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线路设计 1 了解 线路设计基本原则 线路敷设方式 线路规划一般步骤 理解 线路设计方法及技术标准 掌握 线路走向与车站分布 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原则和方法 相关的技术规范与标准 2 线路总体设计线路平纵断面设计线路设计案例 线路设计 3 总体设计 线路设计是在已经确定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条件下 研究某一条或某一段线路的具体位置 确定相关细节 包括线路的路由方案 敷设方式以及站点选择等 4 一 线路的走向与路由 1 考虑的主要因素 1 线路的作用 2 客流分布与客流方向 3 城市道路网分布状况 4 隧道主体结构施工方法 5 城市经济实力 5 2 路由选择当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离开线路直线方向或经由主路时 线路路由有下列方式可供选择 1 绕向特大型客流集散点 2 采用支路连接 3 延长车站出入口通道 并设自动步道 4 调整路网部分线路走向 5 调整特大型客流集散点 6 3 路由方案比选路由对线路工程建设和城市发展影响重大 应多做路由方案比较 吸引客流条件 线路条件 施工条件 施工干扰 对城市的影响 工程造价 运营效益等 是路由方案比选的主要内容 7 4 影响线路的走向因素 1 线路的性质 作用及地位 2 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 3 城市道路网及建设状况 4 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 5 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 8 线路走向和路由方案的研究一般在1 50000 1 10000地形图上进行 特殊地段可采用1 2000地形图 结合线路的技术条件和地形地貌 提出2 3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以进行方案比选和论证 9 二 线路敷设方式 地下线一般选择在城市中心繁华地区 是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线路敷设方式 地面线是造价最低的一种敷设方式 一般敷设在有条件的城市道路或郊区 高架线介于地面和地下之间的一种线路 既保持了专用道的形式 占地较少 又对城市交通干扰较小 10 1 线路与地面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1 地下线与地面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2 高架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3 地面线与道路及建筑物之间最小安全距离 11 2 线路位置方案比选 1 线路条件比较 包括线路长度 曲线半径 转角等 对于小半径曲线 在拆迁数量 拆迁难度 工程造价增加不多的情况下 宜推荐较大半径的方案 若半径大于或等于400m 则不宜增加工程造价来换取大半径曲线 12 2 线路位置方案比选 2 房屋拆迁比较 包括拆迁房屋数量 质量 使用性质 拆迁难易等的比较 质量差的危旧房屋可以拆 住宅房易拆迁 办公房次之 工厂厂房难拆迁 学校 医院等单位 一般要邻近安置 商贸房异地搬迁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拆迁难度大 13 2 线路位置方案比选 3 管线拆迁比较 包括上下水管网 地下地上电力线 管 地下地上通信电缆线 管 煤气管 热力管等的数量 规格 费用及拆迁难度比较 大型管道改移费用高 下水管改移难度大 14 2 线路位置方案比选 4 改移道路及交通便道面积比较 包括施工时改移交通的临时道路面积及便桥 恢复被施工破坏的正式路面及桥梁等 15 2 线路位置方案比选 5 其它拆迁物比较 不属于上述拆迁内容的其它拆迁 16 2 线路位置方案比选 6 地铁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比较 包括施工的难易度 安全度 工期 质量保证 市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评价 17 1 车站分布原则 1 应尽可能靠近大型客流集散点 为乘客提供方便的乘车条件 2 在城市交通枢纽 地铁线路之间与其他轨道交会处设置车站 使之与道路网及公共交通网密切结合 为乘客创造良好的换乘条件 三 车站的数量及其分布 18 3 应与城市建设密切结合 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 4 尽量避开地质不良地段 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5 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 19 2 影响车站分布的因素 1 大型客流集散点 2 城市规模大小 3 城区人口密度 4 线路长度 5 城市地貌及建筑物布局 6 轨道交通路网及城市道路网状况 7 对站间距离的要求 20 3 车站分布对市民出行时间的影响 车站数目的多少 直接影响市民乘地铁的出行时间 车站多 市民步行到站距离短 节省步行时间 可以增加短程乘客的吸引量 车站少 则恰恰相反 提高了交通速度 减少乘客在车内的时间 可以增加线路两端乘客的吸引量 市民出行对交通工具的选择 快捷省时条件排在第一位 如芝加哥市滨湖线的不同站间距比较 结果是大站距 1 6km 比小站距 0 8km 多吸引客流量3 21 4 车站分布比选 由于车站造价高 车站数量对整个轨道交通的工程造价影响较大 在进行线路规划时 一般要做2 3个车站数量与分布方案的比选 比选时要分析乘客使用条件 运营条件 周围环境以及工程难度和造价等几个方面 通过全面 综合地评价 确定推荐方案 22 5 车站站位选择原则 1 方便乘客使用 2 与城市道路网及公共交通网密切结合 3 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 4 方便施工 减少拆迁 降低造价 5 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 23 线路平 纵断面设计 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是在线路规划方案的基础上确定线路在城市空间中的详细位置 它一般分可行性研究 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等几个阶段 24 一 线路设计的技术资料1 城市规划类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路网规划 客流预测 大型交通枢纽点规划 道路规划红线 规划管线 规划人防设施等 25 2 现状资料现状地形图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水文气象资料 文物保护及建筑物资料 主要构筑物及基础资料 市政及人防设施资料等 26 3 工程前期研究资料 预 可行性报告及批件 各级政府对工程的会议纪要 批示 规划部门的规划意见等 27 4 其它相关资料车辆配备及车辆技术参数资料 既有线运营技术经济指标及客流统计资料 既有线主要技术标准等 28 二 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1 主要设计原则1 线路路径应以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为依据 调整要有充分理由 2 新线长度一般不宜小于10km 不宜大于35km 以保证运营效益 29 二 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3 线路敷设型式 在市中心区 宜采用地下线 在市中心区外围 且街道宽阔 宜首选地面和高架线 4 轨道线路与其他线路相交 应采用立体交叉方式 30 5 地下线平面位置和埋设深度应根据地面建筑物 地下管线和其他地下构筑物现状与规划 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 结构类型和施工方法以及运营要求等因素 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确定 31 6 车站应布设在主要客流集散点和各种交通枢纽点上 尤其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换乘点 7 经过市郊铁路车站时 应设站换乘 有条件时宜预留接轨联运条件 32 2 主要技术标准 注 特殊困难地段的技术标准 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技术规范执行 C型车的线路最小曲线半径80m 系指受流器的车辆 No系指道岔号 R 系指道岔导曲线半径 m 33 三 线路平面设计 在确定线路路由的情况下 对线路的平面位置 车站的站位以及全线的辅助线进行详细分析和计算 以最终确定线路的准确位置 34 1 地下线有三种位置 1 线路的平面位置 35 A位 位于道路中心 对周围建筑物干扰较小 施工相对容易 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线路位置 但若采用明挖法 对道路交通干扰较大 36 B位 位于规划的慢车道和人行道下方 施工时能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和对机动车路面的破坏 但由于它靠建筑物较近 市政管线较多且线路不易顺直 需结合站位设置统一考虑 37 C位 位于道路规划红线以外 是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的一种线路位置 如线路上方建筑物较多 施工时需采用特殊的处理方法或带来较大的拆迁量 38 2 高架线 高架线在城市中穿越时一般沿道路设置 一般应结合规划道路的横断面考虑 设于车行道分隔带上 一般偏房屋的非主要朝向面 南北街道的东面 东西街道的南面 39 40 高架时有两种方案 线路位于道路中心的方案对道路景观较为有利 环境干扰也相对较小 是采用较多的一种线路形式 线路位于快慢车分隔带上 对一侧建筑物干扰小 但对另一侧干扰大 适用于道路两侧环境要求不一样的地区 41 3 地面线 通常用在沿铁路 河流或城市绿地带的线路上 城市道路上设地面线一般有两种位置 42 43 2 车站位置 1 跨路口站位这种站位便于各个方向的乘客进入车站 减少了路口人流与车流的交叉干扰 而且与地面公交线路有良好衔接 在有条件时应优先选用 44 2 偏路口站位这种站位偏路口一侧设置 施工时可减少对城市地面交通以及对地下管线的影响 高架时 较容易与城市景观相协调 不过 其缺点是路口客流较大时 容易使车站两端客流不均衡 影响车站使用功能 一般在高架线或路口施工难度较大时采用 45 3 位于道路红线以外站位典型的有 设于火车站站前广场或站房下 以利客流换乘 与城市其它建筑同步实施 和新开发建筑物相结合 结合城市交通规划 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 46 3 辅助线类型及其设计 1 折返线和临时折返线地铁设计规范规定 线路的每个终点站和区段运行的折返站 应设置折返线或渡线 它的折返能力应与该区段的通过能力相匹配 当两折返站相距过长时 宜在沿线每隔3至5个车站的站端加设渡线或车辆停放线 47 1 站前折返线 48 1 站前折返方式指列车经由站前渡线折返 优点 站前折返时 列车空走少 折返时间较短 乘客能同时上下车 可缩短停站时间 减少费用 缺点 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进路交叉 对行车安全有一定威胁 客流量大时 可能会引起站台客流秩序的混乱 49 2 站后折返线 50 2 站后折返方式站后折返由站后尽端折返线折返 可避免进路交叉 此外 列车还可采用经站后环线折返的方法 优点 站后折返避免了前述进路交叉 安全性能好 而且 站后列车进出站速度较高 有利于提高旅行速度 一般说来 站后尽端折返线折返是最常见的方式 缺点 站后折返的不足是列车折返时间较长 站后渡线方法则可为短交路提供方便 环形线折返设备可保证最大的通过能力 但施工量大 钢轨在曲线上的磨耗也大 51 2 存车线 1 与折返线结合设置 2 单独设置 52 3 车场出入线 一般应尽可能靠近车站出岔 以减少对正线运营的干扰 53 四 线路平面设计计算 第一步 以城市道路红线或建筑物坐标为控制点 首先确定线路任意点的坐标和沿线路走向的直线方位角 以此作为计算基础 54 第二步 交点坐标的计算该步骤从起点开始 先用已知直线相交公式及点间距离公式求出起始边长 然后用坐标公式计算交点坐标 用交点坐标及第二直线方位角作为新起始边直线 继续采用上述方法计算第二个交点坐标 这样交替计算边长和坐标 直至全线交点坐标计算完成 55 第三步 曲线要素计算根据线路的设计标准 选用合理的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 计算各曲线要素 56 曲线要素计算方法 圆曲线计算公式 T 切线长 Rtg 2 L 曲线 R 180E0 外矢 Rsec 2 R式中 R为圆曲线半径 为偏角 57 缓和曲线计算公式 T R tg 2 mL R 180 lE0 R sec 2 R 缓和曲线角度 90 l R m 切垂距 l 2 l3 240R 圆曲线移动量 l2 24R l 2688R3 l 缓和曲线长度 58 第四步 里程计算里程计算一般从起点开始 以公里标K0 000表示 依此推算各点里程 里程计算一般包括起终点 直缓 缓圆 圆缓 缓直 车站中心 道岔中心以及特殊点的里程等 需要时 左右线的里程分别进行计算 先右线后左线 一般在车站中心里程相同 当左右线线路长度不同时 左线设断链进行调整 59 第五步 关键点坐标及距离计算这一步主要是采用点线间垂距计算方法 对一些工程控制点距线路的距离以及线路左右线的线间距作计算 以验算和确定工程设计的条件 60 五 线路纵断面设计 在纵断面设计中 主要是确定洞口以及过渡段的位置和形式 61 1 确定敷设方式和过渡段 轨道交通线路由地下过渡到地上 线路纵断面设计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 在道路中间开口即在道路中间设置过渡段 可分为双线同时出洞和单线先后出洞两种形式 2 在道路红线以外开口 3 结合地形等环境条件开口 62 63 2 线路设计中的控制点分析 各种敷设方式分界点确定后 要对不同敷设方式地段进行控制高程点分析 控制点包括 64 1 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度当地下线位于城市道路下方时 要考虑路面铺装和管线要求 一般地 隧道结构顶板距地面为2 3米 当地下线位于城市公园或绿地时 要考虑植被的最小厚度 一般草坪为0 2 0 5米 灌木为0 5 1 0米 乔木为1 5 2 5米 当地下线位于经常水面下方时 要考虑隔水层厚度要求 一般为1米左右 当地下线作为人防工程时 应考虑防空工程的最小覆土要求 在寒冷地带应考虑保温层最小厚度要求 65 2 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在明挖车站遇地下管线时 应尽可能考虑改移 以减少覆土厚度 方便乘客出入 地下隧道结构以明挖法通过地下管线或地下构筑物时 隧道与管道 构筑物 可不留土层 甚至两者共用结构 重叠式 地下隧道以暗挖法通过地下构筑物 楼房基础时 两结构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土层厚度 最小厚度应根据结构要求而定 66 3 地质条件当地下线路遇到不良地质条件时 主要是淤泥质粘土及流沙地层 应尽量考虑躲避 若躲避有困难时 应采取工程措施 4 施工方法地下线采用明挖法时 为减少土方开挖量 线路埋深应尽可能地浅 当采用暗挖法时 应选择较好地层 一般埋设深度较深 67 5 排水站位置地下线排水站一般设于线路纵断面的最低点 因此纵断面设计要考虑排水站的位置 6 桥下净高线路为高架线时 桥下净高最小值受通行的车船高度控制 应按相关铁路 道路 航运等有关规范执行 7 防洪水位地面线路基 地下线的各种地面出口部 应按100年一遇的洪水位设计 68 3 线路纵断面方案设计要点 1 坡段应尽可能长 以保证列车安全平稳地运行 提高乘客的舒适度 2 尽量设计成节能坡道 即车站位于纵断面高处 区间位于低处 车站之间形成凹形坡 以便于列车运行时节省能源 69 3 左右线坡道的设计应根据区间结构形式确定 当两线位于同一隧道时 左右线坡度应一致 在曲线地段 左线坡度进行调整 使曲线范围内同一法线断面上的左右线标高相同 当左右线分设单线隧道内 应使车站范围内左右线坡度及标高一致 70 4 车站站台和道岔范围内不应设置竖曲线 竖曲线也不应与平面缓和曲线重叠 5 相邻坡段坡度代数差不受限制 71 4 坡度计算及制图 坡度计算包括竖曲线要素计算和轨顶标高计算 地铁设计规范规定 当两相邻坡道坡度代数差等于或大于2 时 应采用竖曲线连接 竖曲线采用圆曲线形式 其半径根据线路技术标准选定 72 竖曲线要素计算应包括竖切线长度计算和竖曲线高程改正值计算 线路轨顶标高的计算包括百米及公里标 控制加标 车站中心 道岔中心 线路最低点以及结构变形缝等处的标高计算 73 纵断面设计制图根据不同的设计阶段 一般采用5000 500或2000 200比例进行 74 5 纵断面图上应标注的内容 1 基础资料部分 包括 地面线及其跨越道路立交 河床底 航行水位 洪水位 铁路 高压线等标高 地下管线及建筑物基础标高 规划的道路 铁路 地下管道标高 地质纵断面及地下水位等 75 2 轨顶设计线以及相应的结构示意线 3 地面高程及设计线路变坡点 站中心高程的数据 4 各坡段的坡度 坡长 5 竖曲线要素及改正值 6 平曲线示意及要素 7 公里标 百米标及重要点里程等 76 线路中心线 路基横断面上距外轨半个轨距的铅垂线与路肩水平线的交点 77 78 79 80 81 六 线路平纵断面辅助设计软件1 Card 1简介 Acrobatreader 2 ALCAD简介3 纬地简介 视频 4 RDS简介5 hrcad简介6 自由软件 调线调坡程序 82 方案1 展现长度较短 尽量使得线路顺直 穿过的地区多为山区 且占用农田较少 方案2 展线长度相对较长 但是地形平缓 工程量可有效降低 方案3 展线长度最长 但是地形平缓 并且跨越水库 将周围的风景区连接起来 但是占用农业用地较多 线路局部比选设计图 83 车站示意图 84 85 86 方案1 坡度方案 87 七 设计阶段 规划阶段之后1 可研 可行性研究 阶段2 总体设计3 初步设计4 施工图设计 88 1 可研阶段 可研内容 线路功能定位与建设必要性线路走向及敷设方式车站分布及重点车站研究客流预测与运营方案辅助线设置车辆基地规划劳保 人防 环境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定员工程筹划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与风险分析 89 2 总体设计阶段 总说明书 项目概述 行车组织 线路及土建工程 机电设备 车辆段与综合基地 环境保护和劳安卫 占地与迁改 工程筹划与投资估算 行车 线路 轨道 限界及工程筹划土建工程车辆 机电设备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投资估算修正 90 3 初步设计阶段 进一步明确运行组织的运营计划 站务管理 票务管理 份专业专篇明确各设施三维位置及设备的详细内容 4 施工图设计阶段 满足工程施工的各项具体要求 相互交底 核实核对 图纸齐全统一 可能设计变更 91 八 设计年限 车辆设备 30年车辆基地维修 18年给排水 25年通风 自动扶梯 20年屏蔽门 25年通信信号 环境监控 电力监控 防灾与报警 15年自动售检票 10年轨道 25年 轨道特殊减振 30年高架桥 50年 隧道 100年项目建成后前3年为客流培育期 接下来5 10年客流成长期 建成后25年进入稳定期 92 八 设计年限 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 与客流预测年限一致初期 基准年后第3年近期 基准年后第10年远期 基准年后第25年高铁 近期交付运营后第10年 远期交付运营后20年 不宜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按远期 适应运量图 反之 按近期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 93 九 相关标准 1 国家标准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 2003 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GB50490 2009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标准 GB T50546 2009 城市轨道交通那个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建标104 2008 2 行业标准 94 九 相关标准 3 地方标准DB11 T717 20104 企业标准 95 九 相关标准 分类定量 标准定性 规范单一规定某种行为 方法或规则强制标准和建议执行的推荐标准综合类 基础类 勘察类 设计类 建设类和产品类行业标准 通用标准 96 十 辅助线 联络线设计 辅助线折返线停车线车辆段出入线 97 尽端式车辆段设置在车场用地受到限制的地区 车场设两条出入线和一个咽喉区 停车列检库为尽端式 车辆段由停车列检库和检修车库两大部分组成 从两大作业区的布置关系看 尽端式车辆段又可分为停车库和检修库并列布置方案 停车库和检修库对向布置方案以及分散布置方案 停车库与检修库并列布置方案 98 停车库与检修库对向布置方案 停车库与检修库分散布置方案 99 贯通式车辆段向线路的两个方向接轨 有两个咽喉区和两条以上的出入线 能够同时向线路两个方向接车或发车 100 温哥华地铁车辆段环形布置方案 101 要素1 道岔型号 道岔是车辆段股道的连接设备 地铁设计规范规定 正线 辅助线和试车线应采用不小于9号的各类道岔 车场线咽喉区应采用不大于7号的各类道岔 车辆段使用的道岔有7号单开道岔 7号交叉渡线和7号复式交分道岔三种 出于节约用地考虑 各国地铁车辆段都采用小号道岔 俄罗斯车辆段采用5号道岔 导曲线半径60m 首都机场快轨线 线性电机车辆 车辆段采用5号道岔 广州地铁4号线也是采用5号道岔 日本的车辆段多数采用6号道岔 道岔导曲线半径为80 100m 102 103 6号交叉渡线 线间距4 5m 5 0m7号交叉渡线 线间距4 5m 5 0m 交叉渡线是将两条相反的渡线组合在一起的一种道岔 可以有效地缩短咽喉区长度 车辆段使用的交叉渡线有6号和7号两种 交叉渡线定型图有多种组合方式 可根据现场使用要求进行选定 设置交叉渡线时 两条平行线的线间距应符合交叉渡线的要求 104 复式交分道岔 是把两组对向布置的的单开道岔组合为一体的特种道岔 可以将3条平行线间的两条渡线合并为一条连续渡线 由此缩短咽喉区的长度 改善车辆运行的平顺度 国标7号复式交分道岔可供车辆段使用 复式交分道岔的结构比较复杂 他有8根尖轨 需要4台转辙机拖动 维修工作量较大 故运营管理单位不愿意使用复式交分道岔 因此在一般车辆段设计中很少使用 只在上海地铁1号线梅陇车辆段使用了交叉渡线带复式交分道岔 105 要素2 钢轨 地铁设计规范规定车场线采用50kg m钢轨 北京地铁1号线古城车辆段 2号线太平胡车辆段 均采用43kg m钢轨 北京地铁1号线的四惠车辆段 是利用当时地铁正线上报废的50kg m钢轨修建的 这无疑是一项节约措施 106 要素3 车档 车挡是阻止列车脱轨的设施 对保证安全运行极为重要 在停车列检库和库外线路的末端均应安装车挡 在车库内一般用钢制的月牙形车挡 国外库内线有可采用竖壁式车挡的 这种车挡较笨重 占用空间较大 库外线路 如牵出线 洗车线 不落轮镟线等车辆运行速度不高 可采用钢车挡或竖壁式车挡 107 要素4 最小曲线半径 道岔后面的圆曲线称为附带曲线 地铁设计规范第5 2 3条规定 道岔附带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 但其曲线半径不得小于道岔的导曲线半径 因为道岔型号越大 道岔长度和导曲线半径越大 车场咽喉区也随之拉长 地铁车辆段站场设计的核心是尽量缩短车场咽喉区的长度 因此在车辆段设计中应采用小号道岔和小附带曲线半径 各种道岔的导曲线半径如下 9号道岔180m 直尖轨 7号道岔150m6号道岔110m5号道岔60m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十 辅助线 联络线设计 联络线通常要求地铁通过地面车辆段设置联络线与铁路衔接采用 工业企业标准铁路设计规范 平纵断面标准偏低 轨道50kg m 道岔9号 混凝土枕 与道路平立交的比选 119 120 联络线 120 某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设计案例 121 小结 轨道交通系统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 可分为正线 辅助线和车场线 辅助线包括折返线 渡线 联络线 停车线 出入线 安全线等 我国轻轨的线路设计规范尚未制订 以我国地铁设计规范为依据 介绍地铁线路设计的有关内容 包括线路总体设计 平纵断面设计方法 结合实例 介绍轨道交通系统线路设计的具体方法 122 1 试述如何选择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与路由 2 简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车站布置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3 简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需要掌握的技术资料 4 简述线路设计的原则和技术标准 5 简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的过程 6 简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纵断面设计的过程 作业3 123 作业4 简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一般步骤 124 限界设计 线路横断面设计 125 1 目的 车辆规格标准化 行业层面 控制建筑规模保证地铁运营安全 126 127 2 定义 保障地铁安全运行 限制车辆断面尺寸 限制沿线设备安装尺寸及确定的建筑结构有效净空尺寸的图形称为限界 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 分为 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 128 3 车辆限界 计算车辆 不论空车重车 在平直的轨道上按照轨道的速度运行 计及了规定的车辆和轨道的公差值 磨耗量 弹性形变量以及车辆的振动等正常状态下运行的各种限定因素而产生的车辆各部位横向和竖向动态偏移后的统计轨迹 并以基准坐标系表示的界线 129 3 车辆限界 车辆限界是为了规定车辆制造的几何尺寸和性能而设定的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体系中常用A B1和B2型车 C型车使用较少 使用异型车辆的限界不得超过A型车限界 地铁限界标准 CJJ96 2003 130 车辆限界计算 车辆的制造误差车辆的维修限度转向架轮对处于轨道上的最不利运行位置转向架架构相对于轮对的横向及竖向位移量车体相对于转向架架构的横线及竖向位移量车体相对于轨道线路的最不利倾斜位置车辆的空重车挠度差及竖向位移量车辆制造 荷载不对称等引起的偏斜车辆一系悬挂及二系悬挂侧滚位移量轨道线路的垂向及横向偏差 磨耗 维修限度及弹性变形量 131 4 设备限界 基准坐标系中在车辆限界外加未计及因素和安全间距 包括一系或二系悬挂故障状态 的界线 设备限界外安装的任何设备 有效站台长度内及接触网 轨 设备带电部分除外 包括安装误差和柔性变形量在内 均不得向内侵入该界限 设备限界是规定设备安装位置的界线 设备限界包括直线设备限界和曲线设备限界 132 1 车体几何偏移引起的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跨径拱桥的健康监测系统-洞察阐释
- 医疗行业中的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安全防护
- 云计算+智能调度系统在机械电子批发中的应用-洞察阐释
- 多模态多媒体在云端的协同存储与分发-洞察阐释
- 办公室沟通中的伦理决策技巧
- 区域性金融控股集团研究-洞察阐释
- 从个人到企业全面解析数字化资产管理与区块链的关系研究报告
- 办公智能化与医疗大数据的深度融合
- 医疗健康行业的商业创新与市场机会挖掘
- 农业科技中AI的伦理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 卸车工合同协议书
- 高层建筑基坑开挖围护施工方案
- JGJ-T221-2010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 2024届上海奉贤区高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业经理人(中级)技能认证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用地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
- JJG 621-2012 液压千斤顶行业标准
- 从院感控制看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深圳科技馆(新馆)展教工程常设展区整体展教方案
- 研发成果商业化转化模板
- 《幼儿舞蹈创编与教学I-IV》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