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谈对三国演义“拥刘贬曹”的认识 崔广立摘 要:三国演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颇为成功的。许多人物的形象都被人们熟知和接受,并被后人不断评说和演绎。作者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刘备、曹操的塑造,处处渗透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体现了作者的爱憎倾向-拥刘贬曹。但“拥刘贬曹”并不是简单的拥护刘备、贬斥曹操,那仅仅是它的表层意义,其真正涵义是拥护刘备推行的“仁政”,尊崇刘备的“仁君”形象,贬斥曹操的暴虐奸诈、倒行逆施。这种思想倾向符合了封建社会人们的愿望,也是小说之所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它毕竟难以逃脱封建社会历史观的局限性。关键词:拥刘贬曹、仁政、暴虐、局限性 一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要人物都有一个主要特征,它表现的非常突出,并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有决定性的位置,这一个突出的主要特征,便支撑起了整个的人物形象。而且,这一个人物的主要特征,便基本上伴随了人物的始终。 就曹操的奸诈来说,从时间上考察,曹操的奸恶从幼时到其六十六岁死去,没有多少变化。罗贯中写他幼时便“有权谋、多机变”,他假装中风,哄骗和诬陷好意关心他的叔父,就心计诡诈、城府很深。他由浪荡公子而被举孝廉,任洛阳北都尉,后来青云直上,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天下的汉丞相、魏公、魏王。若非他的凶残狡诈、心狠手辣,恐怕也难有此作为。这期间历时半个世纪,他饱经了人生的沧海桑田、政治的险恶风波、战场的出生入死,其斗争的激烈、影响的深刻,都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一直到临死时,他但言家事,不谈国事,矫揉造作。又设立七十二疑冢,躺在坟墓里还要欺骗世人,所以毛宗岗就曾批语说曹操“至死而犹伪也” 。 刘备的仁义性格,也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直到猇亭之战落败身亡。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对诸葛亮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将死之时,亦不使子嗣专权,何其仁厚也 ! 因此,总体上,刘备、曹操的性格特点没有太大的变化,作者倾注的感情色彩也没有多少变化。 二 三国演义以拥刘贬曹为思想基础,塑造出了妇孺皆知的刘备与曹操的形象,并不断流传下去。难怪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泣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说三国”能把顽皮的小孩吸引住,还能使他们的爱憎之情随着说话中人物的兴败而忧喜,可见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已深入民心了。作者对刘备与曹操的爱憎是从人物一出场就给予暗示了。首先,从曹操的出场谈起。他是带着一彪人马,打着红旗,在堵截黄巾军张梁、张宝时登场的“英雄”,正因为如此,作者也曾说他“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胸内熟谙韬略”。然后介绍其家世:“是汉相曹参的二十四代孙”,曾祖曹节“仁慈宽厚”,祖父曹腾在“桓帝朝为中常侍”,父亲曹嵩“为人忠孝纯雅”,曹操幼时却“好飞鹰走犬,喜歌舞吹笙,少机警,有权术,游荡无度”及诈装中风诬叔的故事,又引乔玄、何顒、许劭三人对曹操的评语,前二人称他为能安乱世的奇才,后者概括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些文字,乍看起来,前后好像有点矛盾,仿佛“亦褒亦贬,且抑且扬”,不过,只要稍加推敲,就不难理解字里行间所透露的真意:其一,赞曹操的胆略、计谋 ,用兵如孙吴等,当然是夸他才智过人,然而把他同赵高、王允等相提并论,则旨在说明他虽才智不凡、可惜不用于正道,似褒而实贬;其二 ,叙述家世,列举了曹家一串显赫而有德的祖先,顺便又揭了他“阉臣遗丑”的老底;其三,所引评语固然褒贬不一,然而以许劭的话作结,落脚却是在“奸雄”二字上。由此,作者的观点、态度也便显而易见了。 把曹操这段出场的文字与同一回里刘备出场的文字加以对照,情况就更清楚了。刘备和曹操一样,也是在镇压黄巾军时亮相的。一开始就点明他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继而写他:“早丧父,事母至孝,家寒,贩履织席为业。” 有志于“匡扶社稷”,和关羽、张飞结义,誓与他们“同心协力、济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这里的刘备,既有皇室的血统,又出身寒微,具有一般下层劳动者的生活经历,自幼即有德行,是 一位懂得民间疾苦、为人正派、胸怀大志的英雄。作者在同一卷中写两位重要人物的出场,而感情色彩如此鲜明,正是基于“拥刘贬曹”的倾向,而以后这两位关键人物形象的塑造,便围绕着这种倾向展开了。 三先说刘备。刘备“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贯穿在他一生的行动中,他处处以仁者自居,以仁义取信于民。用刘备的话说:“今与我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小说中处处不忘对刘备仁君形象的点染。刘备做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11),到新野后,民谣称之:“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12)弃樊城时,百姓同随,扶老携幼,浩浩荡荡。当敌军逼近时,有人劝他:“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时,刘备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13)加之写刘备“三让徐州”“不夺刘表”“不杀刘璋”等,作者尽情地在刘备的行迹上泼洒“仁义”色彩的笔墨,尤其写其对刘璋,可算是仁至义尽。刘璋对刘备已失去兄弟之谊时,庞统献上三计,可刘备既顾惜同宗之情,又不肯失西川民心,嫌“上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14)此举也是玄德之仁厚也。至于以后写刘备攻城夺寨、抚城安民,或者厚待降将、礼贤下士,都是写其宽厚仁慈所致。罗贯中对于刘备的仁义之师,仁政之举,可以说是尽情颂扬彰显。再看曹操,他与刘备形成宣明对比,皆因其残酷暴戾、狡诈多变。作者对其贬抑是从杀奢事件就开始了。当他冤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已发觉是误杀,但为防止吕伯奢本人去报官,仍然将其挥剑砍倒于驴下,竟公然宣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作者极尽笔墨刻画他的忘恩负义、心狠手辣、残暴狡诈。拥刘贬曹的思想便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汇成小说叙事结构、塑造人物的内驱力。随着小说情节的不断发展,作者对曹操的贬抑也就不断展开。他为了向陶谦报杀父之仇,兴兵血洗徐州,“所到之处,鸡犬不留,山无树木,路绝人行(15)”;因衣带诏之事残酷诛戮了吉平、董承四家良贱七百余口;伐袁术时为解决缺军粮的燃眉之急,弄权术,杀了仓官王垕;清查在许都随耿纪谋反的余党,用讹诈的手段杀了成百的无辜群众;睡觉时害怕有人行刺,诡称在“梦中”杀了近侍;华容道兵败时竟以饥饿的残兵败卒填塞沟壑以铺平他逃跑的道路;他借黄祖之手杀了辱骂过他的弥衡;以“惑乱军心”之罪名杀了才高于他的杨修作者以浓重的笔墨尽述了曹操的暴虐残忍狡诈。以上这些都是作者从正面直接写刘备的“宽厚仁慈”、曹操的“狡诈凶残”,不仅如此,罗贯中更是通过对刘备、曹操的间接叙述透射了作者的感情色彩,这些也是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四 对于曹操,写其礼遇关羽一事便是一例。关羽暂时投奔曹操之时,曹操对其可谓优厚之至。“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金,下马银”按照曹操的想法,只要对关羽多给些荣誉、珍宝、美女,他就可以被自己拉拢过来。因此,他给关羽的恩宠,早已超过了刘备给关羽的若干倍。但却终于没有把那颗坚定的、忠于结义的心软化掉。当关羽得知刘备去向的消息后,竟立即挂印封金,不辞而别了。曹操在接读关羽的告别书后大吃一惊,很快采取了送金赠袍、送行、派专使传令放行等一系列补救方法,把他对关羽的厚待又推向一个高潮。似乎他完全出于成全关羽的尽义,可是细加体察,又何尝不是他在争夺关羽这场无形的斗争中败阵后,为挽回面子而选择的最高明的一着呢?关羽的辞别,使他前功尽弃,但他立即对部属称赞关羽:“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汝等皆可效之。”又说“吾所赐金,皆留还我,此云长乃千斤不可易其志,真仗义疏财大丈夫也,此等之人,吾深敬之”。为的是既可给关羽多留点想头,又可赢得爱才、守信的美名。究其目的,仍不外乎是为自己。这不更显示了他奸得可爱,奸得有水平了吗?至于曹操那些其他的欺世盗名的勾当,两面派的言行,书中触处皆是,它让读者看到曹操正面的同时,也看到了他的背面。虽然不同于“暴虐”,但也难逃“奸诈”。因此,仍然从中体会到作者对他的讽刺与贬抑。同样是对待关羽,刘备虽然不像曹操那样殷勤,但更多的是结义之情,手足之情。从桃园三结义,便开始了匡扶汉室、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统一大业。结义之时,刘备是以“织履贩席”为业,关羽是惹下官司亡命江湖的车夫,张飞是卖酒屠猪的市井之徒,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都系沦于社会低层的芸芸众生,他们的结义纯粹是友谊的深化、心灵的契合、感情的交流;其间没有谁高攀谁、俯就谁的问题,也不是基于相互利用、或一时利害一致而结合。结拜之后,三人“食则同桌、寝则同床、恩同兄弟”的交好,正反映了小生产者平等互助的意识。尤可贵者,这种产生于艰难竭蹶时的道义之交,能够慎始全终,生死不渝。刘备称帝后,与关张“名虽君臣,情同手足”,体现了我国“贫贱之交不可忘”的传统美德。作者的褒扬也就不言自明了。 五在三国演义中,特别令读者感动的、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写刘备与孔明之间肝胆相照、心神无二的君臣际会。在第三十五回中,描写了刘备不辞跋涉、甘冒风雪、三顾茅庐;作品极写刘备思贤若渴、恭己待人。从此开始,孔明成为三国演义描写的中心人物。作者集中歌颂了孔明和刘备的关系-刘备对孔明的信任、支持;孔明对刘备的忠诚、坚贞。这些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对于圣君贤相的渴望。封建社会的民众,对封建社会本身不可能加以否定,人们梦寐以求的“盛世”仅是希望有好皇帝出来,实行较为开明的统治而已。所以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时,人民从自己的愿望出发,把刘备美化起来。在此基础上,罗贯中进一步去芜存精、惨淡经营,把刘备作为一个杰出的“好皇帝”的现象,写入了作品里,也就成了“拥刘”的来源。而书中的曹操,他的行动却是“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杀”,“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足见其残忍暴虐之至。因此,广大群众便从自己的政治态度、伦理观念、道德标准和美学理想出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逐渐酿成了“拥刘贬曹”的鲜明倾向,而三国演义便在这样的历史土壤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爱憎倾向。三国演义拥刘贬曹思想倾向所体现的具体涵义,概括的说,拥刘拥的是刘备的“仁慈爱民”,其实质是提倡“仁政”;贬曹贬的是曹操的“奸诈害民”,其实质是反对“暴政”。人民群众把施“仁政”的君主称为“仁君”,把推行“仁政”的臣僚称为“贤臣”。而刘备、诸葛亮正是历史上人们称道的“仁君”、“贤臣”,特别是罗贯中按照自己的政治思想将他们塑造为理想人格,就更为人们所憧憬和顶礼。反之,曹操这个艺术形象的身上,则集中了封建社会一切奸臣权相的恶德,被人们憎恶和唾弃,这些正是罗贯中拥刘贬曹思想倾向的具体内涵。“拥刘贬曹”不是简单的褒奖刘备、贬斥曹操,在一定基础上,作者还是有其历史依据的。而且,拥刘,对于“刘”即刘姓也并不完全拥护,对于曹操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写刘姓中的“刘璋暗弱”、刘表“图有虚名”、“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 就连刘备的儿子刘禅也极尽讽刺:他当皇帝后,听信坏人教唆,“不务正业”,后来以至于亡国、作阶下囚,却犹“嬉笑自若”曰:“此间乐,不思蜀。” 看来罗贯中并没有对刘家刘姓一视同仁大加赞扬;而对于曹操,出场时却也是英雄,甚至在第五回的回目中尊称其为“曹公”,只是在衣带诏一事之后,曹操成了判国逆臣,作者才开始对他口诛笔伐的。然而,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些差异也正好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印证了作者“拥刘贬曹”的真正涵义。总之,三国演义以“拥刘贬曹”为其塑造人物的基础,成功塑造了刘备“仁君”的形象和奸诈暴虐的曹操的形象,“拥刘贬曹”也便成了全书的线索。而作者拥刘贬曹的本意是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人们对圣主贤臣、太平盛世的渴望,这些便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和“拥刘贬曹”的具体内涵,但毕竟罗贯中身处六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因此,也难以脱离封建社会的影响和历史局限性。注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刘玄德斩寇立功三国志演义回评七十八回传遗命奸雄数终三国演义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苏轼东坡志林卷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异形建筑幕墙测绘方案设计
- 活动策划公司团队宣传方案
- 建筑方案设计文本怎么写
- 东营广场舞活动方案策划
- 药品安全法培训小结课件
- 主题剧场建筑布置方案设计
- 二注建筑方案设计心得
- 美发设计开业活动策划方案
- 银川尾矿库施工方案
- 开发商自渠营销方案
- 高中语文-“病句辨析”模块“语序不当”知识点
- 粮食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工程整改方案及措施(3篇)
- 2025标准合同范本:餐饮业劳动合同书
- 政府法律顾问聘用合同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2025年共青团入团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 第13章第2节 人体免疫课件-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 2025上海科技馆招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3人备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秋季学期安全主题班会教育记录
- 线路维护材料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