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doc_第1页
浅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doc_第2页
浅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doc_第3页
浅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doc_第4页
浅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 论 新 加 坡 的 精 英 教 育郭 华(四川省大竹中学 高中历史教研组,四川 大竹 635100)摘 要 战后新加坡经济能够迅速发展,离不开它发达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富有特色的精英教育。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加坡精英教育的三个方面,即分流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确保质量;天才教育,以及精英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有所启示。关 键 词 新加坡; 精英教育;分流制;高等教育;天才教育新加坡自1959年独立后经济能够迅速发展,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它人力资源的开发。对新加坡而言,人稠地狭,自然资源严重贫乏,唯一宝贵的就是它的人力资源。正如新加坡电脑局局长所言:“新加坡是个小国,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利用我们仅有的自然资源脑力。”因此,新加坡十分重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让人人成才,同时,又非常强调精英人物的培养和选拔。反映在教育上,那就是新加坡颇有特色的精英教育。可以说,精英教育是新加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接受能力、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实施因材施教,其目的是力求兼顾“使人人成功”和培养“社会精英”。为达到此目的,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第一,伴随着“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的“分流制”(Streaming)。新加坡自1979年实行新的教育体制,其核心是“分流制”和 “双语教育”。当时实行“分流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的过多流失,使那些在学术高峰上攀登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学生,去体验和享受从另一侧峰(其他流向)攀登成功的喜悦,这是一种“人人皆可能成功”的思想。另一方面,这一分流制还有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人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是客观存在差异的,通过实施新的分流制,可以使精英人才有适合其更好成长的教育环境。这实际上反映了新加坡世袭的精英主义思想。在新加坡有着浓厚的东方传统的社会,人们还是崇尚一种“精英式”的成功。1新体制规定:学生在小学三年级期末参加统一的分流考试,然后根据考试成绩、前三年的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平时成绩,进行第一次分流(从1991年开始,改在四年级期末分流),将学生分别编入三种不同程度的班级,即普通双语流(Normal Bilingual,简称N.)、延长双语流(Extended Bilingual,简称E.)和单语流(Monolingual,简称M.)。小学阶段的分流是为了向学术性强并具有杰出的语言才能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提供一级水平的英语与母语,而大部分学生(约7075%)则学习作为第一语言的英语和作为第二语言的母语。另一方面,分流向少数能力较弱的学生和母语差的学生(1520%)提供作为第一语言的英语和达到熟练口语水平的母语。2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课程负担,也可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英语和数学这两门主要学科。当然,新加坡实行小学分流,并非“一张试卷定终身”,所有学生除了参加分流考试外,还必须接受智力测验,作为分流参考的依据之一。而那些即将进入M流的学生还得参加教育部的一般成就测试(AT),以证明他们的确不具有学习规定课程的能力。通过AT者,则可进入E流。此外,教育部还要通知学生家长,共同协商决定学生的分流问题。另一方面,分流后,学生仍可平行转流,如N流学生成绩不佳则转入E流,E流不佳者则转入M流。反之,M流成绩佳者可转到E流,E流成绩佳者可转入N流。3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充分挖掘学习后劲足或智力尚未开发的学生,大大减少分流的失误。小学毕业时,所有六年级学生都必须参加小学离校考试(The Primary Schools Leaving Examination,简称PSLE.),成绩合格者再根据能力与兴趣的差异分别编入中学(只相当于我国的初中)三种不同类型的班级(语言流分别对应于小学的普通双语流、延长双语流和单语流),即特选课程班(Special Course,四年制),占PSLE通过者的10%左右;快捷课程班(Express Course,四年制),这部分学生约占50%;普通课程班(Normal Course,五年制),约占40%。普通课程班又分普通学术性课程(约占2025%)和普通工艺性课程(约占2015%)。以上三种类型的学生如在中学最后一年通过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国剑桥考试局联合举办的GCE“O”(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O Level)级考试,成绩优秀且学术能力强者可申请进入大学预科(包括两年制的初级学院和三年制的中心学院,类似于我国的普通高中。升入该部分的比例在90年代为20%);通过GCE“O”,成绩良好且具有技术与商业能力与性向者,可入三年制的理工学院学习(约占40%);通过GCE“O”和第四年通过GCE“N”且成绩达到要求者,可入工艺教育学院(约为25%);4其余的则直接就业或参加培训后就业(约为15%)。进入中学后教育后,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均有机会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大学(仅指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即大学预科结业生如通过GCE“A”,可直接申请进入大学(约占70%),其余的可转入理工学院(约占12%-17%);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除大部分直接就业外,还有约大于10%的学生转到理工学院;原理工学院学生加上从大学预科和工艺教育学院转入理工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其文凭课程,然后持文凭也可申请进入大学深造,不过其比例低得惊人,只有12%。5至此,中小学和中学后教育的四次分流完毕。从上面不难看出,经过四次分流,层层过滤,部分就业,部分继续深造,“入选”普通双语流和特选课程班的学生只占10%左右,“入选”大学预科的学生也仅占20%,升入大学的比例就更低了。实行分流制,是新加坡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大大降低了教育浪费,合理优化了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训练了一批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新加坡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同时,也为高校培养了名副其实的精英。第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确保质量。通过层层分流,新加坡大学预科的学生升入大学的比例是极其低的。以1998年为例,也仅有70%的大学预科学生能进入本地大学。6可见,升学竞争的确是十分激烈的 。我们还可从下表7看出: 国家或地区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每万人高等教育入学数(1990年)96314103792389923282738680资料来源:World Bank,(1990);The Economist(1992);UNESCO(1993)新加坡不仅在亚洲四小龙中是最低的,而且还大大低于菲律宾。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大大增加,新加坡在世界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趋势下,虽然也放宽了一些入学限制,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1999年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学生生源也仅仅增加了超龄申请者,对应届大学预科生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好处。由此可见,新加坡的高等教育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如果说中小学的分流是为大学选拔精英,那么发展高等教育便是培养精英了。70年代末,新加坡作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的决策,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提出了在经济领域中实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此,新加坡政府将教育的重点转移到了高等教育上来,以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进入80年代,政府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投资,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2628%,每年年均增长15.5%,8大大改善了教育设施,加强了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政府设立研究奖,鼓励优秀的学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新加坡实现了10%的大学生成为研究生的目标。新加坡的两所重点大学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分别侧重科研与技术人才的培养,每年都为国家输送2000人左右的高级人才。从70年代开始,新加坡还设立奖学金,选送成绩优异者到世界著名大学深造,回国后便委以重任。在新加坡,由于政府认为衡量精英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文凭,所以新加坡人拼命读书,努力争取接受最高教育和获得最高文凭。博士在新加坡倍受尊敬,拥有博士最多的国立大学是盛产国会议员的地方。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世界一流的精英和具有国际经济头脑与国际战略眼光的熟悉国际金融、贸易、法律等知识的国际型人才,新加坡狠抓了三个方面:一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重金聘请高水平教师,网罗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专门设有师资招聘办公室,同时,在纽约和伦敦设有师资招聘办事处,派专人去欧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名牌大学物色对象。同时了解欧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著名学者、教授的休假日期,列出表册,争取他们在休假期间到新加坡访问、讲学、聘为客座教授或访问学者,让他们为新加坡带来最新的知识和提高国大的国际声望。9目前,该校教师50%为外籍教师,大都拥有博士学位。另外,还鼓励教师出国进修,设置奖学金让有才华的中青年教师到外国攻读更高的学位。二是积极寻求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主要是吸引世界一流高校到新加坡开办分校或双方合作办学,为本国大学生、研究生开设国家急需和新兴专业。目前,已有美国的霍普斯金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与新加坡签定了合作协议。这一举措,即可以迅速提高本地大学的教育质量,为新加坡培养更优秀、更适应国际环境的各类人才,也加速了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三是考试的改革。新加坡国立大学从英国、美国聘请了一些优秀学者作为校外检考官,已确保其考试的高标准;部分考试已经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如前面提到的大学入学证书制考试,即GCE“A”(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 Level)级考试就是由加坡教育部和英国剑桥考试局联合举办的。总之,新加坡发展高等教育,更多的是重“质”而不是重“量”,从而保证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精、尖的人才。第三,天才教育。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即: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应要全面接纳所有有各种需求的学生,学校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学校要树立反对歧视的态度,不排斥任何人。10可以说,新加坡教育不仅做到了“全民”,而且真正做到了“全纳”,有一套完整的特殊教育体系,包括“天才教育计划”。新加坡自1980年开始实行分流制。这一新体制解决了过去多年遗留下来的许多严重问题,使其教育面貌大为改观,但是,还有一项“智力浪费”依然存在,即少数天才儿童未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原因是没有开设适合他们学习能力的课程班。鉴于此,1984年,新加坡教育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天才教育计划”(Gifted Education Program)。新加坡天才儿童的甑别与筛选分别在小学三年级和六年级进行。每年八月下旬和十月下旬分别进行三年级的“初步甑别”和“入选测试”(Selection Test);每年12月第一个星期进行六年级的选拔考试,参加者必须是在毕业离校考试中有三门或三门以上获得A级的学生。测试试题均由一些富有这方面经验的专家设计。测试过程尽量确保筛选的准确性,努力避免误选和漏选;同时还要确保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机会,尽量避免测试中的性别偏见。入选的天才儿童被编入普通学校的特别班(一般以25名学生为宜),由受过专门训练、经过特别挑选的教师授课,其教学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发现能力为主。11天才教育计划实施效果良好,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新加坡培养的天才儿童后来大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尤以科学家和工程师居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以上措施,新加坡精英教育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首先,实行精英教育,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能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熟练劳工和技术、管理人员,也为新加坡吸引外资提供了优良的人力资源。新加坡在培养精英的同时,也为其他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合适的班级和课程,并一直贯穿于精英教育的始终。八十年代以前,新加坡中小学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在升学率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据调查发现,以小学入学学生数为基数,大约只有70%的人通过小学毕业离校考试;只有36%的人通过普通教育证书中级水平考试(GCE“O”),完成中学教育;14%的人进入中学后教育;9%的人升入大学。低升学率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人们一致认为,升学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内容偏难偏多,教学要求划一,无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而实行分流制后,学生各得其所,教育质量明显提高。(1)小学分流考试进入单语流的学生显著减少,1982年是实施分流考试的第一年,进入单语流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1983年降低到5.4%,1984年为4.6%,1985年为3.7%,1986年为3.8%,此后直到1994年,这个数字一直徘徊于3.5%左右,与1982年相比,下跌一半。(2)中学合格率大幅度上升。以普通教育证书中级水平考试为例,1982年合格率为42.6%,1983年43.3%,1984年50.6%,1985年62.4%,1986年57.3%,1987年为60.7%,1989年62.4%,1990年69.0%,九十年代以来,合格率始终在70%以上游动。(3)教育浪费率明显下降。八十年代以前,新加坡小学约29%的学生中途辍学和留级,中学的这一数字是36%。高辍学率和重读率造成严重的教育浪费。八十年代以后至今,教育浪费率很快下降,到九十年代,小学辍学率几乎完全消失,前期中学辍学率一直低于4%。12由此看来,分流制将学生分别引入不同程度和要求的课程,确实为他们进行富有成效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另外,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据新加坡政府劳动力素质调查报告的统计,19651990年,新加坡劳工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比例由63.5%减至37.3%,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上升至62.8%。识字率也节节上升,1985年为58.7%,1990年为89.1%,1995年上升至91.8%。可见,精英教育不仅仅在培养精英,也推动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其次,实行精英教育,使得高素质人才大幅度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19651990年,新加坡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由3.5%上升至12.5%。1978年每一万名劳动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10名,1988年已达27人,到1992年新加坡共有6454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即每万名劳动者中就有39.8个科学家和工程师,基本上已达到1995年40个的目标。新加坡研究与发展人员不仅队伍在逐渐扩大,而且具有学历高、年纪轻等优势。如1998年的3361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当中,有博士744名、硕士743名,二者占总数的44%,而且介于2029岁的中青年占73%,介于4049岁的占19%,50岁以上者仅占8%。13新加坡注重各级人才的培养,仅在电子行业目前就已拥有科技和管理人才8万名。根据对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和评估的权威性国际机构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公布的结果,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在强制教育、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合作程度、未来研究与开发经费等方面名列第一,在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额等方面名列第二。14在19941996年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新加坡在 “人民素质”一项指标中高居世界第一。正是精英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再加上新加坡奉行“精英治国”的策略,保证新加坡的命运始终由社会精英和高素质的国民掌握,才使得新加坡的几次经济转型得以顺利完成,使其经济在短短30年内得以腾飞,同时建成了以制造业、金融业、交通运输、贸易、旅游为支柱的现代化经济结构,并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当然,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分流制刚刚开始实施时,就遭到了许多家长的反对,毕竟,要想让家长和孩子在小学四年级时就开始接受一种“精英式”的成功,似乎有点残酷。由于层层分流,搞得人人自危,所有学生不得不拼命学习,惟恐落后,这就加重了学生的精神负担,造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也导致了文凭主义盛行。另外,经过层层筛选,使得高等教育入学率极低,这也招致了一些人士指责各种考试背离了教育民主,剥夺了更多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面对社会的种种批评和呼吁,新加坡一直在不断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