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2011年第二期.doc_第1页
健康报2011年第二期.doc_第2页
健康报2011年第二期.doc_第3页
健康报2011年第二期.doc_第4页
健康报2011年第二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递最新健康知识 引导健康新生活导读1、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两法”并存陷尴尬 详细内容 2、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居民数超1亿 详细内容3、远离硫磺姜化学醋 专家教你识别3类“毒”食品 详细内容4、防范耐药性 纠正五大误区 详细内容5、哪些药不宜用热水服 详细内容6、中年人理想睡眠时间是每晚7小时 详细内容7、生育保险专栏 详细内容 医卫快讯1、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两法”并存陷尴尬据介绍,侵权责任法出台前,患者打医患纠纷官司有两个选择,俗称“双轨制”。一是打医疗事故赔偿官司,二是打医疗过错责任官司。但患者不管选择哪一条路,都必须先做医疗事故鉴定。患者只有在得到不构成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后,才能申请法医学鉴定,确认医院是否存在过错,并据此获赔。 广遭诟病的是,医疗事故鉴定由当地医学会组织当地医院的权威医生进行。这意味着,“裁判员”是医生,“运动员”也是医生。 患者吴小姐因上节育环造成子宫穿孔,与本市一家三甲医院打了3年的官司。她认为医院严重违反了诊疗操作规程,但省、市两级医学会的鉴定结论都是不构成医疗事故。“这根本就是行业保护。”吴小姐觉得,鉴定医生是“裁判员”,而被告方的医生是“运动员”,鉴定结论难以让人信服。 更让患者觉得不公平的是,“双轨制”的赔偿标准也不同。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果构成医疗事故,患者只能按照医疗事故标准获赔,而这一赔偿标准常常会低于打医疗过错责任官司获得的赔偿。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的尴尬 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将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绕过”医学会的鉴定,改由与医院没有关系的社会司法鉴定机构组织鉴定。 然而,这一“颠覆性的变化”在司法实践中却并未发生。 去年10月,省法院和省卫生厅联合发布关于医疗损害鉴定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其中指出,患者与医院打侵权官司的,由法院委托进行医疗损害鉴定,但组织鉴定的机构依然是医学会。同时,这份意见也没有否定医疗事故鉴定,这意味着患者依然可以选择打医疗事故官司,“双轨制”依旧。 医疗损害鉴定“换汤不换药”? 根据意见(试行),患者与医院打侵权官司,由法院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而且,如果患者不服医疗损害鉴定,不能再申请社会鉴定机构进行法医学鉴定,除非医院同意。 “这是换汤不换药,又回到了老路上,还封死了患者的另一条出路。”一名律师说,根据意见(试行),医疗损害鉴定的组织方式和医疗事故鉴定一样,依然实行权威医生合议制,“老子”鉴定“儿子”的“病根”还是未得到根治。 据了解,由于这份意见实施时间不长,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份医疗损害鉴定报告出炉,但不少法官对医疗损害鉴定持乐观态度。“医疗损害鉴定和医疗事故鉴定有明确区别,后者只需作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的结论,而前者则要鉴定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这种过错与患者的损害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一名法官说,医疗损害鉴定报告的内容,实际上采用了法医学鉴定报告的模式,内容比较翔实,而且医疗损害鉴定专家要出庭接受质询,鉴定结论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应能得到保证。 去年7月1日实施的侵权责任法,明确了医院只要在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就要承担责任的原则。而此前,医患官司一直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患者到法院打官司,首先要由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而医学会设在卫生部门,其组成人员大部分也是医生。这种“老子”鉴定“儿子”的方式,一直让患者觉得不公平。侵权责任法的实施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认为终可“绕过”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然而,这一变化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发生。 那么,患者与医院发生医患纠纷后到底该如何打官司?记者做了采访。 新闻提示 “双轨制”下,患者如何打官司 早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初,司法界就对该法与医疗事故条例的关系,以及医患官司以后该怎么打有过激烈辩论。 一名长期从事医患纠纷案件审理的法官表示,目前法院处理医患纠纷依然是“双轨制”:患者可以选择打医疗事故官司,做医疗事故鉴定,按照医疗事故的标准获赔;也可选择打侵权官司,做医疗损害鉴定,按照人身损害的标准获赔。 这名法官表示,虽然侵权责任法没有改变医疗纠纷双轨制的情况,但医疗事故鉴定已不再是“规定动作”,现在选择权完全交到了患者手上。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计算一下赔偿标准,选择打医疗事故官司或是侵权官司,医疗事故鉴定“前置”带来的赔偿标准不一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返回2、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居民数超1亿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公报显示:按常住人口统计,人口第一大省广东省共有104303132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7.79%。国家统计局表示,此次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地区的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加上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552300人、台湾地区23162123人,我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公报显示,人口第二大省山东省的人口为95793065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15%;河南省为94023567人,占7.02%;四川省为80418200人,占6%;江苏省为78659903人,占5.87%。另外,首都北京市的人口为19612368人,占1.46%。现役军人为2300000人,难以确定常住地的人口为4649985人。 同时,此次人口普查还首次将居住在我国大陆地区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结果显示,共有香港居民234829人、澳门居民21201人、台湾居民170283人,外籍人员593832人,合计1020145人。其中,按国籍分,外籍人员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国家是:韩国120750人,美国71493人,日本66159人。返回3、远离硫磺姜化学醋 专家教你识别3类“毒”食品关于牛肉膏问题的质疑余音未 ,广东佛山又爆出在猪肉中掺入硼砂等有毒原料假冒牛肉的恶性案件,涉案假牛肉数量达1.6万多公斤!有评论说,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中国老百姓的态度已从“愤怒”转到了“无奈”,但愤怒、无奈之余,大家对这些每天都要吃的食物,依然有各种各样的担忧。躲开“染”出来的漂亮食品 4月15日,湖北宜昌市查获了近1000公斤用硫磺熏制而成的“毒生姜”。与那些颜色暗淡、浑身泥土的天然姜比起来,这些姜都光滑干净、娇黄嫩脆,不过专家指出,长期摄入硫磺,会导致人慢性中毒,严重的则会影响到肝肾功能。仅仅过了2天,又有25吨“毒豆芽”在沈阳被查获。同样是为了让食物更加漂亮、增加黄豆发芽率,这些豆芽里被加入了尿素、恩诺沙星、6-苄氨基腺嘌呤等违法添加剂。其中尿素用量超标27倍;恩诺沙星是一种抗生素,一般用在动物身上;6-苄氨基腺嘌呤长期食用则会在人体内产生可致癌的亚硝酸盐。紧接着,4月19日,又有媒体曝出北京、成都、辽宁等地先后发现染色黑芝麻,染出来的芝麻个个又黑又亮,洗过22遍,还是一盆黑水。这些食物与媒体报道过的“染色馒头”如出一辙,都是用人造的漂亮外表非法牟取经济利益,却置消费者的健康于不顾。 专家指导攻略: 挑生姜:“脏”点的最好。姜在窖藏时埋在沙土里,要想买到放心的生姜,最好是上面沾点泥。“毒生姜”一般要先洗后熏。熏过的姜不仅干净,而且颜色浅,水嫩嫩的,发亮,皮薄,轻轻一搓就掉了。正常的姜则颜色发暗、发干。如果自己实在不会判断,最好的方法是把所有的姜都去皮吃。因为硫磺熏制只会对姜皮造成影响,对姜肉影响不大。 挑豆芽:细长有须的更天然。用尿素等违法添加剂泡发的豆芽,一般又短又粗、没有根须。由于水分含量大,看上去非常饱满、亮晶晶的。谭梁之说,他亲自试验过很多次,这些豆芽炒菜时一加热,尿素中的氨、氮等物质就会挥发出来,有明显的尿骚味。用清水泡发的豆芽一般是细长、有根须的,颜色发暗,豆子的芽胚发乌,水分含量较低。 挑芝麻:三招辨出“染色”芝麻。一看颜色,染过色的又黑又亮、一尘不染;没染色的颜色深浅不一,还掺有个别的白芝麻。二闻味道,没染色的有股芝麻的香味,染过的不仅不香,还可能有股墨臭味。三、用餐巾纸蘸点水一搓,正常芝麻不会掉色,如果纸马上变黑了,肯定是染色芝麻。有些黑米也可能被染过色,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用牙咬开,里面是白芯,就肯定是用白米染成的。 识破以假乱真的“变脸”食物 仅凭一种叫“牛肉膏”的东西,就把猪肉轻而易举地加工成以假乱真的“牛肉”,听起来似乎难以相信,但在安徽、江西、福建、广州等地,假牛肉先后出现。不仅如此,还有出售食品添加剂的老板教你让猪肉“变脸”的程序:先用麦芽酚去除猪肉味,然后用牛肉膏腌制2小时,让它完全具有牛肉味,最后再用胭脂红染成牛肉色。这一切所凭借的,都是食品添加剂。还有4月9日在山东发现的“化学醋”,由工业用的冰醋酸加焦糖色调制而成,其中不含一点粮食。据了解,工业冰醋酸含有一定的重金属砷、铅,长期食用会导致胎儿畸形、失明和癌症。 专家指导攻略: 挑牛肉:最好的方法是别到小摊贩、农贸市场买牛肉,大超市的牛肉进货渠道稳定,比较有保障。南庆贤教授说,目前国家对给食物上色、增香的添加剂规定还不够细致。“牛肉膏”不是不能用,按规定限量用在牛肉上可以,但用于将猪肉变成牛肉,则属于典型的欺诈行为。他研究了一辈子的畜牧业,在分辨肉类上可谓经验丰富:买肉时要看横切面,一般猪肉的纤维又细又松,牛肉的纤维又粗又紧;猪肉脂肪含量高,牛肉的脂肪比较少;从口感上来说,猪肉容易咬断,牛肉则有韧劲,不易咬断。何计国则指出,除了假牛肉,用羊油浸泡猪肉、鸭肉冒充羊肉的也屡见不鲜,最好的方法是别买20块钱以下的牛羊肉,容易有假。他提醒,在一些便宜的自助餐中,最容易出现假牛羊肉。 挑食醋:一闻二看。据谭梁之所知,“化学醋”、“勾兑醋”从1997年就开始出现,这么多年一直屡禁不绝。家里买的品牌醋还好,像有些像街边饭馆、小吃店的醋,一打开盖,就有一股特别呛鼻的味道,而不是正常醋该有的米发酵后的香味,尤其要注意鉴别。这是因为冰醋酸是一种特别容易挥发的物质。一般来说,老陈醋的颜色深、发黑,米醋的颜色淡,发棕,“化学醋”的颜色更淡,而且味道非常酸。 辨别黑心“有毒”食品 三聚氰胺奶粉和今年“315”所曝光的“瘦肉精”阴霾还未消退,近日在江苏又出现了“水银刀鱼”。高达300元一斤的长江刀鱼,外表被涂上了一层银粉,鱼肚子则被灌上了水银,这一切都是为了将死鱼伪装成活鱼,并给鱼增重,卖出更高的价钱。蔺新英指出,鱼里加入水银非常危险,即使不吃下去,一旦其暴露在空气中,产生的挥发性物质也会通过呼吸道进入,造成人体汞中毒。 专家指导攻略: 挑鱼类:首要准则是新鲜。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曾出台过一个非常权威的水产品购买指南,具体挑选方法是:生鲜鱼的眼睛应该是清澈而且稍微凸起的、腮鲜红没有污垢、鱼身和鱼肉应该有韧性、有光泽。一般来说,买鱼时可以先闻闻它的味道,如果外面刷了银粉,会有股刺鼻的油味。刀鱼的皮非常薄,用手轻轻一粘,就能粘下来。而刷了银粉的死刀鱼,往往变质后皮已经掉了,这层银粉是不管怎么粘都粘不下来的。鱼肚子里的水银不太好看出,但只要打开鱼腹,就会滚出来。谭梁之说,除了刀鱼造假,市场里用普通黄鱼刷上柠檬黄和明胶等物质熬成的糨糊,冒充黄花鱼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两者价格能差上十几倍。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用餐巾纸一擦,纸上发黄,肯定是染过色的黄鱼。返回知识与健康1、防范耐药性 纠正五大误区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很多百姓对细菌耐药性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严重影响着抗生素的正确使用。误区一:长期吃抗生素,都会产生耐药性。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细菌耐药性是怎么产生的呢?天然的抗生素是细菌的代谢产物,用以抵御其他微生物,保护自身安全。细菌的数目是庞大的,一种细菌具体到每个细菌又是千差万别的,面对生存环境中其他细菌以及人类使用的抗生素的压力,敏感的细菌往往被杀死而淘汰了,但会有一些细菌幸免于难。这些细菌之所以可以幸免于难,可能缘于偶然的基因突变。因为这些突变,这些细菌能制造出能灭活抗菌药物的物质,如各种灭活酶,使抗菌药物的活性减弱,甚至完全失活。这便是自然选择下细菌耐药性的由来。细菌的耐药性,也可以通过细菌间的耐药基因传递而在不同种的细菌中传播,使多种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在自然状态下,耐药变异菌所占的比例极小,因此,即使需要长期服用抗生素,只要使用剂量充足,不留给个别耐药菌苟延残喘的机会,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概率就可以大大降低。误区二:自行减量、减疗程服用,不会耐药。抗生素要在我们体内发挥作用,必须达到并且维持一定的浓度。药物的推荐剂量和疗程都是通过反复实验证实能达到最佳药效的使用方法。减量、减疗程服用,会使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结果使杀菌效果大打折扣。症状一有好转便停药,不但容易使急性感染转变成慢性感染,导致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细菌也更容易产生耐药性。误区三:越高级的抗生素,效果越好。不少人以为,越高级的抗菌药越好。比如三代头孢一定比一代头孢要好。这个概念是错误的。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必须了解抗菌谱的概念,即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细菌可以分为两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一代头孢,例如头孢拉定,主要抗革兰阳性菌;三代头孢,主要抗革兰阴性菌,其抗革兰阳性菌的能力比第一代头孢弱。所以,如果是抗革兰阳性菌,那显然一代比三代要好。理想的抗生素应该对细菌有高度选择性,对机体无毒或毒性很低。盲目选用高级广谱抗生素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容易破坏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抗生素并非越高级越好,越新越好,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误区四:服药无效就是耐药,得换抗生素。不少人认为感冒咳嗽发热就是细菌感染,就得用抗生素,服用抗生素几天后还是有咳嗽低热,没有药到病除,就认为选用的这种抗生素无效或者体内的细菌已经耐药了。其实,抗生素起效需要一定的时间,临床上对于治疗无效的肺炎判定时间界定为72小时。比如咳嗽,即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在使用抗生素杀灭了致病细菌后,通常仍然不能马上停止咳嗽,这是因为长期咳嗽会导致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气道反应性增高等,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频繁更换抗生素杀死的都是对选用的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不太敏感的细菌反而会被保留下来,结果更易导致耐药。误区五:耐药后停用,过段时间就好了。细菌的耐药基因不仅可遗传给后代,还可传播给其他种类的细菌。研究发现,细菌还可以“回复突变”,即一种抗菌药物,例如青霉素,在某一区域内应用一段时间后,一些细菌针对青霉素发生了耐药,这时如果换用另外一类抗菌药物,例如环丙沙星,则对青霉素耐药的细菌可以被环丙沙星杀死,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也不能再传递下去,甚至可以逐渐消退。循环使用抗菌药物,是针对一个区域遏制细菌耐药的有效方法。对我们每一个患者来说,需要记住的是:每一次用药,都要足量、足疗程地服用抗菌药物,彻底消灭病原菌。返回2、哪些药不宜用热水服服药方法不对会造成药效大打折扣,因此,服用方法(如一日几次、饭前饭后以及剂量多少等)除了一定要遵照医嘱外,还应注意,服药时用水的温度高低对一些药物的疗效也有影响,尤其是以下几类(种)常用药物,千万不能用热水(一般指60以上)送服。助消化酶制剂如常用的有胃蛋白酶合剂、复方淀粉酶口服溶液、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食母生)等,此类药中主要含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易凝固变性,失去应有的催化剂作用,使助消化功能大大降低。止咳糖浆为复方制剂,即将止咳药溶解在糖浆中。一方面,糖浆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薄膜,能减轻黏膜炎症反应,阻断刺激而缓解咳嗽;另一方面,止咳药吸收后直接发挥镇咳作用。若用热水冲服,会稀释糖浆而降低黏稠度,使黏附在黏膜上的糖浆减少,不能形成保护性薄膜,从而使止咳糖浆药效大打折扣。维生素C维生素C生理功能有: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但它是水溶性制剂,很不稳定,遇热后易丧失活性。活菌制剂常见的有复合乳酸菌胶囊、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口服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等。这些药物中所含的活菌对温度比较敏感,热水可直接将其杀灭,从而失去治疗作用。因此,含乳酸杆菌等活菌类药物也不宜用热水送服。胶囊型药物现在胶囊剂型药物非常多,如常见的伤风胶囊、诺氟沙星胶囊、头孢氨苄胶囊、鱼肝油丸、维生素E胶囊、藿香正气胶囊等。胶囊是由明胶制成的,易溶于胃酸,对人体无害。而装入胶囊的药物大都对胃黏膜和食道有刺激,或者易被消化液分解破坏,有的则是缓释胶囊,完整吞服后才能使药物剂量均衡释放,发挥最佳药效。热水送服会使胶囊快速溶化,胶囊皮极易粘在喉咙或食道里,从而减弱或失去了胶囊剂应有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上述药物的疗效,人们在服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