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实验5_电视照明与演播室布光.doc_第1页
电视摄像实验5_电视照明与演播室布光.doc_第2页
电视摄像实验5_电视照明与演播室布光.doc_第3页
电视摄像实验5_电视照明与演播室布光.doc_第4页
电视摄像实验5_电视照明与演播室布光.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五 电视照明与演播室布光【实验目的】1. 熟悉电视照明用光的种类及特点;2. 了解电视摄像照明的常用设备及性能;3. 掌握演播室人像三点布光法;【实验设备】1. DSR-250P摄像机每组一台2. DVCAM或DV录像带每组一盘3. 电池、麦克风每组一套4. 三脚架和移动三角架5. 聚光灯、散光灯各类灯具【实验原理】一、电视照明的任务电视照明的任务就是利用光线的艺术造型手段,使画面的平面结构变为视觉上的立体结构,在电视荧屏上展现出物体的表面结构、质感、立体形状,展现出场景和环境的层次与气氛效果。(一)技术性任务l 根据摄像机的性能,必须提供足够的照度,使摄像机能正常工作;l 照度必须在摄像机适应范围内;l 必须提供稳定的色温平衡,保证真实还原;l 提供适当的照度对比。(二)艺术性任务l 有助于提供三维空间的纵深感和透视感,将画面的平面结构变为视觉上的立体结构;l 有助于重点塑造主要场景和主要人物;l 通过光线多种处理,对人物和环境加以渲染,建立一定的情景和情调,增强画面的情绪感染力;l 利用照明可以模拟、仿造一定的环境,展现时间特点、场地特征和天气状况等;l 利用光线特点和照明造型手段参与画面的艺术构图。二、电视摄像用光的种类及特点(一)按光源的种类来分1、自然光自然光是指由太阳直接照射的日光和被大气散射的天空光,也包括环境的反光,以及某些生物光源。(1)室外直射光晴天或薄云天气里,太阳没有被云雾遮挡,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光。室外直射光有明显的方向性与入射角,使被摄体有明显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外景直射光照明的三个时段,在入射角、影子、照度、色温等方面,有比较规律的变化,如图1所示:l 光线入射角有小变大,由大变小;l 物体的投影由长变短,由短变长;l 光线的照度由弱变强,由强变弱;l 光线的色温由低升高,由高降低。图1 室外直射光变化图 日出日落时段(015和150)照度较低,光线柔和;地面上垂直景物受光面相对来讲照度高、亮度大,背阴面与受光面反差大;色温偏低,变化比较大,光线中多橙红色的长波光,色温在28003400k;太阳近似于平行照明,同地面所成的入射角小,照射角度低,地面上物体的投影比较长;照明条件不稳定,时间短,变化快,效果奇特。各种景物空间透视感强,近浓远淡,有朦胧感;用逆光、侧逆光拍摄,效果更佳;影子进入构图,可形成强的时间概念。 正常照明时段(1560和6015)光线比较稳定,亮度变化小,光线照明亮暗基本适中,利用率高;色温也比较稳定,一般在5400K5600K之间;持续时间较长,上午8:30-11:30左右,下午3:30-4:30左右,是拍摄整场戏或整段镜头的最佳时机,容易统一色调,且画面清晰度较好;光线入射角在45左右,被摄物体有明显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地面的反射光和天空的散射光相互交织,在被摄物体周围形成了明亮而柔和的散射光,能够给予景物或物体没有直射光照射的阴暗部位以辅助光照明,地上景物垂直面和水平面都有足够的亮度,使被摄体明暗反差鲜明而正常,影调层次丰富而柔和;无论人物或风景都容易获得立体感强、影调丰富的效果。 顶光照明时段(6090和90 60)太阳的位置几乎与地面垂直,光照度比较强烈;景物的顶面和地平面亮度很高,而垂直面受光少,物体的投影较短;反射光自下而上,使得物体的阴暗部分和垂直面接收散射的辅助光较少,所以反差比较大;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空气透视感都得不到正确的表现;在电视剧制作中,除特殊情况和要求外,一般较少利用这段时间,因为如果要拍摄以人物为主的画面,顶光照面对于人物的面部造型以及形态会起歪曲丑化作用,如用来拍摄人物一定加辅助光;俯摄或仰摄,用于远景,大场面。(2)室外散射光散射光照明主要是指光源被密度不均匀、存在于光源和地面之间的大量云、雾、尘埃等介质遮挡,间接地把其光线投射地面的照明。散射光照明发生在晨曦和黄昏、阴霾天、薄云天、雨雪天、雾天或晴天人为大面积遮挡的场景时。散射光的特点具有以下特点:光线柔和,照明均匀;光线无明显的投射方向;亮暗反差缩小,影调接近;色温偏高,色调偏冷;物体受光面、阴影面,投影不明显;面上照明同点上照明区别较小。 晨曦和黄昏时间太阳欲升时的光辉和刚落时的余晖,装饰性的将天边照亮,接近太阳位置的天空橙红色调很浓,离太阳位置越远,橙红色调愈淡,最后被天空大面积的冷色调所吞没;此时的光线色温很低,在18502400K之间,随时间变化,色温处在很不稳定状态。由于色温的变化造成的色调上的微妙变化,使这段时间的光线独具迷人的色彩;这个时刻地面上大面积景物照明的主要光线来源是天空的散色光;地面景物同天空两者形成很大的亮暗反差和影调对比。在此情形下,无法要求摄像机既能记录下亮部层次又能反映出暗部质感。因此,单独对于暗部或亮部进行造型处理以及舍弃亮暗的某一级,重点照顾一个方便面比较现实;此时拍摄人物近景或表现人物的神情及细部层次,需要一定量的人工光源照明,弥补照度不足而出现的偏色和过浓的橙红色调;较为理想的是拍摄剪影、半剪影效果的画面,把地面上富有表现力的人或物的轮廓线条衬托在亮的天空上。所选择的地面上的物体的外形、轮廓、线条、姿势等,尽量要求典型、清晰和简练,有线形造型上的优势。 阴霾天和薄云天统称为阴天。阴天是室外散射光的最典型的“代表”,光源的光线被云雾遮挡,地面景物的照明主要是天空散射光。物体表面没有明显的光线投影,景物的明暗反差缩小,光线细微柔和;阴天区别于晴天和其他天气的特征之一就是色温偏高,色调偏冷,色温约在700010000K之间,蓝色调占明显优势;阴天照明,光线入射角不明显,但不会失去光线的大体方向性,特别是在薄云天气,反差柔和,明暗适中,物体表面有极细微的亮暗过渡层次。从画面造型角度分析,其不利在于:景物接受了较平均的散射光照明,远近景物缺乏影调上的明暗变化,显得单一;画面中空间深度感弱,前后景物叠合,缺乏层次和应有的区别;物体立体感减弱,表面质感不突出;天空与地面景物形成较大反差,特别是拍摄人物的中近景时,一旦将天空摄入画面,将直接给画面造成不良影响,分散观众对被摄体的注意力;(3)环境反射光间接来自太阳光光源,大地一切被照明的物体、景物都具有吸收和反射光线的特性。我们称地面景物的反射光为环境反射光,其强弱由反射物表面反光率决定。雪地、沙丘、水面、浅色建筑等反射光就强一些,绿草地、深色建筑物、暗色路面反射光就弱些。环境反射光一般来讲强于天空散射光、弱于太阳直射光,故一般在被摄对象背光面出现。环境反射光色温由反光面色彩决定。在红砖墙附近呈红色,在绿草地的环境则呈绿色,在沙漠环境里则呈黄色环境反射光的性质也有直射和散射之分,大部分具有软光性质,但水面或一些金属、玻璃等光滑表面的反射光具有直射光性质,而且亮度极高,仅次于太阳直射光。2、人工光人工光主要是指各种灯光的照明,也包括一些人为的烛火、篝火等。3、混合光在自然光的基础上,附加人工光源来加强原有照度或创造新的光效。(二)按光的散射特性来分1、硬光(直射光)硬光有明显的投射方向,使物体产生明亮和阴影部位或投射下轮廓分明的影子,多产生于晴朗天气下直射的阳光和聚光灯。优点:有明确的投射方向,便于造型和布光控制;能在被摄体构成明亮部分,阴影部分及其投影;能够较好的表达被摄体的线条轮廓、表面特征、立体感和质感。缺点:容易产生局部光斑;单一光源时造型效果可能生硬。2、柔光(软光、散射光)柔光没有明显的投射方向,照明均匀,并且不产生明显的影子,多产生于阴天的天空光、泛光灯以及漫反射光。优点:照明均匀,被照物明暗对比明显降低,效果柔和;易表现细腻的层次。缺点:发光面大,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不易限制与控制;不易显示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结构、质地;不易拉开画面影调反差。(三)按光的投射方向来分图1 光的投射方向1、顺光(正面光、平光)光源从摄像机方向照明物体。特点:在被摄体上只能看到受光面,没有阴影或阴影很少;受光面照度均匀,画面的明暗反差小,影调层次细微,画面较为平淡,缺乏立体感、空间感和透视感。2、顺侧光(前侧光)与被摄物的正前方成45度角左右,常用于拍摄人和物。 特点:投影落在物体的斜后方,被摄体的受照面明多暗少,被摄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得以很好的表现,也形成了丰富的影调层次。3、侧光(正侧光)与被摄物的正前方成90度角,又称正侧光。特点:使被摄物体出现阴阳面:一面受光,另一面阴暗,反差十分强烈;物体有明显的横线投影,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一般不宜拍摄人像。4、逆侧光(背侧光、侧逆光)与被摄物正前方成135度角左右。特点:使被摄物体的受照表面明少暗多,而被照射的一侧有一条明亮的轮廓线,能把物体的一侧轮廓勾划出来,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纵深感。5、逆光(背光、正逆光)与被摄物正前方成180度角。特点:被摄物正面完全处于阴影中,物体边缘形成明亮的轮廓线,将物体的全部轮廓勾划出来;使物体与物体之间、物体与背景之间分开,形成一种空间透视效果,增强立体感和纵深感。6、顶光被摄体顶部的光线,高度超过60度以上。特点:被摄体上亮下暗,即水平面亮度高于垂直面的亮度,反差较大,可以产生浓重阴影。拍摄人物时,头顶、额头、鼻梁和颧骨发亮,而眼窝、鼻下、嘴巴等会处于阴影之中。7、脚光被摄体下方的光线,光源低于视线。特点:与顶光形成的照明效果相反,能造成人物的阴险感,因此很少用脚光作为人物拍摄的照明光线。(四)按光的造型作用来分1、主光(塑型光)主光是几种照明光线中占统治地位的光线,光源一般为聚光灯。主光能在画面上形成明显的光源方向、亮部、阴影和投影,也能使光滑的表面产生光斑和闪光(即反光)。主光用于照亮被摄物最富有表现力的部位,起主要的造型作用,是用来描绘被摄体的外貌和形态,表现主体造型,塑造环境和刻画人物的主要光线。主光不一定是最强的光,但它突出物体的本质属性,起主导作用,其他光的配置依主光而定。2、副光(辅助光)弥补主光在表现上的不足,照亮被摄物的阴影。使阴影部分产生细腻、丰富的中间层次和质感,并减弱由主光造成的强烈明暗反差,起辅助造型作用。副光的光量应小于主光,如果等于或大于主光,易破坏主光的地位和作用,主副光的光比约为2:1。副光的角度和亮度以冲淡主光的影子和避免产生第二个影子为宜。因此,理想的辅助光是面积大、不产生阴影的光源。如果用硬光作辅助光,便会产生杂乱的阴影破坏主光的造型效果。3、轮廓光轮廓光是从被摄物体背后来的光。使被摄物体产生明亮的边缘,鲜明地勾划出被摄物各部分的轮廓形状,将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背景之间分开,增强画面的纵深感。轮廓光通常是画面中最亮的光,主光与轮廓光的光比约为1:1至1:2之间。但轮廓光也不宜过强,否则会使轮廓“发毛发白”。4、背景光背景在画面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亮度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布光时必须给予重视,才能使背景得到良好的表现。背景光是照亮被摄物背景、布景、天幕的光。背景光用以清除被摄物在背景上的投影,使物体与背景分开,衬托背景的深度。背景光亮度在主光和辅助光之间,约为主光的2/3。5、装饰光在前四种主体光线的基础上对被摄物的形象和细节部位进行修饰的光线叫装饰光,作用是“微调”。装饰光是用于突出被摄物的某一细部造型的质感,以达到造型上的完美,如:眼神光、头发光、服饰光等。头发光是用来照明头发,使之发出反光,以显示头发的特征和质感的光线,洗发水广告常用头发光。服装光是用来照明服装,以显示某些特点和质感的光线。眼神光是照射到眼球上以造成眼珠反光的光线。在拍摄人物的近景、特写时,最好安排好眼神光。6、底光(场景光)拍摄大场面时,用于均匀照亮整个场景的光线,一般为均匀的泛射在整个场景区的漫射光。用以防止局部曝光不足,使彩色摄像机无论拍摄到哪个角度都能符合色彩还原的基本要求。三点布光是在底光基础上进行的。7、效果光效果光是用人工光源再现现实生活中一些特殊光源的光线效果或特定环境、时间、气候条件下的照明光线,如闪动的火花,雷雨交加的闪电等。要求其光线效果一定要逼真,要如实再现真实自然的光线效果。三、三点布光法用主光、辅助光、轮廓光三种基本光进行照明布置,能将三维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纵深感的基本造型呈现在二维电视屏幕上。这种基本布光方法叫“三点布光”。 图2 三点布光法示意图1、主光主光用于展示基本形状。演播室里,菲涅尔聚光灯通常做主光。它能让光束对准物体而不至于将太多的光溢到其他布景区。也可以用其他灯具充当主光,如全能灯、泛光灯,甚至柔光灯。因为,主光并非由所选灯具而是由它的功能(是否能展示被拍摄物的形状)来确定的。主光通常放在被拍摄物体前方的左侧或右侧。主光造成的照明减弱速度较快,有浓重的附着式阴影(在物体本身上的阴影,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图3 主光效果图2、辅助光辅助光用于在阴影太重时提供补充照明。辅助光可以让照明减弱减慢下来,进而使附着式阴影更加透明。辅助光通常采用泛光灯而非聚光灯,当然也以用聚光灯。辅助光应放在主光的另一侧,朝向阴影区。辅助光越强,照明减弱越慢。如果主光和副光的强度一样,则不仅会消除附着式阴影,连照明减弱也会消失,画面就会失去层次。许多新闻或采访布景采用平光照明(主副光用相同的聚光灯),来消除记者和嘉宾面部特写上的皱纹。3、轮廓光轮廓光用于将被拍摄物同背景区分开并造成轮廓。若想让主体在背景前显示更清晰的轮廓,尤其是让头发出现光泽,就需要轮廓光。由于需要轮廓光照明的区域非常有限,因此可以用菲涅尔聚光灯。为了防止轮廓光射进摄像机或被镜头捕捉到,要将它放在正对摄像机的主体后面比较高的地方。轮廓光和主光的光比约为1:12:1之间。但实际上,轮廓光的强度取决于被拍摄物或主体的相对反射系数。 图4 主光+轮廓光 主光+轮廓光+辅助光 主光+轮廓光+辅助光+背景光4、背景光背景光给背景或布景提供照明,除非你想要暗背景,否则应使用背景光来照亮被摄物的背景和布景。若是小布景,或许只需要一只菲涅尔聚光灯或泛光灯即可。若是大布景,则需要更多的灯具,每一盏灯照明一个特定的区域。若想把背景上的附着式阴影与前景阴影放到同一侧,则必须将背景光像主光一样放在摄像机的同一侧。若想在室内照明时制造夜间效果,一般是让整个背景保持黑暗,只照亮其中的一小部分。若想再现白天,则给背景提供均匀的光。只需在背景光的前面放上彩色滤色片即可变成彩色背景。【实验内容和步骤】一、三点布光方位图(一)主光的位置l 其方位在被摄物的前面。l 与摄像机镜头轴线成545的水平角。l 主光的高度与摄像机镜头轴线成545的垂直角。(二)辅助光的位置l 副光一般在主光和摄像机的另一侧。l 与摄像机镜头轴线成530的水平角。l 副光的高度与摄像机镜头轴线成020的垂直角。(三)轮廓光的位置l 逆光在被摄物体后方。l 与摄像机镜头轴线成30水平角。l 垂直高度与摄像机镜头轴线成3060角。(四)背景光的位置l 天幕灯的位置是沿着演播室悬挂式灯架的边缘一字排列,水平放置,角度以均匀照亮天幕为宜。l 用落地式散光灯照亮背景,散光灯的位置在被摄物体后面,以不被摄入画面为宜。图5 三点布光方位图二、录像系统连接图电视监视器AC适配器适配器电缆视频电缆220V交流电电源线电源线图6 录像系统连接图三、三点布光实验步骤(一)准备l 检查所有灯具、灯泡是否完好,电缆插头是否牢靠;l 所有设备电源开关应置于关闭(Off)位置;l 将摄像机的AUTO MODE(自动模式)选择开关设置为ON(打开),将FOCUS(聚焦)选择开关设置为AUTO(自动)位置;l 将监视器的亮度、对比度和色饱和度置于中间位置,将音量电位器调至最小。(二)系统接线与调整l 按录像系统接线图进行连接;l 按电视布光方位图将各灯具摆好;l 打开摄像机电源,打开镜头盖,在寻像器上可看到图像;l 开启电视监视器,选择合适的频道并将图像调节到理想状态。(三)人像电视布光在拍摄人像时,参考三点布光方位图,调整摄像机的水平、俯仰和拍摄角度,使监视器出现清晰的图像后,将灯具全部关掉,然后顺序对人像布上主光、辅光、轮廓光,并仔细观察其效果。1、布主光接通聚光灯,分别调整其水平角度、俯仰角度和拍摄距离,给人像布主光,从监视器可以看到人像的外貌被显示出来,并在背景上产生一定的阴影,主光的有效照明位置在545度。(1)摄像机俯仰角度为水平,拍摄距离一定,垂直方向,主光大致在被摄人物前上方30度,水平方向,主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右侧0度;(2)摄像机俯仰角度为水平,拍摄距离一定,垂直方向,主光大致在被摄人物前上方30度,水平方向,主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右侧30度;(3)摄像机俯仰角度为水平,拍摄距离一定,垂直方向,主光大致在被摄人物前上方30度,水平方向,主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右侧45度。请仔细观察和比较以上三种实际布光的效果。2、布辅光接通新闻灯,分别调整其水平角度、俯仰角度和拍摄距离,给主光造成的阴影部分提供适当的照明。辅光的有效照明位置在530度之间,其亮度变化可改变影调反差。(1)摄像机俯仰角度为水平,拍摄距离一定,垂直方向,主光与辅光大致在被摄人物前上方30度,水平方向,主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右侧30度,辅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左侧5度;(2)摄像机俯仰角度为水平,拍摄距离一定,垂直方向,主光与辅光大致在被摄人物前上方30度,水平方向,主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右侧30度,辅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左侧15度;(3)摄像机俯仰角度为水平,拍摄距离一定,垂直方向,主光与辅光大致在被摄人物前上方30度,水平方向,主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右侧30度,辅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左侧30度;(4)摄像机俯仰角度为水平,拍摄距离一定,垂直方向,主光与辅光大致在被摄人物前上方30度,水平方向,主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右侧45度,辅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左侧5度;(5)摄像机俯仰角度为水平,拍摄距离一定,垂直方向,主光与辅光大致在被摄人物前上方30度,水平方向,主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右侧45度,辅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左侧15度;(6)摄像机俯仰角度为水平,拍摄距离一定,垂直方向,主光与辅光大致在被摄人物前上方30度,水平方向,主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右侧45度,辅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左侧30度。请仔细观察和比较以上六种实际布光的效果。3、布轮廓光接通回光灯,分别调整其水平角度、俯仰角度和拍摄距离,勾出人像轮廓,使人像和背景空间拉开,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立体感。(1)摄像机俯仰角度为水平,拍摄距离一定,垂直方向上,主光与辅光大致在被摄人物前上方30度,轮廓光在被摄人物后上方60度,水平方向上,主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右侧30度,辅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左侧5度,轮廓光与主光相对放置,在摄像机和被摄物之间连线的左侧150度;(2)摄像机俯仰角度为水平,拍摄距离一定,垂直方向上,主光与辅光大致在被摄人物前上方30度,轮廓光在被摄人物后上方60度,水平方向上,主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右侧30度,辅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左侧15度,轮廓光与主光相对放置,在摄像机和被摄物之间连线的左侧150度;(3)摄像机俯仰角度为水平,拍摄距离一定,垂直方向上,主光与辅光大致在被摄人物前上方30度,轮廓光在被摄人物后上方60度,水平方向上,主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右侧30度,辅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左侧30度,轮廓光与主光相对放置,在摄像机和被摄物之间连线的左侧150度;(4)摄像机俯仰角度为水平,拍摄距离一定,垂直方向上,主光与辅光大致在被摄人物前上方30度,轮廓光在被摄人物后上方60度,水平方向上,主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右侧45度,辅光在摄像机与被摄物连线的左侧5度,轮廓光与主光相对放置,在摄像机和被摄物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