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后答案13_第1页
化学课后答案13_第2页
化学课后答案13_第3页
化学课后答案13_第4页
化学课后答案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p 区元素 一 1 试分析乙硼烷分子的结构 并指出它与乙烷结构有何不同 解 乙硼烷和乙烷的分子式相似 但分子结构不同 乙烷中每个 C 原子有 4 个价电子 以 sp3杂化轨道分别与 3 个 H 原子及另一个 C 原子 成键 达到 8 个电子结构 B 原子只有三个价电子 为缺电子原子 故 B2H6是缺电子化合物 B 原子采取 sp3杂化方式形成杂化轨道参与成键 每个 B 原子与两个 H 原子以正常的共价键相连接 并且两个 BH2处于同 一个平面上 另两个 H 原子则分别位于平面的上 下方 每个 H 原子连 接两个 B 原子 形成两个 氢桥 键 又称 三中心二电子 键 2 完成并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 1 B2H6 g O2 g 2 B2H6 g H2O l 3 H3BO3 HOCH2CH2OH 4 BBr3 H2O 解 1 B2H6 g 3O2 g B2O3 s 3H2O l 2 B2H6 g 6H2O l 2H3BO3 s 6H2 g 3 H3BO3 2HOCH2CH2OH BO4 C2H4 2 H 3H 2O 4 BBr3 3H2O H3BO3 3HBr 3 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 用氢气还原三氯化硼 2 由三氟化硼和氢化铝锂制备乙硼烷 3 由三氟化硼生成氟硼酸 4 由三氯化硼生成硼酸 5 硼酸不断加热 解 1 6H2 g 2BCl3 g B2H6 g 6HCl g 2 4BF3 g 3LiAlH4 s 2 B2H6 g 3LiF s 3AlF3 s 3 4BF3 g 3H2O l H3BO3 s 3HBF4 aq 或 BF3 g 3H2O l H3BO3 s 3HF aq BF3 aq HF aq HBF4 aq 4 BCl3 g 3H2O l H3BO3 s 3HCl aq 5 H3BO3 s HBO2 s H2O g HBO2 s B2O3 s H2O g 4 何为硼砂珠试验 写出硼砂与下列氧化物共熔时的现象和反应方 程式 1 NiO 2 CuO 3 CoO 解 熔融的硼砂能与金属氧化物形成有特征颜色的偏硼酸复盐 这 类反应在分析化学上称为硼砂珠试验 用于鉴定某些金属离子 1 Na2B4O7 NiO Ni BO2 2 2NaBO2 棕色 2 Na2B4O7 CuO Cu BO2 2 2NaBO2 蓝色 3 Na2B4O7 CoO Co BO2 2 2NaBO2 蓝色 5 写出三卤化硼熔点和沸点的高低次序 并加以解释 解 三卤化硼的化合物有 BF3 BCl3 BBr3 BI3 熔 沸点由低到高 的顺序为 BF3 BCl3 BBr3 BI3 这主要是由于 BX3为非极性共价分 子 分子间力为色散力 分子量越大 色散力就越大 熔 沸点就越高 6 以硼砂为原料如何制备下列物质 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1 33BO H 2 32O B 3 B 4 3 BF 解 1 H3BO3 将纯硼砂 Na2B4O7 10H2O 溶于沸水中 并加入盐酸 Na2B4O7 10H2O 2HCl 4H3BO3 s 2NaCl 5H2O 2 B2O3 先由 1 中制得 H3BO3 再由 H3BO3受热脱水得到 B2O3 H3BO3 s 150 HBO2 s H2O g 2HBO2 s 300 B2O3 s H2O g 3 B 先由 2 中制得 B2O3 再将其用金属镁还原得到 B B2O3 s 3Mg s 2B s 3MgO s 再用盐酸将 MgO 溶解即可分离出单质硼 4 BF3 由 2 中制得 B2O3 100 H2SO4和 CaF2混合物加热得到 B2O3 3 H2SO4 3CaF2 2BF3 3CaSO4 3H2O 为了提高产率 可通过下列两步反应制得 Na2B4O7 12HF Na2O BF3 4 6H2O Na2O BF3 4 6H2SO4 4 BF3 2NaHSO4 H2O 7 某气态硼氢化合物在 25 和 50 66kPa 时的密度为 0 579 g L 1 求此 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并推测其化学式 解 66 50 2515 273314 8579 0 p RT M g mol 1 28g mol 1 硼氢化合物的组成可分为多氢硼烷和少氢硼烷 其通式可分别写作BnHn 6 和 BnHn 4 若其化学式为 BnHn 6 则 28 11n n 6 显然所得到的 n 非整数 故其为 BnHn 4 则 28 11n n 4 3 BH 0 m B H 可得 n 2 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B2H6 8 已知 1 3mf molkJ100g BHH 试根据书末附表中的有关热 力学数据计算 1 HB 键键焓 2 乙硼烷中 H BB键的键焓 解 结合教材附表一和表 9 4 中的数据 设计如下热力学循环 B s 2 3 H2 g BH3 g fH 0 m B g 2 3 BH 0 m H H 3 fH 0 m H g B g 3H g 由上图可知 fH 0 m BH3 g fH 0 m B g 2 3 BH 0 m H H 3 BH 0 m B H BH 0 m B H fH 0 m B g 3 fH 0 m H g fH 0 m BH3 g 3 562 7 3 217 965 100 3 kJ mol 1 372kJ mol 1 2 同理 设计如下热力学循环 由上 图可知 fH 0 m B2H6 g 2 fH 0 m B g 3 BH 0 m H H 4 BH 0 m B H 2 BH 0 m H BB BH 0 m H BB 2 fH 0 m B g 6 fH 0 m H g 4 BH 0 m B H fH 0 m B2H6 g 2 2 562 7 6 217 965 4 372 35 6 2 KJ mol 1 455 KJ mol 1 9 25 时 用 1 50g 乙硼烷和 1 00L 水反应 试计算所得溶液的 pH 解 乙硼烷在室温下极易溶于水 且反应很快 B2H6 g 6H2O l 2H3BO3 s 6H2 g H3BO3 s 的电离 H3BO3 aq H2O l B OH 4 aq H aq fH 0 m BH3 g 33 4 33 0 a BOH HOHB BOHK 5 8 10 10 HBOH H 0 33 2 其中 H3BO3 0 2n B2H6 V 2m MV 2 1 50 27 7 1 00 0 107mol L 1 可解得 H 7 88 10 6 mol L 1 pH lg7 88 10 6 5 10 10 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1 氧化铝与碳和氯气反应 2 在 OH Al Na 4 溶液中加入氯化铵 3 3 AlCl溶液加氨水 解 1 Al2O3 s 3C s 3Cl2 g 2AlCl3 s 3CO g 2 Na Al OH 4 aq NH4Cl aq Al OH 3 s NH3 H2O l NaCl aq 3 AlCl3 aq 3NH3 H2O aq 3NH4Cl aq Al OH 3 s 11 铝矾土中常含有氧化铁杂质 现将铝矾土和氢氧化钠共熔 Na Al OH 4 为生成物之一 用水溶解熔块后过滤 在滤液中通入二氧 化碳后生成沉淀 再次过滤后将沉淀灼烧 便得到较纯的氧化铝 试写 出各步反应的方程式 并指出杂质铁是在哪一步除去的 解 第一步 熔融 Al2O3 2NaOH 2NaAlO2 H2O Fe2O3 2NaOH 2NaFeO2 H2O 第二步 溶解过滤 NaFeO2 2H2O Fe OH 3 NaOH 第三步 通 CO2气体 2NaAlO2 CO2 3H2O 2Al OH 3 Na2CO3 第四步 灼烧 2Al OH 3 Al2O3 3H2O 杂质是在第一次过滤时 即第二步 被除去的 12 将 0 250g 金属铝在干燥的氯气流中加热 得到 1 236g 白色固 体 此固体在 200mL 容器 中加热至 183 时变为气体 250 时测得 气体的压力为 100 8kPa 计算气态物质的摩尔质量 并写出气体分子结 构式 解 1 3 mol g267 102008 100 25015 273314 8236 1 PV mRT M N Al 267 236 1 27 25 0 2 N Cl 5 35 227267 6 此物质的化学式为 Al2Cl6 结构式为 共熔 13 完成并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 1 2 3 2 COSr 2 OHCOAl 2 2 3 3 3 OHCOMg 2 2 3 2 解 1 Sr aq CO32 aq SrCO 3 s 2 2Al3 aq 3 CO32 aq 3H 2O l 2Al OH 3 s 3CO2 g 3 2Mg2 aq 2CO32 aq H 2O l Mg2 OH 2CO3 CO2 g 14 1 试根据有关热力学数据估算当 kPa100COp 2 时 s CONa 32 s MgCO3 s aCOB 3 和 s CdCO3的分解温度 2 从书中查出上述各碳酸盐的分解温度 3 CdCO为 345 与计算 结果加以比较 并加以评价 3 各碳酸盐分解温度的实验值与由计算结果所得出的有关碳酸盐的分 解温度的规律是否一致 并从离子半径 离子电荷 离子的电子构型等 因素对上述规律加以说明 解 1 根据 T分 K298H K298H 0 mr 0 mr Na2CO3 s Na2O s CO2 g 查附表一 进行计算 rH 0 m 0 mfH 393 509 414 22 1130 68 322 951 KJ mol 1 rS 0 m 0 m S 213 74 75 06 134 98 153 82J mol 1 K 1 T分 82 153 10951 322 3 2100K t分 1827 MgCO3 s MgO s CO2 g 查附表一 进行计算 rH 0 m 0 mfH 393 509 601 70 1095 8 100 591 kJ mol 1 rS 0 m 0 m S 213 74 26 94 65 7 174 98J mol 1 K 1 T分 98 174 10591 100 3 575K t分 302 BaCO3 s BaO s CO2 g 查附表一 进行计算 rH 0 m 0 mfH 393 509 553 5 1216 3 269 291 kJ mol 1 rS 0 m 0 m S 213 74 70 42 112 1 172 06J mol 1 K 1 T分 06 172 10291 269 3 1565K t分 1292 CdCO3 s CdO s CO2 g 查附表一 进行计算 rH 0 m 0 mfH 393 509 258 2 750 6 98 891 kJ mol 1 rS 0 m 0 m S 213 74 54 8 92 5 176 04J mol 1 K 1 T分 04 176 10891 98 3 562K t分 289 2 碳酸盐 Na2CO3 MgCO3 BaCO3 CdCO3 实际分解温度 1800 540 1360 345 计算分解温度 1826 302 1292 289 从上表可看出 两者的偏差一般不大 3 分解温度的实际值和计算值的规律是一致的 金属离子的半径越 小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大 极化能力就越强 金属离子电子构型为 18e 的极化能力比 8e 的强 而极化越大 相应的碳酸盐越易分解 15 完成并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 1 SiO2 Na2CO3 2 SiO2 4HF 3 Na2SiO3 NH4Cl 4 SiCl4 H2O 解 1 SiO2 Na2CO3 Na2SiO3 CO2 2 SiO2 4HF SiF4 2H2O 3 Na2SiO3 2NH4Cl 2H2O H2SiO3 2NH3 H2O 2NaCl 4 SiCl4 3H2O H2SiO3 4HCl 16 写出下列各反应的方程式 1 氢氧化亚锡溶于氢氧化钾溶液 2 铅丹溶于盐酸中 3 氧化铅与二氧化硅共热 4 用SNa2溶液处理 2 SnS 解 1 Sn OH 2 2KOH K2SnO2 2H2O 或 Sn OH 2 2KOH K2 Sn OH 4 2 Pb3O4 8HCl 3PbCl2 Cl2 4H2O 3 PbO SiO2 PbSiO3 4 Na2S SnS2 Na2SnS3 17 完成并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 1 32 FeClSnCl 2 NaOHClPbO 2 3 22S NaSnS 4 3 HNOPbS 5 3232 HNO NO MnPbO 6 HClSnSNa 32 解 1 SnCl2 2FeCl3 SnCl4 2FeCl2 2 PbO Cl2 2NaOH PbO2 2NaCl H2O 3 SnS Na2S2 Na2SnS3 4 3PbS 8HNO3 3Pb NO3 2 3S 2NO 4H2O 5 5PbO2 2Mn NO3 2 6HNO3 5Pb NO3 2 2HMnO4 2H2O 6 Na2SnS3 2HCl SnS2 H2S 2NaCl 18 为什么在配制 2 SnCl溶液时要加入盐酸和锡粒 否则会发生哪 些反应 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解 因为 SnCl2易水解 SnCl2 H2O Sn OH Cl s HCl 故加酸 可以抑制其水解作用 因此配制 SnCl2溶液应加相应的酸 而在空气中 Sn2 易被氧化成 Sn4 加 Sn 粒可以除去溶液中的 Sn4 Sn4 Sn 2Sn2 起到防止 Sn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