992年东盟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议和1998年的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是东盟两个最基本的贸易和投资框架协议,在这两个框架协议之后的修正草案下,东盟各国逐步降低产品关税,放开对直接投资的限制,并给予投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影响到东盟的贸易、投资和以机械运输设备为载体的知识资本存量。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投资;知识资本存量一、背景分析自从1992年1月签署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定以来,东盟各国开始了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制定了共同有效优惠关税(CEPT)、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AIA)等各种协议或草案,并随着成员国的增加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原有协议进行了扩充和修改。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宣布东盟从1993年1月1日起到2008年的15年内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这一目标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是在58年内把关税率在20%以上的15大类工业制成品的关税降低到20%;第二步是到2008年把这些产品的关税降低到5%以下。之后,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时间表曾两次被提前:1994年9月召开的第26届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上决定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的进程,将1992年原定的15年期限缩短为10年,即在2003年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1998年12月举行的第6次东盟首脑会议上将实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再提前1年,即原东盟6国于2002年建成自由贸易区,新东盟国家中越南于2003年,老挝、缅甸于2005年先后达到0%一5%的关税目标。与此同时,对所有区内产品实现免除关税的步伐也在加快。原东盟6国于2010年前免除所有产品关税,实现完全自由化,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4国也将提前于2015年达到完全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允许部分敏感商品仍按原计划于2018年实现零关税。而2002年1月,鉴于世界经济形势和东盟成员国面临的实际困难,东盟国家已决定将原先制定的在2002年内将成员国间所有商品关税税率降至5%以下的期限推迟1年。经过多年努力,原东盟6国已将44000多个类别的产品进口关税平均削减了3.21%,并计划到2010年把它们的全部进口关税进一步削减到零;其它4个新成员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则将12000个类别产品的进口关税平均削减了7.45%,计划到2015年把进口关税降到零。从2000年开始,东盟主要国家已将90%以上的产品关税降到0%一5%。为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目标以及吸引大量投资进入东盟地区,1995年12月,第5届东盟首脑会议倡议成立“东盟投资区”。1998年10月,东盟在马尼拉举行第30届经济部长会议,签署了东盟投资区(AIA)框架协议。该协议适用范围为直接投资,至于投资的限制及股权规定,仍受各国国内投资相关法令的约束。该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在2010年建成东盟自由投资区(越南的期限为2013年,缅甸和老挝为2015年),东盟希望通过各种措施使其对外资的吸引力逐步从降低生产成本向开发当地市场转移,而东盟内部市场的统一将降低东盟内市场开发成本,相对扩大市场容量,外资在一国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其它东盟国家市场,这就有利于引进规模较大的外资项目,并推动东盟自由投资区的建立与发展。1998年12月东盟第6届首脑会议再次重申建立东盟投资区,以促进地区的资本流动。它的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给予国民待遇并对其开放所有制造业部门(协议中注明的例外和敏感部门除外),到2020年实现对外国直接投资给予上述待遇。为使东盟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尽快恢复,东盟已规定从1999年到2000年底,东盟对投资者给予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减免公司所得税3年或30%的法人投资税;外资可占100%股权;进口资本品免税;工业用地可租用30年,等等。表1东盟5国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变化年份中国日本东盟5国三小龙东亚合计美国西欧其它1986进口3962233172383651881623163615531996进口2892245199311565683153416581125增加百分点一107012270320495089022428出口1942134176590349952130144814261986出口29214532372135854751928149611011996增加百分点099681607455479203048325(单位:%)资料来源: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经济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国际贸易数据。注:东盟5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三小龙包括韩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二、福利效应分析东盟贸易、投资协议的实施必然会对东盟各国的贸易、投资、知识资本存量等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1.贸易方面(1)对外贸易的市场结构东盟对外贸易的90%集中在东亚、美国和西欧三大地区。从19861996年这10年的情况来看,东盟对外贸易的增长重点是东亚地区,它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50%上升到55%左右;而对上述三大地区之外的贸易相应下降;对美国和西欧的贸易比重大致不变。东盟对东亚的贸易变化较大的是对东盟内部、亚洲“三小龙”的出口各增长了6.1%和4.6%,对日本出口下降了6.8%;从东盟内部和“三小龙”的进口各增长了2.7%和3.2%(见表1)。可见,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影响不是很大,东盟内部贸易和对“三小龙”的贸易的微幅上升部分排挤了三大地区之外的贸易。上述变化一方面表明,东盟在发达国家市场、特别是在日本市场上的开拓能力下降,出口正被迫转向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另一方面也表明东盟正在寻求市场的多元化,努力减轻贸易对发达国家的依赖。(2)东盟内部贸易结构东盟内部贸易极不平衡,主要贸易集中在与新加坡有关的贸易活动中。以1996年东盟内部进口国别分布为例,当年东盟4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从新加坡进口和新加坡从这4国的进口约占东盟内贸的80%。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相互进口占43.5%,新加坡与泰国之间的相互进口占20.8%,而除新加坡之外的东盟4国间的贸易只占东盟内部贸易的20%左右(见表2)。(3)东盟内部贸易比重分析图1显示了19672000年间东盟5国制造品和初级产品的区域内部贸易情况。在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前,东盟5国区域内部贸易的平均比例只有15.6%。若扣除新加坡的贸易部分,则同期东盟区域内贸易比例仅有4.1%。初级产品的区域内贸易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之后停留在相对平稳的水平上;而同一时期制成品的区域内部贸易比重稳步上升,从1980年的10.4%上升到2000年的21.9%,增长了1倍多。这种趋势主要归因于政府政策的变动、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制造业经济结构的不断多样化以及区域内高速的经济增长。在199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区域内贸易比例上升较快,在1995年达到了19.3%的水平,200年又增长到21.3%。表21996年东盟区内进口市场结构(1996年东盟区内进口总额的国别分布)(单位:%)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合计印度尼西亚1201421671马来西亚211214738217菲律宾1012261O59新加坡6628820105479泰国124711103174合计10935945319168100资料来源: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经济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国际贸易数据。资料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国际贸易数据。转引自Emiko Fukase and L.Alan Winters:“Possible Dvnamic Benefits of ASEANAFTA Aecession for the New Member Countries”注:初级产品指SITC1-4加上SITC68,制成品指srrc59,扣除SITC68。东盟5国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区域内部贸易定义为东盟5国之间的进出口与东盟5国同世界的进出口的比值。(4)贸易流量分析据研究,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5年后,东盟对区外贸易每年可因之增加24亿美元,区内贸易可增长29亿美元;但如果东盟自由贸易区不是非开放性的关税优惠协定,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贸易区,东盟对区外贸易每年可因之增长91亿美元,区内贸易可年增长17亿美元。1992年签订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后,东盟区内外贸易都有大幅增长,虽然区域内贸易所占份额较小,但区内贸易较区外贸易上升的速度更快,1994年、1996年区内贸易的年增长率高出区外贸易大约10个百分点,1995年区内贸易的年增长率略低于区外贸易。199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盟区内外贸易大幅下降,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19.37%、17.04%。1999年东盟经济开始复苏,2000年东盟区内、区外贸易额达到了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分别为1595.9亿美元、5554.7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21.38%、13.58%,区内贸易增长率高出区外贸易7.8个百分点。从统计数据来看,在经济形势较好的年份,东盟区内贸易比区外贸易有更快的发展,而在经济形势较差的年份,内外贸易呈等幅度变化,虽然这对区内外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没有太大的影响,但随着东盟内部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逐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东盟内部贸易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对外部贸易的替代。表319932000年东盟贸易情况(单位:十亿美元,%) 年份 东盟区内贸易 东盟区外贸易 东盟总贸易贸易额 年增长率 贸易额 年增长率 贸易额 年增长率 19938244 3475 42995 199410548 279440852 1756 51401 1955 199512378 173549147 2030 61525 1970 199614518 172952878 759 67397 954 199714997 33054867 376 69864 366 199812092 193745519 1704 57611 1754 199913148 87448905 744 62053 771 200015959 213855547 1358 71506 1523资料来源:根据东盟秘书处有关数据计算。注:只是东盟6国数据(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泰国2000年数据只包括19月份。2.吸引外资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东盟国家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东盟10国累计外国直接投资稳步上升,1985年为502亿美元,1990年为899亿美元,1995年为1706亿美元,2000年为2628亿美元。表4列出了19852000年东盟和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金融危机前,流入到东盟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很快,1985年为22亿美元,1990年为127亿美元,1997年为325亿美元。东盟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份额从1985年的3.9%上升到1997年的6.8%。自从金融危机以来,东盟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持续下滑。2000年,东盟10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38亿美元,只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1.1%。这主要是印度尼西亚投资显著下降的结果。近年来,来自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引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刺激更多的资本流向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从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看,新加坡一直保持了较高比例,年平均为10%。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东盟新成员国开始实行相对开放的外资政策,使得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增加。1999年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净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3%、5.7%和7.0%。1998年东盟签署了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AIA),以促进东盟和非东盟国家向东盟投资区的直接投资。东盟希望通过取消对直接投资的各种限制,将东盟各国市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自由的、透明的“单一投资区”,增加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然而,由于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是一个歧视性的协议,对东盟内部投资者的优先进入权可能会造成投资转移效应,而且非东盟投资者也会通过各种形式组建公司,以满足成为“东盟投资者”的最低要求,那么投资的质量和东盟东道国的收益将会比预期的低。表41985-2000年东盟和部分亚洲国家及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年份1985199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国家与地区文莱4313692203819柬埔寨(na)(na)151294204121135153印度尼西亚31010924346619446773562745-4550老挝-26951609l467972马来西亚6952611581672966513270035325542缅甸(na.)161277310387314253240菲律宾1255014591520124917527371489新加坡1047557587881037212967631671976390泰国1602542200422713627514335622448越南0180233625192824225419912081中国16593487358494018044237437514031940772中国香港-267327562131046011368147762459164448韩国23478917762325284454121059810186中国台湾省342133015591864224822229264928(单位:百万美元)资料来源:UNCTAD,FDI Statistics,WWW.在东盟国家中有两种类型的外国直接投资:与进口替代战略有关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垂直一体化下的外国直接投资。东盟原始成员国在早期曾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外国企业为了绕过关税、非关税壁垒采取直接投资形式进入其市场。各国有限的国内市场规模限制了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在新成员国中,越南吸引了很多与进口替代战略有关的外国直接投资。越南为了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鼓励国有企业和外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这种保护形式吸引了外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在东亚地区存在着垂直一体化的分工结构,跨国公司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分配价值链生产的各个阶段。东盟新成员国与原始成员国相比,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对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外资来讲很有吸引力。东亚新兴工业国家为解决国内工资增长和多国纤维协议(MFA)配额限制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将资金投资于老挝和柬埔寨的服装行业。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外国直接投资。一方面,东盟自由贸易区内保护水平的降低可以促使现存的进口竞争企业寻找更有效率、更具竞争力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贸易壁垒的取消使得生产过程在东盟国家间的重新部署更加便利,促使进行垂直一体化生产的跨国公司增加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东盟10国地缘接近有利于生产的重新构建,相对互补的经济结构为产业内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发展空间。特别是拥有熟练劳动力和丰富技术资源的新加坡承担了管理中心的角色,而东盟其他国家负责零部件的生产和装配。3.知识溢出知识和技术以机械运输设备(SITC7)为载体,随着机械运输设备的贸易,从出口国传递到进口国。这里以机械运输设备的进口情况来衡量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东盟的知识资本存量有何影响。一个经济体开放程度越高,越是向具有高知识存量的国家开放,对进口知识、技术消化吸收能力越强,则它从这种知识溢出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19801996年,新加坡从东盟4国进口的资本机械设备有大幅的上升,从198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上升到1996年的20%,超过了从日本、美国的进口。东盟4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资本运输设备的进口从1985年开始显著上升,这主要是日本和新兴工业国家(NIEs)对东盟投资增加的结果。自从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东盟4国从新加坡的进口增长了100%,从1992年的1.8%到1994年的3.6%。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盟新成员国资本运输设备的进口有很大的增长,这一方面是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贸易方向变化的结果,即冷战结束后由从经济互助委员会进口到从市场经济国家进口。柬埔寨、越南和老挝从几乎不进口资本运输设备,发展到资本运输设备的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3.8%、11.3%、13.8%。从进口来源看,柬埔寨、老挝主要从东盟国家进口。1995年老挝从泰国进口的资本运输设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2%,柬埔寨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进口的资本运输设备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8%、2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