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 战国秦汉 考古.doc_第1页
考古学 战国秦汉 考古.doc_第2页
考古学 战国秦汉 考古.doc_第3页
考古学 战国秦汉 考古.doc_第4页
考古学 战国秦汉 考古.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古学概论 第四章第四章 战国秦汉考古一、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 1“历史时代”:文字大量用于文献记载和史书的大量出现;简牍、帛书大量出现,成为重要的考古材料; 2进入到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铁器在生产领域取代了铜器和石器,铁器和畜力(牛马)犁耕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 3 在社会经济方面,冶铁技术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青铜器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主要作用,漆器制作技术崛起,陶瓷业也获得相应发展; 4、城市和商业发展迅速,金属铸币开始出现; 5、墓葬形式除流行三代以来的竖穴土坑木椁墓以外,新出现横穴的砖石墓和崖墓,玉衣随葬代替以前的用鼎制度。二、战国文化(一) 燕下都遗址 1.位于河北易县城东南。 2该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约4000米,东西长约8000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主体,西城是军事性的附郭。宫殿区出土有高达74.5厘米的青铜铺首及兽面纹半瓦当、陶排水管道等。3“人头墩”的发现: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达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其中均埋葬着大量人头骨,( 2000余个)距今约有两千多年。(可能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大胜时从战场带回的齐军首级。)(二) 邯郸赵城遗址1、位于河北省邯郸市。2、由位于西南的宫城(习称赵王城)及东北的郭城组成。 宫城包括东、西、北3座小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达505万平方米。西城中部偏南的龙台,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5米,现高19米,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夯土台基。 郭城为居民区,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800米,东西宽约3200米,城内发现有冶铁、制陶等手工作坊遗址。 (三) 楚都纪南城 1东周时期楚国郢都遗址,因在纪山之南,俗称纪南城,从公元前689年到前278年一直为楚国都城。位于荆州古城(江陵)以北5公里处。 2、纪南城是战国七雄之都保存最为完整者,被史学界誉为不可多得的“完璧”,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3、纪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城垣保存完好,高出地面3.97.6米,城墙底宽3040米,墙外有城濠,城墙上有城门。城东南部有84座夯土台基,发现较大型的、有封土堆的楚墓约1500座,小型墓5000余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精美文物。(四) 郑韩故城 1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及韩国都城的遗址。位于河南新郑市区。 2城址的平面分布不规则,城墙周长约19公里,至今保存完好,最高处可达18米。分东、西两城。西城为宫城,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基址。东城发现有铸铜、铸铁等作坊。 31923年在西城南部李家楼发现春秋晚期郑君墓葬,出土莲鹤方壶等精美青铜器。 4、2001年遗址西南部挖掘一座大型车马坑遗址,长米,宽米,深米。内有2辆豪华实用车和四十具以上马骨。当为郑国国君墓的陪葬坑。该车马坑级别之高,国内罕见。52002年3月发现有随葬九鼎八簋的 “中”字形大墓。墓长达45米,其中墓室长13,宽10.3米,墓室有三重外椁,一层内椁,通往墓室有南北两个墓道。(五) 曾侯乙墓1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1978年发掘。 2为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墓葬结构(由上到下):(1)封土堆(已被夷平);(2)墓坑(长21米,宽 16.5米,深13米,总面积220平方米)(3)经夯打的填土(五花土);(4)一层石板(5)黄褐土和青膏泥相间的夯层(厚2.2米);(6)木炭层;(7)竹网、丝帛、篾席层(8)木椁四周与坑壁的空隙里填充木炭(6万多公斤木炭)(9)坑内置木椁,木椁高3米以上,由171根方木垒成,共用木料380立方米。 (木椁盖板上有一直径0.5米盗洞,以致木椁内满是淤泥和积水)(10) 木椁结构:被分隔成北、东、中、西四室,东室:9.5米 4.75米,为墓主“寝宫”,放置墓主特大型漆绘双层套棺(棺面绘满花纹图案)(墓主为45岁男子)和8具陪葬棺(皆年轻女子),以及一些乐器和兵器,和一件绘有28宿名称的天文图的箱盖中室:9.75米 4.75米, “礼乐宫”,内有大量青铜礼器(九鼎八簋) 及100多件乐器(编钟64件,编磬32件,以及鼓、琴、瑟、笙、箫、笛和葫芦丝等),上有“曾侯乙乍” 铭文北室: 4.25米 4.75米, “武器库”,放置兵器、车马器、甲胄等, 2件高1.3米、重300公斤铜缶, 240 多支竹简(6600 字,记载随葬品情况)西室: 8.65米 3.25米,放置13具女性随葬棺3出土文物:随葬品极其丰富,多达15404件:(1)青铜器6000余件,总重量10.5吨,其中重要的有曾侯乙成套青铜编钟:共64件, 最大一件高153.4里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一件高20.4厘米,重2.4公斤;整套编钟共重2567公斤。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由6个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支撑.钟面浮雕精美花纹,有篆体铭文,共2800余字,内容除“曾侯乙乍” 外,都为音乐方面的标音和乐律。每件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代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于同一音列,总音域包括五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两端各少一个8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可以任意旋宫转调。至今仍能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音色优美动听。(推翻了“中国的七声音阶从欧洲传来”的传统观点,丰富了我们对先秦乐律学的认识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的重大发现。一对大尊缶:一高1.26米,腹部直径1.1米, 重327.5公斤;一高1.25米,腹部直径1.1米,重292公斤)尊盘:由尊和盘两器组合,出土时尊置于盘中;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重9公斤;喇叭形口,口沿上饰玲珑剔透的镂空纹;颈部附饰四豹形爬兽,四兽之间有四瓣蕉叶;腹及圈足于浅浮雕及镂空蟠螭纹上各加饰四条高浮雕虬龙。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重19.2公斤;口沿外折,附镂空蟠螭纹,沿上有可做把手的四长方形耳,耳下两侧腹部饰扁形镂空龙形饰,四耳之中皆有一立体蟠龙攀附;下附四龙形蹄足。口沿用失蜡法制作,巧夺天工,复杂精细的镂空装饰,多层次的镂空结构,反映了我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技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冰鉴:由方鉴与方尊缶组联而成,鉴底弯钩与尊缶底部的榫眼紧密扣接,分合自如,满身饰精细花纹,鉴上置镂空盖罩。尊缶内可以盛酒,鉴、缶间置冰用以冰酒。此器物集实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实属罕见。(2)众多精美的漆器:墓中出土重大精美的漆木器,如彩绘描漆豆、鸳鸯漆盒、彩绘梅花鹿等,特别是一件绘有28星宿名称的天文图的箱盖,在科技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箱盖一端绘青龙,一端绘白虎,中心朱书一个象征北斗星的大“斗”字 ,围绕“斗”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一圈用篆文书写的二十八宿古代星名。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二十八宿全部名称的最早文字纪录。(3)240 多支竹简:共6600字,主要记载随葬物品的名称及数量(“遣册”)(六)平山中山王墓1、战国晚期的中山国王陵。位于河北平山城北的灵山下。2、中山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小国家,建国时称为“鲜虞”,以后改名为中山。3、王陵地面封土上建有享堂,附近有陪葬墓、车马坑及船坑等。出土随葬品1.9万余件。其中有青铜列鼎9件、编钟14件、编磬13件,还有中山王陵兆域图铜版等。其中一鼎刻铭469字,记载了中山王世系及公元前316年中山参与伐燕的史实,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两墓出土的错金银龙凤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银首人俑铜灯、错银双翼神兽、虎噬鹿屏风座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七)战国简牍帛书1.简牍帛书介绍 简牍是竹简和木牍的简称,是以竹、木片为载体的文字的表现形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简牍起源于商周时期,战国以后使用更为广泛,到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的广泛使用而被取代。 帛书是与简牍同时应用的文字载体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由于材料昂贵,多为上层使用,不如简牍广泛。2 考古发现的战国简牍帛书 我国考古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简牍帛书,始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比较重要的简牍帛书有:长台关楚简229枚、九店楚简344枚、随县楚简240多枚、包山楚简448枚、郭店楚简804枚、新蔡楚简1300余枚等。郭店楚简的情况:1993年冬,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在一民户的猪圈里)出土竹简七百多枚,(图50、51、53)经整理者的辛勤努力,已由文物出版社于1998年5月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内容包括缁衣、五行、老子、太一生水等先秦儒、道两家的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佚书共十八篇。郭店楚墓竹简的发现,引起海内外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学者的极大关注。三、秦文化(一)秦都咸阳: 1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12年)至始皇统一全国及二世灭亡时期秦国和秦王朝的都城,位于今陕西西安北。2、文献记载咸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分布在渭水两岸,渭河以北主要有冀阙、咸阳宫、兰池宫及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渭河以南有举世闻名的“阿房宫”,供皇帝游玩的甘泉宫和上林苑。渭河穿流于咸阳城的宫殿间。一座宽6丈、长380步的木桥把渭北、渭南联在一起。3、近年来的考古发现;(1)发掘未见城垣,“毫不设防”;(2)宫城位于城北,东西约900米,南北约580米,仅北、西、南三面有宫墙,内发现建筑基址八处。宫东西有手工业作坊,并发现水井百余口。(3)建筑材料、瓦当及战国货币的发现。(二) 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的发现 1秦始皇陵遗址区东约5公里,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 2陵园:(1)陵园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垣周长3870 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2)陵区内的大型地面建筑有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3)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夯筑而成,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4)陵园四周陪葬分布众多,著名的除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 3.墓室(地宫): 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 4.兵马俑坑: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距秦陵东1.5公里。1974年陕西临潼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发现。按照发现的时间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一号坑在南,东西长2l6米,宽62米,面积l3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三个坑的总面积为 22,780平方米。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质战车l8辆,陶马l00多匹。陶俑、陶马身材高大,一般在1.75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5。彩绘铜车马: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的出土,为考证秦代冶金技术、车辆结构、工艺造型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三) 秦代简牍:1云梦睡虎地和龙岗秦简:(1)分别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和龙岗秦墓。1975年发掘出土。(2)共1100多枚。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简文为墨书秦篆 ,有的写于战国晚期,有的写于秦始皇时期。(3)竹简经整理编纂,分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和日书9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秦代法律的文书。这批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可信史料,也是校核古籍的重要依据。 2.里耶秦简: (1)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所出土的秦代的竹简,2002年出土。 (2)简牍出土于里耶古城内的一号井内。井深14.3米,井壁用厚15公分、宽近30公分、长2米多的硬质木版用楔卯结构构成,重重相叠,保存完好。井内出土三万六千多枚秦代简牍。绝大多数为木质,极少数为竹质,均为毛笔墨书。 (3)内容涉及邮传、历术、法律、军事等各个方面,是当时的官署档案,为研究秦代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 “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 四、两汉文化(一)西汉长安城1、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时期的都城遗址,位于现在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2、汉长安城的城墙均为板筑土墙,墙高8米,墙基宽16米。东城墙长5940米,南墙长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每面墙各三门,共有12个城门,墙外有壕沟。3、全城共八条大街,街道平均宽45 米左右。长乐宫位于城东南部,未央宫位于城西南部,桂宫位于未央宫之北,武库居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建章宫在城外的上林苑。 4、近几十年来,对汉长安城的考古发掘正有计划地逐步进行,发现大量极为珍贵的汉代古简及编钟等文物。5、汉长安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东汉洛阳城(三)西汉帝陵1西汉皇帝陵墓,除文帝霸陵分布在西安东郊白鹿原,宣帝杜陵分布在西安南郊少陵原外,其余九座均分布在西安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绵延达百余里的范围内。(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2、主要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和平帝康陵。各陵皆自成一区。3、西汉帝陵的形制:(1)陵垣:每面长370780米;(2)陵门:四面陵垣正中辟陵门,称为“司马门”; (3)双阙:陵门外竖有巍峨的双阙;(4)坟丘:坟丘亦称“方上”, 位于陵内正中;(5)地下墓室:坟丘之下为墓室;(6)陵园内还有寝殿、便殿、陵庙等建筑;(7)陵园附近另置有大量贵胄元勋的陪葬墓;(武帝茂陵的陪葬墓有卫青、霍去病、霍光等)(茂陵博物馆 霍去病墓) (8)陵墓周围建有陵邑 文献记载西汉诸陵于汉末被焚及掘毁。4、阳陵及从葬墓的发掘:(1)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的咸阳原上;(2)阳陵陵园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陪葬墓园、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为“亚”字形(四墓道),座西面东。(3)彩绘陶俑的发现: 帝陵园内多座从葬坑中发现600多件武士俑群(高60厘米左右,造型美观)及木俑、女俑等,还有堆放粮食的仓库,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这是继秦兵马俑坑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四)东汉帝陵1、东汉共12帝,除汉献帝禅陵在河内郡山阳(今河南焦作)外,其余死后都葬在洛阳故城附近,分北邙山和洛河南两个陵区。2、北邙山东汉陵区有5座皇陵: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定陵、冲帝陵、灵帝文陵;3、洛河南东汉陵区有6座帝陵: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4、东汉帝陵和西汉帝陵形制相同一样,也有很多陪葬墓,但规模比西汉小得多。多年的战乱和盗贼的侵扰,已使东汉各陵残破不堪,除近年对光武帝原陵进行了休葺以外,其余多是荒野孤冢,情境凄凉。 (五)两汉其它著名墓葬1长沙马王堆汉墓(1)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仓(二号墓)及其妻子辛追(一号墓)、儿子(三号墓)的墓。位于湖南长沙东郊马王堆乡。(2)墓葬的结构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3)一号墓的女尸:利仓夫人辛追墓 1972年1月16日 此墓深达16米 白膏泥最厚而且均匀 形成恒温恒湿环境 使女尸埋存地下2100多年仍未腐烂女尸50岁,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形体完整,肌肤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出土时女尸浸泡在80升无色透明棺液中. 经病理解剖表明,女尸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然保存完整,而且接缔组织等细微结构保存也较好.这在世界尸体保存纪录中也是十分罕见的.病理检查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马王堆女尸的出土,为研究尸体的保存以及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4)出土文物: 马王堆汉墓之一、三号墓出土文物极多(二号墓被盗):漆器500余件、素纱禅衣(一号墓中出土,长16米,重仅有49克,薄若蝉翼,十分珍贵)帛书,帛画5幅、竹简(1号墓出土312枚,内容为“遣策”;3号墓出土410枚“遣策” ,200枚医书简)等。帛书中不仅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还有华复最古老的医药专著脉法、五十二病方等。帛画中则有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等。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不但品种繁多,且价值极为珍贵,艺术性高、实用性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轰动了海内外。 2.满城汉墓(1)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位于河北满城县陵山上。1968年发掘。(刘胜是汉景帝之子 ,景帝三年 (前154)立为中山王 ,武帝元鼎四年 (前113)卒。窦绾字君须,死年略晚于刘胜。)(2)大型崖墓:墓开凿在山岩中,南北并列,夫妻并穴合葬。 (3)墓葬形制: 刘胜墓长51.7米,最高处6.8米;窦绾墓长49.7米,最高处7.9 米。均由墓道、甬道、南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组成。甬道和南耳室象征车马房,内有车、马等;北耳室代表磨房和仓库,放置石磨和大量陶器;中室模拟宴请宾客的厅堂,有日常生活用器、侍从奴仆俑及出行仪仗等;后室象征卧室,除放置墓主的棺椁外,还有铜器、漆器、金饼和五铢钱等;后室旁边,又有一间代表浴室的小侧室。(4)我国首次发现的金缕玉衣:刘胜夫妻都以金缕玉衣为殓服。玉衣用玉片制成,玉片间以金丝编缀。刘胜的金缕玉衣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用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全长1.72米,共有2160块玉片,金丝约700克。这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葬服,是闻名中外的首次重大发现,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堪称国宝。(5)出土器物: 两墓共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漆器及纺织品、车马、俑、钱币等4200余件。其中长信宫灯(图40)错金博山炉(图42)、错金银鸟篆纹壶(图47)、鎏金银蟠龙纹铜壶等是汉代铜器中的艺术瑰宝。3、杨家湾汉墓(1)西汉文、景时期的两座大墓(4号墓和5号墓),据推测为汉初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葬;位于陕西咸阳市郊杨家湾村,距汉高祖长陵较近,可能为长陵陪葬墓,19701976年发掘;(2)银缕玉衣(3)兵马俑坑11座:位于4号墓南70米处。共有骑兵俑580多件,步兵俑1800多件,舞乐杂役俑100多件,造型逼真,都经彩绘。4、 大葆台汉墓 (1)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乡郭公庄西南,共两座,东西并列。据推测,它们是西汉燕剌王刘旦夫妻的墓。(2)大葆台汉墓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黄肠题凑”,即“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者,天子之制也”。(木椁墓)黄肠题凑由15880根长90厘米、截面10厘米见方的柏木枋垒成的木围墙,题凑外侧围有双层外回廊,内置木俑、车马模型、大量陶器和马、豹等殉牲。题凑内部空间分为前室、后室和内回廊,后室中放置重椁和三层套棺。5.洛庄汉墓(1)洛庄汉墓位于济南章丘市枣园镇洛庄村西,是汉初吕姓诸侯王(吕台)墓, 1999年发现并发掘。(2)主墓室呈“中”字型,长34米,宽近30米,面积为900多平方米。(3)乐器坑的发现:发现和清理陪葬坑和祭祀坑36座,陪葬坑的类型有车马坑、乐器坑、仓储坑、动物坑、木器坑、泥俑坑等,其中以乐器坑的发现最为著名。乐器坑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第一座完整的乐器陪葬坑,出土编钟一套计19件,气势宏伟,声音洪亮,被誉为“汉代第一钟”;发现编磬六套计108件磬总和还要多,为音乐考古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6广州南越王墓(1)西汉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西边的象岗山上。1983年发掘。(2)南越王墓为石室墓,墓室埋在岗顶下20米深处 ,用500多块红砂岩大石筑成,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墓室按照“前朝后寝”规格布局,共分7间。前部三室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及后藏室。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玉器、琉璃器、漆木器、竹器等遗物1000余件。其中以“文帝行玺”金印和“丝缕玉衣”最具价值。(3)关于南越国的历史,史记、汉书都有记载,但多有缺佚。南越王墓的发掘,对了解当时岭南地区的开发及南越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7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群(1)西汉梁国九代梁王的墓葬遗址,位于河南永城縣東北芒山柿園村附近。已发现和发掘西汉梁国国王、王后、嫔妃和大臣陪葬墓20余座,分布于各个山头。19861994年发掘。 (2)墓葬形制皆为斩山作椁、穿石为藏的石崖墓。(3)金缕玉衣的发现:1986年在僖山山顶发掘西汉梁国晚期的一座诸侯王陵墓,内有1000多件玉衣片,玉衣片的穿孔内还留有金丝残段,编缀成一套完整的金缕玉衣(全国第二次出土的金缕玉衣)。(4)彩色壁画墓的发现:1987年1991年发掘了柿园彩色壁画墓。柿园汉墓由墓道、甬道、主室、棺床室、厕所室、沐浴室等8个室组成,主室顶部及南壁有近30平方米的彩色壁画,绘制青龙、白虎、朱雀、灵芝及云气纹装饰图案。填补了我国西汉时期壁画的空白。柿园汉墓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非凡的价值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5)梁孝王及王后墓的发现:梁孝王墓位于保安山南麓东侧,由墓道、车马室、甬道、主室、回廊、排水设施等组成,室内面积700余平方米,容积2800立方米。王后墓与梁孝王墓南北并列相距200米,由东西2个墓道、1个南通道、3个甬道、2个主室(前后宫)、回廊和34个侧室组成,东西全长210米,最宽处72.6米,墓内最高处4.4米,室内面积1600平方米,总容积6500立方米。是迄今所见西汉时期规模最大的石崖陵墓。(6)梁孝王墓前陵寝建筑基址的发掘:1993年发掘了梁孝王墓墓门前台面上的陵寝建筑基址,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面积约有6600平方米,外有围墙、壕沟,中有广庭、大殿、中殿,后有生活区之便殿,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坐北面南,前后照应。此项发掘成果填补了全国西汉诸侯王陵陵寝建筑遗址的空白,于1994年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称号。8、汉代的画像石墓(1)汉画像石是汉代雕刻在墓室、祠堂、神阙等建筑构件上的石刻画。(2)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末期,东汉时得到发展和普及,墓主大多是东汉时豪族显贵。(3)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分布于山东及苏北地区、河南南阳及湖北襄樊地区、陕西北部、四川等地区。(4)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是宣扬儒家思想的历史故事,反映图谶学说的星象、祥瑞图,以及与墓主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宴饮、舞乐百戏、狩猎斗兽图。是我国研究汉代社会一部“绣像的史书”。9、汉代的壁画墓(1)壁画墓是砖室墓内壁上带有壁画的墓,壁画是用朱砂、石青、石墨等绘出。(2)壁画墓起源于西汉时期,鼎盛于东汉。(3)壁画内容丰富,既有历史故事,又有天象、祥瑞图、仙禽异兽和神话故事等,主要内容是描绘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情景,有乐舞、宴饮、厨炊、农耕、坞壁等。(4)我国所发现的壁画墓:河北望都汉墓壁画辽宁辽阳汉墓壁画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河南新密打虎亭画像石、壁画墓打虎亭汉墓 ( 1 )东汉晚期的大型画像石、壁画墓。在河南新密市打虎亭村西。19601961年发掘。(2)共两座,东西并列,坟丘相连。墓室都采用砖石混合结构,由多墓室组成,墓门前有斜坡墓道,整体模拟墓主生前府第。西侧1号墓是画像石墓,全长26.46米。东侧2号墓是壁画墓,全长 19.8米。画像石和壁画内容大体相似,突出表现墓主生前的豪华生活,有车骑出行、迎宾送客、庖厨宴饮、舞乐百戏、成群牛羊、储粮收租等,为汉代石刻和绘画艺术珍品。10汉代的画像砖墓(1)画像砖墓是一种在墓壁上镶嵌具有浓郁绘画韵味的画像砖的墓葬,集中分布在四川成都平原上,时代为东汉时期。(2)画像砖专为装饰墓室而用,图案模印在砖的平面上,上面又有各种颜色的彩绘。(3)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11徐州地区的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 放在徐州两汉文化中讲(六)汉代的简牍帛书1、居延汉简(1)分布在汉代张掖郡居延 、肩水两都尉管辖的边塞烽燧和塞墙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境内的额济纳河(弱水)流域。年代约自汉武帝末年到东汉中叶。(2)共两批:第一批发现于1930年,1万枚左右。第二批发现于19721976年,1.9万多枚。内容丰富,大致有诏书、奏记、檄、律令、品约、牒书、爰书、符传、簿册、书牍、历谱、术数、医药等。(3)收录于居延汉简和居延新简。 2敦煌汉简(1)河西疏勒河流域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因最先发现于敦煌,故名。实际出土地点包括汉代敦煌郡和酒泉郡,即今甘肃敦煌市、玉门市和酒泉市。(2)自19071988年共发现8批,总数2485枚,收入敦煌汉简一书中。(3)敦煌汉简大部分是敦煌郡玉门都尉和中部都尉及其下属各烽燧的文书档案,为研究汉代敦煌、酒泉二郡的屯戍活动乃至西汉时期的中西交通和社会历史部问题,提供了一批十分珍贵的新史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3马王堆简牍帛书4、 银雀山汉简 (1)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出土的竹简。1972年发掘出土。(2)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其中1号墓出竹简(包括残简)4900多枚,内容包括若干种先秦古籍及古佚书,其中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晏子、六韬等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5、尹湾汉简(1)江苏连云港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汉墓中出土的竹简,时代为西汉中晚期和王莽时期。年发掘出土。(2)简牍发现于第6号墓中,墓主为东海郡功曹史。墓中共出土简牍157件,计有竹简133枚,木牍24方,所载汉字约4万。主要内容,一是东海郡政府文书档案,二是术数历谱,三是私人文书,四是汉赋佚篇神乌傅。(3)这批简牍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西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多属首次发现。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七)徐州两汉文化 徐州两汉文化 徐州的历史:彭祖故国 项羽故都 刘邦故乡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四位下邳王汉墓(北洞山第二代楚王墓、狮子山第三代楚王陵、驮蓝山第四(五)代楚王陵、龟山第六代楚王墓、东洞山第八代楚王陵、土山东汉彭城王陵等)汉兵马俑(我国三处出土兵马俑的地点之一)汉画像石(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目前徐州地区出土汉画像石700余块)“两汉文化看徐州”1汉墓 西汉时期诸侯王墓在结构上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山坡或平地上深挖竖穴墓坑、坑内构筑木椁的竖穴土石坑木椁墓(北京大葆台 “黄肠题凑”木椁墓) ;第二种是在山坡上开挖墓坑并用石头构筑墓室的竖穴石室墓(广州南越王墓);第三种是凿山为洞、因山为藏的横穴崖洞墓(满城汉墓、永城梁王墓)。徐州地区的诸侯王墓属典型的横穴崖洞墓。(1)狮山楚王陵 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的第三代楚王刘戊(或第二代楚王刘郢客)的陵墓。位于徐州东郊狮子山村。其西侧300米远的汉兵马俑则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a兵马俑坑的发现: 1984年12月附近民工在此取土制砖时发现 分布于六条俑坑,总数四千多件的陶兵马俑群 包括步兵和 车兵 2004年9月又发现150余个彩绘兵马俑和一批兵器、青铜器 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史有着重要的意义b楚王陵的发现: 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 陵墓坐北朝南 入口处在山南坡上 主墓室深嵌入山体主峰之中 南北总长117米,东西宽13.2米,总面积850余平方米,凿石量5100余立方米,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甬道、耳室和墓室组成。墓曾被盗,盗洞由天井直至地宫大门。c墓中出土了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金缕玉衣 雕龙玉璜、弦纹玉环、雕花玉卮、螭虎纹玉饰等玉器 楚王遗骨d墓主的身份问题:第三代楚王刘戊或第二代楚王刘郢客(2)北洞山汉墓 北洞山汉墓位于徐州北十公里茅村乡洞山村,1986年发掘。 a该墓坐北朝南,前有墓道、甬道,甬道中用巨石堵塞。主体建筑有侧室、耳室、前堂、后寝间,附属建筑共计11间,有储藏室、更衣室、浴间、厨房、井、灶、厕所等。 b.金缕玉衣:有金缕玉衣的玉片五六十片 七、八万枚半两钱 “楚宫司丞”、“虹之左尉”等铜印c彩绘陶俑:共二百二十二个(3)龟山汉墓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西北郊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夫妻合葬墓(龟纽银印章的发现)。1981年2月由附近农民采石发现。 a、为南北两座并列相通的合葬墓,其中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之墓。b、墓葬长度为56米,高178米,宽16米,甬道口由塞石堵塞,甬道沿中心线开凿,误差仅5mm;二甬道水平误差仅8mm,夹角仅20。 c、共有15个墓室,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总面积700余平方米。(4)土山东汉彭城王墓 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云龙山北麓,为东汉某代彭城王的墓,是1969年发现。A、1970年南京博物院清理发掘了二号墓,墓中共清理出土文物近百件,其中,银镂玉衣、鸟兽饰铜壶、鎏金兽形砚、雁足灯等,均属珍贵文物。轰动一时的一件完整的银镂玉衣,全长1.7米,2600余片玉片被银丝串连而成。B、1977年在二号墓南侧,发现另一更大规模的墓,编为一号墓,从规模看,该墓应为主墓,2002年意外发现的一枚彭城王印章,成为考古专家判断墓为东汉某代彭城王墓的佐证。c 、2002年11月在土山西北30米处发现陪葬墓。D、2004年10月19日,新的一次发掘又重新开始。2汉代陶俑 西汉楚王及贵族墓中出土的大量陶俑,有兵马俑,有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