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國光電產業發展概況與投資阮世昌2000.12.21光電科技是結合光學、電子與電機的尖端科技,近十年來技術突破發展迅速,隨著產品不斷的推陳出新,其應用層面擴展至通訊、資訊、生化、醫療、能源、民生等工業,光電產業已成為眾所矚目的明星產業,未來隨著光電在通訊、網路、多媒體等扮演核心技術角色,可以預見21世紀將是光電的世紀。根據光電協會PIDA預估,1999年全球光電市場值為141669百萬美元,較1998年成長15.7%;今年則預估可達158224百萬美元,較去年成長11.7%;到2003年將達218840百萬美元。其中光學元件2000年產值14773百萬美元,2003年可達20485百萬美元,較2000年成長38.66%。而我國光電產業在以往基礎弱並無可觀的成績,但自1998年起業者大舉投入CD-R、LCD的製造生產,我國的光電產業有逐漸茁壯的趨勢,其中以光電材料與元件、光電顯示器、光輸出入、光儲存等為主力產品。據統計我國光電產業到2004年產值可達6360億元,較1999年的2336億元成長272.26%。其中光學元件今年預估產值為257.6億台幣,到2003年可達439.15億台幣,較2000年成長170.5%,將是成長較大的項目,但產值最大的還是投資金額龐大的光電顯示器及光儲存產品。表一:世界光電產業各項市場值統計 單位:百萬美元產品別/年 1998 1999年預估 2000年預估 2003 市場值 市場值 成長率% 市場值 成長率% 市場值 光電元件 12117 13361 10.3 14473 10.6 20248 光電顯示器 16571 19645 18.6 22342 13.7 32824 光輸出入 26560 29978 12.9 30892 3.1 33707 光儲存 27147 31653 16.6 34539 9.1 40756 光通訊 32176 38389 19.3 46140 29.2 78744 雷射及其他應用 7834 8641 10.3 9538 10.4 12324 合計 122404 141669 15.7 158224 11.7 218840 資料來源:PIDA圖二 全球光電產業六大分類產值統計單位:百萬美元資料來源:光電科技協進會 , 2000年 圖三 1999年全球光電產業六大分類產值比率統計資料來源:光電科技協進會 , 2000年整體來看,光電產品與傳統產業、PC相比成長性快,尤其我國在全球光電產業所佔的比重仍低,在龐大資金投入後,只要克服光電人才短缺困擾,未來的成長幅度將高於全球光電產業的成長率。其中光儲存部份,我國近幾年表現不凡,不管在CD-R、CD-ROM光碟機產量都穩居世界第一,但今年下半年廠商的過度擴產及產品世代交替邁向DVD時代,將使我國的光儲存產業步入調整期,而其中在DVD產品研發與市場掌握度較佳的廠商才能保持成長;至光學元件由於光電產品都得使用,技術層次與障礙不高及量產的特性,都適合已在PC產業有相當基礎的業者投入,未來發展空間大、成長可期。而光顯示器部份,我國TFT-LCD廠產能陸續開出,在日、韓大廠的夾殺下,明年將面臨嚴酷的價格壓力,產業的淘汰賽正式展開,惟有體質強軔的廠商可以渡過(華映、達碁、奇美),但產品價格的下滑將有效刺激買氣,加速取代傳統CRT,後年起將可恢復成長動力,我國廠商若能安然渡過考驗,未來在LCD顯示器將佔有舉足輕重地位,故明年反而是逢低佈局的好時機;此外在光輸出入(數位相機)、光通訊領(光纖主、被動元件)域我國都有不錯的發展機會。以下將就光通訊、光顯示器(LCD、數位投影機)、數位相機等領域做探討。光通訊光纖自1970年代問市以來,其技術與市場發展已逾30年,初期由於對資訊的需求量及傳遞速度並不殷切,故並未受到特別重視。但近幾年來在網際網路風潮使得全球通訊量激增、全球電信市場自由化使新電信建設龐大、通訊方式多元化如傳真、行動電話、電腦等成為通訊媒介,間接使通訊量增加。在上述的因素下導致人類對頻寬的需求迫切,而光纖通訊以其超高頻率、高容量、低傳輸損失、不受電磁干擾等優勢,取代傳統雙絞線傳輸成為20世紀末及21世紀通訊傳輸的主流。尤其在1999年全球電信革新與建設全面開展,光纖到家與光纖到桌的概念帶動下,包括上游光纖、主被動元件及下游的光通訊設備,都出現全面起飛的榮景。表二:全球及台灣光纖通訊市場規模 產品 全球市場 單位:百萬美元 台灣市場 單位:百萬台幣 1999 2000 成長率 2003 1999 2000 成長率 2003 光纖 2052 2283 11% 3183 180 210 17% 300 光纜 7159 7676 7% 10677 2256 2583 14% 3081 光主動元件 8103 10234 26% 20169 229 500 118% 945 光被動元件 1990 2410 21% 4266 1726 2665 54% 4610 電信光傳輸設備 14406 17815 24% 30647 2352 2743 17% 3940 光纖區域網路設備 3063 3792 24% 6635 143 170 19% 283 有線電視光傳輸設備 814 958 18% 1503 126 175 39% 301 光纖通訊量測設備 802 972 21% 1709 123 145 18% 223 合計 38389 46140 20% 78744 7136 9192 29% 13684 資料來源:PIDA光纖通訊是以光纖、光纜為主軸,而發展出與光纖產品相關的市場,並衍生出元件市場與設備市場。據PIDA統計1999年全球光纖通訊市場規模達383.89億美元,2000年可成長20%達到461.4億美元,而到2003年可達787.44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可達20%。其中以傳輸設備佔的產值最大,到2003年時可達306.47億市場規模;光纖及光纜市場雖然需求增加,但廠商擴充太快導致價格劇跌,平均的成長率僅能維持11%-12%,到2003年市場規模分別為31.83億美元及106.77億美元;至於光主動及被動元件則是較被看好的市場,以光主動元件而言,包括光發送、接收器及光放大器等,今年產值約102.34億美元是僅次於傳輸設備的市場,預估到2003年可達201.69億美元,平均成長率高達25%。光被動元件方面,以光連接器比重最大,其次有光耦合器、光開關、光衰減器、光隔絕器、濾光器等,2000年市場約20億美元,到2003可達24.1億美元,其中以光連接器及新興的DWDM所需的關鍵零組件較被看好。而在台灣由於早期通訊工業受到嚴格管制,不管在基礎建設與人才培訓皆遠落後國際大廠。光纖通訊產業更因為起步晚,再加上產業上有電信法規、資本密集、專利技術等障礙,使得我國業者競爭力薄弱。在全球80%佔有率集中在國際前四大廠的背景下,我國業者只有憑藉在資訊產業累積豐富的製造優勢,爭取國際大廠的代工訂單,而國內較具發展的是在光纖、光纜、光主動元件、光被動元件等領域。至於國內市場方面,以往端賴電信局的採購案,但自從幾年前推動電信自由化政策後,我國光通訊市場呈現快速的成長,由1999年的68.77億成長19%達到81.73億,預估到2003年可達114.6億規模。但台灣市場規模畢竟不大,以光纖、光纜為例,在固網建設陸續完成後,應該達到短期的飽和,成長會趨緩,擴展國外市場成為生存的要素。反而在光主動、被動元件國內廠商挾著量產優勢,較有機會分食台灣及全球市場大餅。以下將就我國光通訊元件的現況與投資機會做探討:1.光被動元件:是與光、電無關的零組件,其種類相當多,其中光連接器(Connector)、光耦合器(Coupler)、光隔絕器(Isolator)所佔產值較大,約佔光被動元件80%市場。依目前產量來看,日本、美國仍是主要生產地區,日系廠商掌握原材料供應;至於製造方面,由於光被動元件在所有光通訊產業中技術層次最低,進入障礙不高,雖然毛利相對較低,但頗適合以量取勝的我國業者投入。而國內廠商著眼未來光通訊產業的前景,也紛紛選擇光被動元件為進入光電領域的起步。表三:全球光被動元件市場預測 單位:百萬美元項目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複合成長率 光連接器 881 1057 1270 1523 1827 20% 光耦合器 375 470 586 732 915 25% 光隔絕器 336 401 475 565 671 19% 其他元件 398 482 583 705 853 21% 合計 1990 2410 2914 3525 4226 21% 資料:ElectroniCast 1999表四:我國光被動元件廠商概況產品 上市、上櫃廠商 未上市廠商 光連接器 鴻海、台達電、新巨 台精、上詮、元彰、百訊、嘉太等 光耦合器、光衰減器、光分歧器 冠西電、環科 蒲朗克、光炬、卓智、光微、偉智等 DWDM 精碟、亞洲光學、環科、錸德 台精、玉山光電、波若威等 套管 大陶精密、普迪 新巨、建通 資料來源:電子時報a.光連接器:是一種裝在光纖終端的機械裝置,可重複用來作光路徑連接,一般可分為單模及多模連接器。而光纖跳接線則是一條兩端都有連接器的光纖,可作為光路徑跳接用。1999年光連接器的市場值約8.81億美元,2000年可達10.57億美元,到2003年可保持20%以上的成長率,是國內廠商積極投資的領域。而連接器的品質通常由插入損失來決定,纖核與套管的精度非常重要,其中以陶瓷Ceramic套管的品質最好,由於光連接器是國內少數有外銷能力的產品,但關鍵零組件套管(Ferrule)仍掌握在日商手中(東陶機械、Adamant、Kyocera等),所以產品利潤不高。不過國內已有大陶、新巨、建通等投入研發,其中以大陶精密較具量產能力。只要國內關鍵零組件供應上能突破日商掌控,相信對精於量產及成本控制的國內業者,必能在光連接器取代美、日的地位。b.光耦合器:又稱分歧器(Splitter),是將光訊號從一條光纖中分至多條光纖中的元件,其中以熔接式產品佔9成最大,在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網路、用戶迴路系統、區域網路中都會應用到,與光纖連接器分列被動元件中使用最大項(根據ElectroniCat資料,兩者市場金額在2003年約達25億美元),由於光纖耦合器技術層次較高,因此毛利可達30%國內許多廠商打算投入,包括光炬、波若威、台精、光騰、超越光、偉電、華隆、百訊、上詮等,而國外業者則有JDS、E Tek、Oplink、Gould等,國內廠商要與國外大廠競爭,除了融結機取得外,發展彈性製造系統以符合不同產品需求,及與系統大廠結盟是必要的策略。c.光隔絕器:光纖傳輸系統中有時只允許一個方向光波通過,此時便需光隔絕器來阻止不需要的光訊號。光隔絕器基本上是國際大廠天下,近幾年國內廠商在工研院技術支援下,漸有自已的研發產品,但關鍵零組件仍仰賴進口。未來在國際大廠釋出OEM訂單,較有實力業者應能由組裝逐步走向產品開發。2.光主動元件:是在光通訊系統中需要用到電能來進行光電或電光訊號轉換的光電元件,主要包括光收發模組和光放大器2種。根據ElectroniCast預測,光主動元件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6(到2003年可達201.69億美元),較光被動元件21高,顯示光主動元件市場成長性相當看好,其中光收發模組將佔有光主動元件79%的銷售量。但光主動元件需要較大的投資金額,技術門檻又較光被動元件來得高,需要投注很長的時間與資金,是台灣廠商的致命弱點,故現階段投資績效遠不如光被動元件。但近幾年利用國內豐沛資金結合海外人才的新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表六),將為我國光主動元件注入新的成長動力,也值得期待。 其中光收發模組為台灣大部分光主動元件廠商投入的標的,最近成立的鴻亞、和心光電,技術來源則是中華電信研究所,有別於被動元件技術來自工研院。光收發模組包括兩個次系統,分別是光源與檢光器,前者用作訊號發射,後者用作訊號接收。而光源更是光收發模組的關鍵元件,國內只有嘉信、友嘉、全磊和光環等處於起步階段,其中嘉信因已併入美商MRV。目前台灣光收發模組廠商的LD貨源,仍都仰賴國外。光放大器由於光訊號會隨距離增長而呈現衰減,因此在長距離傳輸中,每隔適當距離,即必需加裝光放大器,將信號放大後再繼續傳輸。光放大器大致分為三大類,一是光纖放大器,二是半導體光放大器,三是拉曼(Raman)放大器,其中光纖放大器又分為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和摻鐠光纖放大器(PDFA),目前以EDFA最為普遍。近來由於海底光纜鋪設,加上有線電視的需求,加上當紅的DWDM系統,也需要大量的光放大器,光放大器成長性可觀,由工研院光電所修正的市場預估值,即可看出。表五:全球光主動元件市場預估 單位:百萬美元光主動元件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複合成長率 光放大器 3549 4462 5739 7216 8673 25% 光收發模組 4554 5772 7316 9273 11496 26% 合計 8103 10234 13055 16489 20169 26% 資料:ElectroniCast 1999表六:台灣光主動元件廠商概況廠商 前鼎 東盈 新怡力 光環 鴻亞 和心 友嘉 嘉信 達電 成立時間 96 .7 96 .7 96. 7 97. 8 00. 7 00 96. 6 96. 11 71.4 資本額 3.8 4 2.8 8 1.25 0.9 5.3 - 95.44 主要產品 光收發模組 光收發模組、交換器 有線電視光傳輸次系統 光收發模組、LD 光收發模組、TO EDFA LD LD 光收發模組 資料來源:電子時報3.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高密度分波多工技術:網際網路興起通訊頻寬需求殷切,也刺激DWDM的市場需求,全球DWDM市場將由1999年的29億美元,成長到2003年的77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6%。DWDM將成為電信服務業者在構建下一代通訊網路市場的基礎建設。 由於每個波長僅能容納1個訊號,若一條光纖能夠內含多個波長,即能傳遞多個訊號。DWDM的原理,可以簡單以彩虹的方式來想像,即當一個波長光束經過不同介質時會產生折射,波長並因而改變,DWDM就是用上述方式分波,將一個波長分為多個,所傳遞的資料量增加,對解決網際網路帶來龐大資訊傳遞助益頗大。DWDM最早由美國光纖網路系統商Ciena商品化,目前最高密度的DWDM由朗訊研發成功,已開發到1024通道的產品,商品化則已做到128通道,目前朗訊的DWDM,也在全球市佔率最高,其次為北電網絡(Nortel)和Ciena、阿爾卡特(Alcatel)。目前DWDM推廣面臨較大的問題就是價格,一般認為,DWDM價格若能再下降40,對於電信公司會有較大的吸引力。表七:全球DWDM市場規模 單位:百萬美元產品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發送器 35 585 965 1280 1700 放大器 255 420 693 921 1225 接收器 250 413 681 905 1200 多工器/解多工器 209 345 570 759 1009 濾片 94 155 206 274 364 光存取多工器 91 127 198 258 361 測試儀器 76 125 206 274 364 隔絕器 68 112 285 246 327 多工耦合器 68 112 185 245 325 模組器 54 86 148 197 263 衰減器 25 30 37 45 56 波長轉接器 30 49 65 86 115 其他光裝置 75 148 191 270 390 合計 1650 2707 4330 5760 7699 成長率 - 64.06 59.96 33.03 33.66 資料來源:IGI 1998/ITIS 1999根據IGI對DWDM相關元件市場需求所作預估,市場規模可由2000年的43億美元成長至2002年的70億美元,19992002年市場需求CAGR約41.8。DWDM由光主動元件及光被動元件組成,其中主動元件(收發模組及放大器等)市場規模約佔整體的50以上;被動元件(光裝卸多工器、多工解多工器等)市場規模約佔40,其他元件佔68。以台灣元件廠商投入情況來看,主要產品為多工器解多工器(MuxDemux)和DWDM的關鍵零組件薄膜濾片(thin film filter)。表八:國內外DWDM廠商概況產品名稱 國際大廠 國內廠商 DWDM Lucent(29%)、Ciena(14%)、Nortel(37%)、Pirelli(9%)、Alcatel(1%)、NEC(4%)、New Focus(4%)、JDSU(4%)、Siemens(2%)等 台精、波若威、訝銳、蒲朗克、華榮、環科、明電、鴻亞(AWG)、麥瑟(封裝) DWDM元件 Corning-OCA、JDSU、Dicon、Lucent、Hitachi、Pirelli、3M、ALPS、NEC 精碟、亞洲光學、鴻海、華新兆赫、新世代、錸德、玉山等 資料來源:PIDA、電子時報在MuxDemux方面雖然已有多家廠商投入(包括台精、波若威、華榮國際、上詮、超越光等),但目前尚未有一家具備量產能力,要到明年初才陸續有4通道產品供應。雖然目前DWDM仍供不應求,產品做得出來將有不錯的獲利空間,但台灣在光電人才與技術顯然落後國際甚多(目前DWDM主流已是16通道),加速提升技術與量產能力,將是廠商能否存活的關鍵。 國內另外一個積極投入的分波用的薄膜濾鏡,是DWDM模組中最關鍵、最貴的核心元件,主要技術為鍍膜,在濾片鍍上100多層化學物質。國內業者技術已可提供16通道以下的DWDM使用,但如何鍍得均勻,達到精確的分波效果,並在製造上提升良率,為量產關鍵所在,國內廠商以精碟動作最快,其他如錸德、玉山、亞洲光學、華新麗華、新世代、上詮等都將投入。綜合來看DWDM產品隨著寬頻時代來臨,未來的成長潛力無限,是具投資價值的領域,也吸引國內眾多廠商投入,但國內在該領域研發人才嚴重不足(以美國及大陸人才較多)。必需仰賴國外技術團隊支援,較有機會突破研發(鍍膜)、量產(切割)障礙,並非引進機器設備就能順利量產。以國內廠商以往一窩蜂的特性,恐怕有不少廠商在研發人才不足下便冒然投入,在引進昂貴設備後若無法突破技術瓶頸,終將遭到淘汰。故投資上應謹慎選擇標的,現階段還是已量產的精碟、及在光學元件耕耘已久的亞洲光學,未來成功機會較高。國內重要上市、上櫃廠商動態光通訊對國內廠商而言屬於佈局階段的新興領域,未來能否成功除了資金外,人才與技術取得也是關鍵因素。此外在新產品開發上若與本業有一定的關聯性將事半功倍,成功的機會也提高,如鴻海在連接器、模具等優勢;達電在一般主動元件的開發經驗;精碟、亞洲在光學鍍膜技術的優勢等,都有助於其爭取大廠結盟及開發客戶,進而順利量產。表九:國內投入光通訊領域廠商動態鴻海(光被動元件) 鴻海在光纖產業佈局頗深,將集資30億美元推動鳳凰計畫,今年將先投入5億美元,鎖定在光纖主動及被動元件。除了在台灣與大陶策略聯盟,並與上海光機所共組公司,主要生產通訊用關鍵材料的鈮酸鋰(屬光通訊基礎材料,常用於光隔離器及光環型器,就連SAW也需使用),預計2001年2月投入生產。大陸佈局上計劃將崑山建設成光通訊生產重地外,更積極尋求購併與合作對象(購買天津光纖元件廠商,與上海光機所成立上光富精精密公司)。鴻海在光電領域的擴充成敗,將是企業能否保持高度成長的觀察指標。 台達電(光主動元件) 1998年起投入光主動元件以光收發模組為主,已經成功開發出1GBbps產品,並積極與國際大廠合作開發2.5GBbps產品,預計明年推出10GBbps產品,明年將有6台生產設備,月產量20萬顆,保守估計貢獻5億營收。至於光被動元件則與國內廠商進行合。 建通(陶瓷套管) 今年初與瑞士廠商技術合作,投資6000萬生產光連接器關鍵材料陶瓷套管(原材料來自美國),明年第一季量產,預估每年可貢獻營收1.5-2億。 環科(光主動、被動元件、DWDM) 環科將透過子公司凱裕科技跨入光纖通訊被動元件產品,技術來自美商Lightell(環科持股15%),台灣及大陸均將設廠生產,初期將以光耦合器為主,台灣廠明年第1季投產,月產量20萬個,若良率達90%,則毛利可達35%。大陸方面,則選定深圳佔地8萬坪土地,待台灣廠量產成功後分3期開發,預計採購30台機台,量產後新產品的獲利貢獻度將倍增。而在主動元件與DWDM則尋求合作夥伴Lucent技術支援,也正積極規畫投入中。 精碟(DWDM) 精碟是國內首家投入DWDM的廠商,也是目前已能量產的公司,其生產的濾鏡(Thin Film Filter)產品已正式獲美國廠商驗證合格(北美有5家,亞洲有6家),日前也宣佈接獲華榮國際2億長期訂單。濾鏡 (Thin Film Filter) 200Ghz已於9月正式量產,目前100Ghz的規格亦已研發成功,並陸續上線。在硬體設備部份,精碟科技光電事業部超真空鍍膜工廠之量產規模將是國內最大,DWDM薄膜濾鏡(Thin Film Filter)之生產線已有4台設備上線生產,年底前將有10台設備量產,2001年年底增加到30台,主要產品為DWDM光纖元件鍍膜,但亦與客戶共同開發各類高價值鍍膜元件。 亞洲光學(DWDM) 光學領域經營20多年,擁有豐富的鍍膜技術,在DWDM濾鏡研發上具有優勢。量產進度上,計劃在2001年7月開始量產,9月先推出16通道200GHz的濾光鏡,同年12月推出32通道100GHz的濾光鏡,同時會在2001年11月切入16通道DWDM模組的組裝業務。季產能規劃,在2002年第一季可達7萬片,第二季為8萬片,第三季將再大幅提升至10萬片,屆時營收、獲利會有爆炸性成長。 光輸出入:數位相機在今年國內資訊、電子產業景氣普遍不如預期聲中,數位相機(Digital Still Camera,簡稱DSC)的表現卻是令人刮目相看,擺脫前幾年叫好不叫座的現象以下就數位相機的市場概況與國內廠商投資機會做簡單探討。1.市場概況:2000年全球DSC市場銷售量超乎市場預期,專業機構的預估值一再修正,由600萬到800萬台,8月時日經MA更調高至1100萬台,電波新聞近期對外發表的預估將達1200萬台的歷史紀錄,在資訊、電子產業普遍不景氣聲中格外的亮眼,雖然近期受全球景氣遲緩略有衝擊,但保守估計明年市場仍有達到1500萬台機會。在市場方面據日經MA調查,數位相機市場仍以日本與美國為主,尤其是美國市場今年在PC普及及網路人口激增下銷量大增,100萬畫素以下產品成長力道強勁是主因。在產品趨勢方面,2000年起200萬像素以上將成為市場的主流,佔有率達4成,產品也會呈兩極化發展,高階機種走向消費性市場逐漸取代部份傳統相機市場,低階機種則走向資訊領域,融入多媒體應用發展。在製造方面日本投入數位相機研發甚早,掌握關鍵零組件來源,並延續傳統相機通路掌控全球行銷網,目前穩居領導地位,前10大廠商幾乎都是日系天下(SONY 20%、 奧林巴斯19%、 富士13%、柯達10%、 惠普8%、 CANON7%、 NIKON4%)。此外台灣方面,目前仍以承接美、日大廠代工訂單為主,隨著數位相機價格快速下滑,台灣業者機會越來越好,2000年出貨量應可超過300萬台,但出貨仍集中在百萬像素以下,在關鍵零組件仍掌握在日商手中,關鍵零組件的取得能力將是國內廠商能否順利量產的關鍵。表十:數位相機市場預估 單位:千台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出貨量 3174 5166 11010 15000 成長率% 60.6 62.8 113.1 36.24 資料來源:日經MA2.數位相機的關鍵零組件:數位相機使用的關鍵零組件,包含影像感測器(CCD或COMS)、鏡頭、LCD、晶片組、快閃記憶卡等,就成本結構來看各約佔15%,但含變焦鏡頭的機種,鏡頭的成本便會大幅增加。就台灣相機產業來看,僅能供應低階產品,重要的關鍵零組件必須進口,也造成我國數位相機產業成長的瓶頸。未來在關鍵零組件的研發,將是我國DSC能否開創市場,擺脫日系廠商控制的重要觀察指標。表十一:數位相機成本分析零組件 無變焦鏡頭 有變焦鏡頭 概況 CCD/CMOS 18% 15% 百萬像素以下的產品中,CMOS逐漸取代CCD,但CCD仍是高階市場主流產品,CCD的供應商以日系廠商為主,主要掌握在Panasonic、Sony、Sanyo、Sharp、Toshiba等廠商手中,其中SONY即佔了50%。 鏡頭 7% 22% 一般中高階數位相機會搭配變焦鏡頭,以目前國內的光學鏡頭工業看,固定鏡頭在技術上或生產上都沒問題,但高階產品所使用的變焦鏡頭目前仍仰賴進口,國內目前鏡頭廠有大根、亞洲光學、保勝與先進,而進口供應以日本京瓷(Kyocera)、理光(Ricoh)為主。 LCD 20% 17% LCD為最耗電的部分,未來研發方向以省電為主軸,如以Poly-SiTFT-LCD等。日商掌握關鍵技術,台灣目前元太、聯友等正努力研發中。 晶片組 17% 14% 國內凌陽、全技等只能供應低階產品,高階晶片組還仰賴進口。 快閃記憶卡 15% 12% 全球Data Flash仍來自日立、東芝、三星、Scandisk等大廠,國內旺宏、華邦等尚須努力。 其他 23% 20% - 資料來源:工研院光電所ITIS計劃、電子時報1999/103.國內相關廠商發展情況:數位相機在多媒體領域做為光輸入設備將是極具潛力的產品,台灣廠商看好此趨勢不畏日本的獨霸地位大舉投入,而就目前來看大致可分幾種類型(表十二 ),傳統相機廠商、掃描器廠商、筆記型電腦廠商、家電廠商及其他類型業者。但就目前發展情況而言,以傳統相機業者較具優勢,因為該類業者在相機領域經驗豐富,與國際大廠關係密切,在通路完全由日系大廠掌控的相機產業中,比較有生存空間,而其在研發、機構、光機及量產規模上都具優勢,且其生產據點早已轉移大陸,故競爭力得以延續,代表廠商如普立爾、佳能等。此外較具優勢的是零組件供應商,尤其具有光學元件供應能力的廠商,本身在鏡頭等關鍵元件的優勢,有助於獲得國際大廠青睞,如亞洲光學、萬能等。其他如資訊、家電業者雖然在電子設計上實力較強,但日系大廠基於可能培養潛在競爭者的顧慮,較不願釋放訂單,所以不管在通路、關鍵零組件取得都有一定障礙,導致其發展數位相機道路並不順遂。表十二:國內數位相機生產的廠商分類類型 主要廠商 競爭優勢 傳統相機 普立爾、佳能、大陽、新虹、明滕 光學技術、相機設計能力、相機量產能力、相機通路、相機代工客戶資源 掃描器 全友、致伸、鴻友 影像處立技術、影像輸出介面、自有品牌、掃描器廠商 筆記型電腦 英保達、金寶、廣宇、華宇 雄厚資金支援、系統設計能力、量產能力 PC Camera 詮訊、智基、立其 發展雙功能機種 家電廠商 東友、大同、聲寶 家電通路 其他類型廠商 亞洲光學、萬能、華晶 整合光電機械技術 資料來源:電子時報4.結論與投資:今年數位相機市場成長力道強勁,預估未來幾年也將保持快速成長趨勢,在價格壓力下,國際大廠必然轉往高畫素機種,而將中、低階機種委外代工,以台灣擁有生產成本的優勢當然是最佳的選擇。但對台灣廠商而言,未來並非事事順遂,因為數位相機跌價的速度不亞於資訊產品,低階產品毛利有限,往高畫素產品發展如何突破技術與關鍵零組件的障礙同樣考驗國內業者,加以投入的廠商高達25家左右,目前達到經濟規模者僅佔少數,未來即使成長速度加大,但短期間對營收、獲利的貢獻有限。以上市、櫃廠商來看,營運表現最好的普立爾今年出貨超過百萬台,但毛利率僅7-8%,剛跨過損益平衡點,其他業者更不易賺錢。但數位相機畢竟是未來最具潛力的光輸入產業,也是國內繼掃描器後另一項有機會取得全球產量第一的光電產業,相信經過國內業者努力後可以克服目前障礙。而現階段投資上,還是以傳統相機製造業者如普立爾、佳能為主;此外光學零組件製造商如亞洲光學、矽峰光學(原萬能光學)等也擁有不錯的機會;而相機週邊零組件供應廠商也是很好的投資標的。表十三:潛力公司概況普立爾 2000年出貨可達100萬台,但毛利僅8%左右,約可達損益平衡。明年保守可出貨150萬台,且將增加150、230萬像素高階產品比重,毛利率將提高到10-12%,佔營收比重達到30%。 矽峰光學(前身為萬能光學) 與美商 SipixImaging合併更名,2000年DSC出貨可達120萬台,但以35萬像素為主,約佔50%,2001年將陸續推出高階機種,除了推出200萬像素產品,年中更推出330萬像素產品,預估可出貨達300萬台,但仍以35萬像素低階產品為主,獲利尚待觀察。 亞洲光學 由於掌握相機關鍵的鏡頭優勢,自今年8月起代工HP 130萬像素數位相機,初期月產能5萬台,年底增加至15萬台、今年出貨量64萬台,明年則挑戰200萬台目標。 光電顯示器壹:液晶顯示器根據Display Search最新的統計,1999年全球的液晶顯示器市場規模達到167.8億美元,較1998年成長34.97,2000年的液晶顯示器產值達189.80億美元,成長率為19.6,造成成長率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日、韓廠商的持續擴產與台灣新進廠商的大量投入,使得TFT LCD價格持續下滑所致。而在2001年以後,包括日、韓、台灣等地的TFT-LCD廠商所新增的四代產能陸續開出,可以預見的,是產品價格於2001年度將會持續下滑,未來台灣TFT-LCD產業的景氣發展,究竟何時能夠脫離供過於求的現象而出現好轉,相信是我們共同關注的話題。1.2000年TFT-LCD出現供過於求:根據DisplaySearch針對1999年第一季至2000年第四季的大尺寸TFT-LCD面板出貨量統計值可看出,整體大尺寸面板之供需狀況自1999年的供不應求,到了2000年第一、二季間反轉而成為供給過剩現象。造成供過於求的主要原因,在於廠商的持續擴產,以及筆記型電腦、液晶監視器的出貨量不如預期所致。1999年2000年全球TFT-LCD供需狀況在筆記型電腦的部份,因為1999年受Y2K的影響,使得部份2000年筆記型電腦需求提前於1999年消費,而造成2000年全球的筆記型電腦出貨成長率趨緩的現象。至於液晶顯示器則是在市場預期台灣及日本、韓國新增產能將陸續開出,而供給的增加會使得TFT-LCD PANEL價格降低的心理之下,造成買氣的遲滯。在筆記型電腦與液晶顯示器出貨成長不如預期的影響之下,使得TFT LCD的價格於2000年呈現大幅下滑的趨勢,以主流機種14吋及15吋TFT-LCD PANEL為例,2000年初每片售價為531美元及605美元,但至2000年底時的14吋及15吋TFT-LCD PANEL已跌至410美元及461美元,價格下滑幅度達23。TFT-LCD供過於求的現象預計在2001年會更趨顯著,除了台灣的華映、達碁的四代生產線將於2001年第一季量產外,包括奇美、瀚宇彩晶、聯友、廣輝等廠商的新增生產線也將於2001年上半年量產或順產,此外韓國的三星電子以及日本的TOSHIBA、NEC等廠商的四代生產線也將於2000年第一季加入量產行列,整體而言,2001年的TFT-LCD全球供給量的增加幅度,要較2000年大上許多,市場供過於求的現象將於2001年呈現逐季加劇的趨勢。不過根據DisplaySearch的預估資料顯示,2005年NB用TFT LCD面板市場規模將達180億美元,而LCD MONITOR用面板市場也將達150億美元。至於需求量的部分,以日本FUJI預估2005年TFT LCD面板需球將達6000萬片的各尺寸產品,整體市場規模要較2000年成長一倍以上,以此看來在TFT-LCD的應用日廣的情況之下,未來的市場成長性依舊是值得期待的。以此看來雖然目前雖然可預見2001年的TFT-LCD價格將持續下滑,但我國廠商還是必需要持續投入擴廠的動作,未來在TFT-LCD市場才不會失去競爭力。2.台灣廠商將於2002年趕上韓國:2000年南韓TFT LCD面板產量若換算為14.1吋的規格,則約達1,330萬片,其銷售總值可達58億美元,遠高於台灣主要5家TFT LCD廠總出貨量的450萬片的水準。不過隨著台灣廠商的積極擴充產能,預計到了2002年台灣7家TFT LCD廠商年產量將提升至1,900萬片,將接近南韓的2,000萬片的水準。台灣廠商自1999年華映與達碁開始進行大尺寸面板量產後,其他TFT-LCD廠商亦陸續於2000年正式加入量產,由於良率與產能利用率快速提昇,使得整體產能呈現爆炸性成長,預計今年度台灣大尺寸面板總產量可超過450萬片。2001年我國廠商除將持續擴增產能外,包括達碁、華映、奇美在內的三家廠商也計劃於2001年上半年導入第四代生產線,預計將使得2001年我國廠商的TFT-LCD總產能要較2000年增加逾一倍;除此之外,各廠商對於第五代生產線之佈局,亦積極進行中,預計最快將於2002年切入。雖然台灣廠商進入TFT-LCD市場樣較日、韓廠商晚,且台灣廠商切入TFT-LCD產業多數偏重於中段的基板製造,使得我國的TFT-LCD產業結構較不完整,因此常出現上游零組件的供應短缺及下游應用產品市場的支援不足的窘境。不過隨著本土相關上游廠商開始投入、國際原材料供應大廠直接來台設廠、以及下游系統廠商直接採購的有利發展下,將有助於台灣逐步建構完整的產業架構,進而提昇台灣廠商於TFT-LCD產業的競爭力。全球TFT-LCD市佔率預估3.市場區隔逐漸顯現:以2000年的TFT-LCD廠商發展模式,可發現日本、韓國、台灣等三地廠商營運策略各有不同。韓國廠商目前在產品價格走向與新世代製程規劃上,居於領先的地位;日本廠商試圖以次世代液晶顯示技術的開發與多樣化應用產品發展,來擺脫韓、台兩國廠商在價格上的威脅;台灣廠商則是於資本投資、擴產速度上最為積極,冀望以快速提高產能、搶佔市場,來與日、韓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在供給量倍增的狀況之下,TFT-LCD價格於2000年大幅滑落,但市場需求反應卻未如預期般快速顯現,導致廠商獲利空間大幅壓縮,因此未來日、韓、台三國廠商有可能進一步走向彼此合作或策略聯盟模式,除新生產線擴建計劃可能採共同研擬外,在設備、材料、及產品規格方面也有機會共同制定,台灣廠商未來在TFT-LCD產業的重要性將會與日俱增。目前在大尺寸TFT-LCD產品的應用,主要市以筆記型電腦(NB)、液晶監視器(LCD Monitor)、以及液晶電視(LCD-TV)為主。其中又以NB與LCD Monitor兩項為大宗,約佔TFT-LCD市場應用的95%以上。在實際出貨量的部分,2000年NB及LCD Monitor的總出貨量分別約為2440萬台及660百萬台,而至2005年時預計可分別達到4740萬台及2960萬台,成長幅度依舊亮麗。在TFT-LCD逐步降價的趨勢之下,LCD Monitor價格將逐漸下滑,以目前的市場狀況看來,若LCD Monitor價格下滑至同級CRT Monitor的1.5倍以內,則LCD Monitor的出貨量將有機會加速成長,以2001年的TFT-LCD供需狀況看來,兩者價差往1.5倍以內靠近的時點可能落在明年第四季,以此看來LCD Monitor明年下半年起將逐漸侵蝕CRT Monitor市場。此外,LCD-TV市場的需求自2000年起已逐漸顯現,預計2001年以後在面板跌價的刺激之下,LCD-TV的市場將會有顯著的成長,以此看來2002年起的TFT-LCD市場在受到2001年的低價刺激之後,機會再度轉趨熱絡!表十四:全球大尺吋TFT-LCD產能統計大尺吋TFT-LCD產能統計 廠商 2000年月產能 2001年月產能 2002年月產能 三星 50萬片 71萬片 85萬片 LG PHILIPS LCD 38萬片 49萬片 60萬片 現代 12萬片 19萬片 19萬片 TOSHIBA-DTI 32萬片 39萬片 39萬片 SHARP 23萬片 33萬片 63萬片 HITACHI 21萬片 25萬片 39萬片 NEC 19萬片 22萬片 22萬片 MATSUSHITA 12萬片 18萬片 18萬片 SANYO 10萬片 19萬片 19萬片 ST LCD 7萬片 9萬片 9萬片 ADI 7萬片 7萬片 7萬片 FUJITSU 6萬片 6萬片 6萬片 HAPD 6萬片 6萬片 6萬片 達碁 13萬片 32萬片 48萬片 奇晶 9萬片 26萬片 40萬片 華映 8萬片 17萬片 38萬片 聯友 7萬片 20萬片 29萬片 瀚宇彩晶 7萬片 18萬片 35萬片 廣輝 0萬片 10萬片 27萬片 全球月產能總和 285萬片 437萬片 610萬片 台灣市佔率 15.4% 28.1% 35.6%萬片 4.結論:2001年將是台灣TFT-LCD廠商較辛苦的一年,不過以TFT-LCD具有包括高資金及高技術的障礙看來,在日、韓、台三地廠商投入之後其他國家不易再切入此一市場,雖然2001年我國廠商在TFT-LCD價格走低的狀況之下,部分廠商有可能會出現虧損的現象不過就長期的觀點而言,2001年有可能是產業景氣的最谷底,以半導體景氣循環的經驗看來,在2001年是挑選TFT-LCD當中的台積電、聯電而進行長期投資的最好機會。貳:投影機產業簡介投影機由於產品可攜式、小型化,再加上價格大幅降低,造成企業市場供不應求,而未來價格進一步降低,在家用的消費性市場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是未來頗看好的新興產品。雖然國內業者雖投入者眾,可惜關鍵零組件取得困難,無法分享市場成長的利益。不過展望2001年在主要供應商擴充產能下,國內業者憑藉製造優勢,部份能夠掌握元件供貨來源者,仍有不錯的獲利機會,以下簡單探討投影機產業的發展概況與國內廠商的投資機會。1.產品趨勢:投影機的原理與投影片或幻燈片相同,都是使用一個高亮度燈泡為光源,將內容投射至白色螢幕或牆壁上,就技術原理來看,目前投影機有三大主流。表十五:主要投影機技術介紹技術 顯像元件 成像方式 產品區隔 液晶(LCD)投影機 單片式 高溫多晶矽穿透式液晶面板 光源透過LCD面板,經過彩色濾光片獲得全彩影像。 低階數位投影機背投式電視市場 液晶(LCD)投影機 三片式 高溫多晶矽穿透式液晶面板 先將光源分離出RGB三原色,分別投射至3片LCD面板,再透過合光稜鏡合成全彩影像。 高階數位投影機市場 數位光源裝置(DLP) DMD晶片 將光源投射至DMD晶片上,透過晶片上許多微小鏡片不同的角度轉動,造成光線直/折射取得影像,再經過高速轉動的色環取得全彩影像。 超可攜式簡報用投影機市場 微型顯示器 反射式液晶(LCOS)面板 成像方式類似三片式液晶技術,不過光線非穿透LCD面板,而是採用反射方式聚合影像 發展焦點鎖定背投式數位電視、監視器領域 資料來源:電子時報a.LCD仍為目前市場主流:液晶投影機自1990年後才開始發展,因其較傳統投影機易於攜帶、易調整的特性,使市場的需求快速成長。但不管是先前的單片式(低階、背投市場)或是近期推出的三片式機種(高階市場),關鍵的光學面板掌握在日本SONY、EPSON兩大公司手中,為了繼續寡佔市場,對台灣製造商的供應嚴苛。雖然LCD投影機目前有關鍵零組件供應不足、低價化及小型化不易等缺點。但其技術成熟、穩定,在產品不斷改良下,目前仍是投影機市場的主流。b.異軍突起的DLP:TI雖早在十餘年前就完成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初步開發,但近期在半導體技術成熟下,才開始為市場接受,成功突破日本在投影機零組件供應的障礙。其導入的DLP產品以DMD技術為主,具有高光利用效率之優點,孔徑比可達90%,總效率大概為64%,且DMD是利用光反射,畫素和畫素間的間隙以及連接反射鏡的間隙只有0.8m,小螢幕放大投射和取得高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514-2025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检测方法晶体结构的测定X射线衍射法
- GB/T 22906.4-2025纸芯的测定第4部分:尺寸的测定
- 初中逃课检讨书800字
- 成都市 2024-2025 学年小学五年级科学期中模拟试卷及答案
- 成都市 2024-2025 学年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卷及答案解析
- 2024-2025 学年度成都市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期中模拟卷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学校职工招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河北省公务员行测真题汇编试卷
- 2025年音乐教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干部教育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汉中市级机关遴选公务员及选聘事业单位人员(54人)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广东广州市海珠区教育系统高校“优才计划”招聘68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周期学业能力评鉴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年中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 防爆弹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护理专业单招试题及答案
- 电梯基础知识培训教程课件
- 气质联用仪课件
- 2025年中国速冻馄饨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广西南宁市2025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附答案
- 2025年学校少先队知识应知应会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