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选诗词知识《诗学琼珠》叙语.doc_第1页
编选诗词知识《诗学琼珠》叙语.doc_第2页
编选诗词知识《诗学琼珠》叙语.doc_第3页
编选诗词知识《诗学琼珠》叙语.doc_第4页
编选诗词知识《诗学琼珠》叙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选诗词知识诗学琼珠叙语及对诗词创作的几点体会宝鸡 杨斌作诗读诗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比较高深的学问。它牵涉到语言学、声韵学、艺术学、修辞学、历史学、古文学、典章学、植物学等等不一。没有一个博学多闻、胸中纵横沟壑的铺垫,想要写出篇篇好诗,恐怕是会不得其门而入!然而要窥探诗的门径,一般首先要明白诗要写什么,写诗干什么,这两个相关的命题看似比较现代,其实从诗歌产生的那天起,就开始讨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中国最早的典籍尚书尧典。这也是最早对诗的功用进行定性的名言,也大约是对诗在社会“和谐”中所起极大作用的最为原始描画。“诗言志”于是被历代奉为文论圭臬,近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古代人表达意志、情感的方式非常有限,携带韵味、朗朗上口的诗歌大受人们推崇,是可以想见的。而广泛流传各地的各色诗歌经过官家最高层收集整理钦定发布后,便赋于了“公理”的作用,于是在人们交往沟通甚至诸侯国间外交交涉中,往往以这“诗”为律。久而久之,“不学诗,无以言”大约成为社会共识。所以孔子对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事父事君充实知识,人生还有多少比这更大的事?诗与政治,诗与与社会伦理,诗与社会教育都密不可分了。诗大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似乎对孔夫子事父事君的话作了更深入的发挥性解释,诗的作用与天地、与鬼神都有了关系。有这么些神奇功能,用之事父事君、建功立业何足道哉!春秋战国以诗经为代表的诗的地位高得可以,大家望而生畏,只能学诗用诗,从没有单个人试图作诗者,包括象孔子这样的诗经的增删整理者,也好象没有过自己作诗的想法。这种现象持续后来,倒使离中原文化较远的荆蛮之地楚国,产生了中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他在民间祭祀诗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辉耀千古的名篇离骚。也开了中国个人作诗的先河。个人能作诗以后,诗能够普及了,但诗的庄严感、神秘感渐渐裉去。诗离政治、离治权、离社会逐渐远去了,于是,一些上层人士也逐渐对诗失去了兴趣,诗重新“沦落”到民间。魏晋南北朝时,通俗活泼地反映社会的民间诗歌重新引起了士大夫们的兴趣,同时诗的声调、韵律、技巧、反映社会的特殊功能及忌病等问题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不断研究、归纳、汇总,诗逐步走向完善,一门新的学问也产生了。到了盛唐,能写很好诗的人也就算有大学问的人了,可以坐官了,功名甚至可以通过献诗、考诗取得。天下士子们的学诗、写诗热情极大激发,诗终于走上一个新的巅峰。诗全方位的侵入社会生活,该写的领域都被反复写到了,该使用的手法、技巧都使用甚至被创新了,诗的学问性是越来越深邃了,但这时候诗与官场的紧密度也更甚了,也许这也正是诗能走上高峰的助力剂。此后时代,诗不再能直接取士了,但它还是一门走向仕途需要考察的学问,于是诗的功用归于常态。高峰不再有,但学问终不灭,宛转传了下来。这就是诗作为一门学问走过的路。如上所说,传统诗词有着十分辉煌的过去,但近代以来却命运多舛。“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传统诗词便背负上与旧体制相适应的旧文化的罪名,几乎销声匿迹。新中国建立以后,传统诗词门庭三虚三盈,至今复兴之象未衰。据说目前全国喜好传统诗词写作的约有数十万之众,虽然与总人口相比仍然不足为道,也算有一些小气候了,年产诗作少说也十万有余,超过了至今能搜集到的全唐诗总数。但据了解,诗词数量虽众,质量很高的却较少!原因嘛,还是诗作为一门学问,受到的重视太少,而自娱自乐的成份大了些。宝鸡市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多年来,集体与个人出过的诗词集子也有七八十册了,从本市看大多都具有了一定水平。但放到全省全国看,还是有许多提升的空间。同时近年新会员大量增多,一些人的诗词基本知识都比较欠缺,于是,就要对诗的学问性问题给予必要的重视了。如今写诗的人态度自然要归于平和,既不能自视甚高,也不能妄自菲薄。须知诗既是人人可以涉足的,并不神秘;但也不是谁都可以写出好诗、把它的功用发挥到极致的。其中的途径就只能是苦钻这门学问,有点天赋再加些学问,写诗的门就算可以迈进了。其实也有的人认为写诗应该任其自由发展。自由社会,自娱自乐嘛,何必有那么些清规戒律式的“学问”,这种主张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不可偏废,能出精品总不是罪过吧。中华诗词学会早就提出了精品的问题,并概谓之“精品战略”,是十分有道理的。老会长孙轶青曾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讲话,说得很精辟,摘一些在这里,也算阐明一种观点吧!“什么叫精品?即我们在诗词创作中要求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结合。精品力作的创作,据我看来,有相当的难度,但是并不神秘。我们大都读过唐诗三百首吧。有一句话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说唐诗三百首是一个很好的选本的话,那么,它就是唐诗精品的范本,至少相当一部分符合精品的标准。所以,精品力作并不神秘,只要我们经过努力,许多人都可以拿出精品力作来的。“这些年来,我们在诗词创作里边,精品力作的情况如何?据我看,曾经出现了若干精品力作。比如,我们多次诗词大赛的获奖作品,大都属于精品力作,其中,有些得奖作品同若干唐诗宋词相比毫不逊色。当然,我们现在的精品力作数量是相当的少,有大量的平庸之作,这个状况必须改变。我们要求加强精品力作的创作,而且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提出来,为什么?从全局来看,我们有责任开创诗词新纪元,让诗词有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当代诗词应该更多地出现精品力作,只有精品力作能充分体现诗词的特性、诗词的优势、诗词的社会效应。如果大量诗词是平庸之作,平淡无奇,枯燥乏味,那就不但达不到诗词应有的社会功能,还会倒群众的胃口,造成很坏的影响。“今后,我们如何更多地创作出精品力作呢?首先是我们诗人词家本身要增强精品意识,花大气力从事创作。要按照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的要求做很大的努力。要发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精神。要不厌修改,也不要急于拿出去,努力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韩愈曾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可以说,“精品力作常有,善于鉴别精品力作的人不常有”。这要求我们的诗词组织、诗词工作者、报刊编辑等,学会充当伯乐,善于物色、发现精品力作。我们还要把所有可以用来为诗词事业服务的宣传工具和手段调动起来,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曲艺、演唱、朗诵、诗、书、画等,充分发挥它们的社会功能,用来为精品力作摇旗呐喊,鸣锣开道。这样,我们既可大大促进诗词精品的创作和发展,又可大大提高精品的社会效果。”这是孙老2006年9月的讲话,2009年3月孙老已仙去,把他的话录在这里也算是对这位老人不遗余力振兴中华传统诗词的一个纪念吧。我们编印这本集子就是想比较系统的拣拾一些关于诗的学问上的东西,拿出来给有志于深入钻研诗词的朋友们一个学习的方便,从而使我们的学习气氛浓起来,使我们的精品多起来,使我们能写精品的诗人成群结队地成长起来,以对我们本市的传统文化建设作出一点贡献。这本集子里,有多人于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讲述传统诗词的欣赏与创作,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文质妍媸,各擅胜场,虽有挂一漏万之嫌,但也以企能入所好迥异的诗友们的法眼,以企可以有一个引朋呼类、大快朵颐的快活局面出现。这里选取的有民国时代刘坡公的学诗百法。刘坡公其人的生平事迹,穷尽搜罗,目前竟没有一丝信息,只知道世界书局于民国17年、23年出版过他的这个学诗百法。此后1982年9月上海古籍书店又出版了世界书局版复印本。本书定名学诗百法,专为学诗者指示门径,文字虽务求浅显但有时代特征,体例不厌详尽,但皆点到为止,初学得此,极易领悟。学诗多知道王力老教授的诗词格律,但那书学术性强了些,看了学诗百法自知其妙处!本书共分八大纲:一声韵,二对偶,三字句,四章法,五规则,六忌病,七派别,八体裁。其中又分各子目若干则,共成百法,贵由浅而入深,从五七言古体说起,逐步以五言律绝、七言律绝,以及其他体裁,确实是介绍诗词学问的一个好本子。其次我们还选择了王佐邦著的诗词津梁,王佐邦先生是江苏省南通中学1940年的校友,幼年上过私塾学过对句诗韵。后参加新四军,解放东北时为四野某团政委。退休前为解放军报社宣传部主编,副军职;这本册子,是王老90年代为总政老干部学院几个分院诗词班和总参桑榆诗社讲课提纲的基础上整理起来的。也就是边讲、边学、边整理、边修改出来的。册子曾于2001年12 月由长征出版社出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这个册子的特点是以毛泽东诗论“诗要用形象思维”、“律诗要讲平仄”为纲,参照当代学者有关著作,撰写而成的。通俗易懂,重点部分讲的较为深透,对所列举的传统诗词义、理、特色都作了比较清晰的诠释,较为初学者喜爱,特别对老同志的胃口。因为是讲稿,本书对口头语作了较多的删节。涵天楼诗法讲座是当代诗家钱明锵精心所著,流传也较广泛。钱明锵1935年6月生,浙江苍南金乡人,现居杭州。经济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函授班。现任世界汉诗协会常务副会长,兼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浙江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等七十余个职务。除诗词上的真知灼见外,对辞赋也情有独钟,著有钱明锵赋集、钱明锵骈文集。其中以盘龙城湖成就最高。涵天楼诗法讲座内容丰富,视觉独到,对诗词创作方面的异同有开创性的归纳,条理分明,易于消化吸收,是深入学诗的一好助手,本次编选了最有特色的几章以飨诸诗友们。词学十讲是民国名人龙榆生的作品。龙榆生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公。1902年4月出生于江西万载,1966年11月病逝于上海。龙榆生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龙曾于民国时期先后在暨南大学等校任教授。自 1929 年开始撰写词学论文。1933 年在沪创办了词学季刊,前后共出版十一期,撰有词体之演进等论文、书稿多篇。龙榆生于1934年4月发表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正式界定词学内涵,系统提出词学研究的八个方面。这是当年引导词学界前进方向的一篇宏文。龙榆生本人毕生治词,惜其曾任汪伪南京博物院院长,使得其学术的社会评价大打折扣,晚景也可想而知。著有中国韵文史、唐宋词格律、词曲概论等书行世。自作诗词被焚殆尽。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诗词创作絮语是选自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中华诗词杂志常务副主编赵京战的一篇讲稿和一场改稿会现场发言。赵京战笔名苇可,河北安平县人,1947年10月出生,1966年6月入伍。空军副师职,大校军衔,2002年退休。2003年6月起到中华诗词杂志社工作, 2005年12月在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副会长。他的著作甚丰,主要有: 苇航集、中华新韵(十四韵)(执笔)、诗词韵律合编等。本次选入的这篇讲话,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现代认识和评价新作传统诗词的标准提出了比较权威的思路。路在何方是现代诗词家、名教授蔡厚示的一篇论文。蔡厚示笔名艾特,出生于1928年 江西南昌人。曾任厦门大学副教授、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后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顾问等。是海内外知名的国学研究专家及诗词作家。 著有:文艺学引论上册柳永、元好问、朱熹评传等十数种;刊出文章数百篇、诗词上千首。本编选用的蔡的这篇论文,从另一角度提出了当代诗词创作方向的问题。作为旧体诗词大家的毛泽东选自中华诗词学会青年部副部长王国钦的一篇论文。王国钦 1961年生于豫东尉氏,河南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州诗词常务副主编,这篇论文以较为得力的论据和论证,阐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传统诗词发展前途的乐观态度,廓清了一个历史误区。上述东西体例不一,份量各别,比起一些干巴巴的教本,似乎更耐读一些。并且这里面有作者们精心挑选出的大量好诗词作例,读熟细研了,兴味更是不同。 学海无涯,各有所得。我市经过二十多年的诗词创作过程,成果甚丰,好诗层出不穷,许多诗耐看耐读,题材丰富、立意高深、语言凝练。积累的经验也是有一些了,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明显的。 在借用他山之石时,我们自己也有一些回顾,以为自检。首先从存在问题上看,与全国诗词写作状况一样,我们以为,除过如钱明锵先生所说目前诗词创作的“八病 ”,我市部分诗词写作上还存在以下六个毛病,这其实也是初学者都容易犯的通病: 1、以文入诗。就是把大量的文章、文件中语言文字应用到诗词中去,包括标语、口号、流行熟语、新闻语调等等,使人一看就是文件的翻版或新闻的缩编,这样的东西,有诗形而无诗味,更谈不上意境了。比如“农村人多地域广,资源丰富百宝藏。重抓三农决策高,政策倾斜力度强。”概括不谓不力,但与一段文件有什么区别呢?2、以水调诗。好诗读之如饮醇酒,香郁浓冽;但有的诗水味多酒味少,原因是没有经过很好的提炼,原本抓住重点,四句八句或就说明问题了,偏要兰州的拉面,越扯越长,没有十几句甚至几十句不显功力,实际效果并不好。3、以实垒诗。诗还要讲求一些空灵,讲究一些虚实相间,有的诗就犯了碌碡碰磨盘,实打实的毛病了,满诗的实象堆砌,说一个人,从头说到脚,说一个屋,从门说到桌,讲的是细,但是记叙韵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4、以金镀诗。有的诗,看上去语言很华丽,词句光彩闪亮,但仔细端详,内容很是一般,甚至不知所云,这就犯了只重形式,不管内容的毛病了。其实诗的语言,还是尽量通俗的最好,古代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名诗句,没有不是通俗易懂的,其实通俗诗反倒很难写。5、陈词腐诗。文化较高的初学者容易犯这种毛病,读了很多诗,了解到很多古代诗的语言,没有消化。写现代事物,就囫囵吞枣般的用上了,什么贴黄、什么蒹葭、什么星斗阑干,把太阳叫毁炎,把月亮叫幽阳,把银河叫别浦,一般人不查字典绝对难以理解。6、就地卧诗。诗要立起来,是以立意来支撑的,这个意,也就是意境、意味、意象、意理、情意,没有这些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触动、给人以感受、有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而干巴巴的如同普通说话,甚至味同嚼蜡,这样的诗,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诗是不能躺倒在地上的。与钻研任何学问一样,学诗写诗也要循序渐进。当然真天才另当别论,但循序渐进绝对是常规。我们的体会是,要把握好诗词这门学问,大约应该经过这样六个阶段或境界,即:模仿、规范、技巧、功力、立意和风格。这些阶段或境界,有些在这本书中已讲到,且讲得很详细了,有些是点到了,还应该再补充一下。一、模仿。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试作。书中讲的很多,如何读、读什么,都比较具体,我们体会,模仿阶段先是熟读,最少能够背诵百首左右的五、七言律绝名诗。然后试着仿制写,就如同书法的临帖,间架结构步步模仿。也如有许多人学写词,就是照着毛泽东同志的名词一句一式的模仿,最后也掌握了填词一样。模仿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揣摩,经过熟读熟背的诗,要看古人对一个事物是怎么想,怎么写的,用什么手法技巧写的,明白其中的道理,由感性转为理性,才能运用自如。二、规范。诗发展到近体诗、词和曲,有了许多规范性的东西,最重要的就是韵律、格律、对仗等,这也大约是诗词学问中最基本的东西。所以学诗的人不知道规范是不行的。本书中对这些,作为重点讲了很多很多。想要补充的是他们在讲韵时都没有提到中华新韵,这是时代限制。中华诗词学会在古今韵上提出“知古倡今,二者并举”,我们以为是非常正确的,习惯用古韵的用平水韵,习惯用普通话的用新韵,不强求那一方。但有许多老一些同志没有学过拼音,对四声掌握不太好,怎么办?除学古韵的按书中所写去练习外,可以在每个韵目中掌握几个熟悉四声字,反复念叨,必有成效。比如在“麻韵”中掌握“瓜娃耍大”四个字,它的声调就是“阴、阳、上、去”,好记好念,时间长了不单“麻韵”,其他韵中的四声字也都张嘴就有数了。我们还在中华常用成语中按“四声”找了些来,更便于记忆。如下:山明水秀 飞禽走兽 心直口快 虚席以待英雄好汉 千锤百炼 优柔寡断 妻离子散山穷水尽 翻然改进 安常处顺 风调雨顺花红柳绿 山河美丽 呼朋引类 阴谋诡计鸡零狗碎 矜才使气 三足鼎立 深谋远虑金迷纸醉 斯文扫地 发凡起例 一劳永逸花团锦簇 吞云吐雾 爪田李下 规行矩步山盟海誓 中流砥柱 阿其所好 鸡鸣狗盗光明磊落 高朋满座 膏粱子弟 胸无点墨心怀叵测 高文典册 疮痍满目 獐头鼠目经年累月 积年累月把这些东西念起来,比干巴巴的记四声要容易,时间长了,转四声应该不成大问题。 在讲诗的格律时,社会上的大多数稿本都是先讲七言,再讲五言,这好象不太符合诗的发展轨迹。其实先讲五言应该比较简单,可以由浅入深。而且很多书讲格式容易说式一、式二或A1、B2,各种教本各说各话,往往把初学者搅糊涂。我们体会,其实把五言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分别定为“双仄头式”、“双平头式”、“三平头式”和“三仄头式”四名,既直观又容易记。而七言格式相近于五言格式,根本就不用另起名。三、技巧。本书中谈写诗技巧的章节很多、很精,不必多议。技巧中首推的当然是比、兴、赋,这属于手法一类,还有一个应该是布局,写诗布局得当,则诗的整体观感就大不一样。钱明锵先生讲了八种布局法,我们认为,一般讲四种布局也可以概括。这就是起承转合法,并列组合法,循序契合法和倒叙切合法。起承转合法不用多说,并列组合法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每一句、每一联都是并列关系。循序契合法就是顺序而为,由前到后、由远到近或由远、由头至脚等等。相反,倒叙切合法就是回顾式的,先眼前,再过去。技巧的最主要的方面应该是思维问题,传统诗词的思维轨迹既有同于一般文学艺术思维的方面,又有其大不同处,这在本书中各位大家都没有讲到。诗中思维我们体会到应该有形象思维;跳跃思维;飘移思维;想象思维和求异思维。当然逻辑思维应该是贯总的,没有逻辑思维,一切将是紊乱、含混不清晰的。形象思维是要把诗绘成一幅画,让诗句描绘的事物生动活泼起来。杜甫的绝句就是典型代表。跳跃思维是诗特色下的独物,诗句字很少,表现的信息要多,必须抓住重点,省略过程,贾岛的寻隐者是典型代表,“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去深不知处”。不能按一般思维去顺序写全过程,否则二十个字就放不下了。飘移思维是把思路从所叙处移开,给人以无限遐想。比如崔颢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再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是后一句从主题上飘移开来。看似与主题不相干,却加深了主题的韵味。跳跃思维和飘移思维相同之处都是跳动,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高跳后还是落在主题轨道上,而后者却是落在主题之外。但虽落在主题之外,却能对主题起到不可替代的衬托作用。第四是想象思维,写诗必须想象力丰富,包括夸张。“孤臣白发三等丈”、“燕山雪花大如席”、“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等都是,想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无中生有”,后者是“以实写实”。第五是求异思维,相同的题裁不能人云亦云,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写一个乌江项羽,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写的都各具特色。四、功力。功力其实不是一个阶段就能练出来的,它应该贯穿于始终。功力上首要的当然是对语言的驾驭程度,尤其是古汉语的熟练程度,古汉语比较简洁,是在诗词中用的比较多的语言。诗的语言不同一般语言,它应该是书面净化语言,即口语不般入诗;凝练美化语言,即字句是经过提练修饰了的;通俗优化语言,即使用的语言不能太生涩也不能太土;特殊结构语言,比如名词并列、语序交错、主谓宾互换等。功力的再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写法上,我们以为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以形写神,即在描摹形象中写出其神韵来,达到形神兼备;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