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国爱耳日的手抄报资料_第1页
关于全国爱耳日的手抄报资料_第2页
关于全国爱耳日的手抄报资料_第3页
关于全国爱耳日的手抄报资料_第4页
关于全国爱耳日的手抄报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4关于全国爱耳日的手抄报资料针对大陆耳聋发生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工作薄弱的现实,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老龄协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10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为了降低耳聋发生率,控制新生聋儿数量的增长,预防工作尤为重要。1999年,卫生部颁布了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加大了对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中的规范化管理力度。从国务院组织的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可以看到,014岁听力言语残疾儿童致残的原因和所占的比例是原因不详的占,中耳炎占,高烧疾病,药物中毒家庭遗传,发育畸形,妊娠期疾病地方病、产钳外伤、嗓音等均不到1。前四项占70以上。近30的家长说不清孩子致听力残疾的原因,也就是说家长对于孕期或婴儿期致聋原因不了解,对于可能使胎儿或婴儿致聋的因素不能排除。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其中7岁以下聋儿可达80万,老年性聋949万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约新生聋儿3万余名。听力的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一群体的生活、2/14学习和社会交往。为有效开展聋儿康复和预防工作,1988年,聋儿康复工作作为一项抢救性工程列入国家计划,系统实施。全国共有聋儿康复机构1422个,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为技术资源中心,以省聋儿康复中心为龙头,以市级语训部为骨干,以基层聋儿语训班为基础,社区家庭为依托的聋儿康复工作体系,截止1998年底,全国已训练7岁以下聋儿万名,其中进入普通小学和幼儿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需要社会多宣传爱耳防残的科学常识,家长应多学习这些知识并采取保护胎儿和婴儿顺利成长的措施,使儿童不受致残因素的影响。近40的原因中有的是可以避免的,如,可以不用耳毒性抗生素要来避免药物中毒有的是可以正确治疗而无后遗症的,如中耳炎等。如估算我国一年新增34万聋儿,那么有23万名是在前4项致聋原因之内。排除了这4项原因就可少产生约70的聋儿。在调查中还看到04岁的听力残疾儿童中城市占,城镇占,乡村占。这说明大多数听力残疾的婴幼儿和少年在广大农村,也就是宣传防聋科普知识和爱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还有另一项统计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各类残疾儿童占被调查人口的比例大于全国的平均数。全国是每千人中有残疾儿童人,侗族是人,藏族人,白族人,苗族人,土家族人,瑶族人,壮族人,彝族人,哈尼族高3/14达人,近4倍于全国平均数。而这些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重点中的重点。在致残儿童比例大的地区和民族中开展爱耳防聋工作可以更快收到效果。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亿。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的,其中七岁以下聋幼儿可达80万,每年还将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老年性耳聋有的949万,随着人口寿命增长和老龄化,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不断增加。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导致耳聋的因素有耳毒性药物、遗传、感染和疾病,因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导致耳聋的人数逐渐增多。这一人数众多、特殊困难的残疾人群体,已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部分城市已经成立了防聋指导小组,开展了耳聋的流行病学调查,并积极拓宽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它国际组织的合作领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卫生部组织颁发的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对加强耳聋性药物的使用管理,减少听力语言残疾的发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1998年1月,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及在京的听力学界、特殊教育学界的知名专家进行座谈,大家一致建议4/14由卫生部牵头,尽快确立全国“爱耳日”,加强社会宣传,普及耳聋预防和康复知识,以减少耳聋发生。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2000年3月首次全国爱耳日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次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1999年国务院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所属的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正式将我国设定“爱耳日”活动列入1999年度工作计划。而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老龄协会等十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并于2000年在首都和各省会城市成功地开展了第一个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卫生部、中国残联下发了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要求“在全社会普及预防和残疾的科学知识,加强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婴儿保健和5/14早期干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曾有专家论证,如果“爱耳日”活动能够实施,每年仅7岁以下儿童药物中毒性耳聋至少可以减少12万名。自2000年确立全国“爱耳日”,耳聋预防的公众宣传、全民的爱耳意识都有所提高,但科普宣传力度还不够。因此确定XX年我国的爱耳日活动主题是“防聋走进社区”。旨在发挥社区人口密集、传播迅速,宣传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优势。使老百姓能够真正体会到日常保健、规律生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加强耳病防治,不在一朝一夕,也不仅仅是卫生部或残联的活动,它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长年不懈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确定“爱耳日”的通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妇联、中国老龄协会关于确定“爱耳日”的通知残联康字1999第2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残联、卫生厅、教育厅、民政厅、计划生育委员会、广播影视厅、技术监督局、药品管理局、妇联、老龄委6/14为了树立全民爱耳意识,减少耳聋发生,加强耳病防治,中国残联、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妇联、中国老龄协会等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卫生部颁布了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规定了30种耳毒性药物的使用标准,指导医生正确、规范地使用,减少和避免听力语言残疾的发生。我国新生聋儿数量多,康复需求大,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只能达到年训2万名的能力。因此,除采取必要的康复手段外,积极开展预防,防止耳聋发生、控制新生聋儿数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此,中国残联、卫生部等十个部门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并于2000年3月开展第一次“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这对减少耳聋发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为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每年的“爱耳日”确定一个主题,在全社会开展以预防耳聋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有关部门要组织各级领导、耳鼻喉科专家、医务工作者、残疾人工作者、志愿工作者和残疾人召开座谈会,进行现场观摩,走上街头咨询义诊,开展听力助残活动。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公益广告、宣传画、预防系列丛书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预防知识,使广大群7/14众了解致聋原因、危害及预防和康复方法,提高防聋意识,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教育,避免和减少耳聋的发生。为响应2016年第十三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减少噪声,保护听力”,武汉康音耳聋耳鸣医学研究院发出关于开展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为了树立全民爱耳意识,减少耳聋耳鸣的发生,了解耳聋耳鸣的危害,加强耳病防治。武汉康音耳聋耳鸣医学研究院采用“康乐TTS耳聋耳鸣系统疗法”治耳聋耳鸣,在这期间主要坐诊专家是高池清和肖学和,其中肖学和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沾奖专家。帮助更多的市民朋友了解耳聋耳鸣健康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12低音测试法可用机械手表音检查患者听力,用棉球塞住患者一侧耳朵,将机械手表由远及近靠近患者另一侧耳朵,至其听到声音,测量距离再用相同方法与另一侧比较,并与检查者比较。此方法可粗略地初步检测出中、重度听力缺失患者。头发摩擦法医生用拇指和食指抓起患者的一绺靠近外耳道的头8/14发,轻轻地揉搓这些头发,产生一种相对高声调的“刺啦”音。若不能听到此声音,则可能为中度听力缺失患者。音叉试验此方法主要用于判断患者究竟是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还是混合性耳聋。用频率256赫兹的音叉检查,医生可通过稳定地击打自己弯曲的肘部来最好地激发音叉振动。RINNE试验将振动的音叉柄置于耳后乳突部,至听不到后,再将音叉移至同侧耳前,若仍可听到,则气导骨导,即为RINNE试验阳性,正常情况下气导骨导。感音神经性耳聋时也为气导骨导,但气导和骨导时间均缩短。如听不到,则先试气导,然后试骨导,若骨导气导则为RINNE试验阴性,属传导性耳聋。WEBER试验将振动的音叉柄置于前额或头颅中线,询问患者听到的声音以何侧为响,正常人两侧相等,声音位于中间感音神经性耳聋健侧较响,传导性耳聋患侧较响。SCHWABACH试验比较检查者和患者骨导音响的持续时间。传导性耳聋时间较正常延长,感音神经性耳聋时间较正常缩短。中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其中7岁以9/14下聋儿可达80万,老年性聋949万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约新生聋儿3万余名。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一人群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为有效开展聋儿康复和预防工作,1988年,聋儿康复工作作为一项抢救性工程列入国家计划,系统实施,中国共有聋儿康复机构1422个,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为技术资源中心,以省聋儿康复中心为龙头,以市级语训部为骨干,以基层聋儿语训班为基础,社区家庭为依托的聋儿康复工作体系,截止1998年底,全国已训练7岁以下聋儿万名,其中进入普通小学和幼儿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0年,卫生部颁布了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规定了30种耳毒性药物的使用标准,指导医生正确、规范地使用,减少和避免听力语言残疾的发生。中国新生聋儿数量多,康复需求大,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只能达到年训2万名的能力。因此,除采取必要的康复手段外,积极开展预防,防止耳聋发生、控制新生聋儿数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此,中国残联、卫生部等十个部门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并于2000年3月开展第一次“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这对减少耳聋发生,提高人10/14口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先天性遗传耳聋的预防先天耳聋的发病率约占中国聋人的50,而遗传聋约占先天聋的85,其大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关文献报道,在正常群体中,近亲结婚率仅为2,而在遗传达室聋患者中,70为近亲结婚。可见近亲结婚是并发遗传达室聋的主要因素。另外,遗传达室聋发病还多集中于福利工厂,因其相互通婚者甚多。他们的后代又多数成为遗传聋或耳聋基因携带者。周而复始,造成人口素质下降,因此。先天遗传聋人的婚育问题应引起社会重视。先天遗传聋应以预防为主,首先要做到1严格执行婚姻法,绝对禁止近亲结婚。2两名先天遗传聋人之间不应结婚,如各种原因非结婚不可者,婚前一定绝育。3先天遗传聋人可与非遗传后天聋人或正常人结婚。4如果先天遗传聋人与非遗传后天聋人或正常人结婚,第一胎为先天聋儿,绝不能再生第二胎。5耳聋青年男女,通过耳聋遗传咨询,判定其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新生儿期防聋耳聋的发病,具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重度聋在11/14新生儿的发生率约3406岁中度聋和轻度重聋约占5,多由中耳炎引起,并认为婴幼儿中耳炎可能影响其语言的发育。面对这样众多的耳聋患者,除了采取必要的医疗、康复对策外,积极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宣传听力保健知识,重视流行病学调查,开展耳聋遗传咨询,加强医学监护及科学用药,是预防耳聋的关键。听力保健的工作在妊娠期就应开始,如在产前期,母体一般不要接受预防注射,腹部不要接受放射性照射,预防母体患病性感染,一旦感染要及时进行治疗。用药时禁用耳毒性药物。新生儿期耳聋预防应在围产期就开始,在这一时期不仅可发生器质性听觉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且可引起内耳毛细胞损害。尤其是早产引产时外伤或产期的各种原因缺氧、新生儿黄痘极易引起感觉神经性耳聋。因此,对这些疾病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是防治耳聋的重要环节。小儿期防聋感染性聋是婴幼儿时期常见多发病,其中以小儿渗出性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聋及由于腮腺炎、高热等疾病导致的感觉神经性聋最为常见。小儿期耳聋早期多不易发现,特别是感染期经常使用氨基甙抗生素进行治疗更容易发生耳聋。所以预防感染,科学用药是重要的防聋措施。预防药毒性耳聋12/14对某性疾病的治疗可能要用一些必要的抗生素,尤其氨基甙类抗生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内耳有损害。特别在儿童早期症状很不明显,因而难以早期发现。加强医学监护是诊断早期耳聋的重要手段。药毒性耳聋应以预防为主,禁止滥用耳毒性药物。对有家族性中毒史的和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禁用耳毒性药物。婴幼儿、妊娠期妇女、老年人对耳霉性药物同样敏感,应该禁用,必须使用时也应慎重。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耳中毒症状,如头晕、鸣、听力减退、平衡障碍等,应立即停药。此外,对于应用氨基甙类抗生素的病人,最好定期检测血清抗生素水平及听力情况。可以用8000HZ以上高频纯音,进行听力测试有助于早期现耳中霉。一旦证实听力减退,可以及时停药,对仍保留8000HZ以下语言频率的患者为时未晚,不影响听声及语言的发展。1220年3月3日是第十四次全国爱耳日。根据省、市残疾人联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