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云南南省省 威威信信县县 旭旭新新煤煤业业有有限限责责任任公公司司 李李子子埂埂煤煤矿矿 矿矿井井生生产产地地质质报报告告 威信县旭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二 九年九月 云云南南省省 威威信信县县 旭旭新新煤煤业业有有限限责责任任公公司司李李子子埂埂 煤煤矿矿 矿矿井井生生产产地地质质报报告告 提交单位 威信县旭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代表 廖友军 勘查单位 云南省煤田地质局 法人代表 罗启亮 总工程师 罗 俊 编制单位 云南雄能地质矿业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罗启亮 总工程师 高世达 项目负责 杨庆朝 编制人员 杨庆朝 邱益祥 肖隆兴 毕德光 审 核 人 邱益祥 提交日期 二 九年九月 1 目目 录录 内内 容容 摘摘 要要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2 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 2 第二节 位置交通 3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7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 9 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 10 第二章第二章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12 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12 第二节 勘查工程及质量评述 13 第三章第三章 煤矿地质煤矿地质 23 第一节 区域地质 23 第二节 地 层 23 第三节 构 造 26 第四节 岩浆岩 27 第四章第四章 煤煤 层层 28 第一节 含煤性 28 第二节 可采煤层 29 第三节 岩煤层对比 30 第五章第五章 煤煤 质质 33 第一节 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33 第二节 煤的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 33 第三节 煤的可选性 41 第四节 煤类和煤的工业用途 44 第六章第六章 水文地质水文地质 45 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45 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47 第七章第七章 工程地质工程地质 60 第一节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60 2 第二节 生产巷道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63 第三节 矿井工程地质类型评价 65 第八章第八章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66 第一节 瓦斯 66 第二节 煤尘爆炸性 煤的自燃倾向性 73 第三节 地温 74 第九章第九章 环境地质环境地质 76 第一节 矿井环境地质特征 76 第二节 地震与矿井稳定性 76 第三节 地质灾害 79 第四节 矿区水环境 80 第五节 矿井有害物质 81 第十章第十章 矿山开采矿山开采 82 第一节 开采情况 82 第二节 矿井地质 85 第三节 探采对比 87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资源资源 储量估算储量估算 91 第一节 资源 储量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 91 第二节 资源 储量估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92 第三节 资源 储量类别确定和块段划分依据 94 第四节 资源 储量估算结果 94 第五节 资源 储量变动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95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煤层气及其他有益矿产煤层气及其他有益矿产 97 第一节 煤层气 97 第二节 其它有益矿产 97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结结 论论 98 第一节 主要地质成果 98 第二节 存在问题 99 第三节 建议 100 3 附 图 顺序号顺序号图号图号图图 名名比例尺比例尺 01综合图例册 0201威信县李子埂煤矿地形地质 水文地质及工程布置图1 2000 0302威信县李子埂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1 200 0403威信县李子埂煤矿工程及采样点分布图1 2000 0504威信县李子埂煤矿岩煤层对比图1 2000 0605威信县李子埂煤矿 1 1 线剖面图1 2000 0705威信县李子埂煤矿 2 2 线剖面图1 2000 0805威信县李子埂煤矿 3 3 线剖面图1 2000 0906威信县李子埂煤矿 C5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 储量估算图1 2000 1006威信县李子埂煤矿 C9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 储量估算图1 2000 1107威信县李子埂煤矿 A A 线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剖面图1 2000 1208威信县李子埂煤矿矿坑涌水量估算图1 2000 1309威信县李子埂煤矿槽探老窑素描图1 200 1409威信县李子埂煤矿煤巷素描图1 200 1509威信县李子埂煤矿岩巷素描图1 200 1610威信县李子埂煤矿采掘工程现状平面图1 2000 4 附 表 另册 1 测量成果表 2 煤质化验成果表 3 煤的可选性实验结果表 4 生活水水质分析表 5 矿坑水水质分析成果表 6 罗布河水质分析成果表 7 岩石力学样物理力学性质分析成果表 8 矿区地表溪沟水 地下水出露点调查统计表 9 地下水 矿坑水调查及动态观测成果表 10 2005 2007 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成果表 11 煤矿资源 储量估算及汇总表 12 煤层综合成果表 13 槽 硐探工程量统计表 14 井巷工程地质调查表 15 废弃老窑调查表 16 相邻生产矿井调查表 5 附 件 1 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 2 勘查单位对基础资料真实性承诺书 3 云南雄能地质矿业有限公司与威信县李子埂煤矿矿井生产地质报 告合同 4 威信县李子埂煤矿提供资料的承诺书 5 威信县李子埂煤矿矿井生产地质报告初审意见书 6 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7 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领导工作小组关于 威信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 的批复文件 云煤整合 2008 28 号 8 2005 年 被整合矿井蛇颈子煤矿 2006 2007 年李子埂煤矿矿井 瓦斯等级鉴定报告 9 李子埂煤矿 2009 年 C5煤层自燃倾向性及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10 李子埂煤矿 2005 年 C9煤层煤尘爆炸性鉴定及自燃倾向性鉴定报 告 11 云南省李子埂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 明 昭市国土资矿储备字 2008 36 号 及评审意见书 12 威信县李子埂煤矿 C9煤层瓦斯参数测定报告 13 威信县李子埂煤矿 C5煤层瓦斯动力现象鉴定报告 1 内内 容容 摘摘 要要 云南省威信县旭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李子埂煤矿矿井生产地质报告 由云南雄能地质矿业有限公司编制 威信县李子埂煤矿为云南省煤炭资源整 合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相邻重组型矿井 整合后登记生产规模 9 万 t a 本次 生产地质工作的主要目的即为矿井扩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威信县李子埂煤矿位于威信县县城 346 方位 直线距离约 20km 矿 区地理坐标为东经 105 00 40 105 01 06 北纬 27 58 02 27 58 45 矿区范围由1 12 号拐点圈定 面积为0 689km2 开采深度为 960m 100m 受李子埂煤矿委托 我公司于 2009 年 5 月完成了李子埂煤矿的矿井 生产地质工作 完成1 2000矿区地形图 1 2000矿井采掘工程现状平面 图的重新测图 追索法修测矿区地质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填图约 1 0km2 合计地面 井下观测路线 21 86km 地质观测点 322 个 采取分析煤层样 5 件 岩石样2件 水样4件 本次工作费用全部由 李子埂 煤 矿投入 共计26万元 李子埂煤矿位于新庄向斜北翼东段 地层出露较为完整 矿区未出 现小型断层和褶曲 构造属简单类型 查明本区含煤地层为 龙潭组 长 兴组 含煤 10 层 全区可采煤层 2 层 C5 C9煤层 其余为煤线 主 采煤层 C5平均厚度 1 95m 走向 5 平均倾角 30 煤层结构简单 煤种 分类属无烟煤 3 号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环境地 质条件属简单偏中等类型 矿井瓦斯等级鉴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主采 C5 C9煤层不易自燃 无煤尘爆炸性 本次工作在矿权范围内共查明资源 储量 346 万 t 其中采损量44 万 t 保有资源 储量 302 万 t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 122b 179 万 t 其中煤 柱 28 万 t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3 123 万t 其中煤柱12 万 报告提交成果资料含说明书 1 册 附图 16 张 附表 16 个 附件 15 份 本生产地质报告可作为资源整合矿井扩建初步设计依据 煤矿在生产 2 中应进一步加强生产地质工作 适时开展地质勘探 以便更准确掌握矿区 地质情况 指导安全生产 3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第一节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目的和任务 一 目的 威信县旭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李子埂煤矿 以下简称李子埂煤矿 位 于威信县罗布乡境内 是经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 威信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 整合类型为相邻重组型 2006 年核定生产 能力 4 万 t a 李子埂煤矿整合已关闭的蛇颈子煤矿资源 整合后名称为 威信县旭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李子埂煤矿 2009 年 1 月 13 日威信县旭新 煤业有限公司李子埂煤矿 取得采矿许可证 证号 C5300002009011120003003 由 12 个拐点圈闭 面积 0 689km2 开采深度 960 100m 登记规模9万 t a 本次小型煤矿矿井生产地质报告 是按新采矿证 目的是为李子埂煤矿生 产规模由4 万t a 提高为 9 万 t a 的扩建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二 任务 此次矿井生产地质报告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下 1 重新进行矿山测量 提供 1 2000 的矿区地形图和井下采掘工程 现状平面图 2 通过勘查手段 基本查清矿区地层时代 层序 厚度 产状及相关 特征 3 基本查明矿区构造形态 评价矿区的构造复杂程度 4 查明矿区可采煤层层数 层位 厚度 结构和可采范围 确定主 4 要可采煤层的露头位置 查明主要可采煤层风化带界线 评价可采煤层 的稳定程度和可采性 5 查明矿区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基本查明煤的工艺性能 确定煤类 评价煤的工业利用方向 评价可采煤层煤质变化程度 6 基本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分析矿床充水因素 预测矿井涌水 量 调查矿井 周边生产煤矿和废弃老窑采空区积水情况 调查收集废 弃老窑和周边生产矿井的涌水量 水质及其动态变化 对本矿坑水综合 利用进行评价 确定矿山供水水源 7 基本查明主要可采煤层顶 底板岩层工程地质条件 井巷围岩岩 体质量 评价其稳固性及工程地质条件 基本查明矿井瓦斯涌出基本规 律 煤尘爆炸性 煤层自燃倾向性及地温变化规律 调查评价矿区环境地 质条件 8 对矿区内可能有利用前景的其它有益矿产的赋存情况 作出有无 工业价值的初步评价 9 根据煤炭资源赋存情况 估算各可采煤层的资源 储量 10 提供相关地质成果资料 为矿井扩建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第二节第二节 位置交通位置交通 李子埂位于威信县城西北部 346 方向 距县城直线距离 20km 地处 威信县罗布乡境内 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 105 00 40 105 01 06 北纬 27 58 02 27 58 45 李子埂煤矿于 2009 年 1 月 13 日取得云南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 5 可证 证号 5300002009011120003003 拐点坐标见表 1 1 矿区面积 0 689km2 开采深度为 960 100m 登记生产规模 9 万 t a 有效期至 2016 年 1 月 13 日 李子埂煤矿北面为上坝煤矿 南面为宏达煤矿 煤矿之间矿界关系 明确 彼此无矿权纠纷 见矿界关系示意图 图 1 1 矿区位于威信 珙县主干公路旁 南距威信县城公路里程为32km 距昭通 256km 距昆明690km 北距珙县火车站85km 距宜宾市 168km 北东至 泸州市 165km 交通较为方便 产品外运条件较好 详见交通位置图 图 1 2 李子埂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表 1 1 直角坐标地理坐标 拐点 XY北 纬东 经 矿 13096200 0035501374 0027 58 45 105 00 50 矿 23096040 0035501585 0027 58 40 105 00 58 矿 33095762 0035501582 0027 58 31 105 00 58 矿 43095730 0035501788 0027 58 30 105 01 05 矿 53094880 0035501800 0027 58 03 105 01 06 矿 63094878 0035501594 0027 58 02 105 00 58 矿 73095005 0035501566 0027 58 07 105 00 57 矿 83095000 0035501188 0027 58 06 105 00 43 矿 93095680 0035501100 0027 58 28 105 00 40 矿 103095724 0035501134 0027 58 30 105 00 41 6 矿 113095955 0035501140 0027 58 37 105 00 42 矿 123096200 0035501200 0027 58 45 105 00 44 备注矿区面积 0 689km2 开采深度 960 100m 7 图 1 1 李子埂煤矿矿界关系示意图 8 图 1 2 李子埂煤矿交通位置图 9 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一 自然地理 矿区为一南北向延伸的长垣状脊岭山脉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 矿 区最高点位于矿区南部中段 标高 964m 最低点位于矿区北部罗布河边 标高 567 8m 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地形相对高差达 396 2m 地貌类 型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矿区地形切割较大 地表水迳流排泄条件好 矿区内共有 3 条季节性 小溪沟 水流方向均自南向北东汇入罗布河 向北流出矿区 矿区东侧紧靠罗布河 它是矿区内较大的河流 威信县境内长 50 7km 流域面积 468km2 旱季流量小 几乎断流 雨季流量猛增 20m3 s 平均流量 13 6 m3 s 罗布河自南向北穿流 汇入南广河 属长江 水系 矿区属北亚热带立体气候 气候潮湿 夏季多暴雨 冬秋两季多雨雾 全年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 860 7 1230mm 历年平均降雨量 1073mm 雨 量多集中于每年的 5 10 月 以大雨或暴雨降落 雨季降雨量占全年 78 以上 最大日降雨量 122 2mm 1972 年 8 月 16 日 连续降雨天数 15 日 降雨量 170mm 1995 年 1 月 14 日 28 日 年蒸发量 1148 4mm 区内最 高气温 36 最低气温 9 6 1977 年 1 月 31 日 平均气温 13 2 1 月有降雪和霜冻 全年日照 860 7 943 9 小时 主导风向北东风 频率 54 14 最大风速 14m s 无其他重要的灾害性天气 有利于矿山常年长 时间生产 根据云南省地震局资料记载 威信地区历史上未发生破坏性地震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 6 度区 县境西临永善 大关强烈地震带 历史上 曾发生过 5 级以上地震 3 次 2004 年 8 月 10 日 昭通鲁甸县发生 5 6 级 10 地震 2006 年 8 月 25 日 昭通盐津县发生 5 1 级地震 县区内有震感 影响不大 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01 矿区抗震设防 烈度属 6 度区 地震加速度为 0 05g 矿区居民点比较分散 主要集中在矿区西侧稍集中 房屋多为土墙 木结构 砖混房屋很少 见图 1 3 图 1 3 矿区附近居民点 二 经济概况 1 人口民族 罗布乡总面积 164km2 辖 11 个村 居 委会 212 个村民小组 2006 年末总人口 49772 其中农业人口 37414 人 区内居民以汉族为主 另有少量彝 苗等少数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 7314 人 占总人口的 14 6 人口密度 303 人 km2左右 农业总产值 8262 万元 农民人均纯 11 收入 784 元 2 社会经济 罗布乡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 主产玉米 稻谷 洋芋 其次是麦 子 豆类 经济作物以烤烟 油菜子 花生 甘蔗等 并产芝麻 蚕茧 麻类 其他产品有茶叶 竹笋 柑桔 木漆 油桐等 3 资源概况 罗布乡境内资源丰富 水资源1 2 万千瓦 已开发5600 千瓦 矿产资源有无烟煤 石灰石 煤层产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为无烟 煤 含煤层 煤线 10 余层 是目前主要可采煤层 C5和 C9 境内煤炭资 源量约在 21 亿 t 多为无烟煤可作动力和化工用煤 石灰石在境内分布 广 储量上亿吨 是生产石材 公路碎石 民用水泥的优质材料 有各 类植物数百种 其中人造杉木林 4 7 万亩 森林复盖率 33 煤炭是罗布乡重要支柱产业 煤炭资源的开发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具 有积极作用 第四节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以往地质工作 1 1976 1978 年 云南省地质局第二区测队开展昭通幅 1 20 万区域 调查 完成了威信幅 1 20 万区域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报告 2 1989 年云南省煤田地质局 143 地质队提交了 墨黑矿区详查地质 报告 该区属新庄向斜南翼中段 3 2004 年 9 月 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 研究院联合研究形成了 云南省昭通市煤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为威信 县区域地质 矿区划分和煤矿地质进一步提供了可靠依据 4 2005 年 5 月昭通市煤炭技术服务部对李子埂煤矿编制了 地质简 12 测说明书 为矿井技术改造 提供了依据 5 2006 年 6 月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提交了 威信县新庄煤矿区观 音山井田勘探报告 该井田位于新庄向斜中段 与本矿区处在同一个向 斜构造 6 李子埂煤矿由昆明铭立隆地质矿业有限公司进行过储量核实工作 于 2007 年 7 月提交了 李子埂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矿区面积 1 1900km2 2008 年 3 月送审 昭通市国土资源局于 2008 年 3 月以昭 市国土资矿储备字 2008 36 号备案批准李子埂煤矿区保有煤炭资源 储量 122b 333 级 357 96 万 t 其中 122b 级 33 4 万 t 河流压覆 1 48 万 t 333级266 25万t 河流压覆56 83万t 累计采出和损失资源量124 18万 t 该项成果较为系统 是本次工作的重要依据 李子埂煤矿相邻生产矿井和矿区内已经关闭的 13 个废弃小煤矿 老 窑和本矿井下开采所做的井巷工程为本次生产地质报告的编制提供了可 靠的依据 上述工作和成果 为本次 生产地质报告的编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第五节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本次工作情况 根据李子埂煤矿委托 我公司于 2008 年 9 月组成煤矿生产地质项目 组 在煤矿企业积极组织和配合下 对煤矿地形和井下采掘巷道进行重 新测绘 开展了地面地层 构造观测 地表水体 地灾和环境观测 开 展了老窑和相邻矿井观测 开展了槽探工程等地面勘探工程 开展了井 巷观测编录以及涌水和地温观测等井下勘探工程 同时认真收集和整理 了大量相关地质资料和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资料 见表 1 2 通过对煤 13 矿收集和新增地质工作获得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 分析 计算 于 2009 年 9 月完成了 云南省威信县李子埂煤矿矿井生产地质报告 的编制工 作 工作总费用为 26 万元 全部费用由煤矿自筹资金出资 生产地质工作量统计表 表 1 2 项 目单位工作量 1 2000 矿区地形图km21 842 1 2000 矿井采掘工程现状平面图幅1 1 2000 地质图修测km21 0 1 2000 水文 工程 环境地质修测km21 0 1 1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km21 5 地面观测路线条 km20 19 43 地面实测地层观测点个155 废弃老窑调查观测点个13 相邻生产矿井调查个2 地表水体调查 总 泉 溪沟处13 5 8 地下水 矿坑水调查及动态观测处 点14 14 井下观测编录巷道 观测点m 个2431 1 165 煤层煤样件4 煤尘爆炸及煤层自燃性鉴定样件1 岩石力学试验样件2 采样化验 水样件3 文字资料份4 现场收集 图文资料 图纸资料份3 14 第二章第二章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一 勘查方法 本次矿井生产地质报告的勘查方法为重新进行 1 2000 地面地形测量 和矿井采掘工程现状平面图测量 进行地面地质调查和矿井地质编录 在上一次储量核实报告的基础上 进行地质图修测 调查掌握矿权 范围内地层分布 主要可采煤层露头走向及变化情况 地质构造出露情 况 在地面地质调查过程中对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情况进行 比较细致的调查观测 对重要的地质点均用 GPS 定位测量 对矿区范围 内的小窑均进行访问了解和实地调查核实 井下编录主要是对现有巷道的煤层及其顶底板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观 测素描 对井下石门进行详细分层编录 并作一壁素描 深入调查矿井 含隔水层分布及涌水情况 采掘巷道及采煤工作面的矿压状况 对围岩 的稳定性做了深入调查 对矿井可采煤层 煤层顶底板 矿井水和生活 用水均采集样品进行检验 收集了矿井瓦斯检测资料及李子埂煤矿可采 煤层瓦斯参数测定资料 对矿井地温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了解 二 工程布置 李子埂煤矿地质构造比较简单 可采煤层较稳定 矿井巷道沿走向 长约 800m 矿区总长约 1 2km 为此在矿区中部作一条剖面线 然后在 15 南北两侧各 500m 加作一条剖面 以此来控制煤层在倾向及走向的变化情 况 为搞清 P2l c 的含煤情况在矿区北段布置一条 250m 的槽探 工程量 325m3 揭露 C1 C2 C3 C4 C5 C9煤层 清理小窑 180m 揭露 C5煤 层 此次生产地质工作地面地质观测点 155 个 井下地质观测点 168 个 观测路线长度 22 39km 地面 19 95km 井下 2 49km 本次工作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和 1956 年黄海高程系下进行 1 2000 地形图测量和矿井巷道 1 2000 的测量工作 地质图修测和井下巷道编 录均采用实测的图纸资料 第二节第二节 勘查工程及质量评述勘查工程及质量评述 一 煤矿测量工作 一 目的和任务 为满足李子埂煤矿扩建初步设计等工作的需要 专此为李子埂煤矿 进行了地面井下全面的实地测量工作 此次测量工作主要任务如下 1 查清煤矿地面 井下和采矿许可证划定界线三者的原坐标 高程 系统 检核煤矿原井上 下测量控制系统的统一性 可靠性 确定煤矿 地面 井下统一的坐标 高程系统 2 确定了煤矿统一的坐标 高程系统后 埋设测量控制点 采用高 精度静态卫星定位仪器经 3 个国家已知测量控制点校验 引入且测定统 一的 1954 年北京坐标系 1956 年黄海高程系于煤矿近井点 以此作为本 煤矿地面 井下原点 并进行井上 下联系测量 3 测绘李子埂煤矿 1 2000 地形图 16 4 测绘李子埂煤矿 1 2000 采掘工程平面图 二 本次工作情况 1 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测量工作完全按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 2007 煤矿测量 规程 煤矿地质测量图例 原国家能源部能源煤总 1989 第26 号和 1 500 1 1000 1 2000 地形图图式 GB T7929 1995 规定进行 我公司测量队专业技术人员 5 人分地面组和井下组 2 个组 于 2008 年 9 月 10 月完成野外测量工作 测量仪器为徕卡仪器公司 TC407 7 全站仪 日本拓普康公司 GTS102N 型 2 级防爆全站仪 仪器标称精度 3mm 2ppm D 中海 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 V8CORTK 卫星定位接收机 2 本次测量工作完成工作量 本次测量工作以先地面 后井下顺序方式开展工作 在矿方大力协 助和支持下圆满结束全部工作 完成工作量见表 2 1 测量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表 2 1 项目单位工作量备注 1 2000 矿区地形图km21 842附电子版 1 2000 矿井采掘工程现状平面图幅1附电子版 井下首级导线控制点点35 矿井井口控制点点1 矿井近井点点2 GPS 基准点点2 测量井巷总长m2464 163 地形图根点点3 地形图支点点15 井下上测量点成果数据点74 17 3 本次煤矿测量成果 此次矿山测量中 利用县域内 1954 年北京坐标系和 1956 年黄海高 程系的国家 等控制点 大咀梁子 坐标为 X 3082057 34 Y 35501620 70 H 1821 35 国家 等控制点 金塘包 坐标为 X 3076787 093 Y 35488543 976 H 1665 00 国家 等控制 点 冠子山 坐标为 X 3079622 313 Y 35515655 692 H 1824 50 这三个点由威信县煤炭工业局提供 通过中海达 V8CORTK 型静态 GPS 仪器标称精度 5mm 1PPm D 联测 将其坐标系统引到煤矿 然后用 V8CORTK 静态 GPS 在测区布置图根点 在测区布置控制网 形 成导线控制测量点展点图 从而有效保证了坐标 高程系统的传递 控 制测量成果表 见附表 1 本次工作为满足 1 2000 地形图测图和井上 井下联系测量 在矿 区范围共埋设卫星测量控制点 2 个 全站仪导线控制点 6 个 见图 2 1 18 注 GPS 控制点 导线控制点 图 2 1 矿区地面卫星定位及导线控制测量点展点图 三 测量工作及质量评述 1 测量坐标系统 本次工作采用中海达 V8CORTK 静态 GPS 卫星接收机检测 并归算 到 1954 年北京坐标系 1956 年黄海高程系 测得主井口坐标为 X测 3095738 266m Y测 35501703 195m 高程 H测 592 6521m 原主 井口坐标为 X原 3095580 000m Y原 35501640 000m 原高程 H原 586 000m 同一点两者之差值为 X X原 X测 158 266m Y Y 原 Y测 63 109m h H原 H测 6 652m 线量平面误差为 XY 170 414m 因此 本矿井坐标系统不统一 必须进行系统改 22 YX 换测量工作 将矿井直角坐标系和高程系统一到 1954 年北京坐标系 1956 年黄海高程系 依据 煤矿测量规程 的有关标准 在矿井工业广场周边用混凝土 埋设了 2 个卫星控制测量点 点号为 GP01 GP02 两点相互通视 两 点于主井口点通视 作为矿区控制起点和矿井近井点 以此将坐标 高 程导入井下和引入矿区地面 从而实现了矿区井上 井下和矿界拐点三 者之间系统的统一 两个测量控制基点的坐标 高程卫星定位测量 采用中海达 V8CORTK 静态 GPS 接收仪器 边联式进行观测定位 每点观测时间不 少于 60 分钟 分两个时段独立观测 2 次 当限差不超限情况下取平均值 作为最终结果 符合 GB50026 2007 工程测量规范 和 煤矿测量规程 规范标准的要求 四等 GPS 控制测量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 251451 纵轴最大误差 0 704mm 纵轴最小误差 0 011mm 横轴最大误差 0 626mm 横轴最小 19 误差 0 016mm 高程最大误差 1 123mm 高程最小误差 0 552mm 二级导线测量质量精度评定采用简化方法平差 测量中误差 m 4 0 5 99 2 矿区地形图质量评述 地形图成图初期 到现场进行了检查测量 共检查测量地形点 78 个 平面位置较差未大于图上 0 2mm 最大高程差值 0 34m 其他检 查点误差均在上述最大差值之内 地形点密度适中 取舍得当 建筑物 构筑物标识明确 达到 1 2000 地形图式的要求 3 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测量质量评述 经内业对原始记录全面检查 所有测站水平角观测数据均无一超限 经附合平差计算 实际坐标方位角闭合差 159 小于允许最大坐标方位 角闭合差m 允 60 60 360 实际测角中误差m 26 小于测n36 角中误差m 30 均在限差范围之内 导线精度达到并高于 煤矿测 量规程 井下 30 导线的要求 综上所述 控制测量1 2000 地形图 1 2000 采掘工程平面图所采用的 技术要求 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可靠 均达到相关规范要求 并能满足 李子埂煤矿开展生产地质报告 矿井初步设计等工作的要求 二 地质图修测 为进一步查明矿区内地层和含 隔水层的岩性 层数 厚度 空间分 布 查明地下水补给 迳流 排泄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 根据 煤 泥炭 地质勘查规范 DZ T0215 2002 和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 12719 91 此次工作对原 1 2000 地质图修测 现场用手持 GPS 实 测各地质点 全面调查方法结合以往的地质工作成果 采用 沿地层走向追 索和横向 垂直煤 岩层走向 穿越相结合的地质工作方法结合井下勘 查完成了此次生产地质勘查工作 通过地面勘查 取得地面勘查工程汇 20 总表 表 2 2 地面勘查工程的布置按勘查工程布置原则进行 其地层 煤层 地 质构造 老窑 相邻矿井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的调查观测 原始资料均有记录 再经内业处理 分析 计算 形成矿井生产地质报 告 本次生产地质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 各种记录内容齐全 观测 方法正确 数据资料详实可靠 有效保证了观测成果的准确 可靠 完 全达到了本次勘查对矿山测量 地质填图的要求 符合各种勘探规范规 定 地面勘查工程汇总表 表 2 2 序号勘探线种类 勘查线路 处或条 勘查线路长度 km 布置观测点 个 1地层线79 556 2煤层露头21 621 3剖面线43 417 4老 窑11 511 5相邻矿井10 51 6槽 探10 2529 7清理老窑10 1819 8地表水体32 513 合计2019 43167 三 山地工程 此次生产地质工作山地工程主要是采用槽探工程 布置原则 煤层露头与设计剖面的交点处设置 或在需要设置的煤 层露头处设置 施工规格 一般均采用梯形槽 槽壁坡度不得大于 70 槽底宽不小 21 于 0 4m 槽深一般不得超过 3m 长度根据地质条件 一般均穿透煤层顶 底板 质量要求 应能较清晰地观测煤层顶底板 煤层结构 岩层分界面 以及上下接触关系等 并能量取岩层的真实产状 构造槽应能观测到各 类构造要素 此次工作垂直煤层露头布置探槽 1 个 工程量 325m3 实测剖面总长 250m 布置煤岩层观测点 29 个 通过实测编录 绘制探槽素描图 1 幅 附图 14 和槽探工程统计表 附表 13 此次山地工程符合相关规定 为进一步查清煤层赋存及顶底板情况 提供了依据 四 井巷工程实测及矿井地质编录工作及其评述 井下勘查工程主要包括矿井采掘工程现状平面图的实测以及井巷工 程地质观测编录 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检验的取样和检验 可采煤层煤 样的取样检验 标志层的确定 矿井水的取样检验 矿井涌水量的测定 矿井地温的测定 矿压显现的观测 老窑调查和井下观测编录 相邻矿 井的井下情况调查等内容 矿井地质观测编录 井巷编录要求 按照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 T0078 93 根据 1 2000 采掘工程现状平面图 沿煤 岩层走向 每 30 50m 就设置一个地质观测点 对煤岩层产状 结构 构造 煤层 顶底板岩性均进行细致的编录 表 2 3 石门巷道则按岩性详细分层并 作巷道一壁的素描图 点位以测量导线点控制 素描比例尺 1 200 1 500 中根据巷道长度确定 所有井下巷道都进行编录 但以主要石门 主采 煤层和主要运输巷为主 能贯穿井田两翼的所有巷道 也进行编录 见井巷素 22 描图14 此次生产地质工作井下地质编录方法采用详细分层 所有原始数据资 料真实可靠 通过本次对矿井地质资料的收集编录 大大提高了矿井地质 工作程度 满足 煤 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DZ T0215 2002 的相关要求 李子埂井下巷道编录汇总表 表 2 3 序号巷道名称巷道岩性巷道长度 m 布置观测点数 个 1平硐 2 条岩石531 186 2煤层平巷 8 条半煤巷140059 3煤层上山 5 条全煤50020 合计10 条2431 1165 五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工作 一 水文地质工作 本次勘查地表水 地下水观测点29 个 井下淋水 滴水观测点13 个 调查溪沟 泉点13 个 用比拟法计算矿坑涌水量 对矿山供水水源和矿 坑水作了水质化验 查明矿山的含 隔 水层特征和充水类型 调查邻 近生产矿井和废弃老窑涌水 积水情况 查明地下水 地表水与大气降 水的关系 确定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类型 属简单类型 二 工程地质工作 本次工作采 C9煤层顶板岩石样 1 组 2 件测试其物理力学性质 确定 工程地质煤层顶板特征 调查巷道顶底板情况 查明了可采煤层顶 底 板工程地质条件 确定煤层顶 底板及矿床围岩岩体质量 岩石的稳固 性比较好 确定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层状岩类为主的中等类型 三 环境地质工作 23 对矿坑水进行取样 1 件送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实验室进行分析 附表 5 认为本矿矿井水达不到环保规定的排放标准 需进行处理后 才能排放 或作为矿区工业用水用 对生活用水水源取 1 件样送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分析检验 附表4 符合GB5749 2006 饮用水标准 可作为矿区生活用水 矿区固体污染源主要是矸石 生活和其它工业垃圾难以造成较大污染 矿区抗震设防烈度属 6 度区 地质灾害发育轻微 此次勘查未发现明 显的地质灾害 生活用水水质一般 PH 值 7 72 矿坑水水质不含侵蚀 性 CO2 PH 值 7 9 污染轻微 矿区植被较好 无污染 确定矿区地 质环境质量属简单偏中等类型 矿区环境条件比较好 六 采样工作及质量评述 一 采集样品数量 本次工作共采各种样品 10 件 采集的各样品的种类及数量严格按相 应的技术规程要求进行 能满足化验 测试需要 详见表 2 4 各种样品采 集一览表 各种样品采集情况一览表 表 2 4 序号样 品 名 称单 位数量备 注 1岩石力学样件2 2煤层煤样件4 3两项鉴定件1 4水样件3 二 采集样品的质量 本次采样工作中的煤层围岩岩样的采样方法 按 煤炭资源勘探岩样 24 采样规程 的规定执行 采样规格 150 150 150mm 近似立方体 每组样 3 个 围岩岩样的样品在矿井的生产巷道人工采取 各组样品用塑料布 编织袋包装并及时送样 采样质量和数量符合要求 本次采样工作中的煤层煤样的采样方法 按 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 样规程 的规定执行 煤层煤样的样品在矿井的生产巷道采用全层刻槽 法采取 煤层自燃和爆炸性样 2kg 煤质样 20kg 样品用塑料布 编织 袋纸包装并及时送样 采样质量和数量符合要求 水样采取按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下水 地表水采样规程 进行 矿坑水样 2 件 一个样加 CaCO3粉 3g 另一个为原水样 生活水样 2 件 分别用 2 5L 新塑料桶装封另一个用无菌盐水瓶封装并及时送样 采样质 量和数量符合要求 三 样品分析测试工作 煤层煤样由云南省煤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分析化验 岩石力学样 和矿坑水样由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分析化验 煤尘爆炸和煤层自燃样 由云南省煤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鉴定分析 生活水样由宜宾市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进行分析检验 各样品的测试工作严格按国家标准执行 并 进行内 外检样 各项测试成果与数据可靠 达到各测试规范的要求 达 到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 T0130 2006 各测试规范的要 求 实验数据可作为矿井 改建设计的依据 25 第三章第三章 煤矿地质煤矿地质 第一节第一节 地地 层层 区域内地层由老到新出露有寒武系 奥陶系 志留系 二叠系 侏 罗系及第四系地层 缺失上古生界泥盆系及石炭系 下古生界各系地层 不全 其中寒武系至奥陶系的各组地层分布在背斜核部 向斜核部分布 地层有侏罗系 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分布在背斜向斜两翼 第四系地层 零星分布于山间凹地及沟谷两侧 各地层单位及主要岩性见表 3 1 矿区范围内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 P1m 二叠系上统峨嵋山 玄武岩组 P2 龙潭组及长兴组 P2l c 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 T1k 及飞仙关组 T1f 第四系 Q 现由老到新将矿井出露地层分述如下 一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 P1m 上部为深灰色 中厚层状夹燧石及泥质条带灰岩 下部为厚层状灰岩 岩层中含腕足类 瓣鳃类动物化石 地层厚度 100m 二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P2 26 为灰绿色 墨绿色斑状玄武岩 粒状 块状结构具分布不均的杏仁状 气孔构造 充填物为方解石 石英 在该地层上部夹数层暗紫色及灰绿 色凝灰岩 在凝灰岩层表面分布有较多的菱铁矿小结核 玄武岩柱状节 理发育 裂隙中有方解石及石英脉充填 地层厚约 8 5 26 9m 平均 18m 玄武岩与下伏茅口灰岩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三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长兴组 P2l c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由灰色泥岩 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 薄层细砂 岩 粉砂岩 泥岩及煤层组成 上至卡以头 T1k 地层分界 下至玄武 岩顶界凝灰岩为界 从沉积环境和煤岩层组合特征及含煤特征 将二叠 系上统含煤地层分为上下两部份 区域地层表 表 3 1 地层单位 界系统地层名称代号 岩性简述 地层 分布 厚度 m 新 生 界 第 四 系 全 新 统 Q 河流冲积层 坡积层 残积层及崩塌层 不整合 河谷及缓坡 带 0 30 中 统 上禄丰组J2 褐灰色 灰紫色细 中粒砂岩及紫红色 泥岩及页岩 676 侏 罗 系 下 统 下禄丰组J1 暗紫红色砂质泥岩 粉砂岩 细粒砂岩 及底砾岩 假整合 分布于向斜 轴部及两翼 大面211 584 上 统 须家何组T3x 灰色细 中粒岩屑砂岩夹砂质页岩和煤 线 上部偶夹极不稳定的薄煤 0 4 2 2m 细 中底砾岩 分选差 棱角状 假整合 351 388 中 统 雷口坡组T2l 灰色中厚层状灰岩 白云岩 上部有泥 灰岩 最底部有一层 4m 厚的翠绿色水 云母绿豆岩含海相动物化石 200 永宁镇组T1y 上 下部为灰色灰岩 泥质灰岩 具虫 迹化石 中部为杂色砂泥岩 分布于向斜 南北两翼 254 511 中 生 界 三 叠 系 下 统飞仙关组 卡以头组 T1f T1k 上部为紫红色砂泥岩 偶夹灰岩薄层 下部为灰绿色砂泥岩 顶部间夹紫红色 砂泥岩薄层 336 470 71 88 长兴组 龙潭组 P2c P2l 长兴组以灰色泥质岩为主夹薄层生物灰 岩及薄层煤 龙潭组以灰 深灰色砂泥 岩为主 夹薄煤 上部偶夹生物灰岩 假整合 出露于向斜 构造翼部 22 5 81 105 140 上 统 峨嵋山 玄武岩组 P2 灰绿色 暗绿色致密玄武岩 杏仁状玄 武岩 顶部夹紫色凝灰岩 假整合 8 5 173 古 生 界 二 叠 系 下茅口组P1m浅 深灰色石灰岩 生物灰岩 顶部含 主要分布于 北部落木柔 新街背斜 及南部瓦石280 392 27 燧石结核 含腕足类化石 栖霞组P1q 深灰色 中上部夹白色灰岩 含珊瑚 腕足类及蜓类化石 168 401 统 梁山组P1l 灰 会黑色页岩 炭质岩夹砂岩及煤线 铝土岩等 假整合 19 8 中 统 S2 上部灰绿色钙质粉砂岩 下部灰绿色页 岩夹 1 3 层紫红色页岩 173 265 志 留 系 下 统 S1 上部灰色细砂岩夹灰岩 下部为砂质页 岩 黑色页岩 含笔石 腕足类 珊瑚 及三叶虫化石 背斜南北两 翼 444 710 上 统 O3 灰黑色 黑色钙质泥岩 泥质灰岩 钙 质砂岩 富含笔石等化石 7 4 92 中 统 O2 灰色 深灰色龟裂纹灰岩 偶见笔石 直角石化石 20 30奥 陶 系 下 统 O1 上部为结晶灰岩 瘤状灰岩夹页岩 下 部为结晶生物灰岩 灰岩 中部为灰白 色细粒砂岩石英砂岩 含三叶虫 笔石 化石 位于落木柔 新街背斜 及瓦石背斜 近轴部 174 253 寒 武 系 上 中 统 娄山关组 2 3 上部为深灰色泥质白云岩 白云岩 含 燧石结核 中下部为浅灰色结晶白云岩 角砾状白云岩 含海林禽化石 位于背斜轴 部 出露不 全 352 1 龙潭组 P2l 为浅灰色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 钙质粉砂岩 夹中厚层细砂岩 薄层 菱铁层组成 顶部为 C5煤层 中部含煤线约 2 3 层 底部含 C9及 C10煤 层 泥岩中含少量黄铁矿结核以及细晶 底部有薄层灰黄色铝土岩 该 段地层厚 89 3 111 7m 平均 101 7m 该地层与下伏玄武岩组假整合接触 2 长兴组 P2c 自 C1顶板至 C5煤层顶板为灰色厚层状泥质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 薄 层泥岩及煤线组成 含煤线 4 层组成 无可采煤层 该段地层厚 42 44 8m 平均 44 3m 四 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 T1k 岩性为灰绿色 黄绿色 灰黄色 薄 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 泥岩 钙质细砂岩互层组成 顶板往下 15m 有一层鲕粒状灰岩 易出现 球状风化 下部为粉砂质泥岩 泥质粉砂岩 含海腕足类瓣鳃类物化石 以及植物化石碎片 岩层中多显水平层理 底部常含一层 1m 厚灰白色灰 28 岩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地层厚 84 1 85 3m 平均 84 7m 五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T1f 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沉积根据其岩性特征由下往上分为二段 1 飞仙关组一段 T1f1 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岩性为紫灰色及紫色粉砂岩 中厚层状泥质粉砂 岩 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夹薄层钙质胶结长石细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组成 层理类型复杂 有水平层理 斜层理 小型交错层理等 下部以泥质粉 砂岩为主 岩石中可见含钙质的蠕虫状构造 顶部为粉砂质泥岩与粉砂 岩互层含较多钙质的白色斑点 本段地层以水平层理为主 地表常见球 状风化现象 在陡坡地段易出现崩塌及陡坎 地层底部含瓣鳃类动物化石 本段地层厚度230 2 239 3m 平均 234 8m 2 飞仙关组二段 T1f 2 岩性为灰紫色 紫红色 薄至中厚层粉砂质泥岩 泥质粉砂岩为主 及紫灰色钙质砂岩组成 局部夹灰岩或泥岩薄层至中厚层状 具水平层 理微波状层理及小型交错层理 顶部往下 10m 处夹一层钙质胶结细砂岩 厚 2 6m 其中发育大型交错层理是与上覆地层的分界标志 中上部产瓣 鳃类动物化石 岩层组合呈软硬相间 地貌表现为高低起伏状阶梯状陡 坎 本组平均地层厚 201 4m 仅部分出露 六 第四系 Q 岩性由灰黄色 棕色等杂色残积 坡积物 冲积 洪积物 崩积物及 耕植土层 多分布在沟谷及缓坡地带 厚度一般 0 15m 平均 7 5m 与 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第二节第二节 构构 造造 本区位于杨子板块南部 川滇古陆东南缘 大地构造单元属杨子准 29 地台 滇东台褶带 滇东北台褶束 滇东北台褶束范围南西以小江断裂 南北向 及会泽断裂 北东向 为界 北部与东部分别延伸入四川省 及贵州省境内 威信县以北东褶皱构造的背斜紧密向斜宽缓 除新庄向 斜外 其它的背斜向斜均为短轴褶皱 见区域地质图 3 1 除褶皱构造 外 北东向的断裂构造也比较发育 此外还有少量东西走向及南北走向 的断裂构造 新庄向斜是全县最大的向斜构造 轴线位于新房子 罗布 三桃 新庄一线轴向北东 又被新街菜家坝两条断层切割成三段 侏罗系地层 组成核部地层 下三叠统及二叠系地层形成两翼 地层倾角 25 50 矿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及长兴组 P2l c 位于新庄向斜 北翼东段 走向南北 倾向东的单斜构造 平均倾角约 32 与新庄向斜 南翼北段煤系地层相对应 矿区内褶皱及断裂构造均不发育 李子埂煤矿位于新庄向斜北翼东段 地层走向南北 倾向东 倾角 26 32 为一单斜构造形态 矿井范围内构造比较简单 没有发现褶曲 构造和断层 综上所述 矿区构造总体上为一单斜构造 地表断层不发育 节理 裂隙构造一般 对矿井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30 图 3 1 李子埂煤矿构造纲要图 第三节第三节 岩浆岩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点攻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同步练习试题(解析版)
- 考点攻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综合训练试卷(含答案详解版)
- 2025年禹州事业单位真题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专项练习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同步测试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专题练习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国考四川金融监管局申论大作文题库含答案
- 2025国考秦皇岛市科研技术岗位申论题库含答案
- 2025国考北京审特申论贯彻执行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国考鹤岗市监狱管理岗位申论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超声Ⅱ级(UT-2)取证培训大纲
- 2025老年康复科护理服务计划
-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 应急消防疏散培训课件
- 锚杆支护工安全考试试卷及答案
-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2版)课件 王轶楠 第4-7章 完成研究过程-走上国际学术舞台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6单元 教学设计
- 统编版2024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 课件
- JG/T 451-2014建筑塑料门窗型材用未增塑聚氯乙烯共混料
- 灯笼介绍课件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