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青光眼-中医难病诊治.docx_第1页
原发性青光眼-中医难病诊治.docx_第2页
原发性青光眼-中医难病诊治.docx_第3页
原发性青光眼-中医难病诊治.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发性青光眼-中医难病诊治青光眼,是一种由于眼内压升高而引起视乳头凹陷,视野缺损,最后可导致失明的严重眼病。本病属中医学之“五风”内障,包括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乌风内障及黑风内障,以前二者多见。早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即有绿翳青盲的叙述,并认为系“眼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具体记载了青、绿、乌、黑风内障的治疗方药。约成书于宋元时代的我国著名的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首次提出了五风变内障之名,并分别就病因病机、临床症候、治疗方药(包括针刺)均加以详论,特别是肝风为本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明清时期,医家们对本病的认识更趋深人。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指出本病病因:“阴虚血少之人,及竭劳心思、忧郁忿恚、用心太过者,每有此症。”对症候描述颇为细致,如青风内障:“瞳神内有气急昏朦,如青山笼淡烟也,然目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矇日进。”在治疗上,均强调早治,“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证治准绳七窍门)。如丧失时机,“若神耗散尽,总为不治之症”(秘传眼科七十二全)。古人在本病用药上也作了探究,早在金元时代东垣十书中于瞳子散大症指出,火主散溢,致瞳神散大,茺蔚子辛散,辛主火,故不宜用;青葙子助火,亦不宜用。明代的证治准绳也有类似记载。总之,古代医家所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西医在临床上将青光眼分位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类,以前者常见,为本节讨论之重点。据我国部分地区统计,发病率为0.89%2.6%之间,致盲率达19.62%.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解剖因素是基本原因,但情绪不稳、过劳、用眼时间过度等均为诱发因素。西医多采用手术和缩瞳药物治疗,但迄今为止尚不能使已遭器质性损害的视神经和视功能再度恢复。现代中医治疗本病,首篇临床文献见于1956年,系以针灸治疗单纯性青光眼的个案报告,而应用中医药的资料则晚至60年代中期。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开始大样本观察的基础上,对原发性青光眼进行中医分型的探讨和治疗。自70年代中期起,有关报道迅速增多,内容涉及亦广,除辨证论治,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外,还试用传统的针拨术治疗恶性青光眼。近年来,辨证分型渐趋统一,强调从肝论治,专方治疗受到重视。在治疗范围上,还进一步扩大到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中医药辨治。在药物方面,发掘了槟榔碱和丁公藤碱制剂等,成为有前途的局部用药药物。针灸治疗,除体针外,还配合耳针,或应用冷冻针灸等,不仅有较好的效果,而且无药物的副作用。目前中医针灸治疗本病的总有效率在75%80%之间。这些年还开展了实验研究,包括对四子(牛蒡子、车前子、女贞子、青葙子)降眼压的药理研究,对丁公藤大样本临床研究等,以及通过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图的变化,探索针刺治疗机理等。一、病因病机本病病因,古今医家认识比较一致。多因悲郁暴怒等情志内伤所诱发,而劳倦,特别劳瞻竭视亦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尚与外感风寒之邪有关。其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风热上扰 素有痰热,外感风邪,风为陌邪,善行于上,引动痰热,致风、痰、热相结,循肝经上攻于目而发为本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肝邪气逆 多因情志不舒,愤郁不伸,意志不遂,以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升降不利,致目内气机阻滞,玄府闭塞,神水积留为患。肝肾阴虚 常系劳瞻竭视,耗伤精阴,致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济阳,阳失所制,阳亢火动,虚火上炎,为患于目。气虚血瘀 劳力过度,脾胃受伤,中气不足,气机不畅,推动乏力,血瘀不通,血水并蓄,神水受伤而发病。肝邪脾虚 情志内伤,抑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胃虚寒,肝气上逆,伤及神水,发为五风内障。二、辨证分型青光眼分型颇杂,少则三型,多则十型,近年已渐趋统一,并已体现从肝论治的特点。1.肝经风热 头痛,眼珠胀痛,白睛混赤,抱轮红赤尤甚,黑睛混浊,瞳神散大,伴恶心呕吐,面红口苦,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或弦硬。2.肝郁气逆 头痛,眼珠胀痛,视物模糊,或视灯火有红绿圈,抱轮红赤,瞳神散大,眼珠胀硬,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3.肝肾阴虚 瞳神气色混蒙或散大,白干涩昏花,由苦咽干,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多梦,遗精腰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4.气虚血瘀 视物昏蒙,瞳神气色浊而不清,目睛干涩,体倦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面色咣白或萎黄。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少苔,脉弱或细涩。5.肝邪脾虚 瞳神散大,头目疼痛,干呕吐涎,呕恶不纳,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而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三、分型治疗(1)肝经风热治法:搜风清热,利湿化痰。处方:羚羊角0.31克(如无,以山羊角15克代替),玄参15克,知母10克,龙胆草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僵蚕6克,白菊花10克,细辛3克,川芎5克,半夏10克,茯苓20克,车前子20克。加减:眼压极高加大黄、玄明粉;呕吐甚加竹茹、半夏;昏蒙甚加石决明、牛膝。用法:羚羊角可用510剂的总剂量一起煎煮,分次兑服。余药水煎,每日服2次。常用成方:绿风羚羊饮、羚羊钩藤汤、将军定痛丸、龙胆泻肝汤等。(2)肝郁气逆治法:疏肝解郁,降逆理气。处方:香附10克,青皮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川芎5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夏枯草10克,甘草5克。加减:头痛甚加白芷、珍珠母;失眠多梦加酸枣仨、夜交藤;瞳神散大明显加五味子、青葙子。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丹栀逍遥散等。(3)肝肾阴虚治法:滋阴潜阳,补益肝肾。处方:生地、熟地各30克,石决明20克,知母、柴胡、麦冬、白芍、黄柏、黄芩、当归、山萸肉、茯苓、丹皮各10克,川芎、甘草各5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加减:纳差加鸡内金;盗汗加龙骨;便秘加麻仁。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知柏地黄丸、地黄汤等。(4)气虚血瘀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窍。处方:黄芪20克,当归、川芎、赤芍、地龙、茯苓、山茱萸、五味子各15克,桂枝、楮实子、车前草各12克,甘草8克。加减:纳差加谷芽、麦芽;腹泻加白术、陈皮;瘀重加丹参、泽兰。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加味通窍活血汤等。(5)肝邪脾虚治法:温肝降逆,健脾散寒。处方: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制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枳壳10克,生姜3克,大枣5枚,白蜜100克(冲)。加减:胁痛加柴胡、枳壳。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吴茱萸汤加味等。疗效:以上述分型共治疗349例,计530只眼,结果临床痊愈166只眼,显效145只眼,有效178只眼,无效41只眼,总有效率为92.2%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四、其他疗法(1)针灸体针取穴:主穴:睛明、行间、还睛。配穴:颊车、下关,头痛加头维或太阳,眠差加神门或内关,眼压过高加阳白或水泉;眼、目1、目2、肾、肝、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太阳(均为耳穴)。还睛穴位置:上臂三角肌下端前沿,臂濡穴前5分处。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如效不显,酌加配穴。睛明穴用30号毫针,进针0.51寸,得气即可,刺激宜轻;行间穴以28号毫针,略向踝部方向进针,以提插加小捻转之法,使针感明显,刺激宜重,运针半分钟后去针;还睛穴以透天凉手法(一进三退),余穴均为平补平泻法。除行间外,均留针30分钟。取针后,在一侧耳穴,用王不留行子贴敷,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12分钟。针刺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耳穴贴敷3日1次,双耳轮换。疗效:以上法共治疗408例,有效率在54.6%95.4%之间。冷冻针灸取穴:主穴:太阳、风池、印堂、鱼腰。配穴:光明、太冲、内关、肾俞。操作:以常用穴为主,酌加配穴12个。采用半导体冷冻针灸仪治疗。第一疗程灸柄温度为上1520,每次20分钟;第二、三疗程,灸柄温度为510,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二个疗程,无效者宜改用他法。疗效:共治疗41例。治前眼压增高者35例,共53只眼,治后双眼均达正常值者12例,单眼达正常值者23例,无效6例,按眼数计算,有效率为88.7%;治前视力下降39例,治后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8例,按例数计,其有效率为53.2%.(2)单方验方丁公藤碱滴眼液组成:0.05%丁公藤碱苯甲酸盐滴眼剂。用法:每次1滴,每日滴眼34次。眼压超过40毫米汞柱者,每2小时滴眼1次。疗效:共观察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93例,计442只眼,发现有明显缩瞳、降眼压的效果,且能改善房水流畅系数,无明显副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