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师: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林语堂)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苏东坡传,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师:这个人就是苏轼。 生介绍苏东坡(参考前边作者简介,重要知识学生未提到可由教师补充)。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二、初读,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1、不同形式的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月色入户 窗户 欣然起行 高兴地 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清闲的人。现在一般指与事无关的人。(11)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引申为“交谈”。3、一词多义。遂: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 遂至承天寺。于是。 盖: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不是。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寻: 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4、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盖竹柏影也” 描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5、思考下列问题: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 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引发兴致。夜游的背景:月光美好的夜晚。夜游的心情:欣然(高兴)贯穿全文的线索:月色。写景的一句是:(描写部分)抒发感慨的是:(议论部分)6、初译全文。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发现月光从窗口射进来,于是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三、研讨,寻“乐”:1、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2、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修辞手法:比喻。“水中藻、荇”指的是:竹柏影。全句写的是:月光。(3)翻译。(4)齐读,并背诵这句话。四、“闲”的深究1、发感慨: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翻译。(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4)原句是说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2、闲人为何意?(1)了解“乌台诗案”(2)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3)闲人:闲情逸致的人。(齐读、背诵这句话。)(4)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乐、悠闲。3、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内心应如积水空明、应该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师:常人有何杂念?追名逐利五、总结: 1、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3)胸中廓然无一物。六、布置作业。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2、人人的家乡都有美景。你知道你的家乡在月夜里是什么样子吗?请以“月夜里的家乡”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游记。要求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绘。附:板书设计 写景:月色如水 清(澈)竹柏藻、荇(透)明 抒情:1、贬官的悲凉、落寞2、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3、对世人追逐名利的慨叹 附:描写月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 古朗月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