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气化、自动化日益发达,近年来我国,发电量、高等级、容量,输送距离都有巨大增长。各种特殊的用电要求不断提出,这不但对电线电缆的生产数量提出高的要求,而且对电线电缆的性能、品种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但有很多种类的电缆只能理论上设计出来,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工艺、原材料的选择等存在问题使得生产出来的线缆达不到其性能的要求;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敷设安装及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能满足性能要求的现象。为了能进一步普及和提高电线电缆的生产和运行水平,保证产品质量,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满足经济发展对电线电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生产厂家必须对电线电缆进行性能的检测,及时发现缺陷,进一步减少经济损失。对电线电缆的检测国内外都有标准明确的规定:最具权威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委员会;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标(GB)、行业标准(JB、MT、SH等)、地方标准。但实质是对电线电缆产品进行性能检验,生产出性能更好、更高运用到实际中。电线电缆性能的检测主要是通过试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是否满足其性能的要求;试验包括:型式试验、例行试验和抽样试验。电线电缆的检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检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国外,六十年代末期英国首先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缆故障闪测仪。我国在七十年代初期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和西安供电局联合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贮存示波管式电缆故障检测仪DGC711,后来又相继推出了改进型仪器。由于我国基础工业及电缆制造水平的滞后,使得电缆故障率普遍较高,反而促进了电缆测试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国内检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上海电缆研究所和武汉高压研究所;电线电缆行业中对中低压电缆的性能检测方面相对较为完善,而在高压方面还存在不少空白,需要继续投入资金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填充这一空白。展望未来,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发展电线电缆性能检测做出贡献。本论文主要论述35kV及以下塑力缆的性能检测,检测的试验项目包括:型式试验、例行试验和抽样试验。由于电压等级不同,故所做的试验及要求也不尽相同;本文采用对比论述,把35kV及以下塑力缆的性能检测分为:13kV,6kV35kV两部分。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下列几方面:型式试验:试验所引用的标准、试验项目、试验条件、试验原理和试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试验注意事项;侧重点在电气性能试验。例行试验和抽样试验:试验所引用的标准、和验项目。不同电压等级试验的异同点。卤低烟阻燃电缆试验进行专题探讨。在做本次论文过程中要求掌握35kV及以下塑力缆中的型式试验、例行试验、抽样试验包括那些方面,及其所引用的标准;能够熟练的掌握所做型式试验中的电气性能试验的试验原理,条件,试验项目,样品的处理;对于非电性能实验了解其实验内容。掌握不同电压等级电线电缆试验的异同点,低烟无卤阻燃电缆试验的特殊性。第1章 型式试验1.1引言型式试验:按一般商业原则对本标准所包含的一种类型电缆在供货之前所进行的试验,以证明电缆具有能满足预期使用条件的良好性能。该试验的特点是:除非电缆材料或设计或制造工艺的改变可能改变电缆的特性,试验做过以后就不需要重做。本章主要论述35kV及以下塑力缆检测中所做型式试验的试验所引用的标准、试验项目、试验条件、试验步骤、测量原理和试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试验注意事项。1.2 所引用的标准GB/T 2951.181997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GB/T 3048.132007 电线电缆冲击电压试验方法。GB/T 7354-2003 局部放电测量。GB/T 3048.122007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局部放电的测量。IEC 60885.21991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1.3 试验条件1.3.1 环境温度 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应在环境温度(2015)下进行。1.3.2 工频试验电压的频率和波形 工频试验电压的频率应在49Hz61Hz;波形基本上为正弦波,引用值为有效值。1.3.3 冲击试验电压的波形 按 GB/T 3048.13 规定,冲击波的波前时间为 1s5s,半峰值时间在 40s60s 之间,其他方面与 GB/T 16927.1 规定一致。 1.4 电气型式试验1.4.1 电气型式试验的试验项目取成品电缆试样长度10m到15m,对于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按规定的试验顺序依次进行下列试验:1.环境温度下的绝缘电阻测量; 2.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下绝缘电阻测量;3.4 h电压试验;4.局部放电试验;5.弯曲试验及随后的局部放电试验;6.tan测量;7.加热循环试验及随后的局部放电试验;8.冲击电压试验及随后的工频电压试验。1.4.2 环境温度下的绝缘电阻测量本试验适用于额定电压1kV(Um=1.2kV)、3kV及3.6/6(7.2kV)无绝缘屏蔽的电缆。 1.步骤:(1) 该试验可在任何其他电气试验之前的试验样品上进行。试样的有效长度不下于10米,试样两端绝缘外的覆盖物应小心地剥出除。注意不得损伤绝缘表面,尽可能成圈,试样端部分露出护套的长度不小于100mm,露出的绝缘表面应保持干燥和洁净。(2) 所有外护层应去掉,测试前绝缘线芯应在环境温度下的水中浸泡至少 1h 。(3) 直流测试电压应该80V 到500V 并施加足够长的时间,以达到合理稳定的测量,但不少于1min也不超过5min。(4) 接线方式:对于单芯样品:如果有金属护套,隔离层或铠装层,导体接测量极,其金属接高压极,如无金属,可采用附加电极(试样表面缠绕金属丝或在金属棒上进行测量);对于多芯试样:每根试样都应进行测量,接线方式为每个导体对其余线芯与金属护套或屏蔽层或铠装层,被测线芯接测量极,其它芯与金属层接高压极。如有要求,测量可在 (201) 下进一步证实。 2.测量原理:体积电阻率由所测得的绝缘电阻通过下式求得: (1-4-1) 式中: 体积电阻率,cm;R测量得到的绝缘电阻,; L电缆长度,cm;D绝缘外径,mm;d绝缘内径,mm。“绝缘电阻常数Ki”可按下列公式计算,以Mkm表示: (1-4-2)注:对于成型导体的绝缘线芯,比值 D/d 是绝缘表面周长与导体表面周长之比。 3.要求:从测量值计算出的数值对于额定电压1kV和3kV应不小于附录表1的规定值;对于3.6/6(7.2kV)无绝缘屏蔽的电缆应不小于附录表2的规定值。 4.绝缘电阻测试中注意问题: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 材料本身的原因;(2 )材料储存的原因(内部含有杂质时,使绝缘内部增加导电离子使其下降);(3) 结构偏离要求造成的原因(偏心使绝缘电阻下降);(4) 测试技术造成的原因: 保护电极的使用,测量时保护电极与测量系统的屏蔽相连接; 极化电荷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充电时间的影响。 绝缘材料的绝缘电阻率与温度和测量时所用的强度有关:绝缘材料的绝缘电阻率随温度和场强的上升而下降;含杂质较多材料,绝缘电阻率较低的材料,随温度上升而下降较多。 绝缘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至今未见到可作为标准依据的规定,只有根据经验值进行换算,得到电阻值。 1.4.3 导体最高温度下绝缘电阻测量本试验适用于额定电压1kV(Um=1.2kV)、3kV及3.6/6(7.2kV)无绝缘屏蔽的电缆。 1.步骤:电缆试样的绝缘线芯在试验前应浸在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 2 的水中至少1h。直流测试电压应。80V到500V,应施加足够长的时间,以达到合理稳定的测量,但不少于1min,也不超过5min。测量应在每相导体与水之间进行。 2.测量原理:体积电阻率和(或)绝缘电阻常数,由绝缘电阻通过 1.51 所给公式计算求得。 从测量值计算出的数值对于额定电压1kV和3kV应不小于附录表1的规定值;对于3.6/6(7.2kV)无绝缘屏蔽的电缆应不小于附录表2的规定值。 3.试验设备及原理: (1)摇表(兆欧表)测量:测量成品电缆的绝缘电阻,电流表的读数可以直接刻成电阻值。灵敏度不高,最高只能测量到100兆欧;电压等级有500、1000、2500V。在测量中应注意电压的选择,电压太低可能暴露不出绝缘的弱点,电压太高可能发生绝缘击穿。用不同的电压等级测得的绝缘电阻往往是不可比的。 (2)采用检流计比较法原理而设计的检测设备:测量范围1051011,测量电压为100500V。 (3)采用电压电流法原理而设计的检测设备:测量范围1041016,测量电压为100V、250V、500V。对于测量产品电线电缆的绝缘电阻,不需要特殊的电极,对于测量绝缘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则可以采用三电极系统。1.4.4 4 h电压试验 1.步骤: 对于额定电压1kV、3kV及3.6/6(7.2kV)无绝缘屏蔽的电缆,试验用绝缘线芯应在试验前浸入环境温度的水中至少1h。在水与导体之间施加 4U0的工频电压,电压应逐渐升高并持续4h。对于635kV中除3.6/6(7.2kV)无绝缘屏蔽的电缆外,试验应在室温下进行,并应在试样的导体与屏蔽间施加工频电压4h;试验电压为4U0,对应于标准额定的试验电压值见下表:表1.1 标准额定电压的试验电压额定电压U0/kV68.71218试验电压 kV24354872 2.要求:绝缘应不击穿。1.4.5 局部放电试验本试验适用于额定电压635kV具有导体屏蔽和绝缘的电缆。 1.局部放电的定义及过程: 在电场的作用下,电缆绝缘的部分区域中发生短路现象称为局部方放电。局部放电发生在绝缘结构内部气隙、导体屏蔽与绝缘的交界面、导体(电极)的边缘(毛刺)或绝缘与绝缘屏蔽交界面的上,但在电极之间不形成通道。局部放电发生的过程:在电压作用下,如果绝缘内部气隙中电场强度达到气体的击穿场强,气隙就开始放电。放电结果产生大量的正负离子,这些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各自向气隙上下移动,建立反向电场,使气隙中的总电场强度下降,放电熄灭。这样的放电持续时间很短,大约为1015秒。因此放电时气隙上的电压下降几乎瞬间的。局部放电试验应按 IEC 60885-2 规定的方法进行。应在1.73Uo电压下测量局部放电量,其数值应不高于附录表2规定。试验电源的频率取接近正弦波形的工频交流4961Hz峰值与有效值之比等于,误差7%。 2.实验步骤:根据试验要求进行连线,装上试验终端(30kV以下不需要终端)和终端内介质,然后根据检测回路和标定进行检测回路的标定,然后进行加压测量;果是在高压下标定,先加压到规定值,然后标定,再进行局部放电测量。试验回路必须达到所需要的灵敏度,试验回路的度是指存在干扰背景下仪器能检测出的最小放电量。 3.影响局部放电的因素及放电图形分析:影响局部放电特性的多种因素:主要有电压的幅值 、电压的波形和频率、电压的作用时间、环境的温度及湿度和气压等,试验结果的分析见下表:表1.2 放电图形及其分析放电图特点放电部位颇为对称的图形脉冲信号静止不动或来回移动电缆绝缘内的气隙中正半周出现几个放大大的脉冲信号负半周出现一些较小的放电脉冲地位导体附近的放电图形类似,但负半周出现大脉冲高压导体附近的放电在放电导体附近这些放电脉冲可以是断续的外施电压负峰值处出现幅值大约相等、彼此间隔相等的脉冲高压尖端周围的电晕外施电压正峰值处出现幅值大约相等、彼此间隔相等的脉冲低压尖端周围的电晕零点附近出现无规则的脉冲带接地噪声 4.放电量的计算:只须在试样的一端进行放电量的测试,用测得的偏转值A(mm)计算出放电量q(Pc): (1-4-3)式中 ,校准电量;注入校准电量对应测量出的偏转数值;A偏转值。 5.试验注意事项:在实际中,大量的35kV和10kV级的试验用油杯终端。要注意试验的液体媒介(看媒介耐压及介质损耗量是否合格),电缆的末端及绝缘和屏蔽剥切质量。油杯的终端的结构长度见下表:表 1.3 油杯的终端的结构长度试验电压(kV)油杯的终端绝缘总长度(mm)电缆剥切长度(mm)半导电屏蔽层浸入长度(mm)30及以下50015020030405060025030050607070035040010015010010006007002002501.4.6 弯曲试验及随后的局部放电试验本试验适用于额定电压635kV具有导体屏蔽和绝缘的电缆。 1.弯曲试验 在室温下试样应围绕试验圆柱体(例如线盘的简体)至少绕一整圈,然后松开展直,再在相反方向上重复此过程。此操作循环应进行二次。要求见下表:表 1.4 圆柱体的直径类型圆柱体的直径()单芯三芯铅套和纵包金属复合带电缆25(dD)5%20(d D)5%其他类型电缆20(dD)5%15(dD)5%注:D电缆试样实测外径,按外径测量的规定测量;d导体的实测直径,;如果导体不是圆形:(S标称截面,2)。 2.局部放电试验:试验完成后,应在试样上进行局部放电试验,测量结果应符合1.4.5规定。1.4.7 tan测量试验 对于额定电压低于6/10(12)kV的电缆不需要进行tan测量。 1.额定电压6/10(12)kV及以上电缆的tan测量:成品电缆试样应采用下述方法之一加热,试样应放置在液体槽或烘箱中,或者在试样的金属屏蔽层或导体或两者都通电流加热。试样应加热至导体温度超过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 5 到 10。每一方法中,导体的温度或者通过测量导体电阻确定,或者用放在液体槽、烘箱内或放在屏蔽层表面上,或放在与被测电缆相同的另一根基准电缆上的测温装置进行测量。在交流电压不低于 2 kV 和上述规定温度下进行tan测量。对于35kV应在额定电压U0下进行测量。在线缆行业中一般都采用高压西林电桥发测量,其测量基本线路图见下页: 测量原理: 电桥的平衡条件: (1-4-4) 串联等值回路:; (1-4-5) 并联等值回路:; (1-4-6)采用不同的电桥,tan的计算公式也不一样,所以按试验所采用测量电桥的线路,记录相应的试验数据,计算试样的tan值。 2.试验步骤: (1) 取样:长度按产品标准规定,但不得小于4米(不包括电缆终端),XLPE绝缘电力电缆规定样品长度不得小于10米。(2) 试样终端的制作(635kV XLPE绝缘不需要加终端设备):将电缆两端绝缘线芯之外所有元件全部除去,长度大约1m左右,钢带剥离长度比外护套短0.2m左右,绝缘屏蔽比铜带短0.2m左右。(3) 回路的搭建:对于单芯电缆,线芯导体接高压端,金属或屏蔽或附加电极接测量极;分相铅包电缆或分相屏蔽电缆,依次将每一芯线导体接高压端,其它芯线相互连接并与金属套、屏蔽一起接测量端多芯依次将每一芯线导体接高压端,其它芯线相互连接不与附加电极接至测量电极。(4) 试验时温度(510)。(5) 加电压与调节电桥平衡:测量时电压从较低值(不应超过产品标准所规定的测试电压值的40%)开始,缓慢平稳地升至规定电压值;然后进行电桥平衡调节,结束后先将到40%,再切断电源。 3.试验注意事项: (1) 电桥不平衡(主电桥和辅助桥或保护电路): 线路和仪器不正常; 电容或损耗角正切超出电桥的量程; 标准电容器的损耗角正切大于被测试试样损耗角正切。 (2) 电桥的灵敏度:对于一般介质损耗角不大的试样,必须先调节R3再调节C4。(3) 负损耗问题(周围媒介的影响)。 4.加热循环试验本试验适用于635kV中具有导体屏蔽和绝缘屏蔽的电缆。 将经过上述各项试验后的试样放在试验室的地板上,并在试样导体上通以电流,加热导体直至达到稳定温度,此温度应超过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 5 到 10。 三芯电缆的加热电流应通过所有导体。加热循环应持续至少 8h ,在每一加热过程中,导体在达到规定温度后至少应维持2 h,并随即在空气中自然冷却至少3h。对于35kV在空气中至少冷却16 h。此循环应重复20次。第20个循环后,试样应进行局部放电试验并应完全符合1.4.5规定。图1高压西林电桥基本线路1.4.8 冲击电压试验及随后的电压试验 本试验适用于额定电压635kV具有导体屏蔽和绝缘的电缆。 1.试验步骤: 耐受冲击电压试验: (1) 正极性冲击电压和波形的校准。 (2) 除非产品标准另有规定外,在试样处于相应产品标准规定的试验压力和温度条件下连续10次施加正极性相应的冲击电压。 (3) 然后,立即进行负极性冲击电压值和波形的校正。 (4) 在连续施加标准规定的试验压力和温度条件下连续10次施加正极性相应的耐冲击电压时,至少应分别记录第1次和第10次冲击电压波形。 (5) 在试验期间应检查环境温度和试样温度,如有需要还应包括试样的油压和气压。 2.雷电冲击电压裕度试验。 试验要求: 试验应在超过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 5 到 10的温度下进行。按 GB/T 3048.13 规定的步骤施加冲击电压,其电压峰值列于下表。 表 1.5 冲击电压额定电压U0/kV6102030试验电压峰值/kV6075125170采用符合GB311.4第4条所规定的冲击电压测量系统,包括分压器、示波器和峰值电压表(或经认可符合相应标准要求的瞬态记录仪)、高压引线、阻尼电阻、高频电缆及其端部匹配和接地回路,测量试验电压峰值和波形参数。对于雷电冲击电压,也可采用符合GB311.6所规定的测量球隙来测量试验电压值。 3.试验波形的测量 : (1) 雷电冲击电压波的视在波前时间T1为15s,视在半波峰值时间T2为4060s,如图所示。峰值的标准规定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容许偏差为3%。 (2) 操作冲击电压波峰值时间T2为2500 s ,如图所示。规定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容许偏差如下表:表 1.6 规定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容许偏差如下表:峰值3%波前时间20%半峰值时间60% 4.试验结果的分析:电缆的每一个绝缘线芯应在经受10次正极和10次负极性冲击电压不击穿。在冲击电压试验后,电缆试样的每一个绝缘线芯在室温下应经受工频电压试验 15min.试验电压见下表规定,绝缘应不发生击穿。表1.7 试验电压值(3.5 U0)额定电压U0/kV3.668.71218试验电压峰值/kV12.52130.54263对于额定电压13 kV中,只需对额定电压1.8/3(3.6kV)电缆做冲击电压试验;试验电压峰值为40kV。对于额定电压3.6/6(7.2)kV无绝缘屏蔽的电缆;其试验电压峰值为60kV。而对于没有分相屏蔽的多芯电缆,每次冲击电压应依次施加在每相导体与地之间,其它导体连接在一起并接地。 图2雷电冲击电压波形 图3操作冲击电压波形 5.试验注意事项: (1)冲击电压发生器应有快速的过电流保护装置,以保证试样击穿或试样端部或终端头沿其表面闪络放电或内部击穿时能迅速切断试验电压。 (2)试验区周围应有金属接地栅栏,进出口连锁装、信号指使灯和“高压危险”等警告牌等安全措施。 (3)试验区地坪应有接地极和与其连成一整体的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应小于0.5。冲击电压发生器的测量系统和试样的接地端及穿芯加热变压器的接地端均应与地网可靠连接。 (4)冲击电压发生器测量系统和试样的高压端与周围接地体间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防止产生空气放电。 (5)为防止试验过程中对地放电或击穿所产生的暂态高压损及电源系统,一般要求在冲击电压试验区域内的所有供电电源均由独立的绝缘隔离变压器供电。1.4.9 半导电屏蔽电阻率的测量本试验适用于635kV有导体屏蔽和绝缘屏蔽电缆的检测。挤包的导体和绝缘半导电屏蔽电阻率,应从电缆绝缘线芯上取下的试样上进行测量,绝缘线芯应分别取自刚制造好的电缆样品和按成品加热段的附加老化试验规定的材料相容性试验方法进行过老化处理的电缆样品。 1.试验步骤:(1)试片的两端装上电流电极,放在绝缘板上,并用加热箱在703的温度下加热2h。(2) 加热后,将试片,电流极和绝缘板原样取出,在温度232,相对湿度(505)%的环境条件下放置16h。(3) 放上电位电极,电极同试片接触的刀口应垂直于电流流动方向,任何一端电位电极与电流电极之间距离应不小于20mm。(4) 接通电流,在充电1min后读取电流和电压读数。(5) 同一试片应重复测量两次,每次测量前应平行地略微移动电位电极的安放位置,以便尽可能均衡的测出分布在电流极之间的试片上的电压,经移动后的电极应保持之间距离不大于20mm。测量时应在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 2 范围内进行测量。 2.试验结果的分析与计算:体积电阻率(用 表示)按下式计算:(1) 导体屏蔽 (1-4-7)式中:c体积电阻率,;Rc 测量电阻率,;Lc 电位电极间距离;Dc导体屏蔽外径,;Tc 导体屏蔽平均厚度,。2)绝缘屏蔽 (1-4-8)式中:i体积电阻率,;Ri测量电阻率,;Li 电位电极间距离,; Di导体屏蔽外径,; Ti导体屏蔽平均厚度,。每个试样的体积电阻率: (1-4-9) 式中,v试样的体积电阻率,cm; U电压读数的平均值,V; I电流读数的平均值,A; A试样的截面积,cm2; L同试片接触的两个电位电极之间的距离。在老化前和老化后,电阻率应不超过下列数值:导体屏蔽:1000 ;绝缘屏蔽:500 。1.5.0试验顺序 1.额定电压13kV及3.6/6(7.2)kV无绝缘屏蔽塑力缆电气型式试验的试验顺序如下: (1) 环境温度下的绝缘电阻测量; (2) 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下绝缘电阻测量; (3) 4 h 电压试验; (4) 额定电压 1.8/3(3.6) kV及13kV及3.6/6(7.2)kV无绝缘屏蔽电缆应进行冲击电压试验,试验应在另外(1015)长的成品电缆试样上进行。 2.额定电压635kV有导体屏蔽和绝缘屏蔽电缆电气型式试验的试验顺序如下: 试验的正常顺序应是: (1) 局部放电试验; (2) 弯曲试验及随后的局部放电试验; (3) tan测量; (4) 加热循环试验及随后的局部放电试验; (5) 冲击电压试验及随后的工频电压试验; (6) 4 h电压试验。特殊规定:tan测量在没有按规定的正常试验顺序作过试验的另一个试样进行。额定电压低于 6/10(12) kV 的电缆,不需要进行 tan 测量。试验项目 6)可取一个新的试样进行,但该试样应预先进行过中的 2)项和 4)项规定的试验。1.5.1 非电气型式试验35kV及以下塑力缆试验项目见附录表3,其中第21、22个试验为635kV特有的实验项目。 第2章例行试验与抽样试验2.1 引言本章主要论述35kV及以下塑力缆性能检测中的例行试验与抽样试验的试验项目,及不同电压等级电缆试验项目的异同点。2.2 例行试验例行试验通常应在每一个电缆制造长度上进行。根据购买方和制造方达成的质量控制协议可以减少试验电缆的根数。试验项目:导体电阻和电压试验。引用的标准:GB/T 3048.4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导体直流电阻试验。GB/T 3048.82007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交流电压实验。GB/T 2951.131997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GB/T 39561997 电线的导体标准。2.2.1 试验项目例行试验的试验项目包括:导体电阻试验和电压试验2.3 不同电压等级例行试验的异同点不同电压等级例行试验的不同点在于试验电压的要求不相同。对于额定电压13kV工频试验电压为 2.5Uo2 kV,对应标准额定电压的单相试验电压见表1。对于635kV要求的工频试验电压为3.5 U0,加压5min(对于35kV还可以加压2.5 U0,30min)对应标准电压的单相试验电压值见表2。表2.1 13kV例行试验额定电压U0/kV0.61.8试验电压kV3.56.5表2.2 635kV例行试验电压额定电压U0/kV3.668.71218试验电压kV12.52130.54263若用三相变压器同时对三芯电缆进行电压试验,相间试验电压应取上表所列数据的1.73倍。当电压试验采用直流电压时,直流电压值应为工频交流电压值的2.4倍。在任何情况下,电压都应逐渐升高到规定值。要求:绝缘应无击穿。 对于额定电压35kV,例行试验还应包括局部放电试验。应按GB/T 3048.12规定进行试验。三芯电缆的所有绝缘线芯都要进行试验,电压施加于每一根导体和金属屏蔽之间。在1.73 U0电压下局部放电量应不超过10pC。2.4 抽样试验由制造方进行,按规定的频度在成品电缆试样上或取自成品电缆的某些部件上进行的试验,以检验电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2.4.1 抽样试验的试验项目35kV及以下塑力缆性能检测中的抽样试验的项目见下表:表2.3抽样试验的项目序号试验项目1导体检查和尺寸检查2物理试验3复试(试验不合格的情况下)4绝缘和非金属厚度的测量(含挤包隔离护套不包括挤包内衬层)5铅套厚度测量6铠装金属丝和金属带的测量7外径测量8EPR、HEPR和XLPE绝缘和弹性体护套的热延伸试验2.5 不同电压等级抽样试验的不同点13kV与635kV的主要不同在于4h电压试验,635kV中有4h电压试验。具体的要求如下:4 h 电压试验:本试验仅适用于额定电压 3.6/6(7.3)kV以上的电缆。试验终端之间的一根成品电缆长度应至少为 5m。在室温下,每一导体与金属屏蔽间应施加工频电压4h。试验电压:试验电压为 4Uo 。对应于标准额定电压的试验电压值列于下表:表 2.4 抽样试验电压额定电压Uo/kV68.71218试验电压/kV24354872试验电压应逐渐升高一规定值,并持续4h。要求:绝缘应不发生击穿。 第3章 低烟无卤阻燃电缆试验3.1 引言本章主要论述低烟无卤阻燃电缆试验,从其低烟、无卤和阻燃试验的特殊要求进行分析与探讨。3.2 引用的标准IEC 607542001电线电缆材料燃烧时释出卤氢(氟化氢除外)数量的测定。IEC 6075422001(Amendment1,1997),pH值的测定。GB/T 12666.571999 阻燃性能、烟密度、透光率的测量。GB/T 2407-80 炽热棒法、氧指数和水平燃烧试验方法测定阻燃性能。GB/T 2407-84 垂直燃烧法测定阻燃性能。GB/T 832387烟密度试验方法。 GB/T 17650.11998 氢卤酸含量用每克试样所含氯化氢的毫克数计算。GB/T 17650.21998 电导率的测定。 3.3 试验方案国内常用阻燃性能实验方法:炽热棒、水平垂直燃烧试验、点着温度的测定、氧指数、烟密度。美国阻燃材料标准为ANSI/UL-94-1985标准,UL94试验共有五种:B级的水平燃烧试验;94V-0、94V-1、94V-2级的垂直燃烧试验;95-V级的垂直燃烧试验;用辐射板火焰蔓延指数试验;94VTM-0、94VTM-1、94VTM-2级的垂直燃烧试验。3.3.1 炽热棒法 炽热棒法适用于评定在试验试室条件下硬质塑料的燃烧性能。 1.试验方法: (1) 试件制备 每组试验需五个试件,每个试件表面要求光滑无缺陷,长125mm,宽10mm,厚4mm。 (2) 试验步骤: 在试样宽面距点火端25mm和100mm处,各划一条标线 。将试样水平固定在试件夹中 。 将炽热棒加热到950,在转动支架使炽热棒与试件接触,并开始计时。3分钟后将炽热棒与试件转离。从开始计时起详细观察试件有无可见火焰,如试件有燃烧,则记录火焰前沿从第一标线到第二标线所需的时间。计算其燃烧速度:V= 75/t (mm/min) (3-3-1)若火焰前沿未达到第二标线之前就熄灭,则记录燃烧长度。 燃烧距离的计算:S=100-L(mm) (3-3-2)式中: L从第二标线到未燃部分的最短距离 2.结果评定: 每个试样结果按下列规定归类:(1) GB2407-80/:没有可见火焰 。(2) GB2407-80/:火焰的前沿到达第二标线之前熄灭,应报告试样燃烧长度(如燃烧长度为50mm.则报告为GB2407-80/-50mm)。 (3) GB407-80/:火焰前沿到达或超过第二标线,应该报告燃烧速度(如燃烧速度为20mm/min,则报告为GB2407-80/-20mm/min) 试验结果以五个试样中数字最大的类别作为该材料的评定结果,并报告最大的燃烧长度或燃烧速度。3.3.2 水平燃烧试验方法 水平试验法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试样水平自支撑下的燃烧性能。 1.试验方法: (1) 试件制备 每种材料需5个试件,每个试件要求平整光滑,无气泡,长1255mm,宽13.00.3mm,厚3.00.2mm,对厚度为213mm的试样也可进行试验,但其结果只能在同样厚度之间比较。 (2) 试验步骤 首先在试样的宽面上距点火源25mm和100mm处各划一条标线,再将试件以长轴水平放置,其横截面轴线与水平成45度角固定在试件夹上。在其下方300mm处放置一个水盘。点燃本生灯,调节火焰长度为25mm并成蓝色火焰,将火焰内核的尖端施用与试样下沿约6mm长度。并开始计时,施加火焰时间为30秒。在此期间内不得移动本生灯,但在试验中,若不到30秒时间试件已燃烧到第一标线,应立即停止施加火焰。停止火焰后应作如下观察记录 。2S内有无可见火焰; 如果试样继续燃烧,则记录火焰前沿从第一标线到第二标线所用时间t,求其燃烧速度V: V=75/t (mm/min) (3-3-3)如果火焰到达第二标先前熄灭,记录燃烧长度S: S=(100-L)mm (3-3-4)式中: L从第二标线到未燃部分的最短距离,精确到1mm。 观察其它现象,如熔融,卷曲,结碳,滴落及滴落物是否燃烧等。 2.结果的评定: 每个试验按下列归类: (1) GB2408-80/ :试样在火源撤离后2s 内熄灭。(2) GB2408-80/ :火焰前沿在到达第二标先前熄灭,此时应报告试样燃烧长度S (如燃烧长度为50mm,报告为GB2408-80/-50mm)。(3) GB2408-80/ :火焰前沿到达或超过第二标线,此时应报告燃烧速度V (如燃烧速度为20mm/min报告为GB2408-80/-20mm/min)。 试验结果以5个试件中数字最大的类别作为材料的评定结果,并报告最大燃烧长度或燃烧速度。3.3.3 垂直燃烧法 垂直燃烧法是在规定条件下,对垂直放置具有一定规格的试样施加火焰作用后的燃烧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1.试验方法: (1) 试样:每组试样需5个试件,要求平整光滑无气泡。长1303mm,宽13.00.3mm。厚3.00.2mm。制好的试件应在标准气候条件下调节48小时。 (2) 试验步骤 试件垂直固定在实件夹上,试件上端夹住部分为6mm.放好脱脂棉。在距试件150mm处点燃本生灯,调节火焰高度为202mm,并呈蓝色火焰。将本生灯中心置于试件下端10mm位置,火焰对准试件下端中心部分。开始计时。当对试件施加火焰10s后移开火源,记录试件有焰燃烧时间,试件有焰燃烧熄灭后,按上述方法再施加火焰10s,分别记录移开火焰后试件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时间。 2.结果分析:将试件的燃烧性能按下面规定为FV-0, FV-1, FV-2, 三级;具体试验项目见下表:表 3.1 燃烧性能测试项目级别测试项目每个试样每次施加火焰后有燃烧时间 (s)每组5个试件施加10火焰离火后有焰燃烧时间总和(s)每个试样第二次施加火焰后有焰燃烧时间(s)FV0105030FV13025060FV23025060有焰或无焰燃烧蔓延到夹具的现象,有无滴落物业引燃脱脂棉现象。如果一组5个试样中有一个不符合表中要求应再取一组试样进行试验,第二组5个试样应全部符合要求。如果第二组仍有一个试样不符合表中相应要求,则以两组中数值最大的级别作为该材料的级别。如果试验结果超出FV2项应要求,则该材料不能采用垂直燃烧法评定。 3.3.4 氧指数试验法 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 试样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浓度,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来表示。 该方法比较简单,数字重现性较好,具有以数字表现材料燃烧性能的特点,所以国外普遍采用。该方法不但适用于具有自支撑型材料,而且对薄膜,泡沫塑料等也适用。 1.试验方法: (1) 试件制备 每组样品应510个试件,每个试件长70150mm,宽6.50.5mm,厚,3.00.5mm,并要求试件表面平整光滑,无气泡 (2) 试验步骤 试验进行前应将试件在距点火源50mm处划一条刻度线,再垂直装在试件夹上,其上端到燃烧筒的距离大于10mm,估计初始氧浓度并进行调节,应保持任何时候燃烧桶内的气流流速为4010mm/s。让调节好的气流流动30s,以便清洗燃烧筒。然后用点火器点燃试件顶部,确认试件顶部全部点燃时,移去点火器并开始计时。此时不得任意改变流量和氧浓度。 试验过程中,若试样燃烧时间超过3min,或火焰前沿超过标线,应降低氧浓度再进行试验。,反之则应增加氧浓度。当调节到氧浓度值的增加或减少之差小于0.5%时,应以降低的氧浓度值计算材料的氧指数。在该范围内进行三次试验。 2.试验结果分析: 氧指数(OI)的计算公式: (3-3-5)式中 O2氧气流量 L/min; N2氮气流量 L/min。三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即为该材料的氧指数。各种有机聚合物的氧指数都以测过。一般OI27的物质为阻燃性物质。3.3.5 烟密度试验方法 该试验方法是在规定试验条件下测定材料受辐射或燃烧时所产生的比光密度。比光密度是以规定的试验箱容积,光程长度,和试验面积所测定的透光率计算出的比光密度值。最大光密度值用来表示材料的光密度。 1.试验方法:试样的制备: 试样的长,宽,均为750.5mm,厚10.2mm。对于泡沫塑料,其厚度为80.5mm。塑料若按实际使用厚度进行试验,其结果只能在同等厚度的试样之间比较。如果试样表面有使用表面,应以使用表面或未加工面作为试验表面。试样应厚度均匀,平整光滑无缺欠。每组6个试样,辐射热试验和燃烧试验各3个,每个试样重量偏差不得超过该组平均重量0.8%。 2.试验结果分析:试验结果只表明在试样厚度下的燃烧情况,根据透光率和时间的关系曲线进行下列有关计算: 最大比光密度即烟密度用下式计算: (3-3-6)式中Dm最大光密度或烟密度;V试验箱容积,mm3;L试验箱中平行光束的长度,mm ;A试样的试验面积,mm2;Tmin最小透光率值或20min透光值。F未使用范围扩展滤光片时,F=0; 使用范围扩展滤光片时,滤光片处于光路中,F=0;滤光片从光路中移走,F为滤光片的光密度。 (1) 发烟速度由下式计算 : (3-3-6)式中 R平均发烟速度; tDm达到最大比光密度的时间,min; (2) 烟密度校正值: (3-3-7)式中 Dmc烟密度校正值; Dm 透光率为 Io 时,计算出的比光密度;Dc透光率为Tc时用1)中公式计算的比光密度。 (3) 失重率由下式计算: (3-3-8)式中 G失重率;M1试样重,g;M2试验后的试样重,g。以上结果均以三个试验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取两位有效数字。相同试验的三个试样中,出现下述5种情况说明这种试样不适用这种实验方法:试样从试验盒中掉落;热辐射时,试样起火;燃烧试验时,燃烧器的任一火焰熄灭;试验熔融物从小盒中溢出;试样和辐射炉的相对位置未达到380.8mm并且表面平行和同心。3.3.6 燃烧释出气体的酸度和电导率测定方法这是一种间接测定电缆燃烧时释放出酸性气体数量的方法。测定酸度和电导率这两个参数是因为他们与腐蚀性的评价相关。 1.试验方法:(1) 把精称至1mg的试样均匀的散布在瓷舟的底部。用针形阀调节空气流量为0.0155D2L/h10%,并在整个试验期间保持恒定。用防腐蚀热电偶放在炉子中的管子里面测量温度。把装有试样的瓷舟迅速送入管子的有效区,同时启动记时器。瓷舟所在位置的温度应不低于935,沿气流方向距瓷舟300mm处的温度不得低于900。如此在炉中燃烧30min。(2) 燃烧试验结束后,把两个洗瓶中的吸收液合并,再用蒸馏水追加至1000mL。但无须对石英管的连接件进行冲洗收集。取出瓷舟后,整根石英管应在950下煅烧以清净之。(3) 然后在室温下测定酸度和电导率。测定酸度的酸度计,应具有自动补偿装置,pH值的精确度达0.02%,测试方法按制造厂提供的说明书。测定电导率用的装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教育试题及答案
- 中学生英语语音语调竞赛试题及答案
- 物理竞赛中热学焦耳定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种子加工安全作业试题及答案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排水专业试题及答案
- 2026年水果种植公司水果运输管理制度
- 2026年纺织科技公司质量文化建设推进管理制度
- 7.4 《电磁继电器 》 说课稿-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 2025年疫情居家护理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新生儿护士护理知识题库及答案
- 儿童牙外伤处理方法课件
- 样品管理程序全套
- 《生态毒理学》课件
- DB14T 2740-2023 春玉米膜侧沟播技术规程
- 福特汽车NVH开发流程
- 中国农业银行笔试题库(含答案)
- 《发现雕塑之美》第2课时《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
-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 出国留学初中成绩表模版
- 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家庭照护员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