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文化随笔10治神 所谓治神,本是中医的一种针法,指通过调制精神,使心态专一,然后可以用针。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了五种针法:“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bin)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大意是说,有五种针法:一是治神,二是知养身,三是清楚药物的情况,四是知道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五是清楚脏腑气血的诊疗情况。其中养身就是养生。 “治神”是非常重要的。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专意一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说明了针刺治疗中“治神”的重要性。 其实,这五种方法不仅针对针灸医师,对其他医师甚至非医师同样适用。特别是急症医师在抢救病人时做到紧急而又从容镇定很重要。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治神”呢?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tun)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这里的抟精神就是治神。大意是说,我们效法天地之德,就会使自己的阳气稳固,外邪难以侵害,内心就会安祥、宁静而灵明(神明),清楚事物的规律和运转情况。譬如我们在诊疗患者时怀着一颗慈悲救人的心,自然不会浮躁。 与“治神”相反的是乱神(神明之乱)。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大意是说,自己的内务(衣服、被褥)不整洁,好说恶语,言行不分亲疏,这是神明之乱。这虽然说的是病人的情况,但是细一分析,对于正常人似乎也适用。一个注重“治神”的人,就应该注意自己内务的整洁,衣服自然得体,起床要及时叠被子,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威仪)。其次注意言行要自制,要根据场合和与对方的亲疏程度而决定自己的行为,不要使用恶语。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大意是说, 阴阳之理是天地之大道,万物运转的纲纪,事物变化的缘由,生灭变迁的根本,也是神明所依赖的府库。所以,要想“治神”,就要清楚阴阳之理,保持“阴平阳秘”的中道心行。 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了几种守神的方法,即真人的“独立守神”,至人的“积精全神”和圣人的“精神不散”。所谓“独立守神”,就是心胸与天地合一,“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所谓“积精全神”,就是自身道德主动与天地之德相合,“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所谓“精神不散”,就是主动避免自身道德与天地之德相违背,“无恚嗔之心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 总之,守神的方法就是心态定于一正德中。只有这样,行为处事才能从容而安祥。中医文化随笔11一气 中医认为宇宙是由“气”这种物质组成的,宇宙充满了“气”,“气”也构成了万物,这就是万物“一气”之说。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大意是说,“气”的运行过程中,开始有生化的功能,散而聚合成有形的物质,分布可以养育万物,终止则发生质的改变,这就是万物“一气”一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气”这个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是“一气”整体的。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2、天地人三才也是“一气”整体相通的。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3、人与万物也是“一气”整体相通的。金刘完素素问病机玄病式药略:“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 4、人的身体也是“一气”相通的。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5、中医甚至认为人的情绪(心理状态)、病理状态也是一气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 6、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也是“一气”相通的。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气合而有形。” 7、由“一气”的运动而演化出阴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大意是说,在事物“一气”的基础上,属于“躁、生、杀、化气”等功能性质的为“阳”,属于“静、长、藏、成形”等功能性质的为“阴”。 8、由“一气”的运动可演化出万物。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大意是说,宇宙的本原之“气”是万物的起源,万物因此而生出。 中医里,“一气”的观点很重要。它所强调的“治神”、“守神”就是体察、合于、守持住这种状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说的就是守持人体的这种整体状态。 圆觉经略钞:“一气者,道之所宗,阴阳天地之根本也。以喻自性清净之心,未起染净已(以)前,诸佛众生平等不二,一切诸法莫不皆由此心而生,故以一气喻一心也。”所以,古时修养者常用一气比喻一心(自性清净之心),体察并领悟人自身以及与天地万物整体相通相融的特性。 黄帝内经灵枢动输:“故阴阳上下,动也若一。”人在行为上也应保持整体性,注意“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这样才能达到形与神合(俱)。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文化随笔47气化 由于中医认为事物“一气”(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1一气),所以,中医的气化,就是“一气”的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事物的生化、成形、繁育、象变等“一气”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大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1一气)。 2、事物“气”的升降出入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大意是说,如果事物的出入、升降等气机变化停止了,那么事物就无法进行运动变化,功能也陷入孤危的境地。所以没有出入、升降等气机变化,就没有生、长、壮、老、已和生、长、化、收、藏的状态。 有没有不生不化(或不生不灭)的状态呢?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大意是说,黄帝问:有没有不生不化的状态呢?岐伯说:这是与大道合一的人,也就是只有“真人”处于这样的状态。言意真人达到了身心所行合于宇宙虚空、内外一如的生化动态平衡状态。 所以真正的“不生不化”实际上是合于规律、随内外条件而自然变化不停息的“生”、“化”,是动态的平衡。 3、自然界六气的运动变化。 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各从其气化也。” 4、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互相影响。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 5、肾气(阳)的温煦功能。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肾阳的气化功能对膀胱所藏津液进行蒸化和排泄。 6、三焦的通调水道功能。 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大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7、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大意见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要想保持人体气化功能的正常,就要保持精神和脏腑功能的正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而“心藏神”,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所以,只有通过调心(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3养心)来驾驭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使体内脏腑等的气化功能正常,才能使身心真正健康。 中医文化随笔65魂魄 中医是怎样讲述魂魄的呢? 魂魄在中医里是没有迷信色彩的。什么是魂魄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魂。它是一种物质,其本质是精气。论衡纪妖:“魂者,精气也。”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精气,而是精气的外在变化形式和功用。周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它是如何变化的呢?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它的表现是随着人体内的“神”而往来。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可见,“魂”是“魄”的属于阳的功能。 那么什么是“魄”呢?说文:“魄,阴神也。”可见它是人体的阴神。而由于“魂”是“魄”的属于阳的功能,而魂本身又是精气,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所以我们认为“魂”应该是阳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魄则是阴神,是由人的精气(形)所化趋向于属于“阴”的功能的神。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其注:“形也,既生魄。”其疏:“附形之灵为魄。”国语晋语:“魄,意之精也。”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由此可见,作为人的“神”,属于阳的那部分功能的是“魂”,而属于“阴”的那部分功能的是“魄”。它们的本质都是物质,都是精气。魂魄神三者的关系是:“神”是本体(本性,参见中医文化随笔63本性),魂魄为功用,其中阳神为魂,阴神为魄。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魂魄不散,专意一神。”也就是说,所谓守神,就是守住神的本体(本性),魂魄的功用也归于本体中。 中医认为魂魄藏于脏,黄帝内经灵枢经水:“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其中“肝藏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大意是说,肝脏可以使人承受疲劳,藏魂。同时认为“肺藏魄。”“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如何驾驭魂魄呢?首先就要调节保养好五脏,因为魂魄藏于脏。 其次,要注意调节精神。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所以,要注意养神。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大意是说,阳气中精华的部分养神,柔和的部分养筋。所以要注意人体内阳气的培养。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效法天德就可以培育阳气。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所以,要注意调节情绪,喜怒不节就会耗损阳气。 黄帝内经灵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人心有所记忆,储存是为志意。所以,只有不断谦虚进步,变得越来越文明、越理智、越有自制力,才能使意志力不断得以提高,从而更好地驾御精神、收摄魂魄、合于四时气候、调和喜怒情绪。 中医文化随笔48化气 所谓化气,字面意思就是化成“气”。中医的“气”是指无形的作为“气”的物质。所以化气就是生出作为物质的“气”的功能、过程或结果。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大意是说,“化气”属于阳的性质,“成形”属于阴的性质。这里说明了作为有形的物质和作为无形的物质“气”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二者本身是一种物质的两种表现形式或两种状态,“聚则成形,散则成风(气)”。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里的“气”是指“一气”,并不仅仅指空气。这段话进一步说明了化气与成形之间的关系。就人而言,中医认为,与天地一样,形体与无形的物质“气”的关系也是如此。清 喻昌医门法律:“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形也,岂不巨哉!” 除了形体与无形的物质“气”的关系外,人体的有形的精、血、津、液和无形的物质“气”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清陆晋笙景景室医稿杂存:“其气所化宗气、营、卫,分而为三。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化为气。”就是对气化与化气过程的概括。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的气化运动,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过程。 在人体中,其实水谷同样可以化气,当然一部分作为糟粕排出体外。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大意是说,上焦从五谷中生发出可以熏肤、充身、泽毛的物质“气”,就像雾露灌溉自然物质那样。清程杏轩杏轩医案续录:“水可化气。”清唐容川血证论:“气生于水。” 从“聚则成形,散则成风(气)”中,我们这里再着重谈论一下精与气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归精,精归化。”是说,气可以凝聚成精,精也可以化生成气去温煦、奉化全身。肾精所化之气叫做肾气(肾阳)。肾精不足,则肾气(肾阳)不足,那么温煦、奉化全身的机能就会下降,身心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大意是说,阳气中精华的部分营养“神”,柔和的部分营养筋骨。所以,大量耗损*就会伤害肾阳,影响到人的精神和筋骨,使人感觉到精神萎靡不振、腰酸体乏。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通“技”)巧出焉。”大意是说,肾主管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技巧。所以,大量耗损*就会影响人在适应劳动强度方面的能力,运用劳动技巧的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会下降。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生骨髓。”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诸髓者,皆属于脑。”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所以,频繁耗精,会影响到骨髓和大脑,会使人思维、记忆力下降,大脑“空虚”混沌,腰背筋骨酸痛无力。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保精和养肾(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6保精和中医文化随笔14养肾中医文化随笔39鬼神 关于对待鬼神的态度,中医的论述有很多。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大意是说,人应该找到真正的自我,要正认主人公,不要把自己交给鬼神,不要迷信鬼神。拘泥迷信于鬼神的,不可与其谈论“至德”大道。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大意是说,我们效法天地之德,随缘而生妙用,随缘犹如事物与它的响声和影子一样,这就是合于“道”。合于“道”要找到自己的主人公,不是将自己交给鬼神。这样自己才会真正地自由。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大意是说:黄帝说:现在您所说的,病人自己都是清楚病因的。如果没有遇到外邪,情绪也没有受到惊恐等重大波动,突然就有病了,是什么原因?是不是鬼神在作怪呢?岐伯答:这是以往的邪气存留在体内一直没有发作的原因。又由于病人在情志上有所厌恶和羡慕,所以导致血气内乱,正气与邪气相搏。因为病因很隐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看上去好像鬼神一样。 可见,中医是否定鬼神之类的的迷信思想的,主张让真正的“自我”做主,不忘失真正的主人公(自我)。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大意是说,黄帝问:有的病通过祝由就治疗好了,不是鬼神作怪,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岐伯答:过去的巫师,因为知道百病克除的方法,事先清楚了疾病产生的原因(如性情心理上的原因),所以通过祝由心理治疗的方法使疾病治愈。 中国医学大辞典:“祝由:古治病之法,祝说病由,不劳药石也。”可见,所谓祝由,就是通过说明疾病原因而进行治疗的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又作“淡”,安然;清静)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大意是说:往昔古人处于原始社会状态,居于禽兽之间,本能地进行避寒避暑的活动,内心没有什么贪慕,外没有名利的羁绊,这种恬静的世间,邪气不能深入。所以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只是通过移精变气的祝由方法就可以治疗疾病。而现在的人不一样,内有忧患,外伤形体,又不遵循四时变化,逆于寒暑的保养。所以,外邪数至,经常有虚邪之患,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小病也会加重,大病会引起死亡。所以,祝由是难以解决的。 这段话告诉了我们:淡泊名利,去除欲望,中道行事,顺于四时,就有利于防治疾病。中医文化随笔80神秘 关于神秘主义,我们应该引起注意。有的人因为宣扬神秘主义而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的,或者真的成了神经病人;而有的因为没有所谓的什么神秘现象而感到自卑。到底应该不应该搞得神秘兮兮呢? 万物的功能能力,实际上是阴阳本体的功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清楚了人的能力产生的本质也是因为“阴阳”这一本体。各种能力的产生也就从本质上觉得不足为奇了。因为“阴阳”之理是普遍而不神秘的道理。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大意是说,阴阳之理不仅仅贯穿于十种事物,而是贯穿于百种、千种、万种和更多,然而本质是一样的。我们效法阴阳之理,就要效法天地之德,阴如天地恒常之守德,阳如天地长养万物而用德。而天地之德是最平常的,但其功劳、道德却是很大的,而其中丝毫没有神秘的因素于其中。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合于人类社会正常的善因缘,不可追求幻觉,也不可随着所谓的幻觉走,不要追求所谓的“鬼神”奇异现象,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人(平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中医认为精神魂魄都具有物质性,而没有神秘色彩(参见中医文化随笔48化气和中医文化随笔65魂魄)。 有的人看上去很有能力,很特别,实际上那是他勤奋钻研、持之以恒专攻一门的原因,也没有什么可神秘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加强学习,包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他人的良好技能与品质的学习,对自己不足的反省,由此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与能力。 宇宙是无限的,而人的认知能力却是相对有限的。所以人应该注意否定之否定的哲理,不断地认识宇宙,认识人生,而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所以人就要不断地对宇宙、世界和人生进行探索。探索的过程也是破除事物神秘性的过程。但是探索的方法也值得探讨,也不应该进入神秘之中。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真正擅长开始的人,一定会善始善终;真正擅长近处的人,也一定知道远处怎么样。这样的人,他在任何时候都对“大道”不感到迷惑,这才是真正的“明”。所以,在探索真理的征途中,我们要注意“善始”和“善近”。从现在做起,从脚下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与能力,只计耕耘,不计收获。只要持之以恒地谦虚、努力,而不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也就会真正清楚什么是“终”、什么是“远”,任何时候也没有所谓的神秘,无论是方法、过程还是结果。这样的人才是生活在社会的上真正聪明人。中医文化随笔63本性 关于本性,中医有一定的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这里的“神”就是对人的“本性”状态的描述。这段话大意是说:如果对“神”进行体察的话,那么我们要知道,它的本体不是通过耳朵所能够听到的,但是可以通过“心目”感受到。所谓的心目就是内心从迷幻中解开,领悟到了万物一体的本质,从而产生了更为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对烦恼执著的感悟,对“本质”的体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因为它超越了相对概念。但是,“心目”可以体悟得到它,好像混混沌沌,但是又似乎有天地合一的独一光明之感。这是感觉,就像风吹云使阳光显得更加明媚一样,通过去除烦恼而体悟到了光明的本性,从而了悟到了超越相对概念的智慧,“慧然独悟”。 中医认为,这种“神”是物质性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同时又认为是先天性的,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神”(本性)在本质上是超越相对概念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生不灭”或者叫做“不生不化”。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大意是说,黄帝问:有不生不化的人吗?岐伯说:熟悉这个问题了吗?其实与道合同,真正达到不生不化的只有“真人”。 那么真人是什么境界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大意是说,上古有真人境界的人。他们因为体悟到了本性与宇宙的合一,从而提挈天地;体悟到了本性在本质上超越了阴阳的对立,而把握阴阳,做到中道行事;他们呼吸着宇宙天地的精气;由于体悟到了独立而与天地融通的本性,所以独立守神;由于体悟到了本性的整体性,所以做到形神相合,肌肉若一。所以,他们能够“不生不灭”。这就是“道生”。 这种“不生不灭”、“不生不化”是动态的平衡,而不是机械静止的,否则就是顽空死水了。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大意是说,如果是机械地不生不化,那么就是事物的死期了。因为事物是生化的器宇,事物分散了,这个事物的生化也就停止了。 事物本质上的“不生不化”处于动态平衡,体现在事物的“生化”上。其动态是“出入”、“升降”,其外在变化结果则表现为“生、长、壮、老、已”或“生、长、化、收、藏”。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两方面的修养: 1、在内则守住纯洁的本性。“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2、在外则合于自然与社会,中道而不偏激,随缘而生妙用,自己内心不退缩、不颓废而“生”自己,不断利益他人而“生”他人,从而做到生生不已。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大意是说,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合于天地、四时、社会等环境,所以身体健康而没有什么奇怪的病,与万物相融,随缘而生妙用,从而生生不已。出神入化:“治”字之左为水形,右上为厶,右下为口。甲骨文的“厶”为绳套之形。乃作为捕捉与牵引动物之用。寓统摄与引导之意。引导水则水从,引导口则口从。水治口治,国乃治也。治之本义为引导。今所谓治病实为斗病,而绝非治之本。治道有神治、气治、形治之别,又各有治神、治气、治形之异。其法有调治、刺治、药治之众。针刺、推拿无疑为形治。但形治必得合于神气。其上为治神,中为治气,下为治形。如能和神导气运形,乃统贯三元使之通。素问宝命全形论之“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此运针开窍之神也!“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此经气往来之象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之“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此诊道之神诊也。素问移精变气论之“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此治道之神治也。诊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诊”,治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治”。不知神诊,不知神治,不可为工。潜心内视,自在如一,禅思定慧,悟圣心法,始入医道之门径。从容玄同,参悟气机,见微知著,出神入化,乃识诊道之正途。法无定法,神用无方,以气化神,以神还虚,方得治道之真谛。来源医行天下移精变气移精变气即是转移人的精神,改变人的性情,以解除心理障爵,传统中医又称为“移情易性”。移精变气一般适用于多疑苦虑,情深恋笃,久慕不遂等心理障碍。 在古代,主要是通过“祝由”方法达到移精变气。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古通“咒”,“由”,“从”也。“祝由”的意思,就是治病不以药方,而以符咒或语言道出病因并给人治病,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素问移精变气论)。由于远古时代科学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畏惧自然力,敬畏鬼神祖先,往往把疾病现象看成是鬼神祖先对自己的惩罚。人们遂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敬畏和虔诚,求得鬼神祖灵的保护、宽宥,以祛病消灾。“祝由”即是其重要方式。从表面看,祝由是同鬼神迷信联系在一起的,但从治疗的本质和效果看,祝由却是和现代心理疗法相通的。汉初枚乘所写的七发,叙述了一个吴客完全运用语言调动起身染重疴、一蹶不振的楚太子潜在的精神力量,使之“涩然汗出,霍然病已”的故事,充分说明了精神力量对身体健康的关系的重要性。 移精变气还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或改变原来的生活环境来进行。例如传统养生家们即把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吟诗作赋等行为方式,视作陶冶情操、排解忧思、解除焦虑的良好手段。传统养生家们还认为;有些人之所以产生心理障碍,是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的。比如丧偶、失恋者的悲思情绪,就是由于触景生情,睹物伤心的。这时,如果有条件,当尽可能地使这些失偶、失恋者暂时脱离原来的环境,或帮助他们改变原来的环境格局和环境气氛,这样便可转移他们的惰性,使他们忧郁的心灵得到调养和抚慰。因此,移精变气,转移性情的方法,当是一种积极的容易被患者接受的心理治疗方法。 现举续名医类案所载“移精变气”或称“移情易性”三例为证。 1名医傅青主(即傅山)曾治一妇人,妇因妒恶其夫有外遇,气郁不畅。一日,忽患腹痛,辗转在地,痛不可忍。傅青主问明病由,便随便开了几味药,让病妇在床前用杵捣药,并言:必捣千杵以上,药效方佳。病妇捣了一阵,腹痛渐消。 傅青主说:“此法为移易性情法,不在于药饵,主要在于移情”。病妇气机不畅,故可出现气逆腹痛。傅青主用移情法,使病人注意力转移到杵药上,这样使原来的气机逆乱逐渐平息了。 2有一男子名沈君之,终日畏死,忧心忡忡,广求巫卜,遍访名医,终是无效。某医者一方面用药治疗,一方面用语言开导,当日病人略觉舒心。次日病人再来诊,某医说:“刚刚占卜过,不出10日必死。”旋即将其留居家中,以壮其胆;又带他去山中拜竭禅师,学习禅法。病者念禅一百天,心病俱除。禅师说:学禅广事,能内忘思虑,外息境缘,不为生死所惑,这是对症下药。 此人病起于畏死,学禅之后,移情于念禅之上,新环境、新接触的人及禅经都使他耳目一新,忘却旧虑。因此,病能得愈。 3有一官员,由京城调到边远地区任职,十余年不得返还。因此,又急又恼,遂成心疾,每次发作,如狂如痴;不发病时,精神不振。有人告诉他真空寺有老僧,不用符药,能治心疾。官员便前去拜访。老僧说:相公之病,起于烦恼,生于妄想。禅家之人,不患妄想之生,惟患斩断妄想太迟。如果不去作过分的追求,怎会产生烦恼?于是,让官员独居一室,扫空万缘,静坐月余,心疾全消。 此例,官员盼望得到重用,施展才干,但又长期不能回朝廷任官,遂生心疾。老僧用禅家之盲,让其消除妄想,扫空万缘。通过静坐月余,移去心头之虑,使病患得愈。据报道,当代美国某学者观察过1300多人的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发现后来患癌症者都是十分好胜、十分要强的人。这些人的情绪易于波动,一遇到挫折便悲观失望。由于无处发泄,形成精神压力,导致机体各方面功能紊乱。这与上例官员的情况很相似。对这种人,移精变气的心理疗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针刺泄气针刺泄气。泄谁的气啊,泻的是执针者的气。当针刺入患者身体的那一刻,你的气,已经通过针传到患者的身上,而患者的病气,也同时进入到你的身体。所以,有的病,你是必须要放弃的。尤其是疑难杂症。清净养心法中医认为,人体内阴阳偏盛偏衰、太过或不及均会导致疾病,只有“中和清心”才会百病不生。因而,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应保持协调,清心寡欲方可养生防病。 祖国医学在发展中形成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并特别重视清心与养生的研究。养生之道,贵在得“法”。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不但要有清心的健康精神,还要有适性适人的养生方法。因此,要掌握中华养生之道,还必须讲究具体的清心之术。 静思冥想法 这是解除心理疲劳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个人可在心烦意乱时,独坐在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环境安静的房间里,双目微闭,深吸气后再慢慢呼出,反复几次,让放松的情感传遍身体各部。然后,运用想象让自己处身于一个令人愉快的自然环境中,尽量体验想象环境中的美好,如海风轻拂、鸟语花香使自己从声音、颜色、气味各方面体验出舒适,然后再慢慢睁开眼睛。 聊天健脑法 聊天既是一项裨益身心健康的快乐活动,又是获得美好心情的一种有效而愉快的手段。在节假日茶余饭后,亲朋好友相聚,合家团圆,吹吹“山海经”,侃侃家常话,无疑是做了一次趣味盎然的脑力保健操。使大脑在和谐氛围里得到一次“健美锻炼”。聊天还能消除积郁,忘却愁苦,使人得到快乐,而乐能怡情,乐能使人长寿。 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政治3.1说课课件
- 2025年中国自动化仪表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高一急救知识培训班课件
- 智能化施工安全防护空白单位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离婚子女抚养权归属与财产分割及子女社会实践协议
- 离婚协议签署及履行监督服务合同
- 离婚协议: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及共同财产清算合同
- 民族特色理发店技师劳务合作合同范本
- 广告内容本地化代理合同
- 职业技能拓展方案设计
- 2025年乡村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2025年轴流冷却风扇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商法学》本科笔记
- 自动生成的文档-202504081202-98
- 华能集团薪酬管理制度
- T/CNFAGS 16-2024绿色甲醇分级标准(试行)
- T/CIE 147-2022空间行波管加速寿命试验评估技术规范
- 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护理
- 借车给他人免责协议书
- 国家能源集团共享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企业报告(业主版)
- 《缺血性卒中脑细胞保护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