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串珠 妙教古文.doc_第1页
一字串珠 妙教古文.doc_第2页
一字串珠 妙教古文.doc_第3页
一字串珠 妙教古文.doc_第4页
一字串珠 妙教古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字串珠 妙教古文小石潭记满井游记湖心亭看雪“一字串珠”式教学尝试武汉二中张慕元本文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 语文建设 08、4 ( P43) 小石潭记、满井游记和湖心亭看雪三篇古文都属于山水游记散文,均被选入了多种版本的初中教材之中。这三篇文章写景状物皆可谓妙笔生花,让人赏心悦目。从思想上看,又都意蕴深远。如何将这些美文通过最优化的教学让学生品出其中独特的滋味来呢?很显然,用传统的逐句落实的文言文串讲方式肯定难以实现这个目标的。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自主体验”,像这样的美文,更应如此。看来,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要开辟一条出让学生披文入情、自主鉴赏的“通幽”曲径。备课中,通过细心品析,我发现这三篇文章都可各用一个字(摘出或提炼出来的)来串领全篇。通过这一个字可以将相应的课文中的景、情、理等各种美好的“珠子”一线牵拽出来。可以带来生动活泼、紧凑高效的良好课堂效果。一、小石潭记:美这一课过去也有的老师曾指导学生用“石”、“水”、“潭”“清”来串起全文。这虽然也能促使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但感觉到不如“品美”“感悟美”更直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我决定引导学生围绕“美”字来欣赏此文。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品赏:1、本文的景物描写给我们最主要的感受是什么?2、有哪些景物很美?3、这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美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请填空,并说说理由:美景水 声之 美潭 水之 美石 头之 美树 蔓之 美游 鱼之 美溪 流之 美环 境之 美这个表格的切入角度具体,对学生的激发性较大,学生如果不深入课文中,去自主领会,是不可能填好此表的。这项活动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学生顺着这个“美”字的曲径,兴致盎然地品味着、讨论着。最后的回答也很精彩。比如:水声悦耳之美/金石之美;潭水清秀之美/空灵之美/澄澈之美;石头奇异之美/野趣之美;树蔓生机勃勃之美/青翠自然之美;游鱼活灵活现之美/自由欢愉之美;溪流蜿蜒之美;环境清幽之美/空寂之美一个“美”字让学生品得主动,品出了独到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现和体会。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如:潭中的石头,有的说体现了一种奇形怪状的美,有的说是自然之美,最后有一位同学认为:石头“卷”“出”“为坻”“为屿”浑然天成,这就有一种“野趣之美”,就好比“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字,让人一下子置身于无拘无束的旷野之中。同样,人们喜欢看山野中的石头,就是喜欢那种野趣美。这个回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表明学生不仅有了各自审美感受,而且很独特,很细腻。然后,再提一个问题:面对如此美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感到“其境过清”呢?学生顺势地又领会了作者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压抑心境渗透到景物描写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这样环环相扣,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的理解。二、满井游记:细满井游记也是一篇精美短文,本文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精细地描绘了出了大地冬去春苏的细微的变化。观察入微,描写精妙生动。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本文的这种妙处。我以启发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欣赏:罗丹说过,美存在于发现者的眼中。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不是善于捕捉季节变化的高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为什么?用“本文的描写细在_,表现了_”的句式,说出你的发现。学生很快发现了,纷纷回答:1、细在“土膏微润”,表现春天来了,大地回暖,空气不再干燥,温湿的空气使干燥的土壤也湿润了。作者细心地观察到了这一变化。2、细在对水的描写上:“冰皮始解”写出了春暖冰融的变化。“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又写出了水经过了一个冬季的沉淀,水质极为清亮的特点。春日明媚,所以水面反光更强、更明亮。“鳞波层层”有突出了春风微拂,水波微兴的特点。而“冷光之乍出”又体现了冬末春初的春寒料峭时,水光闪亮而天气仍然寒冷的独特季节特点。3、细在对山的描写上:冬雪融化后,山体以崭新的面貌再现,所以清新“如洗”。再加上春天的天空由暗变蓝,在蓝天衬托下,山脉更加美好,所以是“鲜妍明媚”。春天的润泽使山峰清秀朗润,所以如同“缋面而髻鬟之始掠”的“倩女”一般,梳妆一新,秀美可人。4、细在对柳树和麦苗的描写上:“柔梢披风”写出了柳枝由僵硬返青,恢复了活力和婀娜,“麦田浅鬣寸许”又写出了初春时,麦苗短小,然而生机勃勃,如同“草色遥看近却无”随后还发生了课堂争议,有学生回答:“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细腻地写出春天中动物欢乐的神态。另有学生反对:动物怎么会有神态呢?这肯定是虚构的,不能算是细腻的描写。我把这个问题提交给全班讨论。又有更多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作者是通过细心观察“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从春天动物欢腾活泼的动作中感受出来的;从动物欢快的鸣叫、生龙活虎的姿态中感受到了动物们的欢愉之情。这正是对初春景物细致观察后,才可能写得这样贴切、生动。在争论中学生越品越深入,古文中优美的蕴味已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中了。三、湖心亭看雪:奇这一篇课文我先让学生去探寻,想一想,哪一个字最能代表本文的特点并能领起全文?学生纷纷说出了:雪、湖、美、人、奇经分析比较,最后达成共识:“奇”字最能体现课文的内容特点。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依据,大家纷纷发言:1、雪奇:表现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这在南方是十分罕见的。雪大,雪多,天气奇寒,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2、景奇:寒气弥漫,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片,还居然出现了雾凇,简直是北国风光!这是西湖少见的奇景。作者又用奇妙的夸张的笔法,将长堤变成了“一痕”,湖心亭变成了“一点”,船变成了“一芥”,船上的人变成了“两三粒”而已。这些景物在冰天雪湖中小如微尘,更反衬出了西湖是一片苍苍茫茫、空旷无垠的世界。描写奇妙,想像浪漫奇特。唯有倾心自然,傲霜独立的人,心中、眼中才会有这样的奇特境界。3、人奇:在这样天寒地冻,人鸟俱绝的时候,“我”居然雅兴大发,大清早不惜冒严寒,拥毛衣拿炉火去赏雪,而且偏偏要去湖心亭观景,足见“我”对雪景的“痴迷”。更奇的是,湖心亭中居然早已有两人在饮酒赏雪,“痴迷”不亚于“我”。三人禀性相近,行孤于众,特立独行。连舟子也感叹他们是“痴”人。4、情趣奇:作者与湖心亭两人都具有奇特的高雅脱俗的情趣,居然不怕天寒地冻,偏偏要选择清晨到远离尘世的湖心亭看雪,显示了:情趣高雅,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奇特情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雅趣呢?这时先由教师介绍作者张岱的生平及思想,旨在让学生了解作为明朝的遗民,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思想立场。投影:“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的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再让学生分析、理解:从以上介绍和作者的这种奇特情趣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作者是一个洒脱不羁,刚强耿直,高雅脱俗,保持傲岸风骨的志士。这样由景入情,由景入主旨,水到渠成地完成了一次自主鉴赏的旅行。总之,三篇古文的教学,都是先摘出或提炼出一个能统领全篇的字,再以该字为线,很顺利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品析鉴赏。这可以称为“一字串珠”式的教法。此外,还有很多课文也适宜用这种教学方法。如捕蛇者说可用“毒”字:蒋氏之“毒”乡邻之“毒”苛赋毒于蛇控诉毒。岳阳楼记可用“异”字。醉翁亭记可用“乐”、“醉”字。口技用“善”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皆可以营造出妙趣横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该教法有多种好处:1、教学思路清晰,脉络分明。2、对教材的开口小,挖掘深,且一线贯穿全部要点,教学重点突出,而且全面。3、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