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健康.doc_第1页
气象与健康.doc_第2页
气象与健康.doc_第3页
气象与健康.doc_第4页
气象与健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汉平;, 换季上火饮食防雨过天晴,气温升。湿度减小,空气干。时至3月中旬,我市季节转换的时节,天气变化加快。前两天还到是处湿漉漉的,天气一转晴,空气相对湿度就马上降到30%以下。这样的天气容易使人“上火”,也就是容易发生鼻黏膜、口腔黏膜和咽部的炎症。这里有些饮食降火的方法可以参考。1、喉干嗓哑可以饮淡盐水;服蜜梨膏;饮橘皮糖茶。2、常吃生梨能防治口舌生疮和咽喉肿痛;用醋加同量的水漱口,可减轻口腔炎症痛苦;3、口角或口腔长泡可以切几片生姜入口咀嚼,可使水泡慢慢消除;4、 嘴唇干裂可以吃黄瓜加猕猴桃榨汁,并且加两小匙蜂蜜于餐前一小时饮用。另外,嘴唇干千万别用舌头舔,那样只会使嘴唇更干。5、鼻子上火出血鼻子出血喝些水果西米露。6、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还可以吃棒冰、雪糕等冷饮减轻疼痛、缓解症状。当然,吃冷饮不能一次量太多,以防伤着肠胃。春季天气多变闹肠胃 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我市还将有几天的阴雨天气,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很容易发生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因此导致肠胃病多发。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春天肝气主令,肝气易犯脾胃;第二、春天多风,乍暖还寒,气温变化较大,稍有不慎,人体易受风寒,在外邪之中寒邪最易犯胃,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果受寒或饮冷过度,使脾胃阳气受伤,就可出现胃肠的病变,尤其是夏秋季有贪凉饮冷习惯的人,到了冬春季节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就凸显出来,而现在出现的阴雨寒冷天气,对脾胃的影响更为明显;第三、早春节日较多,饮食上如果暴饮暴食,胃肠疾病就更易发生。气候变化与疾病最近我市天气持续地多雨少日,让人们直呼气候不正常。的确,今年以来,特别是2月份以来,吴江的气候与常年相比有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平均气温偏低,日照偏少(为近几年来最少的)。气候变化对人的健康产生了影响,还容易引起疾病发生。中医经典著作内经认为:如果气候变化急剧,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限度,或者由于人体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及时适时调节,疾病就会发生。同时,因气候不同,或人自身体质的不同,而表现各异。一年四季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为人体应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交替,不应变化过于强烈,如果该热不热,该凉不凉或骤冷骤热温差过大,都会导致人体调节不及时而诱发疾病,尤其对儿童、老人及体弱、宿疾、陈病者,换季时节,或气候明显变化时,都应根据相关医学、健康论述加以预防及指导治疗。总之,明确气候变化与疾病的相关性,运用医学保健、预防、治疗经验,就可以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抵抗春季传染病补肾是关键这样阴冷潮湿的早春时节是流感、流脑、肺炎、麻疹等各类传染病的高发期,这些疾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会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趁虚而入。身体健康的人之所以不会被疾病侵犯,全赖体内的天然免疫保护屏障,尤其是一种名叫T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能应对病毒等致病因子。进入中年之后,人体产生T细胞的胸腺开始萎缩,T细胞的生成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免疫力逐渐下降。近年来我国亚健康的人群迅速增长,与免疫力下降关系密切。为此,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是少生病,不生病最基本的方法。调补免疫重在补肾。中医强调“治未病”,其主旨在于调和,也就是让人的身体机能恢复到均衡的自然状态。体质,即身体素质,是免疫系统功能的状态。它可以理解为人体各个脏腑器官防御和抗击感染、疾病、衰老的能力。现代医学证明,与抗病能力密切相关的B细胞、T细胞、NK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都有赖于生命的原动力“肾动力”作用的产生和发挥。中医还认为,心、肝、脾、肺、肾五脏一体,肾为五脏之母,综合中西医的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免疫功能低下,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是肾虚,乃至五脏功能失调的结果。对于春季传染病的流行,中医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在冬季过度消耗肾精、肾元导致肾虚造成的。冬季没有收藏肾气,春天人体各个脏腑需要生发、生长的精、气、神就会亏损。如不及时补给,人体的抵抗能力就会下降,就更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发生疾病。通俗点讲,要想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就得从补肾入手。阴雨天预防心理“感冒”春雨绵绵,好天气没爽两天,太阳又躲起了猫猫。而且看天气预报,应该又是一段连阴雨天气(气象上一般把从降雨开始后连续三天以上有阴雨的天气称为连阴雨),这样的天气由于缺少日照,而且气压、气温相对也比较低,所以容易使人情绪低落、孤单、焦虑等,严重的还有头痛、寒冷等感觉。专家提醒在这样的天气里要预防心理“感冒”。尽量不要呆在封闭的小空间,要加强与人交流,多参加集体活动,还可以选择逛商店。在室内的话,应尽量提高室内的明亮度,还可以放放轻音乐。穿着宜轻暖,尽量选择明亮、鲜艳的颜色。饮食方面也应该多吃热食,喜欢的还可以选择热辣食物。还可以吃些巧克力等高热量的零食。如心理“感冒”严重的,应该去医院就医问药进行心理治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产生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先后出现了卫星气象学、农业气象学、畜牧气象学、林业气象学、航空气象学、生物气象学等,相应各交叉学科,又从天气预报派生出了各种专业气象预报,医疗气象预报就是生物气象学与天气预报相结合出现的一门预报新领域。一、医疗气象预报的任务1、定义医疗气象预报是预报大气环境变化对人体影响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预报流程是分析各种天气预报资料,制作出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预报,依据病理生物气象学理论制作出医疗气象预报。医疗气象预报涉及到的学科有天气预报分析学、气象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传染病学及临床医学等。2、医疗气象预报的任务医疗气象预报的任务是预测自然大气和人工环境是否适合人类活动的气象条件,通过预报使人类在日常活动中避开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利用有利的大气环境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合理开展生产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医疗气象预报的主要任务有三方面:(1)研究天气、气候对正常健康人生理过程的影响机理。(2)研究制作短期、中期及长期医疗气象预报的方法,提高预报准确率。(3)研究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候条件的气象要素与疾病的关系,&127;包括直接或间接关系。二、医疗气象预报的重要性人类的进化及文明的发展过程都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不管世界物质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但人类不能脱离赖以生存的大地、大气、水及动植物环境,人类没有支持它生存的外界环境更不可能存在。人体与外界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外界环境作用于人体,不是简单的改变它的一般状态,而是在机体内引起各种复杂的反应,以便使人类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的气温条件下,会根据冷热产生适应与调节,例如,在寒冷时肌肉会颤抖以产生热量,炎热时出汗,通过汗液的蒸发以散热,气象还能影响人们的行为与心理,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和反应时间,从而与工伤、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天气变化还可以使人类致病,诱发某种疾病或使某种疾病恶化或加重,另外,病毒、细菌等疾病传媒的繁殖都与气象条件有关。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影响,人类在自然情况下利用适宜的气象条件,进行健身治病已有数千年历史了。根据不同的自然气候区建立疗养院就是一个先例。根据上述情况,制作医疗气象预报主要目的和意义,就是根据大气变化规律,预报未来大气环境条件给人们带来疾病和倾向,提醒人们着装或调节人工环境小气候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三、医疗气象预报进展医疗气象预报是伴随人类生物气象学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人类开始观察天气与健康,早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了,我国黄帝内经素问就阐述了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直到20世纪30年代,有关人类生物气象方面的研究才逐渐多了起来。二十世纪初,在德国的一些医师发表了较多的报告,提出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天气有关,但这些报告多半是以统计方法阐明的一些现象,缺乏生理学的基础研究。20世纪30年代医疗气象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病理科主任,内科教授Petersen系统地进行了气候对疾病及疗养等方面的研究,在方法上主要用单一气象要素为研究的气象指标。随着气象学、统计学和实验方法的发展、研究,一方面从天气角度出发,以锋面为主要指标,用现代统计方法探讨天气、气候和疾病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了大量生理常数研究,观察不同气温、气候、湿度对人体出现的影响。20世纪中期,1955年Tromp博士在荷兰建立了生物气象研究中心,同年Tromp博士发起成立国际生物气象学会,&127;并获得国际上从事这门学科的100多位科学家的支持,1957&127;年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一次生物气象研讨会,主要研讨了生物气候人才培训方法;生物气候学、生物气象学的实验与研究方法;&127;人对热的适应及气候医疗等方面的问题。1960年在伦敦召开了第二次医疗气象研讨会,主要讨论了高山生物气候学,高山对人体的影响,热带生物气候学,皮肤、血管及心脏对热的反应;世界疾病的流行分布与生物气候分类的关系;人类生物气候区划及医疗气象预报等。第三次医疗气象研究讨会是1963年在法国举行的,中心议题是医疗气象学的近代进展及将来的研究方向;生物节奏和周期分析方法的探讨;第四次会议是1966年在美国召开的,会议主要讨论了大气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包括空气负离子,大气电磁及磁场对人类的生物效应;1969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五次会议,会议讨论了特殊气象条件的防护;气象条件对生殖的影响,人类对气象应激反应耐受的种族差异;老年人对气象的应激反应等;第六次会议1972年在荷兰召开,在会上报告了环境舒适度的改善对工作能力的影响,城市大气气候,大气污染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重力场及地球外电磁和微粒辐射对人类生物效应的影响,自然及人工负离子的生物作用等;第七次会议于1975年在美国举行,讨论了热浪与死亡及发病的关系;生物气象学的系统分析;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及药物反应的关系;干热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第八次会议于1978年在以色列召开,讨论了未来天气气候变迁对人的影响,干热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1981年在西德召开了第九次会议,内容有疗养地及气候治疗,离子及带电颗粒的生物效应,城市生物气象学等等;1984年在日本召开了第十次会议,研讨了医疗气象预报、进展及将来的业务开展形式等问题。地区性讨论会在英国、美国、联邦德国、荷兰、罗马尼亚、捷克、意大利、波兰等国家都先后举行过。一些国家也举行定期学术会议,如德国自1953年起,每三年举行一次,日本自1961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美国自1969年开始,每三年召开一次,随后瑞典、澳大利亚也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在美国19所大学设有医疗气象课程,其中十所可授予硕士学位。有些国家还成立了独立的研究所,这些极大地推动了医疗气象这门学科的迅速发展。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自1952年起至今,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发布全国医疗气象预报,匈牙利于1958年也开始了这方面工作,日本在1961、澳大利亚1987、美国1994等发达国家先后开始发布医疗气象预报。70年代来,国外医疗气象学主要的研究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气象与生理,研究气象对人体的影响,关键是研究气象要素引起人体的生理变化,目前研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观察对人体的影响,另一个是以动物进行实验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实验方法的进步,在研究中也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段,着重研究了气象要素对人的内分泌、血液理化状态、大脑皮层活动、心血管、电解质平衡、生殖及肝、脾、胰脏生理功能的影响,还研究了气象要素与免疫学的关系,老年人对气象的适应等。气象与疾病,近年来气象病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哮喘、感冒、冠心病、关节炎、传染病、眼病、高山病、牙病、糖尿病、胃溃疡、老年病等等,初步建立了医疗气象预报方法。国内医疗气象学的研究刚刚起步,北京、南京、上海、苏州先后开展花粉、紫外线强度、舒适度预报,但与国际水平还相差很大,需要全国气象部门齐心协力,认真开展研究,尽快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天气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人生活在大气中,无时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气象要素对人体的影响是通过皮肤、呼吸系统、感觉系统等来实现的。人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可接受不同的气象要素刺激,皮肤和粘膜主要接受气温、湿度、降水、风、大气酸度、太阳辐射、雾等刺激;呼吸系统主要接受气温、湿度、风、气压、气溶胶、大气电及大气中一切化学物质的刺激;感觉器官、包括眼、鼻、耳可接受光线(如可见光)、气压、雾、大气电、气味等刺激。不同的气象要素作用于人体不同的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生理功能变化。气温作用于皮肤,可通过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作用,引起调温效应反应,使人体血管收缩或舒张来保持体温的恒定,气温还可以影响人的内分泌功能;太阳光作用于眼睛可影响人的脑垂体,调节抗利尿素、控制人的排尿量;气温与湿度相结合作用于呼吸系统,可使人的呼吸道粘膜干燥,减少弹性,排泄异物功能减退;气温与湿度还可以影响细菌及病毒在呼吸道的生长,湿度大时,革兰阴性细菌易于繁殖,湿度小时,革兰氏阳性细菌及流感病毒易于繁殖;风作用于人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风总是产生散热效果,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对人体起到加热和散热两个相对的作用。大气污染加重,使正离子增加,作用于呼吸道,使气管纤毛活动减弱,引起喉干燥和头痛;大气酸度增加,可使人的气管粘膜细胞皱缩,出现气管炎症等。总之,天气变化可引起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冻伤与天气寒冷的冬季,保暖不好容易引起冻伤。造成冻伤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过冷的气温,加之风力和潮湿的散热作用,使人的肢体小动脉长时间地收缩,以致组织缺血造成局部冻伤。一种是在寒冷的气候下,人的身体露在外面的皮肤温度下降到度以下,皮肤和皮下组织很快冻结,形成比较深的冻伤。若停留时间太长会造成全身性冻伤,即冻僵。全身性冻伤多发生在常年积雪的高山及高纬度地区。局部冻伤在我区比较常见。它主要发生在身体的外露部位和离心脏比较远的肢体末端,如耳朵、鼻尖、手、脚等处。如何预防冻伤?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意:首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其次,到寒冷的地区工作或在户外劳动,饮食和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要保证体内有足够的热量和衣服鞋袜的干燥。第三,为了预防冻伤,平时可以用冷水摩擦容易冻伤的部位,擦到发红为止,这样可以增加这些部位的耐寒力。第四,在冬季到来之前,采用一定措施预防冻伤。一种是用辣椒杆或茄子杆煮水,等水温和后,洗泡手脚和脸部并连续几次。一种是用白萝卜或青萝卜切成薄片,放在火上烤热,然后用它轻轻摩擦容易发生冻伤的地方。最后还要注意,从寒冷的室外进来后不要立即烤火,应用温水满满恢复。气象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的许多社会活动都要受到天气的制约,由于人体适应不了天气剧烈的变化甚至使部分人生病,受天气非周期性影响的疾病称为“气象病”,因此,在季节交替之际,天气变化无常,更应多留心天气对身体的影响,在天气变化之前,从衣食住行和保健措施等方面作充分准备,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平安与健康。冬去春来,在一年之中,各种气象要素变化最大的是在春季,春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乍暖乍寒,温差起伏大,特别是天气系统转换的时候,在冷锋锋面到来之前,由于受暖湿气团的影响,天气是温暖、潮湿、气压低,有风湿病、关节痛的人首先病态反映出来,感到手脚麻木、酸痛,他们就知道天气要转坏了。但是当冷锋锋面过境以后,气温骤然下降,直接影响人体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产生气管炎、感冒症状,由于气温的突然下降,造成人体血液循环减慢,特别是年迈的老人,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中风、冠心病诱发心绞痛以及心肌梗塞等疾病。对于这些人来说除了要注意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合理调理饮食以外首先要提高气象意识,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经常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变化,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增减衣服,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便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雾气茫茫话健康,出现雾气茫茫或天空灰蒙蒙的现象,令人感到身体不适或情绪不佳。这种现象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逆温层,使大气中的水汽、污染物、尘埃聚集在近地面层,空气对流不畅所造成。由逆温所造成空气污染的高峰时间一般在清晨日出前后和傍晚以后,因此,遇到天空灰蒙蒙的时候,要调整好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时间,最好不要进行晨练,尤其是年老体弱和呼吸道疾病患者不要进行室外活动,以免吸入有害的污染物。喝酒御寒要不得天寒时,人们常常喝上几杯酒,来暖和身子,认为饮酒可以御寒。一般来说,喝酒可使呼吸加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的速度随之加快,热量消耗增加,由于热量要通过皮肤散失,所以体热就集中到体表来了,便使人感到身上热乎乎的;同时,酒里含有酒精,饮酒后导致神经出现短时的兴奋,口腔和咽喉粘膜也出现轻微颤动。这样,全身就有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实际上,这是调节体温的中枢发生紊乱的前兆。特别是喝酒多时,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热量丧失增多,这时胃受酒精的麻醉,功能也明显下降,人体产热功能减弱。而御寒一是要进食营养的食物,增加热量;二是加强保暖。若是单纯靠饮酒御寒,反倒不耐寒。所以,不宜饮酒御。寒。冷空气也会要人命根据近年的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在明显冷空气影响前后,有高血压、肺心病、类风湿病、脑血管异常的患者都容易有异常变化,心脏病的发作约有87%,哮喘病、气管炎、溃疡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而消化道的恶性肿瘤易发生病变,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造成死亡。因此,当冷空气入侵时,老年人、儿童、重病患者尤其要注意保暖保健。生活中的理想温度人类生活与温度密切相关,一年四季,温度有高有低,经过科学家长期研究和观察对比,认为生活中的理想温度应该是:居室温度保持在20-25;穿衣保持最佳舒适感时,则皮肤的平均温度为33;饭菜的温度为46-58;饮水时的温度为44-59;泡茶的温度为70-80;洗澡水的温度为34-39;洗脚水的温度为50-60;冷水浴的温度为19-21;阳光浴的温度为15-30。 气象要素与健康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太阳辐射等为主要气象要素。气象要素的突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它们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气温与人体的关系气温是对人体影响最直接的气象要素之一。1924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人是恒温动物,为了保持机体体温与外界气温变化的重要机制,气温对人体体温调节起着主要作用。当一次强寒潮来临时,气温大幅度下降,气温可急剧降低10以上,凛冽、强劲的寒风更显著地增加寒冷感,彻骨的刺激,加之空气干燥,人体调节功能不能马上适应,容易患感冒和呼吸道及肺气肿等疾病,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关节炎的高发期。当气温降至0以下,人们进行室外活动时,手、脚、耳朵及脸部等外露部分很容易生冻疮。在33环境中工作2小时以上时,人体“空调”汗腺就开始启动,通过微微出汗散发积蓄的体温。气温一旦达到38,人体通过汗腺排汗已难以保持正常体温,不仅肺需急促“喘气”来呼出热量,心脏也要加快速度,这时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病理现象,俗称“中暑”。严重的还可以致人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在炎热的夏季,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中,从事户外重体力劳动的人尤为要注意。2004年6月底开始,广东大地被酷热天气所笼罩,7月1日,广州最高气温高达至39.7,超过了广州历史最高气温38.7的最高记录。6月28日,广东东莞大岭山镇台生家具八厂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劳加之车间气温太高而晕倒,送到医院后半小时死亡。据广州“120”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进入夏季以来,仅广州市因高温诱发其它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就达39人,每天比平时日均派出急救车次数(约200次)增加66%,创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以来日出车最高记录。酷暑天气还可使心脑血管、肠胃道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猛增。据报道,广州2004年至少有49人、南京有21人死于酷热诱发的疾病,医院人满为患。以北京为例,因高温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患者,7月比6月增加了40%。气压与人体的关系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叫气压。在任何表面上,由于地球周围大气重量所产生的压强。其数值等于从单位底面积向上直至大气顶的垂直气柱的重量。常用水银气压表或空盒气压表来测量,单位为百帕。据推算,大气对人体施加压力相当于15.520kg,但这个压力能被人体内压力所平衡,所以平时人们感觉不出来,但短时间内气压改变很大对人体也有影响。对人体的影响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角度来看,气压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应。一般情况下,人体对气压的变化能够适应,但如果在短时间内气压改变很大,人体就无法适应了,“高山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常,空气越稀薄,空气中氧分压也降低,当人在短时间内登上空气稀薄的高山时,人体肺部内氧气含量急速降低,血液中血氧过少,从而出现头晕、恶心、无力、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发生肺水肿和昏迷现象。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在低气压的环境中,人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会产生压抑的情绪。例如,在阴雨天气时,尤其是在夏季,由于气压低,人们会感到抑郁不安,易激动或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医学研究发现,月气压最低值与人口死亡高峰有关,当气压最低时,48小时内共出现死亡高峰64次,出现率为88.9%。湿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湿度是指空气的潮湿程度,它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的程度,用相对湿度百分比来表示。空气湿度对人体的影响与气温有直接关系。当气温适中时,空气湿度的变化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就非常小,在高温或低温的环境里,人体对湿度就非常敏感了。当湿度过大达到80%以上时,人就会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人体感觉亦极度难受,很容易发生中暑。例如,相对湿度在85%且气温在30时,在潮湿的季节里,人们易患头痛、溃疡及皮疹等疾病。相对湿度50%且气温在38以上,在高温条件下,眩晕酸痛、腰痛、抽筋、视觉障碍均有所增加。调查结果发现当空气相对湿度提高达80%或以上时,工作事故增加30%。当湿度过小,为50%以下时,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皮肤干燥、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因此,在秋冬季干冷空气侵入时,极易诱发呼吸系统病症。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对人体舒适适宜的相对湿度为:夏季室温25时,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冬季室温18时,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在舒适的环境中,人们的工作效率也很高。夏天,尤其是在高温高湿、辐射并不强的闷热天气,当气温在35以上时,人体2/3的余热是通过汗液蒸发排泄,若大气环境潮湿,汗液不易蒸发导致人体体温调节。风对人体的影响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一般风速达到0.5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