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6年 5 月宁夏社会科学No 3 May 2006 第 3期 总第 136期 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Gen No 136 关于信贷配给理论的文献综述 张文路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 信贷配给理论为信贷理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也日益成为国内外银行业关注的热点 本 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对信贷配给的定义 早期信贷配给理论和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进 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系统地反映了信贷配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信贷配给 信用可获性 信息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8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92 2006 03 0035 06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 在完全信息和零交易费用的前提下 利率会自动调整信贷资金的供求 使 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 信贷市场上发挥作用的不仅仅是利 率 非价格机制也会对信贷市场的均衡起重要作用 20 世纪 60 年代 新凯恩斯主义学者在信息不 对称假设条件下 坚持发展了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假说 逐步形成了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 理论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关于信贷市场均衡的观点 同时认为银行行为的变化引起的信贷可获性的 改变对投资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信贷配给的定义 广义的信贷配给是指 由于报出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出清利率 存在对贷款的超额需求 如果这 种利率差额是由政府管制因素造成的 这种信贷配给被称为非均衡信贷配给 而在没有政府限制的 情况下 贷款人自愿将贷款利率确定在市场出清利率以下而造成的信贷配给被称作均衡信贷配给 Baltensperger 1978 将均衡信贷配给定义为 即使当某些借款人愿意支付合同中的所有价格条款和 非价格条款时 其贷款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的情形 Friedman 2002 将信贷配给划分为以下四种 类型 1 利率 或价格 配给 借款人在给定贷款利率上能得到贷款 但其规模小于意愿规模 要想 得到更大规模的贷款 借款人就得支付更高的利率 2 见解分歧配给 一些经济个体无法在他们认为恰当的利率上得到贷款 3 红线注销 贷款人要求的利率由存款利率决定 当存款利率低的时候得到了贷款的企业 可能在存款利率提高时被实行定量配给 4 纯粹的信贷配给 一些经济主体得到了贷款 而明显相同的经济主体想以同样的条件申请 贷款却得不到 收稿日期 2006 03 10 作者简介 张文路 1982 男 山东烟台人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金融理论与 政策 35 Baltensperger Keeton Stiglitz等人的文献中常常将信贷配给定义为红线注销和纯粹的信贷配给 两种类型 为区别这两类信贷配给 假定有 2n 个借款人 融资需求为每人 1 个单位 资金供给为 n 红线注销意味着每个贷款人能获得1 2单位的贷款 当资金供给增加为 2n 时 他们的需求都能 得到满足 纯粹的信贷配给则意味着从 2n 个借款人中选出n 个人 每人获得 1 单位的贷款 即使资 金供给增加仍然有人不能获得贷款 二 早期的信贷配给理论 一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的信贷配给理论 最早提及信贷配给的是Adam Smith 1776 他在论述高利贷的最高数额时曾扼要地探讨过信 贷配给问题 19 世纪 20 年代 英国银行学派与通货学派的论战也曾涉及信贷配给问题 当代谈 及信贷配给 开始于 1930年 Keynes 的 货币论 他在书中提到 大不列颠方面对于借款人所持的 态度有一种限额分配的传统制度存在 对任何个人的放款数额并非完全取决于借款人所提供的抵 押品和利率 而是同时也参考借款人的意图以及他在银行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通常总有一批边际 未满足的借款人 Adam Smith 和Keynes等较早地注意到了信贷配给现象 但他们并没有深入地 研究下去 二 20 世纪 50 年代 Roosa 的信用可获性理论 现代最早研究信贷配给理论的是 20 世纪 50 年代的 Roosa Roosa 等人在 1951 年发表的 资金 可得性学说 中 提出了信用可获性理论 强调信贷配给现象是由于某些制度上的约束而导致的长 期非均衡现象 在 Roosa 之后 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探索信贷配给的成因 信贷配给理论的微观基础 逐步得以确立 三 20 世纪 60 年代的信贷配给理论 1 20 世纪 60 年代 对信贷配给成因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市场的不完全性 其代表人物是 D Hodgman D Hodgman 在 信贷风险和信贷配给 一文中认为 银行面对一群具有固定收益分布的 借款者 不论其利率水平如何变化 总存在一个信贷供给额的上限 当借款者的需求超过该限度时 就会发生信贷配给现象 其主要论述如下 假设贷款额为 a 借款者的承诺支付额为 s 借款者到期支付能力 x 的概率为f x 0 x m 则银行贷款的期望收益是 EY S 0 xf x dx s m s f x dx 因为 dEY ds m s f x dx 当 s 0 当 s m 时 dEY ds 0 所以 银行贷款 的期望收益随 s 的增加而增加 当 s m 时银行的期望收益最大 当 s m 时 s 的变化对银行期望 收益没有影响 用期望损失值 EZ 来表示银行贷款的风险 则 EZ a 0 a x f x dx 因为 dEZ da a 0 f x dx 0 所以银行的风险随贷款额的增加而增大 由于市场竞争原因 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会以相同的 EY EZ 值作为基础 设该值为 K 供给曲 线就由银行对借款者的评价和市场决定的 K 值决定 因为风险 EZ 与贷款额a 同方向变化 预期 收益 EY 与承诺支付额s 同方向变化 当 s m 时 s 增加对于 EY 没有影响 因此对于某一借款者必定存在 一个最大贷款额 L 当申请的贷款额大于 L 时就会出现信贷配给现象 2 Jaffee 和 Modigliani 1969 在 信贷配给理论和检验 中认为 贷款供给曲线是不同利率对应的 使银行期望利润最大的贷款额的集合 在该曲线上利率越高的点对应的期望利润越大 但当利率 36 超过某一特定值时 再提高利率 银行的资金供给不但不会增加 反而会减少 如图 1 所示 当贷 款利率为供求曲线交点处利率 R1时 供求相等 当利率大于 R1时 供给大于需求 不会产生配给 当利率小于 R1时 需求大于供给 产生配给 图 1 因此 信贷配给问题就简化为银行贷款利率的选择问题 有两个因素影响银行的利率选择 1 时间因素 从长期来看 银行将选择使其利润最大化的利率 但短期内银行不能立即作出 调整 这就产生了均衡配给和动态配给的区别 2 市场竞争状况 当银行是垄断者 并且能够实施一级差别定价时 银行对每个借款者要求 的利率大于 或等于 供需相等时的利率 银行愿意提供的贷款大于 或等于 客户的需求 当银行 必须对不同的客户收取相同的利率时 银行贷款利率必须介于一级差别定价时各个利率的最大值 和最小值之间 该利率可能会使一部分借款者的需求大于供给 而另一部分借款者的需求小于供 给 此时 信贷配给是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是理性的 三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 20 世纪 70年代末以来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Jaffee Rus slle Keeton Stiglitz Weiss Stephen D Williamson 等人将不完全信息理论运用到信贷市场的分析中 逐步形成了目前流行的信贷配给理论 一 信息经济学在信贷配给理论中的最初应用 Jaffee 和 Russlle 在1976 年发表的 不完全信息 不确定性和信贷配给 中将信息经济学运用到 信贷配给理论的研究中 他们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完全 投资收益不确定 借款者信息多于贷款者 的前提下得出结论 在竞争市场上 单合约均衡 对所有借款者的贷款条件都相同情况时的均衡 条 件下会有配给产生 多合约条件 对不同的借款者可以有不同的贷款条件 时 不存在均衡状态 他们首先对借款者的需求曲线进行分析 他们构造了一个两期消费模型 假设两期的收入和 消费分别是 Y1 Y2 C1 C2 效用函数为 U C1 C2 借款者的需求函数就是实现效用最大化 时贷款额 L 与利率R 之间的对应关系 同时 令 U C1 C2 K 求出借款者的无差异曲线 然后对贷款供给曲线进行分析 他们把市场上的借款者分为诚实的和非诚实的两类 两类借 款者的区别是当违约成本 Z 小于借款本息LR R 1 r 其中 r 为贷款利率 时 非诚实的借款者 会选择违约 诚实的借款者不会 设 Z 的取值范围为 Z1 Z2 根据借款者违约成本的分布情况 可以确定各个 LR 值对应的借款者不违约的概率f LR 当 LR Z2时 所有不诚实的借款者都会违约 当 Z1 LR Z2时 一部分不诚实的借款 者违约 J R模型中认为银行的资金成本是固定的 其期望利润是 LRf LR LI 其中 LI 是 银行资金成本 因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所以银行的期望利润必定是零 即 Rf LR I 这个等式 确定了银行的供给函数 37 J R 模型对单合约和多合约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 在竞争性市场单合约条件下 一般 会存在配给均衡 该均衡点在供给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E 处 如图 2 所示 在多合约条件 下 诚实的借款者会选择利率低 额度小的贷款合同 非诚实的借款者会选择利率高 额度大的合 同 则当有新的贷款者进入 并愿意提供图 2中的点 H 时 诚实的借款者会选择点 H 选择点 E 的 是非诚实借款者 原先市场上的贷款者就会亏损 并拒绝贷款 点 E 就会消失 市场上只会存在 H 点处的贷款合约 并且全部贷给诚实的借款者 但因为非诚实的借款者不能得到贷款 他们会接受 H 点处的贷款条件 此时 贷款者面对的是所有借款者 因为点 H 在供给曲线之下 贷款者会亏 损 因此点 H 又会消失 转向点 E 如此反复 不会出现均衡点 图 2 Jaffee 和 Russlle 的文章发表后 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许多经济学家对他们的模型进行了批评和 改进 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1 J R 模型假定诚实的借款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违约 但实际上任何借款者都要考虑其 将来违约的可能性 因此 J R 模型是不完善的 2 J R 模型混淆了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和零利润曲线 James D Hess 1984 认为如果纠 正此处 不论长期还是短期都不会存在配给现象 二 现代信贷配给理论的成熟 J E Stiglitz和 A Weiss 以 Jaffee 和 Russlle 的理论为基础 对信贷配给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 研究 1981 年 他们在 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 中认为 信贷配给的出现与利率的逆向选 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有关 1 逆向选择造成的信贷配给 假设有很多借款者 每一个借款者都有一个投资项目 银行只知道这些项目的期望收益是相同 的 但是对这些项目的收益分布 即风险 一无所知 而借款者对此十分清楚 假设借款者的收益分 布函数为 F R 其密度函数记作 f R 越大 风险也越大 由二阶随机占优条件 在认为 多比少好 并且是风险厌恶的投资者的选择策略 可知 当期望收益相等即 0 Rf R 1 dR 0 Rf R 2 dR 时 对于 y 0 有 y 0 F R 1 dR y 0 F R 2 dR 1 2 则借款者的利润 为 R r max R 1 r B C 银行的收益是 R r min R C B 1 r 其中 R 是 收益 B 是贷款本金 C 是抵押 r 是贷款利率 借款者的期望利润是 E 0 max R 1 r B C f R dR ER B 1 r 1 r B C 0 F R dR 38 其中 ER 为期望收益 B 1 r 为贷款本息 因为当 1 2 时 y 0 F R 1 dR y 0 F R 2 dR 所以随着 的增大 借款者的期望利润增大 因此给定利率 r 必定存在一个临界值 使 借款者的期望利润为零 银行的期望收益是 E 0 min R C B 1 r f R dR B 1 r 1 r B C 0 F R dR 因为 1 2时 y 0 F R 1 dR y 0 F R 2 dR 所以贷款利率一定时 值越大 银行的期望 收益越小 因此 当银行提高利率时 借款者的临界值 会提高 值小于临界值的客户就不会再 从银行贷款 继续从银行贷款的都是 值较大 即风险较大 的客户 这样银行贷款的平均风险就 随之增大 而银行的期望收益则随之减少 如果市场上有很多借款者 每个借款者要投资的项目都 有不同的风险 随着借款者利率的提高 开始时银行的单位贷款平均利润会提高 当达到某一临界 值时 平均利润达到最大值 此时再提高利率 平均利润会降低 由此可见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 选择会产生信贷配给现象 2 利率的激励效应引起的信贷配给 利率影响银行期望收益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改变借款者的行为而达到的 因为监督借款者的 行为是有成本的 所以银行必须考虑利率对借款者行为的影响 由前面可知 借款者的期望利润是 E ER B 1 r 1 r B C 0 F R dR 求导可知 dE dr B 1 F 1 r B C 值越大 dE dr 的绝对值越小 利率变化 对期望利润的影响越小 因此 如果利率为 r 时 两个项目的期望利润相等 因为借款者是风险厌 恶的 则他会选择风险较小的项目 当利率提高时 借款者的期望利润减少 但是风险大的项目的 期望利润变化小 因此他会选择风险大的项目 银行贷款的风险因此会增大 银行的单位贷款期望 收益与风险反方向变化 因此提高利率会使银行的单位贷款期望收益减少 可见 利率的激励效应 也会产生降低银行单位贷款收益的负效应 从而导致信贷配给现象 Stephen D Williamson 1986 从事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信贷配给理论作出了新的解释 他认 为 即使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只要信息不对称 并且贷款人监控借款人需要成本 信贷配给 现象就可能会出现 Hung Jen Wang 2002 更进一步地认为 即使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 只要破产 成本不为零 信贷配给就可能会产生 三 对现代信贷配给理论的争论 Stiglitz 和 Weiss 认为当借款者风险厌恶时 提高担保要求将导致逆向选择效应 而Hidegard C Wette 1983 进一步证明 当借款者风险中性时也同样会产生逆向选择效应 Bester 1985 认为 银 行能够同时利用抵押品和利率作为分离贷款项目风险类型的筛选机制 可以通过企业对贷款条件 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来分离高风险和低风险的贷款项目 最终实现无配给的均衡状态 N Gregory Mankiw 1986 阐明了在一个自由的信贷市场中 由于存在多重均衡而不能最佳地分 配贷款 并且当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时 较高的利率会导致所有的借款者因预期原因而退出信贷市 场 因此 政府应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去干预信贷市场 降低市场的实际利率 Schmidt Mohr 1997 假设贷款项目在技术上是可分的 并引入了广泛的风险中性假设 使抵押 品和贷款额成为企业和银行的内生决策变量 Mohr 还分析了在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上信贷 配给的差别 指出贷款的数量配给和信贷风险的自选择常常并存于信贷配给之中 Robert Lensink 和 Elmer Sterken 2002 将实物期权理论运用到信贷市场的分析中 认为借款者可 39 以通过选择投资时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由于高风险项目当前投资成功的概率小 借款者会更倾 向于以后投资 等他再次决定借款时 已经获得了有关投资项目的更多信息 因此风险降低了 对 于低风险项目而言 现在投资的成功概率比较高 因此投资者会倾向于现在投资 可见 提高利率 会使高风险的贷款减少 银行贷款总体风险减少 银行收益会增加 此时银行会愿意提供更多的贷 款 信贷市场最终会达到供求平衡 不会存在均衡的信贷配给 四 结论 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 Roosa 等人认为信贷配给是政府干预的 结果 Hodgman 认为银行的预期收益存在最大值 当利率提高带来的收益不足以弥补风险的增加 时 银行就会拒绝提供更多的贷款 Jaffee 和Modigliani 认为信贷配给是银行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选 择贷款利率的结果 Stiglitz Weiss以及 Williamson 等认为在没有政府干预和垄断性力量的情况下 信贷配给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的现象存在 根据信贷配给理论 在信贷市场上银行实际的最优利率总是小于供求相等时的均衡利率 我 们认为 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 将信贷配给理论同其他经济理论相结合 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 些实践作出解释 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DONALD R HODGMAN Credit Risk and Credit Rationing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1960 Vol 74 Issue 2 2 DWIGHT M JAFFEE FRANCO MODIGLIANI A Theory andTest of Credit Rationing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Dec1969 Vol 59 Issue 5 3 DWIGHT M JAFFEE THOMAS RUSSELL Imperfect Information Uncertainty andCredit Rationing a reply J Quar 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Nov1984 4 KERRY D WANDELL Imperfect Information Uncertainty and Credit Rationing Comment and Extension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Nov1984 Vol 99 Issue4 5 HEL MUT BESTER Screening Vs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 view Sep1985 Vol 75 Issue4 6 HILDEGARD C WETTE Collateral in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Note J American Eco nomic Review Jun1983 Vol 73 Issue 3 7 HUNG JEN WANG Symmetrical Information and Credit Rationing Graphical Demonstration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器分销合同协议书范本
- 策划赞助合作协议书范本
- 破坏房屋赔偿协议书范本
- 电梯轿厢清洁协议合同书
- 监控质保与售后合同范本
- 驾校学员培训合同协议书
- 项目工程挂靠协议书范本
- 环保投资股东协议书模板
- 煤矿合同续签协议书模板
- 权利质押反担保合同范本
- 酿酒机器相关项目建议书
- LNG加气站节能减排方案
- 外研版八年级上册英语期末复习:阅读理解 刷题练习题30篇(含答案解析)
- 退休延期留用岗位协议书
- 生物安全记录表
- DB34T 1708-2020 电站堵阀检验规程
-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引领下的园本教研转向与新生态
-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汇编
- 《老年护理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第1章有理数单元同步练习题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GB/T 29239-2024移动通信设备节能参数和测试方法基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