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章 总论11.1项目概况11.2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21.3报告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21.4编制原则41.5主要研究结论4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6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82.1项目建设背景82.2项目建设必要性9第三章 交通量分析与预测123.1概述123.2交通量分析与预测123.3交通量预测结论193.4道路通行能力分析19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224.1项目选址224.2项目建设条件22第五章 技术标准及建设规模265.1技术标准论述265.2道路技术标准275.3建设规模28第六章 工程建设方案306.1道路工程306.2市政管线工程346.3道路照明及附属工程39第七章 环境与生态影响分析437.1环境影响评价标准437.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447.3环境污染源分析457.4环境保护措施分析467.5评价结论52第八章 节能方案分析548.1节能规范与耗能标准548.2能源状况分析548.3能耗指标分析558.4节省油料预测568.5节能措施628.6结论64第九章 项目工程管理与劳动保护659.1工程管理659.2劳动保护679.3安全措施679.4项目实施进度计划68第十章 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分析6910.1工程概况6910.2征地拆迁原则6910.3保障措施6910.4移民安置实施方案7010.5征地、拆迁补偿方式7010.6征地拆迁主要工程数量71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7211.1投资概况7211.2资金筹措73第十二章 招投标方案7412.1编制依据7412.2招标范围7412.3招标组织形式7512.4招标方式7512.5招标信息发布75第十三章 国民经济评价7613.1经济评价参数和模型的确定7613.2经济评价费用调整及效益计算7713.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计算8413.4综合评价85第十四章 社会影响分析8614.1社会影响效果分析8614.2社会适应性分析8714.3社会风险分析88第十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8915.1研究结论8915.2建议8967第一章 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1.1.2项目承办单位1.1.3道路起止点1.1.4建设内容及规模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路线全长2364.661米,红线宽为6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为22米,两侧机非隔离带宽各为3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各为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为9米。配套基础设施内容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路灯照明工程、管线入地工程、煤气管道工程、绿化工程等。1.1.5建设性质新建1.1.6建设期限为了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建设进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搞好安全施工,全部工程计划在2014年9月全面竣工,项目建设工期18个月(2013年6月-2014年9月)。1.1.7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总额为31944.62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2578.35万元,占总投资的39.38%;征地拆迁费用16793.90万元,占总投资的52.27%;其他费用1051.20万元,占总投资的3.29%;预备费1521.17万元,占总投资的4.76%。2、资金筹措该项目估算总投资为31944.62万元,拟由建设单位采取多渠道融资方式进行解决。1.2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1.3报告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1.3.1编制依据1、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2、某市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2010-2030);3、某市某城区道路路网专项规划(2010-2030);4、某市某城区给水专项规划(2010-2030);5、某市城市排水规划(2010-2030);6、某市某城区电力电信燃气专项规划(2010-2030);7、某市电力、电讯规划及其它各专业规划;8、某市规划局某(某路-某路)规划设计要求;9、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2008年版);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12、城市道路照明设计规范(CJJ45-2006);13、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14、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15、市政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度与要求;16、1:1000地形图;17、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1.3.2研究范围本报告依据国家有关部门法律、政策、规程、规范,主要从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研究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本项目的建设决策提供依据。1.3.3研究的主要内容1、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交通量分析与预测;3、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4、技术标准及建设规模;5、工程建设方案;6、环境保护与节能方案分析;7、项目工程管理与劳动保护;8、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分析;9、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招投标方案;11、国民经济评价;12、社会影响分析。1.4编制原则实事求是地调查项目各方面真实情况和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论证,对项目的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1.5主要研究结论1.5.1工程建设条件本报告通过认真调查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域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良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雄厚,道路建设材料来源丰富,运输条件极其便利,具备良好的工程建设条件。1.5.2交通量预测本项目交通量预测结果如表1-1所示:表1-1 某(某路-某路)交通量预测结果 单位:pcu/h年份基准年特征年2009201020112015202020252030单向高峰流量226 244 268 335 486 802 1323 该道路可以在设计年限内满足C级服务水平的要求,使得道路具有稳定的交通流,能接受的延误,在可接受的范围。1.5.3工程建设规模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和某市规划局下发的规划设计要点,本工程建设规模如表1-2所示,配套建设市政工程及管线照明,沿线设置公交车站、交通标志标线等相应交通管理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和绿化设施等。表1-2 道路建设规模 项目名称起迄点建设标准建设长度(m)红线宽度(m)设计车速(Km/h)备注某某路-某路城市主干道2364.6616050三幅路1.5.4工程方案设计1、道路工程(1)平面设计根据现状地形地貌确定本道路平面线形为直线。(2)纵断面设计考虑路面排水的需要,道路纵断面设计考虑尽可能采用自然纵坡,最大纵坡为0.531%。(3)横断面设计通过对规划提出的标准横断面方案进一步分析研究,本工程对某(某路-某路)提出横断面设计方案如表1-3所示。表1-3 标准横断面 单位:米项目名称起迄点红线宽度道 路 横 断 面 组 成备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分隔带机动车道分隔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某某路-某路6097322379三幅路(4)路面设计本设计推荐采用沥青砼路面,拟定路面结构组合如表1-4所示。表1-4 路面结构设计表 名 称单 位备 注道路等级(城级)城市主干道机动车道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cm4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cm6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cm86%水泥稳定碎石cm205%水泥稳定砂砾cm30总厚度合计68非机动车道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cm4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cm5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cm66%水泥稳定碎石cm205%水泥稳定砂砾cm20总厚度合计55人行道2010机制砼人行道板cm61:3干硬水泥砂浆cm3C20水泥混凝土cm15总厚度合计242、给水工程给水管道主管采用DN400的球墨铸铁管管材双侧敷设在道路的人行道下。3、雨水工程在道路两侧敷设d400d1500的雨水管道,收集新建道路两侧及道路路面的雨水,尽量依靠地面自然坡度将雨水就近汇入已建雨水干管,完善城市的雨水系统。4、污水工程在道路双侧敷设d400d1000的污水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管道连接采用橡胶圈承插接口。5、电力工程沿设计路段双侧人行道地下布置电力管线,电力管线为排管直埋方式,采用8根管,电力管线纵坡与道路纵坡保持一致。6、电信工程沿设计路段双侧人行道地下布置电信管沟各一条,采用3根管,其纵坡与道路纵坡保持一致。7、燃气工程本项目燃气管道随地形敷设,除特殊情况外,均采用埋地敷设。8、照明工程沿双侧人行道设施带内布置欧式单杆双挑路灯,两侧对称布置。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5。表1-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备注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2设计速度Km/h503设计年限3.1城市交通年限年153.2沥青混凝土路面年154道路长度米2364.6615道路红线宽度米606填方段路槽以下0-80cm压实度%967填方段路槽以下80-150cm压实度%948填方段路槽以下150cm以下压实度%929挖方段0-30cm压实度%9610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11路面设计荷载标准轴载BZZ-100KN12新征用土地亩212.8213拆迁户数户12714拆迁房屋平方米5842015建设工期月1816总投资万元31944.6217经济净现值万元29661.6618经济内部收益率%13.2919经济投资回收期年11.29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2.2项目建设必要性2.2.1项目建设是构筑现代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实现某与某某某“两型社会”良好对接的重大举措2.2.2项目建设是调整城市发展布局,实施城市西拓的迫切需要2.2.3项目建设是改变城市基础设施滞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2.2.4项目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措施第三章 交通量分析与预测3.1概述交通量调查是道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研究项目所在地区道路交通量的特征和构成,掌握交通流量、流向及车辆构成等数据资料,为拟建道路交通量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经济评价、确定技术标准和道路设计提供可靠依据。道路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建设要求服从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通过项目的建设对社会经济加快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确定未来建设项目交通量,以及最终确定建设项目的技术等级标准的重要依据。因此,较准确的分析区内过去、现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是论述建设项目必要性的基础。该项目所在区域位于某城区西部区域,拟定项目影响区为某城区西部区域,通过建立合理的交通模型,对特征年的道路交通量进行预测和描述,并通过分析交通起止点和整体交通流量分布特征,反映该项目在某城区西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3.2交通量分析与预测3.2.1特征年路网拟定未来特征年的路网是交通量预测的重要准备工作,本报告拟定特征年路网遵循了下述原则:(1)与基准年路网覆盖的范围相同;(2)满足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3)符合某城区西部区域路网建设发展规划。特征年路网是在基准年路网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基本格局是稳定的,所以在拟定特征年路网时主要以基准年路网为参考,并依据规划调整变化了的道路条件。3.2.2交通发生集中预测1、交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本项目以国内生产总值发展情况代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社会经济指标的预测,根据资料占有情况采用灰预测的方法进行,预测结果详见表3-1。表3-1 交通区域未来经济增长率 单位:%年份基准年 特征年2009201020112015202020252030增长率12.715.514.2113.0211.9410.9410.032、未来交通量增长率的确定汽车未来交通量增长率根据弹性系数法确定。目前道路网交通需求预测中,国内外比较通用的计算发生吸引量的方法是弹性系数分析法。道路交通与地区宏观经济指标的弹性系数,反映了道路交通与经济的适应情况和相互关系,所以交通需求预测可以采用弹性系数预测法。道路交通量对经济指标的弹性系数为道路交通量的变化系数和经济指标的变化率之比。e=IR/IE式中:e弹性系数;IR历年交通量增长速度或发生吸引力增长率;IE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预测的未来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代入上式,即可求出各分区未来年份客运增长率。道路交通量的增长与区域内道路运输量、社会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关系,交通量的规模、道路运输量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水平和增长速度密切相关,该项目交通量预测采用的弹性系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世界银行公路投资优化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方法改进(1996年3月)对于道路客运主要指针对经济指针的弹性分析,并参考全国及相邻省市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研究结论,结合该项目的具体情况,最终确定该道路汽车交通量相对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弹性系数,详见表3-2。表3-2 推荐弹性系数结果表年份基准年特征年2009201020112015202020252030弹性系数1.091.020.940.890.80.710.6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弹性系数与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得到汽车发生集中地增长率,详见表3-3。表3-3 汽车发生集中增长率表年份基准年特征年2009201020112015202020252030增长率13.84 15.81 13.36 11.59 9.55 7.77 6.22 3、发生、集中交通量预测根据前面得到的未来年份交通量增长率,利用调查得到的各交通区域发生和集中交通量,按照下式计算未来各区域发生和集中交通量。Pi=RiPioAj=RjAjoPii区发生交通量;Rii区发生交通量增长率;Pioi区基年发生交通量;Ajj区集中交通量;Rjj区集中交通量增长率;Ajoj区基年集中交通量。3.2.3交通分布预测常用的交通分布预测方法分重力模型法和增长系数法两大类,公路交通需求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布模型为双约束重力模型和Fratar模型。该项目交通分布客流预测采用Fratar模型,具体计算模型如下:Tij(F)=1/2(Tij1(F)+ Tij2(F)Tij1(F)= Tij(0)EiEjjTij(0)/j(Tij(0)Ej)Tij2(F)= Tij(0)EiEjiTij(0)/i(Tij(0)Ei)式中:Tij(F)交通区i到交通区j客运OD量;Tij(0)交通区i到交通区j基年客运OD量;Eii区客运OD总发生量或总集中量的增长倍数;Ejj区客运OD总发生量或总集中量的增长倍数。3.2.4交通量分配该项目采用容量限制分配法。该方法将交通量分配到交通区之间最小路权的线路上,它考虑了行驶速度与交通量之间的关系,当交通量大到一定量时速度会随着交通量增加而减少,路权则会变大。因此先分配到路权最小的线路,当分配到一定量时路权不会是最小,此时交通量会分配到其他路权最小的线路上。主要步骤如下:1、将路网简化为网络,以“零流量”路段行程时间开始;2、依次对每个起点分区计算通过路网的最短行程时间的通路;3、按全有全无分配模型将起始点的交通模式加到路网上;4、计算分配到各条路线上的交通量;5、在流量与行程时间的关系中,用分配给路段的交通量计算路段行程时间,重新计算新的最短时间的通路;6、按全有全无分配法再将原来起始点的交通模式加到由步骤5得出的路网新的最短时间的通路;7、返回步骤4继续分配,直到分配的交通量和行程时间稳定为止。出行时间根据出行时间模型进行确定,其形式如下:t=t01+(V/C)式中:t两个交叉口之间路段行驶时间(分);t0交通量为零时的路段行驶时间(分);V路段机动车交通量(辆/小时);C路段实用通行能力(辆/小时);、参数。交通流在进行选择时按照各路径阻抗大小进行确定。对于不收费道路,交通阻抗采用下式计算:交通阻抗=CDISTDIST+CTIMETIME式中:CDIST路径长度系数;DIST路径长度;CTIME路径行程时间系数;TIME路径行程时间。趋势增长高峰小时交通量预测结果详见表3-4。表3-4 趋势增长高峰小时交通量预测结果 单位:pcu/h年份车辆类别双向高峰流量单向高峰流量基准年2009小车180 117 中车56 36 大车12 8 合计248 161 2010小车194 126 中车61 39 大车13 8 合计268 174 2011小车214 139 中车67 43 大车14 9 合计295 192 特征年2015小车267 174 中车83 54 大车18 12 合计368 239 2020小车388 252 中车121 78 大车26 17 合计534 347 2025小车640 416 中车199 129 大车43 28 合计881 573 2030小车1055 686 中车329 214 大车70 46 合计1454 945 3.2.5转移及诱增交通量由于建设项目的出现,将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与激励作用,缩短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时间,导致入口密集、土地利用性质转变、开发强度增大,提高了交通运输量。转移交通量实质上就是在一条或数条老路与规划路之间合理分配交通量,诱增交通量就是项目完成后,由于改善了路网结构,从而影响了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改善了区域间的经济可接近性,使通道整体通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使道路两侧的土地性质发生变化而引发的新交通量。道路对交通量(Q)地吸引程度,一般与道路提供的行车条件的差异有关。行车条件主要包括行程时间(t)、行程距离(l)、费用(c)及舒适性(e),道路交通量与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可表述为:Q=f(t,l,c,e)上述中的c为广义费用,包括时间费用、行驶费用和道路收费三部分。在这种思路下,采用的转移曲线为:P1=P0+(1-P0)/(1+e(c1-c2+)式中:P1第一条路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比例;P0第一条路交通量的最小比例;c1、c2分别为第一、二条路的单位车辆广义费用;道路选择修正系数,在(1,1)间取值;两条道路各承担50%交通量,费用差为0时的函数调节值。交通量的增减变化会导致道路上车辆行驶速度、行驶时间和服务水平的变化,通行条件得广义费用也将逐步变化。因此使用转移曲线方程时还应从动态角度来考虑广义费用。诱增型交通分布量的预测,可采用如下模型:Tij*= Tij1+(Ei*/Ei)(Ej*/Ej)(Cij*/Cij)-1式中:Tij*、Tij分别为诱增型和趋势型的有i区到j区的分布交通量;Ei*、Ej*分别为i区到j区的诱增型工农业总产值;Ei、Ej分别为i区到j区的趋势型工农业总产值;Cij*、Cij分别为有无建设项目时i区到j区之间的交通阻抗,与行程时间及费用等因素有关;实现潜在交通量(诱增)的可能系数,通常取1/2;、均为重力模型参数。转移及诱增交通量预测结果详见表3-5。表3-5 转移及诱增高峰小时交通量预测结果 单位:pcu/h年份车辆类别双向高峰流量单向高峰流量基准 年2009小车72 47 中车22 15 大车5 3 合计99 64 2010小车78 51 中车24 16 大车5 3 合计107 70 2011小车86 56 中车27 17 大车6 4 合计118 77 特征 年2015小车107 69 中车33 22 大车7 5 合计147 96 2020小车155 101 中车48 31 大车10 7 合计214 139 2025小车256 166 中车80 52 大车17 11 合计353 229 2030小车422 274 中车131 85 大车28 18 合计582 378 3.3交通量预测结论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和基年交通量,得到本项目路段交通量预测结果,详见表3-6。表3-6 特征年高峰小时交通量预测结果 单位:pcu/h年份车辆类别双向高峰流量单向高峰流量基准年2009小车252 164 中车79 51 大车17 11 合计347 226 2010小车272 177 中车85 55 大车18 12 合计375 244 2011小车299 195 中车93 61 大车20 13 合计413 268 特征 年2015小车374 243 中车117 76 大车25 16 合计516 335 2020小车543 353 中车169 110 大车36 24 合计748 486 2025小车895 582 中车279 181 大车60 39 合计1234 802 2030小车1477 960 中车460 299 大车98 64 合计2036 1323 3.4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中规定: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主干道为15年。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为15年,本项目按路网规划明确为主干道,拟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3.4.1项目交通量预测本项目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选用50km/h。通行能力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的公式进行计算。N=Npkm式中:N 单向路段机动车设计通行能力(单向pcu/h);Np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设计车速50Km/h时取1690pcu/h; 机动车道分类系数,主干道取0.80;km 车道折减系数,内侧第一条为1.0,第二条为0.85,第三条为0.7; 路段通行能力受交叉口影响的折减系数,取0.6。 路段通行能力受非机动车影响的折减系数,取1.0。根据以上通行能力计算公式,得到某(某路-某路)路段的单向单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详见表3-7。表3-7 各区段通行能力值 (pcu/h)道路内侧第一条内侧第二条内侧第三条某(某路-某路)811 690 568 3.4.2服务水平评价标准服务水平评价指标是描述车流之间的运行条件、度量汽车驾驶者和旅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即根据道路交通密度划分服务水平等级。对于不同性质的道路其评价服务水平的指标也不同,本工程采用的服务水平等级如表3-8所示。表3-8 服务水平表服务水平交通饱和度运行特征A 级 0.35自由运行的交通流(畅通)B 级0.350.55合理的自由交通流(稍有延误)C 级0.550.75稳定的交通流(能接受的延误)D 级0.750.90接近不稳定的交通流(能忍受的延误)E 级0.901.00极不稳定的交通流(拥挤,不能忍受的延误)F 级 1.00强制性车流或堵塞车辆(堵塞)3.4.3服务水平评价结果根据预测的2020年单向高峰重交通量方向流量,得出路段的服务水平详见表3-9。表3-9 服务水平评价表区段单向车道数单向高峰流量单向通行能力饱和度服务水平某(某路-某路)3132320690.64C计算结果表明该道路整条线路采取双向6车道的规模,可以在设计年限内满足C级服务水平的要求,使得道路具有稳定的交通流,能接受的延误,在可接受的范围。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4.1项目选址本道路选址在某市某城区西部区域,东起某路,西至某路,全长2364.661米,道路呈东西走向。4.2项目建设条件4.2.1某市地理位置与社会环境4.2.2区域交通条件4.2.3城市环境近年来,某市政府大力推进城市环境的整治和宜居城市的建设,使某市尤其是某城区的城市面貌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园林绿化档次不断提升:目前市城区拥有公园、花园、绿地、广场近百处,城市绿化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34.1%、38.35%、8.33平方米,均居全省前茅。在提高绿化率的基础上,还十分注意城市绿化的园艺化,制定了“一年小变样、两年大变样、三年出成果”的规划。“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优秀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的获得,正是某人近年来潜心打造城市环境的结果,某市民无不为自己的城市环境感到骄傲。4.2.4自然条件由于本项目尚未进行地质勘测工作,而项目又位于某市某城区西部区域,因此,本项目将对某市域范围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1、气象与气候某市域地处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侯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十分充足,有丰富的热量资源,且雨热同季,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市域年均降水量在1200-2100mm之间,常年降水量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2.5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有明显的地域性和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西部山地降水量较多,年均降水在1900mm以上,东部平原较少,年均降水量在1200mm以下。2、水文与地质由于地处某湖平原,全市水系完整,河流稠密,数百条溪河汇于沅、澧两大水系。境内沅江长164公里,澧水长169公里,水能资源丰富。主要湖泊有目平湖、珊珀湖、柳叶湖、七里湖等。某地区地下水分布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96.5%,基岩裂隙水分布最广。全区有地下暗河139条,地下热水(温泉)13处。3、地形地貌某是河网密集地区,城市建设最大的制约条件是河流水系对城市的分割和城市防洪。随着城市防洪圈的逐步完善,城市建设条件得到改善,总体上,江南城区处于沅江河弯内,防洪的压力相对较大,安全系数较小,其发展余地已经不大。德山区由于地势较高,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低丘地貌不再是城市建设用地的制约因素,因此向南有较大发展空间。某城区河网密布,地形相对破碎,但在防洪设施完善后用地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同时,密布的河网在给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外,更多的还有利于城市环境的营造和改善。4.2.5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1、筑路材料某市域筑路材料较为丰富,石料、砂砾料、石灰等来源广泛,且质地优良,就地取材可满足供应,开采及运输也较方便。(1)石料本路段处于某市某城区,附近拥有各种规格片石、块石生产厂家,原料丰富充裕,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交通运输也方便。施工前需提前向料厂签订供货合同,以便备料或扩大生产能力。(2)砂砾料本路线毗邻沅江,河岸沿线均有优质河砂,属中粗砂,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含泥量少,级配良好,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且交通运输相当方便,运距小。(3)石灰项目地周边有众多石灰生产厂家,储量丰富,质地优良,灰膏率高,灰质纯白,凝聚力强,运距较小,可满足工程的需要。(4)水泥某市水泥产量丰富,各县均建有或即将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能满足本项目建设对水泥的需求。(5)钢材钢材来源于铁路、公路和水运,运输方便。(6)水城区自来水能保证生产、生活用水。(7)其他木材和沥青等建材市场货源丰富,运输条件便利。2、运输条件项目所在地区路网发达,大部分材料可从国省道、高速公路及铁路、水运到达某市中心城区,再通过中心城区路网运输直达现场,极其方便。第五章 技术标准及建设规模5.1技术标准论述5.1.1确定依据(1)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2)某市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2010-2030);(3)某市城市排水规划(2010-2030);(4)某市电力、电讯规划及其它各专业规划;(5)城市道路技术规范(CJJ37-90)(1998年版);(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7)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2009;(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9)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0)给排水标准图集2002;(11)消防技术规范;(1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13)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93 ;(14)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规范;(15)全国通用建筑标准设计94D16435KV及以下电缆敷设;(16)地下通信电缆敷设94X102;(17)国家标准城市电信网规划设计规范。5.1.2道路技术标准概述本项目建设将成为该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区域路网的进一步完善,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某城区西部区域的整体功能和投资环境,促进某市某城区西部区域的快速发展。根据城市道路分级有关规定,结合某市规划局下发的规划设计要点,本项目定位为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50Km/h。5.2道路技术标准本道路主要技术指标见表5-1。表5-1 道路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项 目单位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2计算行车速度Km/h503停车视距m604城市交通设计年限年155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年156红线宽度m607车道数道68车道宽度m229路面设计标准轴载KNBZZ-10010最小净高机动车道m5.0非机动车道m3.5人行道m2.511平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400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100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圆曲线半径m700平曲线最小长度m85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4012竖曲线最大纵坡%7最小坡长m140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1350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1050竖曲线最小长度m405.3建设规模本道路东起某路,西至某路,全长2364.661米,红线宽为6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为22米,两侧机非隔离带宽各为3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各为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为9米。本道路工程用地面积约212.82亩,需拆除项目红线范围内的居民住宅127户,拆迁居民住房58420;全线路基土石方337318m3,其中填方337318m3;清表按1.0米,共清除表土156444m3;清淤按2.0米,共清除淤泥13456m3 ;抛片石按0.7米,共抛片石6728m3;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路面121261m2;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31710;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89551;6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路面31710m2;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路面89551m2;400-1800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6726m;路灯采用3孔75管,共长24822m;电力管采用8孔167管,共长37840m;电视管采用3孔110管,共长14190m;电讯管采用3孔110管,共长42570m;道路绿化工程13480m2;转移杆线38根。工程数量详见表5-2。表5-2 某工程数量表 名 称 数 量 单 位道路工程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121261m2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31710m2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89551m26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31710m2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89551m220cm6%水泥稳定碎石88340m220cm5%水泥稳定砂砾34592m230cm5%水泥稳定砂砾53748m2砼立石12771m砼平石12771m缘石7092m人行道板42996m23cm1:3干硬水泥砂浆42996m215cmC20水泥混凝土42996m2C15细石混凝土56.8m37.5号浆砌片石挡墙26m3围堰335m3标线面积7918m2无障碍缘石坡道792m2垃圾桶60个行道树1182根公交停靠站6个填方337318m3排水(按2米计)13456m3清淤(按2米计)13456m3清表156444m3抛片石6728m3交通工程路名牌16块指路标志8套分道标志8套人行信号灯18组车行信号灯18组电子警察18套电子监控11套征地拆迁征地212.82亩拆迁58420m2拆迁户数127户杆线转移38根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管4002220m钢筋混凝土管5001144m钢筋混凝土管1100892m钢筋混凝土管15001184m钢筋混凝土管18001286m雨水口158个检查井316个交通路灯工程灯及灯杆136盏电缆4X25mm29460m75CPVC管24822m110CPVC管3709m绿化工程道路绿化面积 13480m2管线入地400mm给水管4778m150mm煤气管4778m电力管线8孔167UPVC管37840m电视管线3孔110UPVC管14190m电讯管线9孔110UPVC管42570m电力井68座电讯井68座电视井96座第六章 工程建设方案6.1道路工程6.1.1道路线形设计1、平面线形设计(1)路线设计某(某路-某路)东起某路,西至某路,全长2364.661米,红线宽为6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为22米,两侧机非隔离带宽各为3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各为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为9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呈东西走向。根据现状地形地貌确定本道路平面线形为直线。根据某城区总体规划,道路走向按规划局批准的道路中心坐标进行控制。(2)交叉口设计拟建道路沿线与某路、合兴路、金丹路、珠港路、某路和两条规划路相交,除与某路、合兴路、金丹路、珠港路、某路相交的交叉口采用物理渠化,其他交叉口均采用平交。交叉口采用信号灯控制,配套电子监控设施。所有进行渠化设计的交叉路口,在各个路直行、左转、右转、车辆及非机动车能各行其道,减少等候时间,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并能使行人快速安全过街。(3)无障碍设计为了方便残疾人通行,在交叉口和单位出入处均设置无障碍坡道,沿线的两侧人行道上各设置一条0.6米宽的盲道。(4)交通组织设计所有交叉口均进行交通组织设计,按规范和沿线的实际情况,设置交通标线。在路口采用标线渠化,在各道路直行、左转及右转车辆能各行其道,减少等候时间,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并能使行人快速安全通过。2、纵断面设计拟建道路所经地区为冲击平原,地形较为平坦,地面自然坡度平均为1%3%,因此道路设计纵坡较为平缓。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主要根据建设路现有标高、现状自然地面及地下水位标高、城市防洪标高等控制性标高来确定。综合考虑以上控制因素,同时考虑路面排水的需要,道路纵断面设计考虑尽可能采用自然纵坡,最大坡长220米,最小坡长160米,最大纵坡0.531%,最小纵坡0.309%。6.1.2横断面设计本项目对道路路幅形式提出两种方案进行比选:方案一:60.0米宽道路采用三块板形式,其中机动车道宽为22米,两侧机非隔离带宽各为3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各为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为9米。方案二:60.0米宽道路采用四块板形式,其中中央分隔带2米宽,两侧机动车道宽各为10米,两侧机非隔离带宽各为3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各为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为9米。方案比较:(1)方案一的优缺点:施工相对简单,整体视线良好,视野开阔。但对向行驶的机动车辆容易产生干扰,道路的安全性不如方案二;(2)方案二的优缺点:两侧机非隔离带,安全系数高,且设置绿化带增加了绿化面积,美化环境。但机动车道太狭窄,通行能力差,日后将造成交通拥挤状况,且施工相对复杂,造价较方案一略高。通过以上两个方案,从施工、质量、美观等多方面的优缺点比较,本报告推荐选择方案一。本工程对提出横断面设计方案如表6-1所示。表6-1 标 准 横 断 面 单位:米项目名称起迄点红线宽度道 路 横 断 面 组 成备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分隔带机动车道分隔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某某路-某路6097322379三幅路为保证通行安全,应设置中央安全护栏。道路铺设有雨水、污水、给水、燃气、电讯(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网通)、电力、有线电视、路灯等管线。其位置详见标准横断面图。6.1.3路基设计根据地质勘探报告,该项目路基设计方案为:填方区:表土(杂填土、耕土)全部清除,再回填山砾石。水塘和沟渠处淤泥全部清除,抛70cm片石再回填山砾石。保证清表土后山砾石最小厚度不小于50cm,如果小于50cm进行超挖,使其达到50cm。在杂填土和耕土下附近5米左右的有机制低液限粘土,局部土层承载力低,属软土,清除1.5米后,抛1.0米深的片石挤压,再回填山砾石。挖方区:首先清除表土(杂填土、耕)再开挖其它土层,此段路挖方量较少,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