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葛尔古城介绍.doc_第1页
丹葛尔古城介绍.doc_第2页
丹葛尔古城介绍.doc_第3页
丹葛尔古城介绍.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丹葛尔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曾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要地,城内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及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异景象。丹噶尔古城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被誉为 “海藏咽喉”、“茶马商都”。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拱海门占地面积为360平方米。为丹噶尔西城门,这和当时羌地祭海的风俗有关,祭海是清朝皇帝和青海蒙藏各部落王公头人会合誓盟,目的是维护国家和平统一,防止战乱,造福百姓的大事。每到祭海的日子,无论是清代的丹噶尔厅还是民国的湟源县政府,都是责无旁贷的承担着迎来送往之责,而要送这些祭海的官员西去青海湖畔,无一例外要出这座西城门。拱是“作揖”,海是“祭海”,都表示恭敬之意,去见西海神,则自然更要恭敬。城楼上设置有大型的展板,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老照片资料等.明清老街作为湟源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湟源民俗集聚的明清老街,连接着城隍庙、关帝牌坊、文庙等古建筑群,记载着古代西北地区最大贸易市场的发展,老街使用青砖、灰瓦、白墙、朱红柱廊等,采用明清典型的七彩遍装法彩绘,民居采用灰、白、朱红三色饰面,使建筑布局与老城建筑格局相吻合。城隍庙建于清乾隆年间,有山门三间,左右石狮旗墩围杆刁斗,山门对面有青砖照壁,门内建有钟鼓楼阁,门楼戏台,正殿、廊房、牌房、花园、书房等,是西北地区保护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湟源县博物馆建筑面积1703平方米。其中县图书馆占用424平方米。 湟源县博物馆展厅面积为304平方米,采用人工照明。经常办不定期展览,内容包括古代文物、书画、民族民俗物品及各种文化艺术品。主要展览湟源县民族历史文物展、中国古钱币展等。丹噶尔古城现存的一座洋行英国人办的仁记商行,它是旧中国外商在湟源经商的历史见证。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丹噶尔古城商贸鼎盛,年交易额达到白银300万两,是当时西宁府贸易总额的六七倍,英、美、俄、比利时等国商人,京、津、晋巨商大贾,纷纷前来此地设立洋行,驻庄经商。有名的洋行有新泰兴、仁记(英)、平和、怡和、居里、瑞记(美)、美最斯(俄)、瓦利(土)等。他们主要从事青海羊毛的收购贩运,在国际市场赚取丰厚的利润。丹葛尔厅署是丹葛尔城的权力中心,在雕龙刻凤的丹葛尔厅署牌楼两旁,挂着的“居官当思尽其天缘,为政尤贵合乎民心”对联分外醒目,说明古今中外的为官居政者,都要思天意合民心。在大门之后的屏风前,架着一面大鼓,“公生明,廉生威”六个仿宋大字立在鼓旁,显示着封建王朝的权力机构是威严的,公正廉洁的。厅署的大堂叫亲民堂,是整个厅署里最高大雄伟的建筑,两旁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 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颇发人深省。湟源古称“西戎羌地”,是古羌族人生活栖息的重要地方之一,有着诸多古羌文化遗存。为了丰富和提高丹噶尔古城的文化内涵,湟源县修建了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突出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多功能演艺厅,并创意编排了“羌风流韵”原生态乐舞在此演出。整个乐舞由当地民间艺人演出,以古羌乐器、舞蹈、服饰和曲调为主,原始、粗犷、古朴,用原生态民间乐舞再现了古羌人生产生活的情景。乾隆九年(1744年),因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藏、蒙及蒙准噶尔往来交易之所,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奏请朝廷以高台县议裁主簿移驻,并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 道光年间,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设立丹噶尔厅,属西宁府。现修复的丹噶尔厅署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大堂及六房,后院有议事堂等,每天由当地民间艺人定期进行县衙升堂表演,艺术地再现当时办公、生活的场景。邑有孔子庙,往昔皆以文庙惯称。孔庙位于城内大什字北首,由县知事陈泽藩、地方宿儒杨治平等倡议,于民国七至九年间动员各界人士捐献修建第一高等小学时(现第一小学)一并规划修建落成之祀宇。其设施布局较为简朴,但不失庄严肃穆,也属别致之古典建筑,与劝学所,学校连成一体,古朴典雅,层次分明,协调统一。庙内并设有亚圣孟子祀,共用地为5亩,孔子庙因正面临街,同时处于对至亚圣先师孔子崇敬,但是经过孔庙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礼节,文武官员避而逊之,遂不设正门。前外部只设照壁一面,两端左右侧面各辟古典牌坊型掖们门,无斗拱或拱挂牌悬株等装饰,简单而朴素,额顶镶板转刻楷体大字东为“德配天地”,西为“道冠古今”。其东首门旁建有小型古塔地式砖砌焚烧字纸炉一座,美观玲珑,引人注目。当时仍为沿袭“敬惜字纸”之优良传统,方便干净,人皆称道。据说此乃又丹噶尔镇海协营副将郑俩连拔(旗人)于清光绪十年,督率所属兵勇修葺丹噶尔城垣并修葺西石峡(东峡)及药水峡工程毕后,与衙署门前,特凿池筑建之旧物,共两个,一在东关万安街北极山巷口火祖阁门外右首,此可为该员德政之一也欤。入掖门即空旷大院无屋宇,花池等设施,依地势之坡度,北首十级台阶之上,建七檩大墩三间,无任何装潢,只抬头望板多加飞檐而已。湟源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昌耀先生的第二故乡,曾在日月藏族乡生活多年,并在这里组建了家庭,写下了著名长诗哈拉库图、慈航等代表作。为提升文化品位,在原海峰书院修建了昌耀诗歌馆,分为展示厅、学术厅和室外展示区等三个部分。院内塑有昌耀塑像,厅内展示其书籍信件、诗词手稿、生活工作用品等,诗人曾在日月藏族乡生活多年。湟源古称“西戎羌地”,是古羌族人生活栖息的重要地方之一,有着诸多古羌文化遗存。为了丰富和提高丹噶尔古城的文化内涵,湟源县修建了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突出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多功能演艺厅,并创意编排了“羌风流韵”原生态乐舞在此演出。整个乐舞由当地民间艺人演出,以古羌乐器、舞蹈、服饰和曲调为主,原始、粗犷、古朴,用原生态民间乐舞再现了古羌人生产生活的情景。始建于民国7年(1918年),占地面积为4300平方米,是至今青海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孔子庙。整体建筑由大成殿、东西两庑、过庭、月台、花园、走廊等组成,别致典雅、古朴简洁、文静秀气,小巧玲珑,糅合了古代殿宇式建筑和江南园林式建筑的秀美风格。节会期间在这里举行“丹噶尔记忆-2009文化湟源摄影艺术展”,近200余幅精美的图片再现古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皮影戏一种用皮制(或纸制)的平展玩偶演出的戏剧形式。它借助灯光把由人操纵的玩偶影像投射在半透明的屏幕上,供观众欣赏。它在许多国家中盛行,虽在表演形式、影人造型、音乐舞蹈及剧目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以操纵为其表演方法,具有傀儡艺术的特点。皮影戏是个历史悠久的剧种,剧目极为丰富,宋代剧目,除个别流传下来外,大部分都无人详知了。青海的“灯影戏”很普及,仅海东就有近80个灯影班,西宁、湟中、湟源、大通、互助、乐都、贵德等地的灯影戏很活跃火祖阁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为纪念火神炎帝而修建的阁楼。主体建筑高14米,建筑面积为202平方米地方志专家称之为“湟水上游第一阁”,已成为丹噶尔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湟源排灯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作为丹噶尔一道亮丽多彩的风景,常年悬挂。以飨四面八方游客。如今,湟源排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形式上增加了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影壁式和扇形、椭圆形、梅花形等;艺术门类上除绘画外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绘画内容上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传说和反映当地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及民间艺术等。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六,在丹噶尔古城、县城主要街道举行比以往更具品位和规模的湟源排灯艺术展,届时近2000幅画面近300盏排灯同时展出,灯火辉煌,璀璨耀目,成为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丹噶尔皮绣是湟源人民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