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与生活双赢.doc_第1页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doc_第2页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doc_第3页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doc_第4页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单位: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 姓名:时叶琴内容提要: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无处不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生活化”指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生活“语文化”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关键词:语文“生活化” 反映生活 生活“语文化” 关注生活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无处不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生活化”指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生活“语文化”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一、语文“生活化”语文本身包罗万象,古今中外,时空无限;家事国事,巨细包容;天文地理,无不涉猎,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选准切入点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主体和主体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1)、抓住“相似点”(设置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课文大江保卫战的学习刚好是“5.12”汶川大地震的时间,这班学生1998年的洪水没有印象,但汶川地震她们记忆犹新。于是我让学生每天回家收看抗震救灾纪录片,目睹人民子弟兵在抗震救灾中的英勇行为,感受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2)、选准“争议点”(设置争议、让学生辩论)。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在教学中,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杀、不杀,随之引出故事中的一个辩论场景彭德怀坚决要杀大黑骡子,而他身边的人,包括老饲养员、警卫员,却一再认为大黑骡子不能杀。这“杀”与“不杀”的争辩贯穿故事始终,并且发人深思,我就让学生们再去细读课文,各自归纳出彭德怀认为要杀掉大黑骡子有几点理由?他身边的人认为大黑骡子不能杀,又有几点理由?通过这样的一归纳,一争论,大家对于彭德怀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可贵品质便有了深刻而具体的感受。(3)、诠释“困惑之点”。在早中教学“三味书屋”时,学生抓住“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谈体会时产生了争论,陈祥说:“我从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体会到他下决心改正错误。”刘璇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鲁迅迟到根本没犯错误,因为他不是故意的,也不是贪玩。”针对这一情况,我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抓住了冲突,引发学生讨论,“同学们,你同意谁的看法?”有的同学说:“我同意陈祥的看法,因为鲁迅有理由却不申辩,而是用早字提醒自己,可见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有同学反驳:“我认为鲁迅迟到没犯错,但不该在书桌上刻字,那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这时我适机引导:“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应该学习鲁迅什么。”“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肯定不学他在书桌上刻字”就是在学生激烈的辩论中,学生的头脑中鲁迅的形象更清晰了,对语言的感悟也更趋深刻。(4)、补充“空白之点”。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本文的作者语言表达非常的含蓄、深刻,在课文结尾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读完句子,请学生抓住省略号展开讨论,彭德怀除了摘下军帽,还会怎么样?战士们呢?同学们思绪万千:有的说彭德怀还会敬礼,还会鞠躬,甚至还会像失去亲人一样低声地哭泣紧接着我继续追问:“为什么大黑骡子死了,彭德怀会这样的伤心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所以从一个小小的省略号中也能体会文章的中心,从中感悟许多。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抓住这“四点”,开放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热情,就能激活求异思维的能力,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开放教学达到更佳效果。2、语文教学形式生活化精心设计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言与语文。(1)、尽情表现,再现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让学生表演“病房探望”一段,抓住人物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句话语去体会父母之间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的爱,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这分明就是生活,淡淡茉莉香,浓浓父母情。(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情也是如此。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学司马光时,创设“镇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这一情景,让学生出谋策划。此时,学生就会与司马光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中司马光的机智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3)、美文欣赏,感悟生活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由此巧妙运用,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质的飞跃。水一文中的细节描写: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将第五小节课文片段内容改成诗歌: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 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在配乐朗读中感受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懂得生活中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4)、激情演讲,表现生活演讲是论说能力的表现。演讲的最大功能是深入人心,给听众教益和鼓舞。我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让学生反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阐明喜欢的理由以及对文章的看法,然后进行演讲比赛。由于学生选择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层次不同,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方法也不同,所以学生演讲的内容也不同。有人为人口膨胀发出叹息,有人阐发对环境破坏的愤怒,有人对不能移居其他星球饱含忧虑,也有的人对美好地球充满向往通过演讲,学生互相启发,加深了理解,也拓宽了视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二、生活“语文化”1、日常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2、班级生活“语文化”。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背诵。内容可以是课内的经典段落,优美语段,成语古诗。也可以是课外的名言警句,积累的成语、俗语等等。(2)阅读。高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3)说话。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3、社会生活“语文化”。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