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临床预防与社区卫生_第1页
【医学ppt课件】临床预防与社区卫生_第2页
【医学ppt课件】临床预防与社区卫生_第3页
【医学ppt课件】临床预防与社区卫生_第4页
【医学ppt课件】临床预防与社区卫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预防与社区卫生,第二篇,预防医学,分级要求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有关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的有关问题;医院感染的有关概念,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传播途径和病人的易感性,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熟悉:传染病发生的条件。疫源地的概念,影响疫源地范围大小的因素和疫源地消灭的条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了解:其他内容,第十七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医学,第十七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内容,预防医学,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第十七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医学,疫苗能够预防的传染病Vaccine preventable infectious diseases扩大免疫规划 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 EPI 天花 脊灰 百日咳 乙肝 白喉 麻疹 破伤风 结核 等,第十七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医学,鼠疫 霍乱黑热病 结核病 病毒性肝炎 恶性疟疾 肾综合征出血热 绦虫病等寄生虫病,尚未被控制的传染病Pending control infectious diseases,第十七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医学,性 病登 革 热布 鲁 菌 病血 吸 虫 病 等,再度出现的传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第十七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医学,艾 滋 病军 团 病莱 姆 病疯 牛 病O139 霍 乱幽 门 螺 杆 菌 病埃 博 拉 出 血 热严 重 急 性 呼 吸 综 合 征 人 感 染 高 致 病 性 禽 流 感,新发现的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第十七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医学,传染病 由特异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引起的疾病,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地传染给易感宿主。感染性疾病由病原生物引起的所有人类疾病,第十七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医学,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预防医学,传染病流行图,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预防医学,病原体(pathogen)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种生物体宿主(host) 在自然条件下被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基本条件,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预防医学,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病原体(pathogen),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细菌 破伤风病毒 脊髓灰质炎立克次体 恙虫热支原体 非淋菌性尿道炎衣原体 沙眼螺旋体 梅毒真菌和寄生虫 足癣 血吸虫病,预防医学,破伤风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预防医学,恙虫热立克次体,解脲支原体,预防医学,苍白密螺旋体,沙眼衣原体包涵体,预防医学,血吸虫,真菌,预防医学,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病原体的基本特性,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力致病力毒力,病原体的变异性,耐药性抗原性毒力,侵入门户,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常见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染力、致病力和毒力,预防医学,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宿主(host),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免疫力免疫反应宿主具有较强的免疫力、能产生正常的免疫反应时,病原体难以侵入或难以在宿主体内生存和繁殖,因而也就不能导致感染和发病。,预防医学,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感染过程及感染谱,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感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死亡,预防医学,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感染过程及感染谱,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某种传染病导致宿主不同程度感染反应的频率以隐性感染为主以显性感染为主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预防医学,HIV隐性感染-冰山现象,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预防医学,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易感人群(susceptible population),预防医学,病人携带者受感染动物,传染源,传播途径,接触水食物医源性垂直媒介土壤,易感人群,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风俗,自然因素,气候地理,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预防医学,血吸虫感染,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预防医学,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病人(patient),病原携带者(carrier),受感染的动物,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病人,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病程各阶段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频度。,病人的类型:重型病人轻型病人病人的病程病人的活动范围,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病人,传 染 期(communicable period),定义:感染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流行病学意义: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病人,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定义流行病学意义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影响流行特征,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病人,临床症状期,流行病学意义:排出大量的病原体具有促进病原体排出的症状病人为某些传染病的唯一传染源感染护理者及增加了传播的机会,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病原携带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convalescent carrier)健康病原携带者( healthy carrier),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暂时性病原携带者3个月慢性病原携带者3个月,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病原携带者,流行病学意义:排出病原体的数量较少缺乏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症状表面上与健康人没有区别,不易于被发现,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病原携带者,流行病学意义大小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持续时间携带者的职业、卫生习惯、活动范围环境卫生状况、生活条件、防疫措施,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受感染的动物,流行病学意义大小取决于:人与受感染的动物接触的机会和密切程度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密度环境中适宜传播的条件,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zoonosis),亦称人畜共患病。,预防医学,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预防医学,经空气传播,医源性传播,经接触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围产期传播,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播途径空气,经飞沫传播经飞沫核传播经尘埃传播,传播途径易实现,易爆发流行冬春季高发少年儿童多见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流行特征,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播途径饮水,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饮用同一水源史发病无职业、年龄及性别的差异在水源经常受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流行特征,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播途径疫水,接触疫水史发病有地区性、季节性、职业性特点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可致暴发或流行加强疫水处理和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发生,流行特征,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播途径食物,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患者的潜伏期较短,临床症状较重,流行特征,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播途径接触,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间接接触传播: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等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播途径接触,多以散发发病为主,可在家庭及同室成员之间传播。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发病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及卫生条件差有关。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减少发病。,流行特征,间接接触传播,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播途径媒介节肢动物,机械携带传播:通过接触、反吐、粪便等排出其携带的病原体,污染食物或餐具,使接触者感染生物学传播:病原体进入媒介生物体内经过发育或繁殖,然后传给易感者使其感染外潜伏期,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播途径媒介节肢动物,地区性:病例分布与传播该病的节肢动物的分布一致季节性:发病率与节肢动物的活动季节一致职业及年龄特点:发病与暴露机会多少有关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流行特征,吸血节肢动物传播,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病学意义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个体与土壤的接触机会个人卫生习惯和劳动条件,易感者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传染源的尸体埋葬不当受到污染,传播途径土壤,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播途径医源性传播,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由污染的器械导致的疾病传播使用被污染的药品或生物制品引起的传播输血或器官移植引起的传播,预防医学,方式,输血、生物制品或药物受污染引起,器械、针头、采血器等被污染或消毒不严引起,预防医学,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播途径围产期传播,经胎盘传播: 病原体经胎盘血液传给胎儿上行性感染:病原体从孕妇阴道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分娩时传播:胎儿在通过严重感染的产道时可被感染,在围产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又称为垂直传播或母婴传播。,预防医学,HIV母婴传播率全球 15%-25%我国高流行区 30%,河南省某村艾滋病病人-2003,预防医学,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易感人群,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感染的人群,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免疫屏障”,预防医学,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易感人群,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预防医学,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易感人群,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计划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传染病流行,预防医学,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社会因素,气候、地理因素媒介昆虫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栖息习性,自然因素,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城市化和人口爆炸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改变了媒介昆虫和动物宿主的栖息习性,预防医学,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疫源地(infectious focus),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即易感者可能受到感染的范围,影响疫源地范围大小的因素:传染源存在的时间传染源活动的范围疾病的传播方式周围人群免疫力环境条件,预防医学,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疫源地(infectious focus),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传染源播散在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或新感染发生,预防医学,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疫源地是流行过程的组成部分流行过程是群体现象流行过程的强度用发病率进行测量,预防医学,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医学,预防为主加强传染病监测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医学,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一)预防为主 加强人群免疫 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健康教育,改水改厕,免疫预防,健康教育,预防医学,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二)传染病监测 常规报告哨点监测,(三)传染病预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省、区、市县以上人民政府,(四)传染病防控管理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监督管理血液及血液制品等生物标本管理从事传染病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预防医学,(五)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1980年 消灭天花 1988年启动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 2001年发起终止结核病活动,天花病人,脊髓灰质炎病人,预防医学,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的措施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针对易感者的措施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医学,传染病报告报告病种类别,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甲类:鼠疫、霍乱(2种)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5种),预防医学,传染病报告报告病种类别,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11种),预防医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预防医学,传染病报告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预防医学,传染病报告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或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预防医学,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病人,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者,应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实行分级管理病人隔离时间的长短依据该病的传染期而定疑似病人必须接受医学检查、随访或隔离措施,不得拒绝,预防医学,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病原携带者,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饮食、托幼和服务行业工作的: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久治不愈的伤寒或病毒性肝炎病原携带者:不得从事威胁性职业艾滋病、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疟疾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预防医学,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接触者,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检疫:最后接触日至该病最长潜伏期留验: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医学观察: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预防医学,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动物传染源,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彻底消灭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捕杀、焚烧或深埋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隔离治疗家畜和宠物:预防接种和检疫,预防医学,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disinfection),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紫外线消毒,含氯消毒剂,压力蒸气灭菌,预防医学,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disinfection),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随时消毒:传染源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预防医学,针对易感者的措施,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预防医学,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预防医学,预防医学,国境卫生检疫,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检疫传染病:鼠疫、霍乱、黄热病以及国务院确定和公布的其他传染病监测传染病: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和公布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应当接受检疫,预防医学,第三节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对策,一、病原体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二、传染病流行三环节的新问题三、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四、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传染病防治的新要求五、新时期传染病防治对策,预防医学,新问题,新发现或再燃的传染病病原体耐药病原体基因突变与抗原变异,感染谱的变化,传染源的流动性 波散的快速性、途径的多样性、疫源地范围难以界定人口流动、基础免疫水平下降,第三节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对策,预防医学,防治对策,医学预防到社会预防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信息情报系统和决策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公共卫生治疗救助机制加强科学研究注重科学决策与科学防治,第三节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对策,预防医学,一、预防接种的种类二、计划免疫方案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四、疫苗的效果评价,第四节计划免疫,预防医学,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第四节计划免疫,预防接种(vaccination):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预防医学,一、预防接种的种类,第四节计划免疫,人工自动免疫全病原体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成分疫苗DNA疫苗人工被动免疫免疫血清丙种球蛋白被动自动免疫,预防医学,二、计划免疫方案,第四节计划免疫,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me onimmunization, EPI)发展与坚持免疫方法和流行病监督计划防制天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等传染病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预防医学,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儿童基础免疫程序,预防医学,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儿童基础免疫程序,预防医学,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儿童基础免疫程序,预防医学,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第四节计划免疫,接种途径与剂量各种疫苗的接种途径、接种对象年龄及剂量、剂次、间隔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更改。接种途径或剂量不当,可能影响免疫效果,加重接种反应,甚至造成接种事故。在接种前必须详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接种。,预防医学,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第四节计划免疫,接种禁忌证(WHO:常规免疫的禁忌证) 免疫缺陷、恶性疾病(肿瘤、白血病等)及应用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而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不能使用活疫苗患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应推迟接种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者,不应继续接种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癫痫、婴儿痉挛等),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预防医学,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第四节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的反应一般反应接种24h内,在接种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有时可能伴有发热、头晕、恶心、腹泻等症状。一般不需作任何处理,12d即可消失。,预防医学,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第四节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的反应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应及时发现和抢救,并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卫生防疫机构。,预防医学,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第四节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的反应偶合病偶然与预防接种巧合在一起发生的疾病。其发生与预防接种无关,仅是时间上的巧合,易被误为由接种疫苗引起。传染病的潜伏期末接种疫苗,可能发生接种时,注意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必要时应做进一步检查应及时做出正确判断,向病人及其家属作好解释,预防医学,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第四节计划免疫,疫苗保藏条件一定的低温下保存,冷链是保证疫苗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冷链:为了保证疫苗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运输和储存,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需配备的冷藏、冷运设备。,预防医学,预防医学,四、疫苗的效果评价,第四节计划免疫,效果评价指标免疫学效果流行病学效果,预防医学,四、疫苗的效果评价,第四节计划免疫,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预防医学,一、概述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影响因素三、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第五节医院感染,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