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2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包括两个部分: 1.农网发展重点应用技术(2008年版),共八个专题介绍了四十二项适用于农网发展和科技进步建设的重点技术。 2.农网科技进步应用成果汇编(2008年版),共七个专题收录了六十四项应用成果,这些成果是由公司系统各单位推荐,经公司组织专家审查遴选,在农网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I 目 录 第一部分 农网发展重点应用技术(2008年版).1 1 农网规划设计.1 1.1深度规划技术.1 1.2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3 1.3新农村电气化村典型供电模式.4 1.4 10kV(20kV)单三相混合配电方式.6 1.5农网综合评价技术.8 2 农网变配电装备.10 2.1 紧凑型组合式箱式变电站.10 2.2 GIS组合电器.12 2.3 环网柜.14 2.4 永磁机构智能开关.16 2.5 低压多功能综合配电箱.18 3 农网节能技术.20 3.1节能型变压器.20 3.2变压器经济运行技术.22 3.3无功优化补偿技术.24 3.4线损在线分析与管理技术.26 3.5谐波检测与治理.28 4 农网自动化技术.30 4.1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30 4.2配网自动化.34 4.3变电站自动化.36 4.4配变监测技术.38 5 农网通信技术.40 5.1光纤通信技术.40 5.2 ADSL通信技术.42 5.3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45 5.4无线公共通信网技术.47 5.5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50 6 农网生产运行管理技术.52 6.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52 6.2企业资产维护管理系统.55 6.3变电站微机防误闭锁应用技术.57 6.4变电站线路巡检技术.59 6.5配电线路故障监测技术.62 6.6 10kV绝缘线防雷保护技术.64 6.7电力设施防盗报警技术.66 6.8 电气设备状态维修与在线监测技术.68 7 营销管理技术.70 7.1营销技术支持系统.70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II7.2 95598客户服务系统.72 7.3供电所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74 7.4需求侧管理技术.77 7.5远程抄表系统.79 7.6电能防窃技术.81 8 农电信息化技术.83 8.1一体化信息支撑平台技术.83 8.2信息资源整合技术.86 8.3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88 8.4网络信息安全技术.90 第二部分 农网科技进步应用成果汇编(2008年版).92 1 农村电网规划设计.92 1.1 35kV箱式变电站建设模式设计.92 1.2 35kV小型集成式变电站.94 1.3 JYB3500系列35kV组合变电站.96 1.4 集成化封闭式开闭所.98 1.5 农村电网35kV及以下配电网优化供电模式.100 1.6 配电网综合分析系统.102 1.7 农村电网规划软件.104 2 农网配变电装备.106 2.1 ZW24-40.5/T1600-31.5型户外高压真空断路器.106 2.2 FZW36-40.5/T630-20型户外高压真空负荷开关.108 2.3 XGN74-12(Z)/T630-25箱型固定式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110 2.4 ZW32-12/D1250-20型户外永磁机构柱上真空断路器.112 2.5 小电流系统消弧、过压、感电保护成套装置.114 2.6 YBZ-12/0.4维护防雨智能型箱式变电站.116 2.7 智能低压配电开关柜.118 2.8 XBKC远程智能综合配电箱.120 2.9 综合绝缘子系列.122 2.10 平行集束架空绝缘电缆.124 2.11 架空线路护套法绝缘化改造.126 2.12 单相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128 3 农网节能技术.130 3.1 有载自动调容变压器.130 3.2 农村电网综合节能技术.132 3.3 农网电压无功优化及管理系统.133 3.4 变电站无功补偿与电压优化成套装置.135 3.5 TVQC系列电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137 3.6 MCR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139 3.7 省地县一体化线损管理系统.141 3.8 谐波在线监测系统.143 4 农网自动化技术.145 4.1 EPID3000综合配调自动化系统.145 4.2 ON2000配网综合调度自动化系统.147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III4.3 EPD2000配网自动化系统.149 4.4 配电自动化终端.151 4.5 CAS2000/E/V整合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154 4.6 分布智能式馈线自动化系统.156 4.7 集抄及营配自动化系统.158 4.8 超远距离智能配变检测报警系统.160 4.9 配变测控与远程通信装置.162 4.10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164 5 农网生产运行管理技术.166 5.1 供电企业现场标准化作业辅助系统.166 5.2 网络化集控微机五防系统.168 5.3 变电站多媒体监视及安全防范集成网络系统.170 5.4 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172 5.5 遥控操作安全约束系统.174 5.6 10kV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对策.176 5.7 10kV接地故障检测仪.178 5.8 10kV辐射型架空线路故障诊断及运行监控系统.180 5.9 农电安全现场仿真培训平台.182 5.10 JK-2型电力设备防盗报警器.184 5.11 智能型漏电保护器.186 5.12 电压质量远程监测与分析系统.188 6 营销管理技术.190 6.1 EPBS电能量采集系统.190 6.2 电能量远方抄录系统.192 6.3 TY2200电力营销信息管理软件.194 6.4 供电所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196 6.5 电力营销管理终端.198 6.6 EPLM负荷管理系统.200 6.7 农网防窃电负荷管理技术.202 6.8 低压载波远程抄表系统.204 6.9 便携式排灌用电预付费控制装置.206 6.10 AF-3型无线用电监控器.208 6.11 用电监察系统.210 7 农电信息化技术.212 7.1 信息资源整合系统.212 7.2 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214 7.3 基于GIS的电网生产一体化管理系统.217 7.4 基于GIS平台的配电地理信息系统.220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1第一部分 农网发展重点应用技术 (2008年版) 1 农网规划设计 我国农网具有分布广、地域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农网规划存在负荷发展不确定性强的难度。基于优化规划理论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因地制宜地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可操作性的规划是农网规划技术实用化的目标。典型供电模式及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将规划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水平、用电负荷、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农网综合评价技术提供了科学评价农网建设水平的技术手段,配合农网规划技术应用,可使农网建设更具系统性和方向性。 1.1深度规划技术 一、技术研究水平 目前,电网规划主要方法是采用计算机辅助规划,计算机辅助规划是在建立规划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多目标、多约束的非线性优化算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规划,可弥补经验型规划的不足,为电网规划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计算机辅助规划软件主要功能包括负荷预测、网络评估、可靠性评估、潮流计算、短路计算、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变电站布点优化和网络优化等。在实际规划中,将计算机辅助规划与实际规划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可取得较为科学合理的结果。拓展农网定量分析手段,研究农网分析评估方法,开展农网深度规划,是当前为农网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提供辅助决策的有效途径。 二、技术内容 农网规划是指110kV及以下县域电网规划,其主要内容为:在综合考虑设备可用性、使用年限、故障率、供电区负荷特性等因素,分层次、分区域进行各级电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各电压等级、功能分区的短期、中期及长期负荷预测,以可靠性、年运行费用、线损率综合最优为规划目标,以电压损耗、供电能力及电网安全性等条件为约束,对农网各规划水平年的变电站分布、网架结构等进行优化规划并提出过渡方案。 农网深度规划技术是指利用优化规划理论、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2进的优化算法、计算机工具和网络技术实现规划数据管理、统计计算、优化规划功能,提供先进的辅助分析决策手段,并结合规划经验,高效制定较为科学合理、并具有一定深度的农网规划。其深度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1)利用先进的优化规划技术,为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数据处理技术进行规划基础数据自动筛选,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和有效性;选择合理的优化方法并结合规划和建设经验进行负荷预测、电压等级选择和网架规划,提供充足的论证依据。 (2)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制定多套规划方案及其过渡方案,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采用规划评价技术对规划方案进行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评估,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四、应用参考标准 DL/T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DL/T5119 农村小型化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程 Q/GDW156-2006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五、建议 (1)对农网规划数据进行科学管理,不断积累历史数据。 (2)制定农网规划数据的技术规范,加快农网规划辅助分析平台的研究。 (3)对农网负荷性质、分布和特性进行深度研究。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31.2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 一、技术研究水平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开展了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研究,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是对以往电网设计经验的总结和提高,坚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保护环境、投资合理、标准统一、运行高效”的设计原则,采用模块化设计手段,努力做到统一性与可靠性、先进性、经济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协调统一,并对各类模块的适用条件、方案选用、拼接方法、组合条件进行了详细说明。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完成了交流500kV及以下各类输、变、配电工程设计,正在公司系统大力推广应用。 二、技术内容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110kV及以下输、变、配电部分具体技术内容参见如下文献: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 110kV变电站分册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 110kV输电线路分册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 66kV变电站分册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 66kV输电线路分册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 35kV变电站分册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 35kV输电线路分册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 10kV配电工程分册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 10kV和380/220V架空配电线路分册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 电缆敷设分册 三、应用原则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大力推广应用典型设计。 四、建议 在典型设计推广应用中,加强仿真和辅助设计平台研究。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41.3新农村电气化村典型供电模式 一、技术研究水平 典型供电模式理论研究是在电网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把供电单元(如变电站、开闭所等)及设备选型纳入供电模式的研究范围,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总结,针对供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地域环境特征和负荷特性,加以系统性整理和论证,提出适合不同区域的典型供电模式。 国外农网供电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家,采用双电源单辐射供电模式,变电站建设模式主要靠设计较大备用容量电源,满足N-1要求,出线基本为单辐射线,供电半径较长,采用可靠的重合器分段,结线简单,供电可靠,适用于负荷密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另一类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采用环网供电模式,线路采用自动配电开关分段,实现配电自动化,满足供电要求,适用于负荷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 二、技术内容 国家电网公司已发布的新农村电气化村典型供电模式以电网规划理论为依据,根据电气化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用电水平及建筑布局等特点进行归类,并按照电气化村电网规划、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低压线路和户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制定各类电气化村的典型供电模式,明确各种典型供电模式的适用条件、设施配置、主要特征、预期目标和结构示意图。具体情况如下: (1)根据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将新农村电气化村划分为A、B、C三类,电气化村的典型供电模式相应分为A、B、C三类,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10种典型供电模式,其中:A类3种,B类3种,C类4种。 (2)明确上述10种典型供电模式的适用条件和设施配置。其中:适用条件包括全村人均年生活用电量和建筑布局两项内容,设施配置包括配电变压器的布置和安装方式,低压线路的导线选型和线路结构,无功补偿的类型和位置,计量装置的类型和安装地点,剩余电流保护的级数等。 三、应用参考标准 DL/T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DL/T5131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 Q/GDW 156-2006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5国家电网农技200735号 新农村电气化典型供电模式(试行) 国家电网农200335号 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 国家电网公司 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10kV配电工程分册) 四、应用原则 (1)注重工程建设实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防止盲目追求高标准。 (2)积极应用四新技术,提高农网技术含量。 五、建议 (1)做好运行和效益分析数据的收集工作,不断进行典型供电模式的修订和完善。 (2)加强对低压网络和配电装置的研究应用。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6 1.4 10kV(20kV)单三相混合配电方式 一、技术研究水平 早在1963年我国就已开始单相配电方式的研究,但研究重点为“一线一地”方式和单相电容电动机,当时的“一线一地”方式对农网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该方式对通讯和人畜安全有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已不适于应用。单相配电方式的实用性研究自90年代开始,且采用单相变压器直接联接于两相电路的方式。随着单相变压器的研制和应用,这种单相配电方式逐渐在江苏、山东、河北、山西、辽宁等地试点应用。2000年以来,鉴于单相变压器试用经验和节能降损效果较显著,单相配电变压器在江苏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 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广泛采用一户一变的单相配电方式,我国台湾地区也采用了单相变压器配电技术。美国配电网采用中性点接地的三相四线制,根据用户需要灵活采用三相变压器、单相变压器或采用三只单相变压器组成三相变压器。 二、技术内容 单三相混合配电方式是指以三相配电为主要配电方式,在无三相电负荷的住宅小区或负荷密度小、分布广、无三相电负荷的地区采用单相配电方式。单相配电方式采用单相配电变压器实现高压分散配电,将10kV(20kV)线路馈电到用户处,并采用单相二线制或单相三线制配电进户。单相配电变压器是单相供电技术的核心,与同容量三相变压器相比,明显具有空载损耗低、工艺简单、重量轻、体积小,噪音小、安装方便、运输费用低等优势。 单相高压分散配电可明显缩短低压供电半径,有效降低低压电网损耗和提高电压质量,节能效果显著;同时可降低线路和台区安装费用,简化施工难度。单三相混合配电方式灵活、简捷,单相配电方式是三相配电方式的有益补充。 三、应用原则 (1)应用单相配电方式时,应把握高压分散配电的原则,10kV(20kV)尽量延伸到用户侧,缩短低压供电半径,以充分发挥单相配电方式的节能作用。 (2)划分供电区域时应保证三相负荷平衡。 (3)选择单相变压器容量时,遵循“小容量、密布点”的原则;尽量简化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7低压侧配电装置。 四、建议 进一步研究单相配电方式及三相配电方式的应用理论、关键技术研究,并研制相关设备,制订配套标准。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81.5农网综合评价技术 一、技术研究水平 为衡量农网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和适应性,引导农网的健康、有序发展,对农网进行综合评价极为必要。近年来一些科研单位结合中国国情,吸取国外项目评估的优秀成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包括评估软件系统的开发,农网建设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提出,能够对农网的局部指标进行合理评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网建设后评价的要求,在实践上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农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网综合评价技术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技术内容 农网综合评价包括三部分,分别为农网现状评价、农网规划评价和农网项目建设后评价。农网现状评价、农网规划评价和农网项目建设后评价均采用层次分解法,制定评价的准则层、要素层及指标层,进而制定指标层各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指标评价数学模型及综合评价数学模式,并制定各准则、要素及指标的标准权重。 农网现状评价:包括各级电网供电能力评价、安全可靠性评价、经济性评价、电网灵敏度分析、电网输配协调性评价、各级电网及各部件充裕度评价等。 农网规划评价:包括专项评价及综合评价两部分,专项评价有供电能力评价、可靠性评价、财务评价及灵敏度分析;综合评价有技术性评价、电网安全性评价、规划的深度及广度评价、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农网项目建设后评价:是采用有无对比法,对项目进行技术评价、影响评价、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 三、应用参考标准 国家电网农2007326号 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 四、应用原则 (1)适用于农网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2)采取差异化的评价策略,评价时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电网的影响。 五、建议 (1)加强评价标准与方法研究。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9(2)积极开展农网规划评价和农网工程建设后评价。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102 农网变配电装备 随着农网建设与改造步伐的不断推进,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提高了农网变配电装备水平,同时也促进了紧凑型、小型化、智能化变配电设备的研究,特别是日臻成熟的组合电器设备、紧凑型组合式变电站、环网供电设备和永磁机构开关等主流产品,集智能化功能、模块化结构、环保型应用于一体,符合“占地少、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操作灵活、绿色环保”的技术原则,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2.1 紧凑型组合式箱式变电站 一、技术研究水平 随着主元件设备的技术进步,40.5kV、12kV紧凑型箱式变电站技术在国内外得到普遍应用。我国自1985年第一台组合式变电站投入应用以来,产品综合技术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12kV箱式变电站以功能单元组合为主,操作功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智能小型化方面有必要做进一步研究。40.5kV箱式变电站由于核心元件选择性小,其技术发展仍有很大潜力。 40.5kV、12kV组合式箱式变电站的方案设计、高低压开关技术、变压器技术、电缆绝缘技术、壳体成型和加工技术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二、技术内容 40.5kV、12kV紧凑型组合式箱式变电站的核心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供电方案的优化设计上,其供电可靠性、结构合理性、安装操作灵活性等方面还需完善。在防尘与通风、隔热与凝露、满载运行与体积小型化、智能操作与环保运行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是箱式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可靠应用的主要研究方向。紧凑型组合式箱式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1)外壳防护:注重新材料的应用,体现环境友好的特点,采用新型隔热阻燃材料壳体,实现产品小型化、免维护,突出与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 (2)箱体结构:壳体具有抗辐射、通风、防尘功能,以自然排风为主,避免内部凝露产生,为内部电气部件提供安全可靠的绝缘裕度,便于内部电器安装与起吊。鉴于金属外壳存在油漆层容易剥落导致外壳锈蚀及易产生内部凝露等问题,也可采用环保型水泥纤维外壳结构。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11(3)高压单元:采用紧凑型共箱式机构,智能化开关设备,绝缘性能好,维护工作量小,安全可靠。 (4)变压器单元:采用低损耗全封闭变压器,高压侧连接采用全绝缘电缆分线头;或根据使用场所采用干式变压器结构,该结构具有阻燃、防爆、低污染、防火等级高的特点。 (5)低压单元:低压开关可根据用户要求选择进口或国产断路器,按用户要求提供无功补偿计量单元,兼容多种方案。低压布置可实现面板安装或模块组合方案,排布简洁,安装检修方便。 三、应用参考标准 GB14048.1-2006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总则 GB4208-1993 外壳防护等级 GB15166.2-1994 交流高压熔断器:限流熔断器 GB/T17467-1998 高压/低压预装式变电站 GB/T11022-1999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同技术要求 四、应用原则 40.5kV、12kV紧凑型组合式箱式变电站是集高压开关技术、变压器技术、低压开关技术、补偿技术、计量技术、控制技术和结构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技术,需要从技术可行性、价值工程以及安全与环保上综合考虑。 (1) 根据实际使用地点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地区特点符合“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建设原则进行设计。 (2) 组合设备采用免维护设备。 (3) 坚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因地制宜。 五、建议 (1)要根据当地电网构架特点、经济水平、地区发展规模、使用场所等进行方案的优化设计和设备的选型。 (2)加强紧凑型箱式变电站相关运行和检修规程的编制,规范组合式箱式变电站的运行与管理工作。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122.2 GIS组合电器 一、技术研究水平 组合电器是将断路器、高压熔断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隔离开关、母线接地开关、母线及避雷器等设备(或其中的一部分)按照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的要求组合在一起承担电能传递和切换任务的整体成套装置。组合电器按照型式不同可分为敞开式组合电器和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前者是将几种常规的高压电器按照系统主接线的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各电器元件仍保持原有产品的技术性能和结构特点。后者是一种将各组成电器元件的高压带电部位密封于充有绝缘介质的接地金属外壳内,在结构型式和内部绝缘介质方面与常规电器相比有重大变革,采用积木结构并将各设备组合成一个整体,置于密封的金属容器中,容器内部大多充以SF6气体作为绝缘介质,其绝缘特性可不受外界环境污秽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组合电器因具有体积小、可靠性高、免维护等优点而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 ,66k及以上电力系统中 ,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的应用已相当广泛。GIS制造技术仍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30多年来 ,各GIS生产厂家围绕着提高经济性和可靠性这 2个主要目标 ,在元件结构、组合形式、制造工艺以及使用和维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随着大容量单压式SF6断路器的研制成功和氧化锌避雷器的应用 ,GIS的技术性能与参数已超过常规开关设备 ,并且使结构大大简化 ,可靠性大大提高 ,为GIS进一步小型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技术内容 GIS是将母线、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电压互感器、接地开关、避雷器等全部封闭在充有SF6气体的接地金属密闭容器内的成套装置。 与常规开关设备相比,GIS优点是:可以大幅度缩小占地面积。例如,220kV电压等级的GIS占地面积仅为相同规模常规变电所占地面积的15%左右;设备带电部分全部封闭在金属外壳内,可避免高电压对环境的污染;可防止人员触电伤亡;延长设备检修周期,一般可在1020年内不必解体大修;设备绝缘性能不受周围大气条件影响,耐震性强,能提高运行可靠性。 GIS按内部结构不同分为三相共箱型及分箱型。三相共箱型是将三相电器安装在同一箱体内,用绝缘支架或隔板将其隔开。这种结构可节约金属外壳材料,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13并可节省占地。此外,当三相电流同时流过母线时,磁力线在外壳中相互抵消,可减少涡流损失。分箱型GIS中各相电器单独安装在分相的金属外壳内,金属外壳材料增多,涡流损耗大,占地也相应增大。但分箱结构简单,绝缘问题也较容易处理。 GIS新技术主要有: (1)小型化 采用自能灭弧室和弹簧操动机构;采用断路器、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组合元件;用光电传感器代替电流/电压互感器; (2)复合化 将一些元件放到大气中以降低造价,并减少SF6气体用量,与新型监测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演变成新一代开关设备,如西门子公司的H-GIS,ABB公司的PASS,三菱公司的MITS等;近年来出现了将GIS的母线移到金属封闭容器外形成的H-GIS,它不仅保留了GIS的大部分优点,同时设备的造价有很大降低。 三、应用参考标准 GB/T11022-1999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同技术要求 DL/T593 高压开关设备的共用订货技术导则 DL/T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617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技术条件 四、应用原则 组合电器的选用应注重实效,明确投入产出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气候特点及建筑布局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同时依据区域用电负荷情况,确定各电气设备的技术要求。 五、建议 加强组合电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 142.3 环网柜 一、技术研究水平 国外环网柜技术非常成熟,产品种类较多、参数齐全且系列化。近几年国内环网柜发展很快,其产品技术、工艺性能、可靠性和生产条件达到了国际水平。随着电网技术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农网对自动化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特别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配电技术和新型配电设备后,农网实现自动化的条件越来越充分,对农网变配电设备提出了智能化的要求。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功能是环网柜发展的方向。 二、技术内容 目前使用的环网柜以气箱式结构居多,其组成单元主要由断路器单元、负荷开关单元、组合电器单元。断路器结构简单,配用弹簧机构或永磁机构,断路器本体可带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具备分、合、接地三工位的条件,有可见隔离断口。负荷开关具有合闸、分闸、接地功能和快速灭弧能力。开关单元被密封在充有SF6气体的不锈钢气箱体内,SF6气体主要实现灭弧和外绝缘作用,并使断路器、负荷开关、导电回路和传动部分能在一个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条件下工作,体积小,结构紧凑。SF6气体压力可通过压力表和压力传感器监测,出线采用美式或欧式出线套管与电缆附件连接。可配智能终端设备实现配网自动化功能。 三、主要功能 (1)模块化设计,各单元模块可任意组合和扩展,适合环网供电; (2)采用合、分、接地三工位的断路器和负荷开关,有可见隔离端口和可靠的接地,保证检修的安全; (3)可实现对主要元件进行远程监控; (4)采用预制式电缆终端附件,安装方便,可快速恢复供电。 四、应用参考标准 GB/T110221999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安全技术培训教材与习题
- 电算化会计在线考试复习资料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规范与提升策略
- 个人品牌推广合作合同范本
- 智能制造设备维护保养手册及实操指南
- 餐饮服务行业员工岗位职责标准化
- 中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发言范文
- 小学数学奥数竞赛备赛策略
- 大学英语听说考试培训方案
- 幼儿园饮食卫生与面食制作规范
- 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339)
- 2024译林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期末复习:Unit1~Unit8全册各单元语法知识点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
- 房屋安全性鉴定方案
- 工作责任感的衡量与评价标准
- 麻精药品考试题及答案
- 感觉运动整合理论-洞察及研究
- 备孕知识课件
- 小班健康活动:风婆婆与小树叶
- 国企资产管理办法细则
-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背诵提纲
- 慢性根尖周炎病例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