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自从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20%,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从2005年末的2015.4亿美元拉升至2012年末的2311亿美元,同比上升48.1%亿美元。业内人士提出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提升可以促进两国贸易的增长幅度,还有一部分专家提出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事实上升1%,就会减少两国贸易的12.084%,甚至还有人士提出人民币出现的不断升值情况和两国贸易的促进无任何利害关系。我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而这些人员也积极参与到了贸易合作中,通过进一步提升对外贸易的份额,可以实现对外贸易资金的巨额盈余。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使用对象是美国,美国也成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最大的合作伙伴,我国为美国加大资金提供力度,国家之间形成一种不太和谐的平衡状态。国际垂直分工导致生产工序在国际间的转移,由于各国在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等禀赋上的不一致性,,就导致了贸易不平衡的产生。中美存在的巨额贸易顺差导致中美之间贸易不断产生摩擦,尤其是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后,美国仅仅抓住人民币升值问题不放,为改善美中之间的贸易状况,多次要求人民币升值。本文从中美这一焦点性问题出发,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视角,采取文献研究、现场访谈、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等方法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美国贸易差额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中美贸易失衡的现状入手,从政治、经济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差额的现状和影响,阐述垂直分工造成中美贸易差额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中美贸易差额影响用理论和实证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统计学的检验,从统计学的角度验证本研究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当前中美贸易差额的现状,是否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贸易顺差不一定就好,贸易逆差也不一定就有害无利。根据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立足于我国国情,提出缩小中美贸易差额的政策性建议。关键词:垂直化分工;人民币升值;中美贸易;差额;1. 论文中数字都应该小写,你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2. 垂直专业化分工不等于垂直分工,行文需要注意;3. 论文还是和上次问题一样,没有很好的将垂直专业化、人民币升值与中美贸易差额三者关系理顺,比开题报告要好一些,但是还是写的太散,基本 都是贸易与汇率的关系;4. 文献综述还是观点罗列,没有很好的融合吸收,分类表述,并针对前人研究展开针对性评述;5. 论文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相关理论只涉及到古典汇率与贸易理论,对于垂直专业化、汇率影响贸易的新理论基本上没有涉及到;6. 实证分析中原来方程没有VSI指标的,后面分析过程中却有,分析过程简单,主要统计量及其统计意义没有详细说明,需要找个计量很强的人帮你看看进行修正;7. 垂直专业化分工下中美两国贸易结构状况,中间品和最终产品分布状况,你所计算的VSI指标似乎不会这么简单,需要很多数据的,很多都需要投入产出才能计算出出来,建议你看看VSS指标计算,再利用你所计算的指标与汇率及贸易等构建回归模型。32AbstractSince the July 2005 exchange rate reform, the RMB against the U.S. dollar has appreciated more than 20%, while Chinas trade surplus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by the end of 2005 rose to $ 201.54 billion by the end of 2012 of $ 231.1 billion, compared with last year expanded 48.1%. Billion.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RMB against the U.S. dollar on narrowing the Sino-US trade imbalance has an obvious role,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real appreciation of RMB against the U.S. dollar 1% would reduce the 12.084% of Sino-US trade surplus, as well as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and the Sino-US trade no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balance. Chinese cheap labor resource endowments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to expand export-oriented foreign trade, resulting in a huge trade interests and accumulated a huge trade surpluses. Thes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to lend the United States. Providing for the Chinese market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a source of trade surplus countries, China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provide funds to an imbalance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the equilibrium. International vertical division lead to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as countries 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transaction costs such as endowments inconsistency, the trade imbalance has led to the generation. Sino-US trade surplus led to the huge presence of growing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particular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United States only to seize and hold RMB appreci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rade between the U.S. situation, repeatedly asked yuan appreci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ocus of Sino-US problem departure, based o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perspective, to take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interviews, empirical analysis, normative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analysis of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impact on the U.S. trade bala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situation of Sino-US trade imbalance, from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int of view differ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tatus of Sino-US trade balance and impact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explain the reasons causing Sino-US trade balance, and on this basis , based on the RMB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impact on Sino-US trade balance with a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rm of deep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ults of statistical tests, from a statistical point of validation of the studys conclusions are correct, compliance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Sino-US trade balance, whether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ade surplus is not necessarily enough, the trade deficit is not necessarily detrimental.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China-US trade balance for reduc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vertical division of labor; RMB appreciation; Sino-US trade; difference;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美国贸易差额的影响研究目录1 导论11.1研究的背景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3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思路21.4可能的创新点32文献综述52.1国内外研究现状52.2相关理论62.3小结73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差额的现状及其原因93.1垂直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差额的现状93.2垂直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差额的原因93.3非垂直分工造成中美巨额贸易差额的原因94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美贸易差额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114.1垂直分工下中美产业内贸易的数学模型114.2 垂直分工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美产业内贸易影响实证检验115结论与政策建议125.1研究结论125.2减小中美贸易差额的政策建议12参考文献13致谢15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美国贸易差额的影响研究1导论1.1研究的背景对于一国而言,贸易不平衡问题是其在全球化条件下的贸易政策、产业定位和分工差异、经济主体跨期选择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波动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是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货币升值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回顾中美贸易发展趋势,中美正式贸易始于197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6亿美元,自美国进口18.6亿美元,中美贸易逆差12.6亿美元,此后到1992年这段时间内都是中国对美逆差,其间1981年逆差规模最大达到28.8亿美元,1992年逆差规模最小为3.1亿美元。从1993年开始中美贸易出现顺差,为62.8亿美元,并且顺差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到2012年,按照中方统计,中美贸易顺差达到1142.6亿美元,按照美方统计则超过了2000亿美元,并且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赤字来源国,贸易赤字占总逆差28.4%。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将中美之间国际收支失衡归因于人民币低估,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此起彼伏。而今,美元持续走软,美国国内也因受次贷危机影响经济发展缓慢,这更加加重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实际上,人民币升值问题很久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自1994年1月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实现并轨以来,对人民币汇率的重估问题产生了两次比较重大的争论。第一次争论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许多东亚国家的货币在危机时期纷纷贬值,使人民币承受了巨大的贬值压力。当时,许多经济学家呼吁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整。他们认为,如果保持汇率不变,中国将遭受较大的贸易损失。但当时也有一部分人提出由于人民币的贬值造成东亚地区会出现的货币恶性循环情况。在进行多方面的权衡以后,我国政府通盘考虑利弊利用国家财政作为经济杠杆扩大内需,提出出口退税政策加大对外贸易的开展,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货币风险。经过一段时期以后,实践证明党中央提出的战略计划是非常英明的,国家贸易出口与FDI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二十一世纪初期发生了第二次汇率争论21世纪初期发生了第2次汇率争论,二OO一2001年八月年8月,大洋彼岸的英国金融时报上出现了题目是中国的廉价货币一篇文章,在此文中再次讨论了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二OO二2002年,还是在这个报纸上再次登出题目为国际性通货膨胀正当其时的文章,文章主要内容是我国减少了通货贸易。接着,日本与其他国家开始提现出人民币应该适时升值才能改善国际通货紧缩的现状。日本经济走向全盛时期,我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产生盈余,因此,日本不再呼吁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不过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却带来了货币压力。美国甚至威胁动用关税制裁来迫使人民币升值,2003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斯诺(Show,J.)访华,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人民币汇率浮动的要求,希望借助人民币升值解决美中贸易逆差问题。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国10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或被兼并,汽车、钢铁业等美经济重要产业相继陷入困境。著名的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钢铁业开工率不到生产能力的一半,失业率巨增。同时,金融危机重挫了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信心,美元霸权地位遭受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第二次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一方面继续对人民币升值施压,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各种屏障,试图以此缩减自中国的进口。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2009年中美轮胎特保案。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不顾中国方面和美国业者的强烈反对,对我国的轮胎贸易进行税款制裁,也就是在未来三年之内将期初的百分之四的关税分别提升为百分之三十五也就是在未来3年之内将期初的4%的关税分别提升为百分之35%、百分之三十30%、百分之二十五25%。该项关税政策将在九月二十六日开始实施该项关税政策将在9月26日开始实施。1.国际金融形式出现危机的时刻,美国对我国的轮胎贸易加大关税额,就好比给世界各国发表了可以实行保护主义的信号,出发点相当不利于两国的贸易发展,该项举措会给中美两国的贸易带来阴影,使世界经济复苏的脚步再次放缓。 现实中,中国政府也反复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并为缩减中美贸易顺差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我国还未实行对外开放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我国还未实行对外开放,我国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多种货币组成的货币构架中。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我国的贸易中心又放在了对外贸易上的多重汇率上。一九九四年以后1994年以后,我国主要实行的汇率制度是浮动性,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美元汇率上的时间是一九九七年出现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以后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美元汇率上的时间是1997年出现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以后。当这场金融危机风波过去以后,因为人民币和美元出现脱节能够促进人民币升值,对于对外经济贸易很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仍然将工作重心放在美元汇率上。二OO二2002年末,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及日本的参与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而在这个时候,我国的贸易顺差额度不断提升,国际市场也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先兆,资本金以最快的速度流入我国。这次金融危机带给我们警示的是:始终不变的汇率对于经济发展没有带动作用,无法应对发达国际资本的侵入,我国政府在这个时期制订的政策方针是恢复浮动汇率制度。二OO五2005年七月二十一日年7月21日。国家银行对外宣称:中国将紧紧围绕市场供求,通过一篮子货币政策的调整,有目标的提高浮动汇率制度,并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 同时,美国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还不够,美国财政部长盖纳(TimothyF. Geithner)在任期间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将汇率问题政治化,对此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0年“两会”答记者问时也明确表示:“不赞成人民币升值问题政治化,中国是根据本国实际国情,充分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提出的概念和规范来选择人民币汇率机制。”。最近一两年以来,由于世界上欧美等经济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趋于疲软,而同时由于政策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国经济在短暂的下滑后迅速复苏,GDP的年增长率超过8%,在两相对比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问题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你的研究背景写得很长,不够简练,而且没有切中主题。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行业的分工不再受产业的束缚,越来越多的共同点来自于企业内部,也就是说同样的产品制造在制造过程中更详细的分工。垂直专业化分工了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产品内分工,它是一种全新的分工方法,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国际各个公司利用不同国家或者生产地区的制造特点进行行业的布置与设计,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行业的特点,同时可以更加细致地将产业各个环节细分,促进了世界上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共同和合作能力。所以说国际上诸多国家与地区的不同行业都进入到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去的时候,也有一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先后参与到分工中去,并分享着新的发展自身经济的机遇,进而使得各国以及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联系的更加紧密。中美经济结构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中美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已经高度一体化,但是双方贸易的不平衡和美国希望人民币升值问题越来越成为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特别是由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演变到目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中国制造业出口市场的严重缩水,从而引发的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增加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对美贸易差额过大的严峻性。人民币升值问题是围绕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所产生的焦点问题。中美贸易表面上的失衡,为中美良好的经贸关系投下了阴影,美国对中国施加强大的压力,要求中国通过积极的汇率政策,即人民币升值,改变中国对美贸易差额过大的情况。但是中国对美贸易差额涉及大量的垂直贸易,忽视垂直贸易对中国对美贸易差额的显著影响,就会忽视中国对美贸易差额过大的实质,使我国人民币处于升值的压力之下。事实上美国从对华投资和服务贸易中获取了巨大收益,节省了加工费用,降低了美国的通胀。从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研究,有利于我们从理论角度澄清中国对美巨额贸易差额的实质,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评价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在垂直分工视角下找出调整中国对美贸易差额过大的有效途径,从而改善中美贸易关系,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从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美贸易差额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研究目的表述不是特别清晰,研究的理论意义没有涉及到。还是和以前说的一样,你如何把垂直专业化分工贸易与汇率及贸易差额之间的关系有机协调在一起。1.3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思路1.3.1研究的内容本文首先阐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然后进行了文献回顾,找到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本文研究了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差额的现状及其原因。本文进行了垂直分工视角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美贸易差额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垂直分工下中美产业内贸易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垂直分工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美产业内贸易影响实证检验。本文提出了减小中国对美贸易差额引发矛盾的政策建议,包括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推动企业跨国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美国投资,慎重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与汇率机制,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扩大内需,带动进口增长。1.3.2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文献调研贯穿论文研究的始终,主要目的在于找到本文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用理论指导实践。2现场访谈通过对外贸工作者、学者、官员、企业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试图找出垂直分工视角下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差额影响的机理。3实证研究本文建立了中国对美贸易差额的数学模型,收集实证所需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垂直分工视角下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差额影响的定量研究。4规范分析根据理论研究、现场访谈、实证研究的结果,对减小中国对美贸易差额引发矛盾提出可行的建议。研究方法表述太简单1.3.3研究的思路应该有一些文字铺垫框图中不应有研究方法,不够细致,切入点和如何展开去研究的没有涉及到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人民币升值 对中国对美贸易差额的影响研究 文献查阅 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的的现状及原因 垂直分工视角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美贸易差额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现场访谈 实证研究 研究结论 减小中美贸易差额的政策建议 图11研究思路1.4可能的创新点1.4.1研究主题的创新本文选择了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实证研究。我国从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研究的实证研究非常少,但在实践上有应用的迫切性,本文的研究主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4.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研究了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差额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垂直分工视角下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差额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减小中国对美贸易差额引发矛盾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4.3研究结果的创新? 根据理论研究、现场访谈、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我国实际,通过笔者创新的思考,尝试对减小中国对美贸易差额引发矛盾提出可行的建议。2文献综述2.1国内外研究现状2.1.1垂直分工 垂直分工这一概念由Sven W. ardnt于1997年首次提出,他认为这种特殊分工所带来的资源节约且有效配置的方式类似于技术革新所产生的效率提高和总产出增加的结果,从而会促进国际分工方式的演变和一国国民福利的提高。(1)对垂直分工发展原因的研究Jones和Kierzkowiski(2001)提出了技术进步是推动垂直分工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此方面,国内学者党东耀(2012)将模型李嘉图与HO模型充分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成本特点与规模布置同样都是贸易分工组成的前提条件,而且确定了全球化工的四个关键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空间可剥离性;第二个因素是产品投入差异性;第三个因素是产品生产规模区别程度;第四个因素是国际化企业完成生产过程的产品投入。二O一一年刘钧霆先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国际贸易的扩展与国际化货币资金政策的实施及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等,都能够进一步促进全球化分工快速展开的重要构成要素。(2)对垂直分工垂直专业化水平进行的研究Hummels, Ishii和Yi(2001)提出了垂直专业化法(即VSS法),即用来测度产品内贸易发展状况的。他们选取10个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和4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资料,并大致测出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垂直分工水平。我国学者平王磊(2008)使用这种方法(即VSS法)分别测算出了中国和美国出口的总产品结构中各自具有的垂直专业化水平。Freenstra(2003)选用中国19971999年的出口加工行业的相关数据利用实证对我国加工贸易行业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的加工贸易结构中垂直一体化所占的比重较垂直分散化的更大。(3)垂直分工对竞争力和贸易关系影响的研究姚钢(2011)分析了我国产品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与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赵媛媛(2010)关于垂直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将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马涛(2012)通过选取工业领域相关的面板数据来建立实证模型探讨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文献看的太少,很多经典文献没有涉及到2.1.2汇率与贸易的研究(1)认为汇率与贸易有相关关系强的研究Frankel(2005)对12个国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汇率变动10%,滞后12期的进口价格变动小于6%。随着汇率波动性的增强,汇率的传递效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Marquez和Schindler(2006)使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将人民币有效价值,对外投资的存量作为变量进行研究,找准货币资金和开展对外贸易之间的联系,同时提出以下意见:假如人民币升值百分之十,我国的对外贸易份额就会下降百分之零点五。而我国对外贸易与产品的种类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对于进口产品来讲,单个百分之十的人民币升值会造成进口份额下降百分之零点一,而对于非整批进口的配件,不会因为人民币的升值而减少进口的数量。总的来讲,这两种结果造成人民币汇率提升会减少我国进口国际商品的贸易份额。二OOO年,W. L. Chou(2000)通过Johansen实验与模型的校正对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六年期间的贸易数据展开分析,得出结论如下:人民币汇率的提高或者降低对于我国贸易出口和贸易进口及矿业原料出口都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侧面对人民币汇率减少我国对外贸易份额的说法起到了支撑作用。Makin(2007)以中国的贸易收支为研究对象,但是在他的文章中既没有使用数理推导也没有使用计量模型,简单的从分析数据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人民币低估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原因,因而人民币升值是必要的,人民币升值会减少目前的贸易收支盈余。任云鹏,高琦(2007)面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出现的空间压力和汇率政策的变化,利用一九八九年至二OO四年的贸易数据为依据,开展多个方面的协调,进一步开展对外贸易进出口两者之间的数据分析,找出造成贸易份额变化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汇率的改变只是单方面的原因,对于我国整体贸易份额的影响也只是微乎其微的。(2)认为汇率与贸易无明显相关关系的研究Singh(2004)的文章对印度做实证研究,他使用的是季度数据,他得出的结果是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二者没有很强的联系,J曲线效应也不明显。但他在文章中使用的模型较为简单,应用的变量较少,而且,其中变量与现行模型中的变量有重叠。Narayan(2004)以新西兰为研究对象得出实际汇率,贸易收支与国内外收入之间长期中没有显著的关系,但在短期中却显示出了J曲线效应。Gomes和Paz(2005)则在从对巴西的研究上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贸易收支与国内外收入之间长期没有显著关系,但对短期的贸易收支却显示出较明显的J型曲线。余敏丽(2006)通过对Granger因果验证与冲击的分析最终取得的研究结果是人民币汇率的提高或者降低对于我国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开展构不成影响。二OO七年李怀定提出了内外均衡法并且开展了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结果是人民币汇率的改变和购买力持平的说法在我国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可谈。2.1.3垂直分工下对外贸易与汇率的关系研究王中昭(2007)通过深入的研究,以中国与东盟六国 18 类产品的垂直贸易的月度面板数据作为分析基础, 分析汇率与垂直贸易的传导关系、中国与东盟六国垂直贸易特点, 并且建立垂直贸易指数与汇率的VAR 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无论是短期或长期, 汇率升值对绝大多数初级产品的垂直贸易是不利的, 但在短期内它有助于提升大多数工业制品的垂直贸易水平, 长期内对工业制品的垂直贸易冲击效应是分化的。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 初级产品的垂直贸易对汇率冲击的反应相当微弱, 工业制品反应相对较强。陈国进(2011)利用部分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理论研究以后成立了实证模型,陈国进使用的方法是面板协整法,该方法可以将我国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的对外贸易数额实施验证,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整体数据或者是分部数据,垂直贸易都对我国贸易的出口具有降低效应,而对于整体出口数据来讲,它的数值降低总体为百分之九。所以忽略垂直贸易的传统理论高估了汇率对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叶迎(2009)认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导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减少,结合中国参与国际垂直分工,计算整体和行业层面对美国出口的垂直专业指标,而且将汇率变动过以后的数据作为参考,从而进一步确定在垂直专业化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汇率和对外贸易之间的联系,研究得出,行业属于高度垂直,那么汇率的提高或者降低对贸易产生不了任何影响,而行业属于低度程垂直,那么人民币汇率的提高或者降低就会出现非常大的反面效果。造成这样情况的根源是因为行业属于高垂直专业化主要是进品很多中间产品,经过改装以后再出口到其他国家,国际财团是主要获利方,但是通过我国的整体行业分析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提高或者降低对欧洲发达国家的贸易份额并没有产生过多影响。孟祺(2009)在垂直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开展了人民币汇率和对外贸易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行业属于高度垂直,那么汇率的提高或者降低对贸易产生不了任何影响,而行业属于低度程垂直,那么人民币汇率的提高或者降低就会出现非常大的反面效果。由于我国对美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份额非常高,所以就确定了人民币汇率的提升对于我国与美国之间开展的双边贸易没有影响。文献综述不是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最好按照主题写,同时和你的大纲排列好像不一致2.2相关理论你后面也有一部分是理论的,是否可以和后面的合并2.2.1古典理论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Tomas Meng)是最早研究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产生影响的学者。他认为,汇率的变化会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同时,贸易收支也会对本币汇率的变化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托马斯孟并未对他所处的金本位制时期的货币贬值对贸易发展的影响机制做出清晰的阐述。1752年英国学者大卫休谟(David Hume)提出了价格现金流动机制,该理论反驳了重商主义者提出的通过增加出口,降低贸易进口提升国家黄金储备量的想法。主要原因是大卫休谟认为,某个国家或者地区贸易逆差情况出现后,这个国家的货币汇率也会同时降低,那么随之而来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也会出现大幅度下调,在市场竞争中提升了竞争力,造成本国对外出口贸易增多,对外进口贸易降低,贸易收支趋于平衡。同样道理来讲,在大卫休谟(David Hume)看来,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国际收支会自动调整为收支平衡。但是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理论要以进出口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需求弹性为前提。后来的经济学家使这一理论逐渐完善起来。2.2.2弹性理论贸易进口弹性理论和贸易出口弹性理论都是汇率和对外贸易过程中相对完整的结构。通过马歇尔(Marshall Alfred)、勒纳(Lener)、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等人的努力使这个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十九世纪末马歇尔(Marshall Alfred)提出了弹性学说,该学说的主要范围是完成商品价格的分析和与供求关系之间的影响。不过针对货币贬值来讲主要研究人员勒纳(Lener)谈到,改变贸易收支现状货币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对外贸易过程中绝对值相加必须大于一。马歇尔勒纳条件基于以下四项假设:(1)在各项条件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汇率发生改变;(2)将国际资本抛除在外,也就是收支平衡和贸易平衡对等;(3)对外贸易商品弹性非常大;(4)初始时(贬值前),国际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通过上面的假设条件,设定表示进口弹性价格,表示出口价格弹性,得出结果如下: A.如果+1,货币汇率降低促使贸易平衡; B.如果+=1,货币汇率降低对贸易不产生丝毫作用; C.假如+1,得出的结果就是货币汇率降低对于对外贸易来讲起到了反面效果,贸易不平衡情况出现。不过,在对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后,弹性分析法的缺点也开始呈现出来,主要原因是它只是分析了对外贸易与货币价格之间的影响,却没有进一步研究因为货币汇率的改变造成对外贸易出现的逆差结果,而且汇率改变后国内的货币充足量也没有分析,面对这此情况,经济学家又提出了三个理论,第一个理论是时滞理论;第二个理论是吸收分析法理论;第三个理论是货币分析法理论。按照本案的设计要求,主要分析的内容是时滞理论。2.2.3时滞理论时滞理论主要介绍的是在马歇尔勒纳基础上,由于货币贬值情况的出现未对贸易产生影响,贸易开展出现先劣后优的情况,以J曲线的形式展现,也就是说贸易发展与时间有关系。英国最早发现J曲线的国家,一九六七年秋天,英镑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发生变化,在为期不长的时间内英国的贸易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变却走向更为糟糕的境地。一九六九年以后,英国的对外贸易才出现平衡形势,贸易形式从逆差向顺差发展,一九七一年发展形势最好。在一九七一年以后,很多贸易结果证实了J曲线效应的存在。与此同时,因为该国的货币发生变化,贸易进口份额不断下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贸易发展情况不断完善,贸易活动向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讲,造成时滞效应的出现的原因是:首先,货币未发生贬值的时候双方签订的双边贸易合同还要按期初制定的内容执行;其次,虽然是货币发生贬值了,但是贸易活动仍然会受到各种情况的线束。在一段时间内,因为不同的原因存在,货币贬值会出现贸易活动不能改善,不过,经历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活动将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时间代表横轴,贸易收支代表纵轴,通过曲线的形态将过程展现出来,形成了J形状。道理相同,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环境下,货币开始升值,也会出现同样的时滞效应,使双边贸易情况在改善以后出现恶化,形成了倒J形曲线。2.3小结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关于垂直分工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垂直分工产生的原因,以及各国及各区域的垂直分工水平。对于垂直分工对于贸易的作用,研究存在着不足,尤其缺乏相关的定量研究。以前的学者对于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的文献很多,但对于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而且这些研究缺乏对于垂直分工视角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普遍进行垂直分工的背景下,我国成为世界工厂之一。那么垂直分工的背景对于我国汇率,以及外贸顺差和逆差,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影响,成为研究的必要,但我国从垂直分工视角,研究我国汇率及对贸易差额影响的研究非常少。在垂直分工条件下,我国获得了大量的贸易顺差,这让我国承受了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本文鉴于以往研究的不足,以及实践需求的迫切性,从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美贸易差额的影响,这对于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改善中美贸易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以上理论过时应该简化,汇率影响贸易很多新的理论,你都没有涉及到3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差额的现状及其原因3.1垂直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差额的现状2010 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基于两国特殊的经济地位,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不仅涉及两国利益,甚至对全球经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与美国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按照我国统计数据结果来看,两国贸易总额从一九七九年的二十四点五亿美元上升到二OO八年的三千三百三十七点四亿美元,美国官方数据显示两国贸易额从一九七九年二十三点七亿美元上升到二OO八年的四千零九十二点五亿美元。通过我国的贸易数据显示,中国与美国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一九八五年的二十三点五亿美元上升到二OO七年的二千三百二十七亿美元,提高了九十八倍,进品贸易从一九八五年的五十点九亿美元上升到二OO七年的六百九十三点八亿美元,提高了九十八倍。双方贸易逆差从一九八五年的二十七点四亿美元变成二OO七年的贸易顺差一千六百三十三点二亿美元。我国和美国双边贸易不平衡时期主要有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二年,我国位于逆差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一九九三年到二OO一年,我国官方数据显示,两国贸易顺差呈现平衡态势;第三个时间是二OO二年到现在,因为我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在特定环境下减少了关税促使贸易顺差提升,而在二OO二年顺差金额从四百二十七点一亿美元发展到二OO七年的一千六百三十三点二亿美元。2002年以后,贸易不平衡的增长非常陡峭,这说明不管中美之间如何出现差异,两者统计的结果都是中国对美国出现了增长迅速!规模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数据可以采用表格形式列举。既然采用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就必须要将中美贸易的结构列举出来,中国出口美国产品中多少中间品进口,增值比例多少等等,这才是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核心3.2垂直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差额的原因中美贸易失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归为以下方面:中美两国统计口径不一致;美国在个别领域存在对华出口限制;中国长期“限入奖出”的政策;人民币汇率低估等等。在中美贸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大背景是中国在东亚地区特殊的经济地位。作为东亚国家之一的中国,实际上也并没有真正摆脱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但与其他东亚国家所不同的是,中国的经济总量更大,对美贸易额更多,获得的贸易逆差更多,同时也意味着承担着更大的风险。3.2.1垂直分工视角下美国对中国投资形成贸易差额的原因我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使美国和我国之间的贸易逆差保持发展趋势并且能够不断扩大。当前的双边贸易统计结构将企业内部进行的交易结果都记录在了跨国集团的内部往来帐上,无形中增加了东道国的贸易份额。美国在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美国本土的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是造成两国贸易活动不相等的关键部分,依据美国统计数据结果来看,一九九八年,美国母公司对处于我国的子公司发生的贸易总额是十五点四三亿美元,二OO五年贸易份额为四十九点零九亿美元,份额占总投资比例由百分之十一点一提升为百分之十二点六,不过在这个时候,因为美国母公司加大了在我国的投资份额,造成了中美贸易出现了不平衡。一九九八年,美国母公司在与我国的子公司开展的贸易份额为一百二十五点三八亿美元,二OO五年迅速提升为六百二十七点一六亿美元,总份额比例从百分之二十二点一提升为百分之三十点八,二OO五年内我国与美国贸易的进口份额为百分之三十点八。需要指出的是,假如将美国跨国集团内部往来贸易减去的话,结果就是我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情况下降许多。所以,我国和美国的贸易往来很大程度是由地理因素决定,不过这之间产生的贸易利润都是通过利润汇回的渠道返回到美国母公司。中国与美国之间出现的贸易不平衡其实就是美国母公司和美国在华子公司产生的贸易不平衡。站在国际生产一体化的角度也就是垂直专业化角度来看造成我国与美国两国贸易出现不平衡的因素就是垂直专业化。二OO七年邱斌提出了将国际产业发展途径转到我国并且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经济活动。我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为这些跨国集团提供低廉的人力成本,所以美国的跨国集团开始将生产投资重心转移到我国的加工行业,这样的改变促进了美国经济形势迅速提长。美国通过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内地改变了两国贸易的形式 ,最终结果就是美国的进口量不断提升,因此就出现了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更加不平衡的现象。3.2.2中美贸易差额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原因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主要集中在原料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上,根据2011年我国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三类产品的美中贸易逆差为3243. 84亿元,占整个美中贸易逆差的109. 79%。首先,从贸易方式上来看,中国在对美国的贸易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加工贸易为主。所谓加工贸易就是一个国家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将其加工为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加工贸易的主要特点就是两头在外,这是一种体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的生产形式。正是由于我国对美国的贸易中很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所以使得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不明显。加工贸易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成品出口价与原材料的进口价的差额,即通过加工带来的价值增值,由于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商品以人民币表示的价格降低,进而导致加工贸易的生产成本降低,这样就可以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竞争的不利影响,从而对我国向美国的出口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站在商品需要和价格需求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与美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商品有三类,第一类是原料制品;第二类是机械设备类;第三类是杂项产品,这三类产品对价格弹性需要不大。由于人民币汇率提升会造成对外贸易出口货币美元的价格上扬,不过,前提条件是需求量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对外贸易出口降低幅度比增加幅度要小,所以人民币升值反而使得我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额增加。3.2.3 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美贸易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如同一张大网把各国经济紧密的联结起来,而美国处在这张网的中心,因此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动不单会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还会通过各种反应链条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甚至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震动。(1)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毫无疑问,贸易保护政策会对进口国的经济产生正面的影响。例如,合规的贸易壁垒对进口国国内产业的保护有助于受损产业的恢复和发展,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使产品在性能、品质、服务等方面不同于其他,可以增强本国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历史上,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就曾对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它为美国今天的世界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美国采取的高关税政策为发展国内幼稚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效的减轻了外来产品带来的冲击,同时,通过关税增加的财政收入又为幼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其次,贸易保护政策在维护美国霸主地位和缓解国内经济危机上功不可没。20 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在与日本进行的双边贸易中,不断增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TS 5083:2025 EN Road vehicles - Safety for automated driving systems - Design,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 【正版授权】 ISO 19880-7:2025 EN Gaseous hydrogen - Fuelling stations - Part 7: Rubber O-rings
- 【正版授权】 ISO 11366:2025 EN Petroleum and related products - In-servicing of steam,gas and combined cycle turbines lubricating oils - Guidance and requirements
- 【正版授权】 IEC 61194:1992 EN-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stand-alone photovoltaic (PV) systems
- 【正版授权】 IEC 61000-4-23:2016+AMD1:2025 CSV E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 Part 4-23: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 Test methods f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HEMP and o
- 【正版授权】 IEC 60904-1:2006 FR-D Photovoltaic devices - Part 1: Measurement of photovoltaic current-voltage characteristics
- 校园消防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 北仑区工装装修知识培训课件
- gyp考试试题及答案
- 魔鬼食物测试题及答案
- (完整版)小学四年级四则运算500道
- 电厂消防培训
- 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培训
- 基于谷歌云视觉自动图像标注技术的多模态语料库开发与分析
- 煤矿项目部管理制度
- GB/T 45089-20240~3岁婴幼儿居家照护服务规范
- 脑水肿的诊断与治疗
- 脓毒症抗炎治疗策略
- 财务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
- 电动汽车V2G技术
- 田忌赛马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