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服务业就业效应分析.doc_第1页
青海省服务业就业效应分析.doc_第2页
青海省服务业就业效应分析.doc_第3页
青海省服务业就业效应分析.doc_第4页
青海省服务业就业效应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青海省服务业就业效应分析 院 别: 经管学院 系 别: 经济系 专 业: 经济学 年 级: 2008级 作 者: 周兆林 指导教师: 杨 晓 职 称: 副教授 完稿时间:2012年5月15日12 目 录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引言.1一、青海省三大产业发展及其就业状况.1(一) 农业发展及其就业状况.1(二) 工业发展及其就业状况.1(三) 服务业发展及其就业状况.2二、青海省服务业就业能力增长的深层原因.3(一) 生产率差异.3 (二)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作用.4(三)结构偏离度差异.5(四)城市化的作用.7(五)社会化和专业化的作用. .7三、青海省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能力.8(一) 收入水平差异.8(二)就业弹性差异.8(三)就业结构偏离度差异.10(四)其他差异.11四、结论及对策建议.11(一)调整产业政策,促进服务业就业.11(二)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服务业就业.12(三) 大力发展信息科学技术,加快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12参考文献. 13【内容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如何利用服务业扩大就业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依据这样的研究背景,以青海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的理论对青海服务业就业的现状及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了分析,指出服务业一直是青海省就业增长最快的领域,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促进青海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服务业; 就业;就业吸纳能力【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ity changes a course accelerate, service industry to absorb employment advantage more and more obvious. How to use the service sector employment has been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research hot topic, this paper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o Qinghai as a specific object of study, combining the related theory of Qinghai service industry employment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ir employment ability undertook an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ervice industry of Qinghai Province has been the fastest-growing in the field,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he expansion of employment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and put forward to promote Qinghai service industry employment absorptive capacity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Key words 】 services; employment; employment ability引 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应对失业是世界性难题。我国是第一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2003年我国政府首次将“新增就业”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表明了国家对严峻就业形势的重视,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就业不仅要靠计划调节,更要靠市场机制的完善,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创造就业需求,改善就业结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点领域。世界各国对服务业范围的界定争议较大。在我国,服务业一般是指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以及建筑业以外的其它行业,也就是第三产业的统一称谓。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较快,服务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增长,就业比重提高。但青海省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型相对于其他先进省市平均水平要慢很多,就业问题制约着青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青海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路径,探寻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一、青海省三大产业发展及其就业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三次产业都有了快速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相应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见表1。(一)农业发展及其就业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6%下降为2011年的9.5 %,下降了14.1个百分点。虽然比重大幅度下降,但农林牧渔生产仍保持平稳增长,2011年完成增加值155.44亿元,比1978年的15.54亿元,增长了10倍,对GDP的贡献率为3.7%。在就业方面,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由1978年的103.2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24.77万人,就业人员比重则从71.3%下降到38.8%,降低32.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青海经济的发展,农业对GDP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农业中所需的从业人员正逐步减少,出现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据统计,青海农牧业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是富余劳动力。因此,加快合理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成为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二)工业发展及其就业状况青海省的工业化道路是由过去单一的农牧业自然经济与半自然经济的落后状态起步的。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调整结构、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现代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其中包括冶金、煤炭、电力、石油、化工,还有机械、建材、轻纺和食品等多门类的工业园区,交通邮电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相比第一产业,青海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其产值从1978年的7.7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39.10亿元,增加了122倍,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49.6%到2011年的57.5%,上升了7.9个百分点。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就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18.3%增加到2011年的23.8%,整体上呈现一定相对稳定增长的趋势。(三)服务业发展及其就业状况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青海省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在服务业增速较快。改革开放30年来,服务业年均增长9.51%,高于地区生产总值8.9%的年均增长速度。特别是“十五”以来,青海省服务业得到了相对较快的发展,服务业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30.2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40.18亿元,增长4.16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6.8%提高到2011年的33.0%,增长了6.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25.2%。就业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青海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10.4%上升到2011年的37.4%,上升的幅度较大,有27个百分点。绝对就业人员数从1978年的15.0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12.87万人,年均增加3.16万人。表 1: 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及从业人员比重变化情况年份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业人员构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23.649.6 26.871.318.310.4198126.541.332.268.417.713.9198526.240.633.261.420.118.5199025.338.436.3 60.018.821.2199523.539.636.956.116.127.8200017.041.141.954.514.431.1200213.244.742.154.114.831.1200512.048.739.3 49.418.731.9200610.951.637.547.319.233.5200710.653.336.945.321.634.1200811.055.034.044.521.334.220099.953.236.943.021.935.1201010.055.134.941.322.536.220119.557.533.038.823.837.4资料来源:2011年青海统计年鉴,2011年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过以上分析表明:从经济发展历程看, 就业结构的变化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发展的,二者的变动具有一致性。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劳动力会按照三次产业的调整方向变动,同时劳动力结构及流动方式, 决定了产业的分布及其变动, 从而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青海省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11年这一结构调整为9.557.533.0,“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伴随着全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青海的就业结构也不断进步,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调整。经数据表明,改革之初,在全省144.17万就业人员中,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71.318.310.4。随着经济的发展,2011年,全省就业人员达到321.58万人,就业结构为38.823.837.4。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下降了2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提高了3.6个百分点,比较往年逐年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增加27个百分点,幅度较大。因此,可以看出,无论从增长速度还是从绝对增加值,青海省服务业保持着适度的增长和稳定的发展,逐步适应了居民服务性消费增长的需要。青海服务业一直是就业增长最快的领域,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青海省服务业就业能力增长的深层原因(一)生产率差异库兹涅茨认为,第一、二、三产业部门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推动了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引致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具体来说,劳动者可以在高效率部门获得更高的报酬,资本也会集中在高效率部门获得资本收益,产业随之变化。例如,当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时,大量农业就业人口就会转入制造业;同样,当服务消费需求增加,而且服务业效率超过了制造业,也会引起资源再配置,服务业特别是高劳动效率的现代服务业得以快速发展。 表2:20012011年青海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第一产业0.290.250.230.190.210.220.220.220.220.230.25第二产业2.412.482.542.572.622.652.662.712.472.582.62第三产业1.041.071.081.101.181.111.091.091.081.061.01数据来源: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012011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由于服务业的产业特性,服务业的产出与收益一般是在平行时间段的。它既不像第一产业那样受天气、土壤等多因素影响,又不像第二产业的特点需要高成本与高能耗,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这样一来,服务业的生产率因为受影响因素较少,相对农业与工业很容易完成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从而加快经济进程。表2说明,青海省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对比中,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这主要是与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少,而从业人数比重偏高,现代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薄弱有关。第二产业的情形则与第一产业完全相反,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三次产业的比较中一直高居榜首,除了生产力提高的因素外,第二产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转移也是主要原因。服务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但高于第一产业,标明青海省和全国一样服务业都处在上升时期,吸纳了较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零贸易及餐饮业两个服务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两个新兴部门,说明传统服务部门的效益欠佳,长期处于高就业、低效率的状态,也表明了新兴部门的就业人数的增长,对社会劳动力就业贡献增大,并且金融保险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表明其吸收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其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具有较大的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见表3。表3:20032011年青海服务业内部比较劳动生产率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交运仓及邮电通信业1.431.631.461.501.501.521.551.64批零贸易及餐饮业0.420.490.510.550.520.480.450.41金融保险业9.009.6510.0910.1310.3010.3510.4410.57房地产业18.5021.2423.5126.3430.0028.6727.1629.53数据来源:根据2011年青海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二)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作用在资本的推动下,许多行业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资本和技术的应用直接促进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原有的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出现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就业弹性系数趋于下降,不可避免的导致这些行业雇佣的劳动力人数出现了大量减少的状况。可以说,以资本替代劳动为特征的变迁路径正在不断得到强化与发展,成为影响劳动需求与产出同步增长,造成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看到资本的替代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巨大辐射作用。马克思指出,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性行业的有机构成提高使得一定量的资本投入对劳动力需求的比例下降,但会使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总量增加,能促进非生产性行业即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也就是说,只有第一、二产业有机构成较高,具备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有更多的人从事第三产业,才能有更多的物质产品满足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全社会的需求。可以说,第一、二产业的有机构成越高,第三产业就越发达,才能吸纳的劳动力就业人数越多。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和工业生产中应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减少,但同时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吸收了更多劳动力就业。城乡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283.9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321.58万人,增长了13.3%。 (三)结构偏离度差异本文采用结构偏离度这个指标测度偏离程度。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业增加值比重之差,用公式表示为:(1)式中,为结构偏离系数,Em为第m次产业的就业人数(m=1,2,3),E为三次产业的总就业人数,Gn为第n次产业的增加值(n=1,2,3),G为三次产业的总增加值,即该地区的GDP。结构偏离度反映了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吸纳就业人数的匹配程度。结构偏离度等于零时,表明该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总量上达到了均衡状态。也就是说,结构偏离度越接近于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合理。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时,表示该产业的就业增长大于产值增长,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 存在着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压力;相反,当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表示该产业的就业增长小于产值增长,就业比重偏小,该产业应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使产值的发展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保持一致。表4:青海省三大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39.28 0.93 -10.21 20049.14 3.54 -12.69 20058.01 5.78 -13.79 20067.13 2.50 -9.63 20075.62 -3.33 -2.30 20085.66 -3.11 -2.55 20095.43 -3.37 -2.06 20105.38 -2.63 -2.74 20115.35 -4.54 -0.81 数据来源: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11计算得到图: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数据来源: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11年)计算得到通过表4和上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大于0,说明第一产业的就业增长大于产值增长,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 存在着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压力;相反,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保持负数,表示该产业的就业增长小于产值增长,就业比重偏小,说明第三产业产业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使产值的发展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保持一致。(四)城市化的作用城市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过程,是人们生活、 生产方式全面转变的过程。城市化进程对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具有决定性影响。这是因为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化使得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为服务业的发展开拓了市场,奠定了基础,而根据库兹涅茨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可知,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发展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只有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青海省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化率由2003年的21.2%提高到2011年的44.7%。在城市化进程中,比如旅游、物流、金融、保险以及信息服务、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行业都有了突破性发展,也创造了较多的工作岗位,减轻了青海省的就业压力。全省就业率由2003年的53.9%增加到2011年的58.1%,其中服务业就业率由31.1%上升到的37.4%。表5:城市化率及就业率变化情况 年份城市化率(%)就业率(%)200321.253.9200523.455.3200729.857.0200938.757.6201144.758.1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1年)(五)社会化和专业化的作用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化分工越来越详细,产生了大量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和服务岗位。这种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确实极大的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很多已经形成了针对某一个环节的专业服务队伍。例如在餐饮企业已经形成了专业的餐具清洁企业,吸纳了大量的服务人员就业,这种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扩大了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时,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一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优秀人才涌入到服务业各个行业中,极大的提高了行业专业化服务的水平,促进了行业规范化发展,同时也为培养专业化服务业人才队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促进了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三、青海省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能力分析服务业包括了流通服务、生产和生活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等领域以及社会文化体育服务等公共领域,其总体上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一)收入水平差异在现代服务业较发达的工业化阶段,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信息和知识密集的服务行业的发展,相比与传统的服务,更加突出高科技知识含量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比如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物流,房地产等行业都是如此。因此,现代产业工作人员一般都要求文化素质较高。而传统服务业一般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则比较低。从青海目前情况看,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较多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居民服务等基础行业,它们普遍具有进入行业门槛低、劳动密集特征明显等特征,但收入偏低。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异,最显著的优点就是收入水平大大高于传统服务业。(二)就业弹性差异弹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微小变动所作的反应。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就是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经济增长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就业变化的比率,其计算方法如下所示:式中,E表示就业弹性,L表示就业人数的变动量,L表示就业人数,Y表示产业产值的变动量,Y表示产业产值。就业弹性反映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具体来说,当就业弹性为正时,就业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意味着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越强,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反之,当就业弹性较低时,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低,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不明显。当就业弹性为负时,形成一种“海绵”效应,即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分为两种:第一,当经济增长为正,就业增长为负时,表现为“挤出”效应,此时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就越明显,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小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就越小;其次,当经济增长为负,就业增长为正时,表现为“吸入”效应,此时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吸入”效应就越大,反之就业“吸入”效应就越小。“吸入”效应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一现象也曾经出现过,农村经济对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就反映了这一现象。此外,当就业弹性等于零时,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没有拉动作用,此时依靠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不会产生明显效果。由于我国现有经济对劳动密集型生产力的需求越来越有限,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不断降低,导致我国的整体就业弹性不断下降。传统服务业行业的市场一般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很难再吸纳劳动力,劳动力的劳动价值也得不到体现。而现代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正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生花,其就业弹性较高。20032011年青海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弹性如表6所示。由于弧弹性自身的缺陷和考察年份的数量不足,因此本文主要关注就业弹性的平均值,通过其大致水平和变化趋势来分析三次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表6: 第三产业内部主要行业就业弹性情况年份行业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平均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28-0.72-0.52-0.28-0.720.200.91-0.247.382.0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34-0.26-0.26-1.34-0.260.250.561.111.160.77批发与零售业-1.34-0.580.141.020.14-0.79-0.40-0.280.74-0.17住宿和餐饮业-0.28-0.47-0.28-0.62-0.76-0.26-0.04-1.341.03-0.15金融业-1.34-0.26-1.34-0.26-0.260.141.02-0.891.150.35房地产业-0.70-0.291.02-0.890.140.500.19-0.46-2.23-0.5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26-1.340.19-0.46-0.780.370.55-0.270.530.2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0.72-0.47-0.28-0.72-0.400.300.26-0.470.740.2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74-0.04-1.34-0.26-0.040.180.60-0.170.010.1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87-0.49-0.28-0.72-0.72-0.99-0.25-15.096.51-2.46教育-0.26-0.04-1.34-0.26-0.26-0.080.19-0.590.24-0.0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141.02-0.890.140.140.460.37-0.360.340.20文化、体育与娱乐业-0.62-0.78-0.62-0.48-0.580.21-0.20-0.450.15-0.07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0.26-1.34-0.26-1.34-0.260.450.28-0.420.310.09数据来源: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032011年)计算从表6可以看出,就业弹性平均值为正数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这些行业产值的增加带来了就业人数的增加,对就业具有拉动作用。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就业弹性最高,达到2.06,虽然这个行业产业就业弹性有所下降,但仍表现出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其次是金融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就业弹性分别为0.35和0.29。就业弹性平均值为负数的行业有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与娱乐业。从数值上看,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些行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但深入分析发现,其中,房地产行业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2008年青海市房地产行业产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而导致就业弹性比2007年有所下降,并且从2008到2011年的平均就业弹性来看,其平均值为负数。但是从长期看,房地产行业仍然就有较强的就业拉动作用。(三)就业结构偏离度差异根据上文的结构偏离度计算方法,可以对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偏离度的情况进行分析,见表7。表7:服务业内部主要行业就业结构偏离度情况 年份 行业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2-8.42-4.50-5.28-4.52-4.202.91-3.24-2.3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9.85-7.26-5.26-4.34-3.26-5.253.56-1.11-3.16批发与零售业-7.34-6.586.14-2.02-2.14-6.79-4.40-0.28-3.74住宿和餐饮业-8.28-7.47-7.28-3.62-3.76-4.26-3.04-1.34-4.03金融业-5.34-6.26-6.34-5.26-4.26-2.143.02-0.89-1.15房地产业-8.70-8.29-8.02-2.890.14-3.50-1.19-0.46-2.23数据来源: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03-2011年)计算传统服务业一般是饮食业、旅店业等等,与现代服务业相比,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而产业增加值却并不高,这样一来,就业结构偏离度就会偏大一些;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劳动力较少,但是产业增加值远大于传统服务业,其就业结构偏离度就小一些。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内的各个行业的就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数,表示该产业的就业增长小于产值增长,就业比重偏小,说明该产业应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其中 从行业角度来看,批发零售行业的得分为-4.03小于2011年其他行业得分,说明批发零售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强于其他行业。从时间角度来看可以看出,各个行业的就业结构偏离度整体上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说明服务业内各行业的就业的吸纳程度已经逐渐呈现出饱和的趋势。(四)其他差异除了以上的差异,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人们观念思维的改变等等都对青海服务业就业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服务业的工作内容简单,主要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页,并且收益较少,很难吸引大学生就业。但是从对于现代服务业来说,主要是以高科技知识、脑力劳动,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旺旺更受到大学毕业生的大学生的青睐,使得高新服务业的吸纳就业的能力要强于传统服务业。例如,对于同样的薪酬的餐饮业和计算机行业来讲,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计算机行业工作,而不原因从事餐饮业。这就客观说明了,就业观念和理想倾向对行业选择的时候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引起了在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中就业能力的差异。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海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人数与工业和农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该优势正在逐渐的加强。服务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保持负数,表示该产业的就业增长小于产值增长,就业比重偏小,说明服务业应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使产值的发展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保持一致。从服务业内部各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好,它们普遍具有进入行业门槛低、劳动密集特征明显等特征,在吸纳就业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根据以上对青海省服务业就业的分析,为促进青海省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提升服务业就业创造能力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调整产业政策,促进服务业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会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服务业是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流入口,是未来吸纳就业的主要动力。基于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不同的劳动吸纳层次,一方面青海省可以通过产业扶植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这些行业因为广阔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