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doc_第1页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doc_第2页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doc_第3页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doc_第4页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7届 分类号:770.7099 单位代码:10452 毕业论文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姓 名 性 别 学 号 年 级 2003 专 业 历史学 系(院) 社会发展学院 指导教师 2007年5月 30日目 录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1正 文 2一、战乱因素的影响 2(一)唐宋时期战乱对北方经济的破坏 2(二)战乱所引起的人口迁移对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4二、统治者对南方经济的重视 6 (一)南方农田的开垦 6(二)农业生产技术因素的影响 7(三)统治者对南方交通道路建设的重视 8三、地理条件的影响 10(一)气候因素对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0(二)北方森林的破坏对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1参考文献 13谢 辞 14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摘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社会政治原因是人口南迁的原动力,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重要的原因。唐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而造成的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的优势。同时,统治者比较重视南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兴修水利设施及南方交通道路建设等措施,加快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并且促进了南北经济的联系。同时,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影响使得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关键词:唐宋 ; 经济重心; 原因, 战乱; 人口南迁; 自然环境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economy is to move the focus of many causes. Social and political causes of the population migrated to the driving force of Chinas economic center of ancient Polynesian most important reaso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s frequent wars and the North of the population migrated to the north. South brought to the adequacy of the workforce and advanced scientific,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Meanwhile, the rulers more attentio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r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building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south traffic measures such as road construction, South accele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South-North economic ties. Meanwhile, abundant natural factors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provides a prerequisite, the reasons for making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Souths economy has continued to grow and eventually overtake the North to the Southern Song period, economic focus Polynesian finalized. Key words: Tang, Song; the focus of the economic; reasons; population migrated; natural environment 历史上,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唐朝以前处于北方黄河流域,但到了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人口大量减少,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与其相反,南方人口由于北方人口南迁而剧增,生产发达。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南方无论是人口数量、生产技术,还是在自然条件的改善方面,都逐渐超过北方,可以说,唐宋时期正是处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转折时期,它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将从社会战乱、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自然条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战乱因素的影响唐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政权不断更迭,政治不稳定,这就造成了北方经济的衰落。而同一时期,江南地区长期由相对稳定,这是南方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并超过北方的社会原因。可以说,社会政治原因是人口南迁的原动力,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重要的原因。(一)唐宋时期战乱对北方经济的破坏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斗争就多集中在北方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这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之间的不断冲突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北方游牧部落没有自己固定的生活地,为了生存,他们就不断南下,与边界定居的人们进行争夺,这就使得北方汉族地区穷于应付游牧民族南下的威胁,北方遭到战乱之灾颇为频繁,农业环境受到极大破坏,从而使北方经济大伤元气。唐宋时期亦是如此。像黄河流域在安史之乱后,处于长期动乱之中,战争次数达1411次之多,战争分布仍以北方地区最多,北方五省为959次之多,占该时期全国战争总数的61%。1(p258)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2(p224),“东至卞郑,达于徐方,北自覃怀,至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3(卷120)河北为安史之乱的核心区,北方黄河流域遭受的破坏最严重,五代十国时期各国政权的争夺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如后梁为了阻止李克用父子的骑兵长驱南下,以水带兵,曾三次掘开黄河堤防,造成河南、山东一带的连年水灾。通过这一典型事例,亦可看出战乱对北方经济发展的破坏,它使得黄河流域耕地面积缩小,人民流离死亡,膏壤沃野的中原地区变成了贫瘠的灾区。宋朝初期,阶级矛盾尖锐,辽金统治者对边界的汉人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也错综复杂,给北方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在辽、西夏、金的南侵过程,战争中心仍然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对宋发动了好水川之战、二年的定川之战,宋军伤亡最惨重,被俘虏或战死的都在万人以上。此次战役使得双方边界榷场贸易中断,原来的耕地又变成了荒芜之地。收国二年(1161年,北宋政和六年),金兵南下占领了长江北岸的安徽一带。金灭辽后,不断派出使者到宋朝探访虚实,准备南下灭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太宗下令兵分两路南下直达开封,并最终灭亡北宋。可以说,整个北宋时期,北方一直处于持续的战乱状态。而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在与金政权的对峙时期,北方也始终没有摆脱战乱的威胁。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南下与烧杀抢掠使北方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的摧残。而在战争过程中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挫败了辽金的多次入侵,从而保障了南方地区的安全,使南方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同时,持续的战乱使得北方人口不得不被迫迁移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南宋时期,南方也并不是没有斗争,但大部分都是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的利益斗争,还有小部分农民斗争,总的来说不如北方激烈。南宋在1159年时,全国人口是1684万,到1179年达到2950多万,4(p221人口增加了一半还多。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权为江南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由上述分析可知,唐宋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屡遭战乱,而且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大,使北方经济屡次受到严重的破坏,相反,由于长江这个天然屏障的作用,北方战乱对南方的影响相对较小。虽然南方内部也有斗争,但从数量,规模,时间长短,破坏力来说都远比北方小,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超越北方,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从这一角度而言,江南地区长期的相对稳定与北方的持续战乱是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战乱所引起的人口迁移对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权为江南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多年的战乱使得北方大量人口不得不被迫迁移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在我国古代,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无论是生产对象的开展,还是劳动工具的使用和改进,最后都得由人来完成。而人口数量的多少就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程度。由此意义而言,唐宋时期人口的大量南迁促使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首先,南方人口数量的增加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人作为生产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唐宋以前,作为经济重心的北方地区生存的人口远远比南方多。作为中国古代前期经济重心的黄河流域是开发最早的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带,在当时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相吻合的时期,人口也最为密集。这种人口分布北多南少的局面一直到安史之乱以后才发生了变化。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时间,战火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今陕西、甘肃北部以及河南已经出现了大片的荒芜之地。安史之乱后的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户仅为380万户,5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南迁所造成的。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使黄河流域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战乱前的60%一下子降到37%,6(p84)875年,黄巢大起义,黄河流域的人口不得不再次南迁,江浙地区成为吸纳南迁人口最多的地方。北宋末年,女真南侵,黄河流域又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南渡人口仍然集中在江浙地带。北宋初年,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4%,北方人口占39.6%,到元丰年间,南方达到66%,而北方仅占34%。7(p258)到这时,南方人口开始超过北方。由于可见,唐宋时期北方的战乱促使了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通过人口南迁和自身滋长,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劳动力充足,为南方地区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人口的南迁提升了南方的人口质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科学文化技术优势。尽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南方人口大量增加,但这不一定能促进经济重心南移,如果南迁人口都是“流民”,没有什么科学技术、技能,那只会给南方增加人口压力,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劳动力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生产力三个因素都得以提高,经济才能进一步发展。唐中期以前北方人口多,而人均耕地日益减少,南方则恰恰相反,通过人口南迁和自身滋长,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劳动力充足,为南方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范文澜先生说:“黄河流域汉族人大量南迁,其中士族只是少数,极大多数还是劳动民众。他们带着北方比较进步的生产技术来到南方,在南方原有的生产基础上,加入新力量,因而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8(p494)对唐、宋时期人才的籍贯的分析比较,能更清晰地证明这一点。唐书记载的人才分布有1889人有确切的籍贯,其中关内道58人,河南道401人,河北道409人,山南道43人,淮南道58人,江南道401人,陇右道45人,岭南道13人,北方地区人才仍占多数9。可见,在整个唐朝时期,北方文化要比南方发达,所以这个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但是到了南宋时期,这种情况已发生了变化。辽北宋时期南方出现的文学家有226人,而北方仅为159人,南宋时期北方宰相仅有5人,南方有57人,10(p111)统计到南宋时期出于南方的各种人才已经超过一半还多。唐宋时期,江南地区书院众多,其中即包括闻名后世的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书院的设置表明南方地区十分注重文化教育,这也为大批农学、理工、经济学、医学等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正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正是两宋时期南方出现了大批人才,才极大地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可见,由于北方战乱而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不仅增加了南方的人口数量,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南方的人口质量,促使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亦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优势。当南方人口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并逐渐超越了北方之时,也就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储备了人才优势。总之,唐宋时期北方频繁的战乱,人们无法安定的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土地荒芜,致使北方经济开始衰落,原有的经济优势逐渐减弱。而由于战乱南迁的人口为原本并不充足的南方人口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样就可以更多的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同时大量的各种人才也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技术上的优势。但是,这些南迁的劳动力和人才不能为统治者很好的利用,那只会造成南方很多方面的负面压力,统治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十分重视南方经济的发展,措施得当,南方经济才能持续的发展。二、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当北方由于战乱使经济开始衰落下去的时候,政府的财政收入就开始倚重南方经济。为了维持王朝的正常运行,唐宋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发展南方农业以及相关经济设施的建设,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也促使了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南方农田的开垦唐宋时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战乱中被破坏的水利设施得不到及时的修缮,农田得不到灌溉,而且在农业生产中起到很大作用的牲畜大量减少,再加上北方气候的干旱,原始的生产工具不能精耕细作,所以原有的耕地很多已经无法耕种,黄土高原被破坏的最为严重。政府还鼓励开垦草原,规定五年内不征税,于是人们疯狂开垦,一满五年就弃耕,然后继续开垦,使得农耕区不断扩大,而农业技术却很落后,单位产量得不到提高,北方经济就陷入了这种恶性循环当中,农业生产持续恶化。相反,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由于人口大量南迁而要求扩大耕地面积,因此,人们开垦了大量的圩田、沙田及梯田,这使得南方的农田面积不断增加。同时,南方地区还根据南方自身条件,创造出许多新的修建水利设施的方法。到唐朝后期,江南人们掀起了一个兴修水利的高潮,如在高邮筑堤为坝,能灌溉良田千余顷,在武陵修筑陂塘,大量陂塘的修建和整修,不仅增加了灌溉面积,而且使许多荒地变成肥田。北宋在江南地区广泛修建圩田,农民利用河床较高、土地较低的优势,在河床两岸、农田两岸修建堤坝里面圩田,外面隔水,延堤坝修建水闸,控制水位,干旱时开闸放水灌溉田地,洪涝时关闸存水,改善了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产量。宋朝时期,近海地区的农民大修捍海塘,使用石块筑塘,然后在塘外再打上木桩的方法,使池塘非常牢固,像规模较大的浙江捍海塘、钱塘江堤,有利的保证了塘内土地不受海潮的侵袭,降低了土地的盐碱化程度,保证了土地的利用程度。可见,在北方农田因持续战乱而破坏严重之时,由于唐宋时统治者对南方农田的重视,使得南方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农业生产技术因素的影响唐宋时期,南方农田的开垦与当时生产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为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首先,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在唐朝以前,土质疏松,土壤颗粒小,含水量适中,易于耕种,所以原始的农具还能够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到唐中后期,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人们为了生存,势必要对长江流域进行开发。长江流域的土地含水量大,土壤十分粘重,而且多丘陵和山地,本身不容易开发,原始的生产工具使用起来效率就比较低,要想有效地对土地进行耕种就必须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到了唐朝,劳动人民发明了适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犁辕的长度变短,使曲辕犁变的小巧轻便,农民利于控制,由原来的多头牛变成了一头牛牵引,省时省力,提高了耕作效率。在灌溉工具方面,唐朝时发明了水轮翻车,用水力作为推动力,先进的灌溉工具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灌溉效率。到北宋时期,人们普遍使用龙骨翻车来提水灌溉,同时在缺少耕牛的地区推广“踏犁”,相当于耕牛一半的功效,这对于畜力不足的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江南水田耕作工具比唐朝更加进步,起秧有“秧马”,扬谷有扬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这些适应南方劳作特点的农具的发明对南方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耕地质量的提高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在改善耕地营养方面,北宋农民很注意积肥和施肥,他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认识到,根据不同土壤进行不同的施肥以及在作物栽种疏密程度与作物产量有关。到南宋时期,江浙农民深耕细作,大热天气把田中水放出增加日晒度,使秧苗扎根坚固,然后再把水放入田中,可以增加产量。复种、套种、林茶间作、轮修的耕作方式的出现和应用也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宋朝时期南方地区开始大量种植冬小麦,就形成了稻麦一年两熟制。在农业生产知识方面,禾谱、蚕书等总结的综合性、专业性的农书纷纷出现,如四时纂要、茶经就是代表作,以上都反映了适应南方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同时江南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政府比较重视对水利设施的修建和保护,制定法律和设立专门的机构,以此来保证农业,同时以发展农业来考评官员的政绩,这些对于水旱的防治、荒地开垦、灌溉条件的改善,对亩产的提高都起到重要作用。宋金对立时期,南方的水利建设大大超过北方,除了修葺以前废弃的水利工程外,还修建了不少新的工程,如宋高宗时,四川眉山农民修筑通济渠,周边三十多万亩农田得到灌溉,使原来的荒地变成肥田,宋光宗时,淮东农民修建绍熙堰,使数百里的农田得到灌溉。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也是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唐宋时期,适应南方劳作特点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为南方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率及耕地质量的提高起到一积极的作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得人们的劳动强度降低,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也为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三)统治者对南方交通道路建设的重视当南方经济逐渐发展时,国家赋税开始倾向倚重南方。为了南粮北运,统治者十分重视交通道路的建设。大运河开凿以后,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南北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唐宋时期,南方的水陆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时期设立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从陆路来看,它西到兰州,东到汴梁至山东,南到广州。整个交通网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统治,而且还有利于南北物资的交流和商客的往来,这便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除陆路交通外,唐代在江南地区还注意水路交通的兴建,长江以及支流和钱塘江,还有一些大小河流都有航运。可以说,大运河和南方发达水陆交通网成为维系唐朝政治经济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北宋时期,由于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传统的陆上交通受到一定的阻碍,加之贡赋主要依靠南方,因此,政府更加重视对南方交通道路的建设。由于指南针已运用于航海,两宋时期的水上交通比唐朝更加发达,长江流域的经济日益突出,东西的交通主要通过长江水路来完成,唐宋时期的大量北方移民南下,四川的米盐都是通过长江水路运送的。由此可见,长江航运在当时经济上的重要地位。江南地区,特别是太湖流域,水陆相互交织构成了整个江南地区发达的交通网络,使江南经济的发展充满了生气和活力。两宋时期非常重视海外贸易。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不局限于近海航行,还可以原离海岸线进行远洋航行。宋代,尤其南宋的水陆二条交通主要倚重于南方,南宋的海外交通枢纽全集中于南方。市舶之利已经成为宋朝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宋朝时先后在广州、杭州及明州设立市舶司,专门收取外商货物税。由此可见,南方在经济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中,这也充分说明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总之,唐宋时期统治者出于巩固自己的统治的目的而十分重视全国的交通建设,使得当时东西南北的主要陆路干线及其支线构成了四通发达的交通网,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扩大了内河航运和海外交通能力的提高,这就为南北人口的交流,为南方粮食和其他物品的北输及物种的传播,为海外贸易的发达都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由此可见,交通道路的建设的好坏也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因此,统治者对南方交通建设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南方,统治者十分重视南方农田的开垦,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总产量,同时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技术,使得人们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从而能更好的进行精耕细作。唐宋统治者对南方交通建设的重视,在客观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四通发达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南粮北运,物种的交流。这些因素在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自然条件的影响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地理条件因素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条件的优劣决定了生产力的高低,唐宋时期,无论是气候因素还是森林植被的变化,都更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一)气候因素对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气候决定作物的生长和分布,有利的气候条件可供农作物生长时间增长,生长周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这对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于中国古代靠天吃饭的农业而言,气候因素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唐宋时期的气候因素也对此时的经济重心南移发挥着影响。首先,我国东临太平洋,西靠欧亚大陆,季风性气候明显。在唐宋时期以前,黄河流域土质舒松,土壤肥力高,再加上气候湿润,植被覆盖好,适宜原始耕种农业的发展,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随着东亚地区的气候不断变化,北方变得寒冷干燥,降水减少,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南方温暖湿润,降水充沛,使得作物复种指数提高,更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这种气候的变化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成为可能。北宋时期气候趋于寒冷,北方游牧民族由于气候寒冷而带来的生产生存压力不断南下,迫使中国北方汉族人口南迁,极大的破坏了北方地区经济,分散了统治者治国的精力。由温暖期到寒冷期的过渡使得北方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经济趋于衰落,而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扩展,也间接促进了种植业向南发展,而南方受这种寒冷期变化相对弱一些,加之南方未受政权更迭的影响,都有利于南方农业总体上超过北方。在宋代,像长江流域外,闽江、珠江流域也广泛分布有水稻,这使得水稻产量反而大大增加,这正是优越的气候条件才使水稻面积不断扩大。其次,气候的变迁使得北方水稻种植范围相对缩小,而南方水稻种植更加广泛。唐朝处于温暖期,水稻分布广泛,关中地区、黄淮地区都有大面积的种植。北宋处于寒冷期,北方水稻种植范围相对缩小。宋代气候,由于宋代江南地区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农民们便可利用气候条件培育出不同时间成熟品种的早晚水稻使水稻一年两熟,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总产量。“中国南方的自然条件,特别是雨水和气温就江南说,还包括冬季的温暖和润湿,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远较北方有利;单位面积的生产量较高而且生产比较稳定。”11(p36)。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由于占城稻适应能力极强,抗旱、早熟,这就使得以前不曾种植水稻的地区也开始大面积种植,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这样,江南经济发展速度就更快了。再次,降雨这一气候要素的变化也对农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历史上干旱期常与寒冷期重合,这样农业就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南宋与金对峙时期的北方,既冷又干,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长江流域却雨水丰盛,12北方由于缺水,水稻种植更加困难,而南方依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水稻经济迅速发展。气候的冷暖变化使生长期缩短,即便是北方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新的品种,但由于复种指数比较低,也只能维持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而南方恰恰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在唐朝时期气候变的比以前寒冷干燥,使得小麦、水稻的种植受到很大影响,粮食产量减少,经济发展缓慢;而宋朝时期,气候湿润,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二)北方森林的破坏对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在古代社会,森林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唐宋时期,北方森林破坏的严重与南方相对保存完好的森林资源对此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是北方农业开发比较早的地区,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使森林破坏十分严重,到唐宋时期,平原丘岭之地的破坏已持续了千年,已经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地步。自唐朝以后,北方农业发展缓慢,唐朝中后期由于战乱和军阀割据等政治原因使得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因而又无法修建,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今陕甘蒙一带,在唐代还有外迁的人口去开发这一地区。但是到了宋朝,由于辽金的崛起,双方战乱不断,这一地区已是黄沙遍地,破坏严重,这给黄河下游带来严重后果: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含沙量剧增,黄河形成了地上河,灌溉系统遭到破坏,干旱和洪涝使得人们生活困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土地为根据的农业生产就慢慢衰落了。在中国古代社会,建筑、农业生产、交通、船舶、家具、燃料几乎都取自森林资源,黄河流域的森林资源的损耗必是很严重。唐朝时陶瓷业发达,而烧制陶器一百三十斤则费薪千余斤,近乎疯狂的砍伐使得关中平原到唐宋时期几乎没有森林,13(p195212)河南道成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同时的山东因缺少木柴薪,手工业也趋于衰落,比如造船、盐业已不复前代居全国首位。相反,南方地区开发较晚,森林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加之气候湿润,植被自我更新能力强,林木被采伐后能天然更新。如唐朝的造纸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重要的产地多分布在南方,宣州、杭州、越州、益州等州都是著名的纸产地。可见,南方大面积的森林充分发挥了调节气候,蓄水抗灾的作用,使南方以木材为原、燃料的产业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促进了经济全面发展。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社会,自然条件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水平,优越的气候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