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doc_第1页
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doc_第2页
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doc_第3页
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doc_第4页
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2007年中国经济学年会提交论文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 基于中国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内容提要:本文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六省(市)1994年到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做了实证研究。采用了两种检验方法来验证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是标准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另一种是从对银行结构冲击的内外因素角度来验证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的方向性及一致性。研究结果显示,在短期内是经济发展影响银行结构,而长期则是银行结构影响到经济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受实体经济发展规模的限制,需要分散的银行结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发达阶段,集中型的银行结构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关键词:银行结构;经济发展;因果关系;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nking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study on regional panel data in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oes an empirical study about 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nk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panel data of six provinces in east, middle and west China from 1994 to 2004. The causality between them are tested by two methods: the first one is a standard Granger-Sim causality test, the second one studies the direction and consistency of the Granger-Sims result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bank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n their market sha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hort-run the banking structure is predominantly caused by economic growth, while in the long-run a reverse causation direction emerges. So a dispersive banking structure is need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in the long time or in the mature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oncentrated banking structure is favored.Keywords: Banking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Causality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开始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关于金融结构的讨论主要是融合了股票市场和银行部门的综合考虑,而单独关于银行结构本文所讨论的银行结构指的是银行的市场结构,以银行集中度来表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较少,现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银行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这样就把二者的因果关系先验地假设为银行结构为“因”,而经济发展为“果”,但现实的感觉是二者相互影响,所以近来学术界开始对此进行研究,但国际上的研究多集中在国家之间的比较,由于各国法律、文化等制度因素的差异性,使得这样的比较很困难,而且得出许多不一致的结论。我国由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可视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又同属于同一个制度环境之下,再加上目前得以运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技术,就为我们利用中国地区数据来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文的研究就是要试图利用中国的地区数据对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做出实证性的研究,以期弄清楚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在WTO 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国内的环境下,可以为我国银行结构的改革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另外本文的研究方法除了使用传统的Granger-Sims法对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做出检验外,还从银行结构面临的内外冲击的角度构建模型来对Granger-Sims得出的结论进行一致性和方向性的检验。一、文献综述早期的研究主要从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开始,Cameron(1967)、Goldsmith(1969)和McKinnon(1973)等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Shaw(1973)也强调发达的金融市场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由此假定了一个潜在的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原因。而Robinson(1952)持相反观点,她认为是先有企业的发展,才产生了金融的需求,进而影响到了金融的发展。实证上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结论:King和Levine(1993)利用跨国数据分析发现开始拥有规模巨大的信贷部门的国家在随后的30年里能够经历快速的经济发展;Levin、Loaya和Beck(2000)利用74个国家1961年到1995年的面板数据,借鉴Arellano和Bond(1991)的动态面板方法研究发现:金融中介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正向且稳健的联系;Dimitris K.Christopoulos和Efthymios G.Tsionas(2004)实证得出的结论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在短期内没有因果关系,而在长期内有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这些都支持金融发展是“因”,经济发展是“果”。也有一些学者得出了相反的关系,Rousseau和Sylla(2001)观测到一个国家长期的经济扩张会引发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导致金融中介部门的发展,支持经济发展是“因”,金融发展是“果”。另外也有学者的研究否定金融结构的作用,Berkowitz, Pistor和Richard(2003)指出国家间由于存在法律、文化等制度性因素的差异,得出法律等制度因素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原因,而与金融结构无关,这与La Porta, Lopez-de-Silances,Shlerfer和Vishny(1998)提出的法律观一致,这种观点视认为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无因果关系。关于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讨论也存在不同的观点。Guzman(2000)作了很好的总结,将其归为两类理论模型:一是局部均衡模型,以Greenbaum和Thakor(1995)、Shnitzer(1999)及Caminal和Matutes(2002)为代表,他们主要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垄断的银行结构能够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并且认为垄断的银行结构可以减少银行间的过度竞争,以维护金融的稳定,从而对整个经济是有利的。 另一类是一般均衡模型,其中以Cetorelli(1997)、和Guzman(2000)为代表,在此模型中不仅考虑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考虑银行与储蓄者的关系,即既考虑银行业结构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也考虑垄断银行的垄断行为的消极影响,从而更全面地评价银行业结构的经济影响。Cetorelli(1997) 、Smith(1998)分析得出垄断银行在贷款市场上有更高的甄别效率,但他们的利润常被用来消费,而不是用以投资,不利于资本积累,因此垄断的银行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二者效应的大小;他们认为垄断的银行结构对经济是有害的,而支持竞争性的银行结构,认为竞争性的银行结构可以减少经济周期的波动性;Guzman(2000)认为处于垄断地位的银行会向储蓄者支付较低的利率,使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而为了把更多的资源用于监督借款者,从而向借款者索取更高的利率,这样两方面的作用都意味着对经济发展不利。在实证上也存在着许多争论。一方面是认为垄断集中的银行结构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中,Pagano(1993)认为垄断的银行结构会导致低效率,限制企业的信贷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Black和Strahan(2002)利用美国各州的数据研究发现银行集中度和新企业成立数量之间存在负向的关系;Cetorelli和Gambera(2001)利用Rajan和Zingales(1998)年的数据,得出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经验上的联系,银行结构集中度高的国家,外部融资依赖高的行业增长较快,但是这样的垄断结构影响着经济中的所有部门,从而造成了经济总的影响是负的;而另一方面的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其中,Petersen和Rajan(1995)利用美国不同地区跨部门的数据研究发现企业在高集中度的银行市场中不会受到信贷约束,并且新生的企业还可以得到更低的贷款利率;Shaffer(1998)同样利用美国跨部门的数据研究得出拥有高集中度银行结构的地方的家庭收入增长的更快;Bolbol、Fatheldin和Omran(2005)对埃及的研究表明,只有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时,银行结构才会对经济产生正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得出随经济阶段不同或行业不同而变化的结论:Deidda和Fattouh(2002)利用跨国工业数据研究发现,银行集中度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低收入阶段,分散竞争的银行业更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到了高收入阶段,如果还是分散竞争的银行结构,则会带来高额固定成本的问题,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增长;Bonaccorsi di Patti和DellAriccia(2004)利用意大利的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数据,发现银行集中度与新企业的创建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垄断的银行结构对新企业的创建具有正向作用,但超过该范围后,垄断的银行结构则对新企业的创建具有负向作用; Coccorese(2007)利用意大利的数据研究表明了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是不同的,短期是分散的银行结构有利于经济增长,而长期则是经济发展影响到银行结构。以上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上的检验,除Coccorese(2007)外,都先验的认为银行结构是“因”,经济发展是“果”,集中地讨论银行结构对经济发展是否有多大影响、怎么影响的问题,而没有对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因果方向性做出判断。国内对银行结构的研究开始于于良春和鞠源(1999),他们首先运用产业经济学的SCP理论对银行业进行分析,认为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特征,中国银行业存在着高度集中和国有垄断低效率的问题,因此他们提出了放松银行进入管制等政策建议;刘伟、黄桂田(2002,2003)对运用SCP范式研究中国银行业问题提出了质疑,并提出银行业的主要问题是产权结构单一,而不是行业集中的问题。这都是单一的就银行结构进行探讨,没有把银行结构和经济发展相联系起来。李广众、陈平(2002)利用VAR模型对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检验,得出金融中介规模与经济发展不存在因果关系,金融中介效率与经济发展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没有考虑到结构问题;陆益美(2005)认为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银行结构 他所提到的银行结构是一种广义的银行结构,其中包括银行的体系结构、空间结构、市场结构、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等。相匹配,并从银行提高储蓄率、储蓄转化投资率、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率三方面以内生增长理论说明了银行结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缺乏实证检验。林毅夫、李永军(2001)运用中国改革开放来的数据检验了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得出高集中度的银行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林毅夫、章奇等(2002)利用跨国数据,以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对银行结构的作用做了实证研究,得出存在一个以大企业为主的经济中,较高的银行集中度能很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秦凤鸣(2004)针对国际上垄断向竞争过度,而竞争又向垄断靠拢两种趋势,认为并不是垄断和竞争两个极端的取舍,提出了建立合意的银行结构思想,但缺乏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王红(2005)利用1985到2003年的全国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我国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了中国银行较高的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负的影响,其对中国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在国内算是首位,但其在研究中没有考虑到各地区的经济差异,且在验证关系上先验地认为银行结构影响经济发展,而没有验证经济发展对银行结构是否会有影响;张海波(2005)运用各省的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检验,但也是先验地认为二者的关系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发展,且变量上选取的是规模变量(存贷款余额之和),没有对结构变量做出检验;林毅夫、姜烨(2006)运用中国分省数据,从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三方面解释了各地银行结构的差异,但他们把假设先验地认为是银行结构内生于经济结构,从而验证的因果关系为经济发展决定银行结构,另外数据的选取从1985年开始,在时间的早期(1985年到1990年)阶段,各地区银行设置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很少有其他商业银行的出现,导致前期阶段对银行集中度的分析没有太大意义;谈儒勇等(2006)利用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作了回归检验,发现集中的银行结构对经济发展有负的影响,且中、西部地区的影响程度要大于东部地区,但也是存在关系上的先验。总之,国外虽然对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以跨国比较为主,这样由于文化、法律等制度因素的存在,使研究结论也存在诸多不一致性和不可比性;而国内对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且研究时先验地认为是银行结构影响经济发展,几乎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对银行结构是否有因果作用。因此本文正是试图利用中国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条件,来弄清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模型、方法和数据(一)方法和模型1、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Granger-Sims因果检验的思想,如果我们要检验银行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则要进行以下两组方程的估计:(1)先用经济增长与其自身滞后期变量做回归,然后把银行结构的滞后期变量加入模型再做回归;(2)先用银行结构与其自身滞后期变量做回归,然后把经济增长的滞后期变量加入模型再做回归。则检验模型可写为以下形式: (a) (b) (c) (d)其中,代表地区在时间的实际的增长率,用来衡量经济发展;代表地区在时间前家银行贷款(或存款额)所占的份额,表示银行集中度,用来衡量银行结构,由于我国整体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主,所以在本文中我们选取n=4,则或其中,代表存款额,代表贷款额。 方程(a)和(c)称为约束方程,而方程(b)和(d)称为无约束方程。如果,则可以认为银行结构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如果其中有一个(),则可认为银行结构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同理,如果,可以认为经济增长不是银行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如果其中有一个(),则可认为经济增长是银行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始终设定自变量为一阶滞后,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用t统计量来判断无约束的方程的。另外,为了检验二者之间随时间变化的相互影响,本文采用1年、2年、3年的非重叠差分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参考Blomstrom,Lipsey和Zejan(1996);Madsen(2002); Calderon和Liu(2003).。2、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另一模型检验为了验证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的结论,本文还采取了一种以银行结构为出发点,从对银行结构冲击的内外因素来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把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两类:“外部”和“内部”因素,并考虑来自这两方面的冲击对银行结构的影响。外部冲击来自企业和家庭的贷款需求,而内部冲击来自银行内部成本的变动。我们的假设推论是:如果内部冲击是唯一的影响银行结构的因素,则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因果方向为银行结构影响经济发展;而如果外部冲击是唯一影响银行结构的因素,则二者的因果方向是经济发展影响银行结构 该方法的原理参考Madsen(2002)和Coccorese(2007).。该方法假设如果是银行结构单方面地影响经济增长,也就是说与外部因素(比如那些来自于总需求的因素)无关,那么来自内部因素(如成本的变动)的冲击将会影响到银行的战略选择。例如,如果出现正的内部冲击,比如银行运营成本的下降,这样新银行的出现或者现有银行间的竞争加剧;如果出现一个负的内部冲击,则可能会使银行追求更大的规模从而寻求规模和范围经济,这样就会出现现有银行数量的减少,整个经济就会受到影响。因此,经济增长的变动就是由于新的市场结构所导致,这样根据假设因果关系就是银行结构导致经济增长,而没有经济增长对银行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是经济增长单方面地影响银行结构,也就是银行结构与内部因素无关,而只与外部因素有关,那么来自外部因素一个的冲击(例如消费或投资)将会影响到银行的结构。这样的情况下,银行结构将会受到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而银行结构则不会影响到宏观经济,而经济发展对银行结构究竟是正向还是负向的影响取决于检验得出的符号。另外,为了和格兰杰检验的时间周期保持跨度上的一致性,使结论具有可比性,本检验中将再次运用1年、2年、3年的非重叠一次差分法来对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银行结构的影响做出检验。这里同样运用作为衡量银行结构的变量。此时的模型为: (e)其中,为截距项;表示r地区第t年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占当地金融机构所有贷款的份额;表示r地区第t年的人均年消费额(用当地的总消费除以总人口计算得来);表示r地区第t年的人均投资额(用当地的总投资除以总人口计算得来);表示r地区第t年银行员工的年人均工资(用金融、保险部门的人均工资来代表);表示r地区第t年银行的人均储蓄成本(用总利息支出除以总人口来近似得到);用来表示时间,用以考虑影响银行结构的外生因素;为扰动项。方程(e)右边的消费和投资两个变量代表外部因素,工资和储蓄成本两个变量代表内部因素。考虑到消费和投资两个外部因素,如果估计出的系数为正,则意味着来自家庭和企业的需求增加会导致银行结构朝着更加集中的趋势发展;如果估计出的系数为负,则意味着来自家庭和企业的需求增加会导致分散的银行结构;同理,如果内部因素的估计系数为正,则意味着内部成本的增加会导致银行更加集中;如果估计系数为负,则内部成本的增加会导致银行更加分散。关于以上两种估计方法我们都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问题。(二)数据的选择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1993-2005)计算得来。其中根据我国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标准,我们选取上海、广东代表东部省份,河南、湖北代表中部省份,陕西、云南代表西部省份,这样的选取还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以长江作为地域分界,南北地区各选两个省份,使其代表性更强;选取各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或贷款)总额所占当地金融机构存款(或贷款)总额的比例作为衡量银行结构的变量,是因为我国各地的银行结构都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主要地位,所以这样的选取是合理的。三、计量结果和分析1、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以存款份额来衡量银行集中度)表1:因变量:1年差分2年差分3年差分常数项-0.0643(-0.54)-0.0095(-0.06)0.0769(0.43)0.0791(0.10)0.9229(2.69)*1.3697(4.87)*0.0971(0.38)0.5544(2.00)*0.7475(6.38)*-0.030.250.52观测个数544842表2:因变量:1年差分2年差分3年差分常数项-0.0255(-3.65)*-0.0294(-2.41)*-0.0422(-2.52)*-0.1955(-2.08)*0.3167(4.80)*0.4847(4.19)*-0.0350(-3.54)*-0.0217(-1.87)-0.0249(-1.98)0.110.290.47观测个数544842注释:1、*、*、分别代表变量在5%和1%的水平上显著; 2、括弧里的数字为t检验值。表1和表2中的估计系数为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的系数,如果我们把1年差分理解为短期间隔,把3年差分理解为长期间隔的话,上述检验的结果将很好地表明在长短期中银行结构和经济增长不同的因果关系方向。表1、2的估计结果表明:在短期内(1年差分),只有经济增长(GDP)的变动单方向地影响到银行结构(CR4),且影响比较显著,符号为负,说明短期内经济的发展会导致更分散的银行结构或者说需要分散的银行结构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与林毅夫等(2001、2002)的观点基本一致,即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中以中小企业为主,集中的银行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从而不利于经济发展,这样就要求分散的银行结构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发展;也与Deidda和Fattouh(2002)得出的在低收入国家银行集中度高会对经济产生负的影响的结论也相吻合。而在2年差分下的估计系数开始显示出银行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另外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经济增长也对银行结构产生影响,这可以理解为在过渡期内二者是相互影响的,从各项系数的符号上可以看出与1年差分的结果一致;最后在3年差分回归中,二者的关系明显地变化为银行结构影响经济增长,且估计系数符号为正,说明经济经过一定阶段的长期发展,随着经济体中实体规模的增大,要求集中的银行结构与之配套,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检验得出的结果与林毅夫等(2006)得出的关于大型制造业部门为主的经济要求有集中的银行结构相配套的结论一致,也与Deidda和Fattouh(2002)得出的在高收入国家银行集中度高不会对经济产生负的影响的结论不相矛盾。表3:从对银行结构内外冲击的角度的检验结果:因变量:1年差分2年差分3年差分常数项9.5153(2.00)*15.5042(1.46)16.7783(1.41)-0.1788(-1.70)*0.0505(0.32)0.1789(1.41)-0.1018(-1.17)-0.0951(-1.37)-0.0712(-1.14)-0.0065(-0.04)0.0761(0.97)0.2402(4.35)*-0.0308(-0.78)-0.0463(-1.64)-0.0899(-4.49)*-0.0048(-2.0)*-0.0078(-1.47)-0.0085(-1.42)0观测个数6054482.25*2.17*5.12*注释:1、*、*、*分别代表变量在10% 、5%和1%的水平上显著; 2、括弧里的数字为t检验值。表3的估计结果表明:在1年差分的估计中,只有消费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对银行结构产生影响,根据我们的假设,如果只有来自外部的冲击唯一地影响到银行结构,二者的因果关系就为:经济增长单方面地影响到银行结构,这与我们前面格兰杰检验的结论保持了一致性,即在短期内是经济增长影响到银行结构,且经济的增长在短期内要求分散的银行结构,这与估计系数的符号为负也是相吻合的;在2年差分中,各个因素的影响都不显著;在3年差分中,可以看到外部因素(消费和投资)的影响都不显著,而内部因素(银行人均工资和人均储蓄成本)的影响变得很显著,根据假设,如果只有来自内部因素的冲击唯一地影响到银行结构,则二者的因果关系为:银行结构影响到经济增长,这也与前面所做格兰杰检验得出的结论一致。关于表3中银行人均工资和人均储蓄成本的估计系数符号上的相反可以理解为银行员工工资的增加要求银行集中度增加,这样银行可以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缩减员工,以减少此项成本;而人均储蓄成本的估计系数为负,可以理解为随着银行规模的增大,吸收存款的增多,自然人均储蓄成本会加大这个问题不属于本文考虑的范围,且这样的符号不影响本文分析得出的结论,以后再做进一步研究。从表3看,本方法的估计结果与从表1和表2的格兰杰检验结论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本文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六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两种独立的检验方法,对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在短期内,银行结构的变化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冲击,因果关系表现为经济发展影响银行结构,从估计系数的符号上知道,短期内经济的发展要求一个分散的银行结构;长期中,银行结构的变化主要来自内部因素的冲击,因果关系表现为银行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结果显示集中的银行结构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再一次证实了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且验证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二者的因果关系会发生变化。研究结论表明:从我国分区域看,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规模的限制,在这些地区应该配套分散的银行结构,因此在这些地区可以适当考虑引入民营、外资等多种银行,加大银行间的竞争,使之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另外在东部发达地区,由于实体经济体规模的变大变强,一味地强调竞争的银行结构反而不利于经济发展,此时应该鼓励全能集中型银行结构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从我国整体看,随着加入WTO,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固然会加剧银行间的竞争,但从短期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转型期的国家来说是有益的,因为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的经济实体需要分散的银行结构,特别是外资银行先进的信用管理也许可以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另外,从长期看,我国还是应该通过银行间的并购和重组,培育具有强竞争力的大型全能银行,因为这样才能与发达国家的巨型银行 因为发达国家自21世纪以来,出现了大的合并浪潮,银行集中度在不断上升,也与我们的研究结论相吻合。相竞争,最终才能更有效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参考文献:1 GUZMAN,M.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Bank Structure: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J.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 2000, (2):11-25.2 LEVINE,R.,LOAYZA,N. AND BECK,T.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 Causality and Caus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0, 46: 31-37.3 DIMITRIS,K.CHRISTOPOULOS AND EFTHYMIOS,G.TSION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Panel Unit Root and Cointegration Tes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4,73:54-74.4 ROUSSEAU,P. AND SYLLA,R. Financial Systems, Economic Growth and Globalisation.EB/OL. 5 BERKOWITZ,D. ,PISTOR,K. AND RICHARD,J.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gality, and The Transplant Effect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3,47:165-195.6 GUZMAN,M.G. Bank Structur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Growth: A Simple Macroeconomic ModelJ.Economic Theory,2000,16:421-455.7 PAGANO,M.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613-622.8 BLACK,S.E. AND STRHAN,P.E. Entrepreneurship and Bank Credit AvailabilityJ. Journal of Finance,2002,57:2807-2833.9 CETORELLI,N. AND GAMBERA,M.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Industry DataJ. Journal of Finance,2001,56:617-648.10 PETERSON,M.A. AND RAJAN,R.G. 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407-444.11 SHAFFER,S. The Winners Curse in Bank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8, (7):359-392.12 BOLBOL,A.A., FATHELDIN,A. AND OMRAN,M.M. Financi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Egypt,1974-2002J.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005,19:171-194.13 LUCA DEIDDA AND BASSAM FATTOUH. Concentration in Banking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J.Centro Ricerehe Economiche Nord Sud, Universit degli Studi di Cagliari and Universit degli Stud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