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办法.doc_第1页
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办法.doc_第2页
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办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大学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办法1. 参赛对象资格规定(1) 参赛作品的资格要求参赛作品研究的问题必须是跨学科的问题,必须从多个学科角度来加以探讨和研究。“跨学科”的“学科”认定标准为国家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即提交的跨学科作品所探讨的跨学科问题必须是至少从两个一级学科的角度进行探讨的问题。参赛作品必须是距申报日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距竞赛申报日以前两年内完成”是指作品完成最后工作的时间距竞赛申报日不到两年,而非在两年内完成全部工作。以下四类作品不在申报范围内:A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论文);B学年论文或学位论文;C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D获国家级奖励成果。(2)参赛者的资格要求凡2011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并尚在校的全日制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有参赛资格。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考虑到跨学科研究的复杂性,本次竞赛须以团队形式参加。团队成员须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院系(元培学院内按不同院系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也可组队参赛,但不能与所受培养院系的同学组队),最终提交作品的第一、第二作者须分属不同院系。为鼓励本科学生参与跨学科研究,参与本次竞赛的团队成员至少有1名在校本科生。(3)参赛作品的形式规范作品论文以及相关资料的第一语言是中文(发表作品为外文或少数民族文字者,要附有汉语文本),有英文资料的也可附上。社会调查或发明制作类作品申报时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实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照片)等资料。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也可一同附上。2. 竞赛日程安排2010年9月第十九届“挑战杯”系列赛事宣传2010年10月下发有关资助申请的通知,参赛团队上交资助申请材料,开始组织资助资格审核2010年10月至11月举行培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为有意参赛的同学提供指导2010年11月中下旬资助申请审批完毕,召开获资助同学会议,签订资助协议2010年12月中下旬受资助团队提交中期报告,领取前半期资助。2011年3月中旬参赛团队或个人进行网上申报并提交作品2011年3月下旬校级初评(与“挑战杯”竞赛校级复评联合进行)2011年4月下旬举行决赛答辩及公开展示2011年5月下旬举行颁奖典礼并发放后半期资助3. 参赛资助(1)资助数量及金额。在参赛团队中确定10个左右团队获得资助,每个团资助额度1600元。(2)申请及评审。需要获得资助的团队须向“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提交申请。“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组织专家学者审核后,确定受资助团队及相应资助额度。(3)签订协议并获得前半期资助。受资助团队须与“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签订资助协议,并于2010年12月中下旬提交中期报告,同时领取前半期资助。(4)获得后半期资助。获得当届“挑战杯”系列赛事一等奖以上(含一等奖)的受资助团队才可以获得后半期资助。后半期资助将在颁奖典礼后发放。注意:在“挑战杯”竞赛项目资助、特别贡献奖重点课题资助和跨学科大赛团队资助三项资助中,同一作品只能申获其中一项。2011年3月,受资助项目必须参加“跨学科”竞赛。未获得资助的同学同样可以参赛。所有参赛作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评审。4. 竞赛评审作品资格审核由“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组织进行。跨学科竞赛初评与“挑战杯”竞赛复评联合进行。作品须集体申报,每一个学科方向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参赛者所在院系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签章齐全),并在学生科创工作平台(/xskc)上提交(届时会发布详细说明)。评审委员会从各院(系、所、中心)推荐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中统一协调产生,每件作品申报的每一个学科方向上至少有一名专家进行评审。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跨学科创新性、科学性、现实意义和综合权重四方面的因素。5. 评奖表彰(1) 未能进入决赛答辩的作品根据得分高低分别授予“跨学科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鼓励奖。在进入决赛答辩的作品中,综合考虑作品的书面评审得分和决赛答辩得分,以及本专、硕、博比例和学科作品数量比例确定一定数量作品为“跨学科奖”特等奖,同时授予“挑战杯”竞赛特等奖。进入决赛答辩的其他作品为“跨学科奖”一等奖,同时授予“挑战杯”竞赛一等奖。(2) 进入当届“跨学科”竞赛决赛答辩的作品按照“挑战杯”竞赛奖项得分(特等奖作品每件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70分)计入院系在当届“挑战杯”竞赛中的团体总分。其计分方式如下:S(S为作品得分,为项目申报表中指定的项目作者的工作量的百分比)。(3) 由学生科协评出积极组织参赛的学生社团,授予“社团学术科创奖”。(4) 授予优秀的团队荣誉证书,并给予项目资助。(5) 优秀作品将有机会被推荐参加更高一级(首都“挑战杯”、全国“挑战杯”等)的学术科技竞赛。获北京市二等奖及以上的奖励可申请“研究课程”的学分。(6) 有潜力或创意的作品有可能获得我校先进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