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整理.doc_第1页
植物生理学整理.doc_第2页
植物生理学整理.doc_第3页
植物生理学整理.doc_第4页
植物生理学整理.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植物生理学第一讲、植物生理学发展动向及前沿简介一、研究内容及结构体系(1)代谢(2)生长发育(3)感应性与整体性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关系:课程内;课程间是微观的分子生物学与宏观的生态学之间的桥梁二、发展动向及前沿1、从研究生物大分子到阐明复杂的生命活动(组学,系统生物学)(1)微观研究不断深化(2)系统、动态、交叉、整(合)体(3)与生产实际的结合2、实现整体性的重要环节-信号传递(传导) 中心法则;植物对环境感应;(SA,JA;BRs,PA,Ca,NO,VOCs,糖)网络式特征3、生命活动基础-代谢及其调节光合作用机理(CO2倍增,低碳);固氮机理;水分循环与运输机理;植物次生代谢等(医药、农药、化感作用)。4、植物与环境生理生态学与生态生理学:植物生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生理生态学发展动向:从生理机制上探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传递规律以及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60年代: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启动;70年启动国际生物圈计划()的计划,后来该计划发展成为“人与生物圈计划”()。80年代: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1)生态环境问题l 全球气候变化;l 环境污染;l 生态系统退化l 生物多样性丧失;l 粮食问题等(2)仪器及技术的更新我国生态学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的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湿地恢复;青藏高原的特殊生境;全球变化下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响应;植物对环境污染的修复作用等。低碳。植物生理信息无损检测技术:l 光谱分析技术(紫外;可见;红外 发射;吸收;反射)例:叶片的光谱反射率随叶片含水量的下降而增加;1450nm和1930nm波段的反射率与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l 图像处理技术例:利用图像分割方法提取植物的形态特征,判断作物的生长健康状况、缺素情况等。对作物的根系利用图像处理的方法进行识别,从而判断播种的成活率。l 植物电信号分析技术植物电信号:能够记录到的植物细胞或组织电位发生波动以及相应的电流、电阻、电容等信号。破译植物电信号特征对于深入解读植物生命信息,为构建植物电信号自适应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节能减排”式农作物、蔬菜等的工厂化生产智能化自动控制研究奠定基础。l 非损伤微测技术是一种选择性微电极技术,可以不损伤样品而获得进出样品的离子和分子信息,具有非损伤性,长时间、多电极、多角度测量等优势。该技术不仅能够测量离子及分子静止状态下的绝对浓度,而且还可以测量它们进出生物样品的运动速率及运动方向。在代谢、生长发育、信号转导、抗逆生理中广泛应用。5、植物发育机理成花机理:花色表现机理;激素作用机理;木材形成机理;衰老(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等。三、蛋白质组学概述l 蛋白质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的核心内容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2001年的正式发表和2003年4月的最终完成,科学家们又进一步提出了后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Proteome)研究便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也正是作为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支柱在20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并已成为新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门领域。最早是由澳大利亚学者Wilkins和Williams于1994年提出的,并首次于1995年7月在“Electrophoresis”上发表。蛋白质组:即细胞或组织或机体或基因组表达的所有蛋白质。蛋白质组学是研究蛋白质或应用大规模蛋白质分离和识别技术研究蛋白质组的一门学科,主要分为3个领域:(1) 对蛋白质的大规模识别和翻译后加工修饰的细微特征分析;(2) 蛋白质表达谱及差异分析;(3) 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小鼠与蒙娜丽莎在基因组上的差别只有1,而它与她之间差别的本质在于蛋白质组的千差万别。蛋白质组造就了生命的纷繁多姿。”(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负责人、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主席、中科院院士贺福初语)基因组图只有一张,但是蛋白质组图却是每个器官就有一张 。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测定是一种“有限”的工作,而对蛋白质组蛋白质种类的确定则是一种“无限”的工作。l 蛋白质组学的特点与难点同一性与多样性、有限与无限、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孤立行为与相互作用、单一手段与多种技术、互助与互补l 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离技术:基于凝胶的技术平台(双向电泳);基于色谱的技术平台(多维色谱)鉴定技术:质谱(核心);蛋白质芯片;噬菌体显示技术;大规模双杂交技术等分析技术:生物信息学。数据的加工、储存、检索、分析等。双向电泳、生物质谱和生物信息学被称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三大核心技术。l 蛋白质组研究技术(2D-MS)样品制备蛋白质定量双向凝胶电泳染色:考染;银染;荧光染色图象采集与图谱分析切点、酶解质谱分析数据库检索与鉴定 1 样品制备植物样品处理的困难:细胞壁的韧性;次生代谢物使蛋白质沉淀;大量的盐、有机酸、色素干扰IEF;膜蛋白、强疏水性蛋白、极端PI蛋白、低丰度蛋白;蛋白酶的降解作用等。 2 非凝胶技术(1)色-质联用(多维色谱与质谱)离子交换色谱(电荷)-反相液相色谱(疏水性)体积排阻色谱(分子大小)-反相液相色谱反相液相色谱-反相液相色谱亲和(特异亲和如免疫)液相色谱-反相液相色谱离子交换-亲和-反相液相(2)毛细管电泳色谱-质谱(3)蛋白质芯片(4)酵母双杂交技术(5)噬菌体展示技术等 3 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可诠释为离体的“高通量的微量蛋白质识别技术”。实现的基础是探针分子的大规模集成和探针分子与样品中靶蛋白分子的特异性结合。探针可以是抗原、抗体,受体、酶、核酸、糖等。蛋白质芯片根据相互作用原理可分为抗原-抗体芯片,受体-配体芯片,酶-底物芯片和蛋白质-核酸芯片等。检测芯片根据方法可分为正向和反向芯片。 4 酵母双杂交技术,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其原理是当靶蛋白和诱饵蛋白特异结合后,诱饵蛋白结合于报道基因的启动子,启动报道基因在酵母细胞内的表达,如果检测到报道基因的表达产物,则说明两者之间有相互作用,反之则两者之间没有相互。 5 噬菌体展示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是一种将外源肽或蛋白质与特定噬菌体衣壳蛋白融合并展示于噬菌体表面的技术。例:在编码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上连接一单克隆抗体的DNA序列,当噬菌体生长时,表面就表达出相应的单抗,再将噬菌体过柱,柱上若含目的蛋白(抗原),就会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 6 蛋白质质谱分析质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样品离子化后,根据不同离子间的质荷比(/)的差异来分离和确定分子量。根据离子化源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电喷雾(ESI)质谱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MALDI)质谱两大类。l 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是指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以及应用数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可用于寻找蛋白质家族保守序列和对蛋白质高级结构进行预测。蛋白质组数据库是蛋白质组研究水平的标志和基础,瑞士的SWISS PROT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种类最多的蛋白质数据库。蛋白质分离与质谱鉴定技术路线图l 蛋白质组学应用:免疫学;疾病诊断(肿瘤);遗传(多样性;作图);药物开发;植物生理(发育;抗性;信号传递)等l 林木蛋白质组学 林木的特点(生长周期长,高度杂合,基因组较大,遗传转化困难等)严重限制其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起步较迟,进展较慢。问题:稳定性;重复性;分辨率;高费用四、代谢组学概述代谢组:指的是“一个细胞、组织或器官中,所有代谢组分的集合,尤其指小分子(Mr1 000) 物质”。代谢组学:则是一门“在新陈代谢的动态进程中,系统研究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谢本质”的科学。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微小变化会在代谢物水平得到放大;( 2 ) 不需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3 ) 代谢物的种类远少于基因和蛋白的数目;( 4 ) 研究对象为基因表达的终产物(现实性)。代谢组学研究过程包括:样品制备、代谢产物分离、检测与鉴定以及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三个部分。应用:代谢生理(次生代谢,基因功能,抗性生理等);药物开发(药靶,新药);毒理学(药物副作用);疾病诊断等 第二讲 光合作用热点: (1)放O2机理。 (2)光合作用运转及调节。 (3)光抑制。 (4)叶绿素荧光及其应用。 (5)对光、CO2响应模型及机制。第一节 叶绿体l 一、结构与成分被膜: 外膜;内膜间质:(含可溶性蛋白质,酶类,DNA,RNA核糖体等)类囊体(基粒):基粒片层;间质片层l 二、化学组成【1】叶绿体色素 种类及光化学特性 叶绿素 叶绿素a,兰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 黄色 藻胆素 藻红蛋白 (仅存在于红藻、蓝藻中) 藻蓝蛋白思考:为何阴生植物叶绿素b/a比值高?为何b/a可作为植物耐阴性指标?b喜吸收林下光,a喜直射光;b更喜欢蓝紫光,a喜红光。为何定量叶绿素时用红光区吸收波长?叶绿素分子在蓝紫光区时有类胡萝卜素干扰 计算叶绿素时用以下公式:Ca=13.95A663-6.88A645Cb=24.96A645-7.32A663Ct=(A652/34.5)V/G【2】核酸:叶绿体基因组(120多个基因)1.与光合作用有关基因:光系统作用中心A1,A2蛋白;光系统D1,D2蛋白;细胞色素Cytb6/f复合物;ATP合酶;Rubisco大亚基等。2.叶绿体基因表达所需基因:rRNA,tRNA,RNA聚合酶,DNA聚合酶,等。3.其他基因:如,NADH脱氢酶的各个亚基【3】蛋白质1.色素(脂,核酸)蛋白复合体2.电子载体3.酶4.转运体(膜蛋白分布不均衡)类囊体膜上的蛋白复合体:类囊体膜上含有由多种亚基、多种成分组成的蛋白复合体,主要有四类,即光系统(PSI)、光系统(PS)、Cytb/f复合体和ATP酶复合体(ATPase)。蛋白复合体在类囊体膜上的分布特点 PS:主要基粒片层的堆叠区 PS与ATPase:非堆叠区 Cytb6/f复合体分布较均匀。意义:利于电子传递、H+的转移和ATP合成叶绿体蛋白质形成特点1.大部分多肽由核基因编码,质中合成,运入叶绿体后被加工。2.叶绿体基因组编码的多肽仅在叶绿体起作用。3.光对蛋白质的合成积累具有调节作用。【4】脂类:膜脂:1.糖脂(单(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MGDG(DGDG))2.磷脂 类囊体(膜)脂特点:1.糖脂含量高,而磷脂相对少。2.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尤其亚麻酸,使膜富于流动性。3.非双层结构,具不对称性。意义:有利于光反应进行,参与光合反应。l 三、功能(不仅仅合成碳水化合物)1.光合作用全过程2.其他:A、被固定碳的储存,转运;B、亚硝酸盐硫酸盐的还原,蛋白质氨基酸的合成;C、DNA,RNA的合成;D、脂类,萜类,酚类的合成. l 四、光合单位位于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完整光反应的最小结构单位。包括捕光天线系统(聚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包括外、内周天线;反应中心(中心色素分子P680,P700、原初电子供体、原初电子受体)。 “天线移动”假说:LHC磷酸化后,可在类囊体膜上移动,从堆叠的基粒(富含PS)区域横向移动至非堆叠的基质(富含PS)区域,并成为PS的聚光色素系统,扩大PS的捕光面积。状态转换:State2:激发能从PS向PS分配比例增加的状态,低荧光态。PS还原侧 PQ还原态-蛋白磷酸激酶活性增加-LHC蛋白磷酸化-蛋白质解聚-横向迁移至PS间质膜区-扩大PS捕光面积。State1:激发能向PS分配比例增加的状态,高荧光态。影响状态的因素:1.光强(质)的变化2.电子传递体PQ及Cytb/f复合体等氧化还原状态状态转换的意义:1.平衡激发能在光系统间的分配;2.提高光能利用率;3.防御光破坏。第二节 原初反应与叶绿素荧光l 光能的吸收与传递(一) 激发态的形成 Chl(基态)+h 1015S Chl*(激发态)(二)激发态的命运【1】激发态不稳定,易发生能量的转变,转变的方式:1.放热 :为何在能量利用上蓝光没有红光高?由于叶绿素是以第一单线态参加光合作用的。所以一个蓝光光子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与一个红光光子所引起的光合作用是相同的,多余的能量在降级过程中也是以热能释放。2.发射荧光与磷光3.色素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光化学反应) Chl*1 Chl2 Chl1Chl*2 供体分子 受体分子【2】传递方式激子传递:(激子指电子激发的量子)一个色素分子受光激发后,高能电子在返回原来轨道时也会发出激子,此激子能使相邻色素分子(电子)激发。适用于分子间距离小于2nm的相同色素分子间.共振传递:色素分子被激发后,高能电子的振动引起相邻分子中某个电子的振动(共振),当第二个分子电子振动被诱导,变为激发态。分子间距大于2nm的色素分子间。【3】传递方向:总方向:反应中心,且不可逆。问:接近反应中心的色素分子光谱吸收峰偏向红端?叶绿素b 叶绿素a?这是因为光合色素距离反应中心越远,其激发态能就越高,这样就保证了能量向反应中心的传递。【4】思考:离体色素溶液为什么易发荧光?这是因为溶液中缺少能量受体或电子受体的缘故。在色素溶液中,如加入某种受体分子,能使荧光消失,这种受体分子就称为荧光猝灭剂,用Q表示,光反应中,Q即为电子受体。【5】猝灭: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荧光水平的降低。光化学猝灭:光化学反应引起;非光化学猝灭:热耗散等【6】叶绿素荧光分析色素发射荧光的能量与用于光合作用的能量是相互竞争的,这就是叶绿素荧光常常被认作光合作用效能指标的依据,被认为是光合作用的内探针(无损伤)。叶绿素荧光分析具有直观、简便,获得结果迅速,反应灵敏,可定量,对植物无破坏、干扰少的特点。可用于叶绿体、叶片,也可以遥感用于群体、群落。它既是室内光合基础研究的先进工具,也是室外自然条件下诊断植物体内光合机构运转状况、分析植物对逆境响应机理的重要方法。【7】叶绿素(a)荧光及其应用1.活体叶绿素荧光的起源2.荧光产率(PS量子产率) f=Kf /(Kf + Kh+ KpA) Kp比其他常数大, f的变化主要取决于A,而A又决定于Q的氧化还原状态: 氧化态:A1,荧光猝灭 还原态:A0, f最大 3.活体荧光诱导动力学: 叶片经过适当时间(充分)的黑暗,重新照光过程中观察到的荧光强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又称Kautsky反应. 活体荧光诱导曲线(欧洲云杉针叶的荧光诱导曲线示意图):快反应 PT:慢反应O点:称死荧光,暗荧光,它是由光系统(PSII)捕光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发出的,与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无关,与激发光的强度、叶绿素含量及传能效应等有关.:表示内发生电荷分离,证明是有功能的.:的变化是由于照光后随着P的被还原以及继续不断地被从水的裂解系统方面传送来的电子所还原.上升速率与光合放2速率有关.PS:暗反应激活,消耗还原侧电子,使P重新氧化.SMT:暗反应滞后,光合诱导原因?思考:不经过暗适应,诱导曲线?【8】叶绿素荧光应用领域:(1) 是研究光合作用的必须手段;(2) 逆境生理;(3) 检测农药毒害,揭示作用机理;(4) 检测营养盐缺乏(与光合有关);(5) 植物遗传育种:品质差异,筛选良种;(6)水域生态学;(7)环境检测与监测等活体荧光诱导曲线应用: (Fv=FmF0 稳态荧光)/:反映了最大光化学效率(潜在)。/:的潜在活性。/:的比值是叶片活力的指标,它反映了叶片的潜在光合活力.第三节 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l 一、电子传递:【1】.光合链:图 光合膜上的电子与质子传递图中经非环式电子传递途径传递4个e-产生2个NADPH和3个ATP是根据光合作用总方程式推算出的。在光反应中吸收8个光量子(PS与PS各吸收4个),传递4个e能分解2个H2O,释放1个O2,同时使类囊体膜腔增加8个H,又因为吸收8个光量子能同化1个CO2,而在暗反应中同化1个CO2需消耗3个ATP和2个NADPH,也即传递4个e-, 可还原2个NADPH,经ATP酶流出8个H+要合成3个ATP。【2】.电子传递的类型:1)非环式电子传递:HO PSPQCyt b/fPCPSFdFNR NADP 按非环式电子传递,每传递4个e-,分解2个H2O,释放1个O2,还原2个NADP+,需吸收8个光量子,量子产额为1/8,同时转运8个H+进类囊体腔。 2)环式电子传递:(1) PS中环式电子传递:PSFdPQCytb/fPCPS 环式电子传递不发生H2O的氧化,也不形成NADPH,但有H+的跨膜运输,可产生ATP,每传递一个电子需要吸收一个光量子。 (2) PS中环式电子传递:P680PheoQAQBCytb559P680 3)假环式电子传递:HOPSPQCytb/fPC PSFd O Fd为单电子传递体,其氧化时把电子交给O2,使O2生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Fd还原 + O2 Fd氧化 + O2 - 叶绿体中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消除O2- O2 - + O2 - + 2H2 SOD 2H2O2 + O2 假环式电子传递实际上也是非环式电子传递,也有H+的跨膜运输。 【3】.光合磷酸化机理(photophosphorylation)类型:1)非环式;2)环式;3)假环式机理:1)化学渗透学说;2)变构学说酸-碱磷酸化实验:贾格道夫等(1963)在暗中把叶绿体的类囊体放在p4的弱酸性溶液中平衡,让类囊体膜腔的pH下降至4,然后加进pH8和含有ADP和Pi的缓冲溶液,这样瞬间的pH变化使得类囊体膜内外之间产生一个H+梯度。ATP合成酶也称偶联因子(coupling factor)或CF1-CFo复合体,由两个蛋白复合体组成CF1 :含有,和5种亚基。CFo :有四个亚基 、和。叶绿体进行光合磷酸化必须:(1)类囊体膜上进行电子传递;(2)类囊体膜内外有质子梯度;(3)有活性的ATP酶。抑制剂电子传递抑制剂:如阿特拉津(atrazine)、DCMU、KCN 解偶联剂:DNP(dinitrophenol,二硝基酚) ATP酶抑制剂:寡霉素(oligomycin)第四节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Rubisco是调节光合和光呼吸,决定净光合作用的一个关键酶,酶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植物的净光合产量;也是植物可溶性蛋白质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是植物体内重要的储藏蛋白。l 一、分布,合成,含量,特性,结构:Rubisco包含16个蛋白亚基:8个小亚基(SSU)和8个大亚基(LSU)。SSU的基因rbcS存在于核中,而LSU的 rbcL基因是由质编码的。需要两个基因组的表达并需要三个亚细胞参与:细胞核,细胞溶质和叶绿体。 l 二、功能 羧化:碳还原3循环 氧化:碳氧化2循环(光呼吸)l 三、光呼吸的生理意义:1.回收碳素; 2.维持C3光合碳还原循环的运转; 3.防止强光对光合机构的破坏作用; 4.消除乙醇酸毒害;5.作为糖及氨基酸代谢的补充途径l 四Rubisco活性及调节 酶活调节: )氨基甲酰化作用 Rubisco有活化与钝化两种形态,钝化型酶可被CO2和Mg2+激活,这种激活依赖于与酶活性中心有关的赖氨酸(Lys)的-NH2基与CO2(起活化的CO2不是底物CO2)的结合。 钝化型酶的与CO2作用,形成氨基甲酰化合物(E-NHCOO),它与Mg2+作用形成活化型的酶(E-NHCOOMg2+,也称三元复合体ECM),然后底物RuBP和CO2再依次结合到活化型酶上进行羧化反应: Rubisco只有先与CO2、Mg2+作用才能成为活化型的ECM,如果先与RuBP(或RuBP类似物)结合,就会成为非活化型的E-RuBP。)Rubisco活化酶RCA(Rubisco activase)调节Rubisco活性的酶。在光下,活化酶由ATP活化,让RuBP与Rubisco解离,使Rubisco发生氨甲酰化,然后与CO2和、Mg2+结合形成ECM三元复合物,促进RuBP的羧化。活化酶作用条件:生理浓度CO,Mg2+ ;高浓度RuBP ;光照(ATP)。)Rubisco催化机理及调节 Rubisco的羧化、氧化初速度之比可用方程表示:max/max (2)/(2)(CO2/(O2)其中max/max (2)/(2) 称特征因子,对一定的酶来说是个常数因此羧化氧化速率之比决定于空气中与浓度的相对比值。正常空气中,Rubisco同化一个2,同时同化34个CO2第五节光抑制l 定义:植物光合机构吸收的光能超过其利用的量时,引起光合活性下降的现象,是目前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研究中的热点。它包括了光保护和光破坏两方面,主要表现为的光化学效率和碳同化量子效率的降低l 原因:能量耗散增加(热耗散等);光合机构破坏(反应中心复合体,色素等)l 部位:II是光抑制发生的主要部位。受体侧(还原侧)光抑制:还原积累等。例:还原型QA的积累促使三线态P680(P680T)的形成,而P680T可以与氧作用(P680T+O2P680+1O2)形成单线态氧(1O2); 供体侧(氧化侧):水氧化受阻等。例:由于放氧复合体不能很快把电子传递给反应中心,从而延长了氧化型P680(P680+)的存在时间。 680+和1O2都是强氧化剂,如不及时消除,它们都可以氧化破坏附近的叶绿素和D1蛋白,从而使光合器官损伤。 l 恢复:快恢复(与热耗散相关);慢恢复(与光合机构破坏相关)l 植物对光破坏的保护防御机制1、通过叶片(叶绿体)运动或表面覆盖蜡质、着生毛等减少光吸收;2、增加电子传递体和光合关键酶含量及活化水平,提高光合能力,增加光的吸收;3、加强非光合的耗能代谢,如光呼吸;4、加强热耗散: (1)捕光天线色素 (2)叶黄素循环:叶黄素循环是指叶黄素的三个组分依照光照条件的改变而相互转化。(3)依赖II反应中心可逆失活;(4)依赖II循环电子流的热耗散 (5) 状态转换(II-I)(6) 增强有害物质(如活性氧)清除系统活力; (7) 加强II修复循环(D1蛋白快速修复周转)l 思考题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作用)?促进;抑制(光抑制)(1)提供同化力所需的能量;(2)活化光合作用关键酶及促使气孔开放;(3)调节光合机构的发育.2.形成光合作用诱导期的原因?(1)C3循环中间产物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2)酶系统的活化需要一个过程;(3)气孔开放需要一定的时间.3.轻度水分胁迫引起叶片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因素?气孔导度下降4.严重水分胁迫引起叶片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因素? 酶的失活;光合器官的破坏;叶绿体间质离子浓度上升,酸化。光抑制。5.在一般条件(大田,晴)下,引起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什么?6.冬季一些常绿木本植物如松,竹冠层上部部分叶片变黄变白枯死的原因?第六节 影响光合速率的外界条件光照;2.CO2 ;3.温度;4.水分:;5.矿质 等l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常见参数或指标:1、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2、光饱和点;光补偿点3、光合作用CO2响应曲线4、CO2补偿点;饱和点5、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包括Pn、Gs、Tr和Ci 6、光合作用相关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如PFD、TL (叶温)、Ca(大气CO2浓度)和RH7、光呼吸速率:2O2、340mol.mol-1 CO2低氧与正常大气条件下Pn之差;CO2响应曲线。8、暗呼吸速率:无光照条件下的CO2浓度变化 9、表观量子效率(AQY):指200 mol.m-2.s-1低光强下光光合作用最初直线方程的斜率。10、羧化效率(CE):在CO2浓度低于250 mol.m-2.s-1以下时测算出CO2 光合直线方程的斜率。RUBPCO11、气孔限制值(Ls):Ls1Ci/Ca 2011-10-2012、CO2利用率(CUE):CUE(PnetTlRdarkTd)/(PgrossTl) Tl和Td分别为光期和暗期(以小时计),Pgross和Pnet分别为粗、净Pn ,Rdark代表暗呼吸速率13、RuBP最大再生速率(Vrubsico):指CO2达到饱和点后的最大Pn。14、温合补偿点:指Pn为0时的Tl,可反映植物对高、低温的响应。15、水合补偿点:指Pn为0时的叶片水势,反映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第三讲、植物的氧代谢氧的双重性:植物的需氧性;氧潜在的危害性 氧代谢研究涉及植物生理的各领域,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衰老,逆境、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等,且辐射到植物分类与演化、遗传育种、生态环境等学科的研究。第一节 活性氧的产生与转化一、活性氧种类与特性1、自由基: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特点:(1)性质活泼,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2)不稳定,只能短时存在;(3)能持续进行连锁反应。生物自由基:生物体代谢过程产生,主要指活性氧。2、活性氧:化学性质活泼、氧化能力很强的含氧物质的总称。在植物体内,由于各种复杂酶类及电子载体的存在,可以使分子氧不受电子自旋限制,进行单价、双价、三价的还原,如:O2+e-O2.- O2+2e+2H+-H2O2 O2+3e+3H+-H2O+.OH活性氧性质活泼,既可以植物强氧化剂,又可以作为还原剂参与许多生化过程,例:2O2.-+2H+-O2+H2O2 二、植物体活性氧的产生的途径与部位物质氧化:酶所催化的反应,如胞壁木质化及解体过程。例:脂质的自动氧化 嘌呤的分解代谢 电子传递链:1、叶绿体(思考:什么情况下O2.- 增加?);2、线粒体 电子漏: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部分电子在途中发生泄露,并使O2以单价形式还原成O2.-的现象。电子漏减少了ATP的产生.三、体内活性氧的转化植物体内的氧自由基可进行多价还原直接形成O2.-,.OH,H2O2等,也可以在体内相互转化。Fenton反应:Fe2+ + H2O2Fe3+ .OH+ OH-Haber-Weiss反应:O2.- + H2O2O2 + .OH+ OH- 通过上述反应生成比O2.-氧化能力更强的.OH,正常情况下,不易发生Fenton反应,但当体内O2.-浓度增大或其他刺激因素存在时,会促进.OH的产生。如:Fe3+ + O2.-O2+ Fe2+ Fe3+ + AH2.AH+H+ Fe2+ .OH是化学性质最活泼的活性氧,其作用特点是无专一性,几乎与生物体内所有物质反应,且反应快,使非自由基成为自由基,反应类型有氢抽提、加成与电子转移。 线粒体活性氧产生的途径与部位第二节 活性氧对植物的伤害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认为,衰老是氧伤害积累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植物生命过程潜伏氧伤害的累积,达一定程度即导致衰老死亡。逆境会加速活性氧的产生和积累,加速衰老。一、高浓度氧对幼苗生长的毒害:伤害作用不是O2直接引起,而是O2.-引起。例:百草枯(除草剂, O2.-源)处理花生胚轴生长情况。 百草枯抑制 百草枯+SOD抑制剂DDC加重抑制(DDC: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百草枯+ O2.-清除剂减轻抑制二、氧自由基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伤害主要部位:叶绿体、线粒体 高氧环境1、叶绿体:叶绿素降解,叶绿体发育受抑,结构破坏,光合能力下降。2、线粒体:线粒体肿胀,嵴破坏,P/O比下降。三、 活性氧启动膜脂过氧化作用1、膜脂过氧化的自由基链式反应 .OH是启动此反应的直接因子,而O2.- 和H2O2可以通过Fenton和Haber-Weiss反应转化成.OH而诱发膜脂过氧化.2、膜流动性:液晶态凝胶态相变温度提高流动性下降3、产物毒性:MDA等直接引起细胞毒害,攻击蛋白质分子的氨基、游离氨基酸、核酸,使之发生交联、凝聚,变性,如形成脂褐色素(人体老年斑)。 四、 氧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伤1、蛋白质:氨基酸侧基的修饰;肽键断裂;蛋白质交联;高级结构的破坏等。2、酶活性(1)使酶分子发生交联聚合;(2)攻击巯基;(3)修饰酶的不饱和性氨基酸;(4)氧自由基与酶分子的金属离子起反应例: H2O2使CuZn-SOD的Cu2+还原成Cu+,使酶失活。 3、DNA:剪切、降解、修饰。碱基修饰和单双链的断裂。降解产物可发生TBA显色反应。思考:为何加Fe2+ 可以加剧DNA的降解? 第三节 活性氧的清除系统一、酶类1、SOD:氧代谢的关键酶, 1938年Mann和Keitin在进行牛血红细胞分级分离时发现的,为淡蓝色含铜蛋白.1969年Mcord和Friidovich弄清了它催化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正式将其命名为超氧化物歧化酶。对热、酸、碱的稳定性是目前酶类中最好的一种,能抑制肾上腺素、邻苯二酚的自动氧化和氮蓝四唑的光下还原。 O2.-+2H+ O2+H2O2分布,类型:CuZn-SOD:胞质,叶绿体。(3种SOD中含量最丰富,H2O2可使Cu/Zn-SOD失活) Mn-SOD:线粒体,细菌等原核生物Fe-SOD:叶绿体,细菌等原核生物 属于诱导酶,在胁迫条件下基因转录水平大幅提高,酶活性增加。常用抑制剂为DDC(Cu的螯合剂)。SOD基因工程进展:几种SODcDNA已从植物中得到克隆并用来转化不同的植物,最终获得SOD活性增强的转基因植株。 SOD基因工程:在转基因烟草、苜蓿、土豆和棉花中,叶绿体SOD的过量表达,提高了它们对氧化胁迫的耐受性; SOD在苜蓿线粒体和土豆细胞质中的过量表达,也具有同样的效果。然而转基因烟草Fe-SOD的过量表达并未提高其对冷害和盐胁迫的耐受性;用矮牵牛叶绿体CuZn-SODcDNA转化烟草得到的转基因植株CuZn-SODcDNA活性提高了3050倍,但植株并未提高对百草枯或臭氧引起的氧化损伤的耐受性?以上情况说明?(思考)2、CAT:主要存在于过氧化物酶体与乙醛酸循环体,清除光呼吸中产生的H2O2,是C3植物中H2O2 清除的关键酶, 而且是C3植物耐受胁迫所必需的,对H2O2的亲和性较POX低。 HO-OH + HO-OH2H2O + O=O3、POD:种类较多, 主要包括GPX 和APX两种酶。位于叶绿体、胞质和线粒体,对H2O2亲和性要比CAT 高得多,能专一的清除叶绿体内的H2O2,重要的叶绿体保护酶。 HO-OH + HO-R-OH2H2O + O=R=O 二、非酶:AsA, GSH, VE, Car,甘露醇。次生物质:(多酚、黄酮、单宁)等。第四节 活性氧的生理意义l 细胞代谢(1)许多酶促反应,往往以自由基的形式作为电子转移的中间产物。如:黄酶催化反应时,电子从黄素转移时先形成黄素半醌自由基(必要的中间产物)。 底物黄素黄素自由基生成物+黄素(2)促进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如:木质素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由结合在细胞壁上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使木质素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完成。 l 2、抗病 1 植物抗病.植物和病原物的互作分为: 亲和性:反应强度小,时间短。非亲和性()诱发感染处的细胞发生过敏反应();()局部获得抗性()或系统获得抗性()活性氧迸发被认为是植物对病原菌应答的最早期反应之一。 2 抗病过程活性氧产生的机制()氧化酶(主要)()活性氧产生的其他可能机制过氧化物酶:除了作为22的清除剂之外,在特定的情况下,也能与等反应产生O2.-/22,生成的22则用于细胞壁的木质化或蛋白质的交联。脂肪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等 3 活性氧的功能 病原体激发子O2.-/22 直接杀死病原体 胞壁蛋白交联、木质化 信号传导 PCD 抗病基因表达 病程相关蛋白 植保素自由基介导胞调亡机理:损伤DNA引起;干扰能量代谢(线粒体);调节凋亡通路 l 3、调节光能耗散l 4、乙烯形成(1) O2.- :MetSAMACCETH(2) .OH:Met-Pyp + .OHOH-+ ETH + 其他产物l 5、调节发育:管状细胞(导管)、胚发育、胚乳细胞解体等。 第四讲 植物细胞跨膜离子运转生理意义:1.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2.物质交换; 3.能量转换; 4.信号传递。第一节 生物膜的基本特性一、膜的化学组成及特性1、化学组成:膜脂、膜蛋白(酶)、糖类、无机盐、金属离子、水。膜脂:磷脂(主要)、糖脂、甾醇。磷脂:甘油磷脂(主要)、鞘磷脂。甘油磷脂是两性分子,分子中既有亲水部分又有疏水部分。磷酸化的头部呈亲水性,两条较长的碳氢脂酰链为尾部,呈疏水性。2、膜的基本特性:(1)流动性(2)不对称性(3)两亲性和绝缘性疏水的小分子或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在以简单的扩散方式跨膜转运中,不需要细胞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