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成果之二发表论文:构建以生为本的生动生活课堂.doc_第1页
课题研究成果之二发表论文:构建以生为本的生动生活课堂.doc_第2页
课题研究成果之二发表论文:构建以生为本的生动生活课堂.doc_第3页
课题研究成果之二发表论文:构建以生为本的生动生活课堂.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建“以生为本的生动生活课堂”陈爱民(江苏省射阳中学 江苏 射阳 224300)2012年第06期化学教与学发表摘要:构建“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起来的“生动课堂” 和 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课堂”。关键词:“生动” “生活” 课堂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构建“以生为本的生动生活课堂”,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生动课堂”,即:激发学生兴趣的“生动课堂”以及让学生“动”起来的“生动课堂”, “生活课堂”,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课堂”,构建“以生为本的生动生活课堂”,从提出到实践研究,笔者不主张它成为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更期盼的取向是“理念的引导、策略的指导、方法的倡导”。一、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生动课堂”“生动课堂”先要从教师自身的情绪做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唤起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真正的、真实地投入到课堂情境中。其次,教师就要用这种真实感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同类或相似的情感,营造课堂情感氛围,达到师生情感共鸣的最佳效果。常规意义上的“生动课堂”是对教师授课而言的,它除了取决于教者的情绪外,还取决于教者的语言、板书、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教学素养。除此之外,“生动课堂”还可理解成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它表现为新课程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场景。 “生动课堂”是师生围绕教材进行对话交流的一个“场”。这个“场”涉及到教与学双方的表现,要营造生动课堂,不光备课时要设置好上课的情境,而且要考虑到教法,积极引领学生在这个“场”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下面以苏教版必修1教材49面:“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中三个实验教学为例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生动课堂”。【实验1】观察盛钠的试剂瓶,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实验2】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放于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对其进行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3】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钠,放在容积为100mL,盛有40mL水(滴34滴酚酞)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两人一组观察盛钠的试剂瓶,学生质疑试剂瓶上面无色的液体是什么?老师引导告之是煤油,得出结论: 钠保存在煤油中,并且沉在煤油底部,说明钠的密度比煤油大,密度(0.97g/cm3)比煤油大。学生动手实验1:从试剂瓶里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将吸干煤油后的钠放在滤纸(下面垫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迅速观察其切开断面的色泽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取、吸、切、观”,兴味盎然。老师要求学生每1分钟观察一次,共观察3次,并提醒学生未用的钠及时放回原试剂瓶。学生发现钠银白色,质软,具有金属光泽,切断面的颜色变暗,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以致变暗。学生质疑:“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用剩的钠为何要放回原试剂瓶?老师暂不说明,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动手实验2:从试剂瓶里用镊子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放于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对其进行加热,观察实验现象:钠先熔成一个小球,在空气中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学生对淡黄色固体的成分及性质产生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了伏笔。 学生动手实验3:从试剂瓶里用镊子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用镊子将钠放在容积为100mL,盛有40mL水(滴34滴酚酞)的烧杯中,盖上玻璃片,从烧杯的侧面观察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学生亲手做钠和水的实验,非常兴奋,看到“浮、熔、游、响、红、失”现象,班级“哇”声一阵阵,兴味盎然。同桌之间及时对实验中发现的现象进行讨论,师生讨论后进行分析归纳: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小于水;熔化说明,钠的熔点低,反应放出的能量使它熔化;小球会游动说明,钠与水接触部位发生反应产生了气体,气体推动小球迅速游动;嘶嘶响是由于气体、小球、水相互撞击而发出嘶嘶声;气体是什么?引发学生讨论思考:氢气或氧气,使学生产生欲设计收集检验气体的想法和行动。钠逐渐消失,说明反应剧烈,速率很快;加入酚酞的水溶液会变红,说明反应生成了碱。一学生质疑:为何要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对实验有何影响?师生分析:因钠与水反应放热,易使煤油燃烧冒黑烟,从而干扰实验现象。老师释疑未用的钠及时放回原试剂瓶的原因:提请学生分析得出原因,钠放在空气中,会和水,氧气等剧烈反应,不安全,所以用完多余的钠一定要放会煤油中。老师总结:钠易燃易爆属危险品,与一般药品的保存与取用不同,如不放回煤油中,则易造成危险。(一般,在取用试剂时,多余的试剂是不能再放回试剂瓶的,因为会引入杂质)本知识教学主要采用实验、分析、归纳、质疑、释疑等学习方法,学生围绕几个简单的实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质疑,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注意观察的全面性和表述的准确性,实验中养成及时填写实验现象的习惯,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假设、预测、推理等深层次的思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方法,营造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二、构建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课堂”。“生活课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生活化。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力求以教材为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再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2)教学氛围生活化。这点与“生动课堂”有所交叉,它侧重于创设生活情境,将化学教材内容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使学科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的学习融于生活,使师生基于各自的生活体验进行对话。(3)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挂钩。(4)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编写课堂练习时,选题尽量注意往这方面贴近。“生活课堂”是化学课堂的一个资源载体,这个资源包括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化学。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生活就没有化学科学,而化学科学的发展又使生活的品位不断提高,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把生活和化学加以联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可以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知识变得具体而亲切。苏教版必修1教材96面: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氮是生命的基础,人体内输送氧气的血红素和植物体内催化光合作用的叶绿素中都含有氮,氮元素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存在着氮的循环,生命世界才能像我们所见到的那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教学内容生活化,例关于氮的固定教学联系生活如下:自然固氮教学结合生活常识“雷雨发庄稼”, 在工业时代之前,农业不使用化肥,雷雨天降水中的氮盐相当给农作物施了一次肥,其原因是在放电或高温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很不稳定,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雨水中的硝酸渗入土壤后与矿物质作用生成硝酸盐,其中的硝酸根离子被植物的根吸收,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生物固氮教学结合生活中豆科植物是不需要施肥的,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工业固氮教学结合大规模合成氨工业,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学生都有生活体验或感知,农作物喷洒氮肥后会生长得更汪盛。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例氮肥,硝酸铵(NH4NO3),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须元素之一。充足的氮使植物枝叶茂盛,叶片增大,光合作用增强,从而使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得以提高。但是,含氮化合物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生产生活中氮肥的生产、金属的冶炼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大量氮氧化合物排放到空气中如氮氧化合物导致硝酸型酸雨的产生。在日光照射下,二氧化氮还能是氧气经过复杂的反应生成臭氧。臭氧与空气中的一些碳氢化合物发生反应后,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人们称它为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植物生长等有很大的危害。氮氧化合物对臭氧层还有破坏作用、水体中含氮化合物过多引起水污染等。为了预防和控制氮氧化合物对空气的污染,懂得应用化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环保。例如,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氮氧化合物的排放;为汽车安装尾气转化装置,将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对生产化肥、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课堂练习设计生活化:国家出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PM10、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已经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污染减排的重点,请完成以下1-3小题:1、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 ANH3、NO、CO2、雾 BCO2、N2、Cl2、酸雨CSO2、NO2、CO、烟尘 DHCl、SO2、N2、沙尘暴2、下列气体能造成空气中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是 ACO BSO2 CNO2 DCl2 3、汽车尾气(含烃类、一氧化碳、无色气体与二氧化硫等)是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治理的一种方法是在汽车排气管上装催化转化器,它使一氧化氮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烃类充分燃烧及二氧化硫的转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 + 2NO= N2 + 2CO2 B此方法的缺点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大大提高空气的酸度C为减少污染应开发新能源D汽车尾气中有两种气体会遇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以上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教学过程、练习设计都与生活化相关,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处不在。认识化学,了解化学,运用化学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生动课堂”是以生为本,以激发学生兴趣,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本,这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构建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课堂”是回归生活、联系生活,这是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