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印玺 导言 古玺印是古玺 先秦印章 秦汉印章 隋至清官私印章的总称 古玺印是古代人们用以昭明信用的凭证 刘熙 释名 称 印者 信也 说文 称 印 执政所持信也 作为古官印 它还是国家行政机构行使职权的象征与工具 古玺印鉴定是对遗存至今的数以万计的古玺印的时代和真伪进行鉴定的一门学问 印章自春秋战国 一说商代 出现以后 几千年来绵续不断 以至遗存甚多 这些印章不但对研究我国古代官制演变 地理沿革 汉字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其中有不少精品 特别是先秦古玺和秦汉印章中的精品 还是我国篆刻艺术宝库中的典范 因而历来受到学者重视 明朝以后 收藏古印 研究古印 学习古印的篆刻艺术渐成风气 一种专门的学问 古印学 古玺印鉴定就是古印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印章起源的几种观点 董作宾首先主张殷代已有玺印 那志良 林素清 黄盛璋 裘锡圭等持相同观点 高明 马国权对殷代已有玺印持否定态度 罗福颐 王人聪认为玺印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 社会变革的产物 不可能早到商代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 支持了商代已出现玺印的可信性 古印学的形成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 资料准备阶段时间 明中叶至民国初年 特征 收藏古印并编纂古铜印谱以及对古玺印鉴定的探索 为古印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所见印谱是明代的 传世明人古铜印谱以隆庆五年顾从德 顾氏印薮 万历二十八年范大澈 范氏集古印谱 万历三十六年郭胤伯 松谈阁印史 最为有名 清初著名的古铜印谱有 吴观 稽古斋印谱 程从龙 程荔江印谱 汪启淑 汉铜印丛 清中晚期受金石学盛行的影响 集古印谱渐成风气 著名的古铜印谱有 张廷济 张氏清仪阁古印偶存 吴式芬 双虞壶斋印存 吴云 二百兰亭斋印存 高庆龄 齐鲁古印捃 吴大瀓 十六金符斋印存 陈介祺 十钟山房印举 十钟山房印举 集何氏吉金斋 潘氏看篆楼 叶氏平安馆 李氏爱吾鼎斋 吴氏双虞壶斋 吴氏二百兰亭斋 吴氏十六金符斋 李氏石泉书屋 鲍氏臆园藏印以及陈簠斋自藏印等凡十家 钤印精致 资料宏富 蔚为大观 为历代印谱之冠 清代古印学家的主要贡献 其一 从大量的铜印中辨认出秦汉印 并对古官印进行了初步的断代和研究 前者表现在清人编纂的古铜印谱中 后者例证则为瞿中溶之印学专著 集古官印考 其二 识别出战国玺 明代及清初的古印家均不认识古玺 在他们编纂的印谱中 古玺 秦汉印掺杂不分 直到清代道 咸之际 古印家始辨认出有一种比秦汉印更早的印章 张廷济称之为古文印 吴式芬 陈介祺称作古玺 至光绪初年 陈介祺进一步认出古玺官名乃出周秦之际 民国初年 王国维作 桐乡徐氏印谱序 又断定古玺文字乃六国古文 这样 古玺的时代才真正确定下来 时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 特征 继续广泛收集资料 编辑古铜印谱 向古印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二 古印学发展与形成阶段 1 继续广泛收集资料 编辑古铜印谱 解放前出版的印谱 著名的有 罗振玉 隋唐以来官印集存 黄濬 尊古斋印存 陈汉第 伏庐藏印 陈宝琛 瀓秋馆印存 解放后的印谱绝大多数是近十年来出版的 其中综合性的有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 上海博物馆藏印选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印选 吉林大学藏印选 专题性的有 故宫博物院编 古玺汇编 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 罗福颐 李范文编 西夏官印考 景爱编 金代官印集 叶其峰主编 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 这个时期出版的古铜印谱 所选印章之精 数量之多 种类之广 断代之准 编纂之系统都超过前代 多数印谱加了释文 有的每方印下还加简单考释 而把印章形制照相附于印文之侧 更属前所罕见 这个时期 除大陆出版的印谱外 还有香港王人聪先生编纂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印选 新近出土的古玺印集录 也有相当高的资料和学术价值 2 向古印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这个时期出版了多种古印学专著 如 马衡 谈刻印 王献唐 五灯精舍印话 罗福颐 王人聪的 印章概述 罗福颐 古玺印概论 这些著作 涉及古印学的各个方面 对古玺印的分类 断代 辨伪 纽式演变等有关古玺印鉴定的问题论述尤多 至此 古印学已具规模 近年 随着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古玺印学专著 罗福颐 汉印文字征 故宫博物院 古玺文编 王人聪 新出古玺印集释 王人聪与叶其峰 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研究 叶其峰 官印 亦先后出版 总之 肇始于明代的古印学 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 至这一阶段终于形成为独立的学科 作为古印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古玺印鉴定学也日臻成熟了 当然 在古玺印鉴定方面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 这门学问还需后人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第一章历代官印及其基本特征 古玺印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 自春秋战国始 历代都使用官印 各代官印形制不尽相同 但却互相联系 成一系统 官印的遗物多 伪品也多 把握每一历史阶段官印的基本特征 以及构成官印各要素的演变规律 是鉴定官印的根本方法 第一节战国官玺战国印章自名 鉨 尔 都是玺字故体 因此 战国官印通称为官玺 目前所见官玺约有300余方 这些印章绝大多数镌有官名 古印学家称这类印为官名印 其镌刻形式有 1 仅刻官名 如 左司徒 司寇之鉨 等 2 官名下镌刻品位较低的官名 如 余子啬夫 鉨 表示两种职官之主属关系 3 地名下刻官名 均为县 邑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官吏所佩 如 文安都司徒 鉨等 官玺中还有一些是不镌官名 而镌官府名称的 这类印古印学家称为官署印 如 州鉨 还有一些为职能官署之特殊用印 如烙马印 日庚都萃车马 鉨 又如管理木材的机构之烙木印 右桁正木 鉨 战国时期 使用官名印的都是具有一定品位的任官 这种印章不仅代表着使用者的权力 而且还代表着他所在机构的权力 因此都另发类似现今公章的官署印 只有权力甚小的诸如州 县 亭等地方行政单位 库 廪等职能部门 才能使用官署印 这一制度沿续至秦汉南北朝 所以 遗存下来的隋以前的古官印 绝大多数都是官名印 战国官玺作为我国最早的官印 其形式 文字 章法与后世官印均有很大差别 鉴定战国官玺 首先是要了解和掌握其基本特征 这个时期官玺的质地并无具体规定 从遗存实物考察 主要有铜 玉 陶三种 铜 玉印的使用 与官的品位无关 陶玺则主要为工官所用 三种印质中以铜质数量最多 铜官玺纽式主要有鼻纽 坛纽 橛纽 圆筒纽四种 印体形制主要有方形 圆形 长条形 玺文用阴阳两法镌刻 印面布局无定式 活泼自然 文字为战国古文 字体与同时期铜器 竹简 帛书 货币上的文字一致 只是装饰性更强些 战国时期 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地区的分割 王国之间的对立 致使官玺形制 文字也呈现不同特点 掌握住这些特点 就可以进一步鉴定出传世官玺的国别 一 楚国官玺官名 地名可考之官玺都是楚玺的标准品 楚官玺形制主要有如下五种 一 方形鼻纽 这种印印面一般为2 4厘米见方 背面隆起成一坡状纽座 是楚官玺最常见的印式 二 方形坛纽 这种印印面大小与方形鼻纽同 背面亦隆起 然有一台 印体呈坛状 亦是较常见楚官玺纽式 如 六行焤之鉨 三 方形橛纽 见有故宫博物院藏的 大 玺一种 形体硕大 边长5 5厘米 通高10厘米 纽长可握 圆而有棱 呈瓜蒂状 四 长方形橛纽 见有上述之 大飲 玺 边长0 7 1 5厘米 通高2 3厘米 五 圆形鼻纽 典型的有 专室之鉨 直径2厘米 印背平 楚官玺多刻凿 阴文 玺文排列无定式 依文字多少及印面形状而构成变化错综的印面 个别印章印面还施田字界格 印文镌于格内 庄重整齐 文字风格多雄健粗犷 用字及字形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如府作焤 岁作 鉨字金旁中横两端上翘作 或作各种类似的变体 这一独具特色的书法是我们鉴别楚玺的重要标识之一 二 燕国官玺有明确燕地地名的官玺 燕官玺用字很有特色 地名下多有 都 字 丞 字书法也独具一格 其他六国都无这种写法 燕国官玺的形制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 方形坛纽 二 方形阳文大印 三 方形阳文小印 四 长条形阳文印 三 齐国官玺传世齐玺数量最多的是一种方形鼻纽印 边长一般在2 2 5厘米之间 印背隆起呈斜坡纽座 形状与楚方形鼻纽印同 齐国还有两种形制很特别的官玺 其一 印体一边中间突起 其二 印面圆形或方形 而纽却作圆筒状 可纳木 齐玺亦有形制相当硕大的 这种大玺有的为陶质 四 三晋官玺 一 印体形小 边长一般在1 5厘米见方 比楚 齐 燕等国官吏所佩印小得多 且未见其他国那种形体硕大 纽式特异的印章 均是鼻纽 印背纽座亦多呈斜坡状 然印体多厚实 形状独具 二 多是阳文 玺文与印体一同铸出 笔画劲细 字体秀丽 寇字从 伐 其他国官玺绝无此写法 五 秦国官玺从现存实物及玺文考察 秦玺文字与楚国官玺比较接近 但印体作平板状 鼻纽跨度较大 则与它国官玺形状有别 综上 战国时期七国官玺都有各自的特点 掌握这些特点 是鉴定战国官玺 区分其国别的重要手段 由于战国七雄连年争战 领土此得彼失 易主频繁 必然会造成官印颁发之混乱 所以 官玺分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还需对当时的历史做深入的了解和具体的分析 第二节秦代官印 秦官印包括了秦及秦汉之际的印章 亦可分为官名印和官署印两类 记有秦特殊地名 官署名的印章是秦官印的标准品 秦印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 普通官印均称印 唯帝后印才可称玺 秦代 玺 字为皇帝专用 这是官印名称制度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后世各代多沿秦制 只是有的朝代制度略宽 王印也可称玺 二 秦官印文字均刻凿阴文 而未见有阳文印 书体为小篆 但略有古隶成分 类秦量上的文字 是典型的秦代书体 在风格上无古玺之奇崛多姿 又不似汉印文字之方正浑厚 体势略圆 端丽中富自然变化之神彩 三 印面均施界格 方印施田字格 半印施日字格 田字格印见于齐玺和楚玺 但并不普遍 秦方形官印则全部采用此种印式 印文读法多样 四 印体多数呈正方形 略作长方形者属少数 边长一般2 3厘米 与古玺中的齐 楚 燕之方形鼻纽印 坛纽印大致相同 古玺中的巨型大印及长条形 圆形 一边凸起等异形印全被淘汰了 有的官印背面有斜坡状纽座 这是古玺形制之遗风 多数则呈平板状 均鼻纽 与古玺鼻纽相比 显纽大孔宽 与古玺迥然有别 秦官印无论文字还是形制都趋于整齐划一 是秦统一的见证 秦官印制度奠定了汉魏晋南北朝官印形制的基础 其方寸大小之形态 篆书 阴刻都为后世所效法 然而它并不成熟 更不定型 在官印制度上 是属于从早期的古玺向成熟期的汉印过渡的形态 第三节两汉官印 一 两汉官印分类 一 帝后印 乘舆六玺 皇帝行玺 皇帝之玺 皇帝信玺 天子行玺 天子之玺 天子信玺 皇帝信玺 封泥 皇后之玺 玉印 汉帝后玺特征 均称玺 文用小篆 阴刻 白玉质 螭虎纽 印方 边长约2 8厘米 比其他官印略大 二 通官印指秩比二百石以上的官印 汉官旧仪 皇太子 黄金印龟纽 印文曰章 下至二百石 皆为通官印 通官印均方形 边长为汉制一寸 但由于官品不同 其质地 纽式 甚至称谓 印文数字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大致可分为四等 第一等 王玺 特点是 金质 龟纽 印文为摹印篆 阴刻 称玺 汉官旧仪 说王玺橐驼纽 误 第二等 列侯 丞相 大将军印 特点是 金质 龟纽 印文为摹印篆 阴刻 称印 或称章 又 汉皇太子印 汉官旧仪 记其特征 皇太子 黄金印 龟纽 印文曰章 故皇太子印应与列侯等印同一等级 第三等 秩中二千石 二千石 比二千石官印 汉官旧仪 中二千石 二千石 银印 清緺绶 皆龟纽 其断狱者印为章 汉书 百官公卿表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 特点是 银质 龟纽 印文为摹印篆 阴刻 称章 两汉比二千石印是银铜并用 第四等 千石以下至二百石官印 汉官旧仪 千石以下铜印 汉书 百官公卿表 秩比六百石以上 皆铜印黄绶 特点是 铜质 鼻纽或瓦纽 鼻纽的一种形态 印文为摹印篆 阴刻 称印 三 半通印及乡官印均为比二百石以下的小官所佩 汉乡里官印中还有几种特殊的印章 祭酒 祭尊印 唯印 单印 祭尊印 祭酒印 唯印 单印 或为乡里官印 或为乡里民间组织用印 均非朝廷所颁发 所以其印制与朝廷规定的印制是不一样的 最明显的是这类印多方形 而非半通 对此 我们鉴定此类印章时必须注意 四 殉葬印及方士印汉代有殉印的习俗与制度 所殉之印 除常见的姓名印 吉语印 肖形印外 还有科官名的 这类镌有官名的印章 学术界多称为殉葬印 汉代殉葬印有两类 1 实用官印 皇太后 皇太太后 皇帝特别宠信的大臣 2 冥印 汉代冥印多是死者后人为死者制作用以殉葬的 依照印文内容 我们大致把此类印分为三种类型 印文依原实用官印文字镌刻 官名前增 故 字 官名后加姓名 五 少数民族官印 二 两汉官印分期 一 汉高祖时期官印此其官印有如下特点 印面均有界格 即方印施田字格 半通印施日字格 印文施于格内 小篆 阴刻 秦汉南北朝官印均阴刻 下不赘述 与秦官印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然而 这时官印字形逐渐趋方整 印面布局亦趋丰满 与秦印已有区别 多用鼻纽 形态与秦印几无差别 然而蛇纽 鱼纽则是这时出现的新纽式 二 孝惠至文景时期官印此期官印有如下特点 1 四字铜印均为正方形 已无秦印中一些略作长方形的现象 印体较薄 多数仅0 4毫米 纽式多为鼻纽 有的印纽边棱被削去 略呈圆状 仍具秦及高祖时同类印之特点 有的纽面较宽 呈卷瓦状 金石家称之为瓦纽 开始出现龟纽 龟腿短 头微突 龟体扁平 形态与武帝及王莽官印中的龟纽有别 2 印面已不加界格 多数为四字 官名足四字的不加 印 字 如 楚水巷丞 官名不足四字的后加 印 字或 之印 如 菑川侯印 官名五字的则尽量合文为四字 如 续封泥考略 著录的 齐御史大夫 的封泥 3 其实用官印印文风格多数工整严谨 篆法多圆转 排列整齐 布局饱满 也有的印文相当草率 殉葬印更甚 但均保持圆转体势 三 武帝至西汉末官印此期官印有如下特点 1 其纽式有龟纽和瓦纽两种 龟纽印为侯爵及二千石以上高官所佩 龟的造型逼真 四肢略呈立状 爪子刻纹明显 龟身较前期略高 背隆起 多刻六角回文 龟首比前期突出 制作精致 瓦纽印是千石以下中下级官吏的佩印 令 长 及朝官僚属均佩此类印 这个时期的瓦纽乃是鼻纽的一种形式 汉代人称鼻纽 瓦纽 是后人依其形状所定 其纽边厚度一般2至3毫米 纽孔跨度一般是1 5厘米 纽面宽度则在7至9毫米之间 与前期窄面鼻纽形状不同 是前期鼻纽之发展 2 五字印成为当时一种法定的印式 史记 孝武本纪 官名更印章以五字 因为太初元年 张晏集解 汉据土德 土数五 故用五为印文也 若丞相曰 丞相之印章 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 以 之 足也 但这时佩五字印者还仅限于二千石以上的高官 与此相联系 这时官印中出现了 章 字 进入了 印 与 章 并用的时期 章 均与五字搭配 如封泥中的 沈黎太守印 赵相之印章 印 字则为侯爵及中下级官印使用 如 关内侯印 尺右尉印 3 印文中的排列进一步规范化 多数是右起上下读 印文篆刻均用摹印篆 字形宽博 笔画雄健刚劲 布局严谨丰满 具有庄严雅丽的气派 武帝时期官印的篆刻是汉印艺术的代表 也是我国篆刻艺术的典范 四 新莽官印新莽官印的形制与武帝时期官印同 然制作更精 武帝时期推行的五字印得到了普及 并有六字印乃至文字更多者入印 印文笔画均称圆润 严谨工整 字形稍长 方圆相兼 排列整齐 有的印文书法独具一格 如丞字下一笔两端上翘甚高 与其它两汉官印书法判然有别 新莽之特殊官名 地名以及称谓就构成了莽印的一大特色 也成为我们识别莽印的重要依据 五 东汉官印光武年间的官印 基本沿用西汉的形制 至东汉中晚期才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 东汉官印 从印章形制上说 主要是指中晚期印 这个时期的龟纽印 缺乏标准实物 所以尚无法作出准确的描述 这时官印的印台已明显变厚 纽边亦加厚 纽孔相对变小 东汉鼻纽的形制 可以认为是官印形态上的重要变革 西汉时期流行的被金石家称作瓦纽的鼻纽逐渐被淘汰 代之以上述两种形态的鼻纽印 而后者一直影响着魏晋南北朝官印的制作 东汉官印印文数字遵循西汉制度 而不同于莽印那样普遍采用五字 但印文风格与西汉印已很不相同 它完全抛弃了西汉官印文字的圆转形态 而采用方折的笔致 有的印文写法也很有特点 如 丞 字 西汉印丞字最下横笔两端均略微上翘 莽印丞字上翘甚高 东汉印丞字下笔则作简单直笔 这一变化 显然与东汉逐渐成熟的隶书密切相关 东汉官印用字并非都很严谨 有一些是有错别字 通假字的 这一现象在秦 西汉印中亦有 所以我们在利用官印与文献参证时 不能简单的认为官印是当时的信物 因而官印文字都是最标准的 凡与印文不符者 都应以官印为准 反过来 我们在鉴定印章时 也不能因为这方印章印文笔划有误 就简单地认为此是伪印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官印 一 魏晋官印魏 蜀 吴三国官印大抵依从东汉制度 晋官印制度特基本遵汉 但至晋后期 官印的等级界线就不如汉那样严格 从遗存印章考察 印章大小 纽式都与东汉印不易区分 进而把魏 蜀 吴三国及晋朝的官印一一鉴别出来更是相当困难 晋世之特殊官名 建制 爵号等成为鉴别晋官印的重要依据 魏晋官印尽管依随东汉制度 但还是有一定的变化 这时官印印文比汉印更显方正 结体一般比较松散 缺乏韵味 有的甚至可得相当草率 个别印章印面刻边框 魏晋颁发给少数民族印的数量最多 约400方 多是驼纽 仅有个别晋印为盘蛇纽 其行文形式基本沿袭东汉制度 即首字镌颁发国名 晋印中有的国名排在第二字 魏晋官印有许多属于殉葬印 分为实用印和冥印两类 魏晋冥印可分按制度规定的形制制作的加官印 蜜印和死者家属为死者镌刻的殉印三类 晋六面印可能与当时流行的私印形式有关 二 十六国官印十六国官印汇总的龟纽和鼻纽 形态与晋印大致相同 但多制作简陋 草率 印文也多信手刻凿 缺乏章法 唯前后赵的马纽印却制作精致 字体工整 与同时期之晋印在风格上难于区别 三 南北朝官印南北朝官印继承了晋印的传统 但又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是我国官印史上承上启下的时期 北朝官印也和晋印一样主要有鼻纽和龟纽两个系统 鼻纽印印体甚厚 纽面窄 与一般晋鼻纽印略异 龟纽印印体一般较大 较厚 有的官印还略呈长方状 此期龟纽印龟形的制作一反两晋十六国的粗简作风 龟甲 龟首及通体的刻纹均相当精致 特别是四腿挺直 甲沿突出 龟首平伸的雄健体态 与传统的龟纽迥然有别 印文的刻凿多数比较草率 直刀刻出 不加修饰 别字 简笔字多 然也不乏精品 这些印章字画刚劲 棱角森挺 体势雄浑 与北朝碑刻造像中的字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朝御玺略依汉晋之制 设乘舆六玺及传国玺 然北齐有 督摄万机 印一纽 以木为之 长一尺二寸 广二寸五分 背上为鼻纽 纽长九寸 厚一寸 广七分 这样形制硕大的御玺则是空前绝后的 南朝官印和北朝官印一样同属汉印系统 南朝官印印文风格有两种类型 一是接近北朝印 显得比较粗放 一是接近晋朝印 但比较拘谨草率 这两种风格的印文可能出于不同的王朝 在形制方面 前述之碑形鼻纽 将军印之兽纽 在晋和北朝印中均未见 乃是南朝所创之纽式 但总的来说 南朝官印是相当粗简草率的 是汉印系统印制的没落形态 与此相对照的是 这时还出现了诸如南齐 永兴郡印 那样的阳文大印 此印钤于在敦煌发现的写经 杂阿毗昙心论 残卷末及经卷背面 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阳文大印印文 这种类型的官印在当时虽不普及 但它作为我国隋唐印系的先声 在我国官印演变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第五节隋唐五代官印 我国官印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国 第二阶段秦汉南北朝 第三阶段隋至清 第一阶段属古玺系统 第二阶段属秦汉印系统 第三阶段属隋唐印系统 一 隋唐官印的特点 一 官署印大量出现 进入了官署印与官名印并行时期 晋以前的官印绝大多数都是官名印而极少官署印 而遗存之官署印都属低级地方行政机构 或管理某一具体事物之职能机构用印 至隋唐时期 这一沿袭了上千年的制度发生了变化 官署印终成为与官名印并行的官印 并成为后世官印的基本制度 二 在官印名称上 废止前朝官印中 章 字称谓 而保留 印 字 称 印 者都是县以上高 中级官署及官吏用印 隋官印仅称 印 这时还新出现了 朱记 记 称谓 镌这种称谓的都是县级僚属或相当于县僚属的低级机构和官吏的官印 如 集存 著录的 永安都虞侯记 蓟州甲院朱记 等 印 和 记 乃是当时官印上的一种等级制度 这一制度为宋以后各朝所沿用 三 在形制上彻底改变了秦汉印系统的方寸阴文的印式 而改为阳文大印 这时官印边长多在5厘米上下 有的并不纯正方 比边长多为2或3厘米的秦汉系统印就大得多 比一些北朝大印也大将近三分之一 由于印体大 已不宜佩带 因而纽式也作了很大改革 汉印系统普遍使用的鼻纽至唐代就完全废止 改变为长孔的环纽 至唐末五代又改为无孔的橛纽 这时官印印文均与印体一同铸出 并用阳文 在篆刻风格上 南北朝官印那种粗犷草率的作风也被改变 印文书体安排亦较疏朗 每印均加细线边框 具有特殊的时代风貌 第六节宋 辽 金 西夏官印 一 宋代官印宋代高 中级官员的官印都由中央统一铸造 北宋的造印机构为 少府监 南宋时 少府监并如文思院 官印也就为文思院铸造 低级地方官吏印信可由地方机构镌刻和颁发 按照规定 地方机构颁发之官印级别都很低 是不可称 印 的 宋印与唐印有很多共同之处 如边长多在5 6厘米上下 有的印略作长方 印文与印体一同铸出 阳文 刻痕很深 印面有细边 州县官署及长官以上官印均称印 县长官僚属如先尉以下官吏用印均称 记 等制度和特征 均与唐印同 宋印均橛纽 与唐后期印也一致 表明了宋印与唐印的继承关系 但宋印的时代特征还是非常突出的 宋代官印的特点 一 印背有刻款 而唐印无款 宋印刻款大概是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开始的 宋印刻款均施于印背两边 右边刻铸造时间 左边刻铸造机构 也有的印章仅刻铸造年月而不刻铸造机构 此外 印纽顶部还多刻一 上 字 以指示方向 宋印刻款制度影响深远 此后 各代印章均有刻款 二 少数南宋初期印印文加 行在 或年号 三 印文圆转盘曲 印面布局茂密 特别是北宋印 不少印章不仅行内字与字勾连 行与行之间印文亦多有纠结 这种印文风格与印面构图与隋唐印的疏朗格调大相径庭 与同时期辽 金印亦无二致 具有独特的面貌 二 辽代官印辽代官印既有汉文印 也有契丹文印 辽印纽式均为橛纽 汉文印印文铸出 刻痕较深 这都与宋印同 但其印体除称方块状外 还有作覆斗状的 三 金代官印金立国之初 主要使用宋辽旧印 至金太宗天会六年 1126年 始诏给诸司 官印 其前所带印记无问有无新给 悉上送官 但此诏书并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还存在 内外官印新旧名及阶品大小不一 有用辽 宋旧印及契丹字者 所以 在正隆元年又做了一次整顿 制定了各级官员印章的基本制度 纽式 大小 重量等 令礼部统一管理 此后 金代就形成了自己的官印制度 正隆统一印制一段时间 即金中期 金国对官印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 当时铸印的机构有礼部和少府监 内少府监 所铸都按朝廷规定的制度 工艺也较精 至金晚期 随着金中央政权的衰落 以及战争的频繁 就增加了不少临时性的铸印机构 诸如金宣宗设于南京 今开封 的 行宫礼部 尚书省设在地方的行政机构 行六部 军队中的 军师所 等 甚至地方上一些 路 级机构也铸造官印 所以这时的官印就比较混乱 往往不合制度 工艺质量也不如前期 金代官印汉文印和宋印一样 依其等级可分为 印 与 记 朱记 两大类 金制 九品以上职官的官印均称印 其最末一字都署 印 字 这类印数量最多的是军事机构的官署印及武官印 所见官名有元帅 万户 都统 副统 总领 提控等 此外 体现金代特有的军民合一制度的猛安 谋克印 中央及地方的行政官署与官名印如勾当公事 经略使 转运司 招抚使 总押 弹压等印 金代官印特点 仿照宋印 但有不少变化 它比宋印更完善了 金印的大小与官品成正比 官越大 印就越大 据 金史 百官志 每品官官印边长的级差为半分 如一品官官印边长为一寸六分半 二品为一寸六分 实物的大小可能与记载的不尽一致 但官高印大则与记载相符 级差很明显 宋印也存在官印大小与官品成正比的事实 但差距不大 甚至并不十分严格 在印文用字方面 出现了用千字文排号的印章 如 勾当公事月字号印 这种排号方法并将编号刻于印中是从金开始的 印文字体均属方折型之九叠篆 与宋印圆转篆法不同 印文依字之多寡 分两行或三行排列 每行字数相同 排列对称 印面显得整齐利落 绝无宋印那种密不透风的布局 印文刻凿较浅 与刻痕很深的唐 宋 辽印更迥然不同 刻款部位比宋印多 内容更丰富 金印背款也多刻铸造年月及铸造机构 但宋印背款铸造机构下均加一 铸 字 如 少府监铸 而金印则加一 造 字 如 礼部造 两者用字不同 金印中有的背款不刻铸造年月和机构 而刻千字文编号和印文的楷书对译 这一刻款内容也是宋印所无 金印还开创了印边刻款的形式 边款内容一般都是印文的楷书对译 个别印章刻女真文 有的还刻印文官名的上级隶属机构 如 哥札宋哥屯谋克印 边款刻 系宋哥屯猛安下 后两种边款内容仅见于谋克印 有的金印无款 这类印属金晚期 四 东夏官印 五 西夏官印西夏官印均正方 橛纽 有的有穿 有的无穿 基本形态与同时期的宋印相同 但西夏官印均阴文 则与宋印有别 西夏官印可分为六字印 四字印 二字印三种类型 六字印印文分两行排列 每行三字 右上起读 西夏官印印面大小也是与官署或官品大小成正比的 西夏官印多数有刻款 一般形式是 纽顶刻一西夏文 上 字 以指示印文方向 印背右边用西夏文刻镌印时间 完整者包括某王年号 干支 某年三个部分 有的刻款省年号 有的省干支 也有些特殊刻款 第七节元代官印 一 元官引的特点元汉字官印主要行用于八思巴字颁行以前的元代早期 二 八思巴字印元官印主要是元国书八思巴字印 第八节明代官印 一 明代官印的分类明代官印统一由礼部铸印司铸造 御宝形制已如上所述 其它官印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贵妃 太子 公主 亲王印 二 挂印将军 印 三 橛纽型百官印 橛纽型百官印的重要特征是其纽式 这类印纽式不仅与王 将军印不同 与前朝官印的纽式也是不一样的 宋 元官印橛纽作方片状 而明印橛纽则呈下大上小的椭圆柱状 其高度 几达宋 金印的两倍 比元印也高约三分之一 明橛纽印印文均用九叠篆 这种篆体与金 元印篆法同 但与明代其它类型官印的篆法有别 第九节清代官印 一 清代官印的分类 一 清代御印 二 其它官印清代其它官印依据其质地 篆体及形制可分为四类 1 后妃及太子印 2 亲王及世子宝 3 郡王及赐外国王公印 4 文武官印 文武官印又分为三种类型 文官印及关防 图记 条记 这类印有一共同特点 即都用橛纽 早期清印橛纽作椭圆柱形 但不似明印那样宽扁 后期则作圆柱形 与明印形态就决然不同了 清橛纽印由于官品不同 其质地 印台形式 大小厚薄也有差别 关防是沿用明制的印章名称 为总督 巡抚 钦差 各要冲镇守武吏及部分专设事务机构如关税监督等用印 这类印自成系统 均长方形 品级高的官吏如总督 巡抚的关防为银质 长三寸二分 阔二寸 汉文用尚方大篆 其余均铜制 大小和其它官印一样 与官品高下成正比 印面也与文官印信一样依不同等级篆以不同书体 条记名称亦见于明代私印 公 侯 伯 高级武吏及边政大臣印 这类印均银制 蹲虎纽 汉文用柳叶篆镌刻 最贵者为公 提督 总兵印 方三寸三分 厚九分 其余依其官品分二台 平台 大小则基本相同 唯副都统印略小 边政大臣印除刻满 汉两种文字外 还刻所辖民族之文字 喇嘛印 这种印章也具官印权威 这类印依等级有金 银 铜三种质地 均云纽 刻满 汉 藏三种文字 清官印刻款内容和形式大抵依随明制 其不同者有两点 其一 印背一般除用汉字刻印文及 礼部造 字样外 还多加刻同一内容的满文 有的印章甚至在每行汉字旁边都加刻满文对译 或者汉字刻于印的三边 而在印背及印的第四边刻相应的满文对译 其二 每印款都有印章编号 其号均以当朝皇帝年号为序 如乾隆颁发之官印 均刻乾字 号 这种编号方法乃效仿明末的官印制度 第二章官印诸要素及其演变 第一节质地 一 玉印战国时对玉玺的使用并无等级规定 但秦汉南北朝官印系统中 玉就成为帝后印的专用质料 隋以后 对玉印的使用也大抵依循前制 但自元代起玉质官印使用范围放宽 清太子因也可用玉 制度的变化 在鉴定古印时应该注意 二 金印秦汉南北朝时期 使用金质官印仅限于少数贵族和高官 西汉时期使用金印的大抵限与王 侯 太子 贵人 丞相 太尉 大司马 大司空 太傅 太师 太保 前后左右将军更贵族和高官 以及少数民族王印 这些人物均无秩级 其地位比 汉书 百官公卿表 所述的西汉最高秩级中二千石要高 东汉时使用金印扩大到车骑将军 关内侯 晋以后使用金印又比两汉大些 特别是南朝 拥兵的征 镇 平等将军也都在使用金印之列 这在汉代是不可能的 从实物可知 晋给少数民族王印也有金质的 但并未形成制度 铜质鎏金印多属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有极少数被作为金印代用品 而绝大多数是发给佩带铜印者 它可能有某种荣誉的性质 因此 决不可把鎏金铜印与金印完全等同 也不可用遗存的鎏金铜印去推论当时使用金质官印的制度 三 银印两汉时期 使用银印的是秩中二千石 二千石的高官 秩比二千石的职官则银 铜并用 四 铜印遗存的战国官玺 玉印很少 多属铜玺 今见秦官印均为铜印 两汉史籍记载佩带铜官印的为秩比二百石至千石官 第二节纽式 一 螭虎纽为帝后用印纽式 帝后印用螭虎纽始于秦 汉因秦制 近年出土的 皇后之玺 纽式可证 魏晋南北朝诸国帝玺也多用螭虎纽 帝后用螭虎纽的下限目前尚无法确定 但宋末以后已不在用此纽式则是非常清楚的 二 龙纽最早的龙纽印是近年出土的南越国 文帝行玺 龙首微昂 龙身作卷曲状 制作精致 西汉官印无此纽式 文帝玺用龙纽 可能与当地民俗有关 龙纽印与帝后联系在一起 可能是从五代开始的 今见实物有前述之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王建谥宝 宋以后 帝后印就用龙纽 历代帝后龙纽印的名称是依龙的形态定的 但同一形态的龙纽印 各代并不一致 这也就为我们断代和鉴定提供了依据 三 龟纽官印中的龟纽大概出现于西汉文景时期 在汉代 龟纽是高级官吏佩印的纽式 汉代龟纽官印与质地关系十分密切 一 凡金制官印均龟纽 二 凡银制官印均龟纽 三 秩比二千石铜印亦用龟纽 由上所述 汉王 侯等有爵号者 秩比二千石以上者 均用龟纽 新莽使用铜质龟纽的秩级比西汉略低 新莽至少秩千石官也可以使用龟纽 魏晋那北朝诸国使用龟纽的制度没有汉代那么严格 魏晋使用龟纽印的下限一般在五 六品官之间 但个别职官可为七品 汉魏南北朝官印龟纽的形态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种 1 龟首短 龟身俯伏 四腿刻铸不清晰 此属龟纽的早期形态 流行于西汉文景时期 2 龟首微伸 四腿刻铸清晰 爪外向呈半立状 背或圆 或后部高隆 或前半一部两边略内凹 甲形清晰 其上多饰六角环纹 是古官印中制作最为工致之一种 流行于西汉武帝 新莽及东汉早期 遗存最多的为新莽印 3 龟首造型与 式相近 然龟身背平而略长 两只前腿爪向外 后腿屈曲 爪不外向 流行于东汉 4 龟首长而斜向上方伸出 龟身俯状而长 背纹简单 或直纹 或圈纹 光素者寅不在少数 腿的造型与 式相近 然而更趋质朴 流行时间长 从东汉晚期至魏晋十六国及南朝 因而遗物甚多 5 龟身巨大 四腿呈立状 龟首粗壮而多平伸 龟甲形式多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城市生态修复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生态修复项目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报告
- 信访知识培训课件
- 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 2025年传媒互联网行业投资策略分析报告:AI应用落地机会景气娱乐赛道
- 输电安全课件
- 小麦病虫害防治图谱课件
- 小鸭子课件模板
- 农业企业注销与土地流转及农民权益保障协议
- 城市四区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协议及资金监管执行
- 《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全套教学课件
- 中考数学计算题练习100道(2024年中考真题)
- 【手术室护士配合在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进展3800字(论文)】
- 一周小组工作总结
- 2024年四川省大学生国家安全知识竞赛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大单元作业设计
- 2022中国学生营养日零食选择科普讲座课件
- 传染病科护士的新技术和新疗法应用
- 卫生洁具采购与安装投标方案(技术标)
- 华为HCIE-CloudServiceSolutionsArchitect云服务练习试题附答案(一)
- 消防维保方案(消防维保服务)(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