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 浅论禅宗对宋代诗歌的影响 成绩 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名称、代码 唐宋文学文化学研究 年级 古代文学2011级 姓名 钟迈华 学号 2110020407 时间 2011 年 11 月 任课教师 李红霞 浅论禅宗对宋代诗歌的影响 姓名:钟迈华 学号:2110020407 学院:文学院 电话摘 要】从唐到宋,宋代诗人开辟了一条自己的诗歌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唐诗形成的写景抒情的范式,使诗的写法变得更加灵活。“活法”的提出,更是给宋代诗歌增添了内在的生机。而在许多的宋诗中,我们都能若明若暗地看到禅的影子。禅对于诗人的心态有很深的浸染,继而影响到诗人的创作心态,从而显现在诗歌的内容和审美风貌上。本文试图探讨:宋诗在禅学的渗透下表现出一种怎样的审美风貌?禅宗在宋诗审美风貌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禅宗理论和宋代诗论有何种内在机制?以此更好地揭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关键词】 “顿悟本心”“参话头” 返照内心 冷静谛视 尚意和理趣一、宋代诗歌和禅宗的嬗变唐诗和宋诗的优劣长短,乃是千百年的一桩公案。清人叶燮在评价唐宋时的流变时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维,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王,皆为之发端,可谓极盛。”(原诗内编)叶先生的意思是,在韩愈那里已经开启了宋诗的格调和精神。另一方面,宋初的“徐铉、王禹偁辈,纯是唐音。”但宋诗比之唐诗,确实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形成了自己很鲜明的时代风格。就其大端而言,唐宋诗之别,以钱钟书先生所言极为中肯:“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谈艺录订补本第2页)清人吴之振评宋诗有八个字最为精当,谓之曰:“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宋诗钞序),这个八个字甚有见地。相比唐诗多以自然意象来寄寓诗人的情感,造出一个浑融完整的审美境界,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辨)而宋诗则更多地剥落了客观物象,更多地省思主体的内在。宋代诗人写景总是力图表达某种思致。往往在写景抒情中表达某种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大量的理趣诗表现这种特点。与此同时,宋诗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唐诗形成的写景抒情的范式,而诗的写法更加灵活。“活法”的提出,更是增加了宋诗的内在生机。宋诗讲究“命意曲折”,诗格奇突不平,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容量,表现了诗人更为复杂的精神世界。由唐入宋,不仅诗歌发生了变化,禅宗也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中唐以前是禅宗发展的前期,禅僧重视对佛性的体悟,用心观照,以求认知佛性。慧能禅师讲究“顿悟本性”、“言下大悟”,即是从观照性体来发现本心。“默照禅” 是这时期禅宗主要的修行方式。深受禅学濡染的盛唐诗人,便借用这种思维方式创造了大量了带有禅味的、空灵渊静的诗境。到了晚唐北宋时期,禅宗开始内部分化,并分立为五家七宗(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杨岐派、黄龙派),修持的重点在于接引学人的门径,各派形成了不同的家风。重话头、斗机锋,一时间颇为热闹。“看话禅”是这段时间中禅的主要实践方式。公案话头特别讲究“活参”、“不可死于句下”,这就直接导致了宋代诗论中“参活句”的说法。吕本中的“活法”理论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宋诗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说,与禅宗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认识在禅宗在宋诗审美风貌形成中的作用,便能更好地揭示禅对宋诗的渗透和影响。二、禅宗渗透之下的宋诗风貌1、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与唐诗相比,宋诗显得很冷静。宋诗对生活有一种抽离感。宋代诗人对于人生有更多的自省意识。宋诗多是人文意象,譬如饮茶、参禅、品评书画等。在这种人文世界的叙述中,表现出诗人对于人生、对于自我的一种超离。因此,唐诗多是一种人生的沉醉,而宋诗则多是一种人生的自我审视。文人士大因政见不同而遭贬他乡,历史上一直屡不见鲜,宋代更甚。文人遭贬后,无论是在其诗中,还是在生活中,多采取一种超离的、冷静的旁观态度。在这方面,苏轼是一个很典型的人物。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等贬所写的诗歌中,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审美化的眼光来返观自己的生活。他在惠州时,地处荒远,又身患重病,生计及其艰难。在观其这一时期的作品,无不充满了情趣。如纵笔一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人心情安恬,旷达从容,完全超然于困厄之外。只有心灵对“此在”有所超越,才能使困厄的生活如此富有韵味。这种超然的心态与苏轼的人生态度是有很大关系的。在其散文名作超然台记中,苏轼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处世思想:“凡物皆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辞福。无求祸辞福,而不游于物之外;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这不仅是一篇亭台记,更是一篇极为透辟的人生哲学论。这种“游于物外”的思想方法,是苏轼人生体验的总结和升华。正是因为有它,苏轼才能在爱贬谪生涯中恬然自在。游,不是身游,而是心游。“游于物外”并非脱离尘俗的生活,而是要心灵超然乎尘俗之上,不以贫富穷达伟意。苏轼认为,如果目光局限在自己所寓身的事物中,就会“眩乱反复”,而只有使目光从事物之外的角度来返照自身,才能“无往而不乐。”“寓身其中”,对事物有亲切的体验;“心游物外”,使主体的心灵有所超越,来返观自己的生活。看似矛盾,却正是苏诗的一个特色,对自我生活的这种“返身谛视”,形成了其诗作的独特韵味。苏轼的“心游物外”的思想方法以及“返身观照”的创作特点,与禅宗的“返照”功夫有密切的关系。禅宗的“悟道”是一种对于自心的“返照”。要将自身蕴含的佛性转化为佛的现实性,必须是自性的开悟,而不应该舍弃自心,向外觅求,即“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坛经)禅家的“顿悟”,即是通过对自心的“返照”,使自在的佛性得以发显,如同拂去云雾而见日月之明。禅之“悟”是对自心的观照,但观照的对象仍是悟道者的自性,而非外在的客体。“成佛”的根据在于众生内在的佛性,禅悟的对象只能是想内识取本心。禅宗的“返照”,又不是脱离日常生活的修行方式,而是在日常生活的一种超越,一种现实情态中的领悟。禅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五灯会元卷四)这是非常干脆直接的回答。禅填平了出世与入世的沟壑,在尘世间得到心灵的超越。“烦恼即是菩提”,禅的超越是不脱离实践的超越。这种矛盾的统一是理想化的,然而,它给了士大夫们一种解脱的法门。宋代的士大夫濡染禅风十分普遍。苏轼、黄庭坚、王随等都是进了“传灯录”的著名居士。这些文人士大夫深得禅宗思想方法之三昧,有意识的运用这种思想方法来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宇宙人生采取一种冷静谛视的态度,使其诗歌也染上了浓厚的超离和冷静色彩。2、尚意与理趣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皆以意胜。”这个观点被后人广为接受。不惟苏、黄,宋诗在整体风貌上是以“意”擅长的。宋代诗人往往以主体之“意”作为统摄,将一些并不联属的意象组合起来。使人们并不追求那种含蓄朦胧、韵味无穷的“韵外之致”,而是着重于在诗中透辟地、醒豁地表达出诗人之意。宋诗的佳处,在于立意的深隽、警醒,在很多诗中都不难见出诗人的卓越见识和深邃的思致。同样是讽刺唐玄宗以荔枝邀得杨贵妃的欢心,晚唐诗人杜牧有过华清宫,其一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措辞十分委婉,讽意深蕴其中。苏轼在同类题材上,写了有名的荔枝叹,但立意要警醒、显豁得多。“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这种对比式的写法,无疑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诗中的议论尤为警拔,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卓越识度与过人胆魄。“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风顺雨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汪师韩评此诗说:“君不见一段,百端交集,一篇之奇横在此。诗本为荔枝发叹,忽说到茶,又说到牡丹,其胸中郁勃有可以已者,惟真不已而言,斯至言至文也。”(苏诗选评笺释卷六)宋人不以含蓄蕴藉为审美旨归,而以识度超卓、不同俗见、透辟直接呈现出一种力度美,使人读之能得到一种心灵的叩击、智慧的启迪、精神的升华。这样的诗句在宋诗中比比皆是。“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总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辗作尘。”(北陂杏花)借着杏花的意象,王安石写出了那种任何摧折所动的坚定信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借元日的热烈景象,提示了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与其养在金笼内,不如自由地翱翔于林间,这是对心灵自由的呼唤。这些诗作都美在立意之警策,熔铸之凝炼,是一种超越了审美外观的内在真实。、宋诗的“尚意”,还表现在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对于世界的睿智把握上。诗人通过审美意象,极为透彻地将其呈示出来。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看见梨花如雪而悟人生须臾,对人生价值的体认和珍惜,都化作“人生看得几清明”一句。俞樾在楼湖笔谈中称“此诗绝妙”。唐宋诗醇则评云:“绝句中几与刘梦得争衡。” 实际上都是看到了苏轼对人生体验的深刻、亲切。这种不以意象写出,而以单刀直入劈空掼下的诗意表达,需要十分深厚的人生体验和十分警醒的文字。也正因其人生体验的深广,认识的透辟,看似直白的诗句才有不朽的生命力。宋诗的“尚意”还体现在理趣诗的大量出现。所谓“理趣”就是以哲理之呈示为归趋,但不是枯燥言理,而是以“趣”含“理”,理趣包含的哲理是从意象生发出来的。苏轼的理趣诗于感性之间生发哲理,语意高妙,而毫无牵合之感。如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借庐山以发兴,指明身在其中反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以诗语出之,极为隽永。再如惠崇春江晓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本是题画,但却理趣十足。诗歌中哲理之妙来自诗人对事物的独特体认。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的体验感,不也正是庄子的“鱼乐”境界吗?宋诗的“尚意”和“理趣”都与禅宗思想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 。“尚意”,实际上是宋代诗人们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认同。使人们的主体意象往往凌驾于客观物象之上,这是深受禅宗思想浸润的。禅宗提倡“万法唯心”,以心为万物之本体,“心外无法”,这些说法都使宋代诗人更加注重内心而轻物。“尚意”往往要剥落意象,突出诗人的理性思考,即“皮毛落尽,精神独存。”这与禅家的“舍筏登岸”有相通之处。禅家处处捏弄“相”,由此悟得佛理之“真谛”。如坛经所言:“无相者,于相而离相;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本体。”禅家要超越“相”而悟“佛性”,宋诗的“尚意”也受到了这种思想方法的影响。三、“活参”与宋诗诗法比之唐诗,宋诗的句法更加灵活,构思也更为奇妙,往往给人以匪夷所思的新颖感。这主要是创作主体思维的拓展与构思方式的激活而带来的产物。这与禅宗所强调的“活参”有很密切的联系。禅宗在唐代,更多是静观默照,以心传心的“默照禅”。从晚唐到北宋,禅宗内部分化为“五宗七派”,各派均以机锋授徒,“参话头”十分盛行。“参话头”是徒弟对师傅的“话头”进行参究。这种参究不能以直线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必须灵活对待,从中得到“顿悟”机缘。而师傅回答徒弟的问题,也是不以正常逻辑关系说话。譬如“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答案。可以是“钵里盛饭”,也可以是“庭前柏树子”。因此,“参话头”决不拘执于“话头”本身,而是顿悟言语之外的“禅机”。禅悟应该是“应机随照”,就当下情形而悟,不能拘泥于字面,否则就是“死于句下”了。苏渊雷先生说:“禅师当机煞活,首在不执著文字,句不停意,用不停机,眼前风景,世上波涛,信手拈来,俱成妙谛。”(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92页)“活参”对宋诗创作的影响是广泛的。诗论中的“活法”,就是在“活参”的启发下提出来的。吕本中本人,便是深受禅学濡染的。“活法”在当时不只是一个理论命题,而且成为一种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宋诗的风貌。在诗论范围内,除了吕本中提倡“活法”之外,“以禅论诗”的诗论家或诗人往往是从“活参”的角度来论述诗歌法度的激活与超越。如南宋诗论家严羽说:“须参活句,不参死句”(沧浪诗话诗法)这是直接搬弄圆明禅师“但参活句,莫参死句”的话头来谈诗歌的创作。诗之“活句”,也是指创作达到“入神”之境,左右逢源,出神入化,即严羽所说“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沧浪诗话诗法)“参活句”在江西诗派诗论的自我蜕变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强调的是对既定诗法的超越。方丰之层有诗云:“舍人早定江西派,句法须将活处参。参取陵阳正法眼,寒花乘露落糁糁。”可见“活法”是江西派发展、转化的契机。江西派后期大师曾几也有诗云:“学诗如学禅,慎勿参死句。”而曾几的弟子、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有诗云:“我得茶山一转语,文章切忌参死句。”(赠应秀才诗)在创作上,“活参”表现为句法的灵活性。诗人突破原来的句法范式,使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给人“陌生化”的审美效应。这一点上,以黄庭坚较为典型。山谷诗往往有意打破句法窠臼,另造生新句法。如“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未镜里颜”(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将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带上宾语,显得生新奇拗。“活参”还表现为诗人的以“感性”取材及其诗歌境界的灵动性。这方面以杨万里为擅长。杨万里作诗以“活法”声称于世。他本人有意以禅家的“透脱”精神在创作诗歌,善于在大自然及现实生活中出发诗歌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