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教育_第1页
基础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教育_第2页
基础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教育_第3页
基础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教育_第4页
基础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三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18 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实效性和主动性 小学以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为主 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19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小学加强综合课程 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中小学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动 中小学都要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加强劳动教育 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3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继续重视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 态度的培养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收集 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26 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以各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 校校通 工程 努力为学校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育软件和接收我国卫星传送的教育节目的设备 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 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 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开发 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 努力开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三 着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此 要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 优化课程结构 调整课程门类 更新课程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习 在课程设置上 要把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把人类知识 能力 品格中最基本的部分 对人才成长起基础作用的部分作为学习内容 不仅要学数理化 也要学文史哲以及体育和艺术 还要把社会实践纳入课程计划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学会与人交往和共事 认真学习贯彻 决定 精神开创基础教育工作新局面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 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和教师要把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要努力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 改变满堂灌 死记硬背 搞题海战术的方式 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 推行研究性学习 家庭 社会和学校都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发现欲 注重培养科学精神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了解社会 增长才干 国外基础教育改革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实施 赋予儿童 生存能力 与 宽松时间 1 今后的教育应该重视在 宽松 境况下培养 生存能力 1 21世纪儿童需要具备 生存能力 所谓生存能力是指 自主发现课题 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主动地进行判断并付诸行动 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以律己 并与他人协调 具有关心他人和丰富的情怀等丰满人性和适于生存的健壮的体魄 2 培养 生存能力 需要 家庭学校以及区域社会充分合作 给予儿童发展均衡的教育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 要充实家庭和地域社会的教育 希望能够不断地拓展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等实际体验活动的机会 需要在学校中逐步开展重视 生存能力 培养的教育 需要给儿童和整个社会造就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校教育改革 以培养生存能力为本的学校 由知识填充式教育向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型教育转换 并严选教育内容 1 今后的学校教育目标指向 由知识填充式教育向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型教育转型 2 重视培养 生存能力 这一终生学习的基础能力 学校的任务 1 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下开展有余裕的教育活动 2 严格选择基础基本作为教育内容 并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确实地获取这些内容 3 发现各自的长处 并使之不断伸展 学校教育改革 具体方针 使教育课程弹性化并改善指导方法 推进建设特色学校 培养尊重正义感和公正性 关心他人的情怀等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等伦理观念 需要充实自然体验和无偿服务活动等的体验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横向的 综合的指导 建议新增设 综合学习的时间 根据各自学校的判断 开展国际理解 信息 环境 无偿服务 自然体验等活动 为进一步探讨包含学科从组与整合的未来学科构成的应有方式 提议在教育课程审议会中设置常务委员会 为了改善教员配置和提高教员资质能力 加强与有关机构和专家的合作 实现新型学校教育 有必要计划各种条件配置 有必要充开展基本教养和基本伦理观培养的这一教育基本出发点的家庭的教育力度 1 家庭应该自觉地履行对儿童的教育责任 重新认识家庭本来所应该履行义务 父母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责 2 保证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确保整个社会实现 宽松 氛围 3 行政上 充实父母有关家庭教育的学习机会 推进教育子女的支援网络 提供亲子共同参与的义工服务活动的机会 推进父母家庭教育力的培训活动开展 为了丰富社会体验和自然体验活动有必要活跃社区中的教育 在社区中与各种人进行交流 广泛积累生活体验 社会体验 自然体验经验 社区的每一个人都要自动担负起开展社区活动的责任 社区的每一个人都要关心儿童的成长 以便使社区成为随时可以提供严格锻炼儿童的场所 提供社区的公共场所 开展相互问好 无偿服务场所和机会 推进社区间交流 重视不受时代制约的具有价值的文化 推进对应国际化 信息化 科学技术发展 环境问题的教育 重视不受时代制约的具有价值的文化 以及关心他人 丰满人性 正义感等情怀的教育 培养具有灵活对应瞬息万变社会发展的能力 具体的方针 国际化 充实国际理解教育 加深日本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重视交流能力 沟通 的培养改善外国语教育 充实并改善国外居住者子女的教育信息化 进一步充实信息教育 培养不被信息所埋没 自主地灵活用运信息和信息媒体的能力 完善因特网等网络环境基础建设 重视不受时代制约的具有价值的文化 推进对应国际化 信息化 科学技术发展 环境问题的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过体验性学习 培养科学地思考 科学地看问题等丰富的科学素养 需要科学博物馆和大学以及企业相互合作定期开展研讨活动环境问题 推进环境教育 中小学信息教育的方针和举措 1 确定信息教育的具体目标2 制定小 中 高系统化的信息教育的课程3 明确信息教育和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 信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 4 开发儿童学习活动与信息教育实践的案例 教材包 5 开发网上资源6 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研修课程 制定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理念 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教育所要解决的课题 培养主体性 创造性 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进行表现的能力 协调性 责任感 同情心等社会性 从专业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按照自己的目的收集 判断信息 加工信息 传递信息这种综合能力 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的转变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为解决问题 建立计划 进行表现等的手段 并重视灵活运用这一手段从事分析 综合 创作 展示等活动 小 中 高学校的螺旋式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小 中 高各个发展阶段制定具有整和性 一贯性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發達國家開展信息技术教育所經歷的發展歷程的階段GrowingCoursesofITEinDevelopedCountries 1 第一代信息技术教育 電腦教育時代 重視電腦的硬體結構和程式設計 演算語言 文件處理等 ThefirstgenerationofITE computereducationage focusoncomputerhardware programdesign fileprocessingetc 2 第二代信息技术教育 電腦素養時代 重視文字處理 列表計算 資料庫 繪圖 電腦通訊等應用軟體的運用 ThesecondgenerationofITE computerliteracy focusonutilizationofinternetapplicationssuchaswordprocessing listcalculation database computercommunicationetc 3 第三代信息技术教育 資訊素養時代 把資訊科技看成是爲解決問題 建立計劃 進行表達 表現 現等的手段 並重視靈活運用這一手段從事分析 綜合 創作 展示等活動 ThethirdgenerationofITE informationliteracy takeITmeansforproblemsolving plancreating expressing representing andemphasizeonusingittotakeupactivitieslikeanalyzing synthesizing creating presentingetc 发达国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 美国信息素养教育 informationliteracy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 车可斯基 PaulZurkowski 1974 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霍顿 Horton 1983 学校应该开设信息素养课程 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 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 p Breivik 1987 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 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 掌握获取和储存信息的基本技能 如数据库 电子表格软件 文字处理等技能 发达国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 关于信息素养的总结报告 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1989 提出信息素养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 1990 提出信息素养人的必备能力澳大利亚的布鲁斯 1994 1 具有独立学习能力 2 具有完成信息过程的能力 3 能利用不同信息技术和系统 4 具有促进信息利用的内在化价值 5 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 6 能批判性地处理信息 7 具有个人信息风格 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信息能力 创建学习的伙伴 1998 信息能力 创建学习的伙伴 1998 信息素养标准一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 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 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独立学习标准四 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 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 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 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 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 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社会责任标准七 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 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 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 并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标准九 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 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信息技术通晓美国全国研究委员会 NRC 1999 信息技术通晓 FluencywithInformationTechnology 这个文件用通晓 Fluency 代替了基本能力 Literacy 该文件认为 信息技术通晓超出了计算机基本能力的传统概念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一般指的是对一些技术工具的最低水平的了解 如字处理工具 电子邮件 网络浏览器等 相反 信息技术通晓要求人们能够广泛地理解信息技术 从而能够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富有成效地运用 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既能帮助 也能阻碍目标的实现 并能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通晓 FluencywithInformationTechnology 基础性概念 支持技术的计算机 网络和信息的原则和概念 暂时性技能 使用计算机设备的技能 能够使人们立即应用信息技术 智力性能力 在复杂和支持性环境中应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促进高级思维 美国全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 NationalEducationalTechnologyStandardsforStudents 2000 1 基本操作与概念 1 学生对技术系统的性质和操作的正确的理解 2 学生熟练地使用技术 2 社会 伦理与人类问题 1 学生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伦理 文化和社会问题 2 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技术系统 信息和软件 3 学生发展对技术用途的积极态度 以支持终身学习 合作 个人追求和生产能力 3 技术生产性工具 1 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增进学习 促进生产力 提高创造性 2 学生在构建技术开发模式 准备出版物 产生其他创造性作品的协作中使用生产性工具 4 技术交流工具 1 学生使用电讯工具进行协作 发表言论和作品 与同伴 专家和其他公众相互交流 2 学生使用各种媒体和形式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有效地交流信息和思想 5 技术研究工具 1 学生使用技术查找 评价和收集各种来源的信息 2 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加工处理数据并报告结果 3 学生根据特定任务的适当性 评价 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成果 6 技术问题解决和决策工具 1 学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作出明智的决策 2 学生在开发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策略中使用技术 日本文部科学省信息技术教育指南 1996 2000 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1 灵活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 按照课题目的准确地运用信息手段 自主地收集 判断 表现 处理 创造信息并能根据接受信息者的情况发送和传达信息 2 科学地理解信息 掌握信息手段的特征 能够正确地利用和操纵信息 了解评价和改善信息运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 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信息与信息技术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充分认识信息道德观念的必要性和责任感 培养积极参与创建所期待的信息化社会的态度 新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的具体目标 2001 6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内容 难 繁 偏 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引自教育部关于印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通知 新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动向 2001 6 8 二 课程结构 5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中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引自教育部关于印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通知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Literacy 必需掌握的技能如 读 写 算学校教育的角色 使学生理解现实社会的信息的意义 信息道德 信息的重要性 通过提供的学习环境在交往中获得技能如 听和说学校教育的角色 使学生懂得怎样使用硬件设备和软件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Literacy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1 理解信息手段的构造和特征 2 科学理解信息处理 信息技术 人类对于信息认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3 信息的道德观 发送信息的责任感 4 信息的表现和交流 5 在解决课题中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 6 正确地利用信息手段 Literacy基本的读 写 算必须教的科学的理解 学习信息技术 基本的听 说在情节 文脉中获取通过提供的学习环境在交互作用中获得技能 利用信息技术 Method 方法1 Necessaryknowledge必要的知识 Demandedtechnology所需的技术 Knowledge知识skilltraining技能训练 SceneforProblemSolving问题解决的情境 Finishededucation完整的教育 Method 方法2 信息时代的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BasicdesignofcurriculumforInformationAge 引自永野和男报告 信息技术教育 2001教育技术国际论坛 问题解决学习 学校里的学习 学科教学中系统地获取知识 技能的方式 信息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实践活动中知识 技能掌握的方式 交流 协作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FosteringInformationLiteracyinChildren 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 收集 判断 表达 处理和创作必需信息的能力 分析接收到的信息并进行发送和传递 1 表达与交流信息 2 在解决问题和课题研究中主体性地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 3 正确地利用信息与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地理解信息 对信息科学基本原理和机制的理解 4 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手段的构造和特征 5 了解信息加工和信息技术以及人类对于信息的认知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 理解个体的社会角色 处理和运用信息的道德和责任感 6 对于信息的态度 7 信息的道德与规范以及社会责任 CenteredinIntegratedStudyHours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中心MakingalistforthegoalsinICT建立ICT的教学系列目标Evaluatinglearningprocess评价学习过程Developingeducationalmaterialpackages开发教育资源库ProvidingthecontentsontheInternet在互联网上提供教育内容 DevelopingEducationalContentsandEvaluation开发教育内容和评价 TeacherCompetencyinInformationAge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A 理解 协作 实践Understanding collaboration practicinga1 理解和实践ICT的教育目标和方法UnderstandingandpracticingICTeducationgoalsandmethodsa2 具有在教学管理和改进方面的广泛经验Wideexperienceinclassmanagementandimprovementa3 理解和协作以适应ICT在学校中的应用UnderstandingandcollaboratingtoadaptICTinschoolsa4 理解和教授知识产权Understandingandteaching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B 使用信息和资讯媒体UsingInformationandInformationMediab1 在教学中使用资讯UsingInformationinteachingb2 在准备课程计划中使用资讯媒体UsingInformationmediainpreparinglessonplansb3 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资讯设备UsingInformationdevicesineverydayworkb4 人际间的交流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C 态度 经验和自学Attitude Experience andSelf Learningc1 注重在实践中的自学和参与AwarenessinSelf learningandparticipatinginworkshopsc2 团体及团体活动中的经验Experienceincommunityandcommunityactivityc3 团体工作的参与和经验Participationandexperienceincommunityworksc4 向他人展示课堂教学活动Openclassroomactivitiestoothersc5 注重资讯道德BeawareofInformationEthics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小学信息教育的内容对信息的理解 按照课题的目的自主收集 判断 表现 处理 发送信息 熟悉初步使用常用的软件支持自己在各种背景下的学习 在对计算机 因特网 多媒体等信息媒体与技术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理解基础上 学会有效地利用这些媒体的方法并开展交流与表现 创造活动与调查学习 对信息社会的特征和负面影响的理解以及掌握对应的方法 可以在各个学科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 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在小学的基础上开展更深一步的信息和信息媒体应用教育 学会使用更多的信息与通讯技术 信息资源去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提高利用信息与媒体技术 开展研究的技能 学会选择并决定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最为合适的信息 学会使用信息 学会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与质量 学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作业和工作 学会用一种更适应于接受信息者的方式去呈示和表现信息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在中学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 信息技术 课程内容专业化 并强调利用计算机或信息通讯网络开展选择 处理 加工 发送信息的教育 以及学习在解决问题中计算机的作用和运用方法 计算机的结构和功能 信息加工中的数据库以及应用 信息的数理基础 信息技术发展 多媒体细心你的获取和简单的编程 网络技术及应用 对选择 使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工具 信息资源更具有责任感 能在大部分时间里进行独立工作 选择信息与通讯技术系统以满足指定的需要 高效和严格地使用信息技术 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并且能够完成一系列有关课题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较复杂的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1 灵活运用的能力 1 按照课题和目的正确地利用信息手段 信息媒体 计算机 网络 2 选择需要的信息 3 在解决课题中自主地运用信息 收集 展示 创造 传递 交流 4 表示与交流信息2 科学地理解信息 5 理解信息手段的构造和特征 6 掌握有关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价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7 了解人类知觉 记忆 思考的特征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8 掌握关于表现信息技法基础理论和方法3 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 9 关于信息社会的理解 10 理解信息的道德规范和传递信息的责任 11 积极参与信息社会以及对为建设更好的信息化社会贡献力量的态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内容 目标 关于信息的 知识 理解 通过具体的体验活动逐步掌握的 实践能力 和 态度 信息技术教育方法 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在各个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培养 知识 技能 相同的认知场面 确保 尝试错误的机会 有系统地开发学习课题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技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 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独立学科 对基础知识 技术和基本技能系统地进行指导 各个 学科 学习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在学科中的应用 信息与通讯技术 信息资源作为各个学科学习的工具 支持在各个学科中的学习 在 综合实践活动 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基于方案的学习 Project basedlearning 基于主题的学习 Topic basedlearning 基于论题的学习 Theme basedlearning 基于作业的学习 performance basedlearning 基于GBS的学习 GBS basedlearning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形态 小 中 高学校的螺旋式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小 中 高各个发展阶段制定具有整合性 系统性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螺旋式课程 所谓螺旋式课程 就是以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合的形式尽可能早地将学科的基本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 随着年级的提升 使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断拓广与加深 这样学科结构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类型 高中阶段独立学科 信息技术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在学科中应用 交叉课程 小学阶段综合课程 狭义的 整合课程 如 方案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法 自我评价法 self evaluation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编制测验或评价项目 参与评价并公开讨论每个人所达到的水平 师生共同确定分数等级 学习文件夹评价法 learningportfolios 借助于直接鉴定表现技能的作业或作品 工作成果等来估计教育目标实际到达的程度 契约评分法 contractualgrading 学生同意完成一定的工作 如获得圆满成功则自然得到约定的分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综合学习 概念澄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1 信息技术 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 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 2 课程 主要是指目前尚存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所开设的各门单科课程 3 整合 integrative 使结合 with 使并入 into 使一体化 使完全 使成一整体 课程整合 CurriculumIntegration 意味着对课程设置 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 教学设计 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量与操作 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 联系的 辩证的观点来认识 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 考虑到各门原分列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将这些课程综合化 整合 integrative 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 任务与学科教学课程的目的 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 学习 过程中 IT 学科 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 综合学习GBS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学科内知识拓展学习 综合学习的定义 定义所谓的综合学习 它是以 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 为目标 以学习者的兴趣与关心等内部动机为基轴 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科所束缚 通过实地调查 亲身体验 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程综合地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开展问题解决活动 通过交流 协作 发表演讲等活动 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活用能力的伸展 使得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 扩展 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化和共享化 实现学习者的生产性学习 综合学习的定义 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 实地调查 亲身体验 信息技术的应用交流 协作 发表演讲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活用能力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化和共有化 综合学习的目标指向 学习方式 学习主题 A目标指向 1 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 2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活用能力 3 探索自己的生活方式 4 以综合学习实践为基础 从新组建知识结构 B学习方式 重视个人直接具体地参与自然 参与社会 与他人合作 C学习主题 信息技术 环境问题 国际理解 科学教育 社会性 人权等 具有21世纪未来志向的社会问题 综合学习的构成要素 与研究和探索结合在一起的有趣的课外活动项目 学生把计算机作为处理和分析信息的工具来使用 把数学 语文 外语 历史 社会 信息技术等学科联系在一起教 而不是分离开来 各自独立地教 综合学习的起源 学校教育与家庭 区域社会相连接 学校教育与儿童的兴趣与关心相连接 对学科课程的专门化 片段化的反省 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为什么要在现在开展综合学习 1 对学科教育的封闭性的反省 2 解决现代教育的课题 3 重视个性化教育 爲什麽要開展綜合學習 一 解决目前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1 自我滿足的學校教育傳統的學校教育是脫離實際生活實踐的 以抽象的概念 理論的獲得爲基礎的一種自我滿足 self satisfition 的行爲 學習的內容與過程脫離實際的生活情境即知識的學習與使用是獨立的 學校文化中的成功者未必能成爲真實活動中的成功者 2 由此出現的問題 學生變成了承載知識的容器 學校成爲複製 僵化知識 的工廠 3 反思教育應該做什麽 打破傳統自我滿足的學校教育方式 培養學生解决實際問題的能力 進行有意義學習 有意義學習 SignificantLearning 不是指那種僅僅涉及事實積累的學習 而是一種使個體的行爲 態度 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 這不僅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 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 2 現階段學科教育的弊端具體表現在 以傳授知識爲主要目的分科教學嚴重割裂知識間內在的聯繫教材對科學知識進行的是完全客觀的描述從抽象到一般灌輸式教學反思教育應該做什麽 打破學校割裂知識的培養方式 培養學生完整的認識事物能力 進行綜合學習探究思路引導學生探究自然 接近生活 自主建構對科學的理解和認識 讓學生形成科學家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解决問題的能力 將科學家解决問題和完成任務的內部認知過程外化 隱蔽過程到公開 讓學生進行觀察 複演和實踐 吸取國外 HandsOn 活動的最新成果 HandsOnandMindsOn 使學生動手又動腦 改變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 通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主動探究活動 建立新的學習模式 加强學科間的整合 讓學生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 二 開展綜合學習 解决教育實踐中問題 客觀主義的教育理念 知識灌輸 比利時羅汶大學校園雕塑 建構主義的教育理念 知識建構 理解依賴于個人經驗 源自德国Schwank教授 综合学习的课程类型 学习内容展开的视角 1 学科 综合学习A发动动机型 B发展活动型 2 合科 综合学习A部分合科型 B全体合科型 3 多学科交叉 综合学习A学科交叉型B学科集中型 综合学习的课程类型 学习内容展开的视角 4 主题 综合学习A集体规划型 5 兴趣与关心 综合学习A个人规划型 网状展开 webbing 学习法 污染 水 海洋 家庭 航运 水处理 湖泊 小溪 主要海洋 海里动物 海水污染 海水净化 人类生存 生活 化学品 工厂 网状展开 webbing 学习法 储存 超级市场 食物的由来 人 可购买的东西 钱 网状展开 webbing 学习法 中国人口动态 今日中国 现代汉语现代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史 文字的起源 中国的自然和地势 现代中国艺术 象形文字 现代诗歌 人口政策 男女比例 外交 政治 资源和旅游 综合学习的课程类型 学习的组织形式的视角 基于方案的学习 Project basedlearning 基于主题的学习 Topic basedlearning 基于论题的学习 Theme basedlearning 基于作业的学习 performance basedlearning 5 基于GBS的学习 GBS basedlearning 利用互联网开展课题研究和综合学习 日本的 酸性雨计划 100所学校计划 全国发芽地图 及美国的 访问数学博士 等优秀实例典型实例全国问答邮件MeandMedia 我和媒体 KidsNet 儿童网 和GlobalLab 全球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学习教學範例 探究學習調研型學習情境化學習虛擬實驗微型世界協同實驗室校際協作學習 網上探究學習 WebQuest模式 Q範例1 酸雨問題Q範例2 多利羊Q範例3 世界饑荒Q範例3 引狼計劃之爭 調研型 研究性 學習 什麽是調研型學習 ResearchLearning http www mcli dist maricopa edu pbl小學生看廣告廣域調研專案 蛙鳴怎樣請教專家 AsktheExpert ShakespeareHomeworkHelper 虚拟实验 范例1 虚拟青蛙范例2 虚拟果蝇范例3 虚拟诊所 微型世界 数学微世界 几何画板物理微世界 交互性物理化学微世界 PH值 7E模式 生态微世界 模拟公园 方案学习与学习文件夹评价实施计划 设定课题 学习展开 评价的视角 方案学习的过程 1 搜集信息 2 信息处理 3 应用2 主题学习 1 设定主题 2 发现问题 包括指导 3 为解决问题开展调查活动 回顾 反馈 4 报告会 综合学习与学科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 综合学习是学科学习的补充和拓展 综合学习为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的机会 综合学习是对各个学科知识的综合 这一综合是由学生进行的 综合学习是一个更广泛的课程概念 它包括综合实践活动所涵概的内容 习 月日 实施 方案学习 制作压缩学习文件夹 制作成长记录 将学习文件夹评价用于成绩单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期末 主题 计划 从现在开始要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料 数据 照片等 在这些资料上一定要记入日期 当时的感想 考察等并把它装入学习文件夹中 切记 收集信息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 整体流程 教师 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学习文件夹 从现在开始大家要开展活动 所以大家手头会有很多资料和各种活动记录 大家不要把它乱丢 要放进学习文件夹中 这样就可以亲眼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和成长的过程 它是观察自己的文档 我们把它叫做学习文件夹 对大家提出两个要求 一是 各个文件要记录日期 二是按照时间顺序放入 教师 各位 请将写有自己确定的主题和其理由的文字稿放入学习文件夹的第一页 计划表也由自己来完成 并把它放入第二页 1 学习开始时 一定要再次确认自己的 主题 2 学习结束时一定要对照 计划表 确认下一步的学习活动 接下来要做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这两点 要时刻牢记心中 这也是学习文件夹的主要功能 展示 学习结束和活动的一节后 回顾一下做过的事情自己对自己的成果和成长进行一下评价 总结一下 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并把这一时期的草稿 计划书 协商记录 报告会的同学 老师 参观者的评语等记录 所有的文件都放入学习文件夹 教师 参考着学习文件夹 把这一段的活动用2页左右进行压缩 把自己的想法和心得等简洁明僚表现出来 对重要的事情 想要别人知道的事情 用对大家有启示的方式归纳出来 试一试看 压缩学习文件夹 教师 借助学习文件夹来发现自己学会了什么 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和成长 做一个学习总结 制作 与学生们共享学习文件夹评价的意义和价值 将每一节学习的资料和成果装入学习文件夹 由学习文件夹发现重要点 由学习文件夹发现自己学会了什么 方案学习 开始之前 为实现信息化时代的学校教育目标什么样的教与学方法更有效 一项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 1 中小学教师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和教材的方法 基于GBS的教学设计的方法 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灵活运用资讯科技开展问题解决活动的方法方法1 基于GBS的教学设计 1 确定需要掌握的目标技能 2 制定需要目标技能才能完成的任务 3 设计具有各种分工协作过程的故事 4 设计操作 5 构建支持目标技能的学习环境方法2 方案学习 1 收集资讯 2 加工资讯 3 利用资讯 概要 根据 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 设计一种可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或教材 这种方法包括 确定需要获取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目标技能 根据这一技能的特征设计主题故事 并以故事为主线策划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通过应用目标技能解决问题并完成课题从而达到掌握目标技能或使目标技能熟练化之目的 这一学习的特点是在反复运用中获取 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技能 的 因为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技能是在 知识 加 相同认识场面 中获得的 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 根据上述内容以及对美 日两国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比较分析 可以简单概括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内容为 与信息有关的 知识 理解 的部分 通过具体的体验在实践中逐渐掌握的 实践能力 态度 这两方面不同性质能力 根据笔者 徐晓东 2001a 的分析和考察 上述信息技术教育中的 知识 理解 以及 实践能力 态度 在一个具有信息素养人的行动中表现为一种知道 如何做 的特征 即表现出一种娴熟的 技能 因此它还可以进一步概括为 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技能 它是一种综合能力 支撑这一能力的基础是 知识 和 技能 再加上类似的 认知场面 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 想要获取 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技能 只靠一节课或一学期的学习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 定义 获取现实的问题解决能力 代表例 Schank R C 1992 1994 开发的 基于目标的行动计划 Goal BasedScenario GBS 模式 优点 1 支援学习者根据自我建构的综合性知识 来用于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迁移这种复杂的作业 Goal BasedScenario GBS 2 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 2 1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 GBS Goal basedScenarios 简称GBS即 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 这一教学设计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 Schank 1992 1994 1996 创案的 它是以获取现实的问题解决技能为目的 提供了一个获取各种技能或程序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 2GBS中主要组成成分 1 目标技能 targetskills 2 任务 mission 3 主题故事 coverstory 4 焦点任务 Focus 5 行动计划 operations 2 3 建立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通常 基于目标学习计划需要经过下面六个步骤来建立 A 确定目标B 制定需要目标技能才能完成的任务C 从众多的任务中选择焦点任务D 设计包含焦点任务的主题故事E 制定行动计划F 构建支持目标技能的学习环境 案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教材 优点 2 可获取现实中所需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3 学习有现实感 有动因 因此会使学习加深 拓宽 缺点 光凭兴趣出发 对整体知识体系来说 开展学习是断断续续的 学习容易迷失方向 很难系统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虽然完成了课题 但是究竟掌握了些什么 2 情境化学习和非情境化学习的问题1 情境化学习 situatedlearning 2 非情境化学习 unsituatedlearning 情境化学习的问题 Lave Wenger 1991 例 学徒制由学徒制所代表的情境化学习在应用到教育中时表现出以下缺陷 1 灵活性的问题 2 学习迁移问题 3 知识体系问题非情境化学习的问题 例 学校教育课程今天的学校教育课程可以看成是一种典型的非情境化学习 其问题 1 学习动机问题 2 缺乏现实感 3 知识保持问题 3 今后的课题 并非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通过GBS获得 本研究之所以提议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和相关的技能通过GBS获取或达到熟练化 其主要理由是因为 上述的知识与技术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技术不同 它不具备由浅入深的顺序性和系统性 并且技能和程序性知识的载体即学习内容几乎没有必然联系 例如 制作图表的技能与使用哪一个软件或哪一个版本没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 可以通过GBS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然而 要想通过GBS获取其他学科领域的全部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需要有计划地开发一系列更为复杂的GBS教学系统 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作为我们今后研究的课题 为实现信息化时代的学校教育目标什么样的教与学方法更有效 一项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 2 新旧教学观的比较 新旧学习观的比较 协作学习是实现信息化社会教育目标的有效方式协作学习的概念 处于相互作用这一环境中的人或集体 其中一方一旦达到目标 同时也会助长他方达到目标 这种相互依存的助长关系 一般被称为 协作 cooperation 在学习中采用这一理念构建学习活动的形式 就是协作学习 cooperativelearning 分散协作学习 所谓的分散协调学习是指 位于网络上的分散的环境中的学习者之间 既位于地理上相离的多数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学习 在这里 所谓的地理上的分离 不仅仅是指离开一定的距离 而且还指学习参加者相互之间不可能面对面地进行交流的情况也属于分散协调学习 采用学习技术 LearningTechnology 支援分散协调学习 CSCL 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支援多数学习者协作解决问题过程的研究领域 它与提高作业效率为目的的CSCW不同 CSCL的研究目的不仅仅是指向于学习达成的效率化 还指向于促进学习者在对象领域的学习的加深与理解 培养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元认知能力等等 示意图1 关于共同学习 交流学习的定义 共同学习 共同学习是指 处于远距离的学校之间利用因特网和视频会议系统在设定共同学习课题情况下开展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也称为 远距离共同学习 示意图1例 在相同时期语文课中开展同一单元学习 或教学 的学校之间定期地交流学习心得 体会 就环境 植物生长问题互相交换数据 信息和状况等 如 酸雨 气候 南瓜种植等 校际交流学习 以相互介绍自己年级和学校的特色 发表学习成果为主的远距离学习一般叫做 校际交流学习 与长期持续性地开展同一主题学习的 共同学习 不同之处 它是短期的 一次性的 可以是很多不同主题的学习 示意图2 信息化国际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信息化 国际化社会中的新能力观 交流的能力积极性等态度目标 开展交流实践力 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态度 对异文化的理解对异文化的强烈关心和深刻理解体验多种文化和丰富对异文化的经验以公正的态度接触异文化 要点1 要点2 充满个性化的各种表现能力用多种方法和自己的语言来传达思想的表现能力尊重他人的意见并有主见的态度利用因特网开展国际交流的能力 要点3 综合实践能力制定协作学习的计划 运作 评价能力无偿服务的精神和付诸实践的能力推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的能力 要点4 与人协作的能力善于同持不同价值观的人相处与人为善可持续进行交流具有结交新朋友的愿望 要点5 体现各种实践技能的交流与信息运用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具备的能力 1 认知能力观察力 记录能力 分析力调查研究能力 2 创作能力制作作品能力媒体素养 3 表现能力交流能力综合表现能力 4 参与能力网络素养无偿服务实践力 5 自律能力计划学习能力评价学习能力 校际协作学习的定义定义 校际协作学习是指 利用因特网开展校际共同主题学习活动 并关注在不同学校间学习的差异性 学习这一差异 并相互利用这一差异开展学习 由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相互认识 并开展共同的调查研究或作品创作 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形式的学习 在具有这种特征的学习活动中 参加学习的伙伴之间表现出一种相互协调和合作的关系 由此一般称为校际 协作学习 CollaborativeLearning 示意图1在现实中 作为校际交流学习的拓展 根据某一方的提议设定共同的主题开展共同学习 在开展共同学习中交换各自学校 年级的特色等交流学习 由此可见交流学习与共同学习没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分 一般情况下将这两者意义综合起来统称为 校际协作学习 校际协作学习的意义 意义 1 可以培养网络素养 2 可以培养积极检索信息的态度 3 可以培养运用综合媒体开展灵活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 4 可以培养以与人协调合作为重的态度 5 可以开展基于原始资料和实际事物并带有现实感的学习 6 可以根据综合媒体资料使学习得到深化 7 可以超越地区 国界和不同年龄者开展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 校际协作学习中儿童可获取的能力与技能 综合性的多种能力的发展获取社会性技能获取信息灵活运用的实践技能 校際協作學習的特徵 差异可以使學生看到問題的另一方面 開拓視野 提供看問題的新視角 由此而加深理解 差异可以促使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發展 即關注自己的思考 分析自己的思考 幷進行調整和修正 或認識自己的傾向性 差异可以提供進行發現的綫索 導致學習的發生 發展 深化 校際協作學習的類型地區間協作學習 地區間校際協作學習的特徵是 處于不同地區之間難以直接見面的學生之間開展本地區特有文化 自然 社會習慣等的調查活動 相互借鑒傳授 或者設定 環境調查 自然變化 植物栽培 氣候變化 等共同主題開展協作調查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