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D工法介绍(PPT)_第1页
TRD工法介绍(PPT)_第2页
TRD工法介绍(PPT)_第3页
TRD工法介绍(PPT)_第4页
TRD工法介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蔡红 TEL 139 8610 9930 湖北中南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2014年03月20日 讲解顺序 1 工法原理 P3 P7 2 工法特点 P8 12 3 施工工艺 P13 14 4 适用范围 P15 5 TRD工法环境监测 P16 25 工法原理 TRD工法将传统的垂直轴螺旋钻杆水平分层搅拌改革为水平轴距链式切割箱沿墙深垂直整体搅拌 深压马达 主动力装置 驱动据链式切割箱 分段连接钻至预定设计深度 水平横向挖掘推进 同时在切割箱底部注入挖掘液 使其与原位土体强制混合搅拌 把不同粒度构成的地层土进行混合 搅拌 在深度方向形成强度偏差很小的水泥土搅拌墙体 通过据链式切割箱持续横向搅拌实现水泥土墙体的无缝连接 工法原理 据链式切割箱挖掘 搅拌时 箱体地段对地基土产生挤压力主动轮顺时针回转 带动切割箱底端的被动轮锯链向下挖掘 切割箱产生行走效果 主动轮逆时针回转驱动锯链对上部土体进行挖掘 切割箱锯链顺 逆 时针交替作业 形成连续的成墙循环工序 工法特点 施工深度大 最大深度可达60m 成墙550mm 850mm 工法特点 适应地层广 可以适用于N值100击以内的土层 还可在粒径小于100mm的卵砾石层和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大于5MPa的软岩层中施工 现场操作情况 南昌绿地中央广场 2层中风化沙砾岩芯样 南昌绿地中央广场TRD项目作用 内插H型钢挡土止水 搅拌墙嵌入无侧限抗压强度达8 8MPa 中风化沙砾岩不少于0 5m 工法特点 成墙品质好 在墙体深度方向上 水泥土搅拌均匀 离散型小 强度提高 苏州国际财富广场TRD墙体28天芯样 奉贤中小企业大厦项目搅拌墙试成墙28天芯样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TRD墙体28天芯样 工法特点 成墙精度高 随钻的多段式测斜仪及钻进参数仪对墙体质量实时监控 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 250 安装测斜仪 多段式测斜仪实时监控墙体垂直度 工法特点 高稳定性 设备高度低 重心稳 适用于高度受限制的作业环境 无缝连接 连续成墙 墙体等厚 型钢间距可任意设置 基坑与道路红线间有一220千伏架空高压线 净高约20m 高压线中心线距基坑边约2 5m 常规三轴搅拌桩受制于桩架高度 无法施工 施工工艺 TRD工法施工工艺切割箱自行打入挖掘工序水泥土搅拌墙建造工序切割箱拔出分解工序水泥土搅拌墙建造工序3循环的方法1循环的方法 3循环的方法 先行挖掘 回撤挖掘 成墙搅拌 即锯链式切割箱钻至预定深度后 首先注入挖掘液先行挖掘一段距离 然后回撤挖掘至原处 再注入固化液向前推进搅拌成墙 1循环的方法 切割箱钻至预定深度后即开始注入固化液向前推进挖掘搅拌成墙 使用3循环或1循环施工方法的判断依据是能否确保切割箱横行速度达到1 7m h 施工流程 适用范围 TRD工法机具成墙厚度 深度视设备的型号不同而异 TRD I型 成墙厚度450 550mm 深度20m 可实现河岸护坡30 45 俯角成墙施工 TRD 型 成墙厚度550m 700mm 深度35m TRD 型 成墙厚度550 850mm 深度60m TRD工法不仅可以适用于N值小于100击的软 硬质土层 还可以在直径小于100mm的卵砾石和单轴抗压强度 5MPa泥岩 强风化基岩中施工 监测结论 综合本次各监测项目分心结果 可得出以下结论 1 TRD施工与常规搅拌桩施工引起的周围土体变形规律一致 均包两阶段 即挤压变形和变形恢复 但该工艺引起的土体变形数值更小 恢复更快 该规律性表现对随后即将大面积开展的TRD围护施工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2 土体各类变形在数值量级上均不大 对TRD正式施工期间周边环境安全有利 但亦应考虑受试验段规模限制 导致土体变形数值偏小的因素 3 结构松散的表层巨厚杂填土的存在 较大程度上可以消散土体中瞬时增加的挤压应力 对控制周边管线和地表变形有利 1 TRD工法试成墙监测要求 1 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试成墙过程中 应布设地表沉降监测点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和深层土体分层沉降监测点进行相应监测 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监测单位应根据下述要求编制详尽可行的监测方案 并经设计及相关单位认可后方可实施 2 相关监测项目应提前约1周布设 并在试成墙开始前获得较为稳定的初始数据 3 试成墙监测应贯穿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试成墙施工至地下连续墙试成槽施工结束 1 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试成墙过程中 应每隔4个小时进行一次监测 2 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试成墙墙体养护过程中至地下连续墙试成槽开始时 每天进行一次监测 试验监测测点平面布置图 2 监测成果分析1 地表监测点 地表垂直位移变化曲线 从监测数据分析 成墙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与预期相同 在试验段成槽与成墙阶段引起的地表变形量相对较小 变化幅度在 5 0mm内 试验段施工过程中的地表变形具体表现为 从成槽开始至成墙结束 地面处于小幅上抬中 其中上抬相对明显测点为DB2 DB4 2 2mm 4 4mm 上抬最大值为14日上午DB2 4 4mm 成墙结束后地面变形处于恢复下沉中 其中成墙结束24小时内 变形恢复最快 集体出现由上抬至下沉的转变 距墙体最近的DB2变化幅度甚至达到6 4mm 成墙结束36小时后 地面变形虽略有发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基本处于稳定 从地表监测点与墙体距离分析 试验段主要影响测点为DB2 DB7 对应平面距离在20m左右 从监测数据分析 成墙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与预期相同 在试验段成槽与成墙阶段引起的地表变形量相对较小 变化幅度在 5 0mm内 试验段施工过程中的地表变形具体表现为 从成槽开始至成墙结束 地面处于小幅上抬中 其中上抬相对明显测点为DB2 DB4 2 2mm 4 4mm 上抬最大值为14日上午DB2 4 4mm 成墙结束后 地面变形处于恢复下沉中 其中成墙结束24小时内 变形恢复最快 集体出现由上抬至下沉的转变 距墙体最近的DB2变化幅度甚至达到6 4mm 成墙结束36小时后 地面变形虽略有发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基本处于稳定 从地表监测点与墙体距离分析 试验段主要影响测点为DB2 DB7 对应平面距离在20m左右 从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成墙施工引起的土体侧移规律与预期相同 从成槽开始至成墙结束 受墙体喷浆挤压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多向远离墙体方向位移 离实验墙段距离越近 位移幅度相对越大 其中14日下午TX2位移最大值达 10 4mm 对应深度为25m 由各监测点深层水平位移所处深度分析 不用深度变形相对明显测点为TX2 TX4 位移较大值所处深度在30 50m之间 成墙结束后 深层位移变形转换为趋近实验墙段的位移恢复中 其中成墙结束24小时内 位移恢复最快 其中尤以TX2位移最明显 单日最大位移达11 1mm 对应深度为37m 土体恢复变形过程中 距试验段越近 变形恢复越大 成墙结束24小时后 位移速率放缓 变形逐步趋于稳定 深层土体测斜 TX2测斜结果曲线图 3 土体分层沉降 HT2分层沉降曲线图 从土体分层降监测成果汇总表和曲线分析 城墙施工引起的土体不同程度垂直位移规律与预期相同 土体分层垂直位移在试验段成槽 成墙阶段 总体表现为上抬 其中最大值为14日HT2 10累积上抬达7 1mm 由各测点位置分布分析 离试验段越近 土体分层上抬相对明显 试验段成墙结束后 各土层总体呈现下沉 其中最大值为16日HT3 6监测点 最大累积下沉达10 2mm 从各测点恢复下沉幅度来看 离基坑越近恢复下沉幅度越大 反之越小 3 监测结论和建议综合本次各监测项目分析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TRD施工与常规搅拌桩施工引起的周围土体变形规律一致 均包含两阶段 即挤压变形和变形恢复 但该工艺引起的土体变形数值更小 恢复更快 该规律性表现对随后即将大面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