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人智慧论文(孔子).doc_第1页
中西哲人智慧论文(孔子).doc_第2页
中西哲人智慧论文(孔子).doc_第3页
中西哲人智慧论文(孔子).doc_第4页
中西哲人智慧论文(孔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孔子的思想HPU:Chang孔子简介:孔丘(前551年 前479年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哲学家。注重人的六德,六行、六艺教育。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的思想:孝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随着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的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因此视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了维护这一文化之根,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虽然应当劝谏,但劝谏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有“以孝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精神的根源。孔子的孝道观对于中国的孝文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孝文化必须首先研究孔子的孝道思想。一、孝与“报亲恩” 孝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心理。中国诗人在很早以前,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诗经蓼莪)“欲报之德,吴天罔极”,强烈体现了子女思报亲恩的感恩心理。 父母无微不至地疼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无怨无悔地付出,子女自然从心里产生报答:母之恩的心理,对父母自然怀有“爱敬之心”,向父母行孝尽孝,而子女这一点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则是儒家文化最为重视、培养的文化根源。二、孝与“爱敬之心” 孝是子女的感恩心理的自然流露。这种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是孝道的根本,而所有外在的孝道礼仪则都是使这种“爱敬之心”合理畅快地表达。无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女如果心中没有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只是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那样与养狗养马又有多大区别呢? 因为孝的根本是子女心中对于父母的“爱敬”,如果没有了根本,子女无论怎么做,即使是天天让父母吃山珍海味,住广厦别墅,也不能称为孝。 子女与父母基于血缘亲情的相亲相爱,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的本源与始点,如果父母子女间都不相亲相爱,又怎么奢望人群大众能够相亲相爱呢?故论语学而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仁的根源,也是仁的始发处。人人皆有敬爱父母之心, 故中国传统的社会与文化,建筑在孝的伦理上,从人类内发而自然的爱敬为起点,而扩展出去。三、孝与“无违”、“几谏” “父为子纲”是儒家孝道伦理,而孔子的“无违”之教也会使人很容易认为“父为子纲”由孔子开其端。对于儒家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用孔子的“几谏”来说明孔子并没有主张“父为子纲”,“父为子纲”是日后法家思想掺人,又由后世君王及一些儒者提倡形成的。在这个地方,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看看孔子是否有这种思想,或者是否有会导出“父为子纲”的思想倾向。“无违”之说出现于论语为政篇,其文云:孟懿子问孝。子日:“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子问孝,对日无违。”樊迟日:“何谓也?”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四、孝与“父子相隐” 孔子及 以后的孟子所代表的儒家正统将亲子之间的血缘亲情视为其文化的根源,无论怎样都不能破坏此根源,因为在他们看来,破坏了此根源,就没有了儒家文化的一切。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出现冲突时,孔子认为维护父子亲情是最重要的。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与“忠”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按照古人的说法,亲子之间是“天合”,无论父母如何不是,他毕竟是子女的父母,这是子女不能否认的,子女无论如何都不能弃他们而去;而君臣之间是“义合”,如果君王不按照君王的要求去做,为人臣的是可以离他而去的。“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先进)“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泰伯)孔子的思想:仁仁爱。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孔子的思想:中庸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中庸是儒家所持有的一种积极而不激进、执着而不偏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 在思维方式上,中庸思想强调从承认对立出发,通过对对立双方制约、消长关系的考察,以达到认识把握整体的目的。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整体思维,它体现了综合的思维传统;把认识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其实就是中庸思维方法的扩展和延伸 在处事态度上,中庸承认事物的变化,但更强调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儒学思想家们极力保持文化传承,以此来避免社会的动荡。保持基本的礼仪的不变,力图把事物的变化纳入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维持现有状态,避免发生新的质的变化 在价值观念上,中庸注重整体和谐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它虽不完全抹杀个性,但更多偏重共性。中庸思想认为个体的价值要完全服从一个普遍的社会秩序安排,这样的价值取向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和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这对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过分注重整体导致了对个性的限制、压抑甚或蔑视。在中国古代社会,个体的地位是被忽视的,个人的权利和地位列入到了严密的等级秩序之中,时时警示着人们荣则具荣,毁则具毁孔子的思想: 礼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孔子主张以“礼”为社会道德规范,包括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等,要求人们专心地去遵循“礼”所规定的诸多封建等级秩序,以平治天下。孔子思想中的礼,主要体现在礼的行为方面,首先,应该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其次,要以礼待人,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礼相待,利用礼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的思想:教育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文、行、忠、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孔子的思想:诚信诚信。儒家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 “信”就是不失言于人,不欺人、守诺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实践一个人的诺言。论语认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思想体现了实现诚信的途径和意义。诚信的思想贯穿在孔子修身和德育思想的整个过程。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十分推崇这种德行,他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这些思想都是把“信”看作是建立人际信任关系的根本因素,看作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先决条件。孔子的思想:美学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孔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在艺术标准上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原则,以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为具体的艺术标准。其核心在于成就人生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的圣人境界,从中体现了智与德德高度完备,并通过个体的修养推广到整个社会,具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性品格。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力图解决人生的根本处境,揭示人生的在世方式,关注探索的是人的自我存在的价值、生命的存在意义。追寻一种理想的完满人生境界,孔子的美学思想史代表着儒家美学思想体系,根基于儒家以人格修养的完善与人性的完成的人学思想。中国文化史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基本内核,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有坚韧的乐观精神,而这种乐观精神是在忧患意识的群体心理背景下展开的。孔子的忧乐在于对道的获得与否践行与否。其忧乐之根本依据在于人对宇宙、人生、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寻求。孔子所标示的仁学的最高境界、人生的理想境界正是一种自由的审美境界,在面临人生的忧患与磨难时。始终努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