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道上引路人.doc_第1页
致富道上引路人.doc_第2页
致富道上引路人.doc_第3页
致富道上引路人.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致富道上引路人记全州县食用菌种植乡土青年专家唐双寿 “致富路上跑得快,多亏双寿带。”这是全州县绍水镇群众时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他们所说的“双寿”,真名叫唐双寿,是一位身材瘦高、不善言语、勤劳善良、朴实厚道的农家汉子,种食用菌致富后不忘近邻的农民青年。14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食用菌结下了不解之缘。食用菌让他失落、痛苦和彷徨,也给他增添了喜悦、财富和荣誉。在经历了屡败屡种的涅槃后,致富的种子在他辛勤培育下生根、发芽、开花。屡败屡种,我就不信没有成功的一天 唐双寿是绍水镇洛口村委江甲山村人,现年35岁。1988年,在外打工的唐双寿与工友闲聊时谈到了食用菌,工友对食用菌的一番言论在他心中荡漾开来。“当时听他这么一说,我就觉得有戏。后来我去查资料, 发现食用菌确实是一个阳光产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非常适合在我们老家种植。”说起与食用菌的“机缘”,唐双寿很来劲,“自那天起,我天天泡书店,脑子里满是食用菌的影子。”当年,唐双寿辞工回家,开始尝试食用菌种植。 由于掌握的技术有限,又缺乏经验,菌种下地后,连菌的影子都见不着,整整半亩田只能看到灰蒙蒙的泥土。唐双寿傻眼了! “每天清晨一到田里,我就一个人在那傻愣。当时心理压力很大啊, 有好心相劝的,也有恶意讥笑的,甚至还有故意捣乱的。但是我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不走回头路!”1996年,唐双寿终于成功了!半亩田的食用菌为他赢得1万元利润。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在原地踏步,否则就是死路一条从1997年开始,唐双寿逐年扩大种植规模。2000年,他种植400多平方米的凤尾菇,200多平方米鸡腿菇和200平方米的蘑菇,获利4万多元。2006年,唐双寿尝试新型种植模式高效立体大棚种植。他一口气种下了800平方米的蘑菇,400平方米的茶树菇和200平方米的高温菇竹荪。高效立体大棚种植让他尝到了甜头,尤其是竹荪,上市后最高价达12元每公斤,最低价也在8元以上,仅这一项就盈利2万余元。当年,唐双寿种植食用菌纯收入达到了14万元,被群众称为“菌大王”。唐双寿很清楚,要继续前进,必须有所创新。从96年开始,他尝试自己制种,不到两年就获成功。菌种的试制成功,为他节约了30%的成本,也坚定了他要在食用菌上干出一番事业的信心。一枝独放非盛景,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一名农村青年带头人,致富后的唐双寿牢记党的宗旨,积极发动、帮助群众种植食用菌,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2004年初,在绍水镇团委的引导下,唐双寿与人合作,成立了食用菌协会,投资20万元在驻该镇的部队农场场部购得一块的空地,建起了办公及培训用房,发动群众种植食用菌。四年来,他跑遍了全州县18个乡镇,直接发动2万户群众种植食用菌,尤其在绍水,几乎每个村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了让种植户掌握技术,唐双寿与协会其他骨干成员组织召开160多次大小技术培训会,培训人员1.8万人次。特别是每年10月至来年3月食用菌种植的几个月中,唐双寿就一直忙碌在田间地头,哪家碰到种植上的问题,就来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解,直到对方听懂为止。如果问题一时说不清楚,需要他亲自去田间地头看一下才能解决,他也总是二话不说,放下活儿就去帮忙。如果是外乡、外村来电话的,对方不清楚的,他还得跑上几十里路,耽误工不说,还要倒贴车费,但唐双寿从未有任何怨言,总是有求必应,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一次不会,下次再来,直到他们真正弄懂。“技术很关键,只有真正懂了技术,才有好的收成。这个东西急不来,得让他们慢慢琢磨。”唐双寿说。食用菌协会的建立,推动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飞速发展。2003年至2007年,全县的食用菌种植面积从1.3万平方米发展至510万平方米,剧增了近400倍。2005年协会被自治区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评为“合作之星”。由于种植面积剧增,当地的稻草成了抢手货,曾有人戏称说:种得食用菌,稻草变成“金”。2005 年,新型种植模式高效立体大棚种植在绍水镇开始试行,当地政府决定在位于该镇的塘口村委白沙铺建立一个高效立体大棚种植示范基地。由于“史无前例”, 许多菇农不敢贸然去试,唐双寿就带头种植了两个大棚800 平方米的蘑菇,并深入菇农中宣传发动,最终发动42户群众共同建立了一个占地53亩种植面积5万平方米的高标准无公害大棚种植示范基地,并获得了良好的效益,带动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飞速发展。此外,唐双寿还积极尝试发动群众种植反季节食用菌,提高经济效益。他说:“蘑菇是低温菇,许多地方都适应种植,如我们老是种植蘑菇,一成不变,就会没有出路。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出路。”2006 年,在唐双寿的宣传发动下,在他的家乡绍水,许多菇农尝试种植高温菇竹荪,并获得了更好的效益。2007 年6 、7 月份,他又深入到才湾镇宣传发动群众在天湖山区建起一个反季节食用菌种植基地,并获得成功,得到了区农业厅有关领导的大力赞扬与好评。我只是做了一名青年应该做的事2007 年,由于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剧增,菌种一时供不应求,出现了抢购风。许多老板趁机提高菌种价格,大发其财,但唐双寿没有这么做。他说:“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赚取黑心钱,买卖要讲求公道诚信,货真价实,以后群众才会相信你,才会有回头客。”唐双寿不但没提高价格,而且还为一时购买不到菌种的菇农到处联系货源,积极为他们分忧解难。唐双寿还热心为困难群众垫支菌种。如凤凰乡石沙村远近有名的贫困户蒋荣兵,2006 年种植蘑菇300 平方米,因缺菌种资金无法种植,他知情后为他垫支300 多元买回了菌种,抢上种菇季节,这一年蒋荣兵种蘑菇获利16000 多元,象蒋荣兵这样的贫困户得到该唐双寿扶持的共有20 多户。当我们问唐双寿把技术无偿传授给别人,觉不觉得吃亏时,他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由于成绩突出, 荣誉接踵而至。2003年,唐双寿被评为绍水镇“农业种养能手”;2004年获自治区经济组织合作奖;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