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习题解析.doc_第1页
第4--5章习题解析.doc_第2页
第4--5章习题解析.doc_第3页
第4--5章习题解析.doc_第4页
第4--5章习题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知识点1、几何模型在测量工作中,为了确定待定点的高程,需要建立水准网,为了确定待定点的平面坐标,需要建立平面控制网(包括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常把这些网称为几何模型。2、几何量每种几何模型都包含有不同的几何元素,如水准网中包括点的高程、点间的高差,平面网中包含角度、边长、边的坐标方位角以及点的二维或三维坐标等元素,都称为几何量。3、函数模型要确定一个几何模型,并不需要指导其中所有元素的大小,只需知道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其他元素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函数描述而确定出来,这种描述所求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式称为函数模型。4、必要观测元素能够唯一地确定一个几何模型所必要的元素,称为必要观测元素。必要观测元素的个数用t表示,称为必要观测个数。必要观测元素的性质:(1)只取决于模型本身;(2)所有的t个元素之间相互独立;(3)模型中所有量均为必要元素的函数;(4)一个模型中函数独立的量最多只有t个;(5)模型中作为必要元素的量不是唯一的。5、问:如果对某量只做一次观测,该观测值是否不含误差?答:误差不能被发现,不是不含有误差,我们进行观测,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所以误差是肯定存在的。为保证观测结果的正确性,必须对该量进行两次及以上的观测,这样才能使观测值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平差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消除差异”,求出被观测量的最可靠结果。因此,平差问题存在的前提是多余观测。习题与解析4.01 误差发现的必要条件是什么?4.02 试确定图4-1所示的图形中条件方程的个数。4.03 试按条件平差法列出图4-2所示图形的函数模型。4.04 试按条件平差法列出图4-3所示图形的函数模型。4.05 试按间接平差法列出图4-4所示图形的函数模型。4.06 试按间接平差法列出图4-5所示图形的函数模型。4.07 在下列非线性方程中,A、B为已知值,为观测值,写出其线性化的形式。(1);(2);(3) ;(4) 4.08 试将非线性方程线性化(式中、为已知值,、为参数真值,且,;、为观测值真值,且)。4.09 观测值的真值是不可求的,通常用什么量来估计真值?4.10 指出下面所列方程属于基本平差方法中的哪一类函数模型,并说明每个方程中的、等量各为多少。(式中A、B为已知值)(a) (b) (c) (d)4.11 在图4-6的水准网中,A为已知点,B、C、D、E为待定点,观测了9条路线的高差,试问该模型可列出多少个条件方程?4.12 在图4-6的水准网中,列出下列四种情况的函数模型,并指出方程的个数:(1)选取B、C、D三点的高程平差值为参数;(2)选取的高差平差值为参数;(3)选取的平差值为参数;(4)选取B、E两点间的高差为参数。答案4.01 【解析】进行多余观测。4.02 【解析】(a)r=5 (b)r=7 (c)r=11 (d)r=34.03 【解析】(a) r=2: (b) r=3 : 4.04 【解析】(a)r=2: (b)r=4: 4.05 【解析】c=3 4.06 【解析】 4.07 【解析】 4.08 【解析】 4.09 【解析】观测值的平差值;4.10 【解析】(a)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方程 n=7,t=3,r=4,u=1,c=r ,u=5 (b)间接平差的观测值方程 n=5,t=3,r=2,u=3,c=5,s=0(c)附有限制条件的观测值方程和参数的条件方程n=5,t=2,r=3,u=3,c=6,s=1(d)条件平差的条件方程 n=12,t=7,r=5,u=0,c=5,s=04.11 【解析】本题n=9,t=4。(1)该模型可列5个条件方程。(2)不能采用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函数模型,因为所选的3个参数之间不独立。4.12 【解析】(1)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c=8。(2)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c=10。(3)间接平差,c=9。(4)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c=6。第五章 条件平差知识点1、条件平差法的概念依据几何模型,针对具体的平差问题,确定观测值个数n,必要观测数t,则多余观测数r=n-t,则根据几何模型中的几何关系,可列出r个函数式,即为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然后将其转化为改正数的形式,按求自由极值的方法,解出使VTPV=min的n个改正数V,进而求得观测值的平差值。2、公式汇编条件方程:或 , 式中改正数方程: , 条件平差的基础方程法方程: , 式中 平差值:单位权中误差(单位权方差的估值):,的计算公式:(1);(2);(3);平差值函数的权导数计算公式 (1);(2);3、按条件平差求平差值的计算步骤:(1)确定n、t,则r=n-t;(2)列出r个独立的条件方程:即先列出平差值条件方程,再转化为改正数形式,最后矩阵形式;(3)确定权阵;(4)依据以下公式计算,;(5)检核;(6)精度评定。4、必要观测数t的确定方法(1)教材上的传统方法;(2)见附录。5、条件平差的解算体系,;习题与解析5.01 条件平差中求解的未知量是什么?能否由条件方程直接求得?5.02 设某一平差问题的观测个数为,必要观测数为,若按条件平差法进行平差,其条件方程、法方程及改正数方程的个数各为多少?5.03 试用符号写出按条件平差法平差时,单一附合水准路线中(如图5-1所示)各观测值平差值的表达式。5.04 在图5-2中,已知A、B的高程为HA=12.123m,HB=11.123m,观测高差和线路长度为:S1=2km,S2=lkm,S3=0.5km,h1=2.003m,h2=1.500m,h3=0.501m,求改正数条件方程和各段高差的平差值。5.05 在图5-3的水准网中,A为已知点,B、C、D为待定点,已知点高程HA=10.000m,观测了5条路线的高差:,各观测路线长度相等,试求:(1)改正数条件方程;(2)各段高差改正数及平差值。5.06 有水准网如图5-4所示,其中A、B、C三点高程未知,现在其间进行了水准测量,测得高差及水准路线长度为 。试按条件平差法求各高差的平差值。5.07 如图5-5所示,;,;,。 (1)列出改正数条件方程;(2)试用条件平差法求C的平差值(注:C是指内角)。5.08 对某一平差问题,其条件方程的个数和形式是否惟一?5.09 列立条件方程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5.10 指出图5-6中各水准网条件方程的个数(水准网中表示待定高程点,表示观测高差)。5.11 指出图5-7中各测角网按条件平差时条件方程的总数及各类条件的个数(图中为待定坐标点)。图5-75.12 指出图5-8中各测角网按条件平差时条件方程的总数及各类条件的个数(图中为待定坐标点,为已知边,为已知方位角)。5.13 试指出图5-9中各图形按条件平差时条件方程的总数及各类条件的个数(图中为待定坐标点,为角度观测值,为边长观测值,为已知边长,为已知方位角)。5.14 如图5-10所示的三角网中,A、B为已知点,为待定点,为已知方位角,为已知边长,观测了23个内角,试指出按条件平差时条件方程的总数及各类条件的个数。5.15 试按条件平差法列出图5-1l所示的水准网的全部条件方程(为待定点,为观测高差)。5.16 在图5-12所示的GPS基线向量网中,用GPS接收机同步观测了网中5条边的基线向量(X12、Y12Z12)、(X13Y13Z13)、(X14Y14Z14)、(Z23Y23Z23)、(X34Y34Z34),试按条件平差法列出全部条件方程。5.17 图5-13中,A、B为已知点,P1、P2、P3为待定坐标点,观测了11个角度,试列出全部平差值条件方程。5.18 图5-14中,A、B为已知坐标点,P1、P2、P3为待定点,观测了12个角度和2条边长S1、S2,试列出全部平差值条件方程。 5.19 有如图5-15所示的三角网,B、C为已知点,观测角,用文字符号列出全部条件式。5.20 如图5-16所示的三角网中,A、B为已知点,FG为已知边长,观测角,观测边,则(1)在对该网平差时,共有几种条件?每种条件各有几个?(2)用文字符号列出全部条件式(非线性不必线性化)。5.21 如图5-17所示,A、B为已知点,CP为已知方位角,试列出全部条件方程。5.22 如图5-18所示的三角网中,指出条件方程的总数和各类条件方程式的个数,并用平差值列出所有非线性条件方程。5.23 如图5-19所示的三角网中,用文字符号列出全部条件式。5.24 如图5-20所示的测角网中,A、B为已知点,P1、P2、P3为待定点,观测了11个角度,试列出全部改正数条件方程。5.25 如图5-21所示的测角网中,A、B为已知点,P1、P2、P3为待定点,观测了13个角度和l条边长S,试列出全部改正数条件方程。5.26 有水准网如图5-22所示,试列出该网的改正数条件方程。已知数据:HA=31.100m,HB=34.165m;,S1=lkm;,S2=2km;,S3=2km;,S4=1km;,S5=2km;,S6=2km;,S7=2.5km;,S8=2.5km。5.27 图5-23中,A、B为已知坐标点,P为待定点,观测了边长S和方位角、试列出全部改正数条件方程。5.28 在图5-24中,已知A、B两点的坐标,、为待定点,同精度测得各角值如下所示:角号观测值角号观测值角号观测值1415428433432577608372484333546471835045496615652试按条件平差法列出改正数条件方程。5.29 为量测一房屋面积(如图5-25所示),测该房屋四角得四个角上的坐标观测值,:X/cmY/cm15690.5054817.29325689.0414824.94135682.3124823.21045683.1404815.730试求平差后各坐标的平差值。5.30 如图5-26所示,在数字化地图上进行一条道路两边(平行)的数字化,每边各数字化了2个点,试按条件平差写出其条件方程。5.31 在条件平差中,能否根据已列出的法方程计算单位权方差?5.32 条件平差中的精度评定主要是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5.33 在图5-27的ABC中,按同精度测得L1、L2及L3,试求:(1)平差后A角的权;(2)在求平差后A角的权时,若设或,最后求得的与是否相等?为什么?(3)求A角平差前的权与平差后的权之比;(4)求平差后三角形内角和的权倒数;(5)平差后三内角之和的权倒数等于零,这是为什么?5.34 在图5-28中,同精度测得,。试求平差后AOB的权。5.35 如图5-29所示的水准网中,测得各点间高差为, , ,S1=1km,S2=1km,S2=1km,S3=1km,S4=1km,S5=1km。设C=1,试求:(1)平差后A、B两点间高差的权;(2)平差后A、C两点间高差的权。5.36 有水准网如图5-30所示,测得各点间高差为,已算得水准网平差后高差的协因数阵为:试求:(1)待定点B、C、D、E平差后高程的权;(2)C、D两点间高差平差值的权。5.37 如图5-3l所示的三角网中,A、B为已知点,C、D、E、F为待定点,同精度观测了15个内角,试写出: (1)图中CD边长的权函数式;(2)平差后的权函数式。5.38 有大地四边形如图5-32所示,A、C为已知点,B、D为待定点,同精度观测了8个角度,各观测值为:,试列出平差后BD边的权函数式。5.39 如图5-33所示,试按条件平差法求证:在单一水准路线中平差后高程最弱点在水准路线中央。5.40 在进行水准网平差时,当网形及观测路线或方案确定后,能否在观测前估计出网中的精度最弱点?5.41 如图5-34所示的水准网中,A、B、C为已知点,HA=12.000m,HB=12.500m,Hc=14.000m;高差观测值h1=2.500m,h2=2.000m,h3=1.352m,h4=1.851m;Sl=l km,S2=1km,S3=2km,S4=lkm,试按条件平差法求高差的平差值及P2点的精度。5.42 有水准网如图5-35所示,A、B、C、D均为待定点,独立同精度观测了6条路线的高差:, , , ,试按条件平差法求各高差的平差值。5.43 在水准网(如图5-36所示)中,观测高差及路线长度见下表:序号观测高差/m路线长/km10.3561.015.0001.020.3602.014.5012.04.6511.05.8561.010.5002.0已知点A、B的高程为试用条件平差法求:(1)各高差的平差值;(2)平差后P1到P2点间高差的中误差。5.44 水准网(如图5-37所示)的观测高差及水准路线长度见下表:49观测值号观测高差/m路线长/km189.4043.1736.9779.3376.60759.7547.5766.2273.52816.1187.27435.1274.08212.186.2619.3 试按条件平差法求:(1)各高差的平差值;(2)A点到E点平差后高差的中误差;(3)E点到C点平差后高差的中误差。5.45 有三角形如图5-38所示,L1L4为独立同精度角度观测值,试按条件平差法导出L3的平差值。5.46 如图5-39所示,一矩形两边的独立同精度观测值cm,已知矩形的对角线为13.5cm(无误差),求平差后矩形的面积及精度。5.47 在图5-40所示的直角三角形ABC中,为确定C点坐标观测了边长S1、S2和角度,得观测值列于下表,试按条件平差法求:(1)观测值的平差值;(2)C点坐标的估值。观测值中误差45000010S1215.465m2cmS2152.311m3cm5.48 在图5-41所示的三角形ABC中,测得下列观测值:设测角中误差为10,边长观测值的中误差为2.0cm。(1)试按条件平差法列出条件方程;(2)试计算观测角度和边长的平差值。5.49 有独立边角网如图5-42所示,边长观测值为S1S5,角度观测值为,其观测数据见下表:边长观测值/m角度角度观测值 S12 107.828159 16 06S23 024.716244 07 56S32 751.089336 47 50S44 278.366458 40 26S53 499.112已知,S,若按条件平差法平差(1)列出全部条件方程式;(2)求出观测值的改正数及平差值。5.50 有平面直角三角形ABC如图5-43所示,测出边长S1、S2和角度,其观测值及其中误差为:。(1)试按条件平差列出条件方程式;(2)求出观测值的平差值及其协因数阵与协方差阵。5.51 在图5-44中,B点和C点的位置已知为固定值(见下表),测得下列独立观测值:点号X/mY/mB1 000.0001 000.000C714.7541 380.328,。(1)试按条件平差求各观测值的平差值;(2)试求A点坐标的最小二乘估值及其协方差阵。5.52 在单一附合导线(如图5-45所示)上观测了4个左角和3条边长,B、C为已知点,P1、P2为待定导线点,已知起算数据为:。观测值为:角号观测角 边号边长/m1230 32 37S1204.9522180 00 42S2200.1303170 39 22S3345.1534236 48 37观测值的测角中误差,边长中误差。试按条件平差法:(1)列出条件方程式;(2)组成法方程;(3)求联系数K及改正数V、平差值。5.53 图5-46中,A、B、C、D为已知点,P1P3为待定导线点,观测了5个左角和4条边长,已知点数据为:X/mY/mA599.951224.856B704.816141.165C747.166572.726D889.339622.134观测值为:i观测角 Si观测边长/m174 10 301143.8252279 05 122124.777367 55 293188.9504276 10 114117.338580 23 46观测值的测角中误差,边长中误差,(以m为单位)。试按条件平差法:(1)列出条件方程;(2)写出法方程;(3)求出联系数K、观测值改正数V及平差值。5.54 有闭合导线如图5-47所示,观测4条边长和5个左转折角,已知测角中误差,边长中误差按计算(以km为单位),起算数据为:观测值如下:角号观测角值 边号观测边长/m192 49 431805.1912316 43 582269.4863205 08 163272.7184235 44 384441.5965229 33 06试按条件平差:(1)列条件方程;(2)求改正数V和平差值L;(3)求导线点2,3,4的坐标平差值及点位精度。5.55 图5-48为一闭合导线,A、B为已知点,为待定导线点,已知点数据为:X/mY/mA803.632471.894B923.622450.719观测了7个角和6条边长,观测值为:观测角 观测边长/m1230 28 50199.4322109 50 402107.9383132 18 503119.8754124 02 354121.9705110 57 515153.739699 49 566139.4527272 31 11观测值的测角中误差,边长中误差,(以m为单位)。试按条件平差法:(1)列出条件方程;(2)写出法方程;(3)求出联系数K、观测值改正数V及平差值L。5.56 有闭合导线如图5-49所示,观测8条边长和9个左转折角。已知测角中误差,边长中误差,已知起算数据为:。观测值如下:角号观测角值 边号边长观测值S/m126 35 541250.8722193 25 582259.4543269 15 243355.8864138 32 084318.6585287 36 285258.7766214 07 466269.4847205 08 287272.7198235 44 328441.5989229 33 09试按条件平差:(1)列条件方程:(2)求改正数V和平差值;(3)求各导线点的坐标平差值,及点位精度。5.57 如图5-51所示,对一直角房屋进行了数字化,其坐标观测值见下表,试按条件平差法求平差后各坐标的平差值和点位精度。点号坐标123456X/m4 579.3934 577.9294 569.5584 570.2454 571.2004 572.028Y/m2 595.1822 602.8302 602.8302 597.1682 597.3742 593.6195.58 有一GPS网如图5-52所示,1点为已知点,2、3、4点为待定坐标点,现有GPS接收机观测了5条边的基线向量()。已知1点的坐标为:,。基线向量观测值及其协因数为:编号起点终点基线向量观测值/m基线协因数阵 85.481 3 -59.593 1 120.195 10.009 997 -0.003 934对 0.024 978称-0.002 8340.008 6150.007 9062 398.067 4 -719.805 1 2 624.229 20.009 822 -0.003 794对 0.024 366 称-0.002 7770.008 4240.007 8012 312.596 0 -660.201 2 2 504.033 40.009 375 -0.004 329对 0.022 359称-0.002 7830.008 1240.007 655-254.961 6 14.926 0 -238.314 20.011 691 -0.000 438对 0.034 529称-0.002 5280.009 4060.007 855设各基线向量互相独立,试用条件平差法求:(1)条件方程;(2)法方程;(3)基线向量改正数及其平差值。答案5.01 【解析】条件平差中求解的未知量是观测值的平差值或改正数;不能。5.02 【解析】条件方程个数为n-t,法方程个数为n-t,改正数方程个数为n-t。5.03 【解析】n=3,t=2,r=1式中:5.04 【解析】可按照“利用条件平差进行问题解算的步骤”来进行。(1)确定:n=3,t=2,r=1;(2)列出r=1个条件方程条件方程的平差值形式 将代入上式,并代入数据,整理可得条件方程的改正数形式 矩阵形式 (3)确定权阵,以2km长的水准路线的观测高差为单位权观测,则(4)计算以下矩阵, 所以(5)检核:;5.05 【解析】 ,则将()代入上式,整理可得,矩阵形式又权阵 ,所以,;5.06 【解析】n=3,t=2,r=15.07 【解析】n=3,t=2,r=1 (1)V1 V2 V3-42=0 (2)C的平差值:5814215.08 【解析】条件方程的个数唯一,形式不一定唯一。5.09 【解析】要满足三个条件:(1)个数足够;(2)相互独立;(3)形式最简单。5.10 【解析】 (a)n=6,t=3,r=3(b)n=6,t=3,r=3(c)n=14,t=6,r=85.11 【解析】 (a)n=13,t=6,r=7 共有7个条件方程,其中有5个图形条件,2个极条件。 (b)n=14,t=8,r=6. 共有6个条件方程,其中有3个图形条件,3个极条件。 (c)n=16,t=8,r=8 共有8个条件方程,其中有6个图形条件,2个极条件。 (d)n=12,t=6,r=6 共有6个条件方程,其中有4个图形条件,1个圆周条件,1个极条件。5.12 【解析】(a)n=21,t=9,r=12 共有12个条件方程,其中有7个图形条件,1个圆周条件,3个极条件,1个方位角条件。 (b)n=16,t=8,r=8 共有8个条件方程,其中有6个图形条件,2个极条件。 (c)n=13,t=5,r=8 共有8个条件方程,其中有5个图形条件,2个极条件,1个方位角条件。 (d)n=12,t=6,r=6 . 共有6个条件方程,其中有1个图形条件,1个圆周条件,2个极条件,2个坐标条件。5.13 【解析】 (a)n=5,t=3,r=2 共有2个条件方程,其中有1个边长图形条件,一个固定角条件。 (b)凡=21,t=9,r=12 共有12个条件方程,其中有7个图形条件,3个极条件,2个边长条件。 (c)n=ll,t=8,r=3 共有3个条件方程,其中有1个方位角条件,2个坐标条件。 (d)n=24,t=14,r=10 共有10个条件方程,其中有3个方位角条件,6个坐标条件,1个圆周条件。5.14 【解析】n=23,t=6,r=17 共有17个条件方程,其中有9个图形条件,1个圆周条件,1个固定角条件,1 个固定边条件,5个极条件。5.15 【解析】 (a)n=6,t=3,r=3 (b)n=8,t=3,r=5(c)n=16,t=5,r=115.16 【解析】n=15,t=33,r=65.17 【解析】n=11,t=6,r=5共有5个条件方程,其中有4个图形条件:1个极条件(以P2点为极):5.18 【解析】n=14,t=6,r=8共有7个条件方程,其中有3个图形条件:3个极条件:大地四边形AP2P3B以B点为极:大地四边形AP1P2B以P1点为极:大地四边形p1P2P3B以P1点为极:2个边长条件:5.19 【解析】n=10,t=6,r=4v1v5v8L1L5L8-180=0v1v6v7L1L6L7-180=0-v2-v3v7v8L7L8-L2-L3-180=0(以D点为极)5.20 【解析】(1)n=22,t=10-1=9,r=13;图形条件7个,圆周条件1个,极条件2个,边长条件2个,基线条件1个。(2). 5.21 【解析】n=5,t=2,r=3v1v2v3L1L2L3-180=0v3-v4v5L3-L4L5=0v2v4BA L2L4-CP n180=05.22 【解析】n=13,t=6,r=7;图形条件4个,极条件1个,固定角条件1个,固定边条件1个。 5.23 【解析】n=16,t=8,r=8;5个图形条件,1个圆周条件,2个极条件。v1v2v13L1L2L13-180=0v3v8v14L3L8L14-180=0v4v5v6v7L4L5L6L7-180=0v9v10v15L9L10L15-180=0v11v12v16L11L12L16-180=0v13v14v15v16L13L14L15L16-360=0线性化的条件方程为:5.24 【解析】n=11,t=6,r=5,有4个图形条件,1个极条件。V1V9V10V11W1=0V2V3V8W2=0V4V5V6V7W3=0V6V7V8V9V10W4=0其中:W1=L1L9L10L11-180W2=L2L3L8-180W3=L4L5L6L7-180W4=L6L7L8L9L10-1805.25 【解析】n=13,t=6,r=7,5个图形条件,2个极条件,1个边长条件。V1V2V3V13W1=0V4V5V6V7V12W2=0V1V7V12V13W3=0V4V10V11V12W4=0V8V9V10V11W5=0其中:W1=L1L2L3L13-180W2=L4L5L6L7L12-180W3=L1L7L12L13-180W4=L4L10L11L12-180W5=L8L9L10L11-1805.26 【解析】n=8,t=4,r=4,有多种条件方程的列法,其中之一为:注:常数项单位为mm5.27 【解析】n=4,t=2,r=2设、的改正数为V1、V2、V3,S的改正数为VS。其中:,;5.28 【解析】n=7,t=4,r=3V1V6V7-3=0V2V3V4V55=0-1.125V1-0.011V2-0.817V31.498V40.339V50.872V62=05.29 【解析】本题中n=8,t=6,r=2.(1)列条件方程。平差值条件方程为其改正数条件方程为(2)权的确定。取各观测坐标为等权观测值,权均为1,各观测坐标间两两独立,协因数阵为单位阵,即(单位阵)条件方程系数阵为组成法方程为(3)解算法方程,得(4)计算改正数,利用改正数方程求得(5)计算平差值,并代入平差值条件式检核。 经检验满足所有条件方程。5.30 【解析】直接给出结果5.31 【解析】可以。因为。5.32 【解析】平差值函数的精度等问题。5.33 【解析】(1);(2)是,证明过程如下:可得,由于同精度观测,则观测值的协因数阵为,所以;(3)设平差前A角的权为,平差后为,(4)5.34 【解析】n=3,t=2,r=1,则改正数形式又权逆阵,函数,所以,所以 , 。5.35 【解析】(1)P= (2)P=15.36 【解析】(1)PB=1.6,PC=2.1,PD=2.1,PE=1.6(2)PhCD=1.85.37 【解析】由题意,根据几何关系即可列出如下:(1);全微分,则;(2)对于,全微分,则。5.38 【解析】由题意,则全微分 ;5.39 【解析】只需证明平差后高程的中误差在路线中央时最大即可。5.40 【解析】能。根据水准路线的长度即可确定出。5.41 【解析】5.42 【解析】 5.43 【解析】(1)=10.3556m =15.0028m=20.3556m =14.5008m=4.6472m =5.8548m=10.5020m(2) 5.44 【解析】(1)各高差的平差值为:=189.4006m =273.5108m=736.9806m =187.2495m=376.6501m =274.0693m=547.5801m =86.2612mm(2)5.45 【解析】n=4,t=2,r=2,则化成改正数形式,则系数矩阵和闭合差矩阵,又同精度观测,则权阵,则,所以;5.46 【解析】,。5.47 【解析】该题中含有两种类型的观测值,因此,代表了一个类型。(1)由题意,n=3,t=2,r=1,则线性化,可得代入数据(长度以cm为单位),即为系数矩阵和闭合差:,cm,(2)权的确定, 权逆阵为(3)依次计算各矩阵0.11545598759630,-39.63640253982617,(4),;(5);(6) 检核!【备注】(1)该题在进行检核时,必须需要小数点后有足够的精度才行。(2)该题在进行解算时,看一下所给出的中误差是什么单位,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化成该单位,如题目中为cm。5.48 【解析】 n=5,t=3,r=2,则(1)条件方程为:代入数据,化成改正数形式 则相应的矩阵,又权 ,权逆阵(2)解算,所以观测值的平差值为:,;5.49 【解析】该题也是一个边角网,n=9,t=5,r=4,则(1)共有4个条件方程式:正弦条件:正弦条件:余弦条件:余弦条件:线性化为:(2)观测值的改正数及平差值为:5.50 【解析】由题意,则条件方程为:线性条件为:观测值的平差值为:平差值的协因数阵与协方差阵分别为:;5.51 【解析】(1);(2), , ;5.52 【解析】条件方程系数阵:1.0000 1.0000 1.0000 1.0000 0.0000 0.0000 0.00003.6203 2.6347 1.6723 0.0000 0.1269 0.1272 -0.03560.1900 0.0638 -0.0595 0.0000 -0.9919 -0.9919 -0.9994条件方程常数项阵-14.00-30.47-14.12法方程系数阵4.0000 7.9272 0.1943 7.9272 22.9141 0.36860.194 3 0.368 6 7.476 3法方程常数项阵:-14.00-30.47-14.12观测值改正数(角):-4.38 -3.78 -3.19 -2.66观测值改正数(边mm):3.56 3.48 6.26观测值平差值(角):2303233180003817039192364834观测值平差值(边m):204.956 200.133 345.1595.53 【解析】条件方程系数阵: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1.6866 -1.2808 -0.8506 -0.498 7 0.0000 0.8133 -0.7030 0.923 3 -0.481 20.7138 0.1467 0.5720 -0.273 7 0.0000 0.581 9 0.7112 0.3842 0.8766条件方程常数项阵:-12.9021.169.8l法方程系数阵:5.0000 -4.316 7 1.158 8-4.316 7 8.907 6 -1.509 91.158 8 -1.509 9 3.231 8法方程常数项阵:-12.9021.169.8l观测值改正数(角)2.27 3.98 0.94 4.10 1.60观测值改正数(边mm):-6.77 -2.09 -7.62-3.51观测值平差值(角):74.103 23 279.051 6067.552 99 276.101 51 80.234 76观测值平差值(边m):143.818 124.775 188.942 117.3345.54 【解析】(1)条件方程 =0 (a) (b) (c)(2)改正数: 平差值: 导线点的坐标平差值:=1684.140m, =5621.517m, =12.2mm, =12.2mm=1701.201m, =5352.573m, =7.2mm, =11.8mm=1832.471m, =5113.524m, =9.1mm, =9.1mm5.55 【解析】条件方程系数阵: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0.0000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3129 -0.0537 0.5134 0.943 6 0.6600 0.0000 -0.7607-0.868 8 -0.218 7 0.686 l 0.924 8 -0.216 9-0.0001 0.366 6 0.821 3 0.948 4 0.542 6 -0.146 7 0.0000-0.649 1 0.495 2 0.975 8 0.727 5 -0.3805 -0.976 2条件方程常数项阵:-7.00-12.89-8.00法方程系数阵:7.0000 1.7504 2.532 21.7504 4.052 8 0.836 32.532 2 0.836 3 4.8173法方程常数项阵:-7.00-12.89-8.00观测值改正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