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解析:两汉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位于山东、山西经济区。答案:D2胡人多衣皮,而中原地区的人多衣布。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风俗习惯的差异B经济形态的差异C统治政策的差异D传统审美观念的差异解析:胡人是牧业经济,而中原地区是农业经济,生产的产品不同,表现在服饰上也就会有不同。答案:B3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解析:南宋以前,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故从材料中的“秦汉时代”即可排除B、C两项;郡国并存于汉初,排除D项;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主要是因为南方开发程度低,地广人稀,故选择A项。答案:A4关中地区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后来,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其重要地位。中国的统治中心迁离此区域是在()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B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结束时C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D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建都时解析:唐朝的都城在长安,这一王朝的统治中心仍在关中地区;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中心比较分散;两宋的都城分别在中原和江南。可见,C项是转折时期。答案:C5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解析:从西汉到东汉,关中及北方诸州人口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不同程度增长的原因是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这也使北方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经济发展,D项符合题意。答案:D6晋书食货志记载:“(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据此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有()中原地区社会动乱在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少数民族内迁统治阶级内乱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大疾疫”“饥馑”“寇贼”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出现了瘟疫、灾荒和战乱,少数民族内迁和统治阶级内乱都造成了战乱,A项正确。答案:A7读战国城市分布图,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信息可知黄河流域城市较多,且多分布在河流附近,而且主要城市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A、B、C三项正确;D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答案:D8从隋朝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变化说明()A西部地区日渐落后B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南移C北方地区不断衰落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代大运河则取直,不再经过洛阳,这说明经济重心东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修建主要是为了将南方的物产运往北方,满足北方的需要,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项正确。答案:B9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解析:隋唐时,江南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南移;材料即反映了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故选A项。答案:A10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江南普遍种植水稻,水稻种植面积有所增加B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C南方兴修大量水利工程,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故水利大兴”“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表明南方地区不断得到开发并开发完成。反映出其实质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项正确。答案:D11开封市附近的朱仙镇是北宋著名的商业名镇,贾鲁河穿镇而过,水路转淮河可远达扬州,北宋每年大概有600万石粮食经水路走朱仙镇进入汴京。这表明北宋时期()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北方出现经济衰退C水运占有重要地位D长途贩运日益兴盛解析: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朱仙镇因水运方便而兴盛,大量粮食经水路运到汴京说明宋代水运占有重要地位,C项正确;大量粮食运到汴京是为了满足京城的粮食需要,而不能体现长途贩运,且长途贩运兴盛出现在明清时期,D项错误。答案:C12明朝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著作读通鉴论中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解析:结合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史实来理解“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可知,唐朝的政治中心在西北,经济中心在东南,这说明唐代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位)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太平广记卷四零三、四零四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材料三:下表是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州名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衡州邵州泉州汉州开元户数68 09319 19055 40414 06234 38113 51312 33030 754477元和户数100 80838 61891 12946 11641 02518 04718 00035 571889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12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6分)(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8分)答案:(1)材料一:安史之乱后为逃避战乱,北民纷纷南迁;材料二: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材料三:元和年间与开元年间相比,南方人口数量剧增。(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破坏主要在北方,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3)导致我国人口的大迁移,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促进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重要影响。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从东晋到宋朝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增加,移民纷纷在丘陵地区、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至今这种耕作方式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转引长江流域水患研究材料三:下表为汉代至清末江淮地区较大水灾统计表。朝代西汉唐明清每百年次数15.223.475.7262.9(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12分)(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6分)(3)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长江流域开发的认识。(8分)答案:(1)进程:魏晋南北朝时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唐宋时长江流域经济持续发展,南方逐步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