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英峰.doc_第1页
曹英峰.doc_第2页
曹英峰.doc_第3页
曹英峰.doc_第4页
曹英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英峰如是我闻中华武功,博大精深。传承至今,更见繁复。时有故弄玄虚者渲染夸张,渐失武术本来面目,其中尤以易筋经等武学巨著易流于玄虚之弊。本期精武以“易筋经”为专题,意在还其真相。 今有辽宁曹公历十数载,搜罗易筋经坊间版本十余种,择其一二精品献于观者,并洋洋万余言,坦诚己见之心,披肝沥胆之意,惟愿国人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说起易筋经,尽管我们至今无法准确地揭示它的神秘内涵,但历经千年的沧桑,它依然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它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使它无愧于被称为一部伟大的武学圣经,一部放之四海皆准的武道教科书!笔者出于对易筋经的挚爱向往,集多年来自己体悟和求学访道的心得,遂成此文。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虽为一家之谈,然见仁见智,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易筋经起源略说 关于易筋经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佛说佛理,道说道源。其实易筋经作为一种纯粹的技术,其传承绝不依赖任何宗教的教理教义而得以延续。易筋经的本质乃作用于人体,改造人体生理功能,获得超于常人的生理潜力和对固有生理极限的突破,这才是易筋经千年不衰的生命力所在。任何宗教附会和神话臆造对于学术研究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果非得用理论来诠释易筋经的技术内涵的话,我认为中医理论是最科学的一种手段。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上看,易筋经应该起源于“五禽戏”和“八段锦”,因为无论是坊间各种版本还是民间秘传流派,三者之间的修炼本源和指导思想都是一致的。从发展年代上看,五禽戏早在汉代就已十分完善和成熟,到唐代则衍生出诸多流派。八段锦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北宋政和年间,而“易筋经”一词的真正确立较晚,约在清代中晚期。但是,据宋朝张君房所著云笈七签茅山贤者服内气诀载:“所谓易者,能易精易形也,常法能爱精,握固,闭气,吞液,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液,液化为骨,常行之不倦,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骸,三年易血,四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十年成道”可见,以“易”为修炼核心和鲜明手段的锻炼方法,在宋代就已经广为流传,但这些方法还局限在中国古代导引、吐纳、存思等专注于养生的内炼方面。 那么,易筋经与武学技术相融汇是在何时呢?应在明代。回溯历史,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导致军事格斗技术的改革和发展,也必然促进徒手格斗技术的繁荣。另一方面,道教在明代繁荣时期的世俗化趋向,使一向注重养生实践的道家学术得以广泛地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五禽戏”、“八段锦”衍生出来的养生技术与武学技术在完美结合后,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和升华。在这个时期,成就了一位武道合一的典范,一位继往开来、震烁古今的大宗师张三丰。而清朝凌延堪所著校礼堂文集与程雨仲书中提到的天台紫凝道人,可能是易筋经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关键人物,或是易筋经修炼的有成就者。 在研究易筋经的时侯,我从资料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清朝乾隆年间,各派武林人士为了争夺易筋经而互相残杀,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于是,乾隆皇帝颁旨,令少林寺将珍藏的易筋经交出,由国家刊印发行,广为传播。虽然我没有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故老相传,易筋经因为少林寺而名闻天下,确是事实。从现有的版本刊行年代上看,也都出自清朝,说明它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完善过程,到了清代,易筋经已经发展到了空前鼎盛的时期,其锻炼方法广为释、道、儒、医、武诸家所借鉴和融合,形成了各自风格独特的流派。 行文至此,还要特别提一下蜀东五禽图,我曾从中得到过很大的启示,无论研究易筋经的起源还是技术特征,这都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五禽图是四川巴县王礼亭先生传出,其方法与易筋经同出一源,但比易筋经更为精练,操作性极强,功成后不但全身任人击打,而且反使打人者手足受伤。在我的师门中,曾有患肺癌者修炼此功得以存活至今,其功效卓著,如是叹为奇迹!王礼亭先生通过炼习五禽图治愈顽疾,并成为重庆地区一代名师,其事迹被向恺然先生写入侠义英雄传,广为流传,影响甚深!近代著名丹医实践家张觉人先生(道学大师陈撄宁先生弟子)曾将其方法写成五禽气功一书,有志于斯者可按图索骥。 其实,笔者关于易筋经起源的考证,既无意标新立异,也不涉及门户之争,追本溯源的目的,不过只是触类旁通而便于学术研究罢了。 摘自:精武2006年02期作者:曹英峰易筋经奥义概言世传之易筋经实际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易筋经和洗髓经。易筋者,欲坚其外;洗髓者,欲清其内。所谓“易”就是改变、改善,取生生不已之意。“筋”是人体的经脉。按中医的说法,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血气运行,都以此为联络。“易筋”就是通过导引、吐纳、推揉等方法,使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同时配合器具、药物的辅助,成就外壮神勇,使血肉之躯如同金石那样坚固,不为外邪所侵害,为日后修道提供保障。所谓“洗”,就是洗涤、净尽的意思。“髓”是人体血气生发之地,而脑又为髓之海,主人之思维灵明。“洗髓”的关键,就是通过修炼使肾水充盈,真气旺盛,开关展窍,将有形之身后天沾染的渣滓洗涤干净,从而智慧大开,神通显现,返还青壮,甚至可以了悟生死! 世人习惯称之为“易筋经”,往往省略了“洗髓经”的称谓,但学术内容的完整性是不能割裂的。易筋经是后天的层次,可积弱成强,是过渡阶段的有为方法。而洗髓经求的是先天的境界,是由武人道的归宿。 宋朝张伯端的悟真篇中说:“但知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严格来讲,洗髓经中也有有为的方法,但就层次而言,比易筋经高明许多。清朝刘一明的破迷诗中说:“有为岂是弄皮囊,做作千般总受伤,怎晓心传真妙诀,鬼神莫测扭阴阳。”因此尽管易筋经方法种种,流派众多,但终不见洗髓经传世,足见其珍贵! 真正意义上的洗髓经是中国道家养生的最高法则和核心机密,历代有成就者固然如鳞角,即使得全诀全法亦不多见。洗髓经之修炼法甚为艰巨,其中艰难非普通人所能希冀,基本不具备现实意义。故本文专讲易筋,不谈洗髓。先前曾见有人将易筋洗髓指为一件事,或有无知野僧将佛门“参话头”、“坐禅”冒充洗髓者,实乃断人慧命,不可信之。 明末,海岱游人曾将易筋经的功效总结为九条:一曰祛病、二曰永不生疾、三曰终身健壮、四曰饥寒不迫、五曰多男秀、六曰房战百胜、七曰泥水探珠、八曰御侮不惴、九曰功成不退。而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也归纳了十条效验,其中将“意之所至,坚于铁石,骈指可破牛腹,侧掌可断牛颈,去拳可碎虎脑”以及人体最薄弱的部位都可以“虽曰隐处,亦不畏椎梃”的如此骇人的武学境界都视为“末技”,说明易筋经之所以令习者无限神往,其中必有诸多高深莫测的方法。但令人困惑的是,大凡修炼易筋经者却百无一验,这种强烈的反差,恐怕真正是近百年来易筋经争议的焦点所在。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了笔者很多年,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传承中人为的因素呢? 中国的传统武学在传承上“三口不传,六耳不闻”,讲究的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这种近乎迂腐保守的师徒传承,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的。可是如果有一天你真正窥入门径,登堂入室,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才会发现原来别有一番天地。这就好像一件文物,它的珍贵正是因为年代久远、稀有和神秘,才有传世的价值。如果随便就买得到,那么最后它的命运只能在垃圾箱里了。这种保守的传承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学术的纯洁性,避免了人为的阉割和拼接。 前人用生命为代价,穷尽了几代人的心血总结验证出来的东西,被今人在几个小时里便完成了改革和创编,这简直是对生命的蔑视和践踏,也是对先哲的嘲弄和污辱!前些年风靡一时的“武术热”、“气功热”和五花八门的神功大法,的确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然后躲在一旁很滋润地享受着生活,也让另一部分人走进了精神病院,继续憧憬着“超人”之梦。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我为易筋经的这种传承感到庆幸! 其实技术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提炼优化,应该是非常完善了。那么问题只有出在传承中的失真了,是人为的因素导致了易筋经的支离破碎,关键的技术和细微的火候变化都被隐藏起来或已经遗失掉。修炼者一开始修炼功夫,也许会有一些效果,可到了后来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只好半途而废,望功兴叹。 不能说哪一家或哪一派的易筋经是正宗的,释、道、儒、武、医皆各有传授。纵观易筋经的结构体系,我认为只要具备了“炼气”、“炼形”、“器具”这三大核心要素,以改变和优化人体生理结构、祛病强身、由武人道为修炼本质的方法,皆可认为是完整意义上的易筋经。这不是我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综合各流派的技术特点和师传秘要总结出来的。其中“炼气”为一切功法之核心,“器具”为武学之梯航,“炼形”为纠偏补弊之佐辅。 接下来,将围绕这三个核心展开对易筋经的剖析和探究,以期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摘自:精武2006年02期作者:曹英峰易筋经三大核心之炼气说炼气,非但易筋赖于此,更是洗髓必由之门径,是易筋经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目前除张义尚先生在真传易筋经中披露“九转呼吸法”外,余下各版本均不见记述。这里所说的“炼气”,是有别于世面流传的所谓“气功”方法的。“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这“一口气”,简而言之,就是锻炼呼吸的方法。 前文在形中提到的形气合一,只是比较粗浅的炼气功夫。因为动功是有为法,着于迹相,属于后天的范畴。动功炼气,要以呼吸为功,以运使为效,以刚柔为主旨。就像古时打铁要用橐龠(音驼月)来鼓吹炉火一样,火借风势,钢才得以锤炼。风极柔软,却可以炼钢至纯,这就是呼吸妙用的比喻。故原传太极十三势讲“极柔软才能极坚刚”,后有人干脆直接讲“会呼吸才能极坚刚”,玄机尽泄。打铁当然要看火候,全靠风力来掌控,引申到练功中,呼吸的快慢、长短、轻重、升降、吞吐自然很精细、巧妙,这样才能使生理发生变化,筋骨气血得以改善,从而达到内壮外坚的效果,即如古本易筋经中云“其气元升降抑扬,呼吸之顿荡往来,神明于心而不执于一方,斯为得窍也”。而真正的易筋经炼气功夫,追求的是神气合一、返还先天、与道合一的境界,与形气合一同为呼吸之功,但境界不同,层次有别,火候各异。它不弄玄虚,不涉神怪,朴实无华,是以对生命的实践来完成人生目标的一门人体科学。 人从出生那一刻起,禀自父母的先天内呼吸即成为生命的原动力(人能自主呼吸,就是内呼吸的作用。中医脉学上讲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故称内呼吸为原动力),后天的口鼻外呼吸即开始工作,一呼一吸之间,一切生命活动均赖于此。呼吸一停止,生命很快终结。既然呼吸系之生死,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运气说中说:“人能运气生精,使精生神,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以及四肢百体,毫发皮肤,皆有光天化日之气象,无嶂翳昏迷境界,不亦羲皇上人哉。谚语云:人亦小天地。洵不诬也。古仙云:服气不死。又云:还丹永命。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诀,便是学仙人。皆为导引逆流而发也。修炼之士,可不留心于呼吸哉!”炼气功夫集中体现了道家“盗天地,夺造化”的学术思想和人生态度。说来有意思,道家所谓的“返还”其实就是要回到人在母体内胎儿时的样子,使机体处于平衡生长状态。什么返老还童、长生久视、返璞归真,无不基于这一理念而去实践。人的外在形体是不可能回复到胎儿时的样子的,只有“胎息”(内呼吸的基本表现形式)这一状态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是可以达到的。现代医学所讲的胎儿在母体时借助脐带吸收养分的说法,没有古人在生命微观世界里的探索所揭示得深刻。 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曾经对“胎息”有了详尽的记述和深刻的认识。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人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铭又说:“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唯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前者明理,后者讲法,两部经合起来虽不过百余字,却述尽玄机,真抵丹书万卷!曹文逸真人在灵源大道歌中亦云:“元和内运即成真,呼吸外施终未了。”由于人的后天呼吸是短促、粗重的,必须通过炼气的方法,使之匀、细、深、长,这样支持外呼吸的内呼吸就会随着功夫的深入,被慢慢地激活,并且越来越旺盛,进入“胎息”的状态。通过“胎息”打开了“玄关一窍”,一切生理机能都处于高度的自主化和有序化,这就是中国道家学术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实现代科学就人体修炼中的“胎息”这一现象,也曾做过深入的研究。据有关资料显示,人体在保持外呼吸频率极低的条件下,可大大降低细胞的兴奋度,有效消除神经细胞的紧张。这时人体能量消耗降低,新陈代谢减慢,机体耗氧量减少,而机体储能开始大大增加。已知的科学数据显示,人体在完全“胎息”状态下,基础代谢甚至可减少百分之六十左右,耗氧量可减少百分之三十左右,而血液中的氧浓度明显升高,血流加快,身体末梢毛细血管得以疏通,短时间内体温会有上升,说明机体热能开始增加。一方面在低氧状态下,人体内的癌细胞受到抑制,并逐渐切断其能量的供给,使之不再继续生长,并慢慢萎缩至死亡;另一方面,“热”是高级生命的重要体征,随着体内热能的增加,健康细胞的活性和自我识别能力大大增强,对能量的摄取要高于那些病老的细胞,这就加快了那些病老细胞的死亡进程,最后被新生细胞所代替。这种方法被称之为细胞的“饥饿疗法”,目前引起了西方医学界的极大关注,针对诸如肿瘤等一些疑难疾病,此法已经开始用于临床实践。 在人体恢复健康、进入具有旺盛活力的状态后,体温会比正常人低二二度。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低体温状态是人类长寿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实,在自然界中,呼吸频率越高寿命越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狗每分钟呼吸五十次左右,平均寿命只有十到十五年;而龟只有每分钟二到三次,寿命可达五百到一千年。我们的祖先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疾病作抗争的同时,不断进行模仿、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这些抵抗疾病、延缓衰老、开发潜能的方法。今天,强大的现代科学在某些疾病面前依然显得有些无力,而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那个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古代,就已经很完整地掌握了克制疾病与延缓衰老的方法。我们在炫耀古老文明源远流长的时候,是不是要从另一个方面重新审视它的客观价值呢? 知道了“胎息”的重要性,下面简单谈一谈炼气功夫练至“胎息”的步骤和方法。关于自身清静修法的道家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是面对满纸铅汞之类的譬语,如果不知道其中真正所指的实事,恐怕在故纸堆里转了一辈子也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古人用心良苦,既担心大道湮灭,又恐落入奸邪手中,故以隐语著书传世。在钟吕传道集论朝元中吕洞宾说:“炼形止于住世,炼气方可升仙。世人不达玄机,无药而先行胎息。强留在腹,或积冷气而成病,或发虚阳而作疾。修行本望长生,似此执迷,尚不免于疾病。殊不知胎仙就而真气生,真气生而自然胎息。胎息以炼气,炼气以成神。”每见世人传一些炼气方法,人手即教人屏住呼吸,然后心中默数,并辅以咽气观想等等,吕祖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弊端。炼气功夫做到胎息的境地,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修炼过程。真传易筋经中所传的炼气功夫有九转,其中导气、火气、水气实际上是借鉴了藏密修法,前文讲过,这和它的流传地域有关。 在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有“气为官骸使说”、“气有度数证”、“呼吸论”、“呼吸歌”、“呼吸诀”等章节专门论述炼气功夫,其原理次序极为详尽,但具体操作以及火候运用却没有讲。由此可见,当年周述官 已得炼气真传,但亦遵古训秘而不宣,但一句“导引内功,呼吸第一”已证明炼气确为易筋经核心之秘。据我所知,按道家所传的易筋经炼气方法,有服气、调气、闭气、伏气四转,即可尽其妙。按中医理论,人的外呼吸是靠肺来主司的,三焦之中,上焦以心肺为主,肺主气,心主血,气血灌溉,营卫一身。心肺功能的强弱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标志,所以服气的功夫人手即要心息相依,这是它的主旨。心息相依有一句重要的口诀叫“心随息转”,意思是说,呼吸成了主人公,心神是寄托在呼吸上而存在的。一些初练功夫的人,尤其是练静功的时候,想尽办法来排除杂念,追求所谓的“一念代万念”,殊不知这一念还是杂念,和练功有什么关系呢?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到头来搞得神疲气乏,练功很久却没多大进步。而真正掌握了心随息转的操作要领,很快就会使纷乱的心神平静下来,头脑空明,原来粗重的呼吸也渐渐平伏下来,而变得匀、细、深、长,当感觉到内息亦随之一起一伏的时候,那就真正是“吐唯细细,纳唯绵绵”了。这就是道家功夫的善巧。平时无论行走坐卧,一有闲暇,即行此法,命功纯处,性功亦显,静极生动,习者自会觉得体内气机变化万千,整日身心如春风荡漾,气血舒畅,百疾不生。调气是闭气的前行,经过服气的锻炼,心神专注,意用已纯,可稍有一丝有为的火候,调动内呼吸显现,与外呼吸一进一出之间相互呼应,其中有调天中呼吸、地中呼吸以及天地同调的细微火候运用,当由师传,方可体会“息息归根”之验。调气功深,即可转入闭气的锻炼。即以鼻引气而闭之,心中默数,待不能忍受时以口微微呼气吐出,再引气闭之,反复行之,渐渐增加闭气的时间,不可勉强,以自然为要。呼吸之轻,要以“鸿毛著于鼻口之上,吐而鸿毛不动”为度。 因为有前面服气、调气的基础,闭气行之较易,但不适合中老年人练习。年老体弱的人炼气,以服气、调气为主,待气机发动,即有祛病强身的效果,但也可练至胎息的境地,不过与个人的禀赋高低和勤奋与否大有关联。以前常听到有人因为练吐纳功夫生吐血之疾,那是没有前行的基础,强行闭气伤肺所致,可见不得真传,练功夫非但无效,倒适得其反了。功夫练到伏气的阶段,神抱住气,意系在息,内气不出,外气反人,在丹田中婉转悠扬,聚而不散,河车自转,玄关洞开,先天一气,不招即来,什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都是水到渠成、拾级而来的。不过,胎息之后那才是真正洗髓的境界! 摘自:精武2006年02期作者:曹英峰易筋经三大核心之炼形篇炼形,乃泛指导引、拳术等一切肢体动作的总称。静功属阴,动功属阳。行功必得动静相兼,阴阳才能调合。尤其静功,易生痰壅火滞的弊病,而辅以导引炼形,有病祛病,无病强身,舒导气脉,绝少流弊,见效既快,自然令学者产生无限兴趣,由此登堂入室。 “性靠自悟,命赖师传”,此话是说性功的成败与个人的根器有很大关联,而命功是很精细的东西,要想取得效果,除了自己勤学苦炼,必须要有经验的明师口传心授,指出窍要才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设想一个人如果赖在床上不动,用不到一年就会肌肉萎缩,成为废人。若区别于诸如生产劳动等日常活动,特定的炼形方法自然更符合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更能促进生理机能的改善和提高。这样一来,炼形也有了高低粗细的分别。低层次的功法一般多注重外在动作的变化转换,如导引术、外家拳法、瑜珈术等;层次较高的,则注重形与气合、形与力合、形与神合、形与意合、内外并重兼修,其核心的部分是呼吸的锻炼。 我曾将十多种版本易筋经的炼形方法一一做过比对,有的繁复,有的精简,但归纳总结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舒通经脉,和合气血,滋养五脏,一向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推重,流行非常广泛。以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为例,所传炼形之法计有正身、侧身、半身、屈身、折身、扭身、倒身、翻身、行身、定身、卧身,共224个动作。动作虽多,但是以韦驮献杵、倒拽九牛尾、青龙探爪、九鬼拔马刀等经典功架为主干,依据人体经络的走向、气血的运行、气息的升降,增加了身体的曲折旋转、手足的推挽开合,促进气血流通,关窍达利,阴平阳秘,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不过若论导引动作的繁多,恐怕无出其右者。数年前,我在刚开始研究易筋经的时候曾练过此功,全部功架做下来,要四个多小时。虽然用了这么长时间,非但不觉得累,反倒精神健旺,体力充沛,睡眠饮食均有改善,证明是有效果的。只是费时太多,较适合于时间充裕的人习练,但仍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养生功法。以我的练功体会,行功时排除杂念,全身放松,目含、耳凝、息匀、口缄,动作宜轻柔舒缓,不可有一丝拙力。每做完一部,即稍事休息,待调匀呼吸再接练下部。练功结束后,缓缓散步,活动肩背手足即可。若再行静功,动极而静,有妙不可言之境。但若求精简扼要, 当以少林嫡传十二式易筋经为最佳(后文将详述其方法)。 另一类则是锻炼筋骨,专求内壮,激发技击神力。许多武术门派视其为不传之秘,作为辅助拳学的内功,兼行排打,可收金钟罩、铁布衫披坚抗锐之效果。较为著名的有熊氏大易筋经、韦驮劲、十二大劲、海字劲等。这种方法巧妙之处在于利用呼吸配合动作的变化,使心、神、意、气、力合而为一,功深时敛气入骨,使髓实骨坚,激发人体的潜能。据讲,擅此功的人表面看起来骨瘦如柴,身上几乎没有肌肉,但力自骨出,可举千斤,饥寒不迫,以血肉之躯可摧金石。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又据少林拳术秘诀记载:昔有少林僧人亦行此术,积数年之功,两臂有千斤之力。 如今观所有已披露的此类易筋经功法,一般也只讲了身体动作的外在变化,至于如何配合呼吸,都一语带过,秘而不宣。难道呼吸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不止易筋经注重呼吸的锻炼,内家诸拳也是如此。我今年有幸被唐传形意传人唐风华老师纳为入室弟子,得窥原传形意拳的暗劲练法,其五行功架亦是在一呼一吸之间体味。本门前辈如唐维禄先生的轻功,薛颠先生疾如鬼魅的身法,傅剑秋先生走圈而盆水自转,皆出功于此,足以证明形气合一之妙,鬼神莫测。但有关形气合一、顺逆呼吸的转换以及其中的细微火候运用,必须要在有经验的明师指导下方能操作,古人不轻传即是此意。所以在此不便全盘披露,以免画虎不成,反类成犬。若有习者一知半解,盲目操作,祸及身体,岂非笔者之过! 在易筋经炼形中,下部行功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易筋经是武道合一的技术,它的下部行功明显与道家学术异水同源。有关练功与性的调合关系历来都是修炼者关注的焦点。而易筋经的下部行功算得上是另辟蹊径,是开源节流的典范。 所谓下部行功,指的是对下身进行特殊锻炼,除了不畏击打、用于格斗外,还能治疗性机能障碍性疾病,增强性功能,促进内肾健康,巩固先天之本源。世传武术中的铁裆功几乎都不出此范畴。大家都知道“食色性也”这句话,然而对于练功者来说,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自然鱼与熊掌兼得;运用不当,家庭不睦,行功不进,的确是一件很烦恼的事情。在中国古代,受儒家礼教的束缚,历来对“性”讳莫如深,不是语焉不详,就是避而不谈。这种功夫的传承又是“传男不传女”,只限于师徒或父子之间口口相授,从不立文字,因此极具神秘色彩。在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和真传易筋经等一些版本中也只简单概述其方法名称,谈到操作皆以一句“当以师传”含糊揭过,让人根本无从下手。 据师传秘要,下部行功一般分为两部十法,行功时必须正念清心,由轻至重,循循而进,严禁操之过猛,反致受伤。实际上这种下部行功是一种顿法,据古本易筋经载,百日即可见奇效,当不是虚言。 但下部行功有两个要点是需要值得注意的:其一是开源节流。道学大师陈撄宁先生曾做过非常生动的比喻,这就好比世俗治家之道,既要开源,指贫困之家要能赚钱,丰富家藏,以此比喻身体衰败、肾亏气虚者要通过练功,强壮身体,补足亏损;又要节流,指赚了钱成为富贵之家,要重保守,若挥霍无度,人不敷出,终归于贫,以此比喻身体通过练功强壮之后,要知节制,切不可夭损寿命。其二是温养固本。下部行功时由于意、气、力都集中在下部,用药物烫洗也仅是舒活皮肤气血,而由练功产生的虚火必然旺盛,需要滋阴祛火,培固本元,才不致虚阳亢进。古本易筋经下部行功法说:“养者,功成物壮,固能惯战。然不养之,难免无虞。故又宜安闲温养,切无驰骋多战。”这是易筋经下部行功中真正秘不示人的关键所在。 易筋经下部行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济世良方,是整个易筋经技术体系中最具普遍现实意义的一部分!我们研究它,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挖掘整理,使之能真正造福于人类,善莫大焉。 后文将介绍两种我所收藏的易筋经功法。其中一种是流传较为广泛的少林嫡传十二式易筋经,选择了峨嵋医师周潜川大夫整理的版本。周潜川大夫修习峨嵋正宗十二庄法,尤精于导引按跷、丹药服饵、气脉流注等峨嵋医术,生前一直从事中医中药和气功的研究,留下了约两百多万字的珍贵资料。另一种是清代蒋觐园先生得自少林老僧秘传的易筋经,该法首见于少林内功秘传。这套易筋经共分两个部分,前十二段为动功,后十二段为静功,较为精奥,原本称后十二段为成功之秘要。两部功法可分可合,与俗传之法相比,独见天地,是非常珍贵的法本。今略为点校,全文披露。 摘自:精武2006年02期作者:曹英峰 易筋经三大核心之器具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严格来讲,在易筋经的器具中,除了器械以外,还有同类阴阳助修和内服外洗的药物。对于易筋经所能达到的武学境界,器具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外壮神勇在易筋经的整体技术结构中尚属“末技”,但那是指修道的终极境界而言。这种“末技”实际代表了克敌制胜、内壮外坚的武学最高成就。在易筋经中,没有任何招式,因为有强大的功力基础作后盾,拳脚到处,摧枯拉朽,碎金裂玉,中者立仆,根本无需与敌周旋。精妙的招式固然可以弥补功力的不足,但终究无法替代功力。而易筋经由内而外,炼养相兼,且功成不退,老而弥壮,绝不像世俗流传的靠蛮力而成的所谓“硬功”,一旦年老气衰,不但功力丧失殆尽,且损害人的健康。 现代医学证明,任何外力的打击都会造成人体毛细血管的破裂和损伤。如果只是一次打击或极轻微的损伤,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自然可以恢复。但长期不断的损伤,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淤血,形成微小的血栓,在血管中沉积,在人体来不及修复的情况下造成心脏栓塞而猝死,或慢慢侵蚀肌体的健康。那种超越人体生理极限的剧烈活动,表面上肌肉虬结,拳脚生风,但内里所受到的损伤往往是致命的。这种严重违背人体正常生理规律的运动,简直就是在“透支”生命,无论用多么有营养的膳食和保健品都无法弥补这种伤害。许多格斗高手、拳王因此猝死沙场,而侥幸没死的,也大多留下一身伤痛伴随终生。近几年中国武术界内家拳的空前火热情况,足以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习武追求的应该是什么?简单地说,就一个字养。练养相兼,才能厚积而薄发。 现在,有些人认为桩功至上,笔者不敢苟同。纵观桩功的要领,不出黄帝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之总旨。要领做对了,至简至易,养生效果一流。但若以桩功代替招式、器械等直接进入实战,那简直是望梅止渴。已故格斗家赵道新先生就曾经讥讽桩功“五花大绑躲在角落里独享精神激战”,真可谓入木三分!如我所习练的河北形意拳,除了配合呼吸走五形拳架外,独特的大枪(杆)练法依然是功力训练的核心。还有太极拳,杨露禅先生平端小车过门槛,武派宗师郝为真先生能将八十斤的铁棍连抖两百多下,恐怕靠盘架子是盘不出来的。一力降十会,没有“百炼钢”,哪来的“绕指柔”?其实,各门各派对于器械的运用都十分重视,且秘不示人。 既然使用器械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可习武又离不开器械的使用,这岂不是矛盾?不,器械的使用是有前提的,除了量体裁衣、循序渐进、严格掌控火候外,内功的证量标准是成败的关键。那么内功要达到什么境界才能使用器械呢?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内壮神勇后行说中说:“不如内功行至病去身强,内充气积,任督交通,导引路熟,河车运劲,存想意纯,过后择一闲暇处,循其规矩,按其部位,一其心志,运炼一周,外壮成而内壮愈至,最为良法。”真传易筋经九易筋骨成神勇也指明:操功之前,内功已臻气透三田、河车自转、马阴藏相之境地,方可进行推揉,且为惟一之证量标准。在坊间诸多版本之中,上述两派所言可谓直指要害。但是内功达到如此境界的确不易,得内功真传都可能会皓首穷经,余者更难望其项背,这是易筋经修炼的一道铁门槛。世人往往贪图外壮见效神速,不肯积年累月从内功人手,越级而进,这就和世俗流传的蛮力拍打的硬功没有区别,与易筋经内壮外坚之境界宵壤立判。 上面提到的真传易筋经是四川忠县张义尚先生得自涪陵人黄克刚先生家传的方法,相传为道家东派异士授与黄氏先人。正因为此渊源,清代道家东派学者傅金铨先生曾为其题词:“舆公秘传易筋经,仙佛妙谛道难名,择人而授先圣德,世守勿替衣钵存。”在世传诸多的易筋经版本中,真传易筋经最为完整,层次清晰,其中辅助内功的降魔杵、玉关锁、顶心剑为别于他家的独特法器,尤其披露了内壮外坚之炼气核心“九转呼吸”,称之为“真传”,果然名符其实!真传易筋经流传地域处于康藏一带,故其功法中多有藏密修法的痕迹,这是学者必须知道的。 易筋经中的内服药物在各流派中差异很大,但都是建立在中医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之上。但由于各人体质之间差异很大,不宜轻试,当咨询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服用,方为稳妥。或以一些滋养五脏、补益气血的中成药替代,不失为方便之道,大可不必拘泥。中国古代道家原有服饵一派,用之于武功修炼,的确能事半功倍,不可轻视。外洗之“汤方”只有地骨皮、食盐两味,易购价廉,效果绝佳。我在练掌功时曾用过,活血逐淤,缓解疼痛,且拍打后双手皮肤细腻白润,绝无粗糙淤滞之弊病。 这里重点说一下同类阴阳的助修。古本易筋经曾指出:炼气至意到气注的时侯,气还流布于筋肉五脏之间,必须要敛气入骨,使骨髓充盈,只有这样气血才能源源生发,髓壮骨坚自然会生出神力来。但是骨骼和筋肉之间隔着一层膜,必须以气将膜腾起才可接着进行下一步,而炼膜比炼筋难得多,这是易筋经修炼的又一个铁门槛。事实上,许多内家拳最后都要通过炼膜而做到敛气入骨,这也是外家拳和内家拳的真正界限。但易筋经炼膜的方法极具特色,只要条件具备,完全可以很快见效,这是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我们不能视其为迷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请教过有经验的老中医,确定是有理论根据和物质基础的。在有的版本中,那些试图以自己推揉的方法来代替的方法,除了舒筋活血之效等同于按摩以外,对炼膜毫无用处。 “揉法”的要点在于“积气”,“积气”的关键在于“守中”。练功的时候,行功者双目神光内敛,诸缘放下,凝神调息,慢慢做到万念俱空,即为“守中”。当真正做到一丝杂念都没有的时侯,就可以进行“揉法”了。因为人体内的精、血、神、气都是由意识来驱使的,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如此精神内守,气自然会贯注于推揉之处,继而充于骨与膜之间,这样膜自然会腾起,接下来利用木杵、木槌密密捣炼,逼气入骨,方为正途。因为膜已腾起,捣炼捶打时自然就不会伤及骨骼。而自己进行推揉,心已二用,神气一散,当然没有效果。按照阴阳生克的原理,根据行功者体质的阴阳属性,还要选择同类阴阳的属性与之匹配,诸如女子外阴而内阳,可借其阳而制其衰;男子外阳而内阴,可借其阴而制其盛等,都是取阴和阳畅之效果。而推揉的顺序也要由右至左来进行,因为根据中医理论,肺藏于右而肝藏于左,右肺主气,左肝主血,由右至左是推气人血,方能令血气相融,而不致生滞碍之弊。若想自力更生,用炼气或拳术的方法来炼膜敛气入骨的话,耗日持久,如果方法不善抑或行持不当,流弊甚多,不若易筋经神妙如斯。 摘自:精武2006年02期作者:曹英峰 少林嫡传十二式易筋经第一式 韦驮献杵 口诀: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此势与第二式、第三式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经络走向,运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动中含静”、“动静两盖”的精义,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人地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键,控制了全身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它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细细体会口诀,就会明白了。 要点一:身体要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劲,全身放松。要想做到这项要求,两脚不可并踵站立,否则一经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反而紧张而不会松软了。因此,必须两脚相距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的脚为标准,相距约一脚的宽度,同时足踵和脚尖必须左右看齐。 要点二:脊柱要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的肩锅穴(即两肩的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就会自然笔直,而不带一点强硬的感觉。 要点三:两眼半睁半闭,平视正前方,这样可以收到澄心和敛神的作用,因为“眼上视则心神上浮,眼下视则心神下降”,不得平衡。 要点四:两手自然下垂,轻贴大腿外侧。 要点五:垂着的两手同时从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两手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距胸前一拳处停止,两掌相接,合十当胸,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相对。这样能使肺脏上下左右“位置适中”,升降开合,呼吸合度,从而达到“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心境澄清,神意内敛(图1)。 第二式 横担降魔杵 口诀:足趾支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紧接第一式,一面把两掌交成阴掌(掌心向下),从合十当胸的架子,向左右两侧伸开,双手与肩平行,成“一”字形。此架子叫做“横担降魔杵”。这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然后把足踵升起,脚尖点地。日久功深,可只用大脚趾点地,其余四趾离地。此动作必须配合两掌左右外开,上下同时动作,不可参前落后。在这个动作中,意念一定要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达到心平气静的境界。表情是目瞪口呆的样子,如果目瞬则视乱,口动则气粗,若再脚尖点地,必然站立不稳,东倒西歪(图2)。 第三式 掌托天门 口诀:掌托天门自上视,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莫放宽,舌下生津将腭抵,鼻中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弛力还将挟重看。 在“横担降魔杵”之后,两手继续向上划出半个圆,同时两掌由阴掌缓缓翻成阳掌(掌心向上),两中指微微接触,与“天门”(前额发际内二寸)垂直相对。此时两臂已平行竖直,微贴两耳门,同时用意念从“天门”向上“内视”两掌。切切注意不可仰头用眼去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而且站立不稳。在做此动作时,还必须用脚尖点地,继续抬起足踵,以不能再升高为度。且足踵微微向两外侧分开,使“阴跷库”收合,关闭“地户”,使三阴的气脉顺三阳而逆运上升。同时使“会阳”络穴双双松开,以期“督脉”会络三阳气脉,发出都督纲维的均衡作用,使背后三关自然通畅,同时架子会自然站立稳固。这种架子看似简单,实则细腻,很难做得纯熟。如果练得合度,全身气脉会自然膨胀起来,自觉浑身如钢铁一般坚强,似树干一般牢固,尤其应以两侧的胁肋、髀、股等部位,即经过肝脏、胆腑、脾脏的经脉感觉特别明显。 然后,牙齿微微咬着,缓缓运气。自觉咬紧牙关后,耳根振动,上及两鬓为度,同时舌头微抵上腭,承接津液,含在口内,呼吸由口呼口吸改为鼻呼鼻吸,把气息调匀到细长而绵绵不断为标准。再把掌托天门的两掌捏成拳头,仍分左右,按上举时的路线往回下降,好似去夹腋下的东西,变为“横担降魔杵”的架子,同时双脚配合,缓缓落平足踵(图3)。 第四式 摘星换斗 口诀:只手擎天掌复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吸口呼频调息,两手轮回左右侔。 接上式,把右手单掌缓缓向上举直,在上举的过程中,把掌向前方转到左面而内向着头顶,仍旧保持阴掌(掌心仍向下),同时掉头向右偏视,注视右手阴掌的掌心,左掌则一边向下落,一边向背后转,用手背贴腰眼。这时体内气机的吐纳,须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气息调匀。关键是一面用眼注视右掌心,一面则把意念集中在左手背贴着的腰眼,随呼吸吐纳,意念腰眼自然发生一凸一凹的现象,手背随着这种凸凹开合的动作微微运动。随意呼吸,不必拘泥。然后,照着上述的操作,再把左手上举,掉头向左视,右手下落,贴着腰眼,又照右手上举的呼吸方法,同样体会左手。这样的交替操作三五次,但两手上举的次数必须相同。有些人练这一步时,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劲”向外,这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架子是掌托天门的方法,它是练三阴气脉外开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换斗的架子,是把三阴气脉收回内敛,变换成回阳的架子,去练三阳气脉的方法。所谓摘星换斗,从外向内才是摘,有收摘的意思。人们又以北斗星的形状来形容这个架子的姿势(图4)。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 口诀:两腿前弓后箭,小腹运气空松,用意存于两膀,擒拿内视双瞳。 一、接摘星换斗势,须由左手向上、右手贴腰眼的姿势开始,顺着“左阴右阳”气脉的自然规律,以右手右腿领先,把右手从右腰眼离开,微向下垂,顺势向右前方变成阳掌,向前抄去,缓缓抄到与肩相平,肘微曲似仰月,同时把掌变成阴掌的擒拿手(腕部与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拢如鸡头,气机集中在掌心的劳宫穴),意念在掌中,有挽着牛尾巴向后倒拉的感觉。 二、在右手动的同时,右脚向右前方上进步,成右弓步。 三、在右手向前抄,变换成擒拿手的同时,左手须一边从阴掌顺势向下落,一边变成阳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后抄去,左臂与左腿同为直线,手臂比腿部高。 四、接右弓步,右手擒拿于前,左手擒拿于后,意念集中在两掌,随着呼吸的吐纳,与小腹丹田的气运开合相应运动,在吸气的时侯,两眼内视观注右掌向后倒拽;在呼气的时侯,两眼内视观注左掌向前顺牵。两腿和腰、背、肩、肘都要随着倒拽和前牵,微微相应而颤动。把这四个动作紧密结合操作完毕,随即依照这种方法,变换成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变成阴掌的擒拿手,右手则反向身后抄去,变成阳掌的擒拿手。如此反复几次,左右势次数相同(图5)。 第六式 出爪亮翅 口诀:挺身兼努目,推窗望月来,排山还海汐,随息七徘徊 接上式,顺式变换成出爪亮翅。先把弓步的后脚向前收,两脚立正站好,后手同时顺势抄向前面,与前掌看齐,两掌变成排山掌(手指笔直,掌心向前),肘、臂与两肩等平直朝前方推去,开始时轻如推窗,前推到极点时,则重如排山。这时上身直立,两目张开,不可眨眼,目视前面,集中精力观看两掌的中间,意念观想明月的感觉 (日久功深,其效自显,不可强求)。然后,再把排山掌缓缓向胸胁内收,如海水还潮,一直把掌、腕、肘、臂内收,贴于左右两胸胁。之后,双掌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往复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气,决不可参前落后,更不可呼吸颠倒(图6)。 第七式 九鬼拔马刀 口诀:侧首屈肱,抱头拔耳,右腋开阳,左阴闭死,右撼昆仑,左贴胛膂,左右抡回,直身攀举。 接第六式出爪亮翅,动作与剑术的拔剑式相同。 一、右手向上举提,一面朝脑后划圆,一面将掌变成半阴半阳掌(手心向左,手背向右,拇指向上,小指向下),右掌直抵脑后,用掌心抱着玉枕关,用手指轻拉左耳天城穴(即耳上的尖端,把耳轮折卷,在骑缝处)。 二、在右手划圆的同时,掉头扭项,面颊向左旋转,后脑向右方,迎接右掌相抱。 三、右掌已经抱头攀耳,右肩与上臂须相平,右腋张开,不可倾倚收闭。 四、右掌抱头攀耳之后,微微牵动,头颈同时与掌相应运动。这时意念随着气脉的运行,集中在右肘尖,这样一拔一攀,头肘张弛相应,运动三五次。 五、左掌配合右手运动,不可落后参前,先从排山掌顺势向下降落,由阴掌变为半阴半阳掌,反手向背后划圆。在下降到与左腿平行相对时,即再变为阳掌,掌心正向背后,于是用手背循左腿、偎髀枢,从骨盆向上,反掌贴背心,掌背贴在两个胛骨中间,约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间。意念仿佛有手掌被背心吸着的感觉,左腋牢牢闭住,同时配合右手抱头、拔耳,意念左腋顺应。另外,身子既放松又要笔直,不能随着动摇。 六、呼吸配合上述五个动作,从第一动开始,即须气沉丹田,不可升降气机,略带闭气之意,轻轻呼吸。头、颈、胸、肩才能特别放松,全身才能笔直,气机才能沉静下来(图7)。 第八式 三盘落地 口诀:上腭抵尖舌,张眸又咬牙,开裆骑马式,双手按兼拿,两掌翻阳起,千斤仿佛加,口呼鼻吸气,蹲足莫稍斜。 这是连接第七式而练上盘、中盘、下盘的方法,所以名叫三盘落地。现分析如下: 一、先从九鬼拔马刀势起,身子直立不动,两手分别从后脑和背心各自向左右平伸,使左右两手与肩相平,成为“一”字形,掌心向下。 二、两手平伸后,随即把左脚向左分开,两脚相距大约二尺五寸,但高个子可以跨大些,矮小的人可以跨小些,总以两腿不觉别扭为原则。 三、屈两膝变成马步,以大腿与地面水平为度。同时不能弯腰驼背,须求脊柱笔直,与大腿成直角。 四、在两腿屈膝时,两掌都用阴掌缓缓往下按,好像按压东西似的,劲力绵绵不断地往下沉压按去,两掌配合两腿,不可参前落后。两掌下按至掌与膑骨相平为准。 五、将下按的双掌一齐翻转成阳掌,仿佛两掌心托着重物一样。 六、随即两腿慢慢伸直,还原成直立姿势,两掌一齐随着上升,意念掌中很沉重,以双腿伸直时双掌与胸部相平为度。这时左脚向内收回,与右脚对齐,两脚相距约一尺二三寸,两掌保持此姿势不动(图8)。 第九式 青龙探爪 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左掌纠行,蜷傍胁部,右爪乘风,云门左露,气周肩背,扭腰转腹,调息微嘘,龙降虎伏。 此势是专练肺脏、肝脏、胆脏和带脉的方法,即所谓降龙伏虎的动功。 一、接前势,左手阳掌翻转,变成阴掌的“龙探爪”(五指分开半伸半屈,相距约三四分的距离,掌心空而圆,可以容纳一个鸡蛋,意念集中在掌心,取名龙探爪),再顺势向左肋收回。在收回时,以左肘尖领全臂后退,肩、臂、腕、掌随之运动,齐向左后方缩去,不能紧张。 二、在左掌变化时,右掌翻转变成阴掌的龙探爪,借左掌向左后方缩去之势伸右掌,动似波浪相连,相应地朝左侧探爪抓去。注意意念要把左边的期门穴、云门穴张开,右边的期门穴、云门穴闭着。 三、在左掌后缩、右掌左探的同时,腰腹部随着肩臂的势子,相应地向左扭转,同时腰腹部要放松,才能把腰间的带脉锻炼得柔韧如丝,松紧合度。 四、在前三项操作中,呼吸的运用是撮口音发出“嘘”字的音调,右掌向左面伸,又探爪向前抓时,即撮唇发音。如波浪般连续向左探爪,同时口中相应发出“嘘”音。 五、头也跟着向左侧转,与掌、肘、肩、臂、腰、腹相应。 六、以上五项动作操作后,再照这种顺序,反缩右掌,探伸左掌,向右侧抓去,与左式要领一样,双掌交替转翻二三次(图9)。 第十式 卧虎扑食 口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左弓右箭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翘尾朝天掉换行,呼吸调匀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还将腰背偃低下,顺式收身复立平。 此势是俯身低下,用矮架子来锻炼经络,在武技方面,又可变化成各式“地支”的架子,少林派中的地趟招、十八变化等很有名的拳技,都从此势演变而出。 一、接上势,顺着右掌左探、左掌内缩的姿势,随即抬起右腿,向右前方跨进一步,右腿弯曲,左腿伸直,变成右弓步,同时胸、腰、臀顺势前倾。 二、右掌顺势借劲,从左探爪向右前方变成阴掌,斜行削劈,以劈至右膝膑骨前面为度。 三、顺着右掌的运动,左掌直接从左肋下面变成阴掌,向左前方斜行下扑,如老虎扑食,与右掌看齐。 四、随即双掌下扑,双掌心贴地支持上半身,右腿稍弯,左腿伸直,以支持后半身,同时把头昂起,两眼注视前方,腰部放松,脊背平直而不可僵硬或者凸起。 五、随即把双掌掌心凹起,五指尖支地,以支持体重。同时两脚跟离地,只用足大趾尖点地,支持体重。 六、双肘再缓缓由上向下,一屈一伸,一沉一起,同时胸部向前缓缓前进四五寸,再退回四五寸。如此来回运动三五次。 七、在双肘屈伸、进退的同时,左腿弯曲,小腿向上、向后翘起,这叫“虎尾腿”。翘起的程度,以脚心朝天、小腿与大腿成直角为标准。 八、左小腿上翘,配合两手,右脚也如此法运动二三次之后,随即放下右腿,顺势向胸口收左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